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6 ,大小:53.26KB ,
资源ID:11105958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110595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福建省厦门市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福建省厦门市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x

1、福建省厦门市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本试题卷共10页,18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第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位于福建西部连城县的四堡,与传统书业有关。明清时期,四堡曾与北京、汉口、浒湾齐名,并列为我国四大雕版印刷基地,目前是全国唯一保存比较完整的雕版印刷遗址。四堡居民,多为躲避战乱的客家移民。客家人始终保持耕读并重的人文传统,一大批落第秀才为生业计,也加入了印刷业,为雕版在四堡的兴起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四堡周围山岭高耸,森林茂密,取之不尽的小叶樟、山梨、梓木、竹子等自然资源,为雕版印刷提供了充足的生产原料。

2、当然,印书所带来的丰厚利润,也对四堡印刷业的繁荣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刺激与催生作用。四堡雕版印刷业“起源于宋,发展于明,鼎盛于清”。在清中叶的鼎盛期,四堡成为我国南方刻坊中心。据有关资料统计,四堡仅马、邹两姓就曾有72010的人口、1200多人从事刻书印刷,印书坊至少100家。四堡雕版所印书籍远销13个省份150个县市,汀州府志记载,四堡出版的书籍垄断江南、行销全国、远播海外。到了清朝末年,四堡雕版印刷业先后遭遇了战火的侵扰和两次新技术的冲击,逐渐衰微。以横扫儒教、推翻满清为使命的太平天国运动,将战火烧到了偏远的四堡,毁于兵燹的书籍、版刻不计其数。清咸丰年间,上海开始出现了石印,石印采用活字印刷技

3、术,和雕版相比,在成本和技术上占有明显的优势。尽管如此,四堡人并未感到多大危机,印刷业在原有轨道上照常运转。清朝末年,国外铅印新工艺传入中国,很快垄断市场,四堡雕版印刷业无法与之抗衡,遂一落千丈,一蹶不振。印书坊大多停业倒闭,只有残存的几家苦苦支撑,惨淡经营至民国三十一年,终于落下最后的帷幕。四堡雕版的兴衰,促人思考和警醒。首先,新技术的引进及内容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永恒主题。四堡先人大胆引进、采用最新雕版印刷技术,大获成功。然而,清朝末期的四堡雕版印刷业故步自封,对新出现的具有潜在威胁的石印、铅印等创新技术无动于衷;科举废除后,印书内容依然是以儒学经典为主,未能及时转向,遂使失败成为必然。其次

4、,适度的产业聚集,有助于区城经济的发展。当四堡雕版印刷业如日中天之时,外地书商往来云集,江西浒湾的书商在四堡采购转运,客最茎芸翁孥箸萎印刷业的繁荣,四堡人对他们反而刁难排挤,结果浒湾书商购走四堡刻版,回到故乡经营自己的印书坊,成为四堡强劲的竞争对手。再次,加强版权意识,有利于出版业走向规范有序之路。为避免恶性竞争,四堡马氏与邹氏宗族内部,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族人利益的措施。每年春节,马、邹两族各书坊都张贴公布来年新刻书籍的封面,表示“版板所有”。但真正现代意义的版权意识和出版秩序并没有也不可能在四堡出现。(摘编自市场嘹望2007年4期,吕庆华文)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项是A客家人耕读传

5、家的优良传统,和一大批读书人的加盟,成为四堡雕版印刷业兴起的文化基础。B四堡地处闽西山区,有丰富的林业赘源,为四堡雕版印刷业的兴盛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生产原料。C人力资源充足是四堡雕版印刷业兴盛的有力保障,比如仅马、邹两姓就有1200多人从事印刷业。D经济利益的驱动,刺激并催生了四堡雕版印刷业,使之快速发展,并逐渐走向繁荣和鼎盛。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雕版印刷发展之初,四堡人勇于接受新知,但在清朝末年,四堡人故步自封,致使印刷业渐趋衰微。B清咸丰年间,面对采用活字印刷新技术的挑战,四堡人坚守传统,仍保持雕版印刷业的正常发展。C由于地处偏远,四堡雕版印刷业受到的干扰相对较少,即使

