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岩石的爆破破碎机理7.4 岩石的爆破破碎机理7.4.1 岩石爆破破碎的主因破碎岩石时炸药能量以两种形式释放出来,一种是冲击波,一种是爆炸气体。但是,岩石破碎的主要原因窨是冲击波作用的结果还是爆炸气体作用的结果,由于认识和掌握资料的不同,便出现了不同的结果。7.4.1.1 冲击波拉伸破坏理论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日野熊雄(Kunao Nino)、美国矿业局的戴维尔(Duvall W.L) (1)基本观点 当炸药在岩石中爆轰时,生成的高温、高压和高速的冲击波猛烈冲击周围的岩石,在岩石中引起强烈的应力波,它的强度大大超过了岩石的动抗压强度,因此引起周围岩石的过度破碎。当压缩应力波通过粉碎圈以后,继续往外
2、传播,但是它的强度已大大下降到不能直接引起岩石的破碎。当它达到自由面时,压缩应力波从自由面反射成拉伸应力波,虽然此时波的强度已很低,但是岩石的抗拉强度大大低于抗压强度,所以仍足以将岩石拉断。这种破裂方式亦称“片落”。随着反射波往里传播,“片落”继续发生,一直将漏斗范围内的岩石完全拉裂为止。因此岩石破碎的主要部分是人射波和反射波作用的结果,爆炸气体的作用只限于岩石的辅助破碎和破裂岩石的抛掷。 (2)观点的依据 1)固体应力波的研究成果提供了可贵的借鉴 玻璃内的冲击波。1947年,KM贝尔特(KM,erd)用高速摄影机实测了冲击波的速度。用电力引爆直径025rum的铜丝在玻璃板中爆炸,产生的冲击波
3、速度为560011900ms、破坏的顺序是,爆源附近十边界端、玻璃板中部。这个结果与日野氏提出的“粉碎圈”、 “从自由面反射波拉断岩片”的论述相同。 日野氏等吸收了 H考尔斯基(Kolsky)对固体应力波研究最主要的成果,例如:炸药爆轰在固体内激发的冲击波;冲击波在自由面反射形成介质的拉伸破坏;多自由面反射波的重复作用等观点。 2)脆性固体抗拉强度 抗拉强度的重要性。岩石的抗压强度决定着爆源附近粉碎圈的半径。由于岩石的抗压强度很高,通常粉碎圈半径很小。一般岩石可视为脆性固体,即抗压强度远远大于抗拉强度的固体,很容易在拉应力作用下破坏,抗拉强度和抗压强度一样都是岩石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是影响岩石
4、破碎程度的重要因素。 破裂论提供了裂隙发展的原理和计算方法。1921年,AA格里菲斯(Giffth)研究脆性物体破坏时指出,脆性物体的破坏是由物体内部存在的裂隙引起的。由于固体内微小裂隙的存在,在裂隙尖端产生应力集中,从而使裂隙沿着尖端继续扩张。 日野氏吸收了脆性固体抗拉强度的观点,无论在基本理论的建立还是冲击波拉伸理论的应用以及拉断层数量和厚度的计算上,都有明显的痕迹。 (3)对冲击波拉伸破坏理论的评述 二)冲击波拉伸破坏理论的重要意义 日野氏吸收了当时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首次系统地提出了冲击波拉伸破坏理论,给爆破理论的研究注人了新的活力,使爆破理论的研究进人了新阶段。 尽管这种理论还有许多
5、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仍不失为岩石爆破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自由面附近岩石是被拉伸破坏的这一点已被世人所公认。 2)冲击波拉伸破坏理论的不足 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许多问题冲击波拉伸破坏理论还不能完全解释,例如: 对烈性炸药来说,冲击波所携带的能量只占理论估算的炸药总能量的 5一 15,而真正用于破碎岩石的能量比此值还小。根据bE福吉尔逊(FOgd。)等人测量炮孔附近的冲击波强度,推算出的冲击波中的能量,只占炸药总能量的9。如果冲击波围绕炮孔均匀分布的话,至少有三分之二的能量没有作用在破裂角小于120o的单炮孔的岩石破碎上。这就意味着在破裂角内冲击波分配的能量只占炸药总能量的3。这样小的能量要将岩
