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 ,大小:20.48KB ,
资源ID:10961462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96146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试论儒家立志思想对中学生生涯发展教育的启示.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试论儒家立志思想对中学生生涯发展教育的启示.docx

1、试论儒家立志思想对中学生生涯发展教育的启示试论儒家立志思想对中学生生涯发展教育的启示中学阶段新奇和荆棘并存。为了促使中学生能够顺利成长,我们深入挖掘了我国儒家的“志于德”、“志于学”和“志于群”等立志思想,以期能为中学生的人生之船指点航向,能启示中学生尽早做好学涯规划,能培养中学生的大群视野。 儒家 立志 中学生 生涯规划 贺麟先生说:“一个人要认真生活,认真做人,就需要有自觉的、正大的使命,这样生活才有意义与价值。从知的方面说,要认识什么是人的使命,需从知物、知自然、知天或知天道着手,使人生观建筑在宇宙观上,从行的方面来说,要完成人的使命,需要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终身工作精神。有了这种终身

2、工作精神,就会感到自己生平事业的庄严而有意义:能够成就发展,不随个人的死亡而消灭。”1然而,人的使命的实现以致人生的不朽,还需要我们坚定的志向。我国儒家之集大成者朱熹认为,志是心之所向,对人的成长至为重要。因此,他要求求学之人首先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般而言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心理问题,其中中学生这个群体表现得尤为严重。他们经受着学业压力、青春期情感心理问题、青春期生理心理问题等多方面的影响。也唯有坚强而又远大的志向,才能帮助中学生摒弃上述的诸多外在因素干扰,从而促进其生涯发展的顺利展开。我国素来有立志的传统,孔子、孟子、朱熹、叶适、王阳明等人都重视立志在为学、为德、为群等方面

3、的重要性。本文力图挖掘我国古代的立志思想以为中学生生涯发展立一个向导,找一个参照。 一、立志对于中学生生涯发展的重要性 中学阶段相对于我们漫长的人生来说,虽然是初级阶段,但却是奠定人生长途根基的阶段。志者,人之主也,如射之的也。人有了志向才有人生追求的总目标,在现实的人生理想的追求过程中,虽“备荼苦而蓼辛”,却依然能够以百折不挠的刚毅品质去面对。 1.人无志无以立 论语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认为,“志”对于“匹夫”,比“帅”对于“三军”,还要重要。“匹夫”即指每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志,又是我们人类对于自身发展前景的长远规划,是自己对自我的认知和觉解。人对于自身的认知和

4、觉解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关键。动物没有志向,一生只能循着本能生长、生活,而人能够正确地认知自己,觉解自己的意向与欲望。人一旦没有志向,就没有发展的意向和动力,这样的人生是颓废的、萎靡的。一个萎靡颓废的人,又如何能够成功地生存于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呢!所以,中学生应该树立自己的志向。 2.持志以养气 孟子说:“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认为,志,即是人的志向或信念与追求。持志,即坚持崇高的志向。一个人有了崇高的志向与追求,他就会产生相应的“气”精神状态。精神之于个体或社会群体所表现出的现象称为精神状态。一个国家的兴亡取决于整个国民

5、的精神状态,一个人生存质量的高低取决于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精神生活。就个人而言,提升精神状态,可以培育人的主体性健康人格,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所以,孟子要求与他同时代的士人必须“尚志”。志与精神状态“气”密切联系、互为因果:“志一则动气,气一则动志”。并提出“配义与道”作为“养气”的方法:一方面要“志于道”,坚定不移;另一方面,是行每一件应行之事,也就是“集义”。明道不移,集义既久,人的精神状态就会自然而生。 3.持志以养心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中学阶段是中学生自我意识、意志和情感发展的关键期,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一个半成熟、半幼稚,独立与依赖、自觉和盲目等错综复杂的矛盾时期。在这一阶段,

6、中学生的自我意识也有了很大的变化。首先,中学生会随着自我机体的迅速成人化,而意识到自己逐渐长大,从而出现了要求独立、自主的意志行动的愿望,不满成人对他们的管教,常因成人对他们的干涉而产生执拗和反感的消极情绪。其次,中学生也开始注意到自己的精神世界,渐渐产生了解自己和分析自己心理品质的需要和兴趣。最后,中学生评价自己的品质有很大的片面性和不稳定性。因此,有时过分夸大自己的能力,产生自负感,有时又低估自己,产生自卑感,常处于自我评价的不稳定状态。培养和树立远大的志向对中学生就尤为重要。 二、我国古代立志思想的主要内容 我国关于志向的言论很多,但概而言之,包括三个方面:首先,要立志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7、儒家的重义轻利、仁、忠恕、礼仪都旨在培养有德行的君子。其次,要立志于学,论语开篇即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最后,归结于“志于群”,大学有言,“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可见,为学、修德最终要落脚到“家齐”、“国治”和“天下平”,即为群上来。 1.志于德 儒家道德学说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义利”的争辩。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者宜也,即一个事物应有的样子。义是一种绝对的道德律。社会的每个成员必须做某些事情,这些事情本身带给我们的快乐就是目的,而不是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如果一个人遵循某些道德的目的是为了

8、从道德当中取利,即便他的行为符合道德的标准,也仍然是不义的。儒家会认为这种行为是图“利”。儒家除了重视个人品德中的”义”以外,更强调“仁”。如果说“义”是一种观念形式的规范,“仁”的观念则具体得多。儒家思想认为,一个人在社会里行事为人,有他应循的义务,但是遵循这些义务行为的本质却体现了“仁”,仁者爱人。一个人只有对别人存有仁爱之心,才能完成他的社会责任3。一日,孔子与颜渊、季路试言志,子路说:“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说:“愿无伐善,无施劳。”孔子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三者志向虽各异,却都体现了浓浓的人文关怀。 2.志于学 孔子在论语阳货充分阐述了学的重要性