6、太平天国的战火也未动摇其根基。D国外铅印新工艺的传人,对市场产生巨大冲击,致使四堡雕版一落千丈,至民国三十一年黯然退场。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何才能保持产业发展、维系市场良性竞争,四堡雕版印刷业的兴衰,引发人们深沉思考,促人警醒。B商品的供给要符合文化市场的需求,在供需出现矛盾时四堡书坊未能做出及时调整,最终导致市场流失。C适度的产业竞争有助于经济发展,四堡人的排外行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四堡雕版印刷业的繁荣。D四堡各书坊每年公布新刻韦籍封面,说明版权意识在四堡已成为共识,这对避免恶性竞争具有重要作用。【答案】1C2B3D【解析】1试题分析:C“仅马、邹两姓就曾有72%

7、的人口、1200多人从事刻书印刷”错。这只能说明从业人口的比例多,不能推断出人力资源充足的结论。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试题分析:B“仍保持雕版印刷业的正常发展”错。原文这样表述:“在成本和技术上占有明显的优势”, “失败成为必然”,所以选项中说的正常发展有误。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试题分析:“说明版权意识在四堡已成为共识”错。原文“版板所有”加了引号,说明这只是版权意识的萌芽阶段,还没有成为共识,最后一句也强调“真正现代意义的版权意识和出版秩序并没有也不可能在四堡出现”。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8、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高睿幼孤,聪慧夙成,特为神武所爱,养于宫中。睿读孝经,至“资于事父”,辄流涕嘘欷。十岁丧母,神武亲送至领军府。为发哀,举声殒绝,三日水浆不入口。居丧长斋,骨立,杖而后起。神武崩,哭泣呕血。及壮,将婚,貌有戚容。文襄谓曰:“我为尔娶郑述祖女,何嫌而不乐?”对曰:“自痛孤遗,方从婚冠,弥用感切。”言未卒,呜咽不自胜,文襄为之悯然。励之勤学,常夜久方罢。文宣受禅,进爵为王。睿身长七尺,容仪甚伟,闲习吏事,有知人之鉴。天保二年,出为定州刺史、六州大都督,时年十七,称为良牧。六年,诏睿领兵监筑长城。于时六月,睿途中屏盖扇

9、,亲与军人同劳苦。定州先常藏冰,长史宋钦道以睿冒热,遣倍道送冰,正遇炎盛,成谓一时之要。睿对之叹曰:“三军皆饮温水,吾何义独进寒冰!”遂至销液,竞不一尝,兵人感悦。八年,除都督、北朔州刺史。睿抚慰新迁,量置烽戍,备有条法,大为兵人所安。无水处祷而掘井,泉源涌出,至今号曰赵郡王泉。睿后因侍宴,帝从容谓常山王演等曰:“由来亦有如此长史不?”孝昭帝临崩,预受顾托,奉迎武成于鄹,拜尚书令。河清三年,用师及突厥至并州。武成戎服,将以宫人避之,睿叩马谏,乃止。帝亲御戎六军进止并令取睿节度而使段孝先总焉帝与宫人被绯甲登故北城以望军营甚整。突厥咎周人曰:“尔言齐乱,故来伐之。今齐人眼中亦有铁,何可当邪!”乃还

10、。于是以睿为能,加尚书令,封宣城郡公,拜太尉,监五礼。晚节颇以酒色为和士开所构。武成崩,睿与冯翊王润等奏后主云:“和士开不宜仍居内。”并入奏太后,因出士开为衮州刺史。太后欲留过百日,睿正色不许。旦欲入朝,妻子成谏止之。睿曰:“社稷事重,吾当以死效之。吾宁死事先皇,不忍见朝廷颠沛。”入见太后,太后复以为言,睿执之弥固。出至永巷,被执送华林园,于雀离佛院令刘桃枝杖杀之,时年三十六。(节选自北史高睿传)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帝亲御戎六军进止并令取睿节度而使段孝先总焉帝与宫人被绯甲登故北城以望军营甚整B帝亲御戎六军进止并令取睿节度而使段孝先总焉帝与宫人被绯甲登故北城以望军营甚整

