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0 ,大小:44.66KB ,
资源ID:1104197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104197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初学气功入门知识汇编.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初学气功入门知识汇编.docx

1、初学气功入门知识汇编初学气功入门知识汇编所谓调身,就是自觉地调整身体姿势或进行一定的动作,也称炼形。这在气功锻炼中是入门的功夫。它的重要作用在于动中求静,入静养神,调息养气,具有畅达气血、疏通经脉、强体壮力、柔筋健骨的作用。其特定的姿势本身有一定的保健和治疗作用。如站式可改善高血压、神经衰弱病人的某些症状;静坐和静卧可调节高级神经系统机能,消除紧张和疲劳。 调身的方法 调身的方法不外姿势与动作两方面的调控。归纳起来,为坐、卧、站、走四种。从动作方面看可概括为屈伸俯仰,升降开合,转摇跑跳。总之,不外动静松紧的调节。 1、坐式 坐式要求是“坐如钟”,要坐得平稳中正。 (1)平坐式:选择高度适当的凳

2、、椅或床,臀部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平坐其上,要平稳;头略前倾,口眼轻闭,上身正直,虚颌顶颈,含胸拔背,沉肩坠肘,腰腹放松,两脚踏地,平行分开与肩同宽,膝关节呈90?,十指松展,掌心向下,放置于大腿上。平坐为坐式中最常用的一种。除体质极度虚弱者不能平坐外,一般慢性病人和身体健康者,均可采用。高年体弱者可与靠坐式、卧式交替应用。 (2)靠坐式:上身靠坐在靠背椅或沙发上,其他要求与平坐相仿,但双下肢可以略伸出。靠坐式适用于年老体弱不能平坐者,或与平坐式交替使用。 (3)盘坐式:盘坐因下肢较为紧张,有利于头部和上身放松,故也有助于整体的放松入静。盘坐式又可分以下几种形式。 自然盘坐:上身与平坐式相似,身

3、体略向前倾,臀部略垫高,两小腿自然交叉相盘成八字形,左右上下任便。两手轻握置腹前,或分别轻放于同侧大腿上。 单盘坐式:左足置于右路上,或右足置于左路上。其余均同自然盘坐。 双盘坐式:左足置于右腿上,同时右足置于左腿上,两足心、手心、头顶心(合称五心)朝天。基本要求同自然盘坐。双盘坐易诱导入静,而不致昏沉,但一般人不易做到,年老体弱者,则更难实施。 (4)跪坐式:两膝着地,脚掌朝上,身体自然坐于脚掌上,两手轻握置于腹前。其他同平坐式。 2、卧式 卧式以侧卧为重点,要求是“卧如弓”,即充分放松,人体生理自然弯曲状态正是放松状态。 (1)仰卧式:自然平躺在床上,口眼轻闭,头置于枕头上,枕头高低以头颈

4、部舒适为度。四肢自然伸直,两脚间隔与肩同宽,脚尖自然稍向外分开。两手分置于身侧或相叠于腹部(男右手在下,女左手在下)。此式适宜于体弱及临睡前练功,但容易入睡或昏沉而影响练功质量。 (2)侧卧式:侧卧于床上,左右皆可,但以右侧卧为宜。枕高适中,以颈部舒适放松为度,头略向胸收,使颈部放松,躯干微曲,呈含胸拔背之势,上侧手臂自然伸直,五指松开,掌心向下,置于同侧髋部;下侧手臂自然屈肘,掌心向上,放手枕上,距头约10厘米左右。下肢大腿略前屈,小腿自然伸直,上侧腿轻轻叠放于上,屈膝约成120?角。本式适宜体弱或不习惯仰卧的人选用。侧卧时腹肌较松,有助于形成腹式呼吸。 (3)三接式:侧卧(左右皆可),下侧

