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 ,大小:20.59KB ,
资源ID:1101060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101060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西周金文书写风格的演变探讨.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西周金文书写风格的演变探讨.docx

1、西周金文书写风格的演变探讨金文是西周时期最重要的文字材料。其时,甲骨文已很少使用,简帛恐因材料的原因,保存到今天,也很成问题。因此,铸造在铜器上的文字成了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重要的原始文字材料。我们研究西周金文书写风格的演变,一方面对学习篆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一方面对所载铭文铜器的断代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纵观中国书法的历史,在某一个时期,虽然也有少数作品与其时的大风格有所差异,但同一时期的绝大多数作品总是具有大致相似的书写风格,尤其是在书法艺术尚未自觉的西周时期。本文拟对西周金文不同时期书写风格以及演变的过程做一粗略的探讨。 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我们在讨论西周金文书法风格演变之前,先来说明两个

2、问题。 首先,商周之际完成了文字载体由甲骨向铜器的转变。众所周知,甲骨文的发掘出土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甲骨文一出土即受到学术界的推重。这成千上万片契刻文字的甲骨,为我们完整勾画出了商王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盘庚迁殷之后的商墓中也有带铭文的铜器出土(盘庚迁殷之前的商墓中到目前为止尚无带铭文的铜器出土),但为数极少,且铭文大都是一两个字,为族徽或名称而已,只是到了殷末,才有几十字的铭文出现。现在发现的商代铜器,几十字的不超过十件,与甲骨文是无法匹敌的。从我们现在掌握的材料看,商代的最主要的“书写”方式是契刻,我们也清楚地发现,铜器上的文字风格明显是摹仿契刻的甲骨文而来,虽然当时已

3、经出现了毛笔的书写。我们看殷末的铜器铭文和一些字体较大甲骨文,它们的风格几无二致。如有名的宰丰骨和小臣俞尊等。西周灭商之后,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甲骨文已很少使用,而在铜器上铸造铭文,不但迅速普及,而且单个铜器上的铭文字数也大量增加。武王时的重器天亡簋即有78字,成王时何尊有122字,到康王时已有近300字的大盂鼎出现,而后数百字的铜器,比比皆是。 这种文字载体的转变,是当时社会政治生活的一种反映。我们从书法的角度来看,这可不仅仅是“书写”材料的转变,它还隐含着文字“书写”方式的转变,在这之前的最主要的“书写”方式是契刻,之后最主要的“书写”方式则是铜器铸造,而铸造的前提是毛笔书写,铸造是对毛

4、笔书写的再现。因此,我们也可以说,这时的主要书写方式是书写。那么,从书法的角度来看,就存在着从契刻风格向书写风格的转变,这种转变是在西周初期完成的。 其次,汉字有一个约定俗成的笔顺原则,在一个字当中先写哪一笔,再写哪一笔,或说是先横后竖,先撇后捺,先左边再右边这样的原则,这样的笔顺原则也是在完成上述转变的过程中形成的。在甲骨文时代,还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笔顺原则。虽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用墨写后契刻的甲骨,但是大多数的学者还是倾向于甲骨文是直接契刻的这一观点。在甲骨文的契刻过程中,一般是先刻出横画,然后再刻出竖画,或是先刻出竖画,然后再刻出横画。这是由特定的契刻方式决定的,很好理解。这在赵诚先生的

5、甲骨文字学纲要里有详细的论述。由于是用刀契刻,笔画只能直来直去,不适合弯曲笔画的刻写。所以我们看到的商代甲骨文也好,金文也好,都是这种风格。不过,甲骨文是这种风格较好理解。殷代文字的这种特点,同样推之于同时代的金文中,这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了当时最主要的“书写”方式是契刻。我们现在还有幸可以看到商代的墨迹,墨书“祀”字陶片以及玉器上的朱书等,我们从墨迹中感受到的依然是那种和甲骨文、金文相类似的契刻风格。 丛文俊先生提出了“篆引”这个概念。我的理解,“篆引”的形成过程,就是文字由契刻风格向书写风格的转变,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我们上述的现在意义上的笔顺原则。契刻风格的消失,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入

6、周之后,契刻风格的作品依然不少。只是程度在逐渐减轻罢了。契刻风格到书写风格的转变到西周中期才算彻底的完成。 在这个转变过程中,还导致了铭文笔画由自然的书写状态向线条化的演变。 为了表述方便,我们一般把西周分成早、中、晚三期。早期主要是武王、成王、康王、昭王,中期主要是穆王、共王、懿王、孝王,晚期是要是夷王、厉王、宣王、幽王。按照三代秦汉的制度,巫史卜祝之类专业性很强的职官和百工,都是家族世守不替的。武王灭商以后,很多的殷商原来的巫史卜祝及百工人员直接被纳入到周的政权中来,为周服务,这也是西周初期能延续殷商书风的直接原因。 西周初期的铜器铭文存在两种书写风格。一类是殷商风格的延续。这一时期甚至还

