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 ,大小:21.75KB ,
资源ID:10946486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94648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小学学科课程改革的历史与现状.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小学学科课程改革的历史与现状.docx

1、中国小学学科课程改革的历史与现状中国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历史与现状三岔小学中国小学科学课程的发展,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两千多年间,科学内容在整个小学课程中所占的分量、科学课程开设的形式、课程的目标以及课程内容与教法的选择都经历过无数次的改革与变动,而且直至今日还在经历着一场新的变革。为了更好地认识当前正在发生着的课程改革的性质与意义,更清醒地思考与评价当前改革的各项举措,本文将对中国小学科学教育的历史和既往所发生的历次重大课程改革做一简要的回顾与分析,希望通过对历史的了解可以帮助我们今天的课程编制和实施人员吸取前人的经验,同时避免重复前人走过的弯路。 研究(刘默耕,1998)表明,中

2、国有文字记载的自然科学教学始于夏商周三代的教育。当时,小学自然科学教学是小学的基础学科,并被列于语文和数学之首。纵观中国古代的科学教育发展史,可以发现,中国古代政府对自然科学教学的重视在秦始皇时期达到了顶峰,而到了汉武帝时期却受到冷落,并由此一蹶不振,直到1903年(清朝末期) 在废科举,兴学校运动的推动下, 自然科学教育才重新受到重视,并使废读经,学格致之风兴盛起来。这里所说的格致就是当时科学课的名称。自1903年以后-除袁世凯称帝的三个月内-尽管中国历经了各种国内外战争和运动,科学教育在小学课程中的地位仍几经危难最终被保留下来。然而,随着不同时期不同政府对科学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同,科学课程

3、在整个小学课程计划中所占的权重、课程设置的具体形式以及课程内容和教法的选择等方面经历了大大小小十多次的变动,这些将在下一个部分加以详细介绍。作为久远的科学教育史的另外一个重要侧面的是中国古代的自然科学教材。1903年,这是一个重要的、值得记住的年代,因为在此之前的中国科学教育尚未受到西方文化和教育哲学的影响,而自从1903年以后,中国的科学教育才真正走上现代科学教育(即以哥白尼以来的现代科学内容为主的)的发展道路。此前,中国的自然科学在学校里从未被列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科学教学都是以识字课和常识课的形式出现的,与此相适应地,古代的科学教材也是以识字课本和专门的常识课本两种形式出现的。其中较有代表

4、性的课本包括:先秦时期的诗经,西汉元帝时史游所编的急救篇,梁武帝时周兴嗣所著千字文,在旧中国盛行了几百年以至家喻户晓、老幼皆知的三字经,以及专门用于向儿童传授综合性常识的小学绀珠幼学琼林等。这些影响深远的教材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科学教育的高度重视,也间接地记载了其时中国社会科技发展的先进程度,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 (本文摘自人民教育出版课程教材研究所编课程教材改革之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95页。)二、1903年以来中国小学科学课程的沿革课程设置的演变1903年,对于中国的科学教育事业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这一年,随着国家的进一步对外开放,西方民主教育的思想和制度传入

5、中国,科学课(当时称格致)从此成为小学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程。然而,围绕着小学低年级学段要不要单独设置科学课,课程名称的确定以及科学课主要内容和教法的选择,在过去的近百年间,中国的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们却走过了一条蜿蜒曲折、有时甚至是看似反复迷离的探索之路。中国老一辈小学自然科学课程专家刘默耕先生在他所著小学自然课改革探索一书中所列的自然教学事记表就直观地反映了这一点,现摘编如下。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完全科初等小学设修身、历史、地理、格致等课程。简易科小学将后三门合为史地格致科。高等小学设修身、中国历史、地理、格致。1910年(宣统二年),初等小学不再分完全科与简

6、易科,历史地理格致全部并入文学课本内讲授,高等小学不变。此后,格致科曾易名为理科博物或理化博物。袁世凯称帝时取消了格致科,改为尊孔读经。1922年,小学改为四二制,初小设社会(包括卫生、公民、历史、地理)、自然两科。自然之名由此在过去的大部分年代便成为中国小学科学课程的通用名称。高小设卫生、公民、历史、地理、自然五科。当时的政府文件规定,乡村学校无力单独设科的,可将社会、自然合并为常识科,常识由此成为由社会与自然综合而成的一门新课的名称。1928年,小学暂行条例规定设历史、地理、卫生、自然、三民主义。1929年,中国第一个小学科学课程标准问世。该标准把高小的历史、地理和部分卫生内容合并为社会科