5、手掌以劳宫穴按在上侧手肘部的曲池穴,上侧的腿屈膝靠正腹部,轻放在下侧腿上,下侧大腿自然伸直,上侧掌心接于上侧膝部之鹤顶穴,上侧足心之涌泉穴接在下侧膝部的鹤顶穴。此式适用于体质虚弱、中气下陷的脏器下垂病者,亦易于形成腹式呼吸。 (4)半卧式:在仰卧的基础上,将上半身及头部垫高,使之与床面成45?角左右。其余要求同仰卧式。本式适用于心脏病、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及其他不能平卧者。 卧式对锻炼腹式呼吸,加强胃肠活动,改善肠胃功能比坐、站、行诸式为好。平卧式和坐式对放松入静较为有益。 3、站式 站式又称站桩,是武术训练的基本功。要做到“立如松”,足心吸地如大树,整个身体正直平稳。 (1)自然式:是最基本的

6、站式。两腿自然分开与肩同宽,两足平行踏地,两膝微屈,重心落在两脚心,上肢自然下垂于体侧,其余按对各部位身形的要求做,全身放松入静。 (2)三圆式:两腿自然分开,与肩同宽,两足尖内收呈内“八”字,两膝顺着足尖方向微微弯曲。双臂平于乳部,作环抱树干状。两掌相对,相距约20厘米,手指呈握球状,形似虎爪。肩关节微垂勿耸起,呈自然伸展,肘关节略低于肩关节。其余按自然式的要求。此式“足圆、手圆、臂圆”,故称三圆式。手臂的高低,架势的高低,可灵活调节,以控制运动量大小。要求双臂外抱内撑,神气贯顶,足心吸地,配合呼吸,“吐如落雁,纳如起飞”,则有飘飘然之感。 (3)下按式:两脚平行分开,与肩同宽,双臂自然下垂

7、于体侧,手指向前伸直,掌下有意下按,余同三圆式。 (4)伏虎式:先左腿在前,右腿在后,站成丁字形,身体稍下蹲,如骑马状,两足相距1.5米左右,左手伸出稍屈,顺放在左膝上方约10厘米处,右手竖在右膝上方约10厘米处,与臂弯成45?角,其意似左手挽着虎头,右手把着虎座,眼向左前方注视,头顶竖立。右腿在前时,与上述姿势相反。本式具有强筋壮骨作用。 站式易引气下行,对高血压、青光眼、神经衰弱及其他有阳亢症状的患者较为适用。 4、走式 走式要求轻灵,即所谓“行如风”。 (1)太极步:身体自然直立,两足分开成平行步,两手交叠于小腹上。先以左足前移一小步,左足跟着地,足尖朝上,左膝自然挺直;同时右膝微屈下蹲

8、。然后左足掌全部着地,膝稍向前弓出,下半身随之前倾,右腿自然挺直。再慢慢提起右腿,向前移动,与左足平行,右足尖轻轻点地,同时膝稍弯曲,此时重心在左足。随之右足前移一小步,以后各动作又重复同前。左右交替前进。行走时两眼睁开,平视正前方,或向下看足尖,头部正直,松肩坠肘,上半身要自然舒适。太极步每次可走2030步。该式能增强下肢运动,适宜于老年人进行腰腿部锻炼,以防“人老腿先衰”。 (2)行步功:有新气功疗法、气功自控疗法等。 以上各式是练功时最常用的姿势,各有其特点和作用。应用时可根据练功者的体质、病情及功夫的深浅程度,结合各自的其他条件加以选择。卧式易于放松入静,虽有导致昏沉入睡的缺点,但练功

9、时机体代谢率明显降低,因而对久病体弱者最为适用;坐式方便,易于放松入静和气沉丹田,又能导引气血下降,使部分肌肉处于静力性收缩状态,有一定强壮作用,故为一般气功入门者和病人所习用;站式练功有强筋壮骨的作用,还可避免坐卧两式易于昏沉的缺点,保持醒觉,易于以意引气,且又便于各种辅助手段的施行。但一般而言,初学气功者,应先练坐式(平坐),并辅以卧式,待有一定基础后,再采用站式,也有人主张,待站式练至一定程度后,再重新回至坐式盘坐。 气功调身往往与调息、调心相结合。至于各种动功中的动作,则更应注意同意念、呼吸的配合,并服务于调心、调息及内气运行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将“三调”有机地融为一体,而达到气功

