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2 ,大小:990.90KB ,
资源ID:1101083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101083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岩基灌浆.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岩基灌浆.docx

1、岩基灌浆目录1 灌浆方法 41.1 纯压式和循环式灌浆 41.1.1纯压式灌浆 41.1.2循环式灌浆 41.2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灌浆 51.2.1自上而下灌浆 51.2.2 自下而上灌浆 51.2.3 综合灌浆法 61.2.4全孔一次灌浆 61.3 孔口封闭灌浆法 71.3.1设备配置 71.3.2工艺流程 81.3.2技术要点 91.4 GIN灌浆法 111.4.1基本原理 111.4.2 技术要点 121.4.3 GIN灌浆法与我国常规灌浆方法的异同 122 灌浆压力 142.1 灌浆压力的构成和计算 142.2 灌浆压力的控制 152.3 灌浆压力趋向的判断 173 基岩帷幕灌浆 1

2、83.1施工的条件与施工次序 193.2 帷幕灌浆孔钻孔的要求 203.3 灌浆压力的确定 203.3.1 决定灌浆压力的因素 203.3.2 用经验公式拟定灌浆压力 203.4 先导孔施工 243.4.1 先导孔的作用 243.4.2 先导孔的布置 243.4.3 先导孔施工的方法 243.5浆液变换 253.6 抬动观测 263.6.1 抬动观测的作用 263.6.2 抬动观测的方法 263.7 特殊情况处理 273.7.1冒浆 273.7.2 串浆 273.7.3灌浆中断 283.7.4绕塞渗漏 283.7.5孔口涌水 283.7.6浆液失水变浓 293.7.7 岩体抬动 293.7.8

3、 微渗漏孔段的灌浆 303.7.9 大渗漏通道和地下动水 303.7.10复灌 303.7.11 铸管 303.8 灌浆结束条件 313.9 封孔 313.9.1 导管注浆法 323.9.2 全孔灌浆法 323.9.3 分段灌浆封孔法 323.9.4 其它注意事项 324 坝基固结灌浆 334.1坝基固结灌浆的特点 334.1.1 固结灌浆的特点 334.1.2 固结灌浆的盖重 334.1.3 无盖重灌浆 344.2 固结灌浆孔的钻进 344.3裂隙冲洗 354.4 灌浆方法和压力 354.4.1固结灌浆的方法 354.4.3灌浆压力 354.4.3结束条件 354.5 深孔固结灌浆 365

4、岩溶地层灌浆 365.1 岩溶地层灌浆的特点 375.2岩溶地层灌浆的技术要点 375.3大渗漏通道的灌浆 385.4大型溶洞的灌浆 385.4.1无充填或半充填溶洞的灌浆 385.4.2充填型溶洞的灌浆 385.5 地下动水条件下的灌浆 395.5.1各种浆液对动水流速的适应性 395.5.2级配料灌浆 395.5.3膜袋灌浆 396 灌浆工程质量检查 406.1 帷幕灌浆质量检查 406.1.1 帷幕灌浆质量检查的原则 406.1.2 检查孔施工 416.1.3 其它检验试验 426.1.4 合格标准 426.2 固结灌浆质量检查 436.2.1 固结灌浆质量检查的要求 436.2.2 压

5、水试验检查 436.2.3 弹性波测试 436.2.4 岩体变形试验和强度试验 436.2.5 钻孔取芯、开挖竖井或平洞检查 446.2.5 检查成果的计算 44第六节 岩石地基灌浆1 灌浆方法 基岩灌浆有多种方法,按照浆液流动的方式分,有纯压式灌浆和循环式灌浆;按照灌浆段施工的顺序分有自上而下灌浆和自下而上灌浆等。它们各有优缺点,各自适应不同的情况。1.1 纯压式和循环式灌浆1.1.1纯压式灌浆将浆液灌注到灌浆孔段内,不再返回的灌浆方式称为纯压式灌浆,图2.6.1a为纯压式灌浆的灌浆设备、管路布置安装形式。很显然,纯压式灌浆的浆液在灌浆孔段中是单向流动的,没有回浆管路,灌浆塞的构造也很简单,

