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1 ,大小:2.07MB ,
资源ID:1097339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97339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考物理实验专题 八年级上 同步练习 共79页.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考物理实验专题 八年级上 同步练习 共79页.docx

1、中考物理实验专题 八年级上 同步练习 共79页绝密启用前实验专题 八年级上 同步练习一实验探究题(共50小题)1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以下是小车到达甲,乙,丙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15:25:20、15:25:23、15:25:25。(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进行测量的。(2)实验为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小,这样做的目的是: 。(3)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v乙丙 m/s(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丙点后才停止计时,则会使所测甲丙段的平均速度v甲丙偏 (选填“大”或“小”);小车在运动过

2、程中,经过路程S甲丙中点时的速度为v1,经过时间t甲丙中点时的速度为v2,则v2 v1(选填“”“或“”)。2小亮在“探究小车运动快慢”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斜面上A点静止下滑,B为AC的中点,C处立有一金属片,小车左端经过三点时电子表的显示如图所示:(1)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作 运动(选填“匀速直线”或“变速直线”)(2)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 ,这是为了减小测量 (选填“路程”或“时间”)时造成的误差;(3)若s20.9m,则由上述测量值可知AC段的平均速度v1 m/s(4)由该实验还可得: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的路程越长,其平均速度越 (选填“大”

3、或“小”);(5)若要探究小车运动快慢与斜面倾角的关系,小亮保持小车位置不变,为了增大斜面的倾角,接下来的实验操作是 。3在图中,该物体的长度为 cm,小红之后利用该刻度尺测量物理书的宽度,测量的四组数据分别为18.31cm、18.32cm、19.31cm、18.31cm,则物理书的宽度为 cm。4在研究水滴下落规律的实验中,打开水龙头让一滴水下落,并用频闪照相机每隔0.1s拍摄了同一水滴下落时的不同位置,如图所示,这滴水运动到1位置时,运动的时间为 ,运动的平均速度大小是 。这滴水由2位置运动到1位置平均速度的大小是 。5某小组同学探究小车沿斜面运动时的速度变化,其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把小车放

4、在斜面顶端A处。(1)把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B处,测出AB的长s1120cm,小车从斜面顶端A处滑下达到B点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3s那么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1 m/s。(2)把金属片移到AB的中点O处,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O点处的时间t22s,那么小车在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m/s。(3)小车在斜面下半段的平均速度v3 m/s。(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停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O段的平均速度vAO偏 (选填“大”或“小”)。(5)在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各物理量时,为了减小误差,斜面的倾斜度应较 (选填“大”或“小”)些,这是为了便于测量 。6如图所示是“测量平均速

5、度”的实验装置。(1)该实验原理是 ;(2)在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倾角适当 (选填“大”或“小”)一些。(3)若秒表每格1s,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m/s。小车上半程的平均速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车下半程的平均速度。7某小组同学用小车、长木板、刻度尺、秒表、木块等器材探究小车沿斜面滑下时速度的变化;实验设计如图甲所示: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滑下并开始记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tB、tC;(1)该实验的原理是 ;(2)实验中应使斜面坡度保持较 (选填“大”或“小);(3)小车从A到B经过的路程为 cm,若tA、tB、tC所对应的时间依次如图,则小车在

6、AB、BC段的平均速度分别为vAB m/s;vBC m/s(保留两位有效数字);(4)小车沿斜面滑下时速度的变化规律为: 。8小芳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通过测量、分析判断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速度的变化规律。实验步骤:(1)将木板搭成倾斜程度较小的斜面,使小车能加速下滑,这样做的目的是 。(2)用笔标好A、B、C三点位置,B为AC的中点,测量出AC全程长为4.2m。(3)让小车从A点静止滑下,用停表测出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为1.0s(4)接下来小芳想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在BC段的时间,应该让小车从 (选填”A”或“B”)点静止滑下,用停表测出时间。(5)小车通过全程的时间为1.4s。那么小车在BC

7、段的平均速度是 m/s,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m/s。(6)小芳猜想小车下滑到最底端的速度大小可能和小车开始下滑的高度有关,于是小芳让同一辆小车分别从A、B两点滑下,多次实验后,发现从A点下滑到最底端时的速度更大,于是,小芳得出结论:小车开始下滑的高度越高,到达底端时的速度越大。你认为小芳通过以上操作能得出这个结论吗? ,为什么? 9下列实验现象分别能证明什么?(1)将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贴近脸顺,感到发麻 ;(2)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入玻璃罩,接着慢慢向外抽气 。10小敏用一把钢尺来探究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的关系,她把尺子固定在桌面上,先把钢尺伸出桌子边沿多一些,使它振动发声,然后再把尺子伸出

