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9 ,大小:47.89KB ,
资源ID:1093137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93137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考语文热点第2讲传记主观题考法研究.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考语文热点第2讲传记主观题考法研究.docx

1、高考语文热点第2讲传记主观题考法研究第2讲传记主观题考法研究“写什么人”类题目的3大题型传记是以写人为主的一种文体,因此围绕“写什么人”来命题是必然的,结合近几年高考题型,这方面体现在传记这一文体中有三大题型:“概括分析传主事迹”“概括分析传主形象”“分析传主做出贡献、成就的原因或个性品质形成的原因”。题型一概括分析传主事迹传主的事迹,构成了传记材料的主体,直接对表现人物形象特点、品质以及思想风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阅读一篇传记,首先应围绕传主的事迹来进行梳理,看看写了有关传主的哪些事迹,再进行概括归纳,由此进一步分析传主的形象。审题定向题干示例审读判别(2016全国卷)为什么说1985

2、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能力指向性词语:“概括”或“分析”。方向限定性词语:“主要事迹(贡献)”“如何”“形成”“成为”。在辨别时学会转换问法,如“如何形成”可以变换为“经历了哪些事件形成”。(2016全国卷)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有哪些心得?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2015全国卷)朱东润的传记文学观是如何形成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2014全国卷)在国家需要时,邓叔群是如何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他常见设问方式:(1)的事迹主要有哪些?请简要概括。(2)文中写了有关传主的哪几件事?(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介绍)的?解题方略概括分

3、析传主事迹3步骤第一步,审题,明确答题方向审读题干信息,锁定其中的关键词语,注意题目的附加条件,明确该题考查的方向。第二步,定位,筛选相关信息根据第一步对答题方向的确定,回归原文,筛选相关的事迹。在这一步中注意关注传主在时间、地点、工作等变化时做了什么事情,因为答案信息就来源于此。第三步,整合,分条归纳提炼因为筛选出来的事迹往往有同类或交叉等现象,所以需要根据题干要求分条分角度表述。此类题的信息区间往往对应全篇或大部分篇幅,易因梳理信息不够,造成答案要点不全。应树立全局意识,善于利用标题、首尾段句、过渡句、主旨句、中心句、评议句等快速提取有关传主事迹的关键信息。典例示范例一(2014全国卷)阅

4、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爱国科学家邓叔群经过清华学堂八年苦读,邓叔群于1923年经考试公费留学美国。同时去的同学大多选择学习外交、银行、军事、法律等专业,只有他不听别人劝告,为了解救贫困的中国农民,一心入读康奈尔大学的农林专业。留学期间,目睹同胞受到种族歧视,这激发了他为国争光的民族自尊心,决心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他不仅主科成绩都是A,而且荣获了全美最高科学荣誉学会颁发的两枚金钥匙证章。正当他博士论文接近完成时,国内岭南大学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导师惠凑推荐了他,但建议他完成论文后再回去。邓叔群却认为,学到先进知识报效祖国,正是自己求学的真正目的,于是当即回国。在回国后的

5、十年中,为搜集我国第一手真菌资料,他手提竹篮,攀山入林,一样一样地采集,逐一鉴定,定名分类。他先后研究鉴定的真菌种类达一两千种,分隶于数百个属,其中首次发现的新属5个,新种121个,为世界真菌资源宝库增添了新标本,在世界真菌学史上为我国的真菌科学谱写了重要的第一章,向世界宣告了中国有自己的真菌科学。在世界著名真菌分类学家考尔夫教授总结的康奈尔大学120年来作出突出贡献的41位真菌学家中,他是唯一的东方人。抗战开始不久,为了使自己的研究与国计民生关系更为直接,邓叔群转向了林业研究。他带领助手深入云南、西康、四川一带,勘察森林资源状况。他们冒风雨,顶烈日,忍饥寒,摸清了该地区森林资源的组成、分布、

6、蓄积量及病虫害等情况,绘制了中国的早期林型图,并提出了合理经营、开发和管理原始森林的研究报告,为大后方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参考。其中森林的材积估算、轮伐期、更新方法、造林方针等,至今仍有参考价值。后来,邓叔群拒绝就任农林部副部长,而在甘肃省建设厅厅长张心一的支持下,举家奔赴甘肃,开始黄河上游水土保持的研究。经过几年艰苦奋斗,成功创办了洮河林场及三个分场,建立了一整套保证森林更新、营造量大于采伐量的制度,创建了以科学的方法经营和管理森林的新模式。邓叔群认为,水利和林、牧之间具有密切关系,要根治黄河水患,就必须三者并重。为保持黄河上游水土、减轻下游灾害,他提出了森林生态平衡理论。1948年,邓叔群当选

