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28.01KB ,
资源ID:1093032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93032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音乐史.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音乐史.docx

1、中国音乐史解词歌舞戏:歌舞戏是南北朝后期兴起的一种有故事情节、角色化妆、歌舞兼具,并有伴唱和管弦伴奏的戏曲雏形。它的形成与汉代的百戏有直接渊源。其代表剧目有大面、钵头、踏摇娘乐府:乐府是汉代兴盛起来的,以搜集和改编民间音乐为主的音乐机构,它的设置可上溯到秦代。乐府的兴旺发达是在西汉武帝时期,此时较多的担负了搜集民间歌谣的职司,规模达到了1000多人。至汉哀帝对乐府机构进行了裁剪,致使乐府由盛转衰。(“乐府”的含义,后来扩大为三种:1.作为音乐机构的乐府;2.是乐府机构采用过的诗歌,以及后人拟作的,类似的民间诗歌或文人诗作,亦称“乐府”;3.大凡入乐或不入乐的,曾和音乐有关的各种体裁的音乐、文学

2、作品也有“乐府”之称)文字谱:是现今所见古琴记谱法的最早谱式,是用文字记述古琴弹奏指发、弦序和音位的一种记谱法。存留的曲谱为碣石调幽兰。减字谱:减字谱由文字谱简化而来,是古琴记谱法一个极为重要的革新,这一变革是由唐代曹柔完成的。它用减字笔划拼成某种符号作为左、右两手在古琴音位上的弹奏手法的标记,是一种只记弹奏音位与方法而不记音名的记谱法。减字谱是我国琴谱系统沿用千年而未被取代的一种古老记谱法。变文:(“变文”是唐代佛教寺院用于宗教宣传的一种说唱形式,其名称来源于佛教语汇。)变文是一种散文和韵文更替出现的表演方式,表演者先用散文来叙述一遍故事内容,之后用韵文的形式演唱一遍。京房:汉代律学家京房,

3、提出了六十律的理论,还最先指出了用管定律与用弦定律性质的不同,即注意到了以管定律需要管口校正的问题。他还做出了十三律的“律准”,做音乐研究用。清商乐:清商乐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汉魏相和诸曲与南方的民间音乐相结合而成的俗乐之总称。它的形式大致与相和诸曲相同,所使用的宫调系统亦与相和歌相同,被称为“清商三调”。声无哀乐论:由嵇康提出的音乐美学思想,即音乐是客观存在的音响,哀乐是人们的精神被触动后产生的感情,两者并无因果关系。八阙:是记载于吕氏春秋古乐篇,是反映葛天氏时期原始农牧生活的组歌,一共包括八首曲子,表演者手执牛尾巴,边跳边唱。李延年:汉代音乐家,中山人,出身倡门,他的音乐才能很受汉武帝的赏识,

4、曾做过协律都尉,主要成就是能创作歌曲并演唱。他根据西域音乐创作出“新声二十八解”是汲取西域音乐的精华进行创作的最早记录。 碣石调幽兰:传自南朝梁代丘明,现存谱式原件是武则天时期唐人手写卷子谱,这是我国最古老的琴谱,属于以文字记录弹奏手法的文字谱式。该谱所以称碣石调,是指它的曲调形式。可追溯至汉代相和歌瑟调曲中的陇西行(步出夏门行)。该谱所称“幽兰”是指乐曲所表现的内容。宫廷燕乐:燕乐,即宴饮之乐,是专指天子及诸侯宴饮宾客时所用的音乐。乐旋:歌舞大曲:歌舞大曲是一种综合器乐、歌唱和舞蹈,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乐舞,在隋唐宫廷燕乐中据有重要地位,也代表着隋唐音乐文化的高度水平。百戏:“百戏”是汉代多种

