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9 ,大小:39.06KB ,
资源ID:1110753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110753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1、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民乐一中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_历史_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涂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I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5小题,共7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 关于夏朝,先秦文献多次言及“夏”“有夏”;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

2、考古实践,以探索“夏墟”的存在。这反映了A. 先秦文献的可靠性 B. 出土古文字材料的关键性C. 考古发掘的重要性 D. 文献与实物互补的必要性【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先秦文献多次言及夏有夏”“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实践,以探索夏墟的存在”体现了文献和实物相互补充以研究历史的的特点,说明研究历史需要文献与实物互相补充,故D项正确;A项只提及文献,较片面,而且“先秦文献的可靠性”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和材料,排除;BC两项只涉及出土实物和考古发掘,说法片面,排除。故选D项。2. 古史相传,中国历史从三皇五帝开始,当今考古学也已证明了五帝后期的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下列选项中能够作为实证依据的是

3、陕西临潼姜寨发掘的五个大家族组成的聚落(遗址)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关天皇地皇泰皇的称谓良渚遗址发掘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东夷文化中蛋壳陶高柄杯及用玉用鼎的礼制规范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意要求,选择能够作为“五帝后期的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的实证依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邦国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出现阶级差异、公共权力等等。“良渚遗址发掘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东夷文化中蛋壳陶高柄杯及用玉用鼎的礼制规范”符合早期国家的特征,能够作为实证依据,D项正确;家族聚落不属于国家的初始形态,天皇地皇泰皇的称谓也不属于初始国家的特征,不能够作为实证依据,排除AB

4、C项。故选D项。3. 西周时期最高权力尚未出现权力的集中,国人甚至有驱逐王的权力,下面哪个事情可以说明这一点A. 周公平叛 B. 国人暴动 C. 烽火戏诸侯 D. 牧野之战【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公元前841年,周厉王贪财好利,为政暴虐,引发了“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大臣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B项正确;周公平叛、烽火戏诸侯及牧野之战的说法均与材料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4. “封疆”是指各级贵族所占有的井田界限,用土堆、沟渠、树木等连接而成;“阡陌”是井田中间的纵横道路。商鞅下令“为田开阡陌封疆”,这一举措表明秦国A. 废除了旧土地所有制 B. 强化了专制主义

5、皇权C. 控制了民众思想意识 D. 加强了思想文化统治【答案】A【解析】【详解】“为田开阡陌封疆”意味着废除原有土地之间的界限,废除了旧的土地所有制,A项正确;题干举措是土地制度的调整,与加强皇权、控制民众思想、加强思想文化统治无关,排除B、C、D 项。故选A项。5. 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采取发展小农经济、改革用人制度,按照军功或才能而不是按血缘授官授爵,加强君主权威等措施。这些变法共同面临的时代背景是A. 新兴地主阶级掌握政权 B. 华夏认同观念逐渐形成C. 周王室中央集权的加强 D. 儒家思想受到广泛认同【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材料和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掌握政

6、权,为了巩固统治纷纷进行变法,故A项正确;材料与华夏认同观念无关,故B项错误;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而且中央集权确立是在秦朝,故C项错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并不受重视,故D项错误。故选A项。【点睛】6. 春秋时期,四周戎狄蛮夷等民族逐渐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这一观念的产生主要是由于()A. 中原地区经济发达 B. 中原地区文化先进C. 周边各族迁徙到中原地区 D. 周边各族与华夏族往来频繁【答案】A【解析】【详解】春秋时期,中原地区经济发达,对少数民族的吸引力较强,因此四周戎狄蛮夷等民族逐渐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A项正确;文化先进的基础是经济,B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周边各族迁徙到中原地区是结果而

7、非原因,排除C项;由于经济文化的先进,周边少数民族和华夏族往来频繁,排除D项。故选A项。7. 秦曾经“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肴函为宫”,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王朝。但仅仅过了十余年,秦朝却遭遇了“一夫作难而七庙隳(毁坏)”的命运。造成秦朝国运变化的根源是A. 专制主义的加强 B. 焚书坑儒的刺激 C. 农民起义的打击 D. 社会矛盾的激化【答案】D【解析】【详解】秦朝二世而亡的根源是秦朝的暴政导致社会矛盾激化,D项正确;秦朝确立了专制主义而非加强,排除A项;焚书坑儒打击的是知识分子,并不会导致社会矛盾严重激化,排除B项;农民起义的打击是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

8、而非秦朝灭亡的根源,排除C项。故选D项。8. 秦始皇将自己的言语行动、使用器物都确定了专有名称。如车马衣服器械称“乘舆”,他所到之处称“幸临”。这主要反映了A. 中央集权 B. 神权与皇权结合 C. 皇帝独尊 D. 家天下制度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专有名称”体现了皇帝的专属性,反映了皇帝独尊,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神权,排除B项;家天下指帝王把国家政权据为己有,世代相袭,材料看不出世袭制,排除D项。故选C项。9. 在地方行政机构上,秦始皇废除了古代的封国建藩制度,将战国后期已实行的郡县制推行到全国。这主要在于郡县制( )A. 比分封制更为优越 B.

