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最新中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资格证面试题目及答案资料1、 核酸(第一册分子与细胞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第3节遗传信息携带者-核酸) 一、教学目标: 【知识】:能说出核酸的种类,简述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技能】:用实验的方法,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教学重难点:理解核酸的结构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三、教学用具:ppt幻灯片、实验材料(略)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引入: 以利用DNA侦破案件、寻找灾难死难者或者亲子鉴定为例子,并以问题作为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1、DNA是什么?2、为什么DNA能比较精确地定位一个人的身份?3、你还了解那些关于DNA鉴定的应用
2、? 在老师的引导下,思考问题,并尝试作出回答。(2)核酸的种类和分布阐述核酸的种类: DNA的中文名称是脱氧核糖核酸,是核酸的一种,还有一种叫做核糖核酸的物质,简称RNA。这两种核酸就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核酸与生物的遗传、变异、蛋白质合成有重要的关系(为后面的留下伏笔) 实验:使用染料对细胞进行染色,观察DNA、RNA在细胞的分布。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但是叶绿体、线粒体中也有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 完成实验,并根据观察,提出推断: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的什么位置。 (3)核酸的结构: 为什么核酸很储存遗传信息呢?那还得从学习核酸的结构入手。(设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3、)阐述核酸的结构:核酸也象蛋白质一样,是一种大分子,而且也是由一种叫做核苷酸的小单位组成的。(引导学生观察课本彩图中的两种核苷酸,展示问题)1、核苷酸的化学组成是什么?2、组成DNA、RNA的核苷酸分别是什么,它们的主要差别是什么?3、核苷酸之间是怎么样连接的?4、DNA、RNA分别还有什么碱基础?5、尝试作出假设,为什么核酸能储存遗传信息?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更正和总结:核苷酸的共同点是一分子核苷酸是由一份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还有一份子碱基组成的;组成DNA的核苷酸是脱氧核苷酸、组成RNA的核苷酸是核糖核苷酸;核苷酸之间是通过磷酸与五碳糖交替连接而成的;4、DNA还有的碱基是A、T、G、C(如
4、何去去记忆),RNA中不还有T,U代替了T;5、DNA和RNA上4种碱基就好像4个字母,可以记载任意长度的内容。 阅读相关的教材,展开讨论并回答问题。(4)归纳与总结: 用图表比较DNA、RNA的差异;理顺DNA、RNA、核酸、核苷酸、碱基之间的关系。2、 细胞器(第一册分子与细胞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第2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2课时) 一、教学目标:【知识】:举例说出集中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技能】:制作临时装片,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情感】:讨论细胞中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部分与整体的统一性 二、教学重难点:几种主要细胞
5、器的结构和功能、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本节重点,而难点是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和制备临时装片,观察线粒体。 3、教学用具:ppt,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型四、课前准备:5、教学过程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引入: 由初中学习细胞质的知识层次引入,细胞器最早是由于在光学显微镜下看到的 小的反光点而被发现的。以问题启发学生:一些学生已经看过的细胞器:在细胞质中,除了看到细胞核以外,还看过那些有形态的结构? 细胞之所以能完成如此多的生理功能,(可以举一些例子,如分泌,保持形态,运动等)都是依赖各种复杂的细胞器互相配合而完成的。 回忆并回答问题(如叶绿体、液泡) 二、几种细胞器: 展示图片,简单讲解
6、几种细胞器及其分工:线粒体(旁栏部分);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再展示动物、植物的亚显微结构图片,提出问题,还能找到哪些细胞器。 表格总结细胞器及其功能(补充双层膜、单层膜;提醒学生注意细胞结构与功能适应)。 回答旁栏部分的问题,观察细胞亚显微模式图 阅读课文,尝试填写表格 三、 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并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 以蛋白质的分泌为例子,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在核酸的指导下,合成各种氨基酸,这些氨基酸在内质网中连接成肽链,并初步进行折叠和包装后,以囊泡的形式运送到高尔基体,在高尔基上,蛋白质被进一步修饰和包装,再以囊泡的形式运送到细胞膜内侧,最后被分泌到细胞外。这个
7、过程需要消耗有线粒体提供的能量。 阅读课文中的资料分析,展开讨论,分别回答讨论题 四、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P49图,许多细胞器都有膜的结构。这些膜都互相作用和联系的。引出生物膜系统的名词。再次回顾蛋白质合成分泌,强调生物膜系统的工作方式。 观察p49图,找到几种细胞器膜之间的关系 生物膜系统的功能:每种功能让学生尝试举出例子。功能一:维持稳定的细胞内部环境,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例子:细胞膜、叶绿体的膜等);功能二:许多化学反应都在生物膜上进行,生物膜提供了广阔的反应面积(例子:叶绿体、线粒体);功能三:隔开各个细胞器。人工血液透析的原理。 对生物膜的功能举出例子 科学家故事(可以提到