5、民间艺术的汇合。它包括角觝、杂戏、魔术、歌舞等形式。何承天新律:南朝律学家何承天创立了十分接近十二平均律的“新律”,意在消除由三分损益算出的十二律“黄钟不能还原”、不能旋宫转调的缺憾。论述:简述西周到战国时期的音乐成就一、西周时期形成了我国古代的专业音乐文化,有许多受到严格训练的专业乐师,进行传授、表演等音乐活动。二、歌唱,这个新乐的典型特征,在社会各阶层广泛流行。“采风”制度就是采集民间歌谣以查民情,其产物为诗经和楚辞。这个时期也出现了许多民间歌手。三、器乐在这个时期获得较大发展。1.乐器已有约70种,有系统化的乐器分类法,称作“八音”。2.器乐合奏相当发展。最重要的形式有以编钟、鼓为主体的

6、“钟鼓之乐”。3.这个时期的一些乐器发展为独奏乐器,并出现如“高山”“流水”“阳春白雪”等琴曲。四、这个时期已形成古代乐理观念。出现了十二律以及计算乐律的三分损益法。五、西周时期形成了我国最早的音乐教育制度,规定十分严格。六、春秋末至战国时期,音乐哲学、音乐美学相当发展,有很高的理论水平。汉代俗乐的内容汉代,由于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得到了发展。世俗音乐的潮流不断发展壮大。各种音乐形式在不断出现、发展和完善之中,“相和歌”、“鼓吹乐”和“百戏”是汉代俗乐的主要内容,它们对当时的音乐艺术的全面发展起着推动的作用。“相和歌”是汉代北方兴起的一种歌曲形式。它的形成是一个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徒歌-但

7、歌-相和歌。相和歌的高级形式是大型的歌舞套曲相和大曲,其基本结构形式为三段式歌舞曲:艳-曲-趋。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相和歌发展为清商乐。相和三调是相和歌在发展过程中所使用过的三种宫调,后又称清商三调。“鼓吹乐”是一种以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并兼有歌唱的艺术形式。它是北方游牧民族的音乐传入中原后和汉族传统音乐相融合逐渐形成的。鼓吹乐以其雄壮、粗犷的气势被用于各种不同的场合。由于乐器的配置和用乐场合不同,鼓吹乐可分鼓吹和横吹两种。横吹是以鼓和角为主奏乐器,在仪仗、道路上行进时于马上所奏之乐。鼓吹是以排箫和笳为主要乐器,常在殿庭、官署、宴饮中用。鼓吹乐表现出雄壮、威武、粗犷、沉厚的气势。“百戏”是汉代

8、多种民间艺术的汇合。它包括角觝、杂戏、魔术、歌舞等形式。在古文献和汉墓百戏画像石中,有很多百戏节目的记载和石刻,如“鱼龙曼延”、“总会仙倡”、“东海黄公”、“都卢寻橦”、“冲狭燕濯”、“跳丸剑”等,这些节目的表演规模庞大、妙趣横生,常有歌手、鼓、钟、磬、箫、瑟、筑等为之伴奏。曾侯乙墓出土乐器的特点及其在音乐史上的影响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编钟,是目前同类出土乐器中已知数量较多,规模最大,音域最宽,音律较准,保存较好的乐器。是我国十二乐音体系中最早具有半音音阶关系的一套完整的特大型定调乐器。它表明早在2400多年前,我国历史上的编钟音乐文化所达到的惊人成就。它的出土对我国古代音乐史有着

9、重大的意义。1.整套编钟共64枚,分上中下三层,上层为钮钟,中下两层为甬钟。这套编钟是目前所见古代编制最为庞大的一套编钟,为后人了解曾国宫廷音乐的规模、音乐活动情况进一步提供了实物资料。它标志着春秋战国时期音乐文化所达到的高度水平。2.编钟的总音域达到五个八度,十二律齐备。并且有铭文。这些反映出春秋战国之际各地音乐文化交流的实际情况,并为研究战国时期的古代乐律提供了实证资料,这也说明我国音乐文化中的旋宫转调问题是确凿有据的理论。3.多数甬钟可发两音。4.编钟的上层钮钟的律制与三分损益律近似,说明三分损益律较早运用于实践中。各组编钟八度音程的音分值皆不同,中层的律制近似纯律,说明这套编钟是复合律

