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2 ,大小:53.97KB ,
资源ID:1104164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104164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郴州主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培育产业集群研究首雅.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郴州主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培育产业集群研究首雅.docx

1、郴州主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培育产业集群研究首雅郴州主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培育产业集群研究引言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产业转移,且大都是以产业链条为纽带的整体配套转移。据统计,到2010年,仅粤、沪、浙、闽4省市需要转移出去的产业产值就达1.4万亿元。郴州作为商务部确定的首批“全国加工贸易产业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之一,被省委、省政府赋予了先行先试的34条政策,市委、市政府又提出将我市建设成为“湖南最开放的城市,湘粤赣省际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实施“千亿投资计划”。郴州毗邻广东,靠近港澳,是沿海的内地、内地的前沿,正处于“长株潭”和广东珠三角两大城市群的中间地带,如何抢抓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机遇,

2、主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培育产业集群,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又快又好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一、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集群的内涵及其关系(一)产业转移的内涵产业转移是指某一产业从产业成熟区域向产业潜力区域转移,它是某一产业在空间布局上的移动。可分为四种模式,一是扩张性产业转移和衰退性产业转移,二是产业整体转移与部分产业链的转移,三是技术转移与资本流动,四是企业协作性产业转移与并购性产业转移。(二)产业集群内涵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普遍现象。20世纪90年代以来,很多国家的地方政府根据国际经验,通过区域治理,培育地方产业集群并促使其升级,提高区域竞争力,成功地促进了区

3、域经济的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上具有竞争优势的关键是产业的竞争优势,而产业竞争优势来源于彼此相关的产业集群。”这是经济学家、当代管理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对产业集群多年研究的经典概括。所谓产业集群,是指一些相互关联的企业和机构在特定地域所形成的产业空间聚集现象它既有本地社区的历史根源又经常取决于本地企业之间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集合。它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包含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1、产业集群是对应于一定的区域而言的,是经济活动的一种空间集聚现象。2、产业集群是一个包含了某一产业从投入到产出以致流通的各个相关行为主体的完备的经济组织系统。3、产业集群存在和发展

4、的核心是特定的地方优势产业这种特定的地方优势产业是产业集群得以构建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前提。从资源禀赋的角度来看产业集群就是一种按最佳的方式将某一地区的多种资源要素有效地组织起来从事某种对本地区来讲最具有竞争优势的经济活动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三)产业转移与产业集群两者相互作用机理1、产业转移是形成和壮大产业集群的客观要求和重要原因产业转移是产业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过程,也是企业异地实现规模扩张和产业竞争性聚集的结果。产业转移对产业集群的形成主要表现在:产业转移到某些城市或地区与所在产业优势互补和专业分工合作;科技产业、跨国公司转移引起大量配套企业、供应商、研发、金融、广告

5、等中介服务机构等的“追随性”迁徙等等。吸引产业转移并形成产业聚集效应的因素,一方面包括体制环境、政策优势、商务和劳动力成本等,另一方面包括产业配套能力,供应链完善程度、研发投资规模、专业人才水平,以及市场需求潜力等。2、产业集群的发展是产业转移的重要提升(1) 产业集群有利于资本的转移,提高区域的综合经济实力产业集群有利于资本的积累与投资效应的扩大,有利于区域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因为产业集群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推动城市经济总量的扩张等功能。国内外的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产业集群发展好的地区都是资本聚集和经济增长的地区。从国外情况看,在美国,拥有硅谷的加利福尼亚州其经济总量全美第一;

6、从国内看,例如广东的花都区(2000 年撤市设区)借力发展汽车、空港经济、皮革皮具、珠宝四大产业集群,经济实力不断提升,已成为广州市经济增长速度最快、最具影响力的区域之一,2009年,该区实现生产总值416.52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975.33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7,857元。(2) 产业集群有利于成熟品牌的继续传播,提高区域的影响力一方面,区域品牌的形成是随着产业集群的产生、成长而逐步形成的。另一方面,产业集群形成之后又可以加速区域品牌的传播。在一个地区,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可以通过建立集群的区域整体品牌,加强营销网络取得协同效应,营造市场优势。例如,近年来,由于产业集群的效应,东莞综合实力跃