6、石完全破碎是令人难以置信的。 根据日野氏的爆破漏斗试验证明,单位炸药消耗量达到 skgm时,才会由反射的应力波引起岩石的片落破碎。而J 弗尔特(Fi,W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根据计算:只有炮孔的装回药量为 slyn的量级或更大,才能在花岗岩中产生足以产生片落的拉伸应力。而在一般的台阶I爆破中,装药量都较小,在这种情况下片落是不会发生的,或者发生了也微不足道。D 在破碎大块时,外部装药(裸露药包)与内部装药(炮眼内装药)比较,单位炸药消耗量要高37倍,这充分说明爆炸气体膨胀压对破碎岩石的重要作用。 根据日野氏的试验,在压碎带与片裂带之间,存在一个非破碎带,这部分岩石是由什么机理引起破碎的,冲击波
7、理论无法解释。 7412 爆炸气体膨胀压理论 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村田勉等。 (l)基本观点 1953年以前,该派观点在爆破界极为流行。从静力学观点出发,认为药包爆炸后,产生大量高温、高压气体,这种气体膨胀时所产生的推力作用在药包周围的岩壁上,引起岩石质点的径向位移,由于作用力不等引起的不同径向位移,导致在岩石中形成剪切应力。当这种剪切应力超过岩石的极限抗剪强度时就会引起岩石的破裂。当爆炸气体的膨胀推力足够大时,还会引起自由面附近的岩石隆起、鼓开并沿径向方向推出。它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冲击波的作用。 后来经过村田勉等人的努力,利用近代观点重新做了解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但是学者们在机理解释上又
8、有不同。 (2) 观点的依据 岩石发生破碎的时间是在爆炸气体作用的时间内。 炸药中的冲击波能量(动能)仅占炸药总能量的515。这样少的能量不足以破碎整体岩石。 (3)对爆炸气体膨胀压理论的评述 该理论全面地阐述了爆炸气体在岩石破碎中的作用,这是可取之处。 该理论的不足之处: 从用裸露药包破碎大块来看,岩石破碎主要依靠冲击波的动压作用。因为在这种条件下,。爆炸的膨胀气体都扩散到大气中去了,并没有对大块破碎起什么作用,这就充分说明岩石破碎不能单独山爆炸气体来完成。 t爆炸膨胀气体的准静态压力只有冲击波波阵面压力的IQ14。单独由这样低的准静态压力能否在岩石中引起初始破裂是令人怀疑的。 7413 冲
9、击波和爆炸气体综合作用理论 冲击波拉伸破坏理论和爆炸气体膨胀压破坏理论是基于对破碎岩石的两种能源冲击波能和爆炸气体膨胀能的不同认识而提出来的,各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试验依据,但又都有一定的不足之处。这一方面是由于爆炸过程的“三性”(瞬发性、复杂性、模糊性)造成的,另一方面也受当时的技术水平和测试手段的限制。在这种条件下综合两派的论点吸收其所长,并结合他们的研究成果,便提出了冲击波和爆炸气体综合作用理论。 倡导和支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有CW利文斯顿,O人鲍姆,伊藤一郎,P人帕尔逊,HK卡特尔,L朗和TN哈根等。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岩石的破碎是由冲击波和爆炸气体膨胀压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即两种作用形式