11、C帝亲御戎六军进止并令取睿节度而使段孝先总焉帝与宫人被绯甲登故北城以望军营甚整D帝亲御戎六军进止并令取睿节度而使段孝先总焉帝与宫人被绯甲登故北城以望军营甚整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居丧指处在直系尊亲的丧期守制中。尊亲死后,在家守丧,不办理外事。B崩是帝王去世的讳称,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以山塌下来作比喻。C受禅是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禅让制也用于后来的王朝更替。D公是古代封建制度五等爵的第一等,封建社会爵位制度严格,不可世袭。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睿自幼教人抚养,为人十分孝顺。读孝经思念父亲泪流满面,母亲病逝数次哭晕,为

12、神武帝守孝期间长斋念佛,以致骨瘦如柴。B高睿好学勤政,深得帝王信任。北齐建立后他历经文宣、孝昭、武成等皇帝,多次担任要职,官至太尉、尚书令。C高睿奉旨监修长城,与士民同甘苦。时值盛夏酷暑,有人送来冰块,高睿不忍独自享用,直到冰块融化也没尝一口。D高睿敢于犯言直谏,毫不退让。武成帝去世后,他坚持将太后身边的和士开调任外职,面对太后求情和妻子的劝阻,他不为所动。7把文中嘲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10分)(1)睿抚慰新迁,量置烽戍,备有条法,大为兵人所安。译:(2)社稷事重,吾当以死效之。吾宁死事先皇,不忍见朝廷颠沛。译:【答案】4C5D6B7(1)高睿抚慰刚迁居来的老百姓,酌量设置戍边的烽火台,

13、很有章法,使士兵和老百姓感到很安心。(2)国家的事情重要,我应当用死来效忠国家,我宁可用死来辜奉先皇,也不忍心看到朝廷灭亡。【解析】4试题分析:此类题要注意培养语感。要了解一些解题规律,如:虚词的位置,对称性结构,名词,动词等。此段语意为:帝亲御戎,六军进止,并令取睿节度,而使段孝先总焉。帝与宫人被绯甲,登故北城以望,军营甚整。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5试题分析:此类题注意平时的积累。爵位是世袭,或降等世袭。考点:识记文化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6试题分析:此类题要和原文比较,看与原文的区别。“长斋念佛,以致骨瘦如柴”指的是为母亲守孝期间的事。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14、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7试题分析: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翻译文句。注意字字落实,尽量直译。注意易错词:(1)“迁”:迁居。“烽戍”:戍边的烽火台。“安”:安心。(2)“以”:用。“事”:侍奉。 “颠沛”:灭亡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参考译文】高睿从小丧父,聪慧早熟,特别受到北齐神武帝的钟爱,将他抚养在后宫中。高睿阅读孝经,每当读到“帮助并侍奉父亲”时,就会流泪感慨。高睿十岁时母亲去世,神武帝亲自把他送到领军府,高睿为此而深哀痛绝,三天不吃不喝。高睿在居丧期间长期吃素,骨瘦如柴,用拐杖支撑才能起身。神武帝去世后,高睿哭得吐血。等到高睿成年,即将成婚,他的脸上还带有悲戚的表情。文襄

15、帝对他说:“我替你娶郑述祖的女儿,你嫌弃什么而且不高兴呢?”高睿回答道:“我为自己丧父丧母感到悲痛,现在将要举行婚礼,我更加哀思痛切。”话没说完,他抽泣呜咽不能自已,文襄帝也因此而伤感他。他勉励自己勤奋学习,经常到深夜才休息。文宣帝接受禅让后,高睿的爵位升为王。高睿身高七尺,仪表堂堂,他熟悉政事,知人善任。天保二年,高睿出任定州刺史、六州大都督,当时他十七岁,堪称好刺史。天保六年,诏令高睿领兵监修长城,当时是六月,高睿在途中舍弃车盖和扇子,亲自与士兵民夫同劳苦。定州先前时常冷藏冰块,长史宋钦道认为高睿冒着炎热,派人倍道兼程给高睿送来冰块,对值盛夏,所有人都认为冰块来得很及时。高睿面对冰块感慨地