7、,个人卫生部分并入自然科。初小则把社会、自然合并为常识科。1932年,高小历史、地理、自然、卫生各科又单设。初小仍是一门综合的常识。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1949年10月)前夕。19491950年(即新中国成立初期),部分地区初小有常识,部分地区初小没有常识(这些地区的初小因而也就没有科学课程),高小都设历史、地理、自然。自然课是每周三课时(每课时50分钟)。1951年,全国初小都取消了常识。高小都设历史、地理、自然。自然课仍是每周三课时。1956年,中国在学习苏联的基础上制定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自然教学大纲,规定,初小阶段的自然课内容在语文课中进行教学。除语文课编有自然课文之外,大

8、纲规定每周要专门拿一节语文课来上自然专课,以使学生能有机会从事与自然科学学习有关的实践活动。高小每周两课时自然课。初小学习生物界自然,高小学习无生物界自然。1963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第二个自然教学大纲。因全国多数初小语文教师反对在语文课中承担自然教学任务,教育部又坚持初小不单设自然课,所以这第二个自然教学大纲只规定了高小的自然教学任务,而过去多少年初小都有的自然课或常识课无形中就被砍掉了。19661977年,由于所谓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全国的教育机构和学校普遍陷于半瘫痪状态,此前制定的教学计划、大纲及教材都被否定,而各地自编的科学常识大部分不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客观需要,结果导致科学教育质量

9、大幅度下降。19781981年,在社会秩序刚刚从大乱转入初步稳定之后,教育部颁布了第三个全国通用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自然常识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仍只在小学最后两年开设自然常识课,每周仍是两课时,而低年级的科学课仍然空缺。同时,由于设在高年级的自然常识课不仅包括了五十年代低、中、高三个年级段自然课的所有内容,还为了适应现代化的需要增加了许多当代先进科学技术的内容。所以,当这个大纲的征求意见稿发至各省市时,教师们普遍反映新大纲规定的内容和要求偏深、偏重,不适于小学四五年级(当时全国普遍实行小学五年制学制)学生学习。1982年秋,基于各方面人士对1978年大纲草案的反馈意见,教育部修改了小学自然

10、教学计划,决定将小学自然课的学习提前至三年级开设,从而使学习时间增加了一年,同时,教育部还委托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自然室修订、出版了新的自然教学大纲以及与之相配套的第一册教材和教师用书。据当时负责主持编写新大纲和教材工作的刘默耕先生回忆,由于该大纲的编写是建立在研究与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并辅之以试用教材在国内部分地区的实践结果,新的这一轮大纲教材总算初步跳出了40年代的窠臼,走向了世界六七十年代的改革目标,因而可以视为中国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一个站牌。刘默耕先生关于中国科学教育改革大事记的记录到此截止,发生在其后的另两次课程改革未及论述。对此,笔者参阅了其他相关文献,其中包括人教社生物自然室课程

11、专家李培实女士的文章,题为小学自然课的改革与发展(1993)、人教社生物自然室集体所著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自然教材说明(1992)和义务教育小学自然教材研究与实验(1997)等文章,以及1986年国家教委制定的全日制小学自然教学大纲和1992年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自然教学大纲(试用),初步得出这样一个印象: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在总结十年实践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我国科学教育工作者又认真地学习了现代教学论和心理学,同时适当吸取国外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有益经验,结合我国小学自然科学课程自身的特点,为尝试建立一套适合于我国国情的小学自然科学课程结构体系做出了极大的努力。作为这一努力的重大成果主

12、要有二:第一,提高了小学自然课在整个小学课程计划中的地位,使之第一次在大纲中被列为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相应地,小学自然课的设置由此结束了长达三十余年在低年级段不设课的可悲历史,成为从一至六年级(对五年制小学是一至五年级)全体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这对进一步推动我国小学科学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加速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养无疑是一项巨大的贡献。第二,1992年制定的新大纲在我国小学自然课程的内容和能力结构方面做出了较为明确的划分,提出一个基本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同时又能反映科学知识间关系的课程内容整体结构模型。这一工作为后续小学自然课程的编制与评价提供了较为可靠的科学依据和评价标准。 (本文摘自人民教育

