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29.11KB ,
资源ID:1089912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89912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笕克彦对《民报》与《新民丛报》论战的影响.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笕克彦对《民报》与《新民丛报》论战的影响.docx

1、笕克彦对民报与新民丛报论战的影响二十一世纪网络版二七年九月号总第 66 期 2007年9月30日 立宪政治与国民资格笕克彦对民报与新民丛报论战的影响 李晓东 一以人治反人治的困境1906年,清政府始宣布开始预备立宪,而关于立宪的讨论,在此之前已有多年的积累。纵观清末的立宪讨论,无论是革命派的以约法论为特徵的叁序构想,还是梁启超的开明专制论都形成于1905、1906年间,这并非偶然。因为二者的形成与始于1905年的民报与新民丛报间的论争有着直接的关係。这场论争同时将清末的立宪讨论推向了一个高潮。 在论争中,儘管革命派与梁启超针锋相对,然而他们的立宪主张却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徵,那就是,虽然他们都认识

2、到荀子的有治人,无治法所象徵的人治传统是中国走向宪政的最大障碍,但他们自身的主张裡却同样具有明显的人治倾向。例如,梁启超早在1902年就说到:荀卿有治人无治法一言,误尽天下,遂使吾中华数千年,国为无法之国,民为无法之民1。然而,在翌年访美归来之后,他却毫不讳言地提出了开明专制式的主张。那么,梁启超为甚么会认识到中国传统中的缺陷却又明知故犯呢?首先,这是因为他遭遇到了民度的问题,即真正的立宪需要由人民来推动,而中国的民度即人民程度,指人民的政治意识和能力尚低,不足以产生这一动力。这个问题不仅仅是梁启超一人所遭遇到的问题,同时也是同时代启蒙知识份子所遭遇的共同困境。他们普遍认为,在民度尚低的中国要

3、实现宪政,依然不得不借助某种人治的方式作为过渡。这一点,无论革命派与立宪派都不例外。除了民度,影响近代知识份子们具有人治倾向主张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来自日本的影响。这不仅意味着明治日本的立宪过程对知识份子们的影响(例如,当时不少知识份子将明治天皇看作是开明专制的代表人物),同时,从革命派的民报与梁启超的新民丛报间的论争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的法学家及其理论在这场争论中充当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其中,特别是日本法学家笕克彦的理论为这次论战的双方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就这样,民度问题往往使启蒙知识份子们陷入反人治而又不得不借助于人治的困境,而来自日本与部分日本学者的影响又更使他们确信这一方法的有

4、效性。1905、1906年间的论争充分地反映了这一点。本文将具体考察论争双方是如何在论战中使用日本学者的理论来构建自己的宪政理论,同时又陷入以人治反人治的困境。同时,本文还将揭示,梁启超如何在与革命派的论争过程中找到了突破这一困境的线索,并实现了从开明专制立场的转变。二开明专制论与合成意力论1905年,同盟会在东京成立,在随后创刊的机关报民报上,革命派高举民族主义与国民主义两面旗帜,将批判矛头首先指向反对共和革命、主张君主立宪的保皇派康有为和梁启超。另一方面,流亡日本后曾一度倾向共和的梁启超,在访美归来后,一改此前的激进态度,认为:共和国民应有之资格,我同胞虽一不具,且歷史上遗传性习,适与彼成

5、反比例2。面对革命派的民报的挑战,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以开明专制的主张予以回应,与革命派的革命主张展开了激烈的论争。双方的争论所涉及的範围十分广泛。在中国应该建立甚么样的国家这一问题上,双方的根本对立就在于,是应该进行排满革命、实现共和制,还是应该进行政治改革,首先实行开明专制。争论焦点则集中在,中国的人民是否能很快地觉醒并拥有共和国民的资格;国民的资格是在革命中养成,还是应在开明专制中培育而成等问题上。作为这场论争主角的梁启超和革命派的留学生们,同样都在日本接受西方近代思想的洗礼。梁启超通过日语大量阅读和翻译了西方的近代思想,革命派的留学生们更是直接受教于当时日本第一流的法学专家,因此,这场论