10、制。由此可以看出,从编钟的制作、乐律学理论等方面,研究者都能从曾侯乙墓编钟得到直接的解答和启发。我国音乐约有8000年可考的历史,依据是什么?(我国音乐文化可考的历史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依据是河南舞阳县贾湖骨笛,共计18支,距今有8000年的历史。)1.根据实物。如贾湖骨笛、辉县陶埙等。贾湖骨笛距今约8000年。早期的骨笛距今约8700-10000年,中期约8700-8200年。在发现的骨笛中,有八孔笛、七孔笛、六孔笛、五孔笛,其中以七孔笛居多,其音阶结构至少为六声音阶,也有可能为七声音阶。其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只七音孔骨笛,用简单的指法可以吹奏出像河北民歌小白菜这样的曲调。此外,还存在多宫演奏的

11、可能性,可以吹奏比较复杂的旋律。专家对同时出土的其他骨笛也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贾湖骨笛已经具备七声音阶结构。另外,还有略晚于贾湖骨笛的河姆渡遗址的骨哨,也是证明我国音乐有8000年可考历史的依据。2.根据文献。如,相传为黄帝时期作的弹歌,葛天氏时的“八阕”等古歌,以及原始社会时期的乐舞,如黄帝的云门,尧的咸池,舜的韶,都证明了音乐的存在。我国音阶可以肯定在多少年前已经形成,有何依据?我国音阶可以肯定最晚形成于晚商时期,距今约3000年。现今已出土的埙,在晚商时期已发展至五音孔,可吹奏五声音阶、七声音阶,可以发出八个连续半音。埙的大量出土,为研究我国古代音阶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最有力的实证。从西

12、周到战国末800多年间,音乐文化发展的水平与成就:一、西周时期形成了我国古代的专业音乐文化,有许多受到严格训练的专业乐师,进行传授、表演等音乐活动。二、歌唱,这个新乐的典型特征,在社会各阶层广泛流行。“采风”制度就是采集民间歌谣以查民情,其产物为诗经和楚辞。这个时期也出现了许多民间歌手。三、器乐在这个时期获得较大发展。1.乐器已有约70种,有系统化的乐器分类法,称作“八音”。2.器乐合奏相当发展。最重要的形式有以编钟、鼓为主体的“钟鼓之乐”。3.这个时期的一些乐器发展为独奏乐器,并出现如“高山”“流水”“阳春白雪”等琴曲。四、这个时期已形成古代乐理观念。出现了十二律以及计算乐律的三分损益法。五

13、、西周时期形成了我国最早的音乐教育制度,规定十分严格。六、春秋末至战国时期,音乐哲学、音乐美学相当发展,有很高的理论水平。周代有哪几种主要的乐舞?什么是六舞?西周乐舞是礼乐中极为重要的艺术形式,大致可分为五类:一、六代乐舞简称“六舞”,大多是先代传下来的古乐舞。是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大典和重大宴享活动的六部乐舞,被后世儒家奉为雅乐的最高典范。包括: 黄帝-云门(或称云门大卷) 尧-大咸(或称咸池) 舜-箫韶(或称九韶、大磬、九辩、九歌等) 夏代-大夏(歌颂大禹治水的功绩) 商代-大濩(歌颂商汤伐桀的功绩) 西周-大武(歌颂武王伐纣的功绩)二、小舞。规模较小的乐舞。包括: 帗舞彩绸舞 羽舞羽毛舞

