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4 ,大小:57.70KB ,
资源ID:1085119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85119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知识经济时代对通识教育的要求及培养模式研究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知识经济时代对通识教育的要求及培养模式研究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docx

1、知识经济时代对通识教育的要求及培养模式研究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名称:知识经济时代对通识教育的要求及培养模式研究课题批准号:EIB010876 课题级别: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学科分类:高等教育课题鉴定时间:2008年12月课题负责人:钱晓英 湖南大学主要成员:赖明勇、廖进中、刘辉煌、王耀中、王湘玲、许和连、刘志忠、谢涓、黄 萍研究报告第一部分简介一、标题:知识经济对时代通识教育的要求及培养模式研究,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二、序言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了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需要培养造就大量的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这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败。本课题试图对知识经济

2、时代高等学校对通识教育的要求、教育宗旨、学科结构、课程体系、教学形式等进行研究,系统地研究通识教育的理念、实践和应用,寻找一条从就业教育向创业教育的转变之路,解决过去大学素质教育流于形式以及理论研究和实践脱节的问题,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求的合格人才,并提出有操作性的、科学的建设和对策。三、摘要本课题首先在通识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在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进行课程整合,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实行了“文、理、工渗透,多学科交叉,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的基本原则,并按这一原则对专业的生源结构、课程体系、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进行了大的改革和调整。其次发挥教师的能动作用,在课程教学中渗透通识教育思想,提高

3、教师素质。本课题培育了本学院教师的研究型教学团队优势、科研与教学互动优势、研究型教学优势,并创新了本学院教师队伍的引进培养机制,在强化研究型教学,创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再次,本课题在通识教育前提下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特别重视研究型教学、讨论式教学、双语教学、案例教学和模拟情景教学的研究和运用,重视了社会实践教学和现代化信息技术和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最后,本课题在经济与贸易学院改革教育质量控制与评价标准系统,建立适应新的教学模式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强化教学效果评价制度,制定教改实践整体效果评估方案,改革学习效果评价方式和课程考核方式。上述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措施的

4、实行,大大促进了本专业各层次学生的培养质量的提高,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已得到社会的普遍好评,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本课题研究成果应用效果显著,已在湖南大学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全校经济与管理大类专业学生培养中应用;该成果对其他高等院校经济类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具有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本课题对通识教育改革和通识教育下的本科培养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尝试,获得了一些宝贵的教育实践经验。针对课题在通识教育改革及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碰到的困难和问题,我们也提出相关的完善通识教育体系的建议。四、内容结构研究问题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研究程序研究发现和结论分析和讨论6 建议第二部分研究主体一、研究问题现代科技的发展呈两个明

5、显的态势:一是高度分化后的高度融合;二是科技知识日新月异,知识与经济对接的速度加快。知识经济揭示了知识与经济活动之间新的互动关系,对我国现行高等教育带来了强有力的冲击。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了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需要培养造就大量的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这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败。作为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人才的教育体系,其基本目标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培养具有综合素质能力的人才,然而在我国现行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环境内,仍是以“教学为主”,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教育,明显缺乏对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培养。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是495万人,比2006年增加了82万人,毕

6、业生总量和增量都是最多的一年。到2007年9月1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实现就业的人数是351万人,虽然比2006年同期增加了54万人,但仍有大约144万的应届高校毕业生未能如期就业 。也就是说,约有三分之一的毕业生没有如期就业。至2005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21%,在校生数2100万人,居世界第一,但高入学率并不意味着优质人才资源的形成,与2003年以来学生就业率迅速下降的状况形成鲜明的矛盾。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解释有两个方面:一是毕业生人数太多,社会新生的岗位容纳不了;二是毕业生“质量下降”,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对于第一点,要解决毕业生人数太多的问题,一方面毕业生需要分流,减

7、少社会的压力即提倡进一步升学或者创业等;另一方面社会需要出现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提供更多的岗位,所以这需要国家整体的宏观调控。关于“质量下降”这点,责任主要是在教育体系方面。“质量下降”不是说毕业生知识积累不够,而是说学校所提供的知识并不适合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即专业培养模式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存在差距。目前,各大学校都奉行精英教育的理念,设置的专业理论性的偏多,而实际运用的偏少,以至于脱离企业的需求,造成岗位空缺和失业并存的局面,从而造成“就业难”的现象。因此,在高等教育中,应将全面发展的能力培养放在首位,以增强竞争力。本课题试图按知识经济时代高等学校对通识教育的要求,对教育宗旨、学科结构、课程体