10、祛病延年、开发潜能之效。 调身的要求 形体乃气之所依,意之所寄,是生命的支柱。练功必须保持形正体松。形正即姿势的正确和动作的准确优美;体松是肌肉松紧的灵活调整,刚柔相济,紧中求松,松而不懈。形正则气顺,体松则气活,于是才能生势生神。 调息是自觉地意守呼吸或调控呼吸,以达到和气养生的目的。它是练功的重要环节和方法。就其实质而言,就是应用意念,去改变呼吸的节律、频率和深度,从而来调和阴阳,协调脏腑,疏通经络。 调息的重要性 初步的实验研究已经证明,调息对机体植物神经系统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呼吸的变化也可以通过影响呼吸中枢,进而调整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的张力,最终达到调整相应内脏器官(组织)的功能。调

11、息的重要意义还在于作为调心的重要手段,可寄心于息,使心息相依,意气相随,气血调畅,五志舒和。如此则气机升降出入正常,才能健脾养气保精养神。 调息的方法 气功调息方法很多,概括起来不外口鼻的运用,呼吸肌的运用,意念的配合,动作的配合,读字的配合,呼吸时相和呼吸速度的调节等。应用时可根据功法和练功者的具体情况而选择。 1、自然呼吸法 由于人们的习惯不同及男女生理上的差异,自然呼吸可分为胸式、腹式及胸腹混合式三种形式。成年男子以腹式呼吸多见;女子以胸式呼吸较多;运动员、演员、歌唱家则多是腹式呼吸。初练气功者,一般采用自然呼吸。即在平时习惯的自然呼吸的基础上,身体放松入静,然后将呼吸调整得柔细、匀畅、

12、自然。开始调息时,可采用吸气时默念“静”字,呼气时默念“松”字,以助调息入静。 2、鼻吸口呼法 有口吸鼻呼法、鼻吸鼻呼法、口吸口呼法。在练功时多采用鼻吸鼻呼法或鼻吸口呼法。鼻吸鼻呼法多用于静功,太极气功、行步功等多采用鼻吸口呼法。有少数练功者,因鼻病、感冒及其他疾病时,偶然以口代替鼻呼吸,但口宜微张。除此之外,口吸鼻呼与口吸口呼法均不宜提倡。 3、大呼大吸法 用鼻使劲地大呼大吸,或以鼻使劲地吸气,用口呼气,每一呼一吸要求尽量延长时间,并且还要求发出呼吸声,以达到“出入有声”。该法对增强体质,调动机体内气,以及对某些慢性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在学练此法时,声音应从小到大,并注意在空气新鲜的旷野地带

13、锻炼。 4、练呼练吸法 古人讲“凡入气为阴,出气为阳”,因此阳微者不能呼,阴微者不能吸”。说明应用练呼法或练吸法要注意阴阳辨证。一般而言,练呼对上实下虚的高血压、肺气肿、青光眼以及头痛、头胀、胸腹胀满者较为适用:练吸对某些胃肠功能差、阳虚怕冷者较为合适。练呼可采用延长呼气,呼停吸,呼后念字等法,以加强呼气,延长呼气时相;练吸时,可采用延长吸气,吸停呼,吸后念字等方法,以突出吸气。 5、腹式呼吸 这是气功调息中最常用的呼吸方法。它有利于内气的聚集、贮存与调动。腹式呼吸一般分为自然腹式呼吸和深长腹式呼吸,后者由前者过渡而来。深长腹式呼吸又可分顺式和逆式两种。吸气时腹肌放松,随着横膈的下降,腹前壁逐