8、前面细胞器之前讲),强调几个科学家分别的成果是什么:克劳德:差速离心法;德迪夫:发现溶酶体:帕拉德:发现核糖体和线粒体结构,动态研究细胞。(本部分也可以在讲细胞器前进行) 阅读科学家的故事 五、小结: 几种细胞器名称、功能、结构;细胞器如何互相配合完成产物分泌的生理功能;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及其功能。 六、课后练习3、 细胞增殖周期(第一册分子与细胞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第1节细胞的增值) 第1节 细胞的增殖(3课时)1、教学目标: 【知识】:简述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了解) 概述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理解),描述细胞的无丝分裂(了解) 【技能】:模拟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探讨细胞不能无限
9、长大的原因。 2、教学重难点: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重点)。 真核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变化,以及DNA数量的变化(难点)。 三、教学用具:PPT幻灯片、探究活动的VCD或者实验材料 4、课前准备: 5、教学过程: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引入: 问题探讨:展示图片,提出问题,不同生物体体积的差异主要是由于细胞数量造成的,还是细胞体积造成的呢?引导:如果大象的体积是老鼠的1万倍,大象的细胞也是老鼠的一万或者几千倍吗?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例外:人的神经系统的发育,主要是由于细胞体积的变化) 进行思考和讨论,发表观点。在教师引导下,得出结论
10、,多细胞生物个体的差异,主要是由于细胞数量的差异。 (二)探究活动: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 提出问题:为什么细胞的体积不能无限增大?先从两方面引导,如果细胞体积过大,细胞内的物质运输速度会减慢;细胞体积过大,细胞核的调控能力会减弱进行探究活动。设定情景,设细胞为正方体,边长本别是3微米、2微米、1微米,引导学生计算3种情况中,细胞的表面积和体积之比。进一步以实验的方式进行探究。以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氢氧化钠溶液和含有酚酞的琼脂块之间的有什么关系,作用是什么?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分析细胞为什么不会无限变小的原因。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思考问题,师生进行谈论,学生进行计算,初步得出结论,体积越大
11、,相对表面积越小。学生进行实验,并得出结论 (三)细胞增殖:间期: 细胞周期概念:细胞分裂活动具有周期性,什么是周期性?提出问题,细胞分裂后会造成细胞内物质,特别是细胞核内遗传物质的减少吗?说明细胞周期分为物质准备和细胞分裂两个阶段。过渡到分裂间期。间期和分裂期经历时间的比较,得出结论:间期的时间远远长于分裂期。分裂间期的概念;细胞间期细胞的生命活动:强调DNA的合成和相关蛋白质的合成(染色体的复制)回顾染色质的组成(DNA和蛋白质),用板画形式描述染色质丝的复制。 引导学生思考:分裂间期的生理意义是什么(遗传物质的复制)、分裂期的生理意义是什么(遗传物质的平均等分) 思考问题,作出反应。观察
12、分裂间期和分裂期时间比例图,得出结论。 (四)细胞增值:分裂期: 播放动画,让学生对细胞分裂的动态过程有感性的认识。 完成引导性的填空题。 1前期:展示图片,比较间期和前期的变化:染色质螺旋,染色体出现,纺锤体出现,核仁、核膜消失。归纳为“两出现两消失”展示图片,明确姐妹染色单体、染色单体、染色质、DNA、着丝点等名词的概念和之间的关系。 阅读课文,完成填空,并对前期的特征进行表达。2中期:展示图片和引导性填空题,指导学生观察和阅读,说出中期细胞所进行的生理活动,强调染色体的运动。 阅读课文,完成填空,并对中期的特征进行表达。3后期:展示图片和引导性填空题,指导学生观察和阅读,说出后期细胞所进
13、行的生理活动,强调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阅读课文,完成填空,并对后期的特征进行表达。4末期:展示图片和引导性填空题,指导学生观察和阅读,说出末期细胞所进行的生理活动,归纳为两消失三出现。 阅读课文,完成填空,并对末期的特征进行表达。 再次播放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动画,进行巩固。 展示动物细胞和植物有丝分裂图片,以问题引导学生观察两种细胞有丝分裂的差异:动物细胞纺锤体的形成以及细胞质分裂的方式。 观察图片,进行讨论和阅读。回答问题。 以表格形式,对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染色体数目、着丝点数目、染色单体数目、DNA分子数目等进行对比。并对染色体数目、DNA分子数目,染色单体数目作出变化曲线。 有丝
14、分裂的意义。(把概念拆开,细化,联系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分裂期,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 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表格。 (五)无丝分裂: 无丝分裂的实例、过程。强调没有出现染色体(不等于没有染色体)和纺锤体。 (六)相关练习 (略) 4、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渗透作用的原理(第一册分子与细胞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地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第一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2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技能】: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对探究活动进行设计,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 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二、教学重点: 重点: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性透过膜 难点:尝试提出问
