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三高考备考高考必考专题高考历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高三高考备考高考必考专题高考历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产生及维持的原因(1)理论基础:华夏族共同的社会文化传统,有利于这一制度的长期维持.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时期,这一时期的思想流派大都强调大一统和天人合一的思想,法家思想在秦朝的成功,儒家思想在汉代的胜利,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莫定了理论基础思想基础。(2)经济根源:封建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与再生产;封建的地主经济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来保护他们的土地私有制,镇压人民的反抗。(3)社会根源: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
2、崩溃,新兴地主阶级为反对奴隶主贵族的需要,改革变法,封建制逐渐形成.为巩固封建国家的统治,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同时长期的分裂割据,也需要中央集权来巩固统一.(4)地理原因:中国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也是促成制度形成和巩固的重要因素.2,演变过程(1)萌芽战国时期:理论上,韩非子提出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的主张.实践上,秦国商鞅变法,规定废除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初步确立.(2)创立秦朝:内容:皇帝制度,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行郡县,颁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的结合起来.皇
3、位世袭,权力不可转移;皇权至上,地位不可僭越,是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意义:客观上适应了封建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需要,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注意:秦始皇旨在加强中央集权的一系列措施及其历史影响)(3)巩固西汉:内容:实行刺史制度;西汉推行郡国并行制,导致王国势力膨胀.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除王国的威胁;思想上实行大一统(即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巩固了政治上的统一.特点:重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4)完善隋唐:内容:隋首创三省六部制(中央官制)和科举制(选官制度),唐朝继承并完备,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
4、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其特点是分散了丞相和中央机构的权力.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把秦朝以来的丞相职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又把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的权力分给六部,防止专权.科举制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豪门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选拔了一批优秀人才做官,其机构运转更加灵活.还调整和健全了府兵制(军制).特点:用分权(相权)的办法来加强君权(三省六部制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考试成绩取代了门第出身.(5)加强北宋:内容:集中军权,设三衙统领禁军并与枢密院互相牵制;立更戍法;集中行政权,设参知政事(副相),枢密使
5、,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政,军,财权;派文官做知州,与州通判互相牵制;集财权,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集司法权,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司法人员.特点:强干弱枝,削弱地方权力和剥夺大将的兵权,财权,行政权和兵权收归中央,由皇帝直接控制.(注意:北宋统治者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及其积极和消极影响)(6)新发展元朝:在中央,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还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台湾).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即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省);行省制度是古代郡县制的新发展,初步奠定了明清乃至当代省区的规模,对巩固和
6、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起了积极作用.特点:地方行政体系有了重大发展;建立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理制度.(7)强化(或顶峰)明清:明初调整中央官制,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六部各设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皇权空前提高;调整地方官制,实行三司分权,互相牵制,大权统归中央;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分离统兵权和调兵权;制定大明律,充分体现君主的专制意志;设厂卫特务机构(厂卫特务机构是明朝专制主义强化的极端表现);采取八股取士.明特点:分散丞相权力和地方长官的权力,加强皇权,同时加强思想控制.前清沿用明制,雍正时增设军机处,使地方军政首脑直接听从皇帝指挥,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7、;大兴文字狱,这种文化专制政策,造成社会恐怖,从而禁锢了思想,摧残了人才,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黄宗羲,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激烈的批判.指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表明其衰落之势)3,特点:皇权至高无上,且终身与世袭;皇帝直接任免各级官吏;皇帝从决策到行使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皇权往往借助于神权和文化专制来巩固统治;地方绝对服从中央。4,发展趋势:一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结构,不断地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二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结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在元明清三朝,再没有出现过国家大分裂;三是对人们思想的控制日益加强,
8、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和清朝的文字狱就是典型的表现.5,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不同时期起着不同的作用.具体说,在封建社会前期主要起进步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主要起消极甚至反动的作用.积极作用: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在封建社会的初期和中期具有进步意义,表现在:(1)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防止分裂割据,有利于抵御外国侵略,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2)有利于维护国内政局的稳定,为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3)有利于政府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文化建设,如修筑长城,兴修水利等;(4)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9、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如生产工具和农作物品种的推广等,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消极作用:表现在封建社会的后期:(1)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3)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和文化的进步.6,消亡原因: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消灭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和外来影响的必然结果.