9、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 有广泛地实施基础 D. 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答案】B【解析】【详解】秦始皇实行郡县制,是因为郡县制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更好的巩固统治,B项正确;A项没有突出郡县制的优点,排除A项;郡县制和统治基础无关,排除C项;郡县制推广是在实现统一之后实行的,制度本身和统一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0. 东汉才女班昭将送其子去地方赴任的见闻和感悟写成东征赋,其中感叹道:“且从众而就列兮,听天命之所归。遵通衢之大道兮,求捷径欲从谁?”由此可见,该赋A. 重视辞藻的华丽和优美 B. 以语言朴实平易为特征C. 寄托了作者的政治劝诫 D. 揭露了当时民间的疾苦【答案】C【解析】【详解】班昭的

10、赋强调了从政者在为政时要“从众”“听天命”“遵大道”,这包含了其政治劝诫,C项正确;该赋辞藻平实,排除A项;该赋的主要特征并不是语言方面,而是感情,排除B项;该赋重在劝诫而非揭露,排除D项。故选C项。11. 东汉是我国古代科学和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这表现在A. 黄帝内经成书 B. 干支纪日法创制C. 周髀算经编撰 D. “蔡侯纸”的出现【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本题以东汉的科学技术成就为背景材料,考查两汉文化,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东汉蔡伦

11、改进了造纸术,用便宜易得的原料造出便于书写的纸,人称“蔡侯纸”,D项正确;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西汉时期,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的最大成就,周髀算经成书于西汉初期,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12. 在古罗马,丝绸的价值等同于同等重量的黄金,古罗马人以能穿上中国丝绸为荣。中国的丝绸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欧洲。下列事件与汉代丝绸之路开辟有关的是A. 张骞通西域 B. “文景之治”C. 颁布“推恩令” D. “光武中兴”【答案】A【解析】【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联系,打通了中原通往西域之路。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贯穿东西方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中亚和欧洲之间的经济

12、和文化的交流,A项正确;“文景之治”时期,丝绸之路尚未开通,排除B项;推恩令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项;光武中兴与丝绸之路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3. 汉武帝即位后,在经济领域推行了一系列新举措,如改革币值,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插手商业贸易,平抑物价;向工商业者征收财产税等。上述举措本质上反映了A. 汉初经济凋敝的现实 B. 儒家仁政思想的要求C. 统一国家发展的需要 D. 小农经济发展的必然【答案】C【解析】【详解】汉武帝时期在经济领域采取的一些措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即服务于统一国家发展需要,C项正确;汉武帝时期不属于汉初,排除A项;汉武帝的举措更

13、多的体现了法家的理念,排除B项;汉武帝的举措属于商业领域的举措,与小农经济发展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4. 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颁布了系列改革法令,如禁穿胡服,改穿汉服;改鲜卑姓为汉姓,并亲自主持“定姓族”工作;禁止鲜卑族同姓通婚,提倡鲜卑族与汉族通婚;宣布以汉语为正音,禁止人们说鲜卑语等。上述举措起到的积极作用是改变了鲜卑族旧有风俗习惯 缓解了民族矛盾巩固了统治加快了各族人民融合的进程 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A. B. C. D. 【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改革中改汉姓、穿汉服、说汉语、与汉人通婚的政策,改变了鲜卑族旧有的风俗习惯,缓解了民族矛盾巩固了统治,促

14、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加快了各族人民融合的进程,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和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所以都符合题意,D项正确;因为符合题意,排除A项;因为和都符合题意,所以排除B项、C项。故选D项。 15. 南京历史上曾是多个政权的都城,被称为“六朝古都”。下列政权未定都南京的是A. 东吴 B. 东晋 C. 东魏 D. 刘宋【答案】C【解析】【详解】东魏定都邺,C符合题意;A、B、D三个政权都曾定都南京,不符合题意,排除。16.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A. 商品经济水平较高,起到推动作用B. 北方人口南迁并带