9、,他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可见,孔子认为好学可以让人不愚蠢、不放纵、不狭隘、不急躁、不闯祸、不狂妄4。所以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注重及早立志向学,认为“学”是其一生的起点。人生的“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而不逾矩”都立基于“志于学”。 我国古代学习的内容,包括“道”和“艺”两种,儒家认为,“道”是“大道”,是“君子”和“大人”学的;“艺”是“小道”,

10、是“小人”或“百工”学的。可见儒家重道轻艺。而道家却主张道“进”于艺,或道在“艺”。道和艺类似于今天我们常说的人文与科技5。在当今时代,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必须立志要做一个兼具人文关怀和科技常识的人,也即道艺合一的人。 3.志于群 “群”是荀子提出的一个范畴,兼有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和教育学等多方面的意义。荀子认为人的能力有限,只能靠分工协作以生存,很多人的劳动是为了一个人,一个人的劳动又是为了一群人,人如果离群索居,就将难以生存下去。因此,荀子认为人应该不管从事哪一行,都应该以应群需为最终目的。此外,孔子、孟子均提出了志于群的社会理想。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

11、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论语雍也)。“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是子贡说的,却得到了孔子赞许。孟子进一步发扬了孔子的观点,提出“士”应该做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宋朝大诗人陆游被贬之后,虽然地位卑微,却能时刻关注国家民族的命运。参知政事范仲淹则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从中可以看得出范仲淹以天下大群为己任的强烈责任感。 三、我国古代立志思想对于中学生生涯规划的启示 生涯发展理论认为,11-17岁是人的生涯发展的尝试期,在这一阶段的孩子,生理迅速发育、成长和变化,心理也在迅速发展,独立的意识和价值观念初步形成,知识和能力显著增长与增强,初步获得社

12、会生产和生活的经验。但从整体来看,仍处在一种未完成状态。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来培养中学生的德行,以作为人生长途的终极导向;通过培育中学生生涯规划能力,以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型社会中的一员,并时刻为实现志于群的目标而准备着;培养中学生胸怀天下的情怀,以打开中学生生涯发展的精神空间。 1.加强道德教育,作为人生长途的终极导向 儒家之学,以指导日常生活为旨归。在道德修养方面,儒家不仅注重对道德的认知,同样注重道德的实践。儒家的仁仅是一种做人的意识,仁的意识需要落实为与之对应的实践才成为事实,如果有意无行,想的都没做,仁就没有可能实现。而仁的实现方式就是义,仁体义用,仁为人心,艺为人路。这

13、就要求我们的道德教育在加强道德认知教育的同时,还应该为中学生道德的最终完成提供实践空间。从中学生的课程表的安排来看,当前中学普遍安排政治课,却没有安排道德实践课。 2.做好学涯规划,练就服务于大群的真本领 从我国古代的为学思想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两点启示:一是,将学习作为一项终身的事业;二是,道艺并重,人文与科技兼修,以成“全人”。这两个思想对于我们当今的中学生来说非常有借鉴意义。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其他有关国际机构的大力提倡、推广和普及下,1994年,“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在罗马隆重举行,终身学习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共识。2006年全国提出了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奋斗目标。

14、中学生作为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主体理应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 中考、高考是两个不同类型的人生岔路。一旦没有成功升学的人,都不得不被迫走向社会。这样一来,学生在做学涯规划时就不能仅仅专注于对普通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还应该规划以劳动技术课或课外实践课为载体,掌握一些基本技术和技能,即是做到道艺合一。现在我们的中学教育过分注重升学率,而忽视了中学生基本技术和技能的掌握。六十年代中期以后的美国,经济出现了不景气的局面。许多人失业,尤其是少数民族失业问题严重。有鉴于此,美国教育总署署长西德尼乌兰在休士顿全美中学校长协会上发表演说,大声疾呼要改革教育,第一次提出“生计教育”的概念,强调“凡中学毕业或中途退学的

15、学生都将掌握维持生计的各种技能,以适应个人和家庭生活的需要。”我国解放战争时期的苏区政府曾提出:“要消灭离开生产劳动的寄生阶级的教育,同时要用教育来提高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术,使教育与劳动统一起来”。 3.培养大群视野,打开中学生生涯发展的精神空间 我国儒家知识分子都有一种积极的入世情怀,不管后来流变到什么程度,胸怀天下的情怀却始终保留着。但是当前随着后现代意识的渗入,思想观念中的宏大叙事被怀疑,也导致儒家的那种家国情怀在中学生心中的价值序列已逐渐下滑。但是我们认为,不管什么时候,都应该有一部分胸怀国家民族的人存在,这样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会有希望。而胸怀天下情怀的培养却必须首先突破个人的私德向公德领域挺近。因此,培养中学生天下情怀,应该首先培养中学生“行义”的意识和能力。从关怀自己身边的同学扩展到自己所在的社区,最后扩展到关怀国家民族的事业。 参考文献 1 贺麟.文化与人生.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 2 申来津,张燕.精神状态的提升:以管理方格为分析工具.学术交流,2005(10). 3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4 李泽厚.论语今读.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5 涂又光.中国高等教育史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作者:梁梅(1963-),女,广西贵港人,广西师范学院教务处教授。 【责任编辑 孙晓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