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29.48KB ,
资源ID:1111654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111654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张平平论文《朱自清内心矛盾和焦虑的审美置换》.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张平平论文《朱自清内心矛盾和焦虑的审美置换》.docx

1、张平平论文朱自清内心矛盾和焦虑的审美置换高 等 教 育 自 学 考 试毕 业 论 文论文题目:朱自清内心矛盾和焦虑的审美置换作者姓名: 张平平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主考学校:兰州大学准考证号: 242505100303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何云霞 甘肃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印制2009年3月6日XX专业 论文标题(中文)朱自清内心矛盾和焦虑的审美置换论文标题(英文)Zhu ZiQings Heart Contradition and Arxietys Appreciation of the Beautiful Displacement论文作者(中文)张平平论文作者(拼音)ZhangPing

2、Ping目 录内容摘要()正文目录()注 释()参考文献()朱自清内心矛盾和焦虑的审美置换背影的深层蕴含浅析(张平平)内容提要:运用修辞论美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著名散文背影的“重复”现象作细致分析,可以发现背影的深层蕴含:它揭示了朱自清在传统与反传统之间的矛盾和焦虑,而这种矛盾和焦虑是20世纪上半叶一代知识分子的共同境遇,背影正是这种矛盾和焦虑的一种审美置换。父亲的“背影”,也正是凝聚着人类普遍而又高尚的感情,即父子情。同时,他又包含着中国小资产阶级的悲剧性命运,是日益破产的小有产者的缩影。关键词:修辞论美学 背影 传统与反传统 审美置换 背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读着它,你会被父子间那真挚深厚

3、的感情所激动,读完后,似乎有一种压抑的感觉,这种父子间相爱相怜的感情中似乎渗透着一抹淡淡的哀愁。文章语言平实自然,不造作。文章中除了夹入一些文言词语以外,没有华美的辞藻,生僻的词语,都是质朴自然的家常话,生活气息非常浓厚,提炼得非常简洁。这种平实质朴的语言,不加任何夸张和修饰,就由表及里、栩栩传神地塑造了父亲的形象,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之情,使人享受到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纯净、素洁的美。全篇文字清丽质朴,语言含蓄精练,短句多,对话少,干净利索,读起来自然顺口,平易近人,宛如作者向着我们讲述,娓娓动听,有极强的表现力。文章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话,也没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个“的

4、”字,一个“了”字,也必须用才用。文章细节描写感人至深。蹒跚地走、慢慢地探身、用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身子向左微倾、将橘子散放在地上、慢慢爬下。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使那为我熟识的父亲的背影突然有了一个新的意境,成为一个永远不能忘怀的镜头,铭刻在我的心中。父亲那在坎坷的人生之路上奋争的精神,深深鼓舞了我。文中表现的那特定的家境、心境、慈父孝子之间相爱相怜之情,字里行间尽现,那淡灰色的愁云之间,那一捧朱红的橘子,不正是父亲一片亲子之情的真实写照吗?文中父亲的语言都很简短、平淡,但平淡之中寓深情。 当祖母去世、父亲失业、“我”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时,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5、当父亲不放心别人送我,决定亲自送我,我劝他不必去送时,他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当父亲要为我买橘子时,他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当父亲与我告别时,他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只有短短的五个字,却表现了无限的关切和慈爱,是最后的叮咛嘱咐,蕴涵着父亲牵肠挂肚的万种深情,显出作者语言提炼上的功夫。他走了几步,又回头看见我,说 “进去吧,里边没人。”这些话含蓄着许多的怜惜、体贴、依依不舍的意思。背影论行数不满五十行,论字数不过千五百言,它之所以能够历久传诵而有感人至深的力量者,当然并不是凭借了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华赡的文字,而只凭了它的老实,凭了其中所表达的真情。这种表面上看起

6、来简单朴素,而实际上却能产生极大感动力的文章,最可以作为朱先生的代表作品,因为这样的作品,也正好代表了作者之为人。一、重复叙述的意蕴修辞论美学认为,重复是一种有效的修辞手段。人们常常可以通过分析这种语言手段去认识文本的意义。重复,一般说来,是指文本中某些东西不止一次地反复呈现,这每一次呈现之间约略相似但又有变化。重复的类型很多,有词语重复、事件重复、结构重复等。无论基本类型如何,但重复某种东西,都会造成一种特殊的感染力,使被重复的东西显得格外突出或具有特殊意义。朱自清的著名散文背影对“我”心理活动的描述有四次重复:第一次,当父亲已托茶房送行但又不放心,踌躇再三,决定还是自己送行时,作者写道:“