8、桌子边沿少一些,再使其发声,比较两次音调的高低。实验的结果是:尺子伸出桌子边沿越多,尺子振动越 ,它发声的音调越 。11如图所示,小明用一把钢尺做声现象相关的实验。(1)在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时,他多次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并用手拨动钢尺(钢尺每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实验中他应观察 ,并听 的声音。(选填“A”或“B”)A钢尺拍打桌面发出 B钢尺伸出桌面部分振动发出(2)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改变拨动力度,目的是探究声音的 与振幅的关系(3)小明发现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过长时,虽然可以明显看到钢尺在振动但却听不到声音,这是因为振动的频率太低,产生的声音属于 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

9、12小明做探究真空是否能传声的实验,如图所示。(1)如图甲,把正在响铃的电铃放在玻璃罩内,在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空气的过程中,会听到铃声逐渐变 。(2)打开阀门,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又会听到铃声逐渐变 。(3)推理过程:玻璃罩内空气越少,传出的声音越 ;如果玻璃罩内抽成真空后,就听不到电铃响铃的声音了。(4)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 ,真空不能 。(5)此实验中,用抽气机抽气 (填“能”或“不能”)得到真空,实验的结论是通过 (填序号)得出的结论,是我们学习的第一个理想实验。A推理假设 B实验验证C归纳总结(6)小明还想利用家里的暖水瓶来探究真空能否传声。如图乙所示是暖水瓶的简易剖面图。他把音量大

10、小不同的芯片放人瓶中,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判断。下列是他设计的几组比较因素,其中合理的是 (填序号)。A将同一个暖水瓶塞上瓶塞和不塞瓶塞进行比较B用一个完好的和一个已经漏气的瓶胆进行比较C将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先后放人瓶胆中进行比较D把同一个暖水瓶的瓶胆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13探究声音的特性将甲、乙、丙三个音叉发出的声音信号输入示波器,相同屏幕内显示的波形如图所示,可见 音叉发出声音的音调高, 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小。14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的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音叉停止发声时,小球就不能被弹开了,由此证明了振动 (选填“是”或“不是”)产生

11、声音的条件;该实验中,使用小球的目的是为了 。A将音叉的振动时间延迟B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C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D将音叉的微小振动反映出来,便于观察15超过50分贝(昼间)或40分贝(夜间)的声都属于噪声。噪声尤以损害神经系统最为明显,严重影响人的健康,人们把噪声称为无形杀手。朵朵同学想知道什么样的材料隔音性能会更好,于是她设计了如下探究:先搜集各种材料,如衣服、报纸、平装书、锡箔纸;把闹钟放到一个鞋盒里,将衣服盖在鞋盒上方,然后逐渐远离盒子直到听不见滴答声,记下此时人离盒子的距离;分别将各种材料盖在鞋盒上方,重复以上实验,得到下表的数据:材料衣服报纸平装书锡箔纸听不见滴答声的实际距离s

12、/m2.12.83.75.2回答问题:(1)设计依据:利用了离声源越远,听到声音的响度越 (填“大”或“小”);(2)根据所得数据可知:粗糙的材料比平滑的材料隔音性能 (填“好”或“差”);(3)你认为海绵的隔声性能与报纸相比, 隔声性能好一点。16如图所示,在玻璃罩内放一个正在发声的闹钟,当玻璃罩内有空气时,可以清楚地听到铃声。(1)用抽气机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在抽气过程中你会听到铃声逐渐变小,如果把玻璃罩内的空气完全抽出来,你将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铃声。(2)这个实验说明声音可以在 中传播,但不能在 中传播。因此,我们 (选填“可以”或“不可以”)用超声波测量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

13、。17小明用如图甲的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数据记录如表。时间/min00.511.522.533.5温度/9092.494.495.696.8989898(1)分折实验数据可知水在沸腾时温度的特点是 ;(2)分析实验数据可知水的沸点为 ,低于100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当地大气压强 (填“高于”、“低于”或“等于”)一个标准大气压。(3)如图 (填“乙”或“丙”)内能反映水沸腾过程中产生气泡的情形。(4)水沸腾过程中酒精灯仍要持续加热,说明沸腾是 过程。(填“吸热”或“放热”)18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中,用酒精灯给烧杯中的水加热,当水温接近90时,每隔1min记录

14、一次温度,绘制了如图所示的水温与时间关系的图象。(1)水沸腾时看到大量的“白气”不断地从烧杯上冒出,这些“白气”是由于水蒸气 而形成的。(2)由图象可知:水的沸点是 ,此时烧杯内水面上方的气压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标准大气压。(3)水沸腾时气泡上升的情况如图 (选填“甲”或“乙”)所示。(4)由下表可知,实验中应选用测温物质为 的温度计。测温物质凝固点/沸点/水银39357酒精1177819有两组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1)水沸腾时气泡变化情况应该如图乙中 (选填“A”或“B”)所示。(2)实验中,两组同学用相同的酒精灯加热,水从开始加热到沸腾所用的