7、居中国百强城市第12位、地级市第1位,分别荣获“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中国最佳魅力城市”、“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等称号。也正是这效应使东莞在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凸现的同时,城市的影响力也得到了极大地提升。(3) 产业集群有利于人才的转移,形成人才集聚由于产业集群是建立在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发展基础上的一种规模经济,因而对专业人才的吸引力和吸纳能力远远大于分散企业,同时由于产业集群内,各企业彼此频繁的交流和接触,使新知识、新技术以及相关信息得以有效的传播和扩散,为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条件。深圳高新区在人才培养方面就做出了示范,其中由48所海内外知名院校组成的深圳虚拟大学园,在深圳培养了硕士研究生2万

8、余人,建立23个企业博士后工作站。(4) 产业集群有利于城市创新体系地形成和发展 集群是培育企业学习和创新的温床,同一区域大量的同行企业彼此的交流、合作及竞争,能形成知识溢出效应,获得“学习经济”,增强企业的研究和创新能力。正如迈克.波特在其著的国家竞争优势(1990年)中指出产业集群能够改善创新的条件加速生产力的形成,也更有利于新企业的成长。同时,产业集群要求管理体制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凝聚发展合力。例如,顺应深圳高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要求,深圳市开创了开放式管理、三级管理等新模式。二、郴州主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培育产业集群分析(一)PEST分析PEST分析是指宏观环境的分析,P是政治(Pol

9、itics),E是经济(Economy),S是社会(Society),T是技术(Technology)。1、政治因素近年来郴州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对外开放的政策和措施,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大力开拓国外市场,先后引进了华润电力、三九南开、青岛啤酒、云锡矿业等一批境内外大企业(公司),中国五矿、西部矿业、华信有色、上海杉杉、深圳中邦等战略投资者也纷纷落户郴州,增强了郴州的经济竞争力。郴州企业和郴州产品逐步走向世界。郴州建成了全省唯一的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和全省第一个对外开放二类公路口岸,并被批准为全国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城市。 2、经济因素(1)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突出,能源

10、、原材料和水资源的消耗,环境承载能力的减弱等将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引进一些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的优质企业,推进产业集群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形成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引导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逐步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2)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沿海地区凭借特区优势经济发展迅猛,产业结构也随之不断优化和升级,现在郴州承接产业转移后,一些低耗高效的高新产业技术将进驻,这将对全市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承接进来的企业,其管理模式、经营方式、文化理念等方面都比内地企业较为先进,这对全市原有企业的体制机制优化都有很强的带动作用。20052009年郴州市三次产业结构

11、年份GDP(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亿元)构成(%)一产业二产业#工业三产业一产业二产业#工业三产业2005475.8181.52225.83206.63168.4617.1347.4643.4235.412006543.481.29268.18247.58193.9414.9649.3545.5635.692007639.2791.2322.16299.36225.9114.2750.3946.8235.342008730.32106.49358.94332.09264.8914.5849.1545.4736.272009843.23108.78419.88387.38314.5712.904

12、9.7945.9437.313、社会因素(1)劳动力资源丰富。农村劳动力较为富余,据统计,2008年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数为252万人,农村劳动力数为230.8万人。而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城乡就业压力较大,形势严峻,承接产业转移,可以为全市的就业增加许多新的工作岗位。据初步统计,仅台达电子、桂达阳电子、华录数据、俊丰染业这4大企业的进驻就为全市创造就业岗位3000多个。(2)人民文化素质不断提高。1994年撤地建市以来,郴州教育体系趋向完善,初步形成幼儿教育、基础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2010年,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99%,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

13、达99.99%,青壮年人口非文盲率为96.8%。小学在校学生41.42万人,专任教师2.12万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20.94万人,专任教师1.95万人。(3)符合当前“两城”建设目标。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努力把郴州建设成为湖南最开放城市、湘粤赣省际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城市的文化事业、卫生事业、劳动保障等各个方面都稳步发展,承接产业转移,可以将外来资金、技术、人才与本地的各种资源有效的相结合,形成不同层次的、各具特色的地方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对郴州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4、技术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面临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区域经济的竞争必将是科技含量的竞

14、争,加强科技投入迫在眉睫。主动承接科技含量和质量水平高的产业,使集群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过渡,生产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将成为主流。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大力实施“科教兴郴”战略,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科技事业的发展,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1)科技队伍不断壮大。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已达6.97万人,是1978年的5.3倍,平均每年增加0.19万人。(2)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2009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企业达157个,是2000年的2.8倍;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68.3亿元,增长23.6%。(3)科技创新成果明显增多。郴州把大力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健全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努力推进创新型郴州建设作为