7、其实我那时已20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这说明“我”自己已感到完全有能力独立行事,父亲实在没必要送行。第二次,当父亲跟脚夫讲价钱时,文中写道:“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这说明“我”坚信自己会把事情处理得更好。第三次,当父亲又嘱托茶房照应儿子时,文中写道:“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这说明“我”对世态炎凉已有深刻认识,并且有强烈的自信心。第四次,当看到父亲很艰难地攀爬月台而感动得流泪时,文中写道:“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怕父亲看见,是怕父亲伤心,说明“我”压抑自己而体谅父

8、亲;怕别人看见,说明“我”强烈的自尊,告诉自己不应像小孩子一样脆弱。文章不厌其烦地写“我”的心理活动,表面上是衬托父亲无微不至的关怀,事实上,这种重复在客观上已造成了特别的意义,这种意义也许是作者写文章时所未意识到的。从背影中“我”的心理活动的重复描写中,不难看出,“我”张扬个性的冲动及自尊、自信;同时,我们又看到这种自尊和自信常常受到来自父亲的冲击,这种冲击主要体现在父亲对“我”的束缚和制约上。而这种束缚和制约也可以通过对文本重复现象的分析,让它自动显露出来。文中对父亲行为及语言的描写构成了三次重复:第一次,“我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儿子被取消了说话的权利和机会,一切由父亲包

9、办。第二次,父亲去买橘子之前嘱咐道:“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仿佛在对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子下命令,儿子不可违抗。第三次,儿子争着要去买橘子时,父亲不肯。“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儿子没有一点主动权,永远处在被支配的地位。由这三次重复,可见父亲支配地位的绝对性。当然,从字面理解,上述重复行为都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但是文本无意识中也流露出了“我”的无奈和被动。通过对上述两组重复叙述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儿子面临顺从父亲和张扬个性的选择冲突。儿子的努力处处显得无济于事,根本抵不过父亲权威的力量,父亲永远处在支配地位。尽管如此,儿子要求独立自主的火花又时时从夹缝中迸溅出来。这是20世纪初

10、,知识分子向传统的挑战。父亲代表着传统,儿子代表着反传统。表面看来,父亲的言行是对儿子的关心;深层探微,这些言行一再重复,有力地证明了父亲自认为对儿子的是理所应当的支配。而儿子心理活动描写的四次重复,表面看来是衬托父亲的慈爱,实质上是曲折委婉地传达出了儿子寻求独立的呼声,这呼声来自人的本性,来自意识深层。背影所隐含的这种父子冲突的意义,构成了对文本基本效果的暗中颠覆,从而让我们读出了背影的另一种苦涩。这苦涩不是父亲生计艰难的苦涩,而是儿子要求独立却又无法不屈从于父亲的苦涩。这正是那个时代已经觉醒但又受禁锢的一代青年的苦涩,是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面临传统与反传统的痛苦。觉醒的自我不可能再像蒙昧

11、时期那样安于命运的摆布,但现实使他仍然无力掌握自己的命运,于是,焦虑和苦闷就成了他挣不脱的心灵牢狱。因此,这里的“儿子”已是鲁迅在(呐喊)自序中所说的那种铁屋子中被惊醒的人,这种人有了自觉意识,正处于选择的十字路口。背影中的儿子想独立行事却又屈从于父亲的安排,他遵从父命,却又时时嫌父亲不合时宜。他是如此的尴尬和矛盾,处处显示出选择的冲突和内心的焦虑。那么,这种选择冲突和内心焦虑的深层根源是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走出背影,考虑作者情形和背影产生年代的文化状况,即要重建理解背影的文化语境。二、背影的文化语境我们不妨从朱自清父子的现实矛盾、五四精神对朱自清的影响、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原忧”这三