15、时间相同,如图丙所示,则他们所用水的质量的大小关系为ma mb(选填“”、“”或“”)。(3)小明和小华也分别利用质量相等的水按图甲装置同时进行实验,正确操作,却得出了如图丁所示的两个不同的图线,原因可能是 。20如图甲所示是小明“探究物质熔化规律”的实验装置(1)实验中通过水对试管加热,而不是直接加热试管,目的是 (2)实验中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该物质此时的温度为 (3)实验中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物质的温度及对应状态,并记录数据,做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图象,如图丙所示,由图象可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 ,该物质是 (填“晶体”或“非晶体”),该物质在BC段是 状态(填“固

16、态”“液态“或“固液共存”)。21如图甲是“探究固体熔化和凝固的特点“的实验装置。(1)将适量的固体装入试管,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完全包裹在固体中,且不碰到容器壁和 。本实验采用“水浴法“对固体加热,目的是使固体受热 。除图甲所示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火柴和 。(2)对水加热并从40开始,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此时温度计的读数为 根据数据描绘出图象内,可知该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熔化时温度为 若第5分钟时将试管从水中取出,固体停止熔化。再放回水中,固体又继续熔化,说明固体熔化需要 。(3)当固体全部熔化为液体后,取出试管自然冷却,每隔1m

17、in记录一次温度如下表,请你根据下列数据在丁图中画出液体凝固时的温度时间图象。对比丙、丁图象,发现该物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共同特点是 。时间/min01234567891011温度/56535048484848484745434122某学生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对冰加热。根据实验记录画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从图中可知;(1)图甲中温度计的示数为 ;(2)由实验可知冰是 (填写晶体或非晶体);(3)加热至5min时,物质的状态是 ;(4)图乙中 段表示水的沸腾过程。(5)图乙中 段不是根据本实验装置所测得的实验数据画出来的。23小李用甲图所示装置探究冰熔化过程中温度变化情况时间/min

18、01234567891011温度/864200001234(1)他将观察到的温度计示数变化情况记录在上表中,请根据表中数据,在丙图的坐标纸上画出冰熔化过程的温度一时间图象。(2)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乙图所示,此时温度是 。(3)通过实验可知,冰熔化过程中温度 (选填“升高”或“保持不变”),但要继续 (填“吸”或“放”)热。24“初心”实践活动小组的同学利用一个小玻璃瓶、玻璃细管制成一个温度计,要求温度计的量程是0100,分度值是2对于在玻璃瓶和细管中装入哪种液体,同组的同学们还未决定是选择“甲苯”还是选择“酒精”,他们从物理书中查询到的资料如表格所示。当地气压为标准大气压。熔点/沸点/甲苯1

19、17111酒精9578(1)在玻璃瓶和细管中应装入 液体制成的温度计才能合乎要求。(2)把自制的温度计放入装有适量的 液体后,待玻璃管中液柱稳定后在玻璃管中的液面处的位置标出“0”的刻度线和“0”。(3)把自制温度计的玻璃瓶放在 中,待玻璃管中液柱稳定后在玻璃管中的液面处的位置标出“100”的刻度线和“100”。(4)在“0”刻线和“100”刻线之间分成 等份,标出各刻线和对应的数字,并在温度计的适当位置标出温度单位的符号“”。25小明同学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准备如下器材: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A和B、平面镜一块、玻璃板一块、带有方格的白纸一张。实验过程如下:(1)如图甲中,平面M所选的器材是

20、 ,目的是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至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说明了 (3)如图乙所示,一枚硬币放在竖直的平面镜前,硬币的像在a处:将平面镜平移至图丙所示的位置时,硬币的成像情况是 (选填字母代号)A硬币成像在a处 B硬币成像在b处C硬币成像在c处 D硬币无法通过平面镜成像(4)如图丁所示为实验得到三组像、物位置点,小明同学分析后得到初步结论是: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关于平面镜是 的。26如图是“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装置,其中ABCD是白色硬纸板制成的光屏,并能沿ON折转,ON垂直于CD。实验次数123456入射角60504030200反射

21、角60504060200(1)实验时,将光屏垂直放置在平面镜上,让一束光紧贴光屏射向镜面上的O点,可在光屏上看到反射光,如图甲,将光屏右半部分向后折转任意角度,光屏上都看不到反射光,如图乙,说明 。(2)某同学的实验数据如上表,其中第 组数据是错误的,原因可能是 。(3)如果光屏没有与平面镜垂直放置,当光贴着光屏入射时, (填“能”或“不能”)在光屏上看到反射光线,此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 (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4)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的反射定律中的角度关系是: 。27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中,如图甲,平面镜M平放在平板上,E、F是两个粘起来的硬纸板,可绕垂直于镜面的接缝ON转动。