7、有完全契刻风格的作品出现。如成王时的大保簋即是如此,康王时期的沈子它簋盖铭也是殷商甲骨文风格的翻版。这类作品的特点是笔画的起止处显露锋芒,两头尖细,中间粗重就像是用毛笔直接画一条线呈现的那种自然状态,笔画也较为瘦削。这时大部分的作品用笔开始变的厚重起来,并且出现了起笔重顿的现象,弯曲的笔画也逐渐增加。这种风格由殷商的小臣俞尊二祀其壶四祀其壶等发展而来,西周初期,大量作品都是此类风格。如成王时的刚劫卣、康侯簋、克、保卣、叔方鼎、德方鼎、小臣单觯等。有一些作品虽然不能确定它是哪一个王时期作品,但一望而知,为西周早期无疑,如康侯鼎、鼎、商卣、鲁侯尊、叔父卣等等。到康王时的大盂鼎把这种风格推向了一个高

8、峰,也可以算是殷派书法的成熟之作。昭王时的觥是大盂鼎风格的延续和升华。觥在用笔上与大盂鼎相同,字形更见方正典雅,行气更加流贯,布局更加整齐,因而也显得更加精美。从上述不同时代作品的陈列中,我们可以看出,殷派书风作品有笔法上由原先的两头尖细向着笔画逐渐厚实的方面发展,特别是起笔的尖细逐渐减少。但是笔画末尾尖细的频率还是很高。可以这样说,这种自然的书写状态在向粗细均匀的线条化发展。 到西周中期,头尖尾细的尖尾部分开始泯灭,并且很快消失。 丛文俊先生说:恭王时期,“篆引”成为金文书法的唯一式样,某些旧式的肥笔已被改造成装饰性的圆点,其他偶有存留,也几如凤毛麟角。在这整齐划一的新秩序中,佳作触目皆是,

9、品味之余,又很容易把它们忘记。(中国书法史)其实,这种变化从穆王时就已经开始了。如静簋遹簋冬簋,以及下面我们还要提到的著名的班簋。 恭王时期的名作,当首推一九七六年出土的微氏家族器物群,他们创作了以墙盘为首的一大批有铭铜器,这些作品构成的时间序列正好显示着西周金文书法的发展状况。从觥到墙盘,从墙盘到组器物。前面我们已经提到,巫史卜祝及百工人员都是世守不替的,铜器制作即属此类。根据对器物群的综合研究,微氏家族七代人正好对应的是从武王到孝王,上面提到的这三组作品的用笔正是西周早、中期金文书法用笔的典范代表。觥代表的是西周早期契刻风格向书写风格转化过程中的样式,墙盘代表的是契刻风格消失,书写风格确立

10、之后的样式,也预示着未来书风发展的方向,组器物代表的是西周成熟金文的样式。 西周金文从早期到中期的这种用笔的变化相当明显,而中期到晚期的变化则较轻微。随着到穆王、恭王时期“篆引”笔法的成熟,也开始出现了对自我风格的追求。正是孙过庭所谓的“既能平正,复归险绝”的追求。 不知是历史的巧合,还是确有艺术上的先知先觉者。西周开国铜器武王克商所作的利簋和武王祭祀文王所作的天亡簋,也在冥冥之中预示着或说导引着金文书写风格发展的方向。丛文俊先生说此作品“已经暗示出未来的发展道路”。这两件作品与西周初期的其它作品相比在风格上有所差异。可以说受到殷商书风的影响很弱,却有极明显的西周中、晚期的宗周之风。特别是天亡

11、簋布局自然、字体大小参差错落而不做作、浑然一体,远在利簋之上,和此二器风格类似的不多,又有周公之子伯禽所做的禽簋 在这里,我们不能不提到著名的班簋,郭沫若先生和吴其昌先生都定为是成王时器物,陈梦家先生先定为成王时器,后又改为康王时期。如果我们纯从文字的书写风格上来分析,它应当是大盂鼎之后而在墙盘之前的作品。因为班簋的笔法特点和大盂鼎一样,都是殷派书风,而字形比大盂鼎更见方正,整体布局也是秩序井然,上下成列,左右成行。因此唐兰先生定其为穆王时的作品。我们从对它书写风格的分析中也可以给以佐证。 穆王、恭王时代之后,粗重的肥笔逐渐消失,原本很多斜向(相当于现代撇捺方向)的笔画变而为竖向和横向;笔画和

12、笔画之间的连接也由原先的直接接触而而形成一些锐角形的情况,变而为由弯曲笔画的连接。 我们还可以用以上的观点来对几件年代争议较大的器物略作分析。 宗周钟郭沫若先生和吴其昌先生定为昭王时作品,唐兰先生定为厉王的作品,年代差别很大。我们分析一下它的用笔物点,尖笔已消失,笔画弯曲处,自然流畅,篆引笔法已相当成熟;从布局上看,上下成列,左右成行,单个字形方方正正,追求整齐划一的美。从这些特点来看,它完全符合西周晚期金文书法的特点。因此,唐兰先生定为厉王的作品应当说较为恰当。 我们再来说一下有名的毛公鼎,郭沫若先生定为成王时的作品,而大多学者定为宣王时作品,年代相差也很大。单从书法上看,成王时期不可能出现

