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0 ,大小:26.82KB ,
资源ID:1091269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91269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古汉语语法.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古汉语语法.docx

1、古汉语语法第四章 古汉语语法 【教学目的】 本章讲授古汉语语法的相关问题,主要包括古代汉语词类活用、词序、判断句、被动句以及虚词的特殊用法,要让学生理解掌握这些基本知识,并培养他们在阅读和理解文言文时运用知识的能力。【基本概念】词类活用 虚词 被动句 判断句 宾语前置【重点难点】词类活用 宾语前置【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教学内容】第一节词类活用一、使动用法 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使动用法是一种需要特殊理解的动宾关系。可用作使动用法的词类有动词、形容词、名词。(一)动词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发出动词所代表的动作行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皆可用作使动。A、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

2、后面不能跟宾语,古汉语中有宾语的不及物动词多用作使动。例: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史记项羽本纪)B、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左传隐公元年)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孟子梁惠王上)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论语微子)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左传宣公二年)(二)形容词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具有形容词所描写的性质、状态、特点”。例: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贾谊过秦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州)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柳宗元蝜蝂传)形容词使动用法,后面

3、的宾语可以省略。例: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荀子天论)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韩非子说林下)(三)名词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成为或者拥有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齐威王欲将孙膑。(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吾见申叔,所谓生死而肉白骨也。(左传襄公二十二年)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二、意动用法表示“以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主要是人们主观上的某种想法与事实不需要完全一样。可用作意动用法的词类有形容词和名词。(一)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

4、认为宾语具有形容词所描写的性质状态特点”。只是人主观上的认识,实际情况并不一定如此。意动用法也是一种需要特殊理解的动宾关系。例: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战国策齐策)渔人甚异之。(陶渊明桃花源记)(二)名词意动用法表示“把宾语看成、当作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是人们的主观想法,事实不一定如此。名词的意动用法含有“对宾语做出某种处置”的意义,所以有的语法书也称之为“处动用法”。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左传宣公二年)托地而游宇,友风而子雨。(荀子赋)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谷梁传僖公八年)扁鹊过齐,齐桓侯客之。(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三、名词用作

5、一般动词指除了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外的其它用法,用作动词以后可以带宾语,不需作特殊的理解。例: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左传成公二年)范增数目项王,以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史记项羽本纪)左右欲刃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四、名词作状语普通名词出现在状语的位置上,根据所表示的意义可分为四种情况:1、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例: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山海经北山经)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又郊败之。(国语越语)范雎至秦,秦王庭迎。(战国策秦策)2、表示工具或依据。例:有好事者船载以入。(柳宗元黔之驴)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战国策秦策)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列子汤问

6、)3、表示对人的态度。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彼秦者,弃礼仪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战国策赵策)东向坐,西向对,师事之。(史记淮阴后列传)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孟子万章)4、表示比喻。例:射之,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蒲松龄狼)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五、名词、形容词活用的条件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非并列结构,又非偏正结构,可能有以下两种情况:A、形成动宾结构,前一个名词活用。例:遂王天下。(韩非子五蠧)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白居易庐山草堂记)晋军函陵,秦军泛南。

7、(左传僖公三十年)B、形成主谓结构,后一个名词活用。例:大楚兴,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子房前!客有为我计桡楚权者。(史记留侯世家)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例: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妾请母子俱迁江南,无为秦所鱼肉也。(史记张仪列传)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庄子盗跖)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战国策秦策)形容词用在所字后面多用作意动用法。3、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论语公冶长)寡人欲相甘茂,可乎?(史记甘茂列传)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厌其源,塞其渎

8、,江河可竭。(荀子修身)自上观之,至于子胥、比干,皆不足贵也。(庄子盗跖)4、名词放在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左传庄公十年)秦师遂东。(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江水又东,径巫峡。(水经注巫山巫峡)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史记滑稽列传)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活用为动词。例:于是为郭隗筑宫而师之。(战国策燕策)推食食我,解衣衣我。(史记淮阴侯列传)驴不胜怒,蹄之。(柳宗元黔之驴)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战国策齐策)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史记管晏列传)6、名词后面有介词结构作补语,该名词活用为动词。例:晋师军于卢柳。(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后妃率九嫔蚕于郊

