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08太阳钟教案教学设计2021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08太阳钟教案教学设计8太阳钟教学目标1.知道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与方向的变化规律。2.知道日晷是古代人根据日影变化规律发明的计时工具。3.会制作简易日晷,并了解日晷的种类和工作原理。教学重点知道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与方向的变化规律。教学难点制作简易日晷,并了解日晷的种类和工作原理。教学准备教师材料:相关视频和图片。学生分组材料:铅笔、手电筒、灯、影子模拟器、影子观察器、橡皮、指南针、影子观察记录纸、硬卡纸。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当我们站在阳光下,就会发现我们的身前或身后有一道影子。2.其实,太阳照在任何物体上都会产生影
2、子,影子是怎样变化的?影子的变化又有什么规律呢?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8太阳钟二、探究活动一:做物体影子变化的模拟实验1.教师引导:阳光下影子的方向与长短究竟是怎样变化的?有没有规律呢?下面我们通过模拟实验来研究影子方向与长短变化的规律。2.出示课本22页上面的模拟实验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想一想本次模拟实验所需的材料、方法步骤及注意点。3.全班交流实验材料:手电筒、铅笔、橡皮等。实验方法:用手电筒照射一支竖立的铅笔,观察它的影子。改变照射的方向和高度,观察铅笔的影子有什么变化。试试在什么情况下,影子会不见。出示学生活动手册的第1题。4.学生分小组进行模拟实验,初步研
3、究影子的方向与长短变化的规律,并完成学生活动手册。全班交流,各小组说一说看到的实验现象。5.讨论交流问题1:如果我们改变照射的方向和高度,铅笔的影子会有什么变化?预设:改变照射的方向,铅笔的影子的方向也会随之变化。改变照射的高度,手电筒越高,影子越短;手电筒越低,影子越长。问题2:在什么情况下,影子会不见呢?当手电筒垂直于铅笔照射的时候,桌子上就不会出现铅笔的影子。问题3:影子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影子的形成需要三个条件:光源、不透明物体和承接影子的屏。6.教师引导:通过刚才这个模拟实验,我们发现只要我们改变手电筒照射的方向和高度,铅笔的影子就会发生变化,那么物体影子的长短与方向,是怎样随太阳的
4、位置变化而改变的?下面我们继续通过实验来探究7.提出实验要求:用手电筒模拟太阳,观察物体影子的长短与方向是怎样随太阳的位置变化而改变的?8.出示课本22页下面模拟实验的图片,学生仔细观察图片,想一想本次模拟实验需要哪些材料?方法步骤是怎样的?9.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轨迹呈半圆形,因此我们可以用竹篾和手电筒来模拟这个实验。实验材料:手电筒、铅笔、橡皮、竹篾等等。实验方法:将长竹篾弯成弧形,表示太阳的运行轨道(黄道),在竹篾上标注好相应的整点时刻,让手电筒沿着竹篾移动,照向铅笔,在整点时刻位置作停留,观察铅笔影子的变化。教师强调本次实验的注意点:这个实验需要一个比较暗的环境,教
5、室应该进行遮光。10.学生分小组活动,探讨物体影子的长短与方向是怎样随太阳的位置变化而改变的。全班交流,学生说一说本小组模拟实验的情况,分享本小组得出的实验结论。11.讨论交流:太阳位置变化对物体影子的长短与方向究竟有哪些影响呢?预设: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位置相反;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着太阳高度的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12.教师小结:刚刚我们通过模拟实验初步了解了影子的长短和方向是怎样随太阳位置的变化而改变的,知道了影子和太阳照射的方向正好相反,影子的长短随着太阳高度的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