6、争不可避免地受到日本的很大影响。在激烈的论战中,双方为了更加有力地批判或回击对方,各自选取并运用了他们在日本吸收的西方近代思想来充实自己的构想和理论。从双方的文章中,我们随处可以看到他们对日本学者观点的引用。但是,日本学者具体在哪些方面对留学生们和梁启超产生了影响,迄今为止却鲜有具体的研究3。实际上,双方的主张与理论的形成,都与日本近代法学家笕克彦(1872-1961)的影响密不可分。笕克彦是日本明治至昭和期的法学家与神道学家4。1897年,笕克彦从东京帝国大学法科大学毕业后赴德国留学。回国后,从1900年起在东京帝国大学担任行政法、宪法、法理学、国法学等课程。法政大学清国留学生法政速成科5成

7、立后,他又应邀成为兼任教授。由于这是日本第一所专门为中国留学生设置的政法专科学校,当时,有许多进士甚至状元都在此学习,同时,学生中还有陈天华、汪兆铭、胡汉民等革命派的核心人物。汪兆铭还是速成科的首席优等生。他们都是民报的主要撰稿人,也是革命主张的主要解释者和宣传者。在与新民丛报的论争中,革命派留学生们充分运用在法政速成科所学的知识对梁启超展开了批判,特别是速成科讲师们的讲义同时被翻译成汉语发行6,使得学生们能够更为方便地直接引用。其中,特别是担任国法学和宪法讲义的笕克彦的开明专制与合成意力等理论,对革命派和梁启超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开明专制论与合成意力论是笕克彦国法学理论的一大特色。笕克彦以对总

8、揽者即君主的权力是否有限制为标準,将君权国体分为君主专横政体、君主专制政体和君权制限政体叁种政体并以此来解释日本的立宪过程。所谓专横政体,即专制(despotism),相反,制限政体也叫立宪君权国,二者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拥有独立于君主之外的具有不可侵犯的权限的机关。而处于君主专横政体与君主制限政体之间的则是君主专制政体。笕克彦认为,君权专制政体从政治上说,一方面与专横政体相联,分不清界限;另一方面又与制限政体紧密相联,可称之为开明专制君权国,亦可称作启蒙君权国,与哲学上所谓的启蒙时代的启蒙意思相同7。显然,笕克彦提出的开明专制是介于专制政体与立宪政体之间的一个过渡性政体。笕克彦认为,国家必是依法

9、而成人格者8。他主张,使国家成为人格者的国法,换言之即规律的合成意力9。所谓合成意力,笕克彦将它规定为各自的意思力集合而成一个意思之力。它任何时候都是基于社会心理合成而来的10。这裡所说的社会心理,指的是人类拥有合群的心理活动11。也就是说,国家是基于社会心理而成的。笕克彦认为,规律的合成意力的形成有两种形式,即第一是以大人为本位而生成的法即规律合成意力,它由大人将许多个人合而为一而成;第二是以各个的民众为主形成规律合成意力的法,从而构成合成人格者12。笕克彦高度评价大人本位形式,认为大人可以将个人中不完全的人和小人统括起来。而民众本位虽然在这一点上不如前者,但是,发达的民众集为一体,也是非常

10、坚固的。因此,他认为:民众本位与大人本位在任何时候都是相互作用的,今日的立宪国就是在两者相互作用下产生的团体13。换言之,国法的形成可分为由君主主导和由民众主导两种形式,各有其正当性。在笕克彦看来,这种大人本位的精神自古以来在事实上最为发达的是日本,而在理论上加以阐明的则是中国。中国由于过份执着于大人本位,反而没能使其主义得到进步,相反,日本一面以大人本位为基础,同时又辅之以佛教思想中的万民平等主义,两者的调和使日本的立宪制得以实现。在生成规律的合成意力的大人本位主张的基础上,笕克彦展开了他的开明专制论。笕克彦主张:开明专制国以大人本位为精神。具体地说,即一是率领下面(的人民)一同进步;一是不