9、,桑于公田。(吕氏春秋上农)请句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欲士。(国语越语)7、名词用“而”连接,活用为动词。例: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史记项羽本纪)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荀子天论)不耕而食,不蚕而衣。(盐铁论相刺)8、形容词和名词连接,并不修饰名词,则该形容词多活用为动词。例: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贾谊过秦论)石闻坚在寿阳,甚惧,欲不战而老秦师。(资治通鉴肥水之战)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9、如果形容词和名词之间有表示领属的定语,该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君子正其衣冠。(论语尧曰)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韩非子

10、说难)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第八十章)10、如果同一个名词连续使用,则其中一个活用为动词。例: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柳宗元封建论)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孟子尽心上)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如果两个名词之间有表示领属的定语,则前者活用为动词。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离娄上)使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第二节 古代汉语的词序 一、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中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应放在谓语之前,主要情况有以下几种:(一)疑问代词作宾语古代汉语中常用的疑问代词有“谁、孰、何、曷、胡、恶、奚、安、焉”等

11、,可用于问人、问事、问地点。先秦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必须放在谓语动词之前。例:寡人将谁朝而可?(战国策燕策)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盗者孰谓?谓阳虎也。(公羊传定公元年) 大王来何操?(史记项羽本纪) 天下父母归之,其子焉往?(孟子离娄上) 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 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如果动词前有能愿动词,疑问代词也应放在能愿动词之前。例: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的时候,也应放在介词之前。例: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贾谊论积贮疏) 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赵策) 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滕文公上)(二)否定句代词作宾

12、语这种句式需要同时具有两个条件:1、句子必须是否定句,必须有表示否定的副词或代词“不、未、无(毋)、莫”等。2、宾语必须是代词。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论语卫灵公)主贤明,能听汝;不明,将不汝听。(韩非子外储说下)愿,吾爱之,不吾叛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如果动词前有能愿动词,代词宾语也应放在能愿动词之前。例: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魏风硕鼠)晋君之惠也,未之敢忘。(国语晋语)否定句代词作宾语要求不如疑问代词作宾语时严格,因而同时满足了以上两个条件代词宾语也可以不前置,先秦汉语中两种格式都有出现。例: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

13、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有事而不告我,必不捷矣。(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圣人不爱己。(荀子正名)汉果不击我。(汉书赵充国传)汉代以后后置现象逐渐多了起来,但后世的作者也有仿照上古的句式使用宾语前置的情况,例: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故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彼不我恩也。(柳宗元童区寄传)而狼未之知也。(马中锡中山狼传)(三)宾语用代词复指古代汉语中为了强调宾语,使宾语前置以后,还可以借助指示代词“是、之”复指前置的宾语。句子格式为:宾语 + 是(之)+ 谓语动词。例: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左传僖公十五年)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晋居

14、深山,戎狄之与邻。(左传僖公十五年)秉国之均,四方是维。(诗经小雅节南山)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于求之问。(论语先进)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宾语用代词复指的格式中,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唯(惟)”,形成“为是(之)”的固定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很明显。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左传宣公十二年)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左传成公十三年)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左传宣公十五年)如果前置的宾语是由疑问代词“何”作定语的定中结构短语,那么复指的指示代词一般用“之”。例: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国语越语)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夫子居之,何厌之有?(论语

15、子罕)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商君书更法)如果前置的宾语是代词,有两种方法:1、沿用原来格式,复指的代词只用“之”。例:“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乎?(左传宣公二年)语曰“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谷梁传僖公二年)故事求远而失近,广藏而狭弃,斯之谓也。(新语资质)2、不用复指代词,直接把代词“是”放在谓语动词之前。例:维叶莫莫,是刈是濩。(诗经周南葛覃)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往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僖公四年)(四)强调介词的宾语除了以上三种情况外,古代汉语中再强调介词的宾语时,也常把其宾语放在介词的前面。尤其是介