6、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活动二:做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观察实验1.教师引导:刚刚我们探讨了物体影子的长短和方向怎样随太阳位置的变化而改变,下面,我们来做一做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观察实验。2.出示课本23页上面的两幅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了解这次实验的材料、方法及注意点。3.全班交流实验材料:小棒、橡皮、记录纸、指南针、活动记录表等等。实验方法:把小棒插在橡皮上,固定在记录纸的观察点上。选择空旷处放置,不要移动。利用指南针确定方位,并在记录纸上标出来。每隔1小时,在记录纸上标出小棒的影子,并记下时间。实验注意点:本次实验要选择空旷处。在实验过程中,小棒不要移动。中途每隔15分钟,就要在记
7、录纸上画出小棒的影子,并记下时间。说明:本次实验活动所需的时间比较长,因此鼓励学生利用空余时间记录整个上午每个下课时间的影子数据,给学生半天的影子纪录数据,让学生推测下午的影子。4.学生分小组在空旷处进行实验,及时记录下小棒的影子,并想一想实验结论。各小组展示本小组的记录纸以及实验报告。5.交流讨论问题1:最长的影子会出现在什么时候?最短的影子会出现在什么时候?一般来讲,最长的影子会出现在太阳升起和太阳落下的那一刻,最短的影子出现在太阳与小棒垂直的时候。问题2:早晨和上午的影子为什么都在西边?而下午和傍晚的影子为什么都在东边?因为影子与太阳的方向是正好相反的,早晨和上午太阳在东方,因此影子都在
8、西边,而下午和傍晚太阳在西方,因此影子是在东方。问题3:影子长短的变化是均匀的吗?影子长短的变化不是均匀的,越接近正午,影子长短变化越慢,越接近太阳升起和太阳落下的时候,影子长短变化越明显。问题4:小棒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太阳的位置变化有什么关系呢?预设:一天中,被太阳照射到的物体投下的影子在不断有规律地改变着:(1)影子的长短有规律地变化。早晨的影子较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子逐渐变短,一过正午它又重新变长。(2)影子的方向有规律地变化。在北回归线以北的地方,早晨的影子在西方,正午的影子在北方,傍晚的影子在东方。6.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初步探究了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懂得了影子的长
9、短变化是有规律的,影子的方向也是有规律的。活动三:认识日晷,了解其工作原理1.我们的祖先在很早很早以前就懂得利用太阳照射与地面物体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之间的联系制造出了可以计时的工具,这个工具我们称之为日晷。2.出示课本24页上面的赤道日晷,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赤道日晷的组成结构,再读一读旁边的文字,了解赤道日晷制造原理。3.全班交流日晷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日晷是有晷盘和晷针两部分组成,赤道日晷的晷盘平行于赤道面,晷针指向北极星。(1)晷盘:圆形,石制,盘面上有刻度,盘面与地平面成30角斜对正南方向。(2)晷针:铁制细圆柱,安在晷盘中心,与盘面垂直。日晷的工作原理是怎样的?“阳光”下,
10、晷针影子投于晷盘,影子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移动而移动,古人根据晷针的影子落在晷盘上的刻度确定当时的时间时刻。4.引导学生继续观察日晷的晷盘,了解一刻钟的来历。教师问:一刻钟等于多少分钟?学生答:15分钟。教师问:为什么一刻钟会等于15分钟呢?教师介绍一刻钟的来源,问:一天有多少个小时?学生答:24个小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日晷的晷盘上有多少大格?每一大格又有多少个小格?学生答:晷盘上一共有12个大格,每一大格又有8个小格。教师分析:晷盘上一共有12个大格,代表一天24小时,那么一大格就代表两个小时,每一大格又有8个小格,这样算下来一小格就是15分钟。教师小结:晷针的影子经过晷盘上一刻度的时间为15
