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86.40KB ,
资源ID:1103063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103063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同步测试培优《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历史人教必修2.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同步测试培优《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历史人教必修2.docx

1、同步测试培优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历史人教必修2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培优练习一、单选题1. 俄罗斯科学院某院士说,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地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这说明他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A. 斯大林模式 B. 苏联政局的动荡C. 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 D. 戈尔巴乔夫改革2. 到1989年,由于经济形势严重恶化,苏联工业产值比上年仅增长1.7%,增速已降到战后的最低点。市场供应越来越紧张,经济已十分困难。这说明前几年实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未能发挥作用。符合材料中“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是()A. 决定用固定的粮

2、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B. 大规模开垦荒地以及广泛种植玉米C. 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D. 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3. 1956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对前来访问的苏共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说:“先生,您在着手大规模改革,这当然好!我只是劝您不要操之过急。靠跳跃两步跨越鸿沟是相当难的,还可能会坠入沟中”。这从侧面反映了( )A. 英国对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敌视 B. 赫鲁晓夫改革犯了急躁冒进错误C. 西方国家大肆攻击社会主义制度 D. 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严重弊端4. 1962年,苏联经济学家利别尔曼在真理报发表文章,主张利用经济手段刺激生产发展。当时与其主张相符合的措施是( )A. 政府

3、强化了部门管理体制 B. 企业可从利润中提取奖励基金C. 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D. 地方强化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度5. 下表为苏联主要农产品年平均产量表(单位:万吨),这一时期苏联农业生产的发展主要得益于政府()年代粮食肉类奶类1951一1955年385057037901961一1965年130309306470A. 实行固定的粮食税 B. 加快农业全盘集体化C. 改革农业管理体制 D. 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6. 1990年,戈尔巴乔夫、叶利钦达成协议,成立一个由总统顾问委员会成员沙塔林院士为首的专家小组,在俄罗斯500天计划的基础上,制定全苏向市场经济过渡的500天计划,即向市场过渡构想和纲领

4、。这一做法说明苏联改革()A. 违背世界潮流日趋保守 B. 找到一条符合国情的改革道路C. 脱离苏联国情急于求成 D. 受西方凯恩斯主义的影响较大7. 王家福在其著作中道“斯大林走向历史之际,国库为苏联积累了2000吨黄金,在当时是个巨大的存储,而以后的败家子把它荡涤一空,难道现实中的人们在沿街讨饭之时,有资格指责斯大林给后代留下的黄金太少了吗?”。这表明作者( )A. 批判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B. 指责斯大林后继者们的失误C. 赞扬了斯大林的历史功绩 D. 承认斯大林的政策是错误的8.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这一现

5、象的出现()A. 使苏联打开了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B. 使企业获得了独立自主的地位,促进了工业的发展C. 使苏联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D. 有利于苏联改变轻、重工业发展不平衡的现象9. 20世纪30年代,当人质疑在五年计划的指导下,苏联却有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利用美国的先进技术建成,会造成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依赖时,斯大林表示:“以为社会主义的经济是一种绝对闭关自守,绝对不依赖周围各国,这就是愚蠢之至”。据此可知,苏联的工业化建设()A. 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 突破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C. 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 重视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10. 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

6、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A. 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 试图扩大企业自主权C. 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 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11.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面的好心子,不停地剥下去,直到剥光为止。”上述评论针对的苏联领导人是()A. 斯大林 B. 赫鲁晓夫 C. 勃列日涅夫 D. 戈尔巴乔夫12. 阿尔巴托夫在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一书中指出“赫鲁晓夫揭露的、批判的并力图战而胜之的是斯大林,而不是斯大林

7、主义。也许,他真诚地相信,整个问题也就是这样,只要揭露斯大林,他就解决了使社会从过去的极权主义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全部问题。”作者通过这段材料意在说明赫鲁晓夫改革()A. 存在就人论事的局限性 B. 实际未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C. 着力于批判个人崇拜 D. 不能正确评价前人的功过得失13. 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这种比较长远的政治眼光看来,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相思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尊敬。”上述观点认为赫鲁晓夫的改革()A. 世纪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B. 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C. 一定程度上冲击原有模式的束缚