8、系、教学形式等进行理论研究,系统的研究通识教育的理念、实践和应用,寻找一条从就业教育向创业教育的转变之路,解决过去大学素质教育;流于形式以及理论研究和实践脱节的问题,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求的合格人才,并提出有操作性的、科学的建设和对策,进而在全校乃至全国推广。本课题的理论意义为认识通识教育的三个层次:首先,它是一种教育思想和观念;其次,它是一个教育原则;再次,它是教育实践中的一项教育活动。本课题研究将在此基础上,比较西方国家的通识教育理论,构建适应中国高等教育的通识教育体系。本课题理论研究及实践成果对高校教学改革具有普遍意义,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价值。尤其是在中国加入WTO的今天,面临新的机

9、遇和挑战,本课题的成果将对高等教育的革新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和借鉴价值。 本课题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结合我国高等学校和本校本科教育的实际,坚持以通识教育思想为理念,在集成和应用该领域国内外同行及我校已取得的教改成果的基础上,以经贸专业、法律专业等人文社会学科为试点,通过渗透通识教育思想、调整学科结构、设计课程方案、改革教学模式、控制教育质量等方法,促进通识教育的培养模式得到完善,从而探索出一整套适合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实际的通识教育研究系统。通识教育是一种在大学本科教育中提供给学生一定程度的知识以培养具有综合判断能力人才的教育培养方式。它融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为一体。通识教育不是对教育

10、的反动,恰恰是通过通识教育课程的学习更好地促进了专业能力养成。通识教育包括三个层次:首先,它是一种教育思想和观念;其次,它是一个教育原则;再次,它是教育实践中的一项教育活动。二、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最早明确提出通识教育概念的是美国的帕卡德(A.S.Packard)教授。他指出,美国大学为学生提供的“通识教育,包括古典学、文学和科学方面的有关课程的内容,它是学生进行任何专业学习的准备。它为学生提供所有知识分支的教学,使学生在致力于学习一种特殊的、专门的知识之前对知识的总体状况有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了解。” (A.S. Packard,1829)哈佛大学校长尼尔陆登庭认为:“大学要提供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11、最佳的教育。这种教育不仅赋予我们较强的专业技能,而且使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塑造健全人格。特别是通过不同学科领域知识的渗透,使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开始懂得欣赏艺术,从事艺术创造的人逐渐了解科学,使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正是这样,尽管在复杂的条件下,无论是哈佛或是美国的其他大学都在竭尽全力为更好地传承文理融合的通识教育而努力。”美国通识教育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Levine, Arthur. 1988)。在我国,提倡通识教育最早的是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他在大学一解一文中写到:“通识,一般生活之准备也,专识,特种事业之准备也。通识之用,不止润身而已,亦所以自通于人也。信如

12、此论,则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偏重专科之弊,既在所必革,而并重之说又窒碍难行,则通重于专之原则尚矣。”明确提出了培养“通识”人才的目标。著名教育学者李曼丽博士从通识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三方面把通识教育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从性质角度加以阐述,认为通识教育是“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同义,通识教育的实质就是对自由与人文传统的继承;二是从教育目的的角度进行阐述,认为通识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强调通识教育是关注人的生活、道德和理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三是从通识教育的内容角度进行论述,指出通识教育

13、要给学生“所有学科准确的、一般性的知识”,认为通识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其涉及范围宽广全面。我国的大学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概念并无实质区别,其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酝酿尝试阶段(1995年9月以前)、试点探索阶段(1995年9月至1998年4月)、全面实施阶段(1998年4月)(黎琳,2000;夏静、凌国顺,2000;张绍翔、车海云,2000;王伟廉,2000)。对素质教育的研究主要涉及课程体系的建校、教学模式的改革(桑新民,2000;黄志成、王俊,2000)、校风建设等(黄秋富,2000)。课程改革是通识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我们选取了三个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大学的通识

14、教育课程改革方案作为借鉴。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哈佛大学共进行了两次大的课程改革。第一次于1978年开始,最终在哈佛大学建立了核心课程制度。第二次在2007年,以通识教育工作组报告发布为标志的通识教育改革。1978年,担任哈佛文理学院院长的罗索夫斯基(Rosovsky)完成了对哈佛通识教育的改革计划,提出了一整套标准,并以核心课程取代原有的通识教育课程,提出以“培养有教养的人”作为大学通识教育的目标。从课程结构看,1978年改革的核心课程计划将通识课程分为五大类:文学和艺术,历史,社会与哲学分析,科学和数学,外国语与文化。这一模式后来经过多次调整,形成了当下的七领域核心课程模式:道德推理,定量

15、推理,科学,历史(含2个之类),社会分析,外国文化,文学艺术(含3个子类)。它打破了按学科分类进行课程设置的传统模式,而强调把“获取知识的方法”作为课程分类的基础,要求学生应当通过学习掌握相应课程的基本概念、理论模型和思维方法。为了适应激烈的时代变革,提升学生的竞争力,弥补核心课程的不足,2002年哈佛文理学院院长科比(Kirby)宣布启动“学生将成为怎样的人,他们离开学院后要过怎样的生活”为主题的通识教育改革。哈佛大学2007年2月7日公布了通识教育工作组报告,对7个领域进行了重新调整,将其重组为8个领域:艺术和诠释,文化和信仰,经验推理,伦理推理,生命系统科学,物理世界科学,世界诸社会,世