15、科技工作的战略出发点和提高区域竞争力的中心环节。2010年,取得各类科技成果120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4项。全年专利申请750件,增长32.5%,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22件,增长37.1%。专利授权314件,增长48.8%(三)SWOT分析所谓SWOT分析, 就是把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优势(strengths) 、劣势(Weaknesses) 、机会(Opportunities) 和威胁( Threats) 等因素用系统的思想加以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从而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通过对郴州主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发展产业集群进行SWOT分析,找出其优势、劣势及机会与威胁,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1

16、、优势分析(1)政策优势: 2009年,郴州市争取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支持郴州市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先试的若干政策措施(湘办200924号),明确在建设用地、建设规划、环保审批、财政支持等11个方面34条赋予郴州以“湖南特区”的优惠政策。2010年又签订了湖南省商务厅、郴州市人民政府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的和湖南省商务厅、郴州市人民政府2010年厅市合作工作要点,进一步落实、拓展“34条”。(2)区域优势:郴州位于湖南省东南部,地处湘、粤、赣三省交接之处,东界江西赣州,南邻广东韶关,西接湖南永州,北连湖南衡阳、株洲,素有湖南的“南大门”、粤、港、澳“后花园”之美誉。北瞻衡岳之秀,南直五岭之冲,自古以

17、来为中原通往华南沿海的“咽喉”。既是“兵家必争之地”,又是“文人毓秀之所”。靠近沿海,是与粤、港、澳对接的前沿阵地,毗邻江西,是红色老区的摇篮。郴州是“泛珠三角”的门户,位于“珠三角”向“泛珠三角”扩散的过渡区域,并处于重要的交通枢纽位置,无论是南下北上,还是东进西出,郴州都是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中转站和汇集点。 (3)交通优势:郴州交通便捷,历来被称为“楚粤之孔道”,目前已形成了高速公路、国道纵贯南北,高等级公路、省道横卧东西的四通八达的交通格局。国家交通“大动脉”京广电气化铁路、武广高速客运专线,公路107国道、106国道纵穿郴州南北,为南来北往的人流、物流提供了畅通的渠道。武广高

18、铁的贯通,更使郴州便捷的交通如虎添翼,北上武汉,南下广州,可以朝发午返,实现了武汉、长沙、郴州、广州生活圈的大连接。省道1806线、1803线和郴资桂、桂嘉高等级公路贯通东西,东连江西、西接广西,从而构成了“六纵三横”的主骨架路网结构,正在建设的厦蓉高速、岳汝高速再为郴州的便利交通锦上添花。郴州已初步勾勒出区域中心城市的骨架,有望成为中部地区和华南区域间的交通、物流枢纽。 (4)资源优势:郴州资源丰富。郴州是香港农产品供应基地之一,临武鸭、桂阳烟、东江鱼、裕湘面、永兴冰糖橙、桂东玲珑茶等农副产品主享誉海内外。农业资源比较丰富。至2010年末, 郴州拥有耕地面积38,116万公顷,粮、棉、麻、油

19、、畜、鱼等资源都很丰富, 农业产业化经营渐成气候。如桂东寒口乡的大棚水培蔬菜,年产78批次,一次性投入设施成本52.5万元/hm2,按7年折旧,年设施成本7.5万元/hm2,直接生产成本4.5万元/hm2,年产值43.2万元/hm2,利润31.2万元/hm2;此外,还有北湖区的万华红提基地,年产值近200万元,利税超过100万元;资兴的红提基地、蜜橘高品质示范基地,在设施栽培和节水灌溉方面投入比较大,档次比较高,产生了很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宜章县城南乡的“华山红林” 是立体农业和休闲农业相结合的典范,该企业已投入资金300多万,在租赁的土地上进行田园化建设,搞多种经营,种植、养殖和旅游

20、休闲相结合,水果、蔬菜立体栽培,节水灌溉和避雨栽培相结合,已产生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应。 绿色农业是桂东县的优势项目,该县很好地利用了桂东县高寒山区的夏季凉爽、无污染、昼夜温差大的特点,已开发的产品有生态蔬菜、生态红米、有机茶叶、哈哈牛系列等,既给当地农民提供了较好的就业机会,又向市场供应了大量的绿色、无公害食品。 永兴县湘阴渡镇的千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其为股份制企业,产品大部分运往香港、广州等地;还有宜章县城南乡的无公害蔬菜基地、宜章县的脐橙示范基地、永兴县的冰糖橙基地及桂阳县的烤烟基地。 汝城县田庄乡的大面积蔬菜种植基地,该产业不但给当地农民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而且丰富了附近城镇居民的菜篮子