14、皇舞五彩羽毛舞 旄舞牛尾舞 干舞盾牌舞 人舞长袖舞三、散乐、夷乐民间乐舞四、四夷之乐周边部族的乐舞、歌曲。五、宗教性乐舞天旱时求雨的雩舞与秋季驱除瘟疫所用的傩舞诗经、楚辞产生于什么时代?它们与音乐有何关系?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是春秋末年产生的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现存305篇,简称“诗三百”,收集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末期的各类音乐作品。有可诵、可奏、可舞的音乐性质。风包括15国的民歌,雅大多是贵族文人的作品,分大雅和小雅,颂是祭祀用的乐舞。楚辞是一部总集,收集的战国时以伟大诗人屈原为主的辞赋。屈原的九歌离骚等作品被收入其中。它们大部分是可以歌唱的。九歌是伟大诗人屈原的不朽之作,是楚国民间在

15、祭祀时所唱的一套歌曲,充满着浪漫主义气息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什么叫“八音”?每类举出两种乐器。“八音”是指我国周代按照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进行乐器分类的方法。这是我国音乐史上最早的乐器分类法。“八音”就是按发声体物质的不同而分成的八类,它们是金、石、土、革、丝、木、匏、竹。金类:钟、铙、镛石类:磬、鸣球土类:埙、缶革类:鼓、建鼓丝类:琴、瑟木类:柷、敔匏类:笙、竽竹类:箫(排箫)、篪什么是“十二律”?“十二律”是周代逐渐形成的完整的十二个半音结构,包括:黄钟、大吕、太簇、姑冼、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单数的六个律名又称“六律”,为阳律;双数的又称“六吕”,为阴律。十二个半音也可

16、称为“律吕”。什么是“旋宫”?西周以来的转调理论。“五声、六律、十二管,旋相为宫也。”什么是“三分损益法”?出现于春秋时期、以弦长为计算基础来计算乐律的理论,是最早的乐律计算方法。记载在管子一书中的地员篇补注中。缺陷是:1.半音不均等;2.黄钟不能还原;3.旋宫转调受影响。儒家的音乐哲学、音乐美学最主要的代表作是什么?它的主要内容有哪几个方面?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音乐美学专著是乐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音乐美学著作。乐记一书讨论了音乐各个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1.关于音乐的本质的论述具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肯定音乐是表达感情的艺术。2.关于音乐与政治的关系,强调音乐与政治、音乐与社

17、会的密切关系。3.关于音乐的社会功能,主张音乐与治理朝政、端正社会风气、礼制、伦理教育等相配合,为统治者的文治武功服务。4.关于对音乐的美感认识有较深层次的论述,强调音乐给人们的愉悦感受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乐记作为先秦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丰富的美学思想对两千多年来古代音乐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并在世界音乐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乐记对音乐本质的论说属于我国最早的“他律论”,从音乐美学角度来看则属于情感美学。)对墨子“非乐”思想如何评价?墨子主张“非乐”,即反对音乐。墨子的观点是从小劳动者和生产者的利益出发,反对统治阶层的奢侈生活,认为使用音乐会家中人民的痛苦和灾难,浪费物力和人力,

18、可能是国家濒临衰亡。这样的观点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他忽视音乐对社会和人类所具有的不同功能的观点,却有点偏颇。两汉时期,哪几类乐器的发展反映出值得注意的内容?适应鼓吹、相合歌等俗乐形式发展的需要,两汉以来吹管乐器,以及古琴等弦乐器的发展颇引人注目。其中吹管乐器以排箫、笛、羌笛、笳、角等更为突出。1.吹管乐器:排箫:汉代已有的排箫,两汉时更为广泛的出现在鼓吹、骑吹的乐队中。笛、羌笛:汉代的笛和羌笛已有横吹、竖吹两种。笳:以芦叶制成哨,做成类似管子一类的乐器。又称胡笳。角:最初源于动物的角,后来改用其他材料,见于鼓吹乐队。2.琴的形制在两汉时逐步趋于成熟,已有七弦。琴的成熟与发展,还表现为司马相如、刘

