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1 ,大小:216.36KB ,
资源ID:1099773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99773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一章检测题.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一章检测题.docx

1、第一章检测题宇宙中的地球综合检测(2)【答案】 1.C2.D3.D4.A5.C6.B7.D8.C9.D10.C11.B12.C13.C14.A15.B16.A17.C18.D19.D20.B21.B22.A23.D24.B25.CD26.AD27.AD28.AC29.BC30.BC31.AC32.AD33.BD34.AC35.BD36.AD37.AD38.BD39.AB40.AB41.CD42.BC43.AC44.AD45.BD46. (1)6月22日 夏至日 慢 (2326N,180) (2)A=B=C CBA BCA (3)西 (4)4:00 16 6:00 12 (5)7326(6)AC

2、 47. (1)丙、丁、乙、甲 (2) 南 昼短夜长 (3)C (4)该季节太阳直射在南半球,郑州比广州纬度高,正午太阳高度角小,白昼时间短,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少,气温低。郑州离冬季风源地近,受冬季风影响大。 48. (1)大气圈、水圈、生物圈(2)地壳(3)莫霍(4)地幔,软流层,岩石圈49. 41、(1)冬至日 (2)北半球 (3)14时 14小时 (4)北 42、(1)甲 (2)丙 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中南半岛 印度半岛 50. (1)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2326S135W) (2) (3)9:00 6:00 (4)A 51. (1)画逆时针方向箭头(如下) (2)昼长夜短 昼渐短,夜

3、渐长 (3)24 (4)8 (5)6月22日90N6634N2326N0 52. (1)C D D(2)地球向东自转(3)7月6日 19:00 75E向东至180或180向西至75(4)特征:主要建在本国纬度较低的沿海地区。原因: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较大,火箭在发射过程中可获得较大的初始速度,可节省燃料;位于沿海地区,还便于火箭的运输和降低对居民安全的威胁。53. (1)晨 (2)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昼短夜长(昼最短,夜最长) (3)由慢变快 (4)E (5)18 21 13:44 (6)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54. (1)逆时针方向(如图所示) (2)黄道面 6634 (3)昼渐长 短

4、 (4)远日点 55. (1)2326S或南回归线 夏 (2)D到B或冬至日至第二年的夏至日 (3)B (4)一恒星年或365天6时9分10秒 (5)A C 56. (1)由东向西逐渐增厚 (2)38NBC (4)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极递减 60. (1)夏至 6月22日前后 B (2)乙 丁 (3)昼夜等长 从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61. (1)12月22日前后 晨 (2)DACB (3)4 6:00 (4)(2326S,60E) 62. (1)逆时针 (2)(2326N,45W) 6月22日23时 (3)CD (4)18小时 63. (1)影响因素:温度条件。理由:“生命可居住带”距太阳的距离

5、适中。 (2)有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原因: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使其有足够的引力吸引住大气,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有液态水。原因:原始地球体积收缩和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导致原始海洋的形成;地表温度适宜。 64. (1)夏至 (2326N,180) (2)0 (3)4824(4)6 12(5)B 65. 【小题1】 CD 回归年 【小题2】 G 月球公转轨道平面与黄道平面有夹角 【小题3】 EG月球引潮力 【小题4】 下弦月 0点至6点东南0点升,12点落 【小题5】 朔望月 【解析】 1 2. 略 略 3 4. 略 略 5 7. 本题主要考查全球气候边变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6、导致目前苍山积雪时间变短,积雪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效应导致气候变暖,C对,ABD错。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地球公转运动的地理意义。由图可知,甲节气属于夏季,乙节气属于秋季,丙节气属于冬季,丁节气属于春季。洱海月是月亮的倒影,赏月最好在农历十五前后天气晴朗的上半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云南秋季多晴朗天气,适合赏月,而冬春季节下关风大,洱海风浪大,夏季是雨季,不宜赏月,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区域湖泊生态环境的保护。由题可知,目前,洱海正处于富营养化初期和护治理的“拐点”,洱海水环境承载压力持续加大,说明洱海水质比较差。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旅游业,不利于洱海水质的保护