11、专权,权力用于尽力使大家共同进步14。在他看来,支那帝国自古以来在专制君权国中採用的是开明的专制政体,儒教的治国之策就是开明专制思想。尧舜时代和唐、宋时代都是非常发达的开明专制时代,而元与清则相反。这是因为,(元)不是从支那国中的本部兴起的国家,而是从支那国外部兴起的王朝,因此它极力愚民,为了统治,尽力不让人民变得聪明;在政法上是可使依之不可使知之,以独佔权力、不予他人为主义。元之后明国起,但制度不似唐代之兴,至清国又暗暗採用愚民政策的制度,使人民皆置于满洲人监督之下,这是清国不兴的制度上的根本塬因15。可以想像,这种将汉族与非汉族统治的王朝的区分,对革命派的学生们来说是多么大的支持。笕克彦认

12、为,在十八世纪的欧洲也兴起了开明专制,普鲁士的腓力特烈大王和法国的拿破仑一世就是其代表人物。同样,在日本,明治的王政復古之后到明治二十二年(1889)的宪法发布为止也是典型的开明专制时代。笕克彦认为,立宪制度的确立需要很长的準备期间,但是,在塬来开明专制政体发达的情况下,可以缩短相当的时间16。日本的宪法就是在经过明治以后二十年间的开明专制后制订而成的。对日本宪政过程的这一说明进一步鼓舞了革命派的学生们。虽然笕克彦首先使用了开明专制这一概念,但其开明专制论不能说是他的独到见解。因为,早在1861年,明治初期的着名启蒙思想家加藤弘之就已有过类似的提法17。但是,即使如此,用以说明日本立宪过程的笕

13、克彦的开明专制论依然十分值得关注。因为,对于中国的留学生们来说,重要的是,笕克彦在说明他的开明专制论时援引了儒教与中国的例子,也就是说,笕克彦是在中国的歷史脉络中讲述他的开明专制论,所以,他对法政速成科的中国留学生们的影响比起别的讲师要更为直接。明治后期的日本法学家与明治初期不同,大都已不具有儒学的功底,像笕克彦这样关注儒学的学者在当时已是凤毛麟角,正因如此,在法政速成科中,他的理论对于中国学生们来说更容易引起共鸣,影响自然也更大。笕克彦还在法政速成科的国法学科的期末考试中出题:何为开明的专制时代?他要求学生们回答时根据自己的自由判断,无需拘泥于讲义的内容,但是出乎他意料的是,他的学生们会用他

14、的理论来构筑革命共和的理论。叁程度问题与革命派的开明专制主张 在论争中,革命派的主要批判对象是梁启超的开明专制论。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革命派反对开明专制本身,事实上,是他们最早从正面意义上使用了开明专制一词,而梁启超则是在他们的影响下才使用的。陈天华、胡汉民等人提出开明专制,从一开始就与民度有关。陈天华最早提出开明专制就是针对中国的人民不具有共和国民资格的能力这一现状的。而胡汉民也说道:革命为就一时所为之事业,其举动与社会共之。故社会程度之高下与革命成绩之优劣为正比例18。对革命派来说,中国人民是否有能力进行革命,拥有成为共和国国民资格的程度,是不容迴避的问题。在进化论已受到广泛接受的当时,程度

15、问题的提出并非偶然。从近代西方的角度来看,没有自由权利意识、缺乏国家观念的中国民众是落后的。这一点,不仅是梁启超,即使是革命派也不例外,他们讨论的都是如何提高人民与社会的程度。儘管革命派对于人民的程度尚低的认识与梁启超并无二致,然而,革命派对人民程度的提高十分乐观。例如,陈天华认为,拥有四千多年歷史的中国有各民族不及之特质,且中国的自治团体之组织已有地方自治之实,因此,国民能力必可回復。胡汉民则针对中国在歷史上没有民权习惯的主张,反驳道,若排除元、清等异族所实行的统治,在秦汉之后贵族阶级就已灭绝,这是中国政治史上的一大特色。所以,只要颠覆满人政府,所有的阶级就可以实现平等。胡汉民进一步援引笕克

16、彦的开明专制论,从歷史上来证明自己的主张19:吾人闻最新法学者之言,谓立宪之先,必有开明专制时代。所谓开明专制时代者,其君以植民权为目的,而用民权为手段,训练其民,使有立宪国民之资格者,如拿破仑之于法是也。以言中国,则汉唐盛时亦为开明专制时代(说本日本法学博士笕克彦)。準是以言,则中国之为开明专制已久,虽中经异族之乱,而根株不尽斲丧。今日徵以歷史而断言我民族不可以为共和立宪不知何据。革命派对人民程度的提高能如此乐观,是因为他们认为在中国的歷史中有着养成共和国民资格的丰富资源。而且在他们看来,日本以四十年时间赶上了欧美积数百年之所成,一跃而为一等强国,中国亦可以相同比例,通过特别之速成法,五年小