8、 D. 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苏军的力量14. 有学者认为:“他的悲剧在于他没能建立一个新的制度去代替他所破坏了的制度。他刮起了他最终难以控制、不可驾驭的强大的改革狂风。他大大改变了原来的体制,而又拒绝承认必须让整个体制解体。最后,他成了旧秩序的危险,新秩序的障碍。”该学者评价的是()A. 斯大林 B. 赫鲁晓夫 C. 勃列日涅夫 D. 戈尔巴乔夫15. 戈尔巴乔夫说:“多一些社会主义,意味着社会生活中多一些民主、公开性和集体主义,多一些公民对全国事务及其对国际事务的良好影响的关切。总而言之,就是多一些社会主义本质所包含的内容。”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的苏联改革()A. 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B. 背离了马

9、克思主义C. 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D. 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16. 论苏联的改革中分析说: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再比如,在生态学家的压力下,同时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涤用品短缺。这类决策有很多。”作者意在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 )A. 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B. 在国家经济决策问题上的随意性C. 在经济领域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原则D. 继续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17. 有学者认为,GDP是宏观经济中最受关注的经济统计数据,因为它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下图中最高点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实行了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政策B. 开辟了

10、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C. 用经济管理的方法代之以原来的行政命令D. 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18. 戈尔巴乔夫在其著作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中说赫鲁晓夫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主义失掉了声誉这是改革得以开始的前提和条件之一。因此,我承认,改革是同赫鲁晓夫所做的事有一定联系的。”这说明()A. 二者的改革意图有相似之处B. 二者改革都突破了苏联的关键问题C. 后者改革是深化前者的改革D. 后者对前者的改革措施进行了模仿19. 美国学者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说“他的悲剧在于他没能建立一个新的制度去代替他所破坏了的制度。他刮起了他最终难以控制、不可驾驭的强大的改革狂风。他大大改变了

11、原来的体制,而又拒绝承认必须让整个体制解体。最后,他成了旧秩序的危险,新秩序的障碍。”帕尔默评价的人最有可能是()A. 拿破仑 B. 俾斯麦 C. 光绪帝 D. 戈尔巴乔夫20. 美国密执安大学教授韦克提出了著名的“蜜蜂效应”:将蜜蜂装进玻璃瓶中,瓶底朝向亮光,蜜蜂在瓶底寻找出路,最后死在瓶中;将苍蝇放入瓶中,瓶底朝向亮光,苍蝇不到三分钟就飞出了玻璃瓶。下列不符合蜜蜂效应反映出的哲理的是()A. 新航路的开辟 B. 爱迪生发明电灯C. 勃列日涅夫改革 D. 中国经济区的创办二、材料解析题21. 材料一 (赫鲁晓夫提出)在最近十年(19611970年)里,苏联在建立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上,在按

12、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方面将超过最强大最富裕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在第二个十年(19711980年)结束时苏联将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完全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将在下一个时期完成。齐世荣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 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为8.4。第二阶段为70年代初到70年代末,19711975年,工业总产值年增长率为7.1,比前五年下降1.3,其后五年又下降2.6。第三阶段,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8。历史2(必修)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社2007年版 材料三 19811985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

13、长率为5.1、3.1、2.2、1.8。因此,戈尔巴乔夫一上任就惊呼,“国内形势已经潜伏着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 历史2(必修)历史材料与解析(1)根据材料一指出赫鲁晓夫在重大决策问题上所犯的错误。从其经济改革措施中举一例加以说明。(2)根据材料二指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3)根据材料三指出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首要目的。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指出苏联解体过程中在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错误做法。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表是苏俄 (联)19131925年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情况 1913年1921

14、年1923年1925年粮食作物耕作面积(万公顷) 9 446 6620 7860 8730 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 39.79 22.13 35.55 44.24 材料二 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部农业调整法。该法授权农业部长,通过同生产者签订和对参与播种面积控制计划的农场主付以直接补贴的方法,使农场主自愿减少农产品的播种面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一般是政府根据市场需求每年确定和公布某些农作物下一季度的播种面积。凡是农场主同意者,便与政府签订合同,就可以得到优厚的补贴。 2008年8月大生材料三 19501984年苏联、中国粮食产量的比较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请回答:(1)材料一中反映

15、了苏俄(联)在农业政策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对农民有什么影响?(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在农业生产方面的措施,并分析实施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80年代后中苏两国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并结合两国经济改革的内容分析出现不同趋势的原因。(4)结合上述材料,从中可以得出哪些有益启示?答案和解析1. 【答案】D【解析】 依据题干“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全是一条绝路、死路”可知,俄罗斯科学院某院士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故D项正确。其余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选D。2. 【答案】C【解析】本