14、渐鼓起;呼气时腹肌收缩,腹壁回缩或稍凹进,横膈也随之上升到原来水平,此为顺式腹式呼吸(生理学上称为等容呼吸)。逆式腹式呼吸(也称变容呼吸)则相反,吸气时腹肌收缩,腹壁回缩呈凹状,加之横膈收缩向腹腔下降,使腹腔容积变小,呼气时腹肌放松,腹部隆起,横膈也上升,使腹腔容积变大。故逆式腹式呼吸对腹部脏器的压力影响较大,因而对促进气血运行,提升阳气,改善肠胃功能有较大的帮助,适用于内脏下垂、肠胃功能失调者。但对年老体虚及高血压患者,各类心脏病患者和孕妇均应慎用或禁用。另外,逆式腹式呼吸难度较高,初练者不宜马上应用。 6、提肛呼吸 吸气时有意识地使会阴部肌肉收缩,呼气时放松会阴部。一般在练周天功时需配合提

15、肛呼吸,其他静功也可择时选用。提肛呼吸可用于治疗中气下陷的各种疾病,如内脏下垂及脱肛、痔疮等,如同时配合逆式腹式呼吸,则效果更佳。 7、潜呼吸、丹田呼吸、脐呼吸 潜呼吸是一种在腹式呼吸锻炼功夫较深的基础上, 自然出现的一种呼吸方法。其特点是经长年累月的腹式呼吸的有意起伏,小腹因惯性作用,而不须借助意念和外力,在高度寂静中,微微起伏。此时吸气绵绵,呼气微微,息息均匀,故谓潜呼吸。若从外表上看,呼吸似乎停止,而丹田一开一合,与口鼻一呼一吸自然配合,很有节奏,犹如丹田在控制着口鼻呼吸似的,则名丹田呼吸。如果腹部几乎不动,而想象呼吸从脐部出入,则称“胎息”。此时神入气中,气包神外,结成一团,功夫进入更

16、高境界。 8、体呼吸 体呼吸是在丹田呼吸的基础上结合以意引气,或配合一些动作形成的一种“开合呼吸”、“毫毛呼吸”。当“丹田呼吸”成熟时,口鼻呼吸就逐渐微细起来而近乎“若有若无,若存若止”的状态,亦即在万念泯灭的情况下,惟有丹田处一起一伏,一开一合,一呼一吸。此时稍加意识导引,吸气时想象气从体外向丹田收合,毛孔也渐合;呼气时意想气从丹田向外扩散,毛孔也渐开。如此一开一合,一呼一吸交替进行,则有云蒸雾散,气从体表出入的感觉,此时体表皮肤有温热感,也可见到微微汗出。若同时用两手两膝配合意识和呼吸的开合,做一张一收的动作,则收效更佳。 9、发音呼吸法 即在呼气或吸气时配合吐字发音,以加强气功的外用。在

17、具体应用时,有的配合呼气时发音,以泻其实,如呼气六字诀;也有的配合吸气时发音,以加强补虚强身之效,如吐纳导引功中的“山根纳气”法。 调息的要求 气功的调息对动功来说,要求顺其自然,呼吸与动作同步;对静功来说,则大多要求柔、细、匀、长。正确的调息方法对人体的内、外呼吸产生良好的影响,而不正确的调息,则有产生偏差之虞。古人对调息的要求非常严格,在内丹术中更是倍受重视。 对于初学静功者,放松入静和姿势正确舒适是前提。也就是说,开始时要使身心安宁,形体放松和姿势正确,然后调整呼吸。如果一开始就练呼吸,由于“形不正则气不顺,气不顺则意不宁”,意不宁则形乱气散,反会出现胸闷、心烦、气乱的弊病。 呼吸锻炼的

