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爱就是教育记得在一次体操比赛前的训练中,我班的一位同学,不管我用什么方法教他,他在向左、向右转时总是把方向搞错,同时,体操中的很多动作他也不会做。这时,班里的另一个同学就沉不住气了,生气地说: “老师,干脆不让他参加,他一个人出错,我们全班就会被扣分,就会影响我们整体成绩的!”其他同学听他这么一说,也跟着附和着,都认为这是一个好主意。此时,我看到那个孩子低着头,一脸通红,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之中。我想,他不是不想学会,也不是不想为班集体出力,只是要比其他同学学得慢一点而已,而我就仅仅为了班里不扣分,争得个好荣誉,就剥夺一个孩子参加集体活动的权利,不让孩子参加比赛吗?这将挫伤他的积极性,扼杀他的自信
2、心,会给他的心里烙下很大的伤痕。本来就不够自信的他,将来还有什么信心去做其它的事情呢?想到这儿,我便面带微笑地对全班同学说:“同学们,他之所以出错,是因为他还没有掌握动作的要领而已,但是他很刻苦,很认真,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大家学习,请大家多给他帮助,多给他鼓励,多给他时间,我相信他一定能做好的!你们相信吗?”同学们听了我的这番话,都异口同声的回答:“相信!”同时,一齐喊出了“你能行”的口号,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之后,我又转过身对那位同学说:“孩子,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你看同学们都很相信你,你有信心吗?”说完,这位同学朝我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在接下来的训练中,虽然太阳很炽热,但全
3、班同学训练得更认真了,更刻苦了。虽然汗水爬满了我们的额头,虽然我的声音也已变得沙哑,但我们都有信心把体操做得更好。在比赛那一天,他没再出错,我们班也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同学们脸上都绽开了开心的笑容,我也向他们投去了赞扬的目光。通过这件事情,让我体会到教育教学过程是个充满爱的过程,“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班的陈印同学是所有任课教师感到头疼的学生。在刚上一年级时,他平时很懒,作业经常不完成,上课不认真听讲,经常做小动作,学习成绩很差。老师们对他已经不抱希望了,但我不气馁。我发现他书时发音很准确,就及时进行表扬。他的脸红了。我能感觉出他的内心很激动。下课后,我趁热打铁马上找到他,和他谈心,帮助他找
4、到自身的优点。通过谈心,陈印同学自信心增强了。我在课堂上对他进行多提问,课外对他单独辅导。在拼音单元测试时,他的语文成绩得了92分。在以后的学习中,他课堂发言积极,有疑问大胆提出或者请教老师,答错不怕同学的笑话。课外,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由此可见,爱和帮助是启动学生自信心的催化剂,是找回自信心,走向成功的动力。冰心老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爱是教育的基础,是老师教育的源,有爱便有了一切。”身为世范,师表八荒。世界上最宽广的不是沙漠也不是大海,最宽广的是教师的胸怀。师爱无声,她如同千年流淌的涓涓细流,虽不宏大,但却影响深远;她好似苍茫大海上的灯塔,虽沧海一粟,但明亮而温暖;她仿佛是春夜里的细雨,虽
5、非风光无限,但却润物无声。请相信,有爱才有希望,有爱就有希望!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培养新一代的园丁,是托起明天太阳的人。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至关重要,而“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许多有成就的教育家和优秀教师,都非常重视“师爱”在教学中的作用。“师爱”是一种连接教师和学生之间感情的纽带,是一种亲和力,是教育之成功所在。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也说过:“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了水一样。”从这些话中可看出,如果教学过程中没有了“师爱”,那么教学就只剩下躯体而没有灵魂了,也就更谈不上有好的教学效果了。泰戈尔说: “
6、有爱便有责任,有责任便会充满爱心。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们,爱与责任,我们同行!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本课程根据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
7、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二、基本理念(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二)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
8、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三)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同时,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三、设计思路 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是他们生活的不同领域;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等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主要因素。
9、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一条主线”即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点面结合”的“面”是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点”是社会生活的几个主要因素,在面上选点,组织教学内容;“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指的是某一教学内容所包含的社会要素是综合的,所涉及的社会领域也不是单一的,可以交叉;同样的内容在后续年段可以重复出现,但要求提高,螺旋上升。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一、总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
10、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二、分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4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5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二)能力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11、,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三)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
12、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4知道在中国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初步知道影响中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5知道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知识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义务教育小学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标准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我在成长 内容标准 教学活动建议 1.了解自己的特点,发扬自己的优势,有自信心.知道人各有 所长,要取长补短,学会欣赏和尊重别人.对人宽容. 2.懂得做人要自尊,自爱,有羞耻感,爱惜自己的名誉.学习 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为. 3.知道生活和学习中会有困难,遇到困
13、难不退缩,体验克服困 难取得成功的乐趣.初步形成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 4.学习正确对待生活中的问题,压力,冲突和挫折,学习自我 调节的方法,提高适应能力. 5.理解和体验做人要诚实守信,学会尊重人. 6.了解吸烟,酗酒,迷恋游戏机等不良生活习惯的危害,抵制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知道吸毒是违法行为,远离毒品.对自己生命有 一种负责任的态度. 7.知道邪教的危害,反对邪教. 8.了解有关安全的常识,有初步的安全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 爱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 9.简单了解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 成年人犯罪法等与少年儿童有关的法律法规,学习运用法律保护自 己,初步养成守法意识.我与家庭 内容标
14、准 教学活动建议 1.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 家庭成员间的亲情.以恰当的方式表示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 孝敬父母长辈. 2. 学习料理自己的生活, 尽量少给父母添麻烦; 关心家庭生活, 愿意分担家务,有一定的家庭责任感. 3.知道家庭经济来源的多种形式,了解家庭生活必要的开支. 学习合理消费,勤俭节约. 4.体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家庭幸福和个人身心健康,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5.知道家庭生活中要讲道德,要有家庭责任感,家庭成员之间 应该相互沟通,平等相待,能正确处理自己与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 6.懂得与邻里要和睦相处,爱护家庭周边环境. (1)向父母