6、施工工效也较高,这是它的优点。它的缺点是,当长时间灌注后或岩层裂隙很小时,浆液的流速慢,容易沉淀,可能会堵塞一部分裂隙通道,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提高浆液的稳定性,如在浆液中掺加适量的膨润土,或者使用稳定性浆液。1.1.2循环式灌浆浆液灌注到孔段内,一部分渗入岩石裂隙,一部分经回浆管路返回储浆桶,这种方法称为循环式灌浆,图2-6-1b为循环式灌浆的灌浆设备、管路布置安装形式。为了达到浆液在孔内循环的目的,要求射浆管出口接近灌浆段底部,规范规定其距离不大于50cm。循环式灌浆时,无论何时灌浆孔段内的浆液总是保持着流动状态,因而可最大限度地减少浆液在孔内的沉淀现象,不易过早地堵塞裂隙通道,因而有利于

7、提高灌浆质量,这是其优点。它的缺点是比纯压式灌浆施工复杂、浆液损耗量大、工效也低一些;在有的情况下,如灌注浆液较浓,注入率较大,回浆很少,灌注时间较长等,可能会发生孔内浆液凝住射浆管的事故。在国外,纯压式灌浆采用比较普遍。我国灌浆规范规定“帷幕灌浆方式宜采用循环式灌浆,也可采用纯压式灌浆”,“浅孔固结灌浆可采用纯压式灌浆”。各个工程应根据工程具体情况选用。 (a) (b) (c) 图2-6-1灌浆方式示意图a、b-纯压式灌浆;c-循环式灌浆1灌浆段;2灌浆塞;3阀门;4压力表;5灌浆泵;6供浆管;7储浆搅拌机;8进浆管;9回浆管;1.2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灌浆1.2.1自上而下灌浆自上而下灌浆

8、法(也称下行式灌浆法)是指自上而下分段钻孔、分段安装灌浆塞进行的灌浆。在孔口封闭灌浆法推广以前,我国多数灌浆工程采用此法。采用自上而下灌浆法时,各灌浆段灌浆塞分别安装在其上部已灌灌浆段的底部。如图2-6-2所示。每一灌浆段的长度通常为5m,特殊情况下可适当缩短或加长,但最长也不宜大于10m,其它各种灌浆方法的分段要求也是如此。灌浆塞在钻孔中预定的位置上安装时,有时候由于钻孔工艺或地质条件的原因,可能达不到封闭严密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灌浆塞可适当上移,但不能下移。自上而下灌浆法可适用于纯压式灌浆和循环式灌浆,但通常与循环式灌浆配套采用。1.2.2 自下而上灌浆自下而上灌浆法(也称上行式灌浆法)

9、就是将钻孔一次钻到设计孔深,然后自下而上逐段安装灌浆塞进行灌浆的方法(图2-6-3)。这种方法通常与纯压式灌浆结合使用。很显然,采用自下而上灌浆法时,灌浆塞在预定的位置塞不住,其调整的方法是适当上移或下移,直至找到可以塞住的位置。如上移时就加大了灌浆段的长度,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规定,当灌浆段长度大于10m时,应当采取补救措施。补救的方法一般是在其旁布置检查孔,通过检查孔发现其影响程度,同时可进行补灌。(a) (b) (c) (d) (e) (f)图2-6-2 自上而下灌浆法a第一段钻孔;b第一段灌浆;c第二段钻孔;d第二段灌浆;e第三段钻孔;f第三段灌浆;1、2、3施工顺序图2-6

10、-3 自下而上灌浆法a钻孔;b第一段灌浆;c-第二段灌浆;d-第三段灌浆;1、2、3施工顺序1.2.3 综合灌浆法综合灌浆法是在钻孔的某些段采用自上而下灌浆,另一些段采用自下而上灌浆的方法。这种方法通常在钻孔较深、地层中间夹有不良地质段的情况下采用。1.2.4全孔一次灌浆全孔一次灌浆法是指整个灌浆孔不分段一次进行的灌浆。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规定,这种方法一般在孔深不超过6m的浅孔灌浆时采用,也有的工程放宽到8m10m。全孔一次灌浆法可采用纯压式灌浆,也可采用循环式灌浆。与以上灌浆方法不同,我国灌浆工程师在乌江渡水电站坝基帷幕灌浆施工中首创了一种兼有各种灌浆方法优点的孔口封闭法,详见本