15、去先进生产技术C. 江南越人开始从事农耕生产D. 江南的气候、土壤对农业发展有利【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东晋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江南的劳动力,江南农业迅速发展。A、D都不是主要原因,故选B。考点:经济重心南移点评: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江南的劳动力;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17. 下图所示中央机构创立于(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秦

16、朝【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的,服务皇帝、维护皇权的中央机构,创立于秦朝时期,D项正确;夏朝时期还未建立皇帝制度,A项错误;商朝中央没有建立丞相为首的三公制度,B项错误;西周时期尚未形成高度的集权,也未建立图示的中央机构,C项错误。18. 我国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点遗址有数百处,代表性的有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研究元谋人和北京人的第一手资料来自于A. 考古发掘 B. 史书记载 C. 神话传说 D. 学术论著【答案】A【解析】【详解】第一手资料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第二手

17、资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据材料“我国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点遗址有数百处,代表性的有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并结合所学可知,研究元谋人和北京人的第一手资料来自于考古发掘,A正确;“史书记载”是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这是第二手材料,故B错误;“神话传说”不能作为第一手资料,只能为研究提供借鉴,C错误;“学术论著”是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这是第二手材料,故D错误。19. 唐玄宗前期,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史称A. “文景之治” B. “贞观之治”C.

18、“开元盛世” D. “光武中兴”【答案】C【解析】【详解】唐玄宗前期的繁盛时期被称为“开元盛世”,C正确;AD是汉代,B项是唐太宗时期,故排除ABD。20. 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可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牵引点高低,控制耕土深浅的农业生产工具。它是A. 耦犁B. 曲柄锄C. 曲辕犁D. 翻车【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可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的深浅,故C项正确;耦犁出现在东汉,故A项排除;曲柄锄出现在汉代,故B项排除;翻车是灌溉工具,故D项排除。点睛:“唐朝”“改变牵引点高低,控制耕土深浅”是解题的关键信息。21. “玄宗天宝元年

19、,置十节度经略使以备边:曰安西、曰北庭、以备西边;曰朔方、曰范阳,以备北边;以备东边;以备西边;以备南边。”唐玄宗这一举措引发了A. 宦官专权 B. 七国叛乱 C. 安史之乱 D. 黄巢起义【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在地方设置节度使,最终威胁了中央集权,引发了安史之乱,造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C项正确;宦官专权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七国之乱是在汉初,排除B项;黄巢起义与社会矛盾激化有关,排除D项。故选C项。22. 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汉族与边疆民族的交往空前频繁。下列对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关系表述正确的是A. 贞观初年,唐太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B. 唐朝支持回纥在7世

20、纪中叶灭东突厥C. 唐玄宗时曾经册封大祚荣为怀仁可汗D. 唐朝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理西域【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理,唐朝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D项正确;唐高祖联合回纥灭西突厥,排除A项;贞观初年,唐朝出兵击败东突厥,俘获东突厥可汗,东突厥灭亡,排除B项;唐玄宗时曾经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排除C项。故选D项。23. 唐太宗亲眼目睹隋朝的兴亡,认识到了农民阶级对君主专制统治稳定的重要性,所以常用隋炀帝作为反面教材来警诫自己;并调整统治政策,以民为本,轻徭薄赋、休养生息;还时时以“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自诫。唐太宗此举

21、A. 消除了既有社会矛盾 B. 体现了儒家仁政思想C. 践行了道家无为主张 D. 推行了法家治国学说【答案】B【解析】【详解】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以民为本,轻徭薄赋,这体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B项正确;唐太宗不能消除社会矛盾,A项表述绝对,排除A项;唐太宗重视百姓,体现的是儒家思想而非道家思想和法家思想,排除C、D项。故选B项。24. 有学者认为,公元7世纪初的某一事件的发生,促进了京津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淮扬文化、吴越文化等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该事件最有可能是隋朝A. 开通大运河 B. 三征高丽 C. 广设义仓 D. 营建两都【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材料体现了海河流域、黄河领域、

22、淮河领域、长江流域、钱塘江流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大运河的开通正符合这一特征,故选择A选项;BCD三项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故选A项。25. 中国古代的一些文化名人被后世尊称为“圣”,如医圣、书圣、画圣、诗圣,其对应的历史人物依次为A. 孙思邈、王羲之、顾恺之、杜甫 B. 孙思邈、颜真卿、顾恺之、李白C. 张仲景、王羲之、吴道子、杜甫 D. 张仲景、颜真卿、吴道子、李白【答案】C【解析】【详解】医圣张仲景、书圣是王羲之、画圣是吴道子、诗圣是杜甫,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C项。26. 唐朝出现诗歌繁荣的局面,主要是因为民族交融形成多元文化 唐朝社会经济高度繁荣以诗赋取士的

