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 ,大小:21.42KB ,
资源ID:1098773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98773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孔孟思想之比较异同点.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孔孟思想之比较异同点.docx

1、孔孟思想之比较异同点孔孟思想的比较与继承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建立了以“仁”为中心,“仁”“义”“礼”三者既有区别又互相联系的一个道德学说整体。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道德思想,他倡导持志养气,重视立志,反求诸己,改过迁善,意志锻炼。孔子首开私学,创立儒家学派。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对儒家学派的传播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孟子的学术思想一部分继承于孔子的思想,另一部分则是孟子自己的创造,而这后一部分内容已经大大地超越了孔子。一、孔孟思想主张的共同点 在“仁”方面,孔孟都主张“仁者爱人,人恒爱之”。也就是说,他们二人不约而同的认为“仁”对一个人的情操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他们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

2、了自身的“仁”,才能靠这种魅力影响和感化他人的,也才能又凭此效力于社会奉献于他人的,否则“为人者难成君子”,“为王者难得天下矣。”1、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2、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4、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在轻名利重节操、反战争求和平、兴学堂去愚昧等诸多方面孔孟都有相同理念。继承孔子这种将心比心、由己及人的思想在孟子的思想中得到继承与发展。1、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

3、人,有礼者敬之。爱人者,人常爱之。敬人者,人常敬之。(孟子离娄下)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孟子梁惠王) 孟子“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对孔子思想的超越。二、孔孟思想主张的不同点:1.人性问题。 孔子主张“仁”为根本,而孟子主张“义”为首要。孔子要求人们尊奉“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天下之民莫非王臣”的愚忠思想,他因此也就要求人们忍辱负重,无怨无悔,要“温良恭俭让”。 孟子主张“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不听,则易位”,“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之视君如寇

4、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 也就是说,孟子更主张一个人要有个性,不能畏首畏尾,惟命是从。2.人格培养。 孔子:克己复礼。 孟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 孟子主张一个人只有经历了磨砺才能真正具备“治国安邦平天下”的德才,也才能奉献于社会造福于他人。3.君臣关系。 孔子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普天之下莫非王臣”,

5、“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对于不称职的君王,孟子以大无畏的精神提出:“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孟子万章下)在君臣关系上,孟子也坚持人格的尊严与平等,他曾当面对齐宣王说:“君之视臣为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孟子离娄下)4.仁义理智。 孔子侧重强调“克己复礼”。 孟子主张“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成,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尽心上)(对自己:反省自己,在己真诚;

6、迫使自己推行推己及人的恕道)5.对待学问。孔子以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孟子以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6.道德修养。(一)孔子认为,最理想的人格境界是“圣人”,其次是“君子”。 1、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论语述而) 2、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 欲仁得仁: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善学知仁: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学、思统一) 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论语述而)(多

7、闻、多见)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见贤思齐) 克己为仁: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内省思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论语公冶长)(反省称为“自讼”)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力行近仁: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磨炼成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泰伯)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住也。(论语子罕)(二)孟子认为,圣人之境并非高不可攀,每一个凡夫俗子都具有成为

8、圣人的资质,关键在于愿不愿意去追求,去实践。1、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孟子公孙丑上) 2、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存心保善: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孟子公孙丑上)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孟子离娄下)寡欲养心: 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反求诸己: 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孟子尽心上)尽心知性: 尽其心者,知其性;知

9、其性也,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上)动心忍性: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以义求仁: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异同 首先,从两人的人格来看。孔子偏向敦厚,而孟子则偏向愤世疾俗。 孔子作为儒家的创

10、始人自然要以身作则,要别人大气,自己就得是个敦厚的儒者长者。这与孔子的人生经历有关,孔子早年家贫,作过吹鼓手,也放过牛羊,他是自学成才,因而他自然就养成了谦逊的性格,他向长者请教时也总是恭恭敬敬。成材后,他也将这种恭敬的习惯一以贯之,所以才有“有教无类”的思想,他要让年轻人少走弯路,对年轻人的教诲总是不厌其烦。他是老师,也是长者,所以,脾气暴躁的子路都会受他的影响,并拜他为师。宽恕始终是他的人生信条,如在陈国,被别人形容为“丧家之犬”,他都不生气。但在原则上则义正词严,毫不妥协。当他发现鲁国国君的臣子享受了不该他享受的音乐时,他也会说“是可忍,孰不可忍”。所以,孔子的敦厚中是蕴藏着凛凛正气的。

