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章认识创新第1章 认识创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最强音。“创新”这一概念包含范围广、涉及领域多,既有涉及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如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过程创新等;也有涉及非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如制度创新、政策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观念创新等。可以说“创新”有着无限的空间。对当今中国而言,在“由大变强”的过程中,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当今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历史使命。因此,学习创新、了解创新、开展创新,不仅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发展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而且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本章将介绍创新的概念
2、、创造的概念、创造与创新的关系、创新的分类、创新与社会发展等有关创新的基础知识。1.1 创新的概念1.2 1.1.1 创新的定义所谓创新,就是利用已存在的自然资源或社会要素创造新的矛盾共同体的人类行为,或者可以认为是对旧有的一切所进行的替代、覆盖。创新一词起源于拉丁语,它有三层含义:一是更新;二是创造新的东西;三是改变。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创新的本质是突破,创新的前提是进步。在现实社会中,创新多是模仿加改良。在国内外传媒和有关书籍中,创新至今还是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究竟什么是创新?许多研究者都对创新作了界说,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定义有如下几种:(1)创新是开发一种
3、新事物的过程。这一过程从发现潜在的市场需求开始,经历新事物的技术可行性阶段的检验,到新事物的广泛应用为止。创新之所以描述为一个创造性过程,是因为它产生了某种新的事物。(2)创新是运用知识或相关信息创造和引进某种有用的新事物的过程。(3)创新是对一个组织或相关环境的新变化的接受。(4)创新是指新事物本身,具体说来就是指被相关使用部门认定的任何一种新的思想、新的实践或新的制造物。(5)当代国际知识管理专家爱米顿对创新的定义是:新思想到行动(New Idea To Action)。1.1.2 创新的特性创新是突破性的实践活动。它不是一般的重复劳动,更不是对原有内容的简单修补,而必须是突破性的发展、根
4、本性的变革、综合性的创造。创新是继承中的升华,继承是创新的必要。归纳起来,创新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性:(1)目的性。任何创新活动都有一定的目的,这个特性贯彻于创新过程的始终。(2)变革性。创新是对已有事物的改革和革新,是一种深刻的变革。(3)新颖性。创新是对现有不合理事物的扬弃,革除过时的内容,确立新事物。(4)超前性。创新以求新为灵魂,具有超前性。这种超前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超前。(5)价值性。创新有明显、具体的价值,对经济社会具有一定的效益。总之,创新理论是近年来伴随知识经济发展而兴起的一门年轻的学科,其内涵十分丰富。创新理论不是仅仅从某个方面、某个领域、某种角度研究创新问题,而是从整
5、体上研究创新问题,具有科学的结构和层次,是开放的理论体系。同时,它又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交叉科学,包括科学技术、哲学、心理学、思维科学、方法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彼此有着密切的联系,互相渗透。创新理论既吸收了其它学科的研究成果,反过来又推动了其它相关学科的发展。人们通过对创新现象的研究,揭示其规律和机制,提出创新理论,指导创新实践,提高创新的速度和效率,从而为人类造福。1.2 创造的概念1.2.1 创造的定义创造一词由“创”和“造”两字组成。在我国古代典籍词源中“创”字有疮、伤、损、惩的意思,其共同涵义是“破坏”;而“造”字有作、为、始、成的意思,其共同涵义是“建设”。两字结合起来,“创造”就是
6、“破旧立新”。在我国辞海中将创造一词解释为“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这是有关创造的最普遍的阐述。在北京创造学会所著的创造创新五百问中将其定义为:“所谓创造,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从事的全部创造活动和表现出的全部创造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创造结果的总称。”它有三层含义:第一是发明,制造前所未有的事物;第二是制造、建造;第三是创作,即撰写文章或创作文艺作品。“创造”是历史流传已久的概念。据史书记载:“创,始造之也。”可见,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将“创”和“造”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但究竟什么是创造呢?到目前为至,世界各国的创造学学者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对创造的定义大致有如下几种解释:(1)创造是人们在综合