10、在爆破的不同阶段和针对不同岩石所起的作用不同。爆炸冲击波(应力波)使岩石产生裂隙,并将原始损伤裂隙进一步扩展;随后爆炸气体使这些裂隙贯通、扩大形成岩块,脱离母岩。此外,爆炸冲击波对高阻抗的致密、坚硬岩石作用更大,而爆炸气体膨胀压力对低阻抗的软弱岩石的破碎效果更佳。 但是,岩石破碎的主要原因是爆炸冲击波还是爆炸气体,至今仍有不同的观点。这种争论一直贯穿着爆破理论发展的整个阶段,今后也还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742 炸药在岩石中爆破作用的范围7421 炸药的内部作用 假设岩石为均匀介质,当炸药置于无限均质岩石中爆炸时,在岩石中将形成以炸药为中心的由近及远的不同破坏区域,分别称为粉碎区、裂隙区及弹
11、性振动区:图7-13为炸药在有机玻璃中爆炸时所产生的裂纹状态图。透明的甲基丙烯酸玻璃板厚2cm。图 713a与图713b爆破抵抗线相同,但b图的药量为a图药量的3倍。图714则表示在无限介质中球状或柱状药包的爆炸断面图。这些区域表明炸药爆炸后,岩石破坏状态在空间的分布。(1) 粉碎区(压缩区) 炸药爆炸后,爆轰波和高温、高压爆炸气体迅速膨胀形成的冲击波作用在孔壁上,都将在岩石中激起冲击波或应力波,其压力高达几万Mpa、温度达3000以上,远远超过岩石的动态抗压强度,致使炮孔周围岩石呈塑性状态,在几到几十毫米的范围内岩石熔融。尔后图 7-13 有机玻璃板爆炸裂纹状况 图7-14 爆破内部作用示意
12、图 (根据U. 兰格福斯的研究) 1装药空腔;2粉碎区; 3裂隙区;4振动区;随着温度的急剧下降,将岩石粉碎成微细的颗粒,把原来的炮孔扩大成空腔,称为粉碎区。如果所处岩石为塑性岩石(黏土质岩石,凝灰岩,绿泥岩等),则近区岩石被压缩成致密的、坚固的硬壳空腔,称为压缩区。由于粉碎区是处于坚固岩石的约束条件下,大多数岩石的动态抗压强度都很大。冲击波的大部分能量已消耗子岩石的塑性变形、粉碎和加热等方面,致使冲击波的能量急剧下降,其波阵面的压力很快就下降到不足以粉碎岩石,所以粉碎区半径很小,一般约为药包半径的几倍。 (2)裂隙区(破裂区) 当冲击波通过粉碎区以后,继续向外层岩石中传播。随着冲击波传播范围
13、的扩大,岩石单位面积的能流密度降低,冲击波衰减为压缩应力波。其强度已低于岩石的动抗压强度,不能直接压碎岩石。但是,它可使粉碎区外层的岩石遭到强烈的径向压缩,使岩石的质点产生径向位移,因而导致外围岩石层中产生径向扩张和切向拉伸应变,如图7l 5所示。假定在岩石层的单元体上有A和B两点,它们的距离最初为X,受到径向压缩后推移到C和D两点,它们彼此的距离变为 XdX。这样就产生了切向拉伸应变 dx/x。如果这种切向拉伸应变超过了岩石的动抗拉强度的话,那么在外围的岩石层中就会产生径向裂隙。这种裂隙以01504倍压缩应力波的传播速度向前延伸。当切向拉伸应力小到低于岩石的动抗拉强度时,裂隙便停止向前发展。
14、此时,便会产生与压缩应力波作用方向相反的向心拉伸应力。使岩石质点产生反向的径向移动,当径向拉伸应力超过岩石的动抗拉强度时,在岩石中便会出现环向的裂隙。图716是径向裂隙和环向裂隙的形成原理示意图。径向裂隙和环向裂隙的相互交错,将该区中的岩石割裂成块,如图7-14 所示。此区域亦称破裂区。 一般说来,岩体内最初形成的裂隙是由应力波造成的,随后爆炸气体渗人裂隙起着气楔作用。并在静压作用下,使应力波形成的裂隙进一步扩大。 (3)弹性振动区 裂隙区以外的岩体中,由于应力波引起的应力状态和爆轰气体压力建立起的准静应力场均不足以使岩石破坏,只能引起岩石质点做弹性振动,直到弹性振动波的能量被岩石完全吸收为止
15、,这个区域叫做弹性振动区。 7422 炸药的外部作用 当集中药包埋置在靠近地表的岩石中时,药包爆破后除产生内部的破坏作用以外,还会在地表产生破坏作用。在地表附近产生破坏作用的现象称为外部作用。 根据应力波反射原理,当药包爆炸以后,压缩应力波到达自由面时,便从自由面反射回来,变为性质和方向完全相反的拉伸应力波,这种反射拉伸波可以引起岩石片落和引起径向裂隙的扩展。 (1)反射拉伸波引起自由面附近岩石的片落 当压缩应力波到达自由面时,产生了反射拉伸应力波,并由自由面向爆源传播。由于岩石抗拉强度很低,当拉伸应力波的峰值压力大于岩石的抗拉强度时,岩石被拉断,与母岩分离。随着反射拉伸波的传播,岩石将从自由