7、,故错。因此,可排除ABC。故选D。8 9. 本题主要考查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由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箭头)可知,位于赤道,且将向南移动,为秋分日;位于南回归线,为冬至日;12月初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应在冬至日前,即图中丙点,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地球运动相关规律和产生的地理意义。由于甲、乙位置与夏至日距离相等,则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也一样,可知地球上同一地点昼夜长短也相同。乙位置更接近远日点(7月初),因此,乙位置地球公转速度慢于甲位置。两位置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不一样,则地球上同一地点昼长变化趋势不同。乙位置更接近远日点,日地距离要比甲位置远。故选D。 10 11. 本题考查我国积温的分布。读图,图

8、中等值距是1000,甲位于四川盆地,应为高值中心,据等值线闭合“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判读方法可知甲处闭合等值线应为6000,甲的数值范围是60007000;乙位于云贵高原,应为低值中心,据等值线闭合“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判读方法可知乙的数值范围是20003000。因此甲、乙差值范围是3000-5000。C对,ABD错。故选C。 本题考查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读图可知,在东部地区的等值线数值大致自南向北递减,即自高纬向低纬递增,故主要受纬度位置即太阳辐射影响。故选B。 12 14. 本题考查经纬网的应用和最短航线的判断。球面上两点的最短航线是过此两点的大圆劣弧,劣弧向极点方向凸出,由于该经纬网图位

9、于南半球,地位于地以东方位,所以飞机由地飞往地的最短航线是先向东南再向东北。故选C。 本题考查经纬网的应用和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两地位于同一经线上,地方时相同,A错;、两地同在南回归线以南,两地正午太阳高度差为其纬度差,即20,C对;地位于地的西北方,B错;、两点间的距离为20111,、两点间的距离为20111COS40,因此,、两点间的距离大于、两点间的距离,D错。故选C。 本题考查气候类型的判断。根据图中经纬度可知,地位于(20S,20E),该地位于非洲南部偏东,其气候类型应是热带草原气候。故选A。 15 17. 本题主要考查读图分析能力及我国锋面雨带推移。春分(3月21日)之后为一个节

10、气清明,读图可知清明节之前30N以北地区为多晴朗天气,降水少,5月起雨带开始向北移动,35N以北地区秋高气爽,伏旱位于35N以南地区长江中游地区。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区域地理。根据该区域的降水集中在夏季,可知该区域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绝大部分属于外流区,主要位于地势二、三级阶梯;东部降水主要受东南季风影响大;人口密度南部大于北部。故选A。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地理。根据二十四节气先后顺序,芒种夏至小暑,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则可知芒种至小暑期间太阳直射北半球,夏至前后,我国普遍气温高,该区域南北气温差异小;塔里木河蒸发量大,气温高,高山冰雪融化量也大,不会出现断流;北京纬度高于上海,所以白昼时间

11、北京比上海大;此时南极出现极夜,不适合科考。故选C。18 19. 本题主要考查建射电望远镜的区位因素。可用排除法。贵州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海拔高,太阳辐射较强,受太阳活动影响比较大,该地气候多阴雨天气,受气候影响大。所以ABC都错,只有D对。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天体系统。由材料可知,我国空间测控能力由月球同步轨道延伸到太阳系外缘。故此可知测控能力将提升到覆盖太阳系。故选D。 20 22. 本题主要考查地球基本特征和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根据题意:弧线d上各点终年昼夜平分可知弧线d在赤道上,即MN为赤道 ;圆a内昼长24小时,且地球自西向东转,再结合B为圆a中心,可知B为北极点,圆d为晨昏圈。

12、当圆a集合了半球内昼长为24小时的所有点,说明圆a为北极圈,即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由正午太阳直高度角计算公式可知B点正午太阳高度角=90-|90-2326|=2326,故D错;A为极昼圈与晨昏圈的切点,说明A(60W)地方时为0:00,故A错;看图可知M点是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为6:00,故C错;由于圆a出现极昼,即我们看到的半球为昼半球,又O点到晨昏圈的各点距离相等,说明O为太阳直射点,故B对。故选B。 本题考查日界线的计算。日界线有两条:一条为180经线(固定),另一条为地方时0:00所在的经线(变化的)。由题可知A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0:00,因此两条日界线分