19、向、桓谭等一批知名琴家的出现,这些琴家有关于琴的专著。从琴曲来看,有两个特点:其一,具有情节性;其二,在演奏形式上,出现了“琴歌”。东汉末年到东晋,古琴音乐的发展又出现了如下重要现象:1.东汉末年出现了解说琴曲标题的古琴艺术重要专著琴操2.出现了一批文人琴家。嵇康的琴赋有关于古琴琴徽的最早记载。3.出现了广陵散、猗兰操酒狂等一批著名琴曲。简述两汉、魏、晋时期琵琶类乐器的发展?我国历史上的琵琶,从形制上看,大别为两类:一类共鸣琴箱呈圆形,直颈;一类共鸣琴箱与颈连接呈梨形。秦汉是本土流传的琵琶主要为前一种,隋唐时被称为秦琵琶、汉琵琶、秦汉子。后因“竹林七贤”的阮咸善弹此器,遂被称为阮咸,即后世的阮

20、。魏晋时期,琵琶类乐器出现了与秦汉子形制迥异的曲项琵琶、五弦琵琶。隋唐燕乐的发展燕乐,即宴饮之乐。是专指天子及诸侯宴饮宾客时所用的音乐。隋唐时期的燕乐以其宏大的体制和取得的高度的成就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放射出异彩。标志着我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已达到空前的高度和水平。燕乐中多部伎,坐、立部伎的发展是建立在多民族音乐并存的基础之上的。多部伎的建立可追溯到隋初,当时多部伎是以法令的形式颁布的多部伎的燕乐体制。最初只有国伎、清商伎等“七部伎”,后发展为九部伎。唐代多部伎有“九部伎”,是在隋代“九部伎”的基础上,废除“文康伎”和“天竺伎”,将“燕乐”列为诸部之首,另加入“扶南伎”。后来又加入“高昌伎”,形成了

21、“十部伎”。隋唐多部伎内容丰富,是各族人民所共同创造的新的风格和民族形式的音乐,为隋唐燕乐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坐、立二部伎是晚于多部伎形成的唐代宫廷燕乐。两者共有14部乐舞,是以其各自的表演特色、规模和人数作为区分的标志。其中大多数乐舞具有西域音乐与中原音乐相融合的新风格,龟兹乐、西凉乐在其中占有较多的比重。坐部伎一般在堂上表演。其六部乐舞以抒情、幽雅见长,音乐细腻、并注重个人技巧。立部伎通常在堂下表演,其八部乐舞以气势磅礴见长,场面宏伟,并伴以擂鼓。坐、立二部伎在“安史之乱”以后逐渐趋向衰落。隋唐宫廷燕乐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音乐文化的最高成就。它来源于汉族传统音乐的不断积累和汉魏以来外族音乐

22、的大规模输入,因此,继承性和兼容性是其突出特点。燕乐实质上是我国封建社会音乐文化的精华,是长期积淀的基础上以及一定的政治、经济社会条件催化下的必然产物。什么叫大曲?什么叫法曲?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大曲”又称燕乐歌舞大曲,是综合器乐、歌唱和舞蹈,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乐舞。它代表了隋唐音乐文化的高度水平。歌、舞、乐三位一体、结构庞大、节奏与速度复杂多变是大曲的重要特点。大曲的结构通常分三部分:散序(器乐演奏,以散板式的自由节拍为主)、中序(以歌唱为主,由器乐伴奏,多为抒情的慢板)、破(以舞蹈为主,气氛热烈)。霓裳羽衣舞是唐代著名的歌舞大曲之一。是一部较具浪漫主义气息的作品,由唐玄宗创作,又叫“法曲

23、”。“法曲”是隋唐宫廷燕乐中一种重要形式,用于佛教法会而得名。风格特点较为清淡,曲调和乐器的运用承袭了汉民族的清乐体系的精华,也吸收了佛教、道教和外族音乐。变文在我国说唱音乐的发展过程中有何地位与作用?“变文”是唐代佛教寺院用于宗教宣传的一种说唱形式,名称来源于佛教语汇。变文是一种散文和韵文更替出现的表演方式,表演者先用散文来叙述一遍故事内容,之后用韵文的形式演唱一遍。所讲内容大致分两类:1.讲说佛经故事、宣扬因果报应;2.讲说民间故事、传说和历史故事的世俗性变文。唐代变文在我国民间说唱音乐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唐代有哪些专门性的音乐著作?1.虞世南-北堂书抄类书“乐”是其中一部,

