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 ,大小:22.44KB ,
资源ID:1086072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86072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梯田是甘肃农业发展的根本.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梯田是甘肃农业发展的根本.docx

1、梯田是甘肃农业发展的根本梯田建设是甘肃农业发展的根本措施 甘肃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严重,农业发展受到先天制约。梯田建设,既可以优化利用水资源,又可以科学治理水土流失,是甘肃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探索出的改变农业基础条件的根本措施。梯田建设是甘肃农业腾飞的基石,是国家生态安全的保证。1、显著的成效 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检验一项工程是否伟大,标准同样是实践。在数十年如一日的梯田建设中,甘肃人民亲自创造的奇迹,展现出了奇迹般的成效。面对世界性的气候变化和粮荒,梯田建设的成效,发挥着难以量化的重大作用。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最主要的因素是农业基础薄弱。农业基础薄弱的主要

2、表现是水少、地薄。甘肃年均降水量277毫米,最少的地区不足40毫米,并且降雨时空分布极不平均。甘肃70%的耕地是坡耕旱地,农民形象地将之称为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长期以来,甘肃农业生产一直处于小旱小灾、大旱大灾、年年遭灾、年年抗旱的被动局面,农业生产举步维艰。如何从根本上打破自然条件制约,解决农业稳定发展的问题,始终是甘肃人民必须面对的现实。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为此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梯田建设就是最重要的结晶。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经过50多年不懈努力,甘肃人民已累计兴修梯田3000多万亩,占宜修梯田坡耕地的65%。这些梯田为甘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难以估量的重要作用。 一

3、是优化利用降水资源,催生了旱作农业革命。甘肃降雨少,流失多,梯田能从根本上减少雨水流失。从多年的试验研究结果看,梯田每亩年拦蓄降水40-70立方米,拦蓄土壤4-10吨。以甘肃现有梯田计算,每年可拦蓄水16亿立方米,相当于在旱作农业区修建了16个特大型水库,并且这些无形的水库无需配套渠系,无需灌溉管理。若按建每立方米水库成本10-15元、灌溉管理及水费每立方米0.4元计算,每年可节约建设资金160-200亿元,节约灌溉管理及水费6亿多元。现有梯田拦蓄土壤2.1亿吨,减少土壤有机质损失400多万吨。更为重要的是,兴修梯田将陡洼不平的坡耕地变成了平整的良田,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才有了广阔的用武之地。没

4、有50多年梯田建设的成果,就无法催生这一旱作农业技术的革命。二是改善农业基础条件,提高了粮食保障能力。“一碗水,半碗沙”,这是甘肃水土流失的真实写照。甘肃水土流失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91%,每年输入江河泥沙5亿多吨,占黄河年输沙总量的1/3。全省耕地面积中旱地近占80%,旱地中坡耕地占86%。全省86个县有67个县属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坡耕地主要分布在这一区域。大量的坡耕地使这一区域生产力低下,粮食产量低而不稳,长期以来,这一方水土不能养活一方人。坡耕地修成梯田后,为增加粮食产量创造了条件。据测算,在相同条件下,坡耕地改成梯田后,每蓄1立方米水可增加小麦1-2公斤,平均每亩可增产小麦40-70公斤

5、,每蓄1吨土可增加小麦4-7公斤。以此推算,全省现有梯田每年可增产150多万吨,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16%,每年增产的粮食可满足400万人的需求。由于梯田的增产作用,2009年全省粮食产量首次突破900万吨,人均达到370公斤。以庄浪县为例,从60年代开始,经过50多年的不懈奋斗,将全县坡耕地的90%以上修成了梯田,粮食产量从每年5-6万吨提高到12-13万吨,稳定地解决了吃粮问题。这一成就,被誉为“世界奇迹”。没有梯田建设的成果,甘肃人民几乎无法依靠自己解决温饱问题。在甘肃如此贫瘠的土地上,彻底改变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的现状,梯田建设,是最根本的保证。三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6、。甘肃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省份,长期以来农业结构单一,农民经济收入低下。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保粮,增收,一直是甘肃农村工作的重心。梯田的修建提高了水肥利用率,改善了土地生产条件,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产业的发展成为可能。近年来,全省各地依托梯田,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农业生产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化经营发展,形成了“梯田地膜玉米”、“梯田马铃薯”、“梯田经济林果”、“梯田中药材”、“梯田草畜”等多种产业模式。2009年,全省发展地膜玉米万亩、马铃薯万亩,发展水土保持经济林果面积1200多万亩,中药材万亩,产值达30多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元。2009年,定西市依托梯田建设,发展马铃薯产业300多