16、词“以”的宾语。例: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左传僖公四年)秋阳以暴之,江汉以濯之。(孟子滕文公上)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孟子离娄上)若晋军朝以入,则婢子夕以死;夕以入,则朝以死。(左传僖公十五年)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李斯谏逐客疏)除了强调介词“以”的宾语而使之前置以外,其它一些介词有时也具有相同的做法。例:日居月诸,东方自出。(诗经邶风日月)其一二父兄惧坠宗主,私族于谋而立长亲。(左传昭公十九年)启乃淫溢康乐,野于饮食。(墨子非乐上) 二、谓语后置主语在前谓语在后是现代汉语的常规句式,但在古代汉语中有谓语

17、后置的现象,主要表示感叹或疑问语气。(一)表示感叹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败矣,子所使求马者!(列子说符)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史记鲁仲连列传)大哉,尧之为君!(论语泰伯)宜乎,百姓之谓我为爱也!(孟子梁惠王上)善哉,祁黄羊之轮也!(吕氏春秋去秋)(二)表示疑问语气。例:子也,言伐莒者?(吕氏春秋重言)何哉,尔所谓达者?(论语颜渊)何哉,君所谓踰者?(孟子梁惠王上) 第三节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判断句是指谓语对主语所代表的人、物或所属性质、类别等进行判断的句子。古汉语中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系词,谓语直接由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充当,其类型共有四种。1、“者也” 主语之后加语气助词“者”(

18、有些著作认为是代词),表示提顿语气,谓语之后用语气词“也”加强肯定语气。例如: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 王制吾所欲者,土地也。 韩非子王蠹 陈胜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世家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友也者,友其德也。 孟子万章下 2、“者”主语之后加“者”,谓语之后不加“也”。例如:虎者,戾虫;人者,甘饵。 战国策秦策屈完者何? 公羊传僖公四年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老子二十七章天下者,高祖天下。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陈轸者,游说之士。 史记张仪列传栗者,民灾害所种。 晁错论贵栗疏3、“也”主语之后不加“者

19、”,谓语之后加“也”。例如:制,岩邑也。 左传隐公元年董狐,古之良史也。 左传宣公二年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左传僖公四年龙,德而隐者也。 周易干第一臣之子,皆下才也。 列子说符若皋之所观,天机也。 (同上)孔子,贤人也。逐于鲁,是人不随。 战国策赵策三秦攻赵于长平夫轸,天下之辩士也。 战国策秦第一陈轸去楚之秦4、“”主语之后不加“者”,谓语之后也不用“也”。例如:夫鲁,齐晋之唇。 左传哀公八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风,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秦,虎狼之国。 史记屈原列传荀卿,赵人。 史记孟轲荀卿列传韩,天天之咽喉。 战国策秦策刘备,天下袅雄。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古汉语中的否定判断句一般是在

20、谓语之前加否定副词“非”表示。例如楚虽大,非吾族也。 左传成公四年遂入,杀孟阳于床,曰:“非君也,不类。” 左传庄人八年宣子谒诸郑伯,子产弗与,曰:“非官府之守器也,寡君不知。” 左传昭公十六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孟子公孙丑下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战国策魏策公非长者。 史记淮阴侯列传我非生而知之者。 论语述而管仲非仁者与? 论语宪向在先秦,由于判断句中一般都不用判断系词,所以,象“是”、“为”、“乃”、“即”、“则”、“维”(或惟)这类词出现在句子中时,有时虽然可以按照判断系词“是”去翻译,但要意

21、识到它们并不是判断系词,例如: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论语里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左传僖公三十年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 荀子天论余为伯儵。余,而祖也。 左传宣公二年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子丘。” 论语微子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同上)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论语子张是乃狼也,其可畜手? 左传宣公四年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史 记魏公子列传梁父即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史记项羽本纪游公母即祁太伯母也。

22、汉书原涉传此则寡人之罪也。 国语越语上至于髋髀之所,非斤则斧。 汉书贾谊传我马维骐。 诗经小雅皇皇者华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诗经大雅文王尔惟旧人。 尚书大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左传僖公五年例中的“是”都是代词,义为“这”,在判断句中作主语。例都不是判断句,其中的“为”均为动词,义为“叫做”或“称作”。例中的“乃”、“即”、“则”都是副词,所起的作用是加强肯定语气。例中的“维”、“惟”、都是句中语气词,所起的作用是增加一个音节,与其后的单音节谓语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是”字作为判断系词起于何时,目前尚有争论。不过可以肯定,汉代已经出现了这种用法,至于其普遍使用的情况则是魏晋以后的事。例如:此必是