11、分钟,现代人便引用古人的说法,称15分钟为一刻钟,一刻钟的概念就是来源于日晷。5.教师引导:除了我们刚刚认识的赤道日晷之外,还有哪些日晷呢?6.出示课本24页中间的三幅插图,分别为牛顿钟、立式日晷、地平日晷,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3插图,了解牛顿钟、立式日晷、地平日晷的外形特征,想一想,这些日晷是怎么工作的?他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牛顿钟属于地平日晷,根据竖立在平坦地面的竿子在不同时刻的影子和线条的相对位置,直接读取时刻,是最原始的地平日晷。地平日晷的晷针始终指向北极星,也就是晷针与晷盘的夹角是当地的纬度。立式日晷的晷盘垂直于地平面,晷针的反向延长线指向北极星。7.教师小结:不管是哪一种日晷,都是
12、古人用来计时的工具,利用的原理都是影子的长短与方向跟太阳的位置之间的关系。活动四:制作简易日晷1.教师引导:刚刚我们认识了一些日晷,也知道了日晷的工作原理,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日晷呢?2.出示课本24页下面的一幅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读一读上面的文字,初步了解制作地平日晷的所需材料、方法。3.全班交流制作材料:硬卡纸、量角器、指南针等等。制作方法:在一张半圆形的硬卡纸上按左下图标明刻度和方向。如右下图所示,把一张三角形的硬卡纸竖直粘贴在半圆形硬卡纸上。确定好方向后,根据三角形硬卡纸的投影确定时间。教师强调,我们在制作地平日晷的时候,硬卡纸上的刻度一定要均匀,方向要准确。4.学
13、生分小组活动,动手制作地平日晷,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日晷制作情况,并且做适当的指导。5.全班交流,各小组展示本小组制作的地平日晷,教师引导:我们的简易日晷已经制作好了,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利用自己制作的简易日晷来计时呢?三、课堂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影子形成的条件以及影子的长短、方向的变化规律,知道影子的长短与方向是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而变化的,同时我们还认识了古人的计时工具日晷,了解了它们的制作原理与工作原理。课后,请同学们利用自己制作的简易日晷进行计时,看一看自己的日晷计时是否准确。一、选择题1一杯水在变凉的过程中,降温速度是( )。 A.均匀的B.先快后慢的C.先慢后快的D.没有规律的2为了
14、测量一杯水的温度,温度计下端的液泡应该( )A.一半浸在水里一半露在空气中B.全部露出睡面C.先浸在水里再拿出水面D.一直浸泡在水中,读数后再拿出水面3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或物体上受冷后凝结的小冰晶是( ) A.露B.霜C.雨D.雪4水和沙比较它们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正确的是( )。 A.水吸热快散热快B.沙吸热快散热快C.水和沙吸热散热一样快一样慢5二氧化碳在温度很低时会变成固体,叫做( ) 。 A.气冰B.液冰C.干冰6胎生动物一般都用( )的方法喂养小动物。 A.哺乳B.寄生C.找食物7下列是胎生动物的是( )。 A.蝴蝶B.猪C.金鱼8番茄散播种子的方式是( ) A.自体传播B.动物传播C
15、.风传播9根据下列植物果实或种子具有的特点推测,利用动物来传播种子的是( )。 A.果实在成熟时会突然炸裂B.有小刺或多肉好吃C.轻、带翅或绒毛10下列动物中和蝴蝶生殖方式相同的是( )。 A.兔子B.青蛙C.熊猫11在蚕成长的过程中,要经过( )次蜕皮 A.3B.2C.412下面和蚕属于同类动物的是( ) A.蝴蝶B.乌鸦C.蝌蚪13剪开的蚕茧后,蛹的变化( )A.外面的温度太低,蛹会被冻死B.正常发育C.不会发生变化14我们知道昆虫利用气管呼吸,蚕的气管在( )。A.口部B.触角的顶端C.胸部和腹部两侧D.头部15对于蚕蛾的描述,下面正确的是( )。A.蚕蛾有口器,也吃东西B.蚕蛾有口器,
16、但不吃东西C.蚕蛾没有口器,所以不能吃东西二、填空题16热在固体中,总是从_的地方传到_的地方,这种传热的方式称为_。 17热在空气中的传递是通过_来实现的。 18云、雾、雨、露、霜、雪都是由空气中的_变成的。 19不同物质具有的_性能不同。 20深色物体升温_;浅色物体降温_; 21干冰在达到室温时又能恢复到_状态。 22二氧化碳气体在温度很低时,会变成一种叫做_的固体。 23温度计是利用_的原理做成的。 24像猫、狗、兔这样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做_,用这种方式繁殖的动物叫_ 25如图所示,成熟的凤仙花果实在阳光的烘烤下,常常会自动爆裂,或是稍遇外力就会炸裂。凤仙花果实的这种结构对生命活动的意义