15、题,作出假设3、教学用具:ppt、实验材料 4、教学准备: 5、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引入: 复习旧知识,细胞膜的功能之一是:控制物质的进出。提出问题:物质是如何进出细胞膜的呢? (二)问题探讨 问题探讨: 用幻灯片展示实验,提出问题:漏斗管内的液面为什么会升高?如果换成纱布,会怎么样,说明玻璃纸有什么特性?什么物质跨越了玻璃纸?如果内外的蔗糖溶液浓度相同,液面会怎么变化? 补充资料:什么是半透膜。 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 (三)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幻灯片展示红细胞吸水和失水的试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完成资料分析后的讨论题。学生完成讨论并交流后进行归纳和总结:红细胞的
16、细胞膜是半透膜;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略) 阅读资料分析,讨论相关问题,并且回答交流 2提出问题: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情况和动物细胞有区别吗?用问题引导学生说出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结构的差异:细胞壁;植物细胞的内环境与动物细胞的有什么不同。引出原生质层的概念。 讲出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在结构上的差异 3以提纲的方式知道学生完成探究活动的设计。提出问题(价值高的)、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学生完成探究活动的设计(4人小组,书面) 4学生完成“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实验。5、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第一册分子与细胞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第1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第三章 细胞的基
17、本结构 第一节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2课时) 1、教学目标: 【知识】:阐述细组成胞膜的成分结构,了解细胞膜的功能 【技能】:设计实验证明细胞膜的存在。 二、教学重难点:细胞膜的成分结构、功能是本课的重点;使用实验的方法验证细胞膜的存在是难点。 三、教学用具:ppt幻灯片、实验材料 四、教学准备:要预先准备动物的血液稀释液体。 五、教学过程: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引入 提出问题:生物体都一个共同的特点,身体与外部的环境总是怎么样的? 细胞作为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也有结构使细胞和外界隔绝开来,那就是细胞膜。(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是细胞膜而不是细胞壁)如何在显微镜下区别细胞和气
18、泡? 回答问题(生物体和外部环境是隔绝开来,体内体外的物质不能随意进出)(2)细胞膜的成分 (幻灯片展示哺乳动物红细胞膜各种成分含量),细胞膜的主奥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质,磷脂最丰富。(3)细胞膜的功能 蛋白质的作用和糖类的作用 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割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肾上腺素对心脏细胞的影响、精卵识别、敌我细胞识别;胞间连丝(最好找到图片)。(四)练习 (略) 6、 光合作用的过程(第一册分子与细胞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二) 第4节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3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说出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了解),说出叶绿体的结
19、构和功能(了解) 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它的认识过程(理解),研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 【情感态度】:通过了解光合作用的探索过程,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 且要善于吸收不同意见中的合理成分,还要具有质疑、创新和用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能力、技能】:进行有关的探究和实验,学会提取、分离绿叶中的色素,在有关实验、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探究等的问题讨论中,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分享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光合作用的发现和研究历史;光合作用的光反映、暗反应过程以及相互关系;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难点:光反映和暗反应的过程;探究影响光合作用