7、观念和形象,解决问题并由此而产生新事物时显示特异性的活动。这种说法强调了创造的“综合性”和“特异性”。(2)创造是不同质的素材的新组合。这种定义对科学、艺术、哲学、宗教等精神活动的全部领域都是适用的。它的重点在“新组合”上,而且是“不同质的素材的新组合”。(3)创造就是解决新问题、进行新组合、发现新思想、揭示新理论。用四个“新”强调创造的创新特性,显然新异性是创造的一个本质特点。(4)创造就是依靠今日条件对明日世界未来梦想的实现。这种定义注重“今日”与“未来”时空的跨越。总之,在创造学形成过程中,人们不断研究各种创造活动的共同特征,试图对创造作学术上的准确定义,但要对创造给出一个严格、统一的定
8、义并非易事。因此,至今人们对创造的定义仍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1.2.2 创造的特性综合有关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创造具有如下特性:(1)创造的主体性。即创造主体必须是现实的人,包括现实的个人、群体和全人类。(2)创造的控制性。任何一种创造都是主体有目的地控制、调节客体的一种活动,是主体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使活动作用于自身客体、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并在创造活动中有控制地进行信息、物质和能量的交换。(3)创造的新颖性。凡是创造就意味着要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新成果。(4)创造的进步性。任何一种创造活动的成果必须是具有社会价值的、有利于社会进步的。(5)创造的综合性。任何一种创造都是主体辩证地综合来自各
9、方面的信息,并重新组织新信息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综合也是创造。总之,创造首先要强调的是产生对社会或个人有价值的新事物。创造的深度包括所有的层次等级,从对人类社会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伟大创造,到为一个国家、地区或部门所承认的杰出创造;从造福社会的创造,到只对创造者本人有意义的创造。创造的广度包括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从科技、军事、政治、教育、管理到文学、艺术、娱乐、饮食、服饰等。举例来说,探索出一条自然规律、获得了一项专利、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是创造,找到一种更有效的工作方法、制作一套新服装、把住房布置得典雅别致也是创造。1.3 创造与创新的关系“创造”和“创新”均是近年来在国内外传媒和
10、有关书籍中使用最频繁的词汇之一。二者究竟是不是一回事?两者之间有何异同?学术界对此进行了很多讨论,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观点。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论点:1.“等同说” 即“创造”就是“创新”,如图l.1a所示。认为“创造”和“创新”不存在实质性的差别,它们都是研究“创造学”领域的逻辑起源的概念。“创造”与“创新”的内涵认识可以兼容,视为一个相同的概念,不必将它们在逻辑意义上进行严格区分。2.“本质不同说” 即“创造”和“创新”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如图1.1b所示。认为“创造”是“无中生有”,即创造出一个自然界从来没有的东西来;而“创新”是“有中生新”,即在已有的基础上通过变革和改进,赋予新的
11、功能和效益。“创造”指科学技术的发明;“创新”是指这种发明第一次被商业性运用。3两种“包含说” 一种“包含说”认为“创造”包括了“创新”,如图1.1c所示。“创新”仅是人类创造活动的一种,它专指经济领域的创造,是创造成果的商业性应用,是创造的一个突出环节和核心,是创造价值的最高体现。另一种“包含说”认为“创新”包括了“创造”,如图1.1d所示。“创造”是“创新”的一个环节,某种新的想法、概念、器物,只要发明或制造出来就叫“创造”,而“创新”既要提出和制造出来,又要推广使用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4.“交叉说” 即“创造”和“创新”的内涵有相容和不相容的部分,呈交叉状态,如图1.1e所示
12、。5.“本质相通说” 即认为“创造”和“创新”其本质是相通的,如图1.1f所示。创造如同浩瀚的大海,拥有无穷的生命之星,经历惊涛骇浪的酝酿,它们中的一部分会跃出海面脱颖而出,闪烁出光彩夺目的创新火花。这些创新火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成长、成熟,造福人类,造就辉煌,最后又逐渐走向衰退和消亡,被新一轮的创新浪潮所替代,生生不息,创新不止。在浩瀚的“创造”海洋中,只会是一部分创造成果能形成社会价值,而决不可能是“创造”的全部。由此可见,“创新”是在人类发明创造的基础之上产生的。它们表现的共性是“创造”和“创新”都要出成果,其成果都具有首创性和新颖性。它们表现的差异性是“创新”具有社会性和价值性,
13、是在创造基础上经过提炼的结果,是新设想、新概念发展到实际和成功应用的阶段,它代表了人类的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有益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图1.1 创造与创新对于“创造”和“创新”的关系,我国学者李放从哲学意义上进行了诠释,似乎也支持了“本质相通说”。他认为创造和创新既有所相通又有所不同,它们是一个人的创造性或创商在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上的表现。创造是“从无到有”的一种全新意义的活动。“创”是开始、初次或首次,“造”是做、制作。创造就是开始初次做,这无疑是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全新的创造性活动。“新”的本意是刚出现的或刚经历的事物,以及性质上变得更好的事物。创新就是指推陈出新,即在旧的事物基础上进行