22、(1)如图乙,把硬纸板F向前或向后折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说明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及法线ON在 。(2)如果让光线逆着OB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A方向射出,这表明 。(3)为了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在图甲中应进行的操作是:多次改变 角度,观察并记录 的大小。(4)为了看清楚纸板上的光路,纸板材质应是 (选填“粗糙的”或“光滑的”)28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情景:(1)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小明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 (填“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23、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像和物体 。(2)小明在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确定像的 和 。29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选用了玻璃板、规格相同的两个棋子、白纸等,组装成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1)小明应选用较 (选填“厚”或“薄”)的玻璃板进行实验;小明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是为了便于 。(2)小明把棋子A放在玻璃板前,将棋子B放在玻璃板后,调整棋子B的位置,使得棋子B与棋子A的像重合,可以比较出像与物的 关系。(3)实验中还需要 ,用来测量像与物到玻璃板的 。(4)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的大小 ;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 。30如图是“探究平面镜

24、成像的特点“的实验装置。(1)将两段 的蜡烛A和B分别直立于竖直放置的玻璃板两侧。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并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B,当看到它好像被点燃时,表明它与蜡烛A在玻璃板里的 重合,像与物大小 。(2)经测量可知,蜡烛A和B的连线 (选填“一定”或“不一定”)垂直于玻璃板,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 。(3)在蜡烛A的像的位置上放一张白纸做屏幕,则在白纸上 (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像。如果紧贴在玻璃板后放置一块不透明的挡板,将 (选填“能“或“不能“)观察到蜡烛A的像。3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明在竖立的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再取一支未点

25、燃的蜡烛B放在成像处,如图所示。(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2)蜡烛B要与蜡烛A完全相同,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关系。(3)实验时,他应该在玻璃板 (选填“前”或“后”)观察蜡烛的像,所成的像是 (选填“虚”或“实”)像。(4)为了研究像和物到镜面距离的关系,应多次改变 ,重复实验。32小明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在竖立的玻璃板前0.5m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烛焰高8cm,小明发现在玻璃板的后面出现蜡烛的像,他再取一段未点燃的同样的蜡烛B放在像处,发现该蜡烛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如图所示。(1)B蜡烛的“烛焰”高 cm。(2)为了使像看起来更清晰,小明最好在 (选填“较

26、亮”或“较暗”)的环境中进行。(3)选取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关系。(4)当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时,移去蜡烛B并在原位置放一光屏,光屏上看不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选填“虚”或“实”)像。33如图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装置,已知f10cm,小明通过多次实验得到了如表所示的实验数据:物距u/cm605035302019181716151412像距v/cm1212.514152021.122.524.326.7303560像的倒立大小虚实倒立缩小实像倒立缩小实像倒立缩小实像倒立缩小实像倒立等大实像倒立放大实像倒立放大实像倒立放大实像倒立放大实像倒立放大实像倒

27、立放大实像倒立放大实像(1)你能得到哪些结论:(写出2条) ; 。(2)如图所示,光屏上恰好成清晰的像,若蜡烛、凸透镜位置不动,只将凸透镜焦距变大,则光屏应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能再次得到清晰的像。34如图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1)实验时为了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心,要调节烛焰、凸透镜和 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2)如图所示,此时光屏上成一清晰的像。这时的物距是 cm,光屏上成的是 立,缩小的实像,若使蜡烛向右靠近凸透镜,要想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应该向 移(选填“左”、或“右”)。(3)如表为小明做实验时记录的数据,分析数据,从第2次实验信息可知,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 c

28、m实验的过程中,发现随着蜡烛燃烧得越来越短,它在光屏上的像逐渐向 (选填“上”或“下”)移动,放大镜的成像原理与表中第 次实验成像的原理相同。实验序号物距/cm像距/cm成像情况13020倒立、缩小、实22424倒立、等大、实32030倒立、放大、实41836倒立、放大、实58正立、放大、虚3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1)小亮做实验时,应先调整烛焰、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 。操作过程中发现烛焰在光屏上的像如图甲所示,应将光屏向 (选填“上”或“下”)调节;(2)小亮在实验过程中记录并绘制了物距u跟像距v之间的关系如图乙,由图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等于 cm;(3)当把物体放在距凸透镜15cm处,像离凸透镜的距离是 cm,此时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像, 就是根据这一原理进行工作的。36洋洋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孕应用的活动中选用了焦距未知的凸透镜。(1)将凸透镜安装在光具座上用平行光作光源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甲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2)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安装在光具座上并调整蜡烛火焰、凸透镜及光屏三者的中心使其大致在 上,为实验探究做好准备。(3)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