15、长辈了解他们养育自己成长的事例. 可以结合有关的节日, 纪念日用写信或其它方式向父母长辈表达 感激之情. 还可以讲一则自己印象深刻的孝敬父母长辈的故事. (2).观察和体会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辛苦操劳,选择一些自己可以 承担的家务劳动,坚持去做. (3).通过询问,向父母了解他们从事的工作,家庭经济来源以及 家庭开支的情况. (4.) 召开与父母长辈沟通的主题活动, 请父母长辈一起参加. 讨论怎样用平和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处理与长辈之间的矛盾.( 5.) 交流自家与邻里相处的情况, 讨论邻里怎样才能和睦相处. 观察自家周边环境和公共设施, 为合理使用和爱护它们提出建议, 做力所能及的事. 我与学校
16、内容标准 教学活动建议 1.能利用简单的图形画出学校及周边区域简单的平面图和路线 图. 2.知道学校的组织机构,了解学校的发展变化,增强对学校的 亲切感,尊敬老师,尊重学校工作人员的劳动. 3. 感受与同学间的友爱之情, 学会和同学平等相处, 互相帮助. 4.体会真诚相待,相互理解,讲信用的可贵.懂得同学,朋友之 间要建立真正的友谊,男女同学之间友好交往,相互尊重. 5.珍惜时间,学习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独立 完成学习任务,不抄袭,不舞弊. 6.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关心集体,参加集体活动,维护 集体荣誉, 对自己承担的任务负责. 学会与人交流, 合作, 分享快乐. 7.感受集
17、体生活中规则的作用,初步形成规则意识,遵守活动 规则和学校纪律. 8.通过学校和班级等集体生活,理解公平,公正,民主,平等 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培养现代民主意识. 我与家乡(社区) 内容标准 教学活动建议 1.在地图上查找本地(社区,县,市),本省及省会城市的位 置,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正确辨认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 比例尺. 2.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特点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感受 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了解家乡的优秀人物,向他们学习. 4.观察周围不同行业的劳动者,感受他们的劳动给人们生活带 来的方便,尊重并感谢他们,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5.了解本地
18、的一些商业场所,调查,比较商品的不同价格,学 习选购商品的初步知识. 开始具有独立的购买简单生活和学习用品的 能力.具备初步的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 6.观察本地交通秩序现状,知道有关的交通常识,自觉遵守交 通法规,注意安全. 7.体验公共设施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知道爱护公共设施人 人有责,能够自觉爱护公用设施. 8. 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做个讲文明有教养的 人. 9.知道一些社会公益活动.了解社会福利机构和设施,体会 社会对残障等弱势人群的关怀.对弱势人群有同情心和爱心,尊重并 愿意尽力帮助他们. 10.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自觉抵 制不良风气和各种迷信活
19、动. 11. 了解家乡生态环境的一些问题, 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 我是中国人 内容标准 教学活动建议 1.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台 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2.了解我国的自然概况,知道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有着许多 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的国家,体验热爱国土的情感. 3.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感受中华民族对世界 文明的重大贡献,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4.知道近代以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危 害, 知道中国人民, 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救亡图存的抗争事例, 爱戴革命先辈,树
20、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 5.知道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加深对中国共 产党的热爱. 6.知道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维护和平的重要力量,热爱解 放军. 7.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 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增进民族团结. 8.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差异,探究这些差异对人们生产和生活 的影响.理解和尊重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 9.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某种农产品,探究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 活的关系,体验农民为此付出的劳动与智慧. 10.通过身边的生活用品,探究工业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工 人生产劳动的情况. 11.了解交通发展的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
21、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关注交通发展带来的问题. 12.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学会一些常用的通信方法,感 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懂得并遵守通信的基本礼貌和有关法律法 规. 13. 体会报刊, 广播, 电视, 网络等现代传媒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学习利用传媒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努力增强 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 14.了解曾经发生在我国的重大自然灾害,认识大自然有不可抗 拒的一面,体会人们在危难中团结互助精神的可贵.学习在自然灾害 面前自护与互助的方法,形成相应的能力. 走进世界 内容标准 教学活动建议1.初步知道世界的海陆分布及主要地形等基本常识. 2. 简要了解一些人类的
22、文明遗产, 激发对世界历史文化的兴趣. 3.比较一些国家, 地区, 民族不同的生活习俗, 传统节日, 服饰, 建筑,饮食等状况,了解多种文化的差异性和丰富性,对不同民族和 不同文化的创造持尊重和欣赏的态度. 4.通过一些日常生活用品,体会世界经济的发展与联系及其给 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5.初步了解科学技术与人们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科技 要为人类造福.崇尚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6.初步了解环境恶化,人口急剧增长,资源匮乏是当今世界面 临的共同问题,理解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存的重要,体会人类 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 7.体会和平的美好,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热爱和平. 8. 知道我国所加入
23、的一些国际组织, 了解这些国际组织的作用.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一)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 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 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 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 课程目标. (二)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在现实生活中, 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 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