14、扬弃,抛弃其陈旧落后的糟粕,吸纳其有益合理的精华,再增添进去一定量的新的因子,是指在旧有事物基础上升级换代,成为一种新的事物。创造则是一种建立在科学理论新发现或技术新发明新突破基础上的突变性革命。它代表了一种质的变革和飞跃。创新是一种革新,是一种“以新代旧”的渐进式的变革。它代表了一种量的积累。至今,有关创造和创新概念的讨论仍在继续,尚无一致的结论。虽然创新的概念是在1912年由熊彼德首先提出的,但“创新”的重大意义,是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国家创新体系的创建才被人们真正理解的。而“创造”的概念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就创造学和创新学而言,目前尚处于“初生期”。但是,正如著名学者彼得森所说:“我们没
15、有更多的时间去弄清正在发生的事情及其原因,但我们必须用足够的时间去组织创新”。1.4 创新的分类由于创新涵盖众多领域,包括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因此,对创新的分类也有不同的方法。按创新性质的不同可分为发现式创新和发明式创新等;按创新领域的不同可分为科技创新、文化创新、艺术创新、商业创新等;按创新对象的不同可分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等;按创新模式的不同可分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下面择要介绍两种常用的创新分类方法。1.4.1 按创新对象的不同分类尽管对于创新活动的分类方式有很多,但目前主要是依据创新活动中创新对象的不同,把创新分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等。1
16、知识创新知识创新是指通过科学研究(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获得新的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知识创新的目的是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创造新方法、积累新知识。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源泉,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知识创新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新理论和新方法,为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2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的过程。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重要前提。知识创新、技术创新
17、作为人类创新活动的主要方面,互相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交互作用。而正是通过这种复杂的交互作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增长的重要动力源才得以形成。1.4.2 按创新模式的不同分类自主创新是指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的核心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的价值的过程。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是一种结合我国国情的分类方法。1原始创新原始创新是指创造新的知识并为其创造新的应用,是科技进步的先导和源泉。原始性创新意味着在研究开发方面,特别是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领域取得独有的发现或发明。原始性创新是最根本的创新,是最能体现智慧的创新,是一个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的重要体现。也有观
18、点认为,原始创新是指“元创新”(meta-innovation),即是一种观念上的根本性创新,由元创新将会带出其它科技创新。也有人打比方认为,原始创新就像是一只“老母鸡”,由它下出许多蛋,孵出大量小鸡来。这只“老母鸡”便是原始创新,它所生出的小鸡都是“衍生创新”。原始创新成果通常具备三大特征:一是首创性,即前所未有、与众不同。二是突破性,即在原理、技术、方法等某个或多个方面实现重大变革。三是带动性,即在对科技自身发展产生重大牵引作用的同时,对经济结构和产业形态带来重大变革,在微观层面上将引发企业竞争态势的变化,在宏观层面上则有可能导致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竞争格局的重新形成。原始创新与基础研究存
19、在密切关系,对基础研究的重视与投入是产生重大原始创新的保障。就美国的经验来看,美国政府对基础研究进行长期、稳定的支持是维持美国科技经济竞争力的根本。当今的美国基础雄厚,经济发达,是推进原始创新的先锋。2集成创新集成创新是指在特定的系统内集成相关的成熟技术和创新成果,整合为新的系统以实现创新。“集成”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集大成,意思是指将某类事物中各个好的、精华的部分集中、组合在一起,达到整体最优的效果。英文单词为Integration,其意为融合、综合、成为整体、一体化之意。我国学者张正义、吴林海认为,集成不是简单的连入、堆积、混合、叠加、汇聚、捆绑和包装,而是将各种创新要素通过创造性的融合
20、,使各项创新要素之间互补匹配,从而使创新系统的整体功能发生质的跃变,形成独特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集成创新的主体是企业。现代企业的集成创新以提高企业持续的整体竞争力为目标,将创新过程与创新资源创造性地集成与协同,在主动寻求最佳匹配要素的优化组合中产生“1+12”的集成效应。对于原始性技术创新与重大发明专利都较稀缺的我国及我国企业来说,集成创新显得尤为重要,有可能成为技术跨越的突破口。集成创新通常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用户至上的思想,强调用户在创新活动中的参与和互动。二是创新内容的多元化,要求不同类型的创新资源和能力相互激发和协同作用,在本质上是创新要素的交叉和融合。三是创新主体的多元化及其能动性,