16、说:“全军都在喝温水,我怎能忍心独自享用冰块呢?”最后直到冰块融化成水,高睿也没有尝一口,士兵民夫很受感动。天保八年,授任高睿为都督、北朔州刺史。高睿抚慰刚迁居来的老百姓,酌量设置戍边的烽火台,很有章法,使士兵和老百姓感到很安心,高睿在没有水的地方祈祷后挖井,泉水汹涌而出,至今还被称为赵郡王泉。后来高睿陪侍酒宴,皇帝从容地对常山王高演等人说:“自古以来也有像他这样的长史吗?”孝昭帝临终,高睿事先接受顾命,在邺城奉迎武成帝,投任为尚书令。河清三年,北周军队和突厥人到达并州,武成帝穿上军服,准备让宫女们躲避起来,高睿勒住马进行规劝,于是才停止。皇帝亲自统率部队,把全军的进退,一并交给高睿指挥调度,

17、并让段孝先统领。皇帝与宫女穿上红色的铠甲,登上从前的北城墙观望,军营非常整齐。突厥人责怪北周人道:“你们说北齐动乱,因此我们前来攻伐;现在从北齐人的眼睛里可以看出他们意志坚如铁,我们怎么能抵挡呢?”于是返回。于是朝廷认为高睿能干,加授尚书令,封宣城郡公,授任他为太尉,监管五种礼仪。高睿晚年由于酒色的缘故受到和士开的陷害。成武帝去世,高睿与冯翊王高润等人启奏后主道:“和士开不适宜仍然留在宫廷内。”并且入宫启奏太后,于是外放和士开为兖州刺史。太后准备把和士开再挽留一百天,高睿严肃地表示不同意。早晨高睿准备到朝廷,他的妻子和儿女都加以劝阻。高睿说:“国家的事情最重要,我应当用死来效忠国家,我宁可用死

18、来事奉先皇,也不忍心看到朝廷灭亡。”高睿入朝拜见太后,太后再次重申上次的话,高睿坚持己见更加坚定。他走出朝廷到了永巷,被抓住送到华林园,在雀离佛院被刘桃枝用手杖击杀,当时高睿三十六岁。(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送崔融杜审言君王行出将,书记远从征。祖帐连河阙,军麾动洛城。旌旃朝朔气,笳吹夜边声。坐觉烟尘扫,秋风古北平。崔融:杜审言的友人,时任节度使书记官。坐觉:安坐军中,运筹帷幄。北平:郡名,此处泛指北方边地。8“笳吹夜边声”与范仲淹渔冢傲中的“四面边声连角起”都写了“边声”,二者各有什么特点?其作用是什么?(5分)9这首送别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

19、诗简要分析。(6分)【答案】8特点:前者悲凉,后者豪壮。作用:前者渲染了悲凉的气氛,为抒发戍边将士思乡与忧国的悲慨之情作铺垫;后者渲染了军营整肃的氛围,衬托出士气的高昂。(特点2分,作用3分,意思对即可)9表达对战争必胜的信心和对友人荡平敌寇的鼓励和祝愿。(或表达作者建功立业的渴望、对国家安定的期盼、对友人军事才华的赞美)颔联描绘饯行的隆重和出征时军威的雄壮,颈联想象军营行军驻屯的整肃和警惕,暗示战斗必将胜利,尾联想象友人运筹帷幄的雄姿,展望荡平敌寇的情景,表现出对友人的鼓励和祝愿。(思想感情2分,结合全诗分析4分,意思对即可)【解析】8试题分析:本题要结合全诗的情感,诗歌的风格分析。两首诗都

20、写到了“边声”。但风格不同,前者“笳吹夜边声”更多的是悲凉,后者“四面边声连角起”豪壮。前者主要为了为抒发戍边将士思乡与忧国的悲慨之情作铺垫;后者主要衬托出将士士气的高昂。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9试题分析:答题时一定要结合文本分析,不可泛泛而谈。本诗是一首送别诗,但更多地抒发对友人荡平敌寇的鼓励和祝愿。首联写要出征了,颔联描绘饯行的隆重和出征时军威的雄壮,后两联是虚写,颈联想象军营行军驻屯的整肃和警惕,暗示战斗必将胜利,尾联想象友人运筹帷幄的雄姿,展望荡平敌寇的情景,表现出对友人的鼓励和祝愿。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三)名篇名句默