16、界中的美国。从修读方式看,两次改革方案采用的都是分布必修制,即学生必须在给定的领域中选择规定数量的课程。通识教育重视知识的整合性和贯通性,既要拓宽学生所学的知识领域,又要在不同知识领域之间建立联系,使学生能运用多学科的视角和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课程设计的思路来看,1978年的改革是按照学科进行课程内容的规划,而2007年的改革兼用学科和学生经验来安排课程。在 对学科整合和经验整合进行折中的基础上,哈佛大学发展了独特的用知识领域主题(比学科的含义更为宽泛)和学生生活经验进行课程整合的思路:每一类课程都与知识领域中的某一类知识对应,具有相似的研究方法和视角;同时这一类课程又恰好可以与学生的某些生

17、活经验联系起来,使学生为21世纪过上反思性和更有意义的生活做准备。从2001年开始试行,在全国高校引起极大关注的以老校长蔡元培的名字命名的北京大学本科教育改革计划“元培计划”,是改革步伐大、具体实施通识教育的一种重要模式。元培计划努力贯彻“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办学方针,充分利用北京大学学科齐全的优势和良好的教学资源,实践本科阶段低年级通识教育和高年级宽口径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理念,突出基础、能力、素质三要素的全面培养,为研究生教育输送高素质、创新型后备生源,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适应能力强的毕业生。元培实验班的学生入学时不分专业,只按文理两类招生,入学后,在低年级进行通

18、识教育和大学基础教育,在高年级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在学习制度上实行在教学计划和导师指导下的自由选课学分制。元培实验班实行的弹性学制即学生可在导师指导下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计划,其学习年限可在三年至六年内灵活掌握。元培实验班实行的导师制即学生在学习期间可以得到有来自文、理科各院系资深教授组成的学生学习指导委员会的全程指导。每位导师对各自的指导对象进行选课、选专业、学习内容及方法等指导。也就是说,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的课程。另外,和其他普通院系相比,元培实验班的总授课学时适当压缩,同时加强教师对学生阅读参考书、课堂讨论、论文写作等教学环节的指导。元培实验班的模式受到社会的关注和

19、老师、学生的认可,根本原因在于元培计划的理念和设计符合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从社会用人的标准来看,工作岗位要求人才的能力更加全面,从科研创新的角度来说,学科的交叉也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元培实验班的模式正好符合了这个目标。台湾省的淡江大学在1993年5月教务会议通过核心课程方案,并实施至今。淡江大学核心课程方案的教育理念为:i.大学生要具有国际视野,以开展个人生涯,并推动国家和社会的进步;ii.大学生要认识历史环境,呼应时代脉动,擅长资讯技术、掌握资讯、充分应用资讯,并进而放眼未来,成为时代中坚;iii.大学生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与善尽社会意义的责任观;iv.自然科学的同学对人文社会科学要有相当

20、程度的涵养,而人文社会学科的同学对自然科学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淡江大学核心课程与通识课程皆为达成通识教育的目标而设计,但在教学方法上取径不同。通识课程着重广博文雅知识的获得与涵养,而核心课程则是选出学科中具有代表性的思考为重点,做充分深入的探究,作学科间整合式的教学,并在研讨论中获得判断与解决问题的观点与策略。经由核心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希望使学生学习到追求知识的方法,知道如何使用知识,培养价值判断能力。淡江大学的核心课程包括12大类:中国文学及经典(2学分),艺术欣赏与创作(2学分),中国语文能力表达(3学分),外国语文(含练习)(8学分), 历史研究(2学分), 宪法与生活法律(2学分),

21、资讯教育(4或8学分),自然与生命科学(3学分), 各国文化、政治、社会与经济(2学分), 未来学(2学分),社会分析(2学分), 道德与宗教(2学分)。自2001学年起,淡江大学入学新生核心课程毕业必修学分规定为必修12学门,文学院及外语、教育学院的学生,必修34学分,商、管、理、工学院学生必修38学分。我们学院一直注重教学改革,近年来也有一系列教改研究成果,与本课题相关的有:成 果 名 称著作者成果形式发表刊物或出版单位发表出版时间“科研教学互动”推进国际贸易学科新体系建设钱晓英等课题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01.6经济学专业本科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钱晓英课题校级三等奖2001“科研教学互动