(1)经济上,在资本主义萌芽的基础上,资本主义经济得以产生,并得到发展,这必然要求废除阻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专制制度,以保证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0、2)政治上,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要求参政议政,废除专制制度;(3)外来影响,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思想的传入,客观上冲击了中国的专制制度,并为建立新制度提供了模式.关于本专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知识点,上篇已经做了详细的汇总整理,本篇用直观的表格形式,一目了然,方便进行横纵向对比。原因根本原因: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1经济上: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小农经济和封建地主经济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维护它们的生产和土地所有制。2政治上: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3思想上:法家关于中央集权和法治的思想为其奠定了理论基础。4实践上:商鞅变法在地方建立县制,强化国君对国家的控制,为其提供了成功的经验。5秦的统一和
11、强盛为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客观条件。两组矛盾君权和相权(西汉中朝,隋唐三省六部制,北宋分割宰相权力,明初废丞相)中央和地方发展过程背景措施评价秦朝建立特点:1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2地方绝对服从中央。3以严格的选官制度和严苛的法律为保障。4官员职责明确,互相牵制。秦灭六国,完成统一。1政治:(1)开创皇帝制度(特征:皇权至高无上,皇位世袭),自称始皇帝。(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君主专制措施)三公: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务,丞相制度起于秦,是君主专制的需要),太尉(协助皇帝处理军务),御史大夫(副丞相,掌管律令、图籍;监察百官)。(3)郡县制(中央集权措施。特点:官僚政治,君主专制,中央
12、集权)。2经济:(1)统一货币(中央集权)。(2)统一度量衡(中央集权)。3文化:统一文字:小篆(中央集权)。4思想:“焚书”“坑儒”。开创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2000多年统一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对于巩固、加强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发展,起了极其重大的作用。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极易形成暴政,激化阶级矛盾,使秦短命而亡。由秦代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这些措施大大密切了各地区间的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文化专制政策,箝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西汉巩固1西汉初,汉高祖刘邦分封同姓王,郡国并行。2汉景帝时平定了七国之乱。3汉武帝即位。汉武帝措施1“推恩令
13、(中央集权)。2建立中朝(选用级别较低的官员,作为皇帝身边的办事人员,直接对皇帝负责。削弱相权;君主专制措施)。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央集权)。巩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维护了统一。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主专制。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巩固了政治上的大一统,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本质上讲属于文化专制政策。隋唐完善1三省六部制(君主专制)。三省: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运转机制:中书门下尚书2科举制度(中央集权):隋朝建立,唐太宗发展,重视进士科。完善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1三省互相牵制,互相补充,分工明
14、确,提高办事效率。2分割相权(三省长官均是宰相),加强了皇权1庶族地主获得晋升机会,扩大统治基础,缓和士庶矛盾。2官吏任用权由地方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3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促进文化教育发展。4选拔了优秀的封建人才。5对西方的文官制度影响深远。北宋加强1宋太祖赵匡胤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1)军事: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君主专制、中央集权)。(2)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中央集权)。(3)经济: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握(中央集权)。2削弱宰相权力(君主专制)。 相权被分割。军政归枢密院掌管,财政归三司(盐铁、度支、户部),宰相仅有行政权。改变
15、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维护了国家统一与社会的安定。另一方面,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削弱宰相职权,皇帝得以大权独揽。元朝发展中央官制:一省制(中书省)。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中书省的长官,是元代的宰相。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相当于唐朝的尚书省)元朝中后期,宰相权势过重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引起政局动荡。明朝强化1废除丞相明朝建国之初,沿袭元制,设中书省,位高权重。明太祖朱元璋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对中书省和丞相权力都严加控制。洪武十三年,明太祖以“图谋不轨”之
16、名,诛杀了丞相胡惟庸,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并且规定此后各代不得再立丞相。丞相制度被废除。2内阁制度的建立明太祖废除丞相后,重要政务都要皇帝亲自处理。由于事务繁多,皇帝不可能一一亲自裁决,明太祖为此而设立殿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品秩较低,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并不参与决策。明成祖正式在文渊阁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此后,内阁的地位逐渐上升,阁臣的权力也越来越大,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称为“票拟”。最后再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批红”。加强皇权专制。清朝强化1清朝建立后,承袭明制,设立内阁,负责处理日常事务。重要的军国大事
17、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2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在皇宫内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本身品级不高,日夜轮流在军机处值班;受皇帝召见,只能跪奏笔录。积极: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有利于农耕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消极:君主专制加强,束缚了近代文化的发展;阻碍了社会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造成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潮流。1军机处能迅速处理各地呈达的各种文书,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行事快捷,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2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总体评价从秦确立到隋唐完善主要起积极作用,北宋起突出表现为两面性,明清主要起消极作用。积极作用: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消极作用:皇权的膨胀,扼杀社会创造力,减缓社会发展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他战国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君主专制思想受到两次冲击: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君主专制制度;19151919年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打着民主旗帜,批判维护君主专制的封建思想。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