18、基本要求是“须顺其自然,勿听其自然”,健康人的呼吸是自然的,而人体处于松静的气功状态下,气息的出入,应该极细极轻,连自己的耳朵也听不到出入的声音。气息慢慢地加深,注意要在自然中形成,不能刻意追求,用意而不用力。久之,自然呼吸就能过渡到深、长、细、匀的状态,不调息而息自调。 调心是自觉地调控心理活动,通过意守达到入静养神的目的。意守的方法很多,概括起来,不外乎守内景与守外景,守静物与守活动,包括道家的守一与佛家的观想。入静的层次也可分为许多阶段,概括起来,可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 调心的重要性 调心练意,在气功中起主导作用。因为无论是姿势锻炼,还是呼吸锻炼,都是在意识指挥下进行的。调心的

19、目的是为了把主管人体思维活动的“识神”调理好,使其不损伤“元神”。“元神”与“识神”的提法,在气功界是道家学派的术语,但儒家学派、佛家学派也同样从不同的角度注重探索人脑深层功能的开发。“元神”是禀受先天之精气形成的,它不受意识思维活动的支配而主宰生命活动,而“识神”是人感受后天万物万事后形成的,它主要是人对自然的认识及思维活动。两者相互统一,相互为用。一旦“识神”为七情六欲所伤,将影响“元神”之作用,导致气血阴阳失调而患病。气功调心是采用多种良性诱导方法和手段,排除杂念干扰,使之进入“恬淡虚无”的状态,进而达到抑制“识神”,保养“元神”之功效。 人的精神意识活动是多样的,在情绪上,有喜悦、愉快

20、、轻松;也有愤怒、悲伤、紧张。前者为良性意念和情绪,有利于调节和修复大脑及脏腑功能,使疾病康复;后者乃恶性的意念和情绪,可导致脏腑功能紊乱而致病。气功的良性意念,如意想辽阔的海洋,绿色的原野,明月皎洁的星空,倾听泉水叮咚之声,默念轻松的诗词,回想愉快的往事等。这些良性意念对人体的精神产生良性影响,通过心理生理效应,使患者病体得以康复。 此外,意守可排除杂念,使大脑入静。更重要的是通过意守丹田,结合腹式呼吸,诱发真气凝集,调动其循经活动,有助于加强各脏腑功能活动。意守其他部位亦可得到相应的效果。 调心的方法 1、松静法 放松入静是气功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功法。人们生活在社会和自然之中,必然要受到各种

21、自然、社会的因素影响,在一定的条件下,造成身心紧张,气机失调,而生百病。因此,练功首先要消除紧张状态,时时注意精神和形体的放松。放松法有内外深浅之分,外松所表现的是解除身体、四肢、肌肉的紧张状态;内松所表现的则是意念方面的松弛。一般来说,掌握外松较内松容易。松的锻炼有一个由外到内,由粗到细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 练功姿势摆正后,首先是使全身放松。所谓放松,就是通过意念引导,意想身体如棉花样地松散,似海绵般的柔软,象白云似的轻悠,逐步使自己的身体从头到脚,从表到里,从上到下,从左到右都放松,并贯穿练功全过程。这种方法通常称作意松法。通过意松法的锻炼,诱导入静。通常采用局部放松法与三线放松法。这样一

22、松一静,逐步进入身心放松状态。这是初学气功者常用的入静法松静法。掌握好此法的人,容易入静,静下后就更容易体会松。松与静是相辅相成的。 2、意守法 意守是气功调心调意的基本方法,古称“守一”。意守就是思维集中,即在身心松静的情况下,意守在身体的某一部位或穴位,这样,摄心归一,专注一处,就有助于排除杂念,聚精会神,即以一念代万念,达到入静。其实上述松静的过程也是意守的过程,只是意念较为分散,多用想象的心理活动,此处注意力较为集中,可进一步加深入静,提高练功的效果。所以入静是目的,意守只是手段而已。此外,尚可通过意守锻炼,使意气结合,以调动人体内气,促进内气的聚集与运行,进而调整脏腑的功能,强身治病