7、万亩,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近600多元。仅安定区马铃薯种植100万亩计,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2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3。土豆豆变成名副其实的“金蛋蛋”。在陇南市群众将花椒由地埂种植改为梯田种植,发展花椒500多万亩,仅武都区花椒产值就达3.84亿多元,农民花椒收入人均达到87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1%。2009年静宁县果园种植面积60万亩,其中梯田果园38万亩,农民人均果品收入89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42%。麦积区梯田葡萄亩均收入5000元以上。正因为数十年如一日的梯田建设,甘肃的传统农业实现了向现代特色农业的转变,一座座贫瘠的山梁,变成了金山银山,农民致富的靠山。土地再一次向农民展

8、现出强大的吸引力。 四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改善了治理区域生态环境。甘肃是华夏农耕文明的发祥地,数千年的农耕历史,使得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地越耕越簿,单位面积的产出越来越少。当土地无法从“质”上获得突破,农民的只能在“量”上寻求答案。大量开荒种地,烧荒种地是维系农业产出的唯一办法。粮食问题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但长期以来大面积的植被破坏,使得土地涵养水源能力急剧下降。随之而来的生态灾难,让一代代甘肃人民的生活越来越沉重,越来越艰难。梯田建设,从根本上遏制了土地的恶性循环。梯田提高了土地质量和粮食产量,农民的耕作观念也有了明显的改变,由广种薄收向少种多收转变,为大自然的生态修复让出了土地资源。以华池

9、县为例,华池人均耕地8亩多,近些年通过梯田建设,土地产出率大大提高,群众人均只需播种4亩土地就能解决粮食问题,将腾出的土地退耕种草养畜,不仅增加了收入,减轻了劳动强度,而且恢复了生态。分析表明,现有梯田每年拦截泥沙2亿多吨,占全省年水土流失量的2/5。全省森林覆盖率由1998年的9%提高到2009年的13.4%,经过治理的小流域植被覆盖率都在30%以上,全省植被得到了一定的恢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事实胜于雄辩。以梯田建设为核心的流域综合治理,使得干旱少雨的甘肃绝大部分土地,有了绿意,有了灵气。生态恶化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生态修复的过程是一个更加漫长的时间经历。只要梯田建设不停止,

10、终有时日,甘肃生态会走上良性循环之路。 二、科学的方法 科学是实践的结晶。在50多年梯田建设中,甘肃人民也曾走过热情高于理智的弯路,一度依靠政府指令,求快求多,不仅没有展现出梯田建设的成效,反而违背农时,浪费人力,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欲速不达,痛定思痛。勤劳智慧的甘肃人民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总结出了一条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综合治理、行之有效的梯田建设之路。 一是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两个核心,挖掘出兴修梯田的内在动力。需求是人类社会的永恒动力。人类对粮食的需求是永恒的,粮食问题是农业的根本问题。农业发展,农村进步,都无法绕开粮食增产这一核心。梯田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是干旱区域最

11、为根本的措施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经过30年发展,传统农业产出几乎达到了一个极限,致使农民更多地向农业之外寻找增收出路。改造传统农业,向特色农业、现代农业转变,势在必行。只有梯田化,干旱区土地才有能力承载如此宏大的历史使命。因此,梯田建设不仅关系到粮食增产这一世界性中心议题,更关系到农民增收这一现实需求。可以说,梯田化是甘肃旱作农业区发挥生产资料最大优势,解放农村生产力,满足农业需求的最优方案之一。正因如此,甘肃省委省政府不遗余力多年坚持不懈地进行梯田建设。正因如此,旱作农业区农民越来越认识到梯田建设对于农民增收的重要性。2008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到2012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200亿斤,农民