12、个方面逐层深入地考察背影的文化语境。(一)、现实生活中,朱自清和父亲之间的冲突是尖锐的、长时间的。关于朱自清和父亲之间的矛盾冲突,朱自清本人在笑的历史1中通过一个少妇的口吻,有所透露:“你有了事以后,虽统共只拿了70块钱一月,他们却指望你很大。他们恨不得你将这70块钱全给家里!”此外,关于朱自清父子之间的矛盾,关坤英在朱自清评传中的记述更为具体,并有史料依据:根据已得到的材料,我们已经知道朱自清从大学毕业不久,一直到写背影时的1925年,他和父亲有过一段感情的摩擦,父子之间的矛盾有时是很激烈的。他上北大的第二年(1917年),父亲的差事交卸了,一家大小断了经济来源,从此生计日艰,进而债台高筑。

13、1920年,他从北大毕业,理所当然,他要负担家庭的经济,但是承担多少,承担有没有限度,他个人有没有独立支配经济的自由。在这些问题上他和父亲发生了一次一次的矛盾。1921年暑假,他回到扬州八中任教务主任,父亲凭借与校长的私交,让校长将儿子的每月薪金直接送到家里,而朱自清本人不得支领。这种专制式的家长统治激怒了朱自清。一个月后他愤然离去,到外地执教。父子从此失和,这年冬天他不得不接出妻儿,在杭州组织了小家庭。1922年暑假,他想主动缓解和父亲的矛盾,带着妻儿回扬州,但父亲先是不准他进家门,后则不予理睬。过了几天没趣的日子又悻悻而去。以后父子之间的裂痕越来越深,这就是毁灭中所说的“败家的凶残”、“骨

14、肉间的仇恨”。1923年暑假虽又回家一次,但与父亲的关系仍未好转。2这段话不仅使我们看到了朱自清父子之间激烈的矛盾,而且有助于我们理解父子矛盾的根源。表面看,父子冲突是经济原因造成的;本质上看,是自由和专制的矛盾斗争造成的。经济冲突只不过是形式上的显现。实际内容是一个要保传统文化,维护对儿子的支配权;一个要向传统文化挑战,追求自由独立。因此,父亲的封建家长制垄断与儿子张扬个性的要求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且不说后来父亲不让儿子进家门的冷酷,只就他通过与校长的私交而支取儿子全部薪金这一做法本身来说,就是对儿子的极大不尊重,是对人格尊严的侮辱。这在一般人都是不难忍受的,更何况受过五四精神洗礼的朱自清呢?

15、(二)、五四精神对朱自清的巨大影响朱自清于19171920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北大是以新伦理革命为中心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摇篮。五四精神与北大的文化场塑造着朱自清,他的思想接受着时代大潮的洗礼。1916年底,新青年的主编陈独秀应北大校长蔡元培之聘,出任北大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也从上海迁往北京。这样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就由上海迁往北京。陈独秀曾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警告青年一文,这篇发刊词大力宣传人权、自由,号召青年勇敢奋斗,挣脱封建专制和陈腐伦理的束缚,争取人格独立的新生活。在这种以人的解放为核心、追求人格独立精神的感召下,朱自清于1920年加入了北大部分学生组织的“新潮社”。 “新潮社”的月

16、刊新潮坚持与新青年一致的立场,高举“伦理革命”的旗帜,猛烈抨击一切封建“纲常名教”,痛斥封建家庭为万恶之源,高声呐喊个性解放。朱自清曾在新潮上发表怅惘、小草等新诗。当时朱自清与叶圣陶、周作人等社员一起讨论稿件和学术问题。亲身参加新潮创办的朱自清,无疑受着新思想的熏染,他对传统陈腐的家庭伦理道德有着激愤之情,他不满父亲的专横,努力争取个人的独立和自由。朱自清追求自由的愿望具有时代特征,而这种追求又是那么艰难曲折,阻力重重。“被推着,被挽着,长只在俯俯仰仰间,你曾做得一分半分而主?”3这是向以父亲为代表的专制制度发出的诘问和责难!朱自清大半辈子都没有摆脱父亲对他的束缚。他直到逝世前,才替父亲还清高

17、利贷。他对父亲的反抗不仅仅是经济上要求自主,更主要的是他对旧家庭的不满,他憎恨旧的婚姻制度,他厌恶姨娘的挑唆等,从这一层来看,朱自清父子之间的矛盾是时代语境造成的,他们之间的矛盾实质上是传统与反传统的斗争,是新思想和旧思想的斗争,是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的共同境遇。要透彻理解这一点,还得从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原忧”说起。(三)、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原忧”“原忧”指原本性的焦虑,它产生于一对互相冲突的力量:“原任感”和“原债感”。原债感认为个体的一切来自父母或君王所赐,生的使命就是偿还宿债。在家事父,竭其力尽孝;在外事君,致其身尽忠。原任感认为个体的一切由“天”所赐,生的根本是要承担责任、伸张正

