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8 ,大小:33.24KB ,
资源ID:1112981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112981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苏轼书法理论研究三题.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苏轼书法理论研究三题.docx

1、苏轼书法理论研究三题江 苏 师 范 大 学研究生论文选题申请表 院 系 所 文 学 院 学 号 1032011101083 姓 名 徐 文 娟 学科、 专业 艺术学理论 研 究 方 向 艺术理论 指 导 教 师 吴建民教授 填表日期 2013 年 3 月 18 日论文题目名称(或范围)苏轼书法理论研究三题学位论文选题的意义:苏轼是一位文化巨人,不但在诗文词赋各文学领域及书画各艺术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在诗文理论领域及书画理论领域也取得了杰出成就。清代刘熙载艺概说:“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宋代“尚意”书风的特点在于:注重对内在精神的把握,重视性灵的发挥,讲究笔墨情趣,注重主体“我”的表现

2、性,表现人格、学问与精神,主张打破原有的法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苏轼作为北宋“尚意”书风的重要倡导者和实践者,是中国书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而苏轼的书法理论也是中国古代书法理论史上不可或缺的篇章,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苏轼的书论文献十分丰富,理论具有系统性。但目前尚缺乏系统性地全面研究。本文基于此而选题,其意义如下。一、通过对本选题的研究,充分发掘苏轼书论中有价值的书学思想。本文主要是分三章进行研究,包括创作方法论、书家论和书法批评论。苏轼在其书论中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观点,如“意造无法”的创作方法论和“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谕未公吾不凭”的书法批评论等,这些理论观点都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二、

3、苏轼的书论所蕴藏的思想观点,是中国古代书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书论的研究,有助于促进古代书学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三、苏轼书论中对历代的书法家进行了批评,并提出了自己的书学审美理想,他在次韵子由论书中谈到“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等,就是其审美风格和理想的体现。而这些批评对当代人研究古代书风、书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四、苏轼书论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命题和范畴,诸如书家论问题(书法家应具备哪些条件以及怎样培养书法家)、创作方法问题(“意造无法”:有法与无法)、书法批评问题(“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谕未公吾不凭”和“反造疏淡”)等等,不但在古代书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当代仍具有极高的价值。国内外的

4、研究现状与开拓空间:目前学术界、书法界对苏轼书法理论的研究,据笔者掌握的资料,大致情况如下:(一)涉及苏轼书论的著作:1、颜中其苏轼论文艺(北京出版社,1985年),本书分为论散文、论诗歌、论绘画和论书法四部分,在论书法中分析了苏轼书法理论的主要文献。本书侧重于文献阐释和解读。2、王镇远中国书法理论史(黄山书社出版,1990年)认为,苏轼书论体现了道家艺术观,苏轼的思想是融儒、释、道于一炉,对苏轼“意造无法” 、“道与艺合”和“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等书论观点进行了深入分析。3、杨克炎历代书法咏论(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4年)中有一章专门阐述苏轼的书论,分析了苏轼石苍舒醉墨堂、孙莘老求墨妙

5、亭诗、次韵子由论书、题王逸少帖等书法文献。4、何学森书法学概要(华夏出版社,2004年)认为,苏轼论书强调“韵”,在桤木诗帖、次辩才韵诗等中就充分显露其俊逸清劲,宛有晋人风骨。而苏轼在用笔方面讲究厚重和骨力,在结字方面则是“左秀而右枯”。5、姜澄清中国书法思想史(河南美术出版社,1994年)中简略地谈到苏轼的书论观点,认为苏轼高揭“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的大旗,以“貌妍容有颦,璧美何妨椭”和“自出新意,不践古人”为快,追求主观精神的快适。6、王镛中国书法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认为,苏轼“尚意”书法的经典理论是“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苏轼书法的审美理想和