16、题考查的是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知识迁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到1989年”、“苏联”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提及的是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A项是列宁的改革措施,属于新经济政策,排除;BD两项是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不符合题干信息,排除;戈尔巴乔夫提出了“加速发展战略”,主张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选C。3.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材料阅读能力和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材料“劝您不要操之过急。靠跳跃两步跨越鸿沟是相当难的”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急躁冒进

17、的特点,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英国对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敌视,故A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西方国家大肆攻击社会主义制度,故C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反映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严重弊端,故D错误。故选B。4. 【答案】B【解析】 本题主要苏联赫鲁晓夫改革知识点,旨在考查灵活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结合苏联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和特点来分析材料,赫鲁晓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由于指导思想出现偏差,没有科学的计划,无法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改革最终失败。从材料时间可以看出,这是指赫鲁晓夫的改革,而强化部门管理体制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措施,排除A;赫鲁晓夫工业方面改革的内容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企

18、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所以企业可以从利润中提取奖励基金,B正确;C提及的是苏俄新经济政策,直接排除;实行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是斯大林模式的措施,不是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排除 D。故选B。5.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赫鲁晓夫改革。回答时注意时间“1951年至1965年”,正是战后经济恢复和赫鲁晓夫时期,进行了农业改革,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所以应选C项。A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B是斯大林统治的前期;D表述错误,苏联这时依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6.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戈尔巴乔夫改革特点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没有体现出戈尔巴乔夫改革与世界潮流之间的关系

19、,并且结合所学可知,戈尔巴乔夫主张实行市场经济体制,这应该是适应时代要求,排除A;戈尔巴乔夫改革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国情的道路,戈尔巴乔夫经济体制改革最终失败,排除B;由材料“制定全苏向市场经济过渡的500天计划”可知,苏联改革脱离国情且急于求成,C正确;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而戈尔巴乔夫认为应该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故选C。7. 【答案】B【解析】 从材料看,苏联的成就是斯大林模式的贡献,但这种模式也有弊端,这也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但后继者没有进行有效的改革,最终使苏联解体。因此不应该过多的指责斯大林,主要是后继者改革失误造成的后果。8. 【答案】C【解析

20、】 本题主要考查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的信息,结合教材中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知识可知,勃列日涅夫改革增强了苏联的军事实力,故C符合题意;A项表述是赫鲁晓夫改革的体现,与材料不符,排除;BD两项所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C。9. 【答案】D【解析】 “有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利用美国的先进技术建成”表明苏联的工业化建设重视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故D正确;ABC均不体现材料的主旨,排除。故选D。10. 【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苏联经济建设的相关知识,旨在

21、考查学生分析提炼材料信息及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是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他上台后,经济上对赫鲁晓夫的政策做了一些调整,如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主张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B项正确;A错误,排除A;勃列日涅夫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体制,故排除CD。故选B。11. 【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认识和理解,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反映了苏联改革最终导致了解体。根据所学知识应该是戈尔巴乔夫改革

22、脱离了社会主义方向,使苏联解体。故D符合题意;ABC均与材料所述无关。故选D。12. 【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赫鲁晓夫的改革,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D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从题干信息可以看出作者认为赫鲁晓夫改革重点放在揭露、批判斯大林个人,而不是批判斯大林模式,这实际上说明赫鲁晓夫改革未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故B项正确;着力批判个人崇拜属于破除斯大林体制弊端的表现,没有取得巨大成功,反而在对待斯大林的问题上出现了错误的认识,C错误。故选B。13. 【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赫鲁晓夫改革,旨在考查灵活运用相关所学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A项应为戈尔巴乔夫改革,D项应为勃列

23、日涅夫改革。均与题目中的信息“赫鲁晓夫的改革”不符,故排除;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排除与此说法不符的B项,故选C。14. 【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材料中表述他通过改革破坏了旧制度,改变了原来的体制,但是,对改革没有能够有效把控,所以他的改革使国家陷入了混乱,导致国家解体,由此判断这个改革是戈尔巴乔夫,故D正确。A项明显错误。故排除。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均没有改变原有体制。故排除CB。故选D。15. 【答案】B【解析】A项材料无法体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排除;B项材料中反映的是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