11、 孟子则不同,孟子更偏向愤世疾俗。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在那个时期内诸侯们交相攻伐,仁义早被抛诸脑后,“兴灭继绝”的传统也烟消云散,然而,神仙打仗,凡人遭殃,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孟子把个人与社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他以解民倒悬为己任,自然是看不惯诸侯们的那一套的,百姓的血流在他的眼中,哀号回荡在他的心中,这更激起他的愤世疾俗。孔子也愤世疾俗,只不过他最大的愤怒也就是“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孟子则不同,他是“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孔子的愤怒是出世,孟子的愤怒是入世,是一股豪迈之情,自信之气,他越愤怒越要入世,正如孟子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所以,从对后世文人的人格的影响来看,

12、孟子的影响超过了孔子。 第二,从他们对“仁”的看法来看,孔子是大厦的奠基者,孟子是大厦的建立者和完善者。孔子针对“春秋无义战”提出了“仁”思想,他并没有将“仁”的思想形象化具体化,“仁”还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孟子则在“仁”的基础上将其形象为“不忍之心”,并建立“性善论”来对其进行论述,进而提出“仁政”的概念。由“仁”到“仁政”是一种从社会道德到社会政治的一个飞跃,这种飞跃将能更好的巩固“仁”的观念,并能更好地施行“仁政”。 第三,从具体的施政来看,孔子的施政纲领比较简单原始,孟子的施政纲领则详细具体的多。孔子治理天下,不外“礼乐”二端,他的礼就是不僭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的乐就是“浴乎

13、沂,风乎舞雩,沐而归”,简单说来就是简政施仁。孔子也赞同发展经济,他很赞同管仲,他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他也赞同用适当的刑罚来惩戒,不过,他不赞成滥施刑罚。孟子则不同,他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可诛杀“独夫”,虽多了点杀伐之气,却表现出其朗朗正气;他认为乐也当用来治理国家,“古之乐犹今之乐”,为君者当“与民同乐”,以此来教化百姓。孟子不赞同刑罚,只因战国时期各国刑罚太甚,他认为施刑是“网民”,他倒赞同教化“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而他最赞同的是发展经济“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无夺其时,十口之家

14、可以无饥矣”。孟子的经济就是“教养”二大端,毕竟“仓廪实而后知礼节”。 第四,孟子的政治思想比孔子更具有人民性。孟子站在劳动人民的立场上的,是为群众着想的。孟子的政治管理学是建立在“民”的基础之上的。他说:“民为贵,社社稷次之,君为轻”。他提出“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政治行为观。这体现了“圣人无常心,以百姓的心为心”的科学的政治思想。孟子对齐宣王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雔”。孔子的政治管理思想虽然也是“民本”的,但没有孟子具体和鲜明。今人能不能这样认为,当时孟子的这种思想,应当说是民主政治思想的发端。 第五,孟子有很强

15、的战斗性。面对黑暗政治,孔子采取了退让的方法。孟子则与孔子恰恰相反,他鼓励人民起来造黑暗政治的反,杀掉厉王、纣王这样的暴君不算“弑君”。孟子说:杀掉那暴君安慰那百姓,好象及时雨从天而降,百姓们非常高兴!(孟子、縢文公下) 第六,孟子的战斗性来源于浩然正气。孟子善养浩然正气,这也是孔子思想不曾有的地方。孟子认为:“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意思是说,内心的志向是义气的主帅;义气是充满浑身的力量。这种气,最伟大,最刚强,用正直去培养它才没有妨害,就能充满天地之间。这种气,要跟义与道相配合。如果不是这样,就会缺乏力量。这

16、是积累了正义才产生大力量,不是凭偶然的正义之举所获取的。看来,孟子养的气,就是正气,就是充满胸间的正义精神和力量。孔子的“气”没有孟子充盈,所以孔子没有孟子的战斗精神强。孟子用这种浩然正气去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去唤醒民众向罪恶的统治作斗争。孟子的这种浩然正气贯穿他全部行为和言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縢文公下)这些话多么具有力量!后来,一些知识分子将“浩然正气”书成巨匾,悬于明堂,激励和鼓励自己。毫无疑问,孟子这种精神滋养、润育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华民族的精英。 第七、孟子的人性说。“性”这个既涉及到人的气质又涉及到人的修养的复杂的问题,孔子基本上没有提到,而孟子有深刻的

17、论述。从社会实践行为的角度看,人的幼年或者说人没有具备社会实践的年龄之前,他的人性是善的,不是恶的。后来的恶,是社会环境使然,包括社会行为教育,社会管理状态等。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以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他认为,人性的善良,好比水性向下流一样。人没有不善良的(本性),水没有不往下的流的。不过水是这样,拍打它可以溅得很高,高过头顶;用戽斗汲它可以倒流,甚至引上高山。这哪里是水的本性呢?是情势使它变成这样的,人可以被怂恿干坏事,本性的变化,也是同样的道理。孟子的认识是,人的本性是不坏的,是善的。后来在社会行为中变坏了,那是环境的逼迫和使然。所以,社会生活中的人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孟子、告子上)孟子还深究人之性善之源。认为,性善来源于人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孟子、告子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