18、义、舒展个性、追求自由。原债感表现为孝敬父母或忠于君王,原任感表现为替天行道或张扬个性。实现“原任”往往与偿还“原债”发生直接冲突,从而使个体处于两难选择。这就是焦虑产生的深层文化原因,我们称之为“原忧”。这是我国历代知识分子常常面临的问题。“现代原忧”是指在现代新的文化语境中对“原忧”的新解。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面对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溃散与西方文化的强势切入而产生了选择困窘。这种选择困窘表现在,中国知识分子固有的“原债感”产生了两种彼此对立的新含义:一是接受西方文化中的革命价值观,如弑父、决裂等,这构成反传统的“原任感”;一是处于固有“原债感”而保卫传统,这构成卫传统的“原任感”。表面看来

19、,“反传统”和“卫传统”是相互对立的,事实上,二者有相通之处,反传统意识中的革命行动总是遭受无意识层面的保守态度的强烈抵触,而卫传统意识中的保守行动又总是受到无意识的革命要求的抵消。这就是“原忧”在现代中西文化冲突语境中显现出来的新内涵,谓之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原忧”。4这就是说,无论是反传统还是卫传统都是一个矛盾体,是一个充满了内心焦虑的矛盾体。事实正是这样:五四时期,反传统的代表人物鲁迅认为必须变革几千年来的祖宗法规,然而以他自己为原型的小说孤独者的主人公魏连伊在祖母“大殓”仪式上悉听遵命,躬行所憎恶的一切礼仪。此外,鲁迅提倡白话却用文言做小说史和碑文,他反对家长制,但为了孝道,却终生供养

20、着母亲送给自己的礼物朱安。美国新一代汉学家林毓生认为,陈独秀在激烈反对孔教的同时又认定孔教是一切道德体系的最小公分母。胡适一面主张全盘摒弃中国传统,一面主张渐进地改革。这说明,即使是像鲁迅、陈独秀、胡适这样较为典型的反传统论者,在某些时候也表现出卫传统的一面。这种思想和行动之间的矛盾同样也表现在郭沫若、茅盾、郁达夫等人身上,他们在一系列文章、演讲中,对封建礼教展开猛烈抨击,可在实际生活中,却无力做出彻底反抗。五四时期,卫传统的代表人物胡先潇、梅光迪、林杼等人虽然竭力反对新文化运动,但实质上,他们不是全盘否定西学,而是主张“采之益宜慎”。他们被称为儒家文化的守灵人,然而,除林杼外,他们都曾留学西

21、方,他们是滑稽的“西装革履”的复古派。总之,无论是反传统论者还是卫传统论者,其思想都是复杂和矛盾的。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也不管这种矛盾呈现的具体方式如何。对于五四时期一代知识分子所表现的种种矛盾现象,金克木有过生动的描述:“胡适全盘西化还没讲完,随即提倡整理国故,吴宓教外国文同时大讲红楼梦,据说能讲得全场落泪。还有,周作人的矛盾使他不光荣地退场,辜鸿铭的矛盾是他的人出名而书很少人读。”5诸多事实证明,20世纪上半叶中国知识分子整体处在一个矛盾尴尬的地位。这是历史语境造成的。这正是那一代知识分子既“呐喊”又“彷徨”的重要原因。这也正是背影无意识潜文本透露出的意蕴。三、背影:朱自清内心焦虑的

22、审美置换当我们把背影放在上述文化语境中考察时,我们发现:朱自清处在一个问号选择的特殊地带,他是一个尴尬的历史角色,这种尴尬不是出于个人的,而是出于整个阶段的原因,这个阶段已被某种权力预先地、难以抗拒地规定了现在的位置,这种权力就是支配文化的更深刻的历史力量。东西方价值观念的激烈冲突是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所共同经历的文化变革,在这场思想灵魂深处的革命中,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斗争,使一代知识分子进入了一个精神的“断乳期”,他们的痛苦和焦虑是难免的。背影的结构中交织着一明一暗两条线索:一条是歌颂父亲慈爱的线索,一条是显示儿子内心焦虑的线索。父亲的慈爱体现在意识文本里,儿子的焦虑被禁锢在无