7、为中央研究院院士。随后,中央研究院要求全体高级研究人员迁往台湾或去美国。他不仅自己明确表示决不离开,还动员其他同事共同抵制。他对家人说:“别忘了自己是中国人,要为民族富强奋斗终生。我绝不跟腐败的国民党去台湾,也不去美国。”其实在他内心深处,对共产党抱有希望和向往,愿与民族同甘苦、共命运。后来,他早年的学生沈其益受东北解放区领导委托,特地到上海动员他去东北筹建农学院,他欣然接受邀请,并在半年时间内,带病编写出一整套林科大学的教材纲要。作为沈阳农学院创建总指挥,他辛勤工作,调度有方,快速、高效地完成了建校任务。 邓叔群生活简朴,不图物质享受。新中国成立后,他把抗日战争前在南京购建的花园洋房捐献给国

8、家,还三次主动提出减薪。抗美援朝时,他将自己的积蓄捐作军用。1960年,他受林业部委托,举办森林病理学培训班,为各省培训出数十名专业技术骨干。培训结束后,他谢绝巨额酬金,只留一张结业合影作纪念。邓叔群一生的选择,都从人民和祖国的需要出发,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科学报国的理想。(摘编自中国真菌学先驱邓叔群院士)相关链接:邓叔群(19021970),中国真菌学家。福建福州人。曾任岭南大学、金陵大学、中央大学等校教授,中央研究院研究员。新中国成立后,任沈阳农学院和东北农学院副院长、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主要著作有中国的高等真菌中国的真菌等。(摘自辞海第六版)我自幼被外

9、祖母严氏收养。她教我劳动,晓我勤俭,并以民族英雄岳飞、戚继光、林则徐等人的事迹勉励我;教我做人要坚贞不屈、清正廉洁、光明磊落,这一切促使我从小就立志为中华民族的强盛奋斗终生。(摘自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邓叔群)在国家需要时,邓叔群是如何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自主尝试 解题演示第一步:精准审题,确定答题方向把题干“在国家需要时,邓叔群是如何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的”变换一下问法“在国家需要时,邓叔群做了哪些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的事”,就会更明确地确定本题为“概括分析传主事迹”题。并且题干已明确从“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的角度。第二步:找准对应,确定

10、答案要点根据第一步对答题方向的确定,回归原文,筛选相关的事迹。从文本来看,信息遍及全篇。需要根据与传主相关的时间、地点和工作变化,再根据题干界定的“在国家需要时”“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的角度,寻找原文相关对应事件。思考角度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主动牺牲个人利益第一段:留学期间,邓叔群做的事:因岭南大学的需要,在即将毕业时,却中断学业,立即回国。第六段:新中国成立后,邓叔群做的事:捐献花园洋房给国家,还主动提出减薪。抗美援朝时,邓叔群做的事:将自己的积蓄捐作军用。为国分忧第五段:1948年,邓叔群做的事:带病编写出一整套林科大学的教材纲要,并完成了沈阳农学院建校任务。第六段:1960年,邓叔

11、群做的事:免费培训森林病理学专业技术骨干。参考答案因为岭南大学的需要,中断学业,提前回国效力;带病编写教材纲要,为筹建沈阳农学院辛勤工作;把自家的花园洋房和积蓄捐献给国家,并主动提出减薪。题型二概括分析传主形象概括分析传主的形象,是传记类文本考查的一个必考点。因为传记本身就是以写人为主的,其目的就是刻画人物、表现人物。概括分析传主的形象,应建立在对传主事迹概括的基础上。审题定向题干示例审读判别(2016全国卷)从日知录的成书过程来看,顾炎武治学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能力指向性词语:“概括”或“分析”。方向限定性词语:特点(治学、性格等方面)、精神品质、人格魅力。(2014全国卷)玻尔

12、“特有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其他常见设问方式:(1)通过文章可以看出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2)通过事件,反映出传主怎样的性格?(3)从文中看出是一位怎样的人?解题方略概括分析传主形象“4角度”从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角度概括分析阅读传记时要把握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看事件在传主的生活中起了什么作用,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特质等。阅读传记时要把握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看这一细节表现了什么,它在事件或传主的生活中起什么作用,它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特质等。从传主与时代、与他人的关系角度概括分析联系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根据作品所陈述的与社会进程以及传主个人成长