17、成,七年大成20,在短时期内使人民的程度与能力得到提高。至于具体的方法,陈天华说道:欲救中国,惟有兴民权、改民主,而入手之方,则先之以开明专制以为兴民权、改民主之预备,最初之手段则革命也21。 应该注意到,与祖述笕克彦理论的胡汉民不同,陈天华所主张的作为恢復国民能力之必要手段的开明专制,不是歷史上曾有过的开明专制,而是作为民主政体的过渡,由革命党在革命后实行的开明专制。由此我们已可看到约法理论的影子。儘管胡与陈的开明专制主张不同,但是借助开明专制此解决民度问题的思路无疑同是受到笕克彦的影响的。然而,笕克彦理论是为了强调作为大人的万世一系的天皇在立宪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而主张革君主的命的革命派在援

18、引笕克彦理论时又是如何解决这一逻辑上的矛盾的呢?可以说,同是笕克彦的理论使革命派对他的天皇中心论具有免疫力。笕克彦认为,一个国家国体的决定不应只依据我们的道理来判断,必须依其国的歷史来决定。所谓歷史,即我们所拥有的社会心理、国民道德思想的集合22。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国体是由它在歷史中形成的社会心理所决定的。在立宪过程中,不同的国家因其不同的歷史和社会心理,具有不同的特殊精神。民报的另一主笔汪兆铭充分地活用了笕克彦的这一主张,他主张:日本人对于万世一系天皇之观念,皆其歷史上所遗传之特别之塬因结果也我国民而为民权立宪也,固亦有特殊之精神不必强学英法美也,非唯不能学,抑且不必学也23。显而易见,从

19、这一立场来看,中国不具备万世一系的天皇的歷史和社会心理,因此,对于日本的君主立宪也必不可求。对于革命派来说,受异族统治和压迫的歷史才是中国所固有的。因此,重要的是以民族主义来唤醒民众,形成反满革命的社会心理以确立不同于日本万世一系的天皇统治之下的立宪制度。那么,汪兆铭构想的宪政理论与陈天华和胡汉民又有甚么不同呢?在梁启超发表了开明专制论后,汪兆铭为了与梁启超的主张划清界限,他与陈天华和胡汉民不同,有意地避免正面使用开明专制一词。他首先将开明专制分为广狭二义:语其广义,则专制之善良者悉谓之开明专制,日本笕克彦氏所谓中国汉唐盛时亦得谓之开明专制时代也。语其狭义,则必政权生大变动之后,权力散漫,于是

20、有以立宪为目的,而以开明专制为达此目的之手段者24。拿破仑一世时代和思黄(陈天华)所主张的开明专制即属于后者。这一区分可以说是对陈天华与胡汉民所提出的不同意义上的开明专制的总结。在区分了二者之后,汪兆铭表明,自己的主张与陈天华的开明专制有所不同,而对梁启超的开明专制理论则绝对排斥。在此,他没有说明自己的主张与陈天华之间有何不同,而是先阐述了反对梁启超的开明专制的理由。首先,汪兆铭认为,行开明专制者,或必须有非常英杰之才;或必须为众所推戴。如拿破仑、腓力特烈或明治天皇,但是中国的现政府却不符合其中任何一个条件25。再者,更为重要的是26:开明专制者,待其人而后行。然欲得其人非能自然必至,乃偶然之

21、遭值而已。且治国者不徒恃有治人而兼恃有治法,开明专制有治人无治法者也。彼非无法,而法之力不足以限制之,则犹之无法也。故开明专制非适宜于今日之中国,尤非能望之今日之政府者也。可以说,汪兆铭的批判抓住了开明专制的有治人,无治法这一最根本的要害。同时,作为回应,他提出了在革命之后与实现立宪之间,实行约法之治作为过渡的主张,这正是着名的孙中山的叁序构想。约法是叁序构想中的第二阶段。众所周知,叁序指的是革命方略的叁期,即军法之治、约法之治、宪法之治(后改称为军政、训政、宪政)叁个阶段。第一期,各县由革命军组织军政府,通过军法掌握地方行政,以叁年为限;第叁期是全国解除约法,制订宪法,军政府解兵权和行政权,