21、。 多种有色金属和非金属储量资源丰富。郴州素有“中国有色金属之乡”、“中国银都”、“南方重点林区”、“湖南能源基地”之称。现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7类70多种,其中铋、钼、微晶石墨的储量居全国之首,钨、铅锌会储量分别居全国第三、第四位,矿产资源替在价值2656亿元,人均占用量位居全省第一。全市煤炭储量11亿吨,是华南能源的重要供应地;全市境内有色金属矿品种齐全,64种有色金属矿中已发现矿产品40多种,全市主要有色金属探明储量达600多万吨,占湖南省总储量的三分之二,享有“中国有色金属之乡”的美誉。全市水能资源丰富,水能蕴藏量237.1万千瓦,可开发量166.1万千瓦,其中农村水电可开发量105.7

22、万千瓦。全市人平可开发量365瓦,为全省人平194瓦的1.88倍,为全国人平303瓦的1.2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9.1,是华南地区天然的绿色宝库。宜章县莽山10万亩原始次森林是中国南北动植物的汇集地,被誉为“第二西双版纳”,现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5)郴州旅游业正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郴州旅游在中部地区有领先优势, 在全国和世界也具比较优势。郴州旅游资源尤为丰富,集奇、险、秀、美、幽于一体,汇山、水、洞、穴、热于一市,有“天下第十八福地”苏仙岭、“世界洞穴奇观”万华岩、蓄水82亿立方米的“南国洞庭”东江湖、“中国生态旅游第一漂”东江漂流等。 2010年末,有国家等级旅游区(点)家,其中

23、级及以上旅游区(点)家,比上年新增家。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万人次,接待入境旅游者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亿元,旅游外汇收入万美元。2、劣势分析(1)产业结构单一。由于长期以来我市经济发展形成的资源路径依赖,产业结构单一、层次较低。农业仍以传统的种植业为主,农产品加工水平低。工业结构不合理,原料及初加工业比重高,精深加工和制造业比重低,产业集中度不高。除有色金属产业具有一定规模外,大部分企业是“散”、“小”、“差”企业。2008年,全市工业企业5872家,规模企业只有994家,大型企业只有6家,分别只占工业企业总数的16.9%、0.1%。服务业发展滞后,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难以满足全市经济特别是基础

24、工业发展的需求。2008年,全市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34.8%,比全省(37.8%)低3个百分点。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11%,比全省(14.6%)低3.6个百分点;生产性服务业占整个服务业的比重为31.7%,比全省(38.1%)低6.4个百分点。这样的产业结构,难以与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实现有效对接。(2)园区承接能力不强。一是园区规模小,集中度低。2003年国家清理整顿和规范开发园区,我市保留的9个省级开发园区,核定规划总面积仅25.34平方公里(实际规划面积59平方公里),其中,市经济开发区、市有色金属产业园(郴州出口加工区)核定面积分别只有4.4756和5平方公里(市里规划面积

25、分别为11.9和22.5平方公里)。目前,除资兴经济开发区、宜章经济开发区、嘉禾经济开发区还略有开发空间外,其它园区开发都已接近饱和甚至超过了国家核定的面积。2008年,全市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46.2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13.9%,比赣州(74.5%)低60.6个百分点。二是园区产业雷同,特色不突出。各园区对引进项目没有按园区规划定位和功能来布局,全市9个省级园区几乎都涉及有色金属产业,主导产业不明显,特色优势不突出,难以形成园区产业集聚效应。三是园区功能单一,配套不完善。园区最初规划仅限于单一的生产聚集,作为单一的生产基地进行规划,没有将园区作为新城区统一规划,导致园区内部生产、生活

26、、服务功能不配套。四是园区投资强度低。截止2008年6月底,全市9个省级园区平均土地投资强度为1510万元/公顷,离省里要求的市属省级开发园区3000万元/公顷、县属省级开发园区2700万元/公顷的投资强度,相差很远。(3)产业配套能力弱。一是没有形成较完善的产业链。一些龙头企业引进后,上下游相关联的企业没有及时跟进。二是没有形成产业转移集群。某些产业往往只有几家甚至1家企业,势单力薄;或者虽有一定数量的上下游相关企业,但没有在一定区域内集中布局。三是生产性服务体系不健全。为转移企业服务的物流、金融、技术、研发、信息、职业教育和公共服务平台等不配套。四是集群的系统功能不完善。郴州是“有色金属之

