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 ,大小:23.27KB ,
资源ID:1113613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113613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教育与自然之关系探论.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教育与自然之关系探论.docx

1、教育与自然之关系探论教育与自然之关系探论【摘 要】教育领域中的自然分为“自然之自然”和 “人之自然”,两者具有本质区别,“自然之自然”本质上 指人的天性,“人之自然”本质上指自然界。其中,“人之 自然”是不可教的,也是不能改变的,所以教育要尊重与顺 应“人之自然”。“自然之自然”对人类具有“包容性”和 “反抗性”,并且它的智慧是无限的,所以教育要敬畏与珍 视“自然之自然”。教育只有同时兼顾“自然之自然”和 “人之自然”,教育与自然才能真正走向和谐。【关键词】教育;人之自然;自然之自然;尊重与 顺应;敬畏与珍视一、人之自然与自然之自然的畛域目前为止人们对于自然的界定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 见智。老

2、子认为,自然是指道本身或道自然的样子;亚里士 多德认为,自然是指自身具有运动源泉的事物的“本质、本 性、天性”。卢梭认为,自然是指保持其本来面貌、原始倾 向,使之不受外界干预。涉及到教育时,通常把自然理解为 人的天性。英国教育家丁亚丹士认为,教育语境中的“自 然”有三种含义:其一,指人们的个别天性;其二,指与“艺 术的”对立的“自然的”和“人为的”对立的“自然的”; 其三,指大自然界。第一种意义是指教育要尊重人的个别 天性;第二种意义是要教育脱离一切人的影响;第三种意义 是要使教育顺从于大自然的规律和法则。我们可以把第一种 意义的自然称之为“人之自然”,把第三种意义的自然称之 为“自然之自然”

3、,在此基础上我们把教育领域中的自然分 为“自然之自然”和“人之自然”。教育领域中的“自然之自然”和“人之自然”有什 么本质的区别呢?第一,“人之自然”属于人的自然属性,“自然之自 然”属于人的社会属性。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体,人的天性属于人身上的自然性,所以“人之自然”属于 人的自然属性;教育活动要顺从于大自然的法则属于人的社 会性活动,所以“自然之自然”属于人的社会属性。第二,“人之自然”具有不可变性,“自然之自然” 具有可变性。人的天性是人本身具有的自然属性,其生成是 经过自然的选择的,是不能改变的。若无视“人之自然”的 这种客观性,而一味地进行改变就会造成毁灭性的后果。就 像卢

4、梭所说的,“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 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虽然大自然本身具有存在 之“道”,但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懂得按照美的规律来塑 造自然,所以,教育活动要在顺从大自然法则的基础上引导 大自然和谐发展,使自然因教育而更加美丽。第三,“人之自然”对教育的引领具有相对性,“自 然之自然”对教育的引领具有绝对性。人的天性往往处于 “隐身”的状态,在教育中常被忽略,即使人的天性被发现, 在功利性目的驱使下,它也不能成为教育的唯一航向标,因 为社会现实会无时无刻试图改变这一航向,所以让天性来引 领教育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只是理想状态下的目标,所以, “人之自然”对教育的引领具有相

5、对性;而大自然的法则是 合乎规律的,是不能改变的,教育要想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就要服从大自然的法则,所以“自然之自然”对教育的引领 具有绝对性。二、教育对“人之自然”的尊重与顺应“人之自然”本质上是指人的天性,它是大自然赋予 人的一种能力,是人接受教育的物质基础,而教育要想取得 成功,必须要以尊重和顺应“人之自然”为前提。若教育中 无视“人之自然”,不仅教育会失败,“人之自然”也会被 泯灭。(一)教育对“人之自然”尊重与顺应的必要性教育对“人之自然”尊重与顺应在现实的教育中是 一种“应然命题”,而不是一种“实然命题” o现在的教育 越来越不像教育,变得越来越“目中无人”:老师、家长成 为学生的