16、面向药包方向形成“片落”破坏,其破坏过程如图7一17所示。这一点还可由霍普金森效应引起的破坏进一步说明,图718A表示应力波的合成过程。而图718B表示霍普金森效应对岩石的破坏过程。图718A中的a表明压缩应力波刚好达到自由面的瞬间。这时,波阵面的波峰压力为Pa。图718A中的b表示经过一定的时间后,如果前面没有自由面,则应力波的波阵面必然到达H1F 1;的位置。但是,由于前面存在有自由面,压缩应力波经过反射后变成拉伸应力波,反射回到H1F 1的位置,在对民平面上,在受到H1F 1拉伸应力作用的同时,又受到H1F 1的压缩应力的作用。合成的结果,在这个面上受到合力为H1F 1的拉伸应力的作用,
17、这种拉伸应力引起岩石沿着H1F 1平面成片状拉开。片裂的过程如图 718B所示。 应该指出的是“片落”现象的产生主要与药包的几何形状、药包大小和人射波的波长有关。对装药量较大的硐室爆破易于产生片落,而对于装药量小的深孔和炮眼爆破来说,产生“片落”现象则较困难。入射波的波长对“片落”过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随着波长的增大,其拉伸应力就应剧下降。当入射应力波的波长为1.5倍最小抵抗线时,则在自由面与最小抵抗线交点附近的岩体,由于霍普金森效应的影响,可能产生片裂破坏。当波长增到4倍最小抵抗线时,则在自由而与最小抵抗线交点附近的霍普金森疚将完全消失。 (2)反射拉伸波引起径向裂隙的延伸 从自由面反向回岩体
18、中的拉伸波,即使它的强度不足以生产“片落”,但是反向拉伸波同径向裂隙梢处的应力场相互迭加,也可使径向裂隙大大地向前延伸。裂隙延伸的情部与反向应力波传播的方向和裂隙方向的交角有关。如图7-19所示,当为90时,反向拉伸波将最有效地促使裂隙扩展和延伸,当小于90时,反射拉伸波以一个垂直于裂隙方向的拉伸分力促使径向裂隙扩张和延伸,或者在径向裂隙末端造成一条分支裂隙;当径向裂隙垂直于自由面时即0时,反射拉伸波再也不会对裂隙产生任何拉力,故不会促使裂隙继续延伸发展,相反地,反射波在其切向上是压缩应力状态,使已经张开的裂隙重新闭合。 743 炸药在岩石中爆破破坏的过程 从时间来说,将岩石爆破破坏过程分为3
19、个阶段为多数人所接受。 第一阶段为炸药爆炸后冲击波径向压缩阶段。炸药起炸后,产生的高压粉碎了炮孔周围的岩石,冲击波以30005000ms的速度在岩石中引起切向拉应力,由此产生的径向裂隙向自由面方向发展,冲击波由炮孔向外扩展到径向裂隙的出现需12ms(图720a)。 a b c图720 爆破过程的3阶段a一径向压缩阶段;b一冲击波反射阶段;c一爆炸气体膨胀阶段 第二阶段为冲击波反射引起自由面处的岩石片落。第一阶段冲击波压力为正值,当冲抛到达自由面后发生反射时,波的压力变为负值。即由压缩应力波变为拉伸应力波。在反射拉伸应力的作用下。岩石被拉断,发生片落(图720b)。此阶段发生在起爆后1020ms
20、。 第三阶段为爆炸气体的膨胀,岩石受爆炸气体超高压力的影响,在拉伸应力和气楔的双重作用下,径向初始裂隙迅速扩大(图720C)。 当炮孔前方的岩石被分离、推出时,岩石内产生的高应力卸载如同被压缩的弹簧突然松开一样。这种高应力的卸载作用,在岩体内引起极大的拉伸应力,继续了第二阶段开始的破坏过程。第二阶段形成的细小裂隙构成了薄弱带,为破碎的主要过程创造了条件。 应该指出的是:第一阶段除产生径向裂隙外,还有环状裂隙的产生。如果从能量观点出发,第一、二阶段均是由冲击波的作用而产生的,而第三阶段原生裂隙的扩大和碎石的抛出均是爆炸气体作用的结果。 744 岩石中爆破作用的5种破坏模式 综上所述,炸药爆炸时,