13、相关的重要事实,把握传主形象。传主的人际交往是影响他也是组成他人生经历的重要方面,阅读时要注意通过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传主性格。从作者或他人对传主的态度和评价的角度概括分析作者在写作时,在尊重事实、尊重历史的基础上,会对传主进行评价。要区分传记中的叙与评,把握事件与观点的关系。抓评论性、概括性的词句。从“相关链接”与文本的关系的角度概括分析“相关链接”是对正文的必要补充,这些链接的内容往往隐含着传主的形象特点,对于我们解答相关题目有着重要的作用。只重摘录原文现成词句,不重对人物精神品格特点的提炼归纳。不注意整体读文,以致锁定答题区间不够准确,要点偏离题干要求或不够全面。典例示范例二(2016

14、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一代通儒顾炎武顾炎武从科举制度桎梏中挣脱出来后,便一改旧习,自誓“能文不为文人,能讲不为讲师”,力倡“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为了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也为了摆脱纠缠,躲避豪绅叶方恒的陷害,他以游为隐,将家事稍作安排,便只身出游。最初往来于山东、北京、江苏、浙江之间,自康熙元年起,其游踪扩至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以友人所赠二马二骡载书自随,南北往返,风尘仆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著述事业。顾炎武每到一处,必考察当地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如与平日所闻不符,便打开书卷验证。旅途中则在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就翻书温习。据

15、他在书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后回忆,自己曾临泰山,谒十三陵,登恒山,抵太原,“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他把所搜集到的地理文献资料一分为二,将有关水利、贡赋、经济、军事部分,编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有关地理沿革、建制、山川、名胜部分,则编为肇域志。日知录是顾炎武的一部读书札记,最能代表他的严谨笃实与学术创新,也反映了他一贯不愿“速于成书,躁于求名”的治学品格。全书共三十二卷,以“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为宗旨,体现了他的学术、政治思想。康熙九年初刻八卷本刊行后,他又不断增改,至康熙十五年,已得手稿二十余卷。顾炎武在该书的题记中说,他从小读书,“每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

16、复改定”。一旦发现前人著述中已有类似论说,一律删去。积三十余年,编成此书。取论语子夏之言,命名为日知录,供后人研讨。顾炎武把论语中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作为自己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道,虚怀若谷,严于律己,注重友情。在他看来,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交友是益学进道的重要途径,古人学有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所以,寻友交友构成他为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学交友过程中,他始终推友之长,虚己待人,以友为师,其高尚品格足为后世楷模。他晚年所撰广师,从学术视野、学术贡献、博闻强记、文风雅正、治学态度等方面,对同时代的十位“同学之士”加以称许。其弟子潘耒在日知录序中,盛赞其师足迹半天下,所

17、至交其天下贤豪长者。天下无贤不肖,皆知先生为通儒。顾炎武一生,始终关注“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早年奔走国事,中年谋求匡复,即使暮年独居北方,依旧念念不忘“东土饥荒”“江南水旱”。直到逝世前,病魔缠身,他仍然以“救民水火”为己任。他主张,天生豪杰必有所任,“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正是自己的责任。顾炎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有其特定的原因,今天看来固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于一个旧时代的思想家和学者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面对明清交替的现实,顾炎武从历史反思中得出结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世学者将他的这一思想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

18、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颇有道理的。(摘编自陈祖武顾炎武评传)相关链接:顾炎武(16131682),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初名绛,字宁人,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搜集材料,学问广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反对空谈“心、理、性、命”,提倡“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顾亭林诗文集等。(摘自辞海第六版)我生平最敬慕亭林先生为人深信他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从日知录的成书过程来看,顾炎武治学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19、(6分)自主尝试 解题演示第一步:精准审题,确定答题方向“顾炎武治学有什么特点”,就是要求考生思考顾炎武在治学方面体现出怎样的形象特点,属于“概括分析传主形象”题。“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主要是从“概括”的角度来作答,不需要作过多分析。“从日知录的成书过程来看”,确定了答案的相关文本区域是在第二段。第二步:找准对应,确定答案要点思考角度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从事件(人物的言行)中(1)“康熙九年初刻八卷本刊行后,他又不断增改,至康熙十五年,已得手稿二十余卷”“其有不合,时复改定”,可见顾炎武求真求实的治学特点。(2)“一旦发现前人著述中已有类似论说,一律删去”可以概括出其“从不蹈袭前人”“注重学术创