21、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杜牧阿房宫赋中“ , ”两句,告诫世人应以历史为鉴,才能避免重蹈覆辙。(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驰骋疆场、气势磅礴的两句是“ , ”。(3)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表明作者在艰苦的学习生活环境中怡然自乐的原因的两句是“ , ”。【答案】(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2)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3)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解析】试题分析: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默写。注意易错字:(1)鉴之(2)金戈(3)口体之奉。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乙 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

22、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作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神仙枪江 岸老肖下山的时候,远远看见老曹,转身就往旁边树林里钻去。老肖,你给我站住!老曹大喝一声。老肖假装没听见,钻进林子里不见了。老东西,叫你装佯!老曹没好气地骂着,转身攀上了一条羊肠小道。这条道崎岖难行,但可以比老肖早点下山。自从老曹当上了黄泥湾村护林员,带领乡林管站的同志收缴了老肖的猎枪,老肖就躲着他走。两个人一辈子没红过脸,现在闹翻了。三年困难时期,老肖打个兔

23、子,一家半只,老曹抓条蛇,也是一家一截。多少人家生活艰难他们两家因为男人会打猎,互相帮衬,才得以保全。大风大浪都过来了,现在土都埋到脖根儿了,你不理我了,值得不值得?无论如何,今天要和这个老东西说道说道。老曹靠在一棵碗口粗的松树上,等到了老肖,他问,你准备躲我躲到什么时候?老肖嘴硬,谁躲你了?躲你干啥?老曹说,我的猎枪比你还先缴,咱村所有猎枪都上缎了。就你一个人留着,说得过去吗?老肖说,林管站怎么知道我有猎抢?你和叛徒、汉奸有什么区别?老曹笑了说,我当护林员,收缴猎枪也是我的工作。老肖说,我又不砍树,你当护林员怎么了?你管得着我吗?你管你的树,管我打猎干哈?与你什么相干?老曹说,林区还要保护动

24、物,那什么,要做到生生什么老曹猛地卡壳了,一个劲儿地挠脑袋。老肖撇撇嘴,走开了。老曹还在嘀咕呢,他已经走出了好几丈远。老曹终于想起来了,他冲着老肖背影说,站长说了,要保护生态平衡呢。老肖已经走进密林深处,消失了。秋天到了,正是红薯和花生灌浆的时节,也是野物祸害庄稼的时节。往年秋天,老肖每天都要背着猎枪,去地里护秋,顺便在山里转几圈,打几只兔子和山鸡,扒了皮,腌几天,再挂出来晒,几个日头一过,通红通红的,好看呢。过年下火锅,孩子们吃得那个香啊。可是今年,没有猎枪了,他拿什么打兔子和山鸡呢?两手空空从山上回来,他都会骂一句,老曹,你个老砍头的。有一天,老肖发现他的红薯地和花生地被拱了好大一片,地里

25、还有几摊猪粪。夜晚来野猪了!照这个速度拱下去,要不了三五天,他的红薯和花生就要玩完,一个季节的心血就白费了。老肖风风火火地跑到老曹家,借他的猪枪。老曹的猎枪,是站上发给护林员防身用的,是全村唯一的一杆猎枪。可是,老曹不借。我们遇见野物,只准朝天上开枪 老曹说。野猪祸害庄稼,也不让打?老肖问。野猪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不准打。老曹说。老肖说,你忘记那年我们给生产队护秋了吗?你打野猪一枪,没打死,野猪发疯地撵你,我把野猪引开了。野猪一口咬断我的木棍,再一口咬穿了我的大腿。还不是你赶来,补了它一枪,才救我一命!怎么,野猪现在成你家祖宗了,你还保护它?老曹红了脸说,老黄历翻不得了,如今不一样了。老肖气呼

26、呼地跑回家。活人还能叫尿憋死?他翻出一堆旧锄头、破犁铧,用麻绳串在一起,一路叮叮咣咣地背着,翻山去了刘坳,找刘铁匠去了。第二天上午,他又去了一趟刘坳,背回了半麻袋五寸长的尖刀。他说那叫神仙枪。明明是刀子,怎么叫神仙枪?邻居们都围过来瞧西洋镜,有人狐疑地问。老肖嘿嘿地笑,他说,我在地里布置好机关,四边牵上细线,不管从哪个方向碰到细线,飞刀就跟子弹一样飞过来,神仙难躲,所以叫做神仙枪。野物碰上了,非死即伤。现在没猎枪,只好用这个老法子。回家告诉你们孩子,可别去我家地里扒红薯、扯花生。那个夜晚,老肖不再担心他的庄稼了,睡得特别香。早晨醒来,喝了碗稀饭,老肖就上了山。隔老远,老肖就看见地边躺着一个黑不