21、周围岩石受到多种载荷的综合作用,包括:冲击波产生和传播引起的动载荷;爆炸气体形成的准静载荷和岩石移动及瞬间应力场张弛导致的载荷释放。 在爆破的整个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5种破坏模式: 炮孔周围岩石的压碎作用; 径向裂隙作用; 卸载引起的岩石内部环状裂隙作用;反射拉伸引起的“片落”和引起径向裂隙的延伸;爆炸气体扩展应变波所产生的裂隙。无论是冲击波拉伸破坏理论还是爆炸气体膨胀压破坏理论,就其岩石破坏的力学作用而言,主要的仍是拉伸破坏。75 爆破漏斗 当药包爆炸产生外部作用时,除了将岩石破坏以外,还会将部分破碎了的岩石抛掷,在地表形成一个漏斗状的坑,这个坑称为爆破漏斗。 751破漏斗的几何参数 置于
22、自由面下一定距离的球形药包爆炸后,形成爆破漏斗的几何参数如图721所示。 自由面:被爆破的岩石与空气接触的面叫做自由面,又叫临空面。如图721中的AB 面。 最小抵抗线W:自药包重心到自由面的最短距离,即表示爆破时岩石阻力最小的方向,因此,最小抵抗线是爆破作用和岩石移动的主导方向。 爆破漏斗半径厂:爆破漏斗的底圆半径。 爆破作用半径R:药包重心到爆破漏斗底圆圆周上任一点的距离,简称破裂半径。 爆破漏斗深度D:自爆破漏斗尖顶至自由面的最短距离。 爆破漏斗的可见深度h:自爆破漏斗中岩堆表面最低洼点到自由面的最短距离。 爆破漏斗张开角0:爆破漏斗的顶角。 此外,在爆破工程中,还有一个经常使用的指数,
23、称为爆破作用指数(n)。它是爆破漏斗半径厂和最小抵抗线w的比值,即 r n_ (727)w 752 破漏斗的基本形式 根据爆破作用指数n值的不同,爆破漏斗有以下4种基本形式(图722): (1)标准抛掷爆破漏斗(图722a) 这种爆破漏斗的漏斗半径厂与最小抵抗线W相等,即爆破作用的指数n= r / w =10,漏斗的张开角=90。形成标准抛掷爆破的药包称为标准抛掷爆破药包。在确定不同种类岩石的单位炸药消耗量时,或者确定和比较不同炸药的爆炸性能时,往往用标准爆破漏斗容积作为检查的依据。 (2)加强抛掷爆破漏斗(图722b) 这种爆破漏斗半径厂大于最小抵抗线 W,即爆破作用指数 n1刀,漏斗张开角
24、 890”,形成加强抛掷爆破漏斗的药包称为加强抛掷爆破药包。当 n3时,爆破漏斗的有效破坏范围并不随n值的增加而明显增大。所以,爆破工程中加强抛掷爆破作用指数为1n3。一般情况下,n = 1.225。 (3)减弱抛掷爆破(简称加强松动爆破)漏斗(图7-22C)图722 各种爆破漏斗a一标准抛掷爆破漏斗;b一加强抛掷爆破漏斗;c一减弱抛掷爆破漏斗;d一松动爆破漏斗 这种爆破漏斗半径厂小于最小抵抗线 W,即爆破作用指数回n 075,漏斗张开角 0 90o。形成减弱抛掷爆破漏斗的药包称为减弱抛掷爆破或加强松动爆破药包,它是井巷掘进常用的爆破漏斗形式。 (4)松动爆破漏斗(图7一22d) 药包爆破后只
25、使岩石破裂,几乎没有抛掷作用,从外表看,不形成可见的爆破漏斗。此时的爆破作用指数 nh于或等于075。又可细分为标准松动爆破,加强和减弱松动爆破。松动爆破时采用的药量一般较小。因此,爆破时所产生的振动较小,碎石飞散距离也较小。常用于井下和露天的矿石回采作业以及药壶爆破。76 装药量计算原理 合理地确定炸药用量和炮孔布置,起爆顺序同样都是爆破设计和施工中的重要内容,它直接影响着爆破效果,爆破工程成本和爆破安全等。由于爆破过程的复杂性和瞬时性,迄今为止,尚未有一个理想的装药量计算公式,工程中常用的计算式大多为根据工程实践经验总结的经验式。 761 体积公式 单个药包在自由面附近爆炸时形成爆破漏斗。
26、在这种情况下,可用体积公式计算单个药包装药量。体积公式的实质是装药量的大小与岩石对爆破作用力的抵抗程度成正比。由于这种抵抗力主要是重力作用,因此,位于岩石内部的炸药能量所克服的阻力主要是介质本身的重力,实际L就是被爆破的那部分岩石的体积,即装药量的大小应与被爆破的岩石体积成正比。体积公式的形式为 QqV (728)式中 Q装药量,kg; q爆破单位体积岩石的炸药消耗量,kgm; V被爆破的岩石体积。 由上式看出:装药量Q与岩石体积V成正比;爆破单位体积岩石的炸药消耗量q不随岩石体积V的变化而变化。应该指出,何种公式只有当介质是松散的或者黏结很差的情况下,以及最小抵抗线W变化不大时才是正确的。实