17、是_26成熟的油菜果荚会自动炸裂,将油菜种子弹射出去,这种传播方式称为_。 27一个蚕茧的蚕丝约为_米长,最长的可达_米。 28刚产下的蚕卵颜色是_的,以后颜色会逐渐变成_,蚕卵的样子像_。 29我国西汉时候的张骞打开了通往西域各国的贸易通道,这条通道称为_。 30蚕丝的长度一般在_到_米,最长达_米。 三、判断题31温度计的液面达到的刻度数值越大,表示温度越高。( ) 32水在海洋、天空、陆地之间循环运动,永不停息。( ) 33云就是水蒸气组成的( ) 34云、雾、雨、雪、霜都是空气中的水凝结成的( ) 35胎生动物又称为哺乳动物。( ) 36蚕宝宝是由蚕卵变来的。 37蚕丝是高级的纺织原料
18、,有“纤维皇后”“第二肌肤”的美称。38蚕丝是高级的纺织原料,被称为“纤维皇后”“第二肌肤”的美称。( )39蚕只吃蚕叶。( )40第一次脱皮后的蚕宝宝叫起蚕。( )四、解答题41正确使用酒精灯的方法是什么? 42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 43水在自然界是怎样循环的? 44种子成熟后,如果都掉落在植物近旁,会产生怎样的情况呢? 45蚕丝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46你的养蚕经验是什么?【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选择题1B解析: B 【解析】【解答】热水变凉的规律是:先快后慢,逐渐稳定。故选B。 【分析】本题考查热水变凉的规律。2D解析: D 【解析】【解答】测量一杯水的温度,温度计下端
19、的液泡应该一直浸泡在水中,读数后再拿出水面。故选D。【分析】本题考查温度计的使用。3B解析: B 【解析】【解答】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或物体上受冷后凝结的小冰晶是霜。故选B。 【分析】本题考查水在自然界的循环。4B解析: B 【解析】【解答】固体的吸热、散热性能优于液体。例如沙子吸热和散热的速度比水快。 【分析】本题考查不同物质的比较。5C解析: C 【解析】【解答】干冰是二氧化碳的固体形式。故选C。 【分析】本题考查二氧化碳状态的改变。6A解析: A 【解析】【解答】胎生动物一般哺乳的方法喂养,A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分析】不同的动物喂养方式不同,比如人母乳喂养,鸟找食物喂养。7B解析:
20、 B 【解析】【解答】A、蝴蝶是卵生动物,不符合题意。B、猪是胎生动物,符合题意。C、金鱼是卵生动物,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卵生动物有:蝴蝶、蜻蜓、鸡、蟾蜍、青蛙等;胎生动物有:山羊、熊猫、猪、牛等。8B解析:B 【解析】【解答】番茄成熟后掉到地上,遇到牛羊等踩烂后带到附件的草地上,遇到适宜的温度、湿度就会发芽,属于动物传播。【分析】本题考查番茄散播种子的方式。9B解析:B 【解析】【解答】番果实在成熟时会突然炸裂属于弹射传播,轻、带翅或绒毛属于风传播,故而选B。【分析】本题考查动物传播。10B解析:B 【解析】【解答】青蛙和蝴蝶一样是卵生,而兔子和熊猫是胎生。【分析】本题考查卵生
21、、胎生。11C解析: C 【解析】【解答】在蚕成长的过程中,要经过4次蜕皮。C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蚕龄:又称龄期,表示蚕宝宝处于某一个发育阶段。从蚁蚕到第一次蜕皮为第一龄;眠起后进入第二龄;再次蜕皮后进入第三龄;第三次蜕皮后进入第四龄,第四次蜕皮又称大眠。大眠后就进入第五龄,五龄的蚕宝宝长得极快,体长可达67cm,体重可达蚁蚕重量的1万倍左右。12A解析: A 【解析】【解答】A.蝴蝶属于昆虫,与蚕属于同类动物,符合题意; B.乌鸦属于鸟类,与蚕不属于同类动物,不符合题意; C.蝌蚪是青蛙的幼虫,属于两栖动物,与蚕不属于同类动物,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昆虫种