20、新”的特点。(3)“每有所得,辄记之”“积三十余年,编成此书”可以概括出其坚持,善于积累的特点。(4)“取论语子夏之言,命名为日知录,供后人研讨”可以概括出“持论公允”“严谨”的特点。从作者对传主的评价中文章在第二段开始就有作者对其的评价“他的严谨笃实与学术创新,也反映了他一贯不愿速于成书,躁于求名的治学品格”。可见其在治学中具有“严谨”“笃实”“创新”的特点。确定答案要点后,还要合并同类项,将相同的特点归为一类,避免要点交叉重复,层次不清。参考答案坚持独立思考,注重学术创新,从不蹈袭前人;积少成多,不断增改,务本求真;严谨笃实,勤勉治学,持论公允,留待后人检验。题型三分析传主做出贡献、成就的

21、原因或个性品质形成的原因分析传主做出贡献、成就的原因和分析传主个性品质形成的原因,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重要内容,也是全国卷实用类文本极重要的考题,有时甚至把它放在探究题中考查。审题定向题干示例审读判别(2016全国卷)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为什么能够取得创造性成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2016全国卷)梁启超生平最敬慕顾炎武的为人,认为他不但是经学大师,而且是世人楷模。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2015全国卷)作为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戴安澜不仅深受国人爱戴,甚至连敌人也不得不佩服,其中必有内在原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能力指向性词语:“分析”。方向限定性词语:“为什么”“原因”“内在原因”等。

22、其他常见设问方式:(1)从全文看,为什么坚持?(2)是什么原因让传主走上了路?(3)结合全文,分析成为的原因。解题方略成因分析题思考2大角度原因包括两方面,一是主观原因,二是客观原因。主观原因指从事历史活动的人或集团的认识能力和实际作为,客观原因指不以人的意志力为转移的环境和条件。分析传主做出贡献、成就的原因或个性品质形成的原因也同样包括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大角度,具体如下: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先天禀赋、后天努力、个人修养、精神、追求等等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他人的帮助等等1.关注原因信息的多面性原因信息有两类。一类是由具体事件构成的原因,姑且称为“事因”。这实际是对表示“原因”的事件的简

23、明概括,我们要回答的成因题多属此类。另一类是由事理构成的原因,姑且称为“理因”,“理因”多见于探究题中。答“理因”要先说成功的事理,再说能起证明作用的事情。2.关注原因信息的隐蔽性有的原因信息相对隐蔽,有的蕴含在其他人物或作者或传主自己的言行中,有的集中在文中的几个关键句中,有的还在“相关链接”的材料中,需要细心查找,通过这些材料,看背后隐含的原因。典例示范例三(2017考试说明样题)阅读吴文俊的数学世界(原文见第1讲“一、怎么考”中典例),完成后面的题目。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为什么能够取得创造性成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自主尝试 解题演示第一步:精准审题,确定答题方向题干“为什么”“取得

24、创造性成果”“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已经明确了本题题型是“分析传主做出贡献、成就的原因”,并且“数学研究”又限定了思考方向。第二步:找准对应,确定答案要点思考角度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主观原因第段从别人的评价中看其修养数学研究能一下子抓住核心问题、极其敏锐地看出数学的发展趋势第段从传主个人言行中看其修养和学术追求独立思考,创新第段从作者的评价中看其修养和学术追求“特别强调数学思维” “他在数学上的一系列成就,全得益于他的独辟蹊径”第段从传主言行中看其修养和学术追求不盲从奥数,清醒地认为应注重引导学习的兴趣,训练数学思维第段从作者的评价和传主个人言行中看其修养兴趣广泛,内心充满童趣。有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

25、第段从传主个人言行中看其修养下扎实的功夫“相关链接”从传主的人生经历及别人评价看其修养和学术追求善于借鉴,并能创新“相关链接”从别人的评价中看其修养和学术追求独辟蹊径,不袭前人,富有创造性客观原因社会环境(他人的帮助)师从名师陈省身,使其具有扎实的功底确定答案要点后,还要合并同类项,将相同的特点归为一类,避免要点交叉重复,层次不清。参考答案不蹈袭前人,不盲从权威,能够独辟蹊径;具有扎实功底、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学术视野广阔,注重人文修养。 “传记写什么人类题目”配套检测A册(学优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2分)王阳明的人生与学问吴光明宪宗成化八年九月三十日,王