21、要求各创新主体能积极思考、有效沟通和协作创新,创造协同效益。四是创新过程与组织的网络化,要求建立企业与企业间的网络联系,采取合作的形式整合资源,实现企业间优势互补,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集成创新已经成为新经济时代对企业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是当今时代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也是后进赶超先进的有效创新方式。例如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日本大规模集成电路产业整体上落后美国达十年以上,而计算机产业的竞争主要体现在VISI的研制上。日本的五大计算机生产企业(日立、富士通、三菱、日本电气和东芝)在研制VLSI的6项关键技术(微细加工技术环境、晶片技术、设计技术、工艺技术、检测技术和关键设备制造技术)上各有优势,但都无
22、力独自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于是,他们联合起来,历时4年对6项关键技术实施集成创新。1983年,日本半导体存储器产品的世界市场占有率已与美国持平,到1988年,日本在世界市场的占有率达到了85%,把美国远远地抛到了后面。3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指引进、吸收、消化他人的创新,在此基础上突破引进的科学与技术成果,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发展中国家通过向发达国家直接引进先进技术,尤其是通过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或跨国并购方式获得国外先进技术,经过消化吸收实现自主创新,不仅大大缩短了创新时间,而且降低了创新风险和成本。其实施过程主要有“技术引进”、“工艺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创新”及“产品创
23、新”等三个阶段,如图1.2所示。图1.2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实施阶段在技术引进阶段,通过“安装中学”、“试用中学”和“干中学”等适应性学习方式,尽快掌握引进技术,并对企业的结构、规章、制度等进行相应的调整,使企业迅速形成仿制和生产能力。在工艺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创新阶段,通过对引进工艺的消化、吸收,掌握其原理,揭示其奥秘,全力分析其优点和不足,结合企业本身的核心工艺技术进行工艺创新,使创新产品在性能及价格上均能优于引进产品。在产品创新阶段,对产品的技术性能、经济性和顾客满意度等方面进行综合比较,并与企业产品的技术优势融合,开发出技术含量更高、市场前景更好的新产品。掌握产品的功能、结构、工作原理
24、和设计方法,并进行系统的集成和整合,使之系列化、模块化、集群化,迅速扩大产品的市场份额。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引进、消化、吸收之后,一定要进行“再创新”,这是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捷径。例如,联想集团通过跨国并购、实现国际化、打造世界品牌、提高研发和管理能力等,形成了一种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新模式。其主要表现是:(1)联想敢为天下先,通过跨国兼并,建立全球研发体系,加强资源整合,完成了从土生土长的中国品牌到全球知名的世界品牌,从一个只会管理中国市场的企业到全球运营的跨国公司的转变。在跨国并购中,以小搏大,实现产业链的完整收购,打造了国际化的快速通道;(2)在消化吸收中,整合全球资源,维持人
25、员稳定,建立了全球研发体系;(3)在发展创新中,整合全球营销网络,加强管理创新,打造了世界品牌。1.5 创新与社会发展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可以这样说,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始到现代的进化历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不同民族发展的速度有快有慢,发展的阶段有先有后,发展的水平有高有低,究其原因,民族创新能力的大小是一个主要因素。1.5.1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回顾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其主要表现如下:1创新促进人类发生思想观念更新。创新作为人们的创造
26、性活动,必然会产生不同于传统观念的新认识,这些新认识需要突破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才能为人们带来思想观念的更新和解放,进而为社会发展扫除思想障碍。例如,在科学史上,“日心说”取代“地心说”的创新活动就发挥了这一方面的作用。地心说认为,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不动,太阳、月球及其他行星和恒星都绕地球转动。这种学说,在十六世纪以前一直在天文学界占统治地位,并长期被教会利用来说明地球是上帝存在的地方。而日心说则认为,太阳处于宇宙的中心,地球只是一颗普通的行星,它和其它行星一样,都围绕着太阳转动。由于受到时代的局限,哥白尼只是把太阳系中心的太阳看成为整个宇宙的中心。虽然这也是不正确的,但在当时,日心说推翻了地
27、心说一千多年的统治,给神权以沉重的打击,引起了人们宇宙观上的革命。这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扫除了思想障碍,从而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自然科学基础。2创新促使社会发生革命性变革。创新由于是一种抛弃旧的、创造新的活动,因此它能够使事物产生质的飞跃,形成一种新的事物。在社会领域,创新则能促进社会发生革命性的变革。例如,十八世纪中期开始的“产业革命”,用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的创新过程就是这样。产业革命于十八世纪首先在当时资本主义最发达的英国诞生,从棉纺织业开始逐步发展到采掘、冶金、机器制造、运输等部门。十八世纪八十年代,由于蒸汽机的发明和采用,英国的产业革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到十九世纪