23、科举制度 开放和宽松的社会环境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唯物史观可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简直,唐诗繁荣得益于唐代民族交融形成多元文化 、唐朝社会经济高度繁荣,同时唐代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 和开放和宽松的社会环境也有助于唐诗的繁荣,D正确,A、B、C概括不全,排除。27. 以下科技发明成果,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是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活字印刷术发明并广泛使用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时期,祖冲之算出圆周率在3.141

24、59263.1415927之间;魏晋时期,裴秀编著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因此,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成果,故选C;僧一行是唐朝时期的人物,活字印刷术发明于宋朝,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ABD。28. 唐朝时期,中国与古印度交往密切,其中中国与印度之间的交往纽带是A. 互派使节 B. 佛教 C. 交换土特产 D. 科技交流【答案】B【解析】【详解】中国与古印度交往密切,其中中国与印度之间的交往纽带是佛教,故选B;ACD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29. 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是A. 黄帝内经 B. 伤寒杂病论C. 千金方 D. 唐本草【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高宗

25、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故选D;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东汉张仲景,千金方的作者是唐朝孙思邈,都不是国家行为,故排除A、B、C。30. 东晋画家顾恺之强调绘画要“以形写神”,其代表作是A. 夫妇饮宴图B. 洛神赋图C. 游春图D. 人物龙凤图【答案】B【解析】【详解】洛神赋图是东晋时代画家顾恺之因有感三国时代文学家曹植写的洛神赋而作,故B符合题意;夫妇饮宴图是东汉佚名创作的壁画,故A不符合题意;游春图为隋代展子虔所作,故C不符合题意;人物龙凤图是战国时期佚名创作的一幅绢本淡设色画,故D不符合题意。31. 谈到西汉的政权建设,史家常

26、以“汉承秦制”作论。下列选项中能体现该论断的是()A. 皇帝制与郡县制 B. 郡县制与刺史制C. 皇帝制与封国制 D. 丞相制与刺史制【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皇帝制与郡县制是秦汉时期都实行的制度,体现了“汉承秦制”,故选A;西汉实行刺史制,排除B、D;秦朝废除封国制,排除C。【点睛】32.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下列有关道家思想的表述正确的是A. 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 B. 提倡节俭,主张“兼爱”C. 包含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D.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道家老子认为事物具有向相反方向转化的规律,这包含着朴素的辩

27、证法思想,故选C;A项为儒家思想,排除;B项为墨家思想,排除;D项说的是法家,排除。33. 下列说法能够直接证明中国是远古人类重要起源地的是A. 女娲造人传说 B. 元谋人的门齿化石C. 良渚古城遗址 D.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根据出土的两枚元谋人牙齿、石器、炭屑,以及其后在同一地点的同一层位中,发掘出少量石制品、大量的炭屑和哺乳动物化石,证明他们是能制造工具和使用火的原始人类,因此B正确;神话传说不能直接作为史料引用,A排除;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34. 中国古代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于A. 秦汉时期 B. 魏晋南北朝时期 C. 隋唐时期 D. 宋

28、元时期【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三省六部制开创并完善于中国的隋唐时期,故选C;隋唐之前,三省六部制还未开创,何来完善之说,排除AB;历史发展至宋元时期,三省六部制已经较为完善,排除D。35. 中国古代官吏选拔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与“科举制”相一致的是A. 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制 B.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C. 龙生龙,凤生凤 D. 举孝廉,父别居【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是唐朝的选官制度,唐朝沿袭了隋朝的科举制,故选A;B是九品中正制,C是世袭制,D是察举制,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II卷二、材料阅读题(两

29、小题共30分)36. 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不仅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面貌,也影响着士人阶层的个人命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后汉书百官志注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隋唐五代史论集材料二 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贫苦子弟、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

30、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三 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的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1)据材料一,指出汉代和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及其选官标准。(2)据材料二,说明科举制的积极作用。(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官选拔的特点。【答案】(1)察举制:以德行为主;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标准。 (2)影响: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大大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定程度上体现公平公正;扩大官吏人才来源。 (3)特点:具有面向社会的开放性;具有公开竞争的平等性;具有择优录取的选拔性。【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及所学知识可得,这指的是察举制;选官过程中以德行为主。根据材料“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