20、强度的环境因素。 3、教学用具:实验材料;ppt课件四、课前准备: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引入: 光合作用对自然界的意义:生成氧气,进而紧接形成地球的臭氧层;直接或间接为其他生物提供能源;促进碳的循环。 (二)光合色素: 实验:探究光合色素的的种类 讲述光合色素的种类、吸收光谱 (三)叶绿体的结构: 通过图片和问题的引导,讲述叶绿体的结构及其适应光合作用的特点。 学生活动:对恩格尔曼的两个实验进行讨论,并进行表达交流 (四)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利用学生初中学过的关于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利用填空的方式,展示光合作用的定义。引导学生对几个主要的探索历程资料进行阅读,并
21、找出相关阶段的研究成果或观点。特别讲述用同位素追踪氧元素走向和碳元素走向的实验。 (五)光合作用的过程: 光反应:以光合色素捕获的光能的用处入手,并辅以板话,能量的是水脱氢,并放出氧气和产生H;并且使ADP生成ATP。强调了光反应需要的条件是光、光合色素、酶。 暗反应:目的是二氧化碳获得H,被还原成为葡萄糖。二氧化碳与C5化合物结合(二氧化碳的固定),形成2分子C3;一部分C3获得了H被还原为葡萄糖;一部分C3形成C5继续参与循环。归纳光合作用的本质:把利用光能,产生H,把二氧化碳还原为葡萄糖,并把光能储存在更加稳定的糖类中。 以表格的形式再次巩固光合作用两个阶段的各种变化。以及两个阶段之间的
22、关系。 (六)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以及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设计情景,引导学生了解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强度、温度对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利用哈密瓜之类的例子,分析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关系。 (七)化能作用: 自养生物;异氧呼吸的概念,并且通过例子来讲述叶绿体的苦恼。 7、 减数分裂(第二册遗传与进化第2章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一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减数分裂的概念。 2通过精子的形成过程掌握减数分裂过程及图解。 3理解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及图解。 4理解受精作用的概念及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
23、过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训练学生的识图能力。 2观察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染色体特点,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 3通过列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比较表,训练学生的归纳、总结、比较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数目发生一系列规律性变化,通过受精作用使生物前后代之间能保持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引导学生了解生命是运动的、有规律的。 2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办法 精子的形成(减数分裂)过程及图解 解决办法 (1)讲清减数分裂的整个过程,弄清减数分裂中各个时期的特点及变化。 (2)讲清减数分裂过程在图解上的特点及染色体、DNA的规律性变化。 (3)利用多媒体
24、以动画形式表现减数分裂的全过程。 2教学难点及解决办法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的数目变化 解决办法在弄清教材图中所画的染色体、DNA数量及变化的基础上,再总结减数分裂过程中它们的变化规律。 3教学疑点及解决办法 (1)染色体在精原细胞时就复制了,为什么在联会时,图上的染色体形状仍和精原细胞时一样,没有把染色单体表示出来? (2)为什么说经过第一次分裂后,染色体数目就减少了一半? 解决办法 (1)讲清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是一个逐渐螺旋化变粗的过程,联会时,染色体螺旋化程度低,光学显微镜下还看不清有染色单体,四分体时期,螺旋化程度高,染色体变粗了,才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个染色体有两条单体。 (2
25、)从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来看,染色体数目没增加,却平均分到两个细胞中。从教材P103图上看,第一次分裂中,每个细胞有4条染色体,分裂完成时,每个细胞就只有两个染色体了。减半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的分开。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4教学方法 讲述法、谈话法。 五教具准备 精子的形成过程(挂图或相应的静止图像,以及整个过程的动画图像),有丝分裂中期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后期对比图,(详图见教案) 卵细胞形成过程(挂图或相应的静止图像),减数分裂图解(即教材P17图2-2或整个过程的动画图像),受精过程(录像),生物的生活史图解(示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DNA的染色体数目变化图解,减数分裂
26、与有丝分裂比较表。 六学生活动设计 1回顾细胞分裂方式。 2阅读减数分裂概念,找出减数分裂的特点。 3推论联会,四分体时期染色体、DNA及染色单体的数量。 4分析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原因。 5观察并发现有丝分裂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染色体的特点,学会判断区别这两种分裂方式。 6根据挂图,复述精子形成过程。 7比较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找出二者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8总结减数分裂各个时期DNA和染色体的数目变化。 9对比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列比较表。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多媒体教学银幕上显示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了解减数分裂的概念,通过精子的形成过程,掌握减数分裂过程及图解。 (二)重点