13、如此体大思精的作品,成王时期,大多作品还在殷派书风的淹盖之下,笔法也是头尖尾细,字数较多的作品,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大约只有何尊,字数已过百,但布局却稍嫌粗糙,用笔还是篆引形成之前的殷风时期的厚实风格,虽也瑰奇动人,西周后期的作品相比,不论是笔法,还是结构章法都很拙劣。而毛公鼎笔法之精巧熟练,结构之精美,章法布局之奇巧构思,这种种特点都表明它为西周晚期之作,把它放到西周晚期的作品中,是比较恰当的。 下面我们主要来分析字形及章法布局的演变。 我们从对大量作品分析后得到如下结论:西周早期的字形多属于不规则型,并且字的大小不一,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字的外形由不规则型向方型在逐渐演变,并且字的外形的大小

14、也逐渐求得大小一致,到康王时候的大盂鼎算是这种风气的成熟。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上下成列,左右成行,整体布局整齐划一的作品就是在康王时期才开始出现的。 单个字的结构布置,和铭文通篇的整体布局是同步演进的。随着单字结构的越来越方正,整体布局也越来越整齐划一。 西周中期,过百字的作品大量出现,但是极少有左右不成行者,此时殷风消失、西周金文高度成熟。到懿王、孝王时期,出现了大量精美之作。如谏簋、南宫柳鼎、元年师兑簋、三年师兑簋、师酉簋、舀鼎等等,类同的作品还相当多。由于用笔结字技巧的高度成熟,更精微的变化也孕育在其中,为追求不同的艺术个性提供了条件。可以这样说,西周早期书写风格主要是在用笔上的演进,而西

15、周中晚期书写风格却是在单字结构以及章法布局上的演进。 西周晚期,仍延续着整齐划一的追求,“篆引”笔法已圆转自如。如夷王时的休盘、颂鼎、颂壶带阳文界格的大克鼎等,还有厉王时的史颂鼎、宗周钟、簋等。 懿王时期的舀鼎,为记事作品中的典范。文分三节,互不相关。作品一如毛笔书写而成,笔锋显露,行气如贯,和同时的其它作品有异,它显示的是手写的状态,可以算是西周金文中的熟练的手写体。 在这里,我们不能不再提到微氏家族的组作品。现在普遍认为它们是属于孝王、懿王时期的作品。有钟四年须簋等。它们的“篆引”笔法已很完美。它们出现的风格差异主要体现在单字结构和整体的章法布局上。钟的单字结构是极力外撑,线条的运动幅度是

16、大开大合,显得大气而有魄力。这一段文字就是墙盘的第一节,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和墙盘进行对比,钟的线条比墙盘更加圆熟,字形更显方正。四年须体势平和,用笔短促,以柔媚见长。簋拉长竖画,使字形变得修长,圆转自如,书风雄秀。 在这里,不能不提到厉王时期的散氏盘,散氏盘的风格与当时其它的作品迥异,而出于时风之外。根据研究书法史的经验,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存在在着规范正体字和手写体字并存的局面。如春秋战国时期的铜器上的字体和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当时的墨迹相比,我们再把秦汉刻石和我们现在能看到的竹木简帛相比,不难看出规范正体和手写体的巨大差异,规范正体用于铜器、碑石之上,手写体用于日常书写之时,但也偶有相混,如汉之石

17、门颂,没看到汉简之前,我们诧异于它的风格追求,汉简出土之后,我们大解,那是当时很平常的手写体,而其余汉碑,则是用的当时的规范正体。散氏盘即是这种情况。近见文物刊柞伯鼎与散氏盘风格相当接近,也为同时之器物。 近年出土的单氏家族的来盘等作品,为宣王时期器物。它是目前所能见的盘铭中字数最多者,和墙盘一样,不光在文献上具有极重要的价值,在书法上也是西周中期和晚期是典范的作品。来盘是西周金文中单字结构和整体布局最整齐划一者,它的线条粗细均匀,结构极力追求方正,它开启了后世小篆的书写风格。 同时也出现了西周金文中最具艺术魅力的虢季子白盘。它和毛公鼎一样,都是宣王时期的作品,之所以说它是最具艺术魅力,一是它的结构,一是它的章法布局。它虽然也在追求方正,但是,它在追求方正的同时,结构紧结,每一个字都向自已的中心收缩,而很多的笔画又向四方极力的伸展,呈现出辅射状,而它的章法布局则追求疏朗有致、顾盼有情的姿态,非常具有艺术魅力。是金文书法成熟之后能追求自我艺术风格的杰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