26、阳明诞生于余姚一个官宦之家。幼名为“云”,五岁时改名“守仁”,盖取论语“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之意。阳明十二岁时,开始拜师读书。他经常捧书沉思,思考人生真谛。有一天,他突然问书塾老师:“何为(人生)第一等事?”老师回答说:“惟读书登第耳!”王阳明疑惑地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这个“读书学圣贤”的心愿,表达了少年王阳明要做圣贤的远大志向。弘治十二年春,阳明二十八岁,第三次参加会试,终于举进士出身。明武宗正德元年,阳明三十五岁。司礼监掌印太监刘瑾专权跋扈,结党营私,排斥异己。御史薄彦徽等会同南京给事中戴铣,上疏请诛刘瑾等“八虎”。刘瑾大怒,逮薄、戴等人下诏狱,各杖

27、三十。戴铣竟被杖死狱中。时任兵部主事的王阳明挺身而出,抗疏力救,刘瑾遂逮阳明下诏狱,廷杖四十,贬为贵州龙场驿驿丞。在贬谪龙场期间,王阳明经历了身体与心灵的“百死千难”,但他并未被种种天灾人祸所击垮,而是自强不息,从容应对。面对种种困境,他常常思考“圣人处此,更有何道”的问题。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深夜,他突然大彻大悟大学“格物致知”之旨,不禁欢呼雀跃,“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便是所谓“龙场悟道”,其关键在于领悟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道理,其逻辑的结论是求理于心,而非求理于外。这标志着王阳明主体意识的觉醒,也为他日后在讲学中形成良知心学奠定了心灵觉悟的基础。正德五年三月

28、,王阳明经历了两年贬谪生活后被朝廷起用,升为庐陵知县。他以民为本,推行了多项德政,特别是冒着被罢官处分的风险蠲免了困扰境内百姓的苛捐杂税,深得民众拥护。同时,他敦励风俗,推行孝道,以儒家道德人文精神教化民众,使民风归于淳厚。正德十四年六月十四日,宁王朱宸濠在南昌起兵反对朝廷。当时,阳明正奉命前往福建,行至途中,仓促闻变,立即回军吉安,调兵“勤王”。在王阳明的精心调度与策划之下,竟能“以万余乌合之兵,而破强寇(宁王)十万之众”,这在军事史上创下了以少胜多的奇迹,也成就了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和文武双全的历史声名。从正德十二年到十六年,王阳明大多时间在江西赣州和南昌。这段时期,他经历了自贬谪

29、龙场以来人生最艰难险恶的时期,但种种苦难的磨砺,使王阳明的思想升华到一个新高度,促使他提出了“致良知”的哲学命题,从而完成了阳明学的哲学建构。正如阳明自己总结的:“某于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非是容易见得到此”“我此良知二字,实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也”。阳明良知之教的成型,不仅使其精神境界升华到新的高度,更使他在复杂险恶的政治斗争中气定神闲、宠辱不惊,自立于不败之地。嘉靖六年五月,广西田州土司叛乱,数剿无效,朝廷遂命王阳明进剿“乱贼”。王阳明率师抵达广西以后,对思恩、田州地区土司的武装反叛采取了安抚为主、罢兵息战的政策。不到半年,即促使其首领卢苏、王受率数万之众竭诚投降,使得迁延数年、屡

30、剿无效的思田之乱宣告平息。广西平乱的战事,前后经历一年多;这一年多来,王阳明以衰病之躯,奔走于炎热潮湿、瘴疠遍布的崇山峻岭,可谓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嘉靖七年十月初十,王阳明向朝廷上了平生最后一道奏疏,说明自己“炎毒益甚、遍身肿毒、喘嗽呕吐”的严重病况,请求朝廷允许他回乡养病,其辞悲切。眼见病情日重,他已等不及朝廷的批复了,于是班师北归。于十一月二十五日抵达南安府(今大余县),二十八日晚,舟停青龙铺水面。二十九日上午,他已处于弥留之际,其弟子周积请问有何遗言,阳明只留下了“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八个字,瞑目而逝。享年五十七岁。(摘编自吴光王阳明的人生与学问,有删改)相关链接:“先生(王阳明)之学,始泛滥于词章,继而遍读考亭(朱熹)之书,循序格物,顾物理吾心终判为二,无所得入。于是出入于佛、老者久之。及至(龙场)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其学凡三变而始得其门。”(选自黄宗羲明儒学案姚江学案,有删改)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阳明先被贬龙场,后困居江西,经受种种苦难的磨砺,始终坚持潜心苦思,终成就了阳明之学。B王阳明为戴铣挺身而出,仗义执言,与专权跋扈的刘瑾抗争,表现了他坚持正义、无所畏惧的道德勇气。C王阳明提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强调虽圣人之道遥不可及,但自我都可追求主体心灵的觉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