27、际上,在很多情况下,药包爆炸时产生的能量,不仅要克服岩石的重力,也要克服岩石的抗剪力、惯性力等。因此,装药量与被爆破岩石体积成比例的关系是不确切的。此外,经验证明,若使用松动药包,当最小抵抗线变化时,单位炸药消耗量不一定是常数。 7.6.2 标准抛掷爆破的装药量计算 根据何种公式,计算标准抛掷爆破的装药量。Q标q标V (7-29) 式中 Q标形成标准抛掷爆破漏斗的装药量,kg; q标形成标准抛掷爆破漏斗的单位体积岩石的炸药消耗量,kg/m3; V标准抛掷爆破漏斗的体积,m3。 V r 2 W 3又式中 r爆破漏斗底圆半径,m W最小抵抗线,m。 对于标准抛掷爆破漏斗来说,r = W 则 V W
28、 2 W W3 (7-30) 3 将式7-30代入式7-29,得 Q标q标W3 (7-31)7.7 影响爆破作用的因素影响爆破作用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3个方面,即炸药性能;岩石特性;爆破条件和爆破工艺。其中有些因素已在有关章节中论述过,这里不再重复。7.7.1 炸药性能对爆破作用的影响炸药性能包括物理性能、热化学参数和爆炸性能。其中,直接影响爆破作用及其效果的是炸药密度、爆热和爆速。正是它们进而又影响了爆轰压力、爆炸压力、爆炸作用时间以及炸药爆炸能量利用率。7.7.1.1 炸药密度、爆热和爆速破碎岩石主要靠炸药爆炸释放出来的能量。增加炸药爆热和密度,可以提高单位何种炸药的能量密度,反之,
29、必然导致炸药能量密度的降低,增加钻孔的工作量和成本。提高炸药热化学参数,增大密度,采用高威力炸药是提高爆破作用的有效途径。爆速也是炸药性能的主要参数之一,不同爆速的炸药,在岩石爆炸可产生不同的应力波参数,从而对岩石的爆破作用及效果有着明显的影响。7.7.1.2 爆轰压力爆轰压力是指炸药爆轰时爆轰波波阵面中的CJ面所测得的压力,当爆轰波传到炮孔孔壁上时,在孔壁的岩石中会激发成强烈的冲冲击波和应力波。这种冲击波在岩石中,特别是在硬岩中会引起炮孔周围岩石出现粉碎和破裂,它为整个岩石破裂创造了先决条件。一般来说,爆轰压力越高,在岩石中激发的冲击波的初始峰值压力和引起的应力以及应变也越大,越有利于岩石的
30、破裂,尤其是对于爆破坚硬致密的岩石来说更是如此。但是并不是对所有岩石来说爆轰压力越高越好,对某些岩石来说爆轰压力过高将会造成炮孔周围岩石的过度粉碎。另外爆轰压力越高,冲击波对岩石的作用时间越短,冲击波的能量利用率低而且造成岩石破碎不均匀。因此,必须根据岩石的性质和工程的要求来合理选配炸药的品种。 爆轰压力与炸药密度的一次方和爆速平方的乘积成正比关系。所以在爆破坚硬致密的岩石时,以选用密度大和爆速较高的炸药为宜。 7713 爆炸压力 爆炸压力又称炮孔压力,它是爆轰气体产物膨胀作用在孔壁上的压力。在爆破破碎过程中爆炸压力对岩石起胀裂、推移和抛掷作用,一般说来,爆炸压力越高,说明爆轰产物中含有能量越大,对岩石的胀裂、推移和抛掷的作用越强烈。在整个爆破过程中,冲击波的作用虽然超前于爆轰气体产物的膨胀作用,但是爆轰反应时间极为短促,往往在岩石破碎尚未完成以前就结束了。图723表示孔内药包起爆后,炮孔内压力随时间的变化曲线。tl为药包爆轰一1交应所经历的时间,t。为爆炸气体膨胀作用的时间。P;为爆轰压力,P。为爆炸气体的膨胀压力在均压以后的爆炸压力。曲线MN表示爆炸压力随时间的变化,从图723可以看出,爆轰压力越高,曲线越陡,t;时间越短,能量利用率越低;t。时间越长,爆炸压力作用的时间也越长,这样能使由爆轰压力在岩体中引起的初始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