13、出版课程教材研究所编课程教材改革之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96页。)三、中国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现状简介 (一)、当前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特点 .三、中国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现状简介 (一)、当前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特点 (二)、与既往课程改革的比较以上我们对中国小学科学课程的改革历史有了一个粗浅的了解。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看中国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现状。公元2000年,对于世界各国人民来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它不仅代表着时间顺序上的一个新起点,更预示着人类社会的文明史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更高级的发展阶段。在这个特殊的年代,中国普通教育的历史也掀开了有关课程改革运动的新的一页:在教育部的倡导和主持下

14、,在全国八所师范院校、中央教科所和课程教材研究所(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共同努力下,面向21世纪国家中小学各科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正式展开,目前各课题组正在为明年春拿出一套高质量的课程标准而辛勤地工作着。这是中国政府为加速提高我国学校的教育水平,使中国的中小学教育与世界教育改革潮流接轨而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作为这项宏大的改革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科学课程的设置、目标、内容和实施与评价原则等诸方面都将进行必要的改革。由于各科标准尚未出台,笔者在此不便对未来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作过多依据不全的预测与解释,仅想就本人目前所掌握的信息与资料,对与小学科学课程有关的改革方向做一简单介绍与粗浅分析

15、。(本文摘自人民教育出版课程教材研究所编课程教材改革之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56页。)三、中国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现状简介当前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特点与以往历次课程改革相比,这次小学科学课程将进行较大的变动,具体说来,这次的改革具有以下三大特点。首先,新的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小学科学课程将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在低年级段,现行的小学自然将由一门新的综合课程-生活(名称暂定)所取代,而这门综合课的内容将涵盖现行的小学自然、思想与品德、劳动以及健康常识等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在小学三至六年级(对五年制小学则是三至五年级)则将开设科学课以取代现行的自然课和劳动课。这里所说的科学课的内容将与现行自然课内容有

16、所不同,体现在,未来的科学课内容将超出研究自然的领域,它不光将综合现行的自然与劳动课的主要内容,还将增加科技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对人体自身的认识、环境保护教育等内容。这样做的目的是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技术素养,充分体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第二,新的小学科学课程将具有更强的实用性、趣味性和灵活性。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学习动机,使之能自觉地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崇尚创造性的思维模式和科学精神,新的小学科学课程将更注重选择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符合儿童兴趣和需要的学习内容,同时提倡并引导教师运用灵活多变、

17、有利于发展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形式,从而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得到三位一体的全面发展。第三,为使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要,新的课程将更强调对学生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培养。这不仅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所必备的一项重要能力,更是作为一名生活在21世纪的社会公民所应具备的生存能力之一。(本文摘自人民教育出版课程教材研究所编课程教材改革之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99页。)三、中国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现状简介与既往课程改革的比较从前面对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历史可知,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阶段)将科学内容与其他课程综合在一起教学,在中国历史上已经不是第一次了。然而,这次的综合

18、与过去的综合大不相同:过去的综合是在科学教育处在次要地位的情况下进行的,合并课程是为了节省科学内容所占的课时而让给语文或数学这样的主科课程;现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已经成为一项基本国策,综合课的开设不再是为了压缩科学课的课时,而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知识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说,二者的目的有着本质的不同。第二,以往的综合只是形式上的综合,无论教师还是课程编制人员都没有把综合作为一种新的理念来看待,而这次综合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帮助课程改革将涉及到的各方面人士实现这种理念上的转变,这是保证这项改革最终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第三,以往的课程改革大多侧重于教学内容的增减,而这次改革则更强调目标

19、、内容、教法、评价各方面的协调性,因而是一种整体意义上的改革。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任何一项改革如果没有相关各方面的整体协调配合,都将注定最后的失败。我们很高兴地看到这一代的改革者们认识到了这一点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同时也希望在将来的课程标准实施中看到更多方面的改革举措,包括在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中进行相应的改革。以上所发议论纯属个人观点,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教。参考文献1.李培实:小学自然课的改革与发展,载课程教材教法1993年第6期。2.刘默耕著:小学自然课改革探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3.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自然室: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自然教材说明,载课程教材教法1992年第11期。

20、4.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自然室:义务教育小学自然教材研究与实验,载义务教育教材的研究与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小学自然教学大纲(草案),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年版。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小学自然教学大纲(草案),人民教育出版社1963年版。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自然常识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年版。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全日制小学自然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自然教学大纲(试用),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本文摘自人民教育出版课程教材研究所编课程教材改革之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56页。)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