11、节1.3。各种灌浆方法的特点及适用范围见表2-6-1。表2-6-1 各种灌浆方法的特点灌浆方法优点缺点适用范围自上而下灌浆法灌浆塞置于已灌段底部,易于堵塞严密,不易发生绕塞返浆;各段压水试验和水泥注入量成果准确;灌浆质量比较好钻孔、灌浆工序不连续,工效较低;孔内灌浆塞和管路复杂可适用于较破碎的岩层和各种岩层自下而上灌浆法钻孔、灌浆作业连续,工效较高岩层陡倾角裂隙发育时,易发生绕塞返浆;不便于分段进行裂隙冲洗适用较完整的或缓倾角裂隙的地层综合灌浆法介于自上而下灌浆法和自下而上灌浆法之间介于自上而下灌浆法和自下而上灌浆法之间可适用于较破碎和完整性基岩地层全孔一次灌浆法工序少,工效高适用范围窄浅孔固

12、结灌浆孔口封闭法能可靠地进行高压灌浆,不存在绕塞返浆问题,事故率低;能够对已灌段进行多次复灌,对地层的适应性强,灌浆质量好,施工操作简便,工效较高每段均为全孔灌浆,全孔受压,近地表岩体抬动危险大。孔内占浆量大,浆液损耗多,灌后扫孔工作量大,有时易发生铸灌浆管事故适宜于较高压力和较深钻孔的各种灌浆。水平层状地层慎用1.3 孔口封闭灌浆法孔口封闭法是我国当前用得最多的灌浆方法,它是采用小口径钻孔,自上而下分段钻进,分段进行灌浆,但每段灌浆都在孔口封闭,并且采用循环式灌浆法。1.3.1设备配置孔口封闭灌浆法的管路连接形式如图2-6-4。主要设备配置及要求见表2-6-2。图2-6-4 孔口封闭灌浆法的

13、管路连接形式1-钻机;2-高压灌浆泵;3-送液器;4-灌浆管(钻杆);5-高压胶管;6-高压阀门7-孔口封闭器;8-吸浆管;9-回浆管;10-储浆桶;11-压力表;12-供浆管表2-6-2 孔口封闭灌浆法的主要设备配置 主要设备主要技术要求岩芯钻机各种规格的回转式岩芯钻机, 钻具、钻杆(灌浆管)4676各类钻头及配套钻具高压灌浆泵工作压力8MPa高压胶管钢丝编制胶管,工作压力8MPa高压阀门耐磨阀门,工作压力8MPa孔口封闭器工作压力8MPa,不漏浆,钻杆可活动高速制浆机200L,搅拌轴转速1200r/min储浆搅拌机200L,搅拌轴转速3050r/min自动记录仪满足本章第九节1.2.2要求

14、压力表最大量程20MPa1.3.2工艺流程孔口封闭灌浆法单孔施工程序为:孔口管段钻进裂隙冲洗兼简易压水孔口管段灌浆镶铸孔口管待凝72h第二灌浆段钻进裂隙冲洗兼简易压水灌浆下一灌浆段钻孔、压水、灌浆直至终孔封孔。见图2-6-5。图2-6-5 孔口封闭法主要施工程序示意图a-孔口管段钻进;b-孔口管段灌浆;c-镶铸孔口管;d-第二灌浆段钻进;e-第二灌浆段灌浆;f-下一灌浆段钻孔、灌浆1.3.2技术要点孔口封闭法是成套的施工工艺,施工人员应完整地掌握其技术要点,而不能随意肢解,各取所需。(1)钻孔孔径 孔口封闭法适宜于小口径钻孔灌浆,因此钻孔孔径宜为46mm76mm。与42mm或50mm的钻杆(灌

15、浆管)相配合,保持孔内浆液能较快地循环流动。(2)孔口段灌浆 灌浆孔的第一段即孔口段是镶铸孔口管的位置,各孔的这一段应当先钻出,先进行灌浆。孔口段的孔径要比灌浆孔下部的孔径宜大2级,通常为76mm或91mm。孔口段的深度应与孔口管的长度一致。灌浆时在混凝土盖板与岩石界面处安装灌浆塞,进行循环式或纯压式灌浆,直至达到结束条件。(3)孔口管镶铸 镶铸孔口管是孔口封闭法的必要条件和关键工序。孔口管的直径应与孔口段钻孔的直径相配合,通常采用73mm或89mm。孔口管的长度应当满足深入基岩1m2.5m和高出地面10cm,灌浆压力高或基岩条件差时,深入基岩应当长一些。孔口管的上端应当预先加工有螺纹,以便于