27、、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引言:有性生殖要通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形成合子,再由合子发育成新个体。有性生殖细胞的产生,又必须经过减数分裂。以前学过,细胞分裂的方式有三种,哪三种?(要求学生答出: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以前学过了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现在学习减数分裂。 1减数分裂 1减数分裂 学习阅读教材,要求学生说出减数分裂的概念,并勾书,找出减数分裂的特点。强调:连续分裂两次而染色体只复制一次,分裂的结果,染色体数目减半。 讲述:减数分裂是怎样进行的,染色体数目是如何减少的呢?下面,我们结合动物的精 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讲述减数分裂的基本过程。 2精子的形成过程 讲述:精子在精巢
28、中形成。 (示精子形成过程挂图或多媒体银幕显示精子形成过程的静止图像。) 在精巢中,通过有丝分裂产生了精原细胞。根据有丝分裂的特征,可知精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存在一个什么关系?(要求学生答出:相同。)在精原细胞时期,进行了染色体复制。此时相当于有丝分裂的哪一个时期?(要求学生答出:间期。)复制的结果,染色体由(板画),也和有丝分裂间期一样,染色体是细丝状,用光学显微镜是看不到的。而不是图上画的这个样子。 复制完成后,细胞开始进行第一次分裂,此时的细胞,叫初级精母细胞。第一次分裂的前期,细胞中的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叫联会。所谓的同源染色体,指减数分裂时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
29、一般都相同,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指图说明,使学生弄清楚图上谁和谁是同源染色体,还可以利用指头作比喻,如果一个手指表示一个染色体的话,两只手合在一起,则两个大拇指,两个食指等相应的手指都分别是同源染色体。) 联会后,染色体进一步螺旋化变粗,逐渐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每个染色体都含有两个姐妹染色单体,由一个着丝点相连,每对同源染色体则含有四个姐妹染色单体,叫四分体。 (教师指图问)图中四分体有几个? (学生应答出:两个。) 强调:每一对同源染色体共有四个姐妹染色单体,组成一个四分体,因此,同源染色体的数量就是四分体的数量。由此,我们可以推算,果蝇体细胞有4对8个染色体,减数分裂时,形成多少个
30、四分体? (答:四个。)人呢? (答:23个。) 把四分体时期和联会时比较,由于染色体复制在精原细胞时就发生了,因此,它们所含的染色单体、DNA数目都是相同的,不同的主要是染色体的螺旋化程度不同,联会时染色体螺旋化程度低,染色体细,在光学显微镜下还看不清染色单体,因此,没有在图上表示出来。四分体时期,染色体螺旋化程度高,染色体变粗了,可在光学显微镜下清楚地看到每一个染色体有两个单体。 (教师提问)此图中,四分体时期画了几对染色体 (学生答:2对。),几条染色体?(答:4条。)几条染色单体?(答:8条。)几个DNA分子:(答:8个。)那么联会时呢?(学生答:仍是两对同源染色体,4条染色体,8个染
31、色单体,8个DNA分子) 教师特别强调:不要片面看图,妄作结论,就认为是联会时进行了染色体的复制。 随后,各个四分体排列在细胞中央,同源染色体好象手拉手似地排成两排,(教师指着相应的图说明)纺锤丝收缩,牵引染色体向两极移动,导致四分体平分为二,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分开,但此时着丝点并未分开,每一染色体上仍有两条染色单体。接着发生细胞分裂,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分裂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而每个次级精母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就只有初级精母细胞的一半了,在图上,初级精母细胞有几条染色体? (答:4条。),而次级精母细胞呢? 指图中刚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答:2条。),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原因是什么?(答:同源染色体分开,),在次级精母细胞中还有没有同源染色体?(答:没有。) 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分开,说明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由于两个同源染色体在细胞中央的排列位置也是随机的,可以互相交换,因此,就决定了同源的两个染色体各移向哪一极也是随机的,这样,不同对的染色体之间就可以自由组合。这是将来要学的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细胞学基础。 第二次分裂的基本过程与有丝分裂相似: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成一排,后期,着丝点一分为二,两个姐妹染色单体成为两个染色体,在纺缍丝的牵引下,移向两极,接着,细胞分裂,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分裂成4个精子细胞,减数分裂完成。 把精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刚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以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