24、因此,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 有的经验, 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 共同探究学习主题, 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 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 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教师要由单纯的知 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 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 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 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 在活动中探究
25、,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 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四)充实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 注 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 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 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 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 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 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五)拓展教学空间 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 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
26、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 伸.为此,鼓励教师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 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 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 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评价建议 (一)评价的目的与功能 1.目的 本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 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 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在于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 发展水平做出终结性的评定, 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 分等.因此,要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 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2.功能 诊断与调节功能:通
27、过评价了解课程实施的情况,判断学生学习 的质量与水平,了解学习的成就,问题与需要,并对课程下一步的实 施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 强化与教育功能:评价本身具有教育性,是人与人互动与交流的 过程. 利用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就进行鼓励, 对于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评价内容 本课程主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 其具体内容如下: 1.学习态度.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和完成学习任务 的态度. 2.学习能力和方法.包括学习中观察,探究,思考,表达的能 力; 搜集, 整理, 分析资料的能力; 与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等. 3.学习结果.完成学习任务的质量和进
28、步程度. (三)评价的方式和方法 1.评价方式 本课程采用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 或综合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与家长,社会参 与评价等方式进行评价. 2.评价方法 本课程倡导的评价方法有: 教师观察记录.教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 能力,行为进行观察,并做记录. 描述性评语.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在一 段时间内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态度,表现等以描述性的语言写成评语, 鼓励学生巩固进步,修正不足,继续努力. 学生自评. 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与成果进 行自我评价,以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的能力. 学生互评.学
29、生依据一定的标准互相评价,这种评价可以帮助学 生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相互促进. 作品评价.将学生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等活动产生的作品进行 展示和交流,师生共同进行评析. 个案分析.教师针对某一学生学习的特殊状况进行跟踪评价,它 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学. 教学评价的方式方法不是固定的, 每一种评价方法都有自己适用 的范围,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使用以上方式,方法,并在教学 改革中探索创新,使其不断完善.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 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 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 就必须充分开发,利
30、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 现. (一)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 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等都是本课程的重要资源,此外本 课程的资源还包括: 图书(包括教材及教辅),报刊,图片,地图,图表等文本资 源. 影视节目,录音,录像,VCD,网络,软件等音像资源. 博物馆,教育基地,图书馆,实验室,纪念馆,文化馆,自然 和人文景观,各种社会组织和政府机构等. 课程资源的利用应该做到为教学服务,不求花样繁多,但求切合 实际. (二)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 教师应尽可能使现代化教育技术与本课程教学有机结合, 丰富课 程资源,有条件的地方要尽量开发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 四,课程管理建议 1.各
31、学校都应严格按照课程计划开设品德与社会课,不得随意 减少课时或提前结束课程,并按照班级数额和课时要求配齐教师. 2.各学校应安排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相关专业知识和较强 教学组织能力的教师担任教学工作.支持教师参加学习培训,鼓励教 师在教学实践中改革进取,不断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各学校领导应注意本课程与学校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班队活 动, 课外活动, 各科教学紧密结合, 充分发挥其德育主导渠道的作用. 4.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要在教学资源的配备,课程资源的 开发与利用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 有关的政府机构也要在课程资源 的开发利用,以及校外教学活动场所安排等方面做出统筹协调,提供 便利条件. 五,教材编写建议 1.教材编写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要准确,完整地反映,理解 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但是,内容标准的条目,顺序与课文的安排 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2.教材编写要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要突破按学科体系构建的 传统模式,统整各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通过设置若干学习主题,展 现不同的学习视角和问题视角, 使之有利于学生形成认识社会的整体 视野,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能力,知识在相互联系中得到和谐发 展. 3.教材编写要注意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切入,要有利于教学 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采用体验,探究和交 流讨论等多种方式学习,为学生的尝试,表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