16、安装孔口封闭器。孔口段灌浆结束后应当随即镶铸孔口管,即将孔口管下至孔底,管壁与钻孔孔壁之间填满0.5:1的水泥浆,导正并固定孔口管,待凝72h。(3)孔口封闭器 由于灌浆孔很深,灌浆管要深入到孔底,所以必须确保在灌浆过程中灌浆管不被浆液凝固铸死,因此孔口封闭器的作用十分重要。规范要求,孔口封闭器应具有良好的耐压和密封性能,在灌浆过程中灌浆管应能灵活转动和升降。图2-6-6为常用的孔口封闭器和高压阀门示意图。图2-6-7为一种改进了的孔口封闭器示意图,使用这种孔口封闭器可以做到灌浆管(钻杆)转动时,不停泵,不减压。(4)射浆管 孔口封闭法的射浆管即孔内灌浆管,也就是钻杆。射浆管必须深入灌浆孔底部

17、,离孔底的距离不得大于50cm。这是形成循环式灌浆的必要条件。(5)孔口各段灌浆 孔口段及其以下23段段长划分宜短,灌浆压力递增宜快,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减少抬动危险。另方面是尽快达到最大设计压力。通常孔口三段按2m、1m、2m段长划分,第四段恢复到5m长度,并升高到设计最大压力。图2-6-6 孔口封闭法灌浆的孔口装置图图2-6-7 改进后的孔口封闭器示意图(6)裂隙冲洗及简易压水 除地质条件不允许或设计另有规定外,一般孔段均合并进行裂隙冲洗和简易压水,作业方法按本章第五节所述。需要注意的是各段压水虽然都在孔口封闭,全孔受压,但在计算透水率时,试段长度只取未灌浆段的段长,已灌浆段视为不透水

18、。(7)活动灌浆管和观察回浆 采用孔口封闭法进行灌浆,特别是在深孔(大于50m)、浓浆(小于0.7:1)、高压力(大于4MPa)、大注入率和长时间灌注的条件下必须经常活动灌浆管和十分注意观察回浆。灌浆管的活动包括转动和上下升降,每次活动的时间1min2min,间隔时间2min10min,视灌浆时的具体情况而定。回浆应经常保持在15L/min以上。这两条措施都是为了防止在灌浆的过程中灌浆管被凝住。(8)灌浆结束条件 孔口封闭法的灌浆结束条件比其它灌浆方法严格一些,主要表现在达到设计压力和足够小的注入率以后的持续时间稍长(见本节2.5)。这样做的目的是使灌入岩体的浆液受到更充分的挤压、脱水、密实,

19、从而可以紧接着进行以下孔段的钻灌作业,而不必待凝。(9)不待凝 一个灌浆段灌浆结束以后,不待凝,立即进行下一段的钻孔和灌浆作业。孔口封闭灌浆法诞生以前,灌浆后的待凝大大影响灌浆工效的提高,此问题曾长期困扰灌浆工程界。孔口封闭法的实践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它的技术保证就是上述的灌浆结束条件。1.4 GIN灌浆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15届国际大坝会议主席、瑞士学者隆巴迪(Lombardi)等人提出了一种新的设计和控制灌浆工程的方法灌浆强度值(Grout Intersity Number,缩写GIN)法。这种方法在美洲的一些国家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国有一些工程进行了灌浆试验,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部

20、分帷幕灌浆工程采用了GIN法灌浆。1.4.1基本原理隆巴迪认为,对任意孔段的灌浆,都是一定能量的消耗,这个能量消耗的数值,近似等于该孔段最终灌浆压力P和灌入浆液体积V的乘积PV,PV就叫作灌浆强度值,即GIN。灌入浆液的体积可用单位孔段的注入量L/m表示,也可以用注入干料量kg/m表示,灌浆压力用大气压或MPa表示。GIN法就是根据选定的灌浆强度值控制灌浆过程,控制的目标是使PV=GIN=常数,这在PV直角坐标系里是一条双曲线,如图2-6-8中的AB弧线。为了避免在注入量小的细裂隙岩体中使用过高的灌浆压力,导致岩体破坏,还需确定一个压力上限Pmax(AE线);为了避免在宽大裂隙岩体中注入过量的