6、创作追求是“出新意于法度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并谈及苏轼早年和中年时期的作品和思想,如早年苏轼怀有儒家积极入世的态度,兼杂若干纵横家的气质,并抱有“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的高度热情。7、朱仁夫中国古代书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探讨了苏轼“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颓然天放,略有点画处,而意态自足,号称神逸”的书法美学思想,并对苏轼的治平帖、黄州寒食诗等进行了分析。8、丁文隽书法通论(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中简略介绍苏轼的学书过程和有关书法文献,如“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等。(二)检索到的相关期刊:1、江裕斌

7、:论苏轼的审美理想(文艺评论,1987年第4期)对苏轼“寓意于物而不留意于物”、“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的超功利的审美理想和苏轼“虚静”的作书精神状态进行了探讨。2、邹建雄:论苏轼文艺创作的审美追求(文艺评论,2011年第6期)认为,苏轼“新”意的审美追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故为新,在唐代尚“法”基础上的“新”重法;二是以变为新,以己之“意”变唐之“法”从无法至无法之法。涉及到“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浩然听笔之所之”、“出新意于法度中”等观点。3、张毅:苏黄的书法与诗法(文学遗产,2010年第2期)认为,苏轼的书体是“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具有“一笔书”的气韵,并简略谈到苏轼“自

8、出新意,不践古人”等书论观点。4、李放:试论苏轼的书法作品构成观(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论述了苏轼书法作品五要素(“神、气、骨、肉、血”)有机结合的构成观。5、张卫青:苏轼诗书交融的苍凉意境(文艺争鸣,2011年第6期)对“出新意于法度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命题进行了简单分析,并对寒食帖的创作背景和内容进行了阐述。6、李新、苏晓民:绚烂之极是平淡(文艺争鸣,2012年第10期)对苏轼的学书过程进行了论述,并对苏轼“点画趋肥,笔势十分圆润”、“字形扁阔,用笔有隶意,结体上松下紧,上阔下窄,攲侧而不平正”的书法风格进行了简单阐述。7、陈党:苏轼书法尚意性探微(中山大学学报,

9、2007年第5期)主要探索苏轼尚意书风的文化背景和内涵,以及儒、释、道传统思想文化对他的影响,并对苏轼“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的审美理想、“萧散简远”的审美境界和“技道合一”的创作方法进行了探讨。8、朱靖华:苏轼的综合论及综合研究苏轼(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对苏轼“体兼众妙”、“兼百技”“通其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等著名论断进行了研究。9、李放:苏轼对晋唐书法传统的阐释与构建(郑州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谈到苏轼“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和“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等书论观点。10、汪倩:论苏轼艺术创作之“技道两进”(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谈到如何

10、“技道两进”问题,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艺术创作之前要观物理(“不留于一物”、“ 观物审者”);二是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要熟悉文体的特点(“意思所在”、“必然之理”);三是创作经验层面要不失法度并注重灵感(“出新意于法度中”)。11、文师华:论苏轼的书法美学理论(南昌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认为,在书法创作中要自出新意,书法作品应表现出书家的学识、人品。在技法方面提出“虚而宽” 的执笔原则,强调勤学苦练。12、滕咸惠:苏轼文艺思想的朴素辩证法特色(山东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主要从积学与灵感、形似与神似、绚烂与平淡以及入世与出世四个方面对苏轼文艺思想略加诠释。其中对苏轼“有道有艺,有道而不艺

11、,则物虽形于心,不行于手”的文艺创作观点进行了阐述。13、戚荣金:苏轼诗学思想和书论的互通(大连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认为,苏轼的诗学思想和书法理论在内在精神与创作观念上表现出互通性,对“尚意”、“神似”、“无法”、“自然”等观点进行了评价。14、董菱:旷达雄放 意趣天真浅谈苏轼的书法艺术风格的形成(辽宁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主要论述苏轼虚静恬淡的美学思想和书法的艺术风格,包括书法艺术的抒情写意功能,追求自然平淡、萧散简远的艺术境界,重视人品的修养和学识的提高等。15、白应东:文章妙天下翰墨香千秋宋四家书艺评介(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第2期)谈到苏轼执笔、师承问题,并对黄州寒