13、别为60W、180。新一天范围从60W向东到180,旧一天范围从180向东到60W,新旧日期所跨经度比为240:120=2:1。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由题意,当圆a由目前状态向B点方向不断收缩时,说明北半球极昼范围逐渐缩短,即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但仍在北半球,即太阳直射点由o向o运动,故A正确;我国漠河昼在缩短,故B错误;C点由原来极昼变为不是极昼,说明日出推后,故C错;虽然北半球昼在缩短,但太阳直射点仍在北半球,即南半球此时不为夏季,开普敦为南半球地中海气候区,此时并不是以炎热干燥天气为主,故D错。故选A。23 24. 本题考查地球的圈层结构。地壳厚度中间高,向南北两侧递

14、减,A错;地壳厚度与海拔高度不呈正相关,B错;图中断层处部分位于板块交界处,部分位于板块内部,C错;地壳厚度与海拔高度不呈正相关,两地地壳厚度的差异不等于其相对高差,D对。故选D。本题考查地球的圈层结构和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莫霍界面平均深度约17km,大陆部分平均深度约33km,海洋部分平均深度约6km。则10km处可以表示莫霍界面,B对,ACD错。故选B。25 26. 本题考查太与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读图可知,时段图示区域昼变长但仍然是昼短夜长,时刻北极圈为极夜,时刻昼夜等长,该时段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北移动,从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C对,B错;时段由昼夜等长昼长夜短,时刻北

15、极圈为极昼,此时段太阳直射点从赤道向北移动到北回归线,A错,D对。故选CD。 本题考查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读图可知,时刻北极圈为极昼,时刻昼夜等长,由时段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南移动,北半球昼长夜短,且昼逐渐变短,A对,B错;南半球昼短夜长,且昼逐渐变长,夜逐渐变短,C错,D对。故选AD。 27. 本题考查地球自转的周期。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地球自转的周期不同,因此地球自转的周期有恒星日和太阳日之分。其中,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时间长度为23时56分4秒,在此时间内,地球自转了360(一周),AD正确,BC错误。故选AD。 28 29. 本题考查太阳直射点移动。数九从每年

16、冬至开始,九尽即八十一天之后,大约为每年的3月13日左右,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向北移动,如图所示:AC对,BD错。故选AC。 本题考查公转的地理意义。数九期间为12月22日到3月13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向北移动,我国北方昼长小于夜长,但昼逐渐变长(日出时间提前),太阳高度角变大,日出时间不断提前。BC对,AD错。故选BC。 30. 本题主要考查地转偏向力。读图可知,河流在北半球,自西向东流动,受地转偏向力向右偏的影响,南岸受冲刷严重,北岸沉积作用强烈,沙坝将与北岸相连,故选BC。 31 32.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地理。自西向东海拔高度不同,莫霍面的深度不同,海拔越高,地壳越厚,A对;地球自

17、转速度包括线速度和角速度,除极点外,地球自转角速度相同,西部线速度大于东部,B错;自东向西,随着海拔高度及气候的变化,西部太阳辐射强度大于东部,C对;纬度相同地区,昼夜长短的变化相同,图示地带在昼夜长短的变化差异较小,D错。故选AC。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区域地理。读图可知,图中景观大道自西向东依次穿越了地势一、二、三三级阶梯,A对;自西向东铁路线为京广、京九和京沪,B错;图示大道没有经过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只是穿越了青藏高寒区和东部季风区,C错;自西向东穿越了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D对。故选AD。 33. 本题主要考查太阳活动类型。由材料可知,古书记载的为太阳黑子,A错。黑子发生在光球层(太

18、阳大气层自内向外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B对。黑色区域是由于表面温度较其他区域低所致,C错、D对。故选BD。 34. 本题考查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以及分析图表的能力。赤道全年昼夜等长,昼长为12小时,昼长时数越接近12小时纬度越低。据表格信息可知,丙地白昼时间与12时相差最少,纬度最低,其次是乙地,甲地白昼时间与12时相差最多,纬度最高。四地所处纬度从高到低顺序排列的甲、乙、丁、丙,AC正确,BD错误。故选AC。 35 36. 本题考查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及线速度的比较。读图可知,甲地二分二至时太阳光线一直来自正北,说明一年中太阳直射点一直位于甲地以北,说明甲地位于南回归线以南;乙、丁