23、豫让也。 史记刺客列传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 史记商君列传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 论衡死伪若枯即是荣,荣即是枯,则应荣时凋零,枯时结实。 范缜神灭论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潜桃花源记豫章太守顾邵是雍之子。 世说新语量第四节古代汉语的被动句古代汉语的被动句式主要有以下五种:1、“(动词)于”在动词谓语之后用介词“于”(或“乎”)引进行为动作的施事者。介词“于”与引进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补语,例如:其母曰:“孔子,贤人也,逐于鲁,是人不随。” 战国策赵策三秦攻赵于长平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 国语晋语八叔向贺贫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24、荀子修身闵王毁于五国,桓公劫于鲁庄。 荀子王制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 荀子荣辱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史记屈原列传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汉书项羽传2、“为(名词、动词)”在动词谓语前用介词“为”引进行为动作的施事者。介词“为”与引进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状语。例如: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韩非子五蠹不为酒困。 论语子罕身体离散,为天下戮。 吕氏春秋慎大孔甲为涉博士,卒俱死陈,为天下大笑。 盐铁论褒贤止,将为三军获。 左传襄公十八年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 史记淮阴侯列传道术将为天下裂。 庄子天下介词“为”引进的行为施事者也可以不出现。只要有“为”

25、字在,同样可以构成被动句式,例如:晋人,虎狼也。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不可悔也。 左传文公十三年(逢丑父)呼曰:“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乎?” 左传成公二年鞌之战父母宗族,皆为戮设。 战国策策燕三诚令成安君听足下计,若信者,亦已为禽矣。 史记淮阴侯列传城小而固,胜之不武,弗胜为笑。 左传襄公十年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 论衡自纪3、“为(名词)所”在动词谓语前用介词“为”引进行为动作的施事者,其后加助词“所”(说“所”为代词)强调动作与施事者的关系,构成“为”式。这种格式产生于战国末,自汉代开始盛行。例如:夫直议者,不为人所容。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世

26、子申生为骊姬所谮。 礼记檀弓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 史记淮阴侯列传卫太子为江充所败。 汉书霍光传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史记项羽本纪4、“见(动词)”在动词谓语前加助词“见”表示被动。“见”本身不是介词,因为它不能和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例如:盆成括见杀。 孟子尽心下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韩非子说难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楚辞渔父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即此言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 墨子兼爱下尹文曰:“使若入于庙朝中,深见侮而不斗,王将以为臣乎?” 吕代春秋正名5、“见于”在动词谓语前加助动词“见”表示被动,在动词谓语后用介词“于”引进行为动作

27、的施事者。“于”与引进的名词或各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补语。例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訾于民。 商君书更法蔡泽见逐于赵。 战国策齐策弥子瑕见爱于卫君。 韩非子说难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先绝齐而后责地,则必见欺于张仪。 史记楚世家且夫臣人与见臣于人,制人与见制于人,岂可同日道哉! 史记李斯列传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 韩愈进学解6、“被(名词、动词)”“被”在被动词句式中作为介词出现是汉以后的事。在先秦两汉,“被”一般都不是作为介词而是作为动词出现在一些被动句中的动词之前的,义为“遭受”,例如: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 战国策齐策一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知友被辱,随仇者,贞也。 韩非子五蠹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以上各例中的“被”其所以不宜看作介词,是因为它们都是直接加在动词之前的,“被”字后引进行为动作施事者的用例在先秦两汉很难找到,也就是说,在先秦两汉,“被”并没有引进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以构成介词结构的功能。从魏晋开始,“被”才具有了带介词宾语的功能,故只能认为自魏晋以后“被”才真正转化成了介词。例如:今月十三,臣被尚书召问。 蔡邕被收时表(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玚、祯各被太祖辟。 三国志魏书王桀传嵇康被诛后,山公举康子绍为秘书丞。 世说新语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