12、食帖、中山松露赋等作品进行了简单分析。(三)检索到的硕博论文1、硕士论文:(1)2009年首都师范大学郝晓萍的硕士学位论文苏轼尺牍书法艺术特色本文主要以苏轼尺度书法为线,研究苏轼尺牍书法的艺术特色,对苏轼“天真烂漫”、“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出新意于法度中”、“萧散简远”的尺牍书法特点进行分析。(2)2007年首都师范大学张维红的硕士学位论文明代书坛对苏轼书法的接受研究从接受的视角探讨“吴门书家”与苏轼书法的关系,对苏轼“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和“兴来一挥百纸尽,骏马倏忽踏九州。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等法创作观进行了分析。(3)2006年南京师范大学曹银虎的硕

13、士学位论文尚“淡”苏轼书学思想再认识主要从尚淡的书法审美特征、实现途径以及尚淡的审美标准三个方面论述苏轼对尚淡书法审美的贡献。(4)2007年山东大学张永的硕士学位论文苏轼书法艺术评价研究从历代对苏轼书法艺术的评价入手,简要分析这些评价的原因,以及“文人书法”话题。涉及苏轼“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可”和“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等书论观点。(5)2008年山东大学盛学玲的硕士学位论文苏轼“尚意”美学思想浅探对苏轼美学思想特点进行分析,包括重视“传神”、“写意”的表现意识,主张“有道有技”、“技道两进”的文艺创作观以及崇尚“萧散简远”、“外枯中膏”的审美理想。(6)2011

14、年山东大学刘春雨的硕士学位论文论苏轼书法思想中的“道”主要探讨了影响苏轼书法思想的理论渊源,并认为苏轼书法思想中的“道”的结构决定了苏轼书法的审美判断和价值判断,简略涉及“寓意于书”等观点。(7)2007年东北师范大学李水泳的硕士学位论文北宋社会背景视角下的苏轼书法嬗变从五代、北宋中晚期等对苏轼书法的影响,并论述了尚意书风对构建当代书法的积极意义,并对苏轼“以意为主”的创作观进行了简单的论述。(8)2008年西南大学杨祖涛的硕士学位论文苏轼书法理论的伦理思想研究主要探讨苏轼的书法观和宋元明三代对苏轼书法的接受状况,简略的涉及苏轼“吾书虽不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等书法创作观。(9)2004年

15、陕西师范大学白锐的硕士学位论文惟有东坡居士好,姓名高挂在黄州苏轼谪居黄州时期的生存样态及其文学、书法创作主要探讨了苏轼黄州时期的生存样态和书法创作,对苏轼梅花二首、寒食雨二首、赤壁赋等书法文献进行了赏析。(10)2012年辽宁大学刘波的硕士学位论文苏轼书法思想概论中对苏轼书学门径(“学书为乐”的学书目的,师法与创新)和审美观念(书体形态上的综合之美和书体意态上 “天真自然”“劲键清远” 的特征)进行了分析。(11)2012年南京艺术学院张怡的硕士学位论文苏轼书法在宋代的传播与接受从两宋时期苏轼书法的传播和接受入手,兼杂苏轼“无意于佳乃佳”等书论观点。2、博士论文:(1)2007年首都师范大学李

16、放的博士学位论文苏轼书法思想研究对苏轼书法功能、书家素质修养、作书心态、书法作品要是进行了论述,此外对苏轼书法“尚意”观点的思想内涵的时代特征(“我书意造本无法”)、创新意识(“自出新意,不践古人”)和实践基础(“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进行了探讨。(2)2003年复旦大学许外芳的博士学位论文论苏轼的艺术哲学对苏轼“浩然听笔之所之”、“ 退笔如山未足珍”等书论观点进行了阐释。本篇论文的创新之处:一、本选题对苏轼的书法理论进行系统地全面研究,避开此前学术界仅从个别观点、命题范畴以及个别书法作品角度进行研究的模式,这种整体研究的思路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二、本选题运用当代的艺术学、美学理论对苏轼的书