6、代言人;现在的教育越来越没有“人情味”,变得 越来越“野蛮”,学生的天性被无情地抹杀。学生们在其代 言人的引领下,走着一条被规划好的教育之路,这种以无视 人的天性为代价而进行的所谓好的教育培育出来的只能是 一批“营养不良”的种子,他们大多数都患有“综合素质缺 乏症”,所以教育要想生产出优良的种子,就要尊重与顺应 人的天性,其必要性如下:1.“人之自然”不可教,教育要尊重“人之自然”。 人们通常认为只要后天接受良好的教育,就什么都可以学 会,其实这种想法恰恰忽视了人的天性。“天性是人身上的 自然性、宇宙性,它是自然意志、世界意志、宇宙意志。” 鸟翔蓝天,小鸡啄食这些都是大自然的造化,而不是后 天

7、教出来的。人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也是如此,当我们看 到初春的小草发芽就会充满希望,看到夏日里盛开的鲜花就 会赏心悦目,看到秋日里纷纷落下的枯叶就会倍感凄凉,看 到冬日里皑皑的白雪就会觉得欣喜若狂这些不是教育 的功劳,而是人的天性使然,所以天性是不可教的,而且天 性的、不可教的东西是人生长的根基。教育要以人的天性为 基础,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若忽视天性对于人的生 成和教育发展的制约,人与教育就会产生异化,所以教育要 尊重人的天性。2.“人之自然”不可变,教育要顺应“人之自然”。 人的天性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其生成是经过自然选择的,是 很难改变的。而现在的教育却试图改变人的天性,使人的天 性顺

8、应教育的需求,这样培养出来的人都是一些不健全的畸 形儿,因此进行教育要以顺应人的天性为基础。就像我们每 天都要吃一些食物,以满足身体所需的营养,并且这些食物 应该符合每个人肠胃的特性,而不是让自己的肠胃来适应所 吃的食物。教育作为人类的精神食粮也是如此,必须要符合 人的天性,使之顺应人的天性,而不是要改变人的天性。(二)实现教育对“人之自然”尊重与顺应的可能性 “人之自然”的不可教与不可变决定了教育对其尊 重与顺应的必要性,但是仅认识教育对“人之自然”尊重与 顺应的必要性是不够的,还必须认识到实现教育对“人之自 然”尊重与顺应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1.教育要启迪人的天性

9、。雅斯贝尔斯说,“所谓教 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使他们自由地 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若是人的天性没有被启迪, 那它就像是深藏在岩石底下的宝石,你永远不能看到它的流 光溢彩,人也无法成为真正的教育主体。天性是属于生命体 所独有的,事物是没有天性只有“属性”的,重要的是天性 代表了一种主动性,若没有天性,生命体就只能被动地任由 周围的环境所摆布,所以人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生命体, 若是人的天性在教育过程中没有被开启,那么人在教育过程 中也不会受到尊重,更谈不上顺应人的天性。现行的“灌输式”教育在与功利性的目的相遇后,往往采取忽视人的“先 天潜力”,过度发掘人的”后天潜力”,人为地

10、把后天的教 育和人的天性放在不平等的位置,使教育高于人的天性,最 终的结果就是使教育和人都发生异化。所以,要实现教育对 “人之自然”的尊重和顺应,首先就要启迪人的天性,因为 它是大自然赋予人内含于身的宝贵财富。 2.教育要尊重人的自由天性。高尔基在忏悔中说:“应该让孩子们 自由成长,不能把他们变成只会干活的牲口,他们应该是自 由的、朝气蓬勃的人,他们应该用发自内心的勇敢而美好的 青春之火,用不断创造出来的伟大的美来照亮人的内心世界 和整个生活。然而,自由对于受教育者来说就像一种消 费不起的奢侈品,他们在教育面前毫无选择的自由,他们的 思想都被老师和家长牢牢地控制在考髙分、上重点学校、获 取髙学