23、。在临床实践中,患者可意守的部位很多,运用得当,都有治病效果。常用的意守方法有以下几种。 (1)意守丹田法:丹田,是内丹家藉以锻炼人体精、气、神以成丹的处所。因其具有农田般的生产意义,有使人获得如金丹一样的效果而得名。丹田有上、中、下之分,这里所述练功中常用的部位为下丹田。丹田为性命之祖,生气之源。练功时意念集中到丹田部位,称为意守丹田。意守丹田不仅可以帮助身心松静,而且有导气归元,交通心肾,培补元气的作用。意守丹田对各种虚损证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2)意守命门法:命门在十四脊椎之下,恰在脐正对之后腰部,为督脉的重要穴位,有生命的门户之称。命门与两肾及丹田构成人体元气的汇集、贮存中心。与丹田

24、一样,命门对人体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意守命门与意守丹田一样,具有异曲同功、相辅相成的作用。所以又称命门为后丹田。意守命门亦为历代有关专家所重视。凡命门火衰,腰部酸疼,肾亏之疾,均可意守命门,以培补真元,壮腰强肾。在练功过程中,往往先意守丹田,逐步深入至命门。 (3)意守穴位法:经络穴位是人体经气汇集出入之所。练功中,因人因病不同而意守某一特定经络穴位也不同。意守穴位,不仅能起到诱导入静的作用,还能调动经气以达到调整脏腑功能和防病治病的作用。如意守上部和下部穴位,分别对血压升降有不同作用。现就临床上常用的意守穴位介绍如下。 百会穴:位于头部巅顶,其下脑中为道家内丹术上的上丹田,也称祖窍和

25、泥丸宫,为诸阳经之气汇集之处。练功中意守此穴,能升提一身之阳气,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有益智健脑,补阳升陷的作用。可治疗因阳虚及中气下陷引起的肠贫血、低血压等。但高血压者及上盛下虚证患者不可意守此穴。 膻中穴:该穴位于两乳之间,为脾、肾、心和心包等经络与任脉汇集之所,具有益宗气、健脾胃的作用。膻中与心、肺两脏共存于上焦,与此两脏功能关系密切。内丹术称此处为绛宫,为中丹田。意守膻中,还对某些妇科疾病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会阴穴:此穴位于前后阴之间,为任脉与督脉、冲脉交会穴,是任、冲、督脉的发源与汇集之处。意守会阴,可起到炼精化气的作用,对于阴虚阳亢等症及泌尿系统疾病有一定疗效。 足三里穴:该穴在膝

26、下3寸外侧凹陷处。本穴可增强脾胃运化功能,意守此穴有治疗腹胀满痛,胃纳欠佳的功效。国外有人称此为长寿穴。 大敦穴:在大拇趾外侧端。头胀头痛,上病取下,可意守此穴以减轻症状。 涌泉穴:在足底前三分之一足心凹陷处,为肾气之根。意守此穴,具有引气归根,育阴潜阳的作用。对神经衰弱、高血压、心脏病、失眠等症有一定疗效。 劳宫穴:此穴位于手掌心,为心包经之要穴,对调节心脑功能有重要作用。意守劳宫或与涌泉穴交替意守,有交通心肾的作用。 此外,还可意守病灶,疏通病灶阻塞的气血,有利于治疗。此法类似针灸治疗时取阿是穴。在临床上可酌情运用。 3、意守呼吸法 (1)数息法:即在练功中默念自己呼吸的次数,以一呼一吸为

27、一次,可以从一到十,或从一到百,乃至千,如此周而复始,有助于入静。练呼则数呼,练吸则数吸,可使心注于息,意不散乱、一般数息几百次,待思想比较安静下来,全身舒适后,就不必再连续数息,而改为听息或随息。 (2)听息法:此法是庄子提出来的。它是在数息法的基础上,进而采用听呼吸出入之声音的方法,以诱导入静。正常人一呼一吸是没有声音的,此法只是借助听息,万念归一, 以助入静,提高练功效果。 (3)随息法:该法是在数息法、听息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如心情安静,就用不着数息、听息,只须把意念跟随气息自然出入,即心息相依,意气相随,以诱导进入宁静境界。 (4)止息法:此法是在随息纯熟之后,意念不随呼吸出入,把心意