22、类繁多、形态各异,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节肢动物,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动物群体,在所有生物种类(包括细菌、真菌、病毒)中占了超过50%,它们的踪迹几乎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13B解析: B 【解析】【解答】剪开的蚕茧后,蛹仍然会正常发育。故选B。【分析】本题考查蛹的变化。14C解析: C 【解析】【解答】蚕的气管在胸部和腹部两侧。故选C。【分析】本题考查蚕的气管位置。15C解析: C 【解析】【解答】蚕蛾没有口器,所以不能吃东西。故选C。【分析】本题考查蚕蛾的身体。二、填空题16温度高;温度低;传导 【解析】【解答】热在固体中,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这种传热的方式称为“传导”。【分析】本题
23、考查传导的定义。解析:温度高;温度低;传导 【解析】【解答】热在固体中,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这种传热的方式称为“传导”。【分析】本题考查传导的定义。17冷热空气的对流 【解析】【解答】液体和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或气体互相混合,这种传热方式称为“对流”。 热在空气中的传递是通过冷热空气的对流来实现的。【分析】本题考查热在空气中的传解析:冷热空气的对流 【解析】【解答】液体和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或气体互相混合,这种传热方式称为“对流”。 热在空气中的传递是通过冷热空气的对流来实现的。【分析】本题考查热在空气中的传递。18水蒸气 【解析】【解答】云、雾、雨、露
24、、霜、冰是大自然中水的多姿多彩的化身,云、雾、雨、露、霜、雪都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的。【分析】本题考查云、雾、雨、露、霜、雪的由来。解析:水蒸气 【解析】【解答】云、雾、雨、露、霜、冰是大自然中水的多姿多彩的化身,云、雾、雨、露、霜、雪都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的。【分析】本题考查云、雾、雨、露、霜、雪的由来。19吸热和散热 【解析】【解答】不同物质具有的吸热和散热性能不同。黑色物体比白色物体吸热快。水和油相比,水和油相比,油吸热和散热比水快。【分析】本题考查不同物质的吸热和散热性能不同。解析:吸热和散热 【解析】【解答】不同物质具有的吸热和散热性能不同。黑色物体比白色物体吸热快。水和油相比,
25、水和油相比,油吸热和散热比水快。【分析】本题考查不同物质的吸热和散热性能不同。20快;慢 【解析】【解答】深色物体升温快;浅色物体降温慢。【分析】本题考查深色物质和浅色物质的比较。解析:快;慢 【解析】【解答】深色物体升温快;浅色物体降温慢。【分析】本题考查深色物质和浅色物质的比较。21气体 【解析】【解答】干冰是二氧化碳的固体形式。干冰在达到室温时又能恢复到气体状态。【分析】本题考查二氧化碳状态的改变。解析:气体 【解析】【解答】干冰是二氧化碳的固体形式。干冰在达到室温时又能恢复到气体状态。【分析】本题考查二氧化碳状态的改变。22干冰 【解析】【解答】干冰是二氧化碳的固体形式。干冰在达到室温
26、时又能恢复到气体状态。【分析】本题考查二氧化碳状态的改变。解析:干冰 【解析】【解答】干冰是二氧化碳的固体形式。干冰在达到室温时又能恢复到气体状态。【分析】本题考查二氧化碳状态的改变。23物质热胀冷缩 【解析】【解答】绝大多数物体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冷却时,体积会收缩,这种现象叫做热胀冷缩。温度计就是利用物质热胀冷缩的原理做成的。【分析】本题考查温度计的原理。解析:物质热胀冷缩 【解析】【解答】绝大多数物体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冷却时,体积会收缩,这种现象叫做热胀冷缩。温度计就是利用物质热胀冷缩的原理做成的。【分析】本题考查温度计的原理。24胎生;胎生动物 【解析】【解答】胎生的动物在母体内进行胚胎发育,这种繁殖方式的动物叫作胎生动物。【分析】胎生动物有:山羊、熊猫、猪、牛等。解析: 胎生;胎生动物 【解析】【解答】胎生的动物在母体内进行胚胎发育,这种繁殖方式的动物叫作胎生动物。【分析】胎生动物有:山羊、熊猫、猪、牛等。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