11、历上,他们自以为这就是爱受教育者。事实上这种爱 是一种变相地控制,“控制并非爱,控制固守着人与人心灵 无交流隔绝状态的距离,使人感觉到控制者不是出于公心, 而是在使用狡计,并以被控制者个性泯灭为代价。”这种 控制不仅使他们之间不能敞开心扉进行心灵上地交流,而且 会使受教育者原本具有的天性被泯灭。所以,教育要尊重人 的自由,自由是发展人的天性的秘诀。3.教育要坚持以人的天性为本。教育活动应该关注 “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 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 的堆积。”人作为教育的主体,“人的生命是创生的,每 个生命都是鲜活独特而新奇的,是生成的”。教

12、育的根本 任务之一就是为了实现人的生成,“通过教育使具有天资的 人,自己选择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自己把握安身立命之 根。”然而现在的教育却脱离了人的“潜力”、“内部灵 性与可能性”、“天资”,仅仅把受教育者局限在学习和认 知上,即使他的学习能力非常强,那他的灵魂也是匮乏而不 健全的。因为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使受教育者的头脑成为别人 思想的跑马场,而是让他们自由的成为他们自己。教育若脱 离了人的天性,就好像“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毫无生命 力可言,也就谈不上实现人的生成。所以,教育要想实现人 的生成,就要坚持以人的天性为本。4.教育要接受天性的指引和领导。天性在先,教育 在后是客观存在的,教育不能

13、改变人的天性,教育应该作为 人的天性成长的辅佐者存在,要接受天性的引领。然而现实 中教育往往不会遵从天性的方向发展,更喜欢行驶在通往名 利的道路上,两者往往是背道而驰,最终使人也不能成为 “真人”。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 学做真人。”“要成为真人,就必须按照心灵的内在本性对 心灵品质予以提升,就必须按照自然之意来赋予人形成人, 使人如其本身所是和所适合的那样出现在社会中。”所 以,教育要接受天性的引领,才能促使人成为“真人”。教 育过程中不能“唯知识和分数是从”,要重视受教育者做人 和成人,使之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就像爱因斯坦曾说过 的,“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

14、教育,他可以成 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 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忱的感情,那是最根本的,它 必须具有对美和道德的辨别力,否则他一一连同他的专业知 识一一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的 人。” 11综上所述,教育通过启迪人的天性、尊重人的自由天 性、坚持以人的天性为本、接受天性的引领来实现对“人之 自然”的尊重与顺应。三、教育对自然之自然的敬畏与珍视“自然之自然”本质上是指大自然。教育对“自然之 自然”的态度实质上就是人对“自然之自然”的态度。人对 自然的态度由过去的敬畏自然、模仿自然、征服自然到现在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范式转变,出现这种转变的原因在

15、于人 类发现,随着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在大自然面前不 再是软弱无能的弱势群体,相反人类可以运用科技来征服和 改造自然,人类为了从大自然中攫取更多的利益,人类对大 自然不在持敬畏和珍视的态度,而是将大自然视为可以肆无 忌惮地获取“暴利”的“殖民地”,但是随着生态危机的出 现,人类开始畏惧,开始反思自己的恶行,希望通过与大自 然和谐相处的方式来改变生态危机的状况。在人与“自然之 自然和谐共处中,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力量,因为教育为两者 实现和谐共生提供了伦理道德尺度和科技力量。所以,教育 应该对“自然之自然”持敬畏和珍视的态度,只有这样,作 为教育的主体一一人,才有可能敬畏和珍视大自然,人与大