12、人均纯收入突破4000元大关的农村发展目标。围绕这一目标,甘肃把梯田建设作为农村经济工作的切入点和支撑体,及时编制了甘肃省500万亩梯田建设工程规划(20092012年)。发改、国土、水利、扶贫、农发等相关部门梯田建设任务进行整合,资金整合,敦使好钢用到刀刃上。这一规划的实施,再一次将梯田建设推向高潮。 二是全力做好旱作农业和特色产业两个结合,发挥梯田建设的优势力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科学发展的时代要求,体现在农业上,就是要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的核心问题,就是要解决怎么种,种什么的问题。怎么种,需要科技的力量,种什么,同样需求科学的支撑。显然易见,传统的耕作方式、种植模式、作物布局,

13、都带有明显的局限性。甘肃人民经过多年的探索研究,总结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正在旱作农业区引发着一场新的革命。这一革命性的技术,正好解决的就是怎么种的问题。科学告诉我们怎么种,我们必须要有实施科学技术的载体。平整的梯田就是最有效的载体。事实上,这一技术在旱作农业区展现出来的魅力,80%依赖平整的梯田。怎么种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是种什么的问题。什么样的农产品受市场欢迎,什么样的农产品具有竞争力?市场作出了回答,那就是特色农业。人无我有是为特,人有我精亦为特。药材、林果、马铃署这些特色农业,已经转化为优势产业。正是由于梯田建设提供了优质的载体。甘肃提出发展1000万亩旱作农业、1000万亩果蔬产业

14、、1000万亩马铃薯产业和1000万亩节水农业的农业发展计划,就是为了发挥50年来梯田建设的巨大优势。然而,甘肃5400万亩旱地中坡耕地就占4600万亩,梯田建设任重而道远。把梯田建设与旱作农业和特色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走出了“修梯田、调结构、兴产业、促增收”的路子,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三、牢牢抢抓退耕还林和扶贫开发两个机遇,为梯田建注入资金活力。今天的梯田建设,已经不再是当年手挖肩挑的时代。大型机械的投入,使得梯田建设的速度加快。不靠人力得靠钱。梯田建设的资金从哪儿来呢?国家批复甘省退耕还林后续基本农田建设规划中,2008年2016年共投资73亿元,其中有21亿元用于梯田建设,计划建设梯田48

15、4万亩。全国尚有2.45亿亩坡耕地需要改造,而坡耕地分布的区域是我国最贫困的地区,也是国家扶贫开发的重点,国家拟启动全国坡耕地改造工程。甘肃不失时机,抢抓退耕还林后续基本农田建设和国家准备启动坡耕地改造工程的机遇,适时启动了500万亩梯田建设工程。2009年,项目启动实施以来,在500万亩梯田建设规划的指导下,落实了部门责任,形成建设合力,实现了由分散治理向集中治理,整村、整乡、整区域推进的转变,为全国启动实施坡耕地综合治理工程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四是积极采取行政推动和利益驱动两种措施,为梯田建设作出保证。在市场经环境下,改善农业生产资料,是市场的需求。市场有需求高水准的农业,农业需求高水准的土

16、地。旱作农业区梯田建设势在必行。正因为需求,政府就应该全力以赴推动梯田建设。500万亩梯田建设过程中,甘肃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行政推动作用,坚持政府负责,县为主体,统一规划,部门实施,图斑管理,“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各负其责”的原则,把梯田建设纳入各级政府目标管理,逐级签订责任书,实行目标考核,一票否决。省政府制定了甘肃省500万亩梯田建设验收试行办法,对检查验收、奖惩机制等进行了明确规定。但是,仅有政府的推动是不够,没有利益的经济,必将被市场淘汰。2009年,安定区旱灾严重,然而,梯田种植的104万亩马铃薯产量108万亩,产值6.5亿元。梯田建设和农民增产增收的双赢局面,构建了农业持