19、有直射现象,说明乙、丁两地位于回归线及其以内,乙地二分时直射,说明乙地位于赤道,丁地时刻直射,时刻太阳光线位于丁地以南,说明丁地位于北回归线;丙地二分二至时太阳光线一直来自正南,说明丙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四地中纬度较低的两地是乙、丁,故线速度较大的是乙、丁,BD对,AC错。故选BD。 本题考查方位的判读。根据上题分析知,甲地位于南回归线以南,乙地位于赤道,丙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丁地位于北回归线,结合四地的经度可知,甲乙丙丁四地地理坐标如图(方格状经纬网),甲乙两地东西方向:甲向东到乙地的经度差大于180,故甲地在东,乙地在西,南北方向甲在南,乙在北,故甲地位于乙地的东南方,

20、A错;乙丙两地东西方向:乙丙在东西经度,丙向东到乙两地的经度差小于180,故乙地在东,甲地在西,南北方向,乙位于丙的南方,故乙地位于丙地的东南方,B对;结合下图可得,丙地在于丁地东北;丁地在于丙地的西南,C对,D错。综上可知,AD错误,符合题意,BC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D。37 38. 略略39 40. 略略41. 本题考查地球自转的周期。地球自转的周期为一个恒星日,即23小时56分4秒,CD对;一恒星年是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周期,一回归年是太阳直射点做回归运动的周期,AB错。故选CD。 42 43.本题考查光照图的判读。读图可知,北极圈及其以北为极昼现象,此时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北半球昼

21、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南半球昼短夜长,四地相比,地位于北半球,纬度最高,昼最长,B对,ACD错;赤道地区昼夜等长,四地中只有位于赤道,C对,ABD错。故选BC。 本题考查日出、日落的计算及晨昏线的判读。读图可知,顺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过所在晨昏线,由黑夜到白昼,可知位于晨线上,此时正值日出,C对,D错;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点,所在经线位于该经线的西边,经度差为30,时间差为2小时,则所在经线地方时为4点,即点日出时间为4点,日落时间=12点+半个昼长=12点+(12点-日出时刻4点)=20点,故点4点日出,20点日落,A对,B错。故选AC。 44 45. 略 略 46. 本题考

22、查光照图的判读以及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和特点。 (1)由图可知,北极圈以内为极昼现象,则太阳直射的纬度为北回归线,为北半球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地球在远日点时,地球公转速度最慢,此时接近地球远日点(7月初),地球公转速度较慢,180为平分昼半球的经线,为太阳直射经线,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2326N,180)。 (2)地球自转角速度规律是地球南北极点自转角速度为0,除了南北极点,自转角速度都相同,约为15/小时,所以A、B、C三点自转角速度的大小关系是A=B=C;自转线速度规律:自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的线速度都为0,所以A、B、C三点自转线速度的大小关系是ABC;这一天为夏至日,太阳直射北

23、回归线,根据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自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距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可知,该日的正午太阳高度从大到小是BCA。 (3)北半球做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会向右偏,所以B地水平运动到C地的物体会向西偏。 (4)根据顺着自转方向,由黑夜进入白昼的线为晨线可知,AC所在晨昏线为晨线,晨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6点可知,C点的地方时为6点,赤道上永远昼夜等长,昼长为12小时,图中相邻两条经线间隔30度,即2个小时,根据东加西减的原则,A地的地方时4时,A点位于晨线上,即日出时间为4点,昼长=2(12-4)=16小时。 (5)据图可知,这一天为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据正午太阳

24、高度的计算公式:H=90-纬度差,可计算出此时40N的正午太阳高度为7326。 (6)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过AC为由夜入昼,则AC为晨线,AC同在晨线上,可以同一时间观看日出,此时B早已进入白昼,日出时间已过,不能与AC同时看到日出。 47. (1)本题主要考查昼夜长短的变化。12月5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且昼夜长短的差距,纬度越低,差距小。读图表可知,甲地昼夜长短差距大,纬度高,丙昼夜等长,位于赤道上,纬度最低,丁相对于乙昼夜长短差距小,纬度较乙低,故纬度由低到高依次为丙、丁、乙、甲。 (2)本题主要考查地球公转位置判断。读图可知,图中地球公转位置最右