16、自然才能和谐共生。(一)教育对“自然之自然”敬畏与珍视的必要性教育在发展文化及科技的同时,也增强了人类改造自 然的能力,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大自然已经赶不上人 类的脚步,“自然沦为被主宰、被掠夺、被奴役的对象,人 与自然的关系蜕变为占有者和被占有物、使用者和被使用 物、生产者和原料的关系。对自然的掠夺式开发和利用带来 了自然生态和人的生存环境愈来愈严重的破坏,使人类遭到 了可怕的报复。” 12所以,教育敬畏与珍视自然势在必行, 其必要性如下:1.“自然之自然”对人类具有“包容性”和“反抗性”。自然母亲对我们人类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对人类的恶 行不会立即做出反抗,即使做出反抗也不是针对某个人,

17、而 是对几代人累积下的恶行做出反应和警告,但不会对人类造 成毁灭性的伤害。虽然大自然对人类的及抗具有滞后性,但 是滞后不代表“懦弱”,而是对人类的包容,是在变相地给 人类反省的机会,使人类意识到自然不仅是一位善良的慈 母,同时它还是一个冷酷无情的屠夫。人类当前面临的生态 危机,既是人类在教育的辅佐下为自己种下的恶果,也是自 然母亲反抗的表现,所以人类要想摆脱生态危机,就不能无 视自然、“祛魅”自然,不能把自己周围的自然当作一种免 费的“公共设施”,随意践蹋而不懂得珍惜,而是应该敬畏、 珍视自然,这样的态度才是对大自然母亲的回报。2.“自然之自然”的智慧是无限的。在当今科学技 盛行的时代,很多人

18、坚信科技可以控制、征服自然,这种狂 妄的无知的想法指使人类肆无忌惮地运用科技向自然攫取 利益。然而人类似乎忘记了大自然的智慧是无限的,尽管现 在人类可以登上月球勘测、可以太空行走、太空育种等,但 是这仅仅是人类对自然认识的一点皮毛而已,只是无限之中 的一点有限,到目前为人类还没有完全认识和把握自然,因 为大自然的智慧是无限的,而我们人类的智慧是有限的,所 以人类在改造自然的时候要谨慎行事,不要盲目自信,否则 就会亲手毁掉我们生活于其中的“小自然”。人类要敬畏与 珍视自然,因为敬畏自然、珍视自然实质上也是敬畏和珍视 我们人类自己。 (二)实现教育对“自然之自然”敬畏 与珍视的可能性教育对于自然的

19、发展也是一把双刃剑,教育使文化及 科技进步的同时,也使人与自然发生了异化,生态危机就是 人与自然异化的产物和强有力的证据。马尔库塞说:“人并 不是在自然界之中,而自然界也不是人由于自己的本性而必 须首先进入的外部世界。人就是自然界。自然界是人的表 现他的创造物和他的现实性。” 13生态危机就是人 对自然不敬畏、不珍视的“表现”和“创造物” o所以,人 与自然的异化归根到底就是人的异化,要想改变就要使人对 “自然之自然”持敬畏与珍视的态度,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 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其实现的可能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1.人对自然的态度由“祛魅转向“复魅” O人类 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对自然以

20、“祛魅”的态度,这种不理 性的态度虽然能够给他们带来暂时的幸福和快乐,但是人类 在享受着这种“虚假的快乐和幸福”时,也在被迫品尝人类 破坏环境的恶果。因为“自然内在地拥有某种绝对尺度,这 个尺度安置、界定、激励和引导万物,对此我们只能以距离 和沉默表示敬意即便不再赋予自然以神正论的地位,也 至少承认自然的主体性身份,从而与人类形成一种主体之间 的相互成全关系,根本上改变人与自然之间基于科学理性的 对立关系。” 14所以,人类站在自己的立场来考虑问题的同时也要给予大自然必要的尊重与道德关怀。因为“尊重 自然是一种对待自然的经济道德态度,一种行为是否正确, 一种品德在道德上是否善良,将取决于它们是