28、若有若无止于鼻端,修正之后,有全身似乎已不存在的感觉,进入高度入静状态。 4、默念法 此法是用意默念词句,但不发出声音。可默念自己喜爱的词句、歌赋、音符等,以排除杂念,诱导入静。练功者可依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运用。如高血压或神经衰弱患者,常有情绪不安,可默念“松”、“静”、“血压下降”、“身心愉快”之类有益疾病痊愈的词句。或随呼吸的节律,吸入时默念“静”,呼气时默念“松”字,此法极有利于机体放松入静。这时的呼吸一般是悠匀细长的,默念时用意要轻。或依据自己身体疾病的虚实,默念“六字诀”。 调心的要求 1、对松静的要求 整个练功过程中,松静是基本要求。练功初期,身体姿势摆得自然、平稳,全身各部无

29、紧张、不舒服,这已进入初步放松入静阶段。进一步放松到哪个部位,便感觉到该部位如棉花样地松开。此时对外界反应很少,手足温热,或有气感,身心轻松安宁。再进一步,杂念全无,时间观念不清,呼吸绵绵深长,整个身体似有似无,达到较高的松静阶段。对上述要求,重要的是需有个锻炼过程,逐步体会,不可急躁,不能执着追求,以免适得其反。 2、对意守的要求 掌握意守的要领,对提高练功质量有益。这其中主要是把握意守火候。这是实践性很强的问题,练功者在亲身实践中自行调节,才能达到适中的程度。古人说:“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用心守则着相,无意求则落空,有意无意称功夫”。要求练功者“用意不用力”,用意要轻。气功中的着意、着

30、相、执着正是用意重的表现。着意就是注意部位时,要求意守部位时间长,被意守的部位很明确,硬要想着部位;着相除指着意外,有时单指存想、观想太过而言;执着是说练功中片面强调追求某种现象,有时也是着意、着相的总称。这三者都可能招致头痛,头胀、精神紧张等副作用。所谓用意轻,就是练功者对意守的部位采用一聚一散的方法,意念集中到所守部位,即可放松,或意守部位比较模糊,似守非守,若有若无。 3、对默念法的要求 默念法对初练静功难入静者很适宜。它可诱导思想专一,排除杂念,也可减少昏睡。除此之外,默念法还有两点作用:一是利用默念字句的自我暗示作用,从而收到预想的心理生理效应;二是有益于声符振动。默念内容应根据自身

31、情况进行选择,其原则是字句简洁明了,发声柔和,字字分明,声音只能自己闻到而不能发出音来;即声发于口,闻之于耳,察知于心。 每天的练功次数及每次练功时间的长短,应根据自己的体质、病情、练功的进度以及时间允许的情况等有所不同,不要强求一致。 有些病人治病心切,以为疗效一定与练功时间成正比,不管得不得要领,不管是否真正松静下来了,勉强延长练功时间,结果不仅白白浪费了时间,还弄得身心疲劳,毫无收益,甚至出现偏差而有损健康。还有的病人越练越有兴致,贪恋练功中的种种感觉,置正常的饮食、睡眠于不顾,打乱了正常的生活秩序,这种做法也不足取。正确的方法是每次练功做到留有余力、留有余兴,以不感到疲劳为度。由于练功是一件长期的事,不论是为治病解燃眉之急,还是为健康防病、愈后保健、延年益寿等目的,练功都应伴随我们的一生进行,是生活的一部分,应给予适度的重视,但这决不是生活的全部。 具体地说,一般病人每天练 2至 3次,每次练30分钟左右即可,也可以再适当延长一些时间(初学者可根据功法的不同从几分钟或十几分钟逐渐延长)。全休疗养者,每天练功的次数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增多,每次练功时间可以根据具体情况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