24、,政治改革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正确;C项突破了斯大林模式,排除;D项没有体现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的本质,排除。故选B。16. 【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苏联改革的相关史实,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可以看出其措施具有随意性,故B项正确;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在于斯大林模式,故排除A项;C项材料没有涉及,故排除;戈尔巴乔夫改革已经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故D项不符合史实。故选B。17. 【答案】D 【解析】材料出现的最高点在1975年,应该处于勃列日涅夫时期。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政策是

25、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故A项错误;开辟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模式是斯大林体制开创时期,故B项错误;用经济管理的方法代之以原来的行政命令是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故C项错误;斯大林体制开创后苏联一直注重重工业的发展,在70年代中期与美国军备竞赛激烈,所以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从而使得GDP提高,故D项正确。18. 【答案】A【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苏联改革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赫鲁晓夫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主义失掉了声誉我承认,改革是同赫鲁晓夫所做的事有一定联系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者的改革都触及到了斯大林模式,故A符合题意

26、;BD两项所述,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所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选A。19. 【答案】D【解析】本题首先要审清题目所给的时间是引自现代世界史的材料,C是近代史的事件,故C错误;AB两项同材料表述不符,故AB错误;根据材料,材料中表述他通过改革破坏了旧制度,改变了原来的体制,但是,对改革没有能够有效把控,所以他的改革使家陷入了混乱,导致国家解体,由此判断这个改革是戈尔巴乔夫,故D正确。故选D。20. 【答案】C【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苏联经济改革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蜜蜂效应指蜜蜂顽固的向着光明的方回飞,遇到问题也不知变通和改变方向,最终不得不接受失贩的命运

27、。而苍蝇却能变通发展,最终摆脱困境取得成功,寓指面临问题和困境时要迸行变通,不能固执不懂变通。结合选项内容可知,勃列日涅夫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没有也不敢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最终没有改变苏联经济畸形的状况,也为苏联最后的解体埋下伏笔,故C不符合蜜蜂效应反映出的哲理,符合题意;ABD所反映的史实是在遇到困境时进行变通发展,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21. 【答案】(1)错误:赫鲁晓夫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科学认识,犯了急躁冒进的错误。 举例:他大规模垦荒,提倡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使许多地方变成了荒漠。(2)趋势:苏联经济的发展日趋迟缓,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进入停滞

28、时期。原因: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对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阻碍了改革进程;推行霸权主义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个人作风专断。(3)改革的首要目的是为了摆脱苏联国内长期以来经济发展的停滞和衰退局面。错误做法:苏联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解析】(1)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错误,从赫鲁晓夫主张短时间内“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方面将超过美国”“建成共产主义”可以判断其错误所在,示例如下:赫鲁晓夫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科学认识,犯了急躁冒进的错误。第二小问举例,从改革的

29、重点放在农业可知措施是:他大规模垦荒,提倡种植玉米,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2)本题考查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的发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趋势,从材料二相关数据信息可知,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不断下降。第二小问“原因”,应从体制束缚、对外政策及领导人等方面分析。示例如下: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对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阻碍了改革进程;推行霸权主义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个人作风专断。(3)本题考查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关于“目的”:依据材料信息

30、“国内形势已经潜伏着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可以判断。第二小问关于“错误做法”,结合所学知识不难答出结论。示例如下:苏联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22. 【答案】(1)变化: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影响: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农民可以自由处理自己的剩余粮食;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受到农民的欢迎,有利于工农联盟和政权的巩固。(2)措施:国家向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主要目的:恢复和发展农业经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正常经济秩序。(3)变化趋势:中国迅速增加;苏联总趋势是下降,与中国差距拉大。原因:中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苏联:斯大

31、林模式带来的弊端。(4)经济政策的制定必须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的基本条件;从本国国情出发,及时大胆地对原有经济体制进行改革。【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苏俄新经济政策的认识与理解,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提取有效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紧扣材料一图表信息“粮食作物耕作面积”、“粮食作物产量”系列数据,对比、分析,把握到“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即可。第二小问,紧扣材料一图表信息,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围绕带来的积极进步作用展开,注意把握到以下方面:农民可以自由处理自己的剩余粮食、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有利于工农联盟和政权的巩固等,所组织的答案符合相关史实,言之有理即可。(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美国罗斯福新政关于农业调整的措施,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以及分析、认知的能力。审题的时候,要注意明确题干“措施”以及“主要目的”要求,避免作答不完整。第一小问“措施”,紧扣材料二信息“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部农业调整法”、“通过同生产者签订和对参与播种面积控制计划的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