21、否体现了尊重 自然这一经济性的道德态度。一个实体拥有天赋的价值,一 个天赋价值的实体应该获得道德的关心和关怀。” 15人类 认识到自然是具有天赋价值的实体,并且疯狂地榨取和占有 这种价值,这种孽待自然的不道德行为使人类面临着生存危 机,人类要想摆脱危机,对自然的态度必须由“祛魅”转向 “复魅”。2.人与自然的关系要由“非合作博弈”转向“合作 博弈”。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不断博弈的斗争 史。因为从人类诞生之日起,人与自然之间的斗争与博弈就 从未间断过,根据博弈论,有竞争就有博弈,所以人与自然 是竞争关系,也是博弈关系。一般来说会把博弈分为合作博 弈与非合作博弈。在人与自然的博弈中,“既

22、尽情地展现了 人类探索未知的无穷智慧和追求极致的超凡勇气,又充分显 露了人类轻视自然的狂妄和审视自身的无知。” 16当这种 狂妄、无知与科技相遇后,人类征服自然的野心更是极度膨 胀,导致远古时代人与自然的“合作博弈”转变为“非合作 博弈”,即人对自然由敬畏与珍视变为祛魅与藐视,人与自 然由和谐走向不和谐,所以人类要重新走与自然和谐发展之 路,就必须使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回到“合作博弈”上去。 在转向“合作博弈”的过程中,人类必须要学会进行自我教 育,遵守环境伦理道德,因为正确的环境伦理道德观是科技 应用的指向标,没有正确的环境伦理道德观念进行指引,科 技发展得越快,科技与环境伦理道德之间的鸿沟就

23、会越来越 大,这对人类来说是致命的打击。所以,我们应在正确的环 境伦理道德观的指导下,使人与自然的关系由非合作博弈转 向合作博弈。3.人对科技的运用要由“盲目性”转向“科学 性”。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卢梭曾在论科学与艺术中提 到科技的负效应,并赞美“幸福的无知”,17怀念“贫穷 与蒙昧时代”。18虽然科技可以帮助人类改造自然,但是 只有科学智慧地运用科技才能更好地改造自然。人与自然的 关系是否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科学智慧地运用科 学技术,因为科技可以改变和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盲目地 运用科技,会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以及人类自身产生 消极影响。而科学智慧地运用科技,不但可以帮助人类拓展

24、 认识自然的广度和深度,而且还可以提高人类对自己行为后 果的反思和预见能力。要想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必须 通过教育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只有具有高素质的人才,能更 好地驾驭和运用科技,使科技在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发 挥中坚力量。所以,人对科技的运用要由“盲目性”转向 “科学性”。四、小结正确处理好教育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当代人面对教 育危机和生态环境危机的理性回归,是对以往教育与自然的 片面发展的反思与矫正。我们要认识到教育不仅要尊重和顺 应“人之自然”,同时也不能忽视教育对“自然之自然”的 敬畏与珍视,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面都会影响教育与自然的和 谐,只有兼顾两方面的发展,教育与自然才能真正地

25、走向和 谐。注释:1唐洁庄周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比较J.社会科 学研究,1998 (4): 97-101.2卢梭著.李平泯译.爱弥儿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8, 1.3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北京:商务印 书馆,1982: 24.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 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3, 5, 4, 4.赵海燕.让生命的灵性在语文课堂飞扬J.文理导 航,2011 (1): 15.张广君.论教育生成J.中国教育学刊,2008 (2): 6-9.一行.论诗教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91.11杨德广,张瑞田.走出教育的迷茫,让教育回归教育J高等

26、教育研究,2010 (12): 12-15.12哈贝马斯著.章国锋译.作为未来的过去M.杭 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209.13复旦大学哲学系现代西方哲学研究室编译.西方 学者论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 社,1983: 108-109.14薛桂波.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博弈一一低碳社会 的自然观辨析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26-29.15章海荣.生态伦理与生态美学M.上海:复旦大 学出版社,2005: 196.16苏青.人与自然的博弈N.科技导报,2007, (25) 13.(总第235期).17 18卢梭著.何兆武译.论科学与艺术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 10, 14.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