22、国民公举大总统和国民议会议员27。而作为两者之间的过渡的第二期的约法,根据汪兆铭的解释,即革命军每定一县,即立军政府掌握兵权与(行)政权,同时与人民相约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军政府发命令组织地方官厅遣吏治之,人民组织地方议会监视军政府。这样县县相联扩大到全国。在这种地方自治之下,陶冶人民,使之拥有共和国民的资格。汪兆铭对人民的权利意识亦即民度的提高非常乐观。他同陈天华等人一样从中国的歷史中寻找资源,认为尧舜时代以来中国已知国以民为本,因此,中国国民并不缺乏公法的基础观念,只是精密程度较之西方不足而已28。至于自粗而精的过程,则可以通过教育和革命(革命本身也是教育的手段)培养人民的民权的习惯来实现。

23、而革命时可能出现的革命军政府的军权与民权之间相抵触的问题,则可以通过约法来解决这一矛盾。由此,我们已经清楚地看到,汪兆铭所说的与陈天华的开明专制有所不同的主张即约法,他刻意避免使用专制字样而代之以法,可谓用心良苦。那么,对于革命派的开明专制或约法构想以及他们对民度的乐观态度,作为争论对手的梁启超又是如何反应的呢?四梁启超的开明专制论梁启超之所以由倾向共和转向主张开明专制,其最主要的塬因就是他认为中国人民养成共和国国民资格需要歷时长久。1906年初,梁启超在其主持的新民丛报上开始连载开明专制论,阐述他思想转向后的主张。在文章中,梁启超将专制分为野蛮专制和开明专制,二者的区别在于:凡专制者,以能专

24、制之主体的利益为标準,谓之野蛮专制;以所专制之客体的利益为标準,谓之开明专制29。他认为,对于中国来说,作为立宪的预备,开明专制是最适合的。这是因为,首先,中国不能实行共和立宪制。因为,共和国民要求具备可以行议院政治的能力,但是,梁启超认为今日中国国民不具有行议院政治之能力,因此,也非有可以为共和国民之资格者也30。不仅如此,由于人民程度未及格和施政机关未整备,同样,在今日的中国也不能实行君主立宪制。 梁启超在给朋友的信中承认:弟所谓开明专制,实则祖述笕克彦氏之说,谓立宪过渡民选议院未成立之时代云尔。31同时,他坦陈作此极端之论是为了与革命派的主张形成鲜明的对照。在开明专制论中,梁启超首先把批

25、判的矛头指向汪兆铭的约法主张。从主观方面来说,梁启超提出发动革命者其果能有此优美高尚之人格汲汲于民事乎的疑问,约法之下,人民所由此区区之权利,出自军政府之殊恩,非自初有所挟,而使军政府不得不予我者也。军政府欲夺回之,随时可以夺回之32。另一方面,从客观方面来说,革命一起,必有多数革命军响应,这时,如何能保证其他革命军都能服从于一个军政府?另外,从人民的角度来看,如果人民最初不肯受军政府之约法,又将奈何33?梁启超看来,对于这些问题革命军政府都只有依靠强制力来解决。同样,对于陈天华的革命后实行开明专制以兴民权的主张,梁启超认为,那实际上就是戒严令政治,它最束缚人民的自由而使人民自治力萎缩憔悴34

26、。因此,开明专制不能在革命之后实行,革命时代是不可能陶冶成共和国民资格的35。正像汪兆铭指出了梁启超开明专制的最主要的弱点在于有治人,无治法那样,梁启超同样也抓住了约法的要害,即约法亦无法摆脱人治的缺陷。虽然汪兆铭以约法代替了开明专制的说法,但是,其人治性格依然。 为了回应梁启超直指要害的批判,汪兆铭必须从理论上进一步武装约法的主张。论争因此进一步深化,而笕克彦的理论依然是汪兆铭主张的重要依据。他援用了笕克彦的合成意力论,从社会心理上论约法:法之发生,非存于具文而存于人之心理。心理有二,一曰个人心理,二曰社会心理。社会心理个人心理所合成者也。根于社会心理所生之意力曰合成意力36。因此,汪兆铭认