25、侧为冬至日,上方为春分日,左侧为夏至日,下方位置为秋分日(根据左倾左冬,右倾右冬,即地轴向右侧倾斜,公转轨道位置的右侧为冬至日)。12月5日,位于秋分日与冬至日之间,与图中位置相近。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我国位于北半球,此时昼短夜长。 (3)本题主要考查光照图的判断。12月5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读图可知,C图中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而A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BD昼夜等长,故选C。 (4)本题主要考查影响气温的因素。郑州比广州冷的原因为此时为12月5日,为北半球冬季,从正午太阳高度来看,广州纬度较郑州低,正午太阳高度角大,且昼长较郑州长,

26、同时,郑州距离冬季风的源地(蒙古-西伯利亚)近,受冬季风影响较广州大,所以气温较广州低。 48. (1)本题主要考查地球外部圈层。图中包括大气圈、生物圈及水圈等外部圈层。 (2)本题主要考查地壳。读图可知,为硅铝层,为硅镁层,为地壳。 (3)本题主要考查地球内部圈层。读图可知,图中是地壳与地幔的界面,为莫霍面。 (4)本题主要考查地球内部圈层。读图可知,位于莫霍面以下,为地幔,软流层为岩浆发源地,上地幔顶部与地壳合在一起成为岩石圈。 49. 41、(1)本题考查光照图的判读。图中北极点及其以北为极夜现象,南极点及其以南为极昼现象,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为北半球的冬至日。 (2)本题考查正午太阳

27、高度的分布规律。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赤道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 (3)本题考查地方时及昼长的计算。读图可知,图示DA线为白昼和黑夜的分界线,顺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到夜半球,为昏线,A点位于赤道,且在昏线上,说明此时A点正值日落,地方时为18点,D点所在经线位于A点所在经线的西侧,经度差为60,时间差为4小时,则D点的地方时为14点(18点-4小时);根据A点的地方时为18点,可知昏线与C点所在纬线的交点的地方时为19点,即C点所在纬线日落时间为19点,同一条纬线上日出、日落的地方时相同,昼长相等,白天的中间时刻为正午

28、12点,12点到日落为半个昼长,故C点的昼长=2(19点-12点)=14小时。 (4)本题考查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图示日期为北半球的冬至日,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该日过后,太阳直射点向北(赤道)移动。 42、(1)本题考查气候类型的判读及成因。读图可知,甲地全年高温多雨,为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乙地全年高温,分为明显的干湿两季,最高月降水量在400mm以下,为热带草原气候,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的交替控制形成;丙全年高温,分为明显的旱雨两季,最多月降水量在600mm以上,为热带季风气候,成因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丁全年高温少雨,为热带沙漠气候,终年受副高

29、或者信风带的控制。综上可知,符合题意的为甲。 (2)本题考查热带季风气候的判读、特征及分布。根据上题分析知,丙为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特征为全年高温,分为明显的旱雨两季,主要分布在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 50. 本题考查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关知识,涉及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地方时与区时的区别及计算昼夜长短的变化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本题要求学生熟悉掌握相关知识,并能灵活运用。 (1)左图中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时间为12月22日。北半球冬至日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冬至是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由图分析可知,东经45度为夜半球的中央经线地方时为24时,由此推断12时所对应的经线为西经135度,因此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为(2326S,135W)。 (2)根据左图中可知是12月22日的太阳光照图,右图中根据地球自转方向是逆时针方向推理是南半球东经45度地方时是零时,晨昏线与南极圈相切。 如下图: (3)由上一题可知,a点所在的经线与0经线对应经度为180度,东经45度为24时。根据45度与180度相差135度,因此两地相差九小时,由此推知180度所对应的地方时为9:00,b点位于赤道上赤道昼夜平分,日出时间为6:00。 (4)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