21、浆液,同样需要确定一个累计极限注入量Vmax(BF线)。这样一来,灌浆结束条件受三个因素制约:或灌浆压力达到压力上限,或累计注入量达到规定限值,或灌浆压力与累计注入量的乘积达到GIN。AE、AB、BF三条线称作包络线。由上述可知,严格地说GIN法不是一种工艺方法,而是一种控制灌浆过程的规定或程序。图2-6-8 典型GIN灌浆包络线1.4.2 技术要点(1)使用稳定的、中等稠度的浆液,以达到减少沉淀,防止过早地阻塞渗透通道和获得紧密的浆液结石的目的。(2)整个灌浆过程中尽可能只使用一种配合比的浆液,以简化工艺,减少故障,提高效率。(3)用GIN曲线控制灌浆压力,在需要和条件允许的地方,如裂隙细微

22、、岩体较完整的部位,尽量使用较高的压力。在岩体破碎或裂隙宽大的地方避免使用高压力,避免浪费浆液。隆巴迪认为这种方法几乎自动地考虑了岩体地质条件的实际不均匀性。(4)用电子计算机监测和控制灌浆过程,实时地控制灌浆压力和注入率,绘制PV过程曲线和灌浆压力与时间(P-t)、注入率与时间(F-t)、累计注入量与时间(V-t)、可灌性与时间(F/P-t)、可灌性与累计注入量(F/P-V)、灌浆压力与累计注入量(P-V)共计6种过程曲线。根据P-V曲线的发展情况和逼近GIN包络线的程度,控制灌浆进程中施工参数的调节和决定结束灌浆的时机。此外,所采用的灌浆方式多是自下而上和纯压式灌浆。1.4.3 GIN灌浆

23、法与我国常规灌浆方法的异同GIN灌浆法与我国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中规定的、工程界通常采用的灌浆方法与工艺要求的比较见表2-6-3。表2-6-3 GIN灌浆法与我国常用灌浆方法的比较项目GIN灌浆法我国常用灌浆法浆液稳定浆液各种浆液灌浆过程水灰比变换不变换一般应变换灌浆压力缓慢升高尽快升至设计压力注入率以稳定的中低流量灌注根据压力选择最优注入率结束条件灌浆压力小于或等于最大设计压力达到最大设计压力注入率无要求达到很小(如小于1L/min)累计注入量小于或等于设计最大注入量无要求灌浆强度值达到规定的GIN无持续时间无明确要求持续一定时间计算机监测使用计算机进行实时监测不用,也可用灌浆方法

24、一般为自下而上纯压式灌浆优先采用自上而下循环式灌浆1.4.4 GIN法的缺陷由于灌浆技术的复杂性和GIN法提出和应用不久,该法尚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1)隆巴迪承认,象其它许多使用方法一样,GIN法也有其局限性。它不适用于细微裂隙和宽大裂隙(包括岩溶地层)的灌浆处理。当在细微裂隙地层灌浆时,大多数孔段的灌浆过程很快甚至一开始就会达到压力上限(线)而结束。当在宽大裂隙地层灌浆时,大多数孔段又会很快地达到注入量极限(线)而过早地结束灌浆。(2)保持GIN为一个常量,不仅在一个坝址的不同地段是不适宜的,而且即使在同一地段或一个孔的上部和下部也是有疑问的。因为这样,宽大裂隙的灌浆可能成为薄弱环节:

25、第一,可能在最大注入量的限制下不能充填饱满;第二,可能在较低的压力下不能充填饱满;第三,在较低的灌浆压力下浆液结石不够密实;这都将导致隐患。(3)国内外有的专家认为该法有将复杂的工程技术问题过于简单化的倾向。有的认为该法不适宜于建造防渗标准高(如q1Lu)的帷幕。1.4.5我国技术人员对GIN法的改进我国灌浆技术人员在引进GIN法的同时,对它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因地制宜的改进。(1)先堵后灌。湖南江垭水利枢纽GIN法灌浆试验时对岩溶化石灰岩地层涌水、透水率大的层间溶蚀部位先进行堵漏灌浆,待达到注入率足够小,灌浆压力不小于1MPa后,再按GIN法要求灌浆;(2)根据不同地段和灌浆深度,规定不同的灌浆