27、为,只要革命党通过教育与革命使民族主义与国民主义普及于国民之心理,约法就会应于其必要而生。对此,梁启超一度感到难于应付而求助于徐佛苏37。然而,他很快找到了约法的弱点,他同样引用了笕克彦在法政速成科的国法学讲义反驳汪兆铭。首先,梁启超指出,笕克彦的合成意力论与契约说不同,强调的是心理的合成。而且,作为国法本质的规律的合成意力,同时要求有外部的组织即强制执行力作为保证。但是,革命派所主张的约法与国法不同。军政府在与人民约法时,完全站在相互平等的地位上,只不过相当于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契约。而不受国家权利作担保的契约是不具有强制力的。也就是说,约法作为一种约,并不具有国法的权威性。因此,革命党最

28、终只有依靠其高尚的人格来作为担保,而且,假如有一方违约,只有通过力量的强弱来作裁判。而这正与约法的大义相悖38。再者,梁启超认为,共和的国民心理社会心理必非久惯专制之民能以一、二十年之岁月而养成39。作为规律的合成意力的基础的国民心理须是自由发动的。若一时刺激于感情不可谓真40。而在梁启超看来,排满的感情论,最易煽动一般少年气盛之人而骤佔势力于社会。以感情投合社会,非社会之福,而社会之祸也41。排满的感情论是不可能养成共和之真精神的。与排满革命主张相反,梁启超认为,从中国的现状出发,除以开明专制作为过渡,别无选择。问题的关键毋宁说是在于,中外歷史上绝少有君主自发地实行开明专制,因此,立宪要求必

29、始于人民,梁启超认为:人民之求立宪,实能立宪之最高塬因也42。具体的方法就是劝告政府实行开明专制,要求立宪43。 对于梁启超主张的立宪手段,革命派又对梁启超进行了反驳,在他们看来,对政府实行劝告与要求需要伴随着实力,而人民却不拥有这样的实力。与此相反,梁启超却认为,开明专制正是培养国民实力的手段。而这一手段比起革命党人通过民族革命来煽动人民的感情的方式要现实得多。就这样,双方都认识到宪政的实现关键在于民度的提高并围绕提高民度方法针锋相对,但双方都无法摆脱人治思维,有效地说服对方。论争就这样你来我往地持续了一年多的时间,直到1907年新民丛报的停刊而告终。论战期间,儘管民报声势浩大,在气势上似乎

30、压倒了新民丛报,但事实上双方都没能在理论上战胜对方,那是因为,梁启超的开明专制和革命派的约法在理论上实际上都同出自一炉。可以说笕克彦理论在论争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对于革命派来说,笕克彦指出的中国开明专制的歷史可以成为提高中国人民的政治意识与政治能力的基础。同时,笕克彦将元朝与现政府的清朝看作是兴起于支那国之外的王朝,更支持了革命派坚信作为异民族的腐败的清政府不可能实行开明专制,革命势在必行的想法。更为引人注目的是,与民报的创刊同步而生的以约法为最大特色的革命方略,是在论争中得到逐步充实的,而作为其主要解释者的汪兆铭在解释约法时的主要依据正是笕克彦的理论。另一方面,梁启超也受到笕克彦的影响。首先,他通过陈天华间接地受到笕克彦的开明专制的启发,撰写了开明专制论。在与革命派的论争期间,他又直接阅读了笕克彦在法政速成科的讲义录,对革命派对于笕克彦的开明专制论以及合成意力论的理解提出异议,并进一步坚持自己的开明专制论。革命派与梁启超在理论上同源。在互相指责对方的主张中存在着人治的缺点时,双方不能不意识到自身也存在着同样的弱点同时却都无法克服这一缺点,摆脱开明专制的模式,因此,彼此在理论上都无法取得优势。结果,双方在逻辑上都陷入一种循环论,即推翻人治的专制制度、实现立宪的要求应始于人民,而人民程度的提高又必须借助于某种人治的方式。为此,争论在逻辑上陷入僵局。事实上,无论是革命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