27、乡” ,但过去资源型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只有3%左右。郴州产业群的优势仍然主要体现在低成本、低价格的中低档产品的生产制作上,只能以加工制造基地的角色参与全球劳动分工网络。(4)区域创新能力不强。集群的创新体系与单个企业组织的创新体系是有差别的。它必须将集群内的所有创新资源集中调配,最终产生1+12的效果。创新体系主要包括技术创新体系和制度创新体系,但目前郴州的绝大多数集群在这两个方面都有差距。在技术创新体系方面不仅是集群内的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需要合作还要联合相关的科研院所,共同构建集群的技术创新体系。这种体系能够使技术可以在集群内的企业组织间扩散流动,但又不在集群外溢出、外泄。而事实上,郴州的

28、绝大多数产业集群还未能形成这种体系,所以,整体科研实力并不强。而制度创新体系则可以尽可能的降低集群内的制度成本,促进集群内各种组织之间的合作,减少冲突,统一协调。目前,郴州的制度创新体系主要由政府主导,集群内的各种组织参与较少。如政府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或发布某项政策来指导集群的发展。政府的引导是必要的,但集群制度创新体系的主角应是集群内的所有企业组织。 (5)专业人才资源匮乏。近几年,郴州大力引进各种专业技术人才,成绩显著。但由于产业群内企业对人才、技术、品牌意识相当淡薄,加上历史的惯性和积累效应,“引才、用才、育才、聚才”的机制和气候短时间内难以形成。郴州几大产业群均不属于简单的劳动密集型行

29、业,而是进入一个开发、设计、品牌、文化及艺术内涵的综合性产业时代,对人才,尤其是对管理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郴州许多中小企业都带有很深的家族烙印,管理人员素质低,思想单一,视野狭小,导致“经营讲关系,管理凭经验,决策靠勇气”的现象随处可见。集中体现为企业运作手段雷同,创新能力不足。(6)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中小企业集聚的地方,最需要中介服务机构。但在郴州的几大产业群中,除了几个行业协会以外,专业性的中介服务机构非常缺乏。即使有行业协会,也未发挥应有的作用。一方面行业中没有形成足够的凝聚力,缺乏合适的政策。另一方面,由大企业主宰的行业协会对小企业的认同度有限,吸引力不够。使小企业获取和利用信息的程

30、度较低,信息搜索的成本较高,造成产品开发、市场定位、资金投向等方面存在较大的盲目性,也制约了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7)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较弱,品牌意识不强。近些年来,虽然各级党委、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招商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政策措施,但与沿海地区相比,全市的体制机制仍然存在差距,经济发展的软环境仍然有待进一步改善与加强。部分经济领域存在市场竞争不公,个别地区社会治安留有隐患,少数政府部门服务意识滞后,使得全市体制机制不灵活,难以吸引外资企业的落户。目前,进驻郴州境内的大型龙头企业仍然是屈指可数,特别是国际知名企业,国内百强企业对郴州的投资力度不大。 由于产业集中度较低,我市工业发展仍然存在“

31、小、散、乱”现象,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县域龙头企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但未能形成对周边地区的集聚、辐射效应,龙头企业的外部效应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全市只有1家企业(裕湘面业)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但不在开发园区(产业集群)范围内;2家企业(裕湘面业和舜华鸭业)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只有舜华鸭业1家在开发园区范围内;17家企业17项产品获“湖南名牌产品”称号,但开发园区范围内的企业不到10家,产业集群范围内企业就更少。而目前泉州市已经打造出富贵鸟、安踏、七匹狼等6个中国驰名商标和富贵鸟、亚礼得、安踏、爱乐、特步等5个中国名牌产品(全国123个) ,分别占福建省的

32、42.9%和62.5%。泉州鞋业共有全国驰名商标2 个,中国名牌产品3个,福建省著名商标84件,名牌产品80项。相比之郴州产业集群品牌产品的发展明显滞后,存在很大的差距。3、机会分析(1)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机遇金融危机促使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正加速从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高科技产业转型的历史时期。这正是郴州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和技术转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大好时机;是促使郴州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知识含量的服务业有一个突破性发展和三次产业结构更为优化、更为合理的重大机遇。(2)开拓新兴市场的机遇利用产业转移之势,是着力实施民生科技工程,充分发挥科技新成果、新设计、心技术、新产品在拉动内需、创造需求、引领发展、培育和形成新型产业上的大好机会;是缩小城乡差距,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