24、保存了许多古代音乐史料。2.成书要录武则天时期著作郎元万顷通俗性的乐律理论专著,对于了解唐代乐律宫调有重要价值。3.教坊记崔令钦有关唐代教坊制度和轶闻的著作,记录了有关教坊的许多具体材料。4.羯鼓录羯鼓名手南卓有关羯鼓的专门性著作,是古代具有乐器专史性质的一部著作。5.乐府实录段安节有关唐代音乐的见闻录,为研究唐代音乐提供了重要依据。什么叫“旋宫转调”?“八十四调”与“二十八调”和先秦宫调理论有什么不同?古代的“旋宫转调”包括两个概念:“旋宫”指调高的变换;“转调”指调式的变换,合起来称作“旋宫转调”。“八十四调”由隋代万宝常、郑译根据苏衹婆“五旦七调”的理论发展而来的。“五旦七调”是龟兹乐调

25、。“八十四调”理论是以“七声”与“十二律”旋相为宫。用十二律构成十二均,每均可构成七种调式,所得八十四调,它的提出建立了我国古代宫调理论中较为完整的体系。“二十八调”是唐代宫廷燕乐所用的宫调体系,又称“燕乐二十八调”、“俗乐二十八调”。“二十八调”应是四均七调,即四均为四种调高,七调为七种调式。隋唐时期有哪些记谱法?古谱译解在今天有什么样的意义和作用?隋唐时期的的记谱法,主要有古琴字谱和燕乐半字谱两大系统,均属于音位记谱法的体系。由文字谱发展为减字谱,是古琴记谱法一个极为重要的革新,由唐代曹柔完成。用减字笔划拼成某种符号作为左、右两手在古琴因为上弹奏手法的标记,是一种只记弹奏音位与方法而不记音

26、名的记谱法。它的出现是一个划时代的飞跃,使得晚唐时期的琴人得以据此整理大批隋唐以前的琴谱使之传于后世。这种记谱法沿用至今,是我国琴谱系统沿用千年而未被取代的一种古老记谱法。隋唐时期有哪些音乐机构?他们担负着怎样的职能?唐代音乐机构的规模是空前的。太常寺是唐代最高的行政机构。1.大乐署是对宫廷艺人进行训练和考核的严格管理机构。2.鼓吹署管理鼓吹音乐。3.教坊专门为宫廷燕乐的表演培养音乐人才。4.梨园以教习、演奏法曲为主,“丝竹之戏”隋唐时期有哪些著名音乐家?万宝常、郑译、永新、念奴、李龟年、贺怀智、段善本、尉迟青、李谟。声无哀乐论与儒家音乐思想有哪些相对立的观点?声无哀乐论是由魏晋名士、“竹林七

27、贤”之一嵇康所著1.嵇康认为音乐是客观存在的,哀乐之情是主观的存在,两者并无因果关系,与儒家的观点表情说相对立。2.哀乐之情来自外界客观事物的影响,音乐只是诱导其表现出来。嵇康肯定了音乐的娱乐作用和美感作用。大胆的否定了儒家所一贯提倡的音乐教化作用、道德作用。反对无视音乐的艺术性、把音乐简单的与政治等同的观点。声无哀乐论是我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音乐美学论著,其中涉及音乐本质、音乐的功能、音乐的审美感受等思想与儒家所提倡的音乐思想,构成了封建社会中音乐思想两大潮流的源头。嵇康大胆的反对了两汉以来完全无视音乐的艺术性,把音乐简单的等同于政治的观点,这是有其进步意义的。而且他所看到的音乐形式美、音乐的