23、意识潜文本里。正是这一明一暗的存在,显示了生活得复杂性,造成了背影无限的文化张力。表面上,背影表达了儿子对父亲的忏悔;实质上,这种忏悔是父子长期失和造成的,而这种失和状态给儿子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创伤,这种父子反目使他痛苦和焦虑。“父为子纲”、“子不言父之过”等传统文化的重负使朱自清在反叛父权专制时产生道德上的焦虑。父亲来信触发了这种焦虑,勾起了他心中的沉痛,强烈的骨肉亲情占据了他的胸怀,父亲那句“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使他受到震撼,难道真的要应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古语了吗?不,他要尽早与父亲冰释前嫌,他要借文章给老父以安慰,同时也解释自己心中之块垒。于是,背影的字里行间充满了老

24、父的慈爱和儿子的忏悔,以至作者写道:“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对自己追求独立自主的合理要求也给予否定。这句话由于采用了第一人称叙事,有极强的说服力,因此许多人都用它来解释朱自清的“少不更事”,事实并非这样,20岁的朱自清不是“少不更事”,而是“少年老成”。他当时的三次流泪足以说明他已被父亲的体贴入微所感动,他是成熟的。他对茶房本性的深刻认识说明那时他对社会就有了准确透视。因此,尽管背影表层文本把“亲子之爱”渲染得几乎天衣无缝,然而,衣毕竟是有缝的。我们运用修辞论美学通过对“重复叙述”的分析,还是找到了文本深层暗含着的作者的内心焦虑和冲突只因这是一篇写实散文。“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来信里的

25、哪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只是写实。似乎说不到意境上去。”6这是朱自清关于散文写作,给文艺知识编者的笔答,说明了背影写作的契机。与父亲的时空距离使他对父亲多了几分理解和歉意。真实的记述反映了生活的复杂性。正因为写实,不事雕琢,不加虚饰,才让我们从中发现了作者的内在冲突和焦虑。从这个意义上讲,背影是作者内心焦虑的一种文本置换。作者借写作背影释解了内心的焦虑,也使父子冲突得以缓和。朱自清写作的目的达到了。他弟弟朱国华在朱自清与(背影)一文中写道:一九二八年,我家已搬至扬州东关街一所简陋的屋子。秋日的一天,我

26、接到了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文集,我手捧书本,不敢怠慢,一口气奔上二楼父亲卧室,让他老人家先睹为先。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睛,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朱自清借背影表达了自己对父亲的孝敬,父子矛盾得以缓解。朱国华说:“父亲在看到背影以后的几年后,便去世了,他是带着满足的微笑去世的。”71924年,朱自清以前妻仲谦女士为原型写的小说笑的历史发表后,父亲大为不满,父子矛盾加深,朱自清一直感到强烈的自责。这次写的背影使父亲心情大为好转。朱自清自己也减轻了内心焦虑。由此可见,背影写作是朱自清对生活的修辞,其叙事目的和

27、归属实质上是作者在进行情绪调整。从文学的功能上看,这篇文章的最大作用就是慰藉,慰藉父亲也慰藉自己。正如海德格尔所说:“语言是存在的寓所,人栖居于语言这寓所中。”艺术作品是人追求生存智慧的结晶,文化文本通过组织和调整话语这种修辞手段来达到修饰生活的目的。背影是朱自清对焦虑的一种“赋形”,即赋予它一种话语形式,在此意义上说,背影是作者抵御焦虑侵袭的盾牌,是作者内心焦虑的审美置换。它反映了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顺从长辈与张扬个性之间的选择冲突。文章透露了一代知识分子在两种文化夹击下的矛盾和痛苦,是一代知识分子内心焦虑的凝缩模式。注释:1朱自清.笑的历史.朱自清全集(第3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2关坤英朱自清评传.燕山出版社.1995年P1651663朱自清.毁灭朱自清全集(第5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P794王一川.修辞论美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P1221265金克木.末班车.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P2406叶圣陶,朱自清.关于现代散文写作答编者问八题.文艺知识(第一集之三).1947年7月1日.P267朱国华.朱自清与背影.人民政协报.1998年10月25日参考文献:1薛金星.中学教材全解.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2任志鸿.新课标优秀教参.南方出版社.2005年3希扬.三点一测丛书.科学出版社.2007年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