28、三十年代末基本完成。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也在十九世纪先后完成了产业革命。这种产业革命,既是生产技术的巨大革命,又是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它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提高了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使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在机器大工业的物质基础上,并最终战胜封建制度而居于统治地位。这样,产业革命的创新就使社会形态发生了革命性变革,使资本主义社会这一新的社会制度得以确立。3创新引发社会发展产生新的飞跃。创新作为一种开拓性的创造活动,并不是原有事物的简单重复,一旦创新成功,就可以促使事物产生超常规的飞跃式发展。在社会领域,则会使社会发展产生新的飞跃。例如,英国的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29、改变了人类以人力、畜力、水力作为动力的历史,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机时代。丹麦人奥斯特于1820年发现电磁效应,英国科学家法拉第于1831年提出电磁感应定律,从此电磁感应现象被广泛应用于电工技术、电子技术以及电磁测量等方面,并制造出了发电机、电动机和变压器等,使人类社会迈进了电气化时代。同时被誉为“光明之父”、“发明大王”的爱迪生,一生共有约2000项创造发明,电灯、电话、电报、留声机、电影等都是他为人类文明和进步做出的巨大贡献,是他将人类带入了电器时代。集创新者、企业家、推销员和全能的天才于一身的比尔盖茨,在个人计算和商业计算软件、服务和互联网技术方面都是全球范围内的领导者,他为推动人类进入电脑时
30、代做出了突出贡献。4.创新引起社会产生综合性发展。创新并不是单个人的孤立行为,而是有机联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协调发展的创造性活动。因此,它会引起社会各方面的综合性发展。例如,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的确立,既是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革命,又是对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扬弃。因此,这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的一项伟大的创新实践。这种创新,就不只是局限于经济领域的改革,而是需要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等各方面的体制都必须相互配套地进行改革才能实现。像在政治体制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的国有企业都要建立起现
31、代企业制度,成为市场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这就要求政府对企业的管理方式必须创新,由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直接管理转变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间接管理为主,从而使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协调发展。所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这一创新,就使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变革,出现了整个社会的综合性发展。1.5.2 创新是影响国家兴衰的关键因素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需要创新。没有创新时代就不能前进,民族就不能发展。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最本质特征就是创新(注:一家之言),资本主义不断突破自身的各种局限性和经常发生的经济危机,其
32、最主要原因就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自发创新机制。美国在十九世纪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就有赖于它的科技创新。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很多公民来自欧洲大陆。1776年7月4日宣布成立美利坚合众国以后,在生产技术方面的创新主要还是照搬欧洲技术。这种创新始于E惠特尼(1765年1825年)发明轧棉机。1793年,伊莱惠特尼(Eli Whitney)根据美国棉籽特点,吸收欧洲经验发明了轧棉机,顺利地解决了美棉棉籽和棉花分离难题。这一发明,使美国在清除棉籽方面的效率提高了一千倍,迅速超过了印度,成为当时最大的棉花出口国。美国利用出口棉花的外汇收入购买技术和工业品,产生了良性循环。直到1850年,美国才结束这种照搬欧洲技术的历史,走上自主创新的道路。在1860年1884年间,美国进行了产业革命,依靠吸引英国的资金和技术,一跃成为世界科技中心。到1890年,美国就已成为一个经济大国。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惠特尼发明轧棉机的技术创新是美国实现飞跃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也显示了技术创新对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创新是日本产业崛起的根本。如195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