17、法理论进行提炼和概括,通过系统的分析整理,将苏轼的书论观点归纳成清晰的理论系统,从而呈现出苏轼书论的系统体系。这种系统化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本篇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一、宏观研究和微观探索相结合的方法。本文一方面从宏观角度对苏轼的书法理论进行系统研究;另一方面从微观的角度探索苏轼书论中具体命题和观点。力求做到既全面完整又具体细致,将书法理论研究的系统性与深刻性完美结合。二、历史分析与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对苏轼所处的时代和生平进行研究,探索其创作书法理论诗歌的时代环境,并将苏轼的书法思想观点置于所产生的的历史语境中分析,进而透视其理论价值、意义和地位;另一方面,对书中书法理论的观点进行逻

18、辑分析。三、量化分析与列表统计法相结合的方法。本文对苏轼书论中涉及到的对历代书法家的批评进行列表统计,然后进行量化分析,进而在对书法家的批评中得出其书法的审美倾向。写作提纲:苏轼书法理论研究三题绪论 一、本文的选题意义 二、课题的研究状况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四、苏轼生平及有关书法理论的分析第一章 书家论第一节、“人品”一、“古人论书者,兼论其平生,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二、“心正则笔正”三、“凡书象其为人”第二节、“天资”一、“欲学张长史书,便日就担夫求之,岂可得哉”二、“天资既高,辅以笃学,其独步当世”第三节、“积学”一、“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二、“君于此艺亦云至,

19、堆墙败笔如山丘”第四节、“学养”一、“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二、“学篆书数十年,覃思甚苦,晓字法,得古意,用铣锋笔纵手疾书”第五节、“阅历”一、“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 二、“务学而好问”第二章 创作方法论 第一节、不死守法度,主张颓然天放一、“颓然天放,略有点画处而意态自足”二、“不恨臣无二王法,恨二王无臣法”第二节、有法在无法中表现出来一、“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二、“荆公书得无法之法,然不可学,学则无法”三、“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为得之”四、“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第三节、直抒胸臆、尽意适兴一、“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二、“心存形声与点画,何暇

20、复求自外意”三、“心忘其手手忘笔,笔自落纸非我使”第三章 书法批评论第一节 书法批评的审美倾向 一、批评瘦硬书风,标举寓劲挺清秀于丰腴厚实之中二、“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提倡审美风格的多样化三、崇尚平淡深远之美 第二节、对历代书法家的批评一、苏轼评论书法家的基本情况(见附表)二、批评方法(一)比喻批评法(二)逻辑分析法(三)用典法(四)比较批评法附论:苏轼对历代书家的批评统计课题与导师的科研工作有无联系,与已毕业研究生的课题有无联系:与导师的科研工作及已毕业研究生的课题无联系学科组或导师组讨论情况(包括讨论的主要问题及对选题的各种不同意见)论文工作计划起始日期2013年1月完成日期2014

21、年3月 2013年1月2013年03月 搜集并整理资料2013年03月08月 撰写论文初稿2013年09月10月 自己修改、补充内容2013年10月12月 在导师指导下修改论文2013年12月2013年02月 在导师指导下修改论文2014年03月 论文定稿审查意见指导老师意见:指导老师签名: 导师组意见:导师组长签名:院(系、所)主管领导意见:主管领导签名:本人已查阅过哪些科研资料及调研情况:参考文献:1 (北宋)苏轼撰,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共六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2 苏轼著,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共八册),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3 (清)刘熙载撰:艺概,上海

22、: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4 四川大学中文系唐宋文学研究室编:苏轼资料汇编(上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5 林语堂:苏东坡传,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6 (宋)苏轼著、李裕康选注:苏轼论书选注,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7 朱靖华著:苏轼论,北京:京华出版社,1997年版8 颜中其著:苏轼论文艺,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年版9 李福顺著:苏轼论书画史料,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10 木斋著:苏东坡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11 范军主编:苏东坡:旷达人生,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12 王水照、朱刚著:苏轼评传,南京:

23、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3 张弘著:苏轼书法鉴赏,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4年版14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15 崔尔平选编点校: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版16 陈方既、雷志雄著:书法美学思想史,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4年版17 陈方既:书法宗论,北京:华文出版社,2003年版18 陈方既:中国书法精神,北京:华文出版社,2003年版19 陈方既:书法美学原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3年版 20 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编:书法学概论,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21 丁文隽著:书法

24、通论,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22 赵权利著:中国书法家全集苏轼,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23 王镇远著:中国书法理论史,合肥:黄山书社,1990年版24 王镛著:中国书法简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25 包备五著:中国书法简史,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3年版26 姜澄清著:中国书法思想史,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4年版27 何学森著:书法学概要,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28 朱仁夫著:中国古代书法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29 杨仁恺著:中国书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30 杨克炎著:历代书法咏论,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

25、社,2004年版31 刘正成著: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32 刘正成著:书法艺术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33 徐利明著:中国书法通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34 王岳川著:书法文化精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35 叶鹏飞著:书法与诗词十讲,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版36 蓝铁、郑朝著:中国书法的艺术与技巧,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37 杨素芳、后东生编:中国书法理论经典,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38 朱刚著:唐宋四大家的道论与文学,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39 朱来茵著:苏东坡三部曲,上海:

26、文汇出版社,1998年版40 金晶著:图说中国300幅书法名作,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12年41 洪丕谟著:书法名作欣赏,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42 陈宇著:苏黄精神,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版43 廖铁著:魏晋书风,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44 任平著:大学书法,杭州:西泠印社,1999年版45 沃兴华著:中国书法史:插图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46 (日)真田但马著,瀛生、吴绪彬译:中国书法史(上册),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47 张国宏著:二王风流,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版48 陈振濂著:书法美学,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

27、社,1993年版49 姜国柱著:中国思想通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50 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主办:中国苏轼研究(第1辑),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版51 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主办:中国苏轼研究(第2辑),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版52 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编:中国苏轼研究(第3辑),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年版53 李少林主编:宋元文化大观,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54 邓广铭等著:宋史,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1年版55 谭丕摸著:宋元明清思想史纲,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版56 沈松勤著:宋代政治与文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28、57 赵慧平主编:宋代文学,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版58 郑苏淮著:宋代美学思想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59 蔡镇楚著: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版60 张少康、刘三富著: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下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61 袁行霈著: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62(宋)黄庭坚著、刘琳等校点:黄庭坚全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63 张文勋著:儒道佛美学思想探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64 沈松勤著:北宋文人与党争:中国士大夫群体研究之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65 宗白

29、华著: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66 (美) 罗伯特威廉姆斯著 许春阳, 汪瑞, 王晓鑫译:艺术理论:从荷马到鲍德里亚,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67 徐复观著:中国艺术精神,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68 彭吉象著艺术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69 叶朗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70 李泽厚著:美的历程,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参考论文:【期刊】1、陈晓春:苏轼书法美学思想述略,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2、于军民、王建平:入世精神与苏轼书法守成性特征的形成,黄冈师范学院

30、学报,2008年第5期。3、邹建雄:道家思想与苏轼书法创作,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8期。4、马一博:苏轼书法创作观略论,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5、吴新来:“寓意”而不“留意”苏轼书法美学思想略论,电影评介,2009年第19期。6、陈宁:“无意于佳乃佳”在苏轼书法中的体现,中国书画,2012年第9期。7、陈党:苏轼书法尚意性探微,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年第5期。8、韩红杰:从苏轼书法看宋代书坛的“尚意”审美观,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9、吕书炜:出新意于法度中苏轼书法理论小议,东方艺术,2005年第14期。10、周善超:从黄庭坚题跋论苏轼书风形成的历史渊源,书法赏评,2011年第2期。11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