27、溜秋的东西。该死的野猪,是死了还是伤了呢?老肖快活地想。他猫腰跑过去,仔细一瞧,却是老曹。老曹的半截衣袖被撕掉了,缠在手掌上,裸露的胳膊上有干涸的血迹。你怎么了?老肖吃惊地问。老曹的眼珠布满血丝,咧了咧苍白的嘴唇,嘶哑地说,我把你的神仙枪收了,帮你撵了一夜的野猪,没想到,没收好老肖一把抓住他的胳膊,嚷道,你呀,叫我说你什么好呢?(摘编自小说界 2014年第5期)(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老肖下山,遇见老曹,远远地躲开他,老曹大声吆喝也装作没听见,不愿意听他解释,说明老肖是一个记仇的人,心胸狭窄,没气量。B小说在叙述老肖与老曹的误会与矛盾时,插叙

28、了他们在过去年月相互帮衬的往事,主要表现了人性的善良与人际关系的温暖。C老曹骂老肖“老东西,叫你装佯!”,老肖每次从山上两手空空回来,都会骂老曹“你个老砍头的”,表明两个人的矛盾水火不相容。D老肖向邻居们解释为什么叫神仙枪,并告诫他们要管好自家的孩子,说明他是一个狩猎经验丰富,而又比较自我的人。E小说的人物语言很有特色,既贴近人物身份和个性,又推动了情节发展,比如“老曹说,林区还要保护动物,那什么要做到生生”。(2)小说在刻画老曹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3)小说结尾表现了老肖怎样的心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4)小说以“神仙枪”为题,却在后半部分才

29、出现神仙枪,为什么?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答案】(1)E项3分、B项2分(2)隐忍善良。困难时期对老肖一家无私帮助,对老肖的误解反复解释,消除误会。有情有义。看重与老肖在艰难年月中结成的友谊,为老肖看护菜地。顾全大局。上缴猎枪,做护林员,为生态保护的大局而牺牲个人的利益。(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3)第一问:表现了老肖歉疚与敬佩的心理。为自己误解了老曹而歉疚,并对老曹的胸怀与度量充满敬意。第二问:老肖发自内心的话语既表现了自己思想的转变,也突出了老曹的形象。以老肖的话语作结,使情节戛然而止,耐人寻味。(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4)情节的自然发展。老肖向老曹借猎枪未果,为保护庄稼,于

30、是想到使用神仙枪。矛盾解决的需要。老肖对老曹的误会,一是怀疑他告密,二是借猎枪不得,神仙枪的出现,能否解决矛盾,推动情节的发展。人物刻画的需要。老曹为保护野猪,也为消除误会,不顾安危拆解神仙枪,老曹的形象更加突出。主题表达的需要。“神仙枪”隐喻不顾生态保护的“老法子”,与老曹所代表的新做法对比,主题表达更鲜明。(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1)试题分析:E项是对小说语言表现特色的分析,符合实际,给3分;B项是对小说题材作用的分析,虽然正确,但不全面,给2分;D项是对小说人物语言作用的分析,有部分正确,给1分;A项是对小说人物行为所表现性格的分析,不符合实际,不给分;c项是对小说语言细节的分

31、析,不符合实际,不给分。考点: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解此类题,要结合文本对人物的各种描写,结合故事情节去概括人物形象。本文中较突出的是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3)试题分析:小说结尾“肖一把抓住他的胳膊,嚷道,你呀,叫我说你什么好呢”?表现了老肖歉疚与敬佩的心理。作用从人物形象的塑造及情节的发展角度考虑。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4)试题分析:本题可以从情节,人物,主题等去分析。小说在后半部分才出现神仙枪,是情节的自然发展。而且也推动情节的发展,神仙枪的出现,看能否解决两人的矛盾,结尾才疑团解开。形象上,老曹的形象因神仙枪的出现更加突出,主题也更为鲜明。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25分)林语堂传(节选)林太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