26、强度值;(3)用孔口封闭灌浆法取代自下而上纯压式灌浆法;(4)各段灌浆要求在达到规定的灌浆强度值之后,还必须达到注入率、灌浆压力和持续时间的结束条件。 我国许多工程进行了GIN法灌浆的现场试验,但用于施工生产的仅有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的部分帷幕灌浆。小浪底工程的施工情况见本章第十一节。从实践看,GIN法采用计算机控制灌浆过程,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但该法也还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值得改进。2 灌浆压力2.1 灌浆压力的构成和计算准确地说,灌浆压力是指灌浆时浆液作用在灌浆段中点的压力,它是由灌浆泵输出压力(由压力表指示)、浆液自重压力、地下水压力和浆液流动损失压力的代数和。对于纯压式灌浆(图2-6-9a

27、) P=P1+P2P3P4 (2.6.1)对于循环式灌浆(图2-6-9b) P=P1+P2+ P4P3 (2.6.2)式中 P灌浆压力(简称全压力),MPa;P1孔口压力表指示压力(简称表压力),MPa;P2孔口压力表中心至灌浆段中心的浆液柱自重压力,MPa;P3地下水对灌浆段的压力,MPa;P4浆液在灌浆管和钻孔中流动的压力损失,MPa。P2、P3可按下式计算:P2=hg (2.6.3) P3=hww (2.6.4)式中 h孔口压力表中心至灌浆段中心的高度,m;hw地下水位至灌浆段中心的高度,m;g浆液的重度,N/m3;w水的重度,N/m3。按2-6-3式、2-6-4式和以上单位计算所得的P

28、2、P3为以N/m2或Pa表示。(a) (b)图2.6.9 灌浆压力的构成a-纯压式灌浆 b-循环式灌浆1-进浆阀门;2-压力表;3-进浆管;4-地下水位;5-灌浆塞;6-灌浆段;7-回浆阀门;8-回浆管浆液在灌浆管和钻孔中流动的压力损失P4包括沿程损失和局部损失。此项数值与管路长度、管径、孔径、糙率、接头弯头的多少与形式、浆液黏度、流动速度等有关,可以通过计算或试验得出,但由于计算比较复杂,试验也不易作得准确,且这项数值相对较小,因此为简便起见一般予以忽略。在灌浆施工实践中,特别是现今多采用的高压灌浆施工中,由于灌浆压力很大(大于3MPa),浆柱压力、地下水压力、管路损失相对都较小,因此习惯

29、上常常就采用表压力作为灌浆压力。由于大多数灌浆泵都是柱塞泵或活塞泵,它们输出浆液的压力是波动的,压力表或记录仪指示的压力也是波动的,有的时候波动还很大。控制和记录灌浆压力宜以波动的中值为准。我国乌江渡和龙羊峡等工程的帷幕灌浆也曾以压力波动的峰值作为压力控制的标准。2.2 灌浆压力的控制灌浆过程中,灌浆压力的控制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一次升压法。灌浆开始后,尽快地将灌浆压力升到设计压力(图2-6-10)。分级升压法。在灌浆过程中,开始使用较低的压力,随着灌浆注入率的减少,将压力分阶段逐步升高到设计值(图2-6-11)。图2-6-10 一次升压过程示意图1压力过程线;2注入率过程线图2-6-11 分

30、级升压法过程示意图 1压力过程线;2注入率过程线一次升压法适用于透水性不大、裂隙不甚发育的岩层灌浆。分级升压法适用于裂隙发育,透水率较大的地层。灌浆压力应当根据注浆率的变化进行控制。灌浆压力和注浆率是相互关联两个参数,在施工中应遵循这样的原则:当地层吸浆量很大、在低压下即能顺利地注入浆液时,应保持较低的压力灌注,待注浆率逐渐减小时再提高压力;当地层吸浆量较小、注浆困难时,应尽快将压力升到规定值,不要长时间在低压下灌浆。高压灌浆应当特别注意控制灌浆压力和注入率。平缝模型试验表明,上抬力与最大灌浆压力和最大注入量成正比,见2-6-5式。而注入量与注入率有关,因此为防止上抬力过大而引起地面抬动,必须协调控制灌浆压力和注入率。Fmax = PmaxVmax/6t (2-6-5)式中 Fmax最大上抬力;Pmax最大灌浆压力;Vmax最大注入量,即平缝中尚未发生沉淀的浆液体积;t 缝宽的一半不同的工程灌浆压力与注入率的匹配情况是不一样的。国内几个工程在不同的灌浆压力下控制注入率的情况如表2-6-4。表2-6-4 灌浆压力与注入率的协调控制关系实例灌浆压力(MPa)1223344注入率(L/min)3030202010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