17、续增效、农民稳定增收的长期效益机制,出现了自愿贷款修梯田和“一人进疆摘棉花全家实现梯田化”的典型,极大地调动了群众参与梯田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重要的启示艰苦的自然环境,既是对人们意志和毅力的考验,也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活力和创造潜力。梯田建设就是甘肃人民在干旱环境中的实现生存发展的伟大创造。它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也是生态安全的重要保证,在人类生存发展与推进生态文明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甘肃这样一个70%的人口在农村、80%的农村人口在干旱半干旱山区的省份而言,以科学、务实、的精神,坚持不懈开展梯田建设,意义重大,启迪深远。第一、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必须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在甘

18、肃,农业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水利史,有水则利,无水则衰。河西的绿洲农业灌溉区,创造的繁荣农业经济,曾让唐代一名大臣向皇帝感叹:“天下富庶,莫如陇右。”但是,就在唐代,设立在石羊河下游的“武威”县,因为水资源超常利用,只存在了短短的25年。今天,石羊河流域、黑河流域、敦煌绿洲的生态保卫战,就是向不合理利用水资源开战。不顺应天时、不尊重自然规律造成的自然报复性灾害,让一代代甘肃人来承担。人要生存,自然环境更需求保护。在两难的抉择中,甘肃人民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探索出的梯田建设,化水为利,增产增收,修复生态,在自我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获得“双赢。甘肃4/5的旱地,每年因水土流失造成地表肥沃土壤51

19、0毫米的流失,每年因水土流失而损失的有效耕地近100万亩,甘肃必须加快以梯田建设为主体的综合治理,这是天时所需,这是规律所求。梯田建设的双赢之路证明,只要我们能够充分地认识自然规律,就能改善自然所赐,满足人类需求。这是人在生产活动中的基本准则。第二、发展特色农业经济,必须顺应市场遵循经济规律甘肃深处内陆,经济发展历史欠账太多,尽管经过多年的努力,去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元,但是仍处于全国最低水平。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民增收,走好农业产业化之路,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著名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这一贸易理论看到了产品生产的成本差别,两利

20、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甘肃农业的比较优势,以己之长,赢得市场。甘肃处于温带和亚热带过渡地区,地貌类型复杂,海拔高温差大,光热资源丰富,具有发展特色产业的独特条件,充分利用这一气候和地理优势,顺应市场需求,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是实现农村发展的有效途径。为此,甘肃在兴修梯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同时,在陇东发展苹果、草畜,在陇中发展马铃薯、中药材,在陇南发展花椒、核桃等经济林果等一大批特色优势产业。依托这些特色优势产业,形成特色产业链条,增加农民收入。定西的马铃薯、中药材,天水的葡萄、苹果,陇南花椒、核桃等,依托梯田工程,已经发挥出较强的比较优势,为甘肃省发展特色产业的创出

21、一条成功之路。市场经济并不是不可把握,只有认识规律,顺应规律,农业才能降低风险,决胜市场。 第三、培育现代农民,必须顺应时代遵循科学规律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发展生产力,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解放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广种簿收的传统农耕时代,人被土地约束,面朝黄土背朝天,是那个长久的传统农耕时代的真实写照。而梯田建设,土地平整之后,现代农业机械在干旱山区也有广阔的用武之地。机械的效率远远高出人力生产的效率。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就能够转移到二、三产业之中,创造更多的财富。以庄浪县为例,这一旱作农业区全县拥有中小型农业机械3631台,配套农机具4312台,机耕面积达52.05万亩,从梯田里解放出来的劳动力有10万人之多,走出土地的庄浪人创出了“梯田人”劳务品牌,活跃在全国各地,甚至3000多人跨出国门走出国门。全县每年创劳务收入5.2亿元以上。党的十七大提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宏观要求,梯田建设恰好顺应了科学发展的时代要求,是实现人的发展和生态文明的双赢之策。扩大分子,减少分母,是城乡统筹,一体发展的必由之路。继续解放农村生产力,将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去,我们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从宏观层面看,梯田建设不仅仅是一项改善农业基础条件的根本措施,也是一条解放农业生产力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未来之路,更是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通向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实现甘肃全省梯田化,任重而道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