28、实际内容与欣赏着理解之间的矛盾,也是前人所未提及的。声无哀乐论反映出的主张音乐脱离封建政治功利的音乐思想与主张“礼乐刑政”并举的官方音乐思想,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中音乐美学思想两大潮流的源头。可以肯定为夏代乐器的主要有石磬、陶埙、陶铃等。青铜铸造业的发展,为制造出铜鼓以及钟、镈、镛等金属乐器提供了可能。古文献中关于音乐起源的观念:1.音乐作为精神力量的需要而产生巫术说;2.为表达感情和娱乐而产生情感说;3.模仿大自然音响与鸟类的鸣声模仿说;4.起源于劳动生产过程劳动说;(达尔文:近代论起源于鸟类鸣叫;爱德华*泰勒原始民族巫术说;王国维:歌舞起源于古代巫术;卢梭/斯宾塞:起源于人类语言音调的变化语

29、言抑扬说;斯通普夫:源于人类沟通与交流信号说)。弹歌:反映黄帝时期狩猎生活的。(断竹,续竹,飞土,逐宀+六(肉)。、八阕:记载于吕氏春秋古乐篇,是反映原始农牧生活的组歌,一共包括八首曲子,表演者手执牛尾巴,边跳边唱。(是葛天氏时候的乐:三个人拿着牛尾巴,踏着脚唱八首歌。)蜡辞:记载于礼记郊特牲的一首祭歌,反映农业生活。(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最早的情歌:候人歌。传说是大禹的妻子涂山氏的侍女创作的。大型乐舞:黄帝的云门;尧的咸池;舜的韶;夏的大夏;商的大濩和西周的大舞。黄帝时代以云为图腾,所以云门应是崇拜天神的乐舞。咸池也是崇天的。古乐舞中韶最著名。是宗教性乐舞。乐舞共有九

30、次变化,歌也有九段,用“箫/排箫”伴奏。箫韶,也叫“九歌”或“九韶”。孔子听韶评论“三月不知肉味”“韶尽美矣,又尽善也”。夏的大夏内容是赞颂禹治水功绩的。(尽美矣未尽善也)。商的大濩是歌颂商汤武功的乐舞。古乐器主要有打击和吹奏两类。鼓:是原始时期最早出现的打击乐器。最古老的鼓为土鼓、鼍鼓与祭祀、陪葬用的铜鼓。磬:一种石制的击乐器。属石器时代产物。龙纹大石磬和虎纹大石磬的音高都接近小字一组的升C。商代前是特磬,商代后发展为编磬。编磬的三度音列为:大二度+小三度。钟:在早期为陶钟,属新石器时代产物。演奏法有悬鸣、执鸣和植鸣三种。商代已有青铜铸成的钟,其类型的有:钟、铙、镈、镛等。编钟:也是以三度关

31、系为主。三个一组的最为典型。“三件成编”编铙:妇好墓出土五件一组商代编铙。打击乐器还有缶、铃、摇响器等。骨笛:1986年第一次在河南舞阳县贾湖出土,至2001年共发现25支,保存最完整的是M282:20/21的一对骨笛,是中晚期的雌雄笛。时代距今8000-10000年。是竖(斜)吹乐器。骨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有三孔或两孔,只能吹出简单音调,距今约7000-6000年。埙:以陶土制成的吹奏乐器。制作材料有陶土、石、骨。河姆渡出土的是一吹孔的埙,至商代发展到五音孔,成组出现。河南辉县琉璃阁出土的五音孔陶埙共有一大二小三个,其中两个小埙可以吹出相同的音。籥:吹奏乐器,又二、三管编成,是排箫的前身。龢:编管吹奏乐器,是笙管类乐器的前身。河南舞阳县与辉县两地出土的骨笛与陶埙,都说明位于中原的河南地区,可能是五声、七声音阶形成和成熟最早的地方。礼乐制度是周代建国初期由周公制定的。其目的之一是为了巩固等级制社会。礼乐制的实施巩固了奴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