22、”推进我省第一个经济学类(国际贸易)博士点建设钱晓英课题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01.3经济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刘辉煌课题湖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3学科建设与教学科研联动,培育学生核心钱晓英课题湖南大学三等奖2004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保障机制的研究与实践刘辉煌课题湖南省学位办2004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刘辉煌课题湖南省学位办2006通识教育的培养模式在第二专业的应用研究钱晓英课题湖南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立项2006.12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创新研究罗丽英、刘辉煌课题湖南省教育厅2007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文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雷辉课题湖南大

23、学2007年实践教学改革立项2007强化特色、突出优势,全面创新国际贸易学学科建设模式赖明勇、廖进中、钱晓英、张亚斌、刘辉煌课题湖南大学教学成果奖2008.3国际贸易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钱晓英课题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08.5.10经济学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刘辉煌课题教育部2008.6强化研究型教学、创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廖进中、钱晓英、赖明勇、张亚斌、刘辉煌课题湖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2008.9加强法律能力培养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关于应用经济学科法律课程建设的探讨钱晓英论文机械工业高教研究1999.4关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雷 辉论文国际贸易学学科建设

24、与理论探索1999.9如何在外贸业务教学中应用EDI模拟方式舒 彤论文国际贸易学学科建设与理论探索1999.9引入案例教学,提高综合适应能力祁顺生论文国际贸易学学科建设与理论探索1999.9浅谈国际贸易法课程的实践教学法沈文莉论文国际贸易学学科建设与理论探索1999.9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钱晓英论文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0.9关于21世纪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科新体系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沈文莉等论文有色金属高教研究2000.10“科研教学互动”推进国际贸易学科新体系建设钱晓英论文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1.12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措施探析刘辉煌论文研究生教育论坛(中南大学出版社)2

25、004研究型大学就处理好的三个关系王耀中论文光明日报2004.8.2经济学专业教育改革若干问题思考刘辉煌论文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5.1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及其层次定位刘辉煌论文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5.1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设置的国际比较研究刘辉煌论文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5.2儒家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借鉴作用王耀中论文光明日报2005.10.11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学:定位与特色王耀中论文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1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事例实践吴献金、赵丕云、王威论文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增刊2006构建研究型大学实践教学体系研究胡小娟论文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6、增刊2006树立互动理念,建立互动机制,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刘辉煌论文湖南大学报2006.6.5经济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与教学方法创新刘辉煌论文教育教学论丛2006.9三级学位“错层培养”培育学生核心效力廖进中、赖明勇论文教育教学论丛20069国际贸易本科教学改革探讨熊伟、胡小娟、侯俊军论文教育教学论丛2006.9案例教学在经贸教学中的运用钱晓英论文教育教学论丛2006.9WTO知识与国际贸易课程的整合侯俊军论文湖南商学院学报2006.9对“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的”思考吴献金论文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7.1以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罗能生论文光明日报(教育版)2007.5.16基于学生个体差异的双语教学

27、效果分析刘志忠论文当代教育论坛2007.9WTO知识在会计课程与教学中的整合侯俊军论文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季刊)2007.9科研考核与教学考核应是不同性质的考核廖进中论文湖南大学校报2007.10三、研究程序(一)研究设计及思路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加强通识教育是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战略、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通识教育是一种在大学本科教育中提供给学生一定程度的知识以培养具有综合判断能力人才的教育培养方式。它融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为一体。通识教育不是对教育的反动,恰恰是通过通识教育课程的学习更好地促进了专业能力养成。由于通识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而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通

28、识教育目标的实现,不是仅靠开设几门课程、组织一些活动就能完成的,因此通识教育不是某一阶段或某一层面的任务,而应贯穿于大学教育活动的每一时期、每一环节。本课题拟以经贸专业、法律专业等人文社会学科为试点,构建通识教育研究的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推广。具体方法和步骤如下:1)在通识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进行课程整合,设计核心课程方案,并开始试行。2)发挥教师的能动作用,在课程教学中,渗透通识教育思想。在信息化社会中,由于学习时空的开放化、学习方式的多元化,课堂教学手段、方法现代化、教材媒体的动态化、教学内容的现代化以及教育科研现代化,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在通识教育前提下,进行教学模式改革,

29、提倡个体反思,促进知识内化。案例教学模式 多媒体教学及CAI系统研究实践性教学环节 双语教学环节对话教学模式 电脑模拟教学实践环节 模拟情境教学环节4)教育质量控制与评价标准系统包括适应新的教学模式的教学组织与质量监控,教育质量的评价体系,以及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等。本课题在集成和应用该领域国内外同行及我校以取得的教改成果的基础上,针对经贸、法律、金融、管理等人文社会学科进行局部试点,提出具体实施计划,进而在全校乃至全国推广。(二)本课题的计划执行情况及研究方法主要总结为四个方面:、在通识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实行“文、理、工渗透,多学科交叉”。为顺应知识经济和通识教育对人才的新

30、要求,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实行了“文、理、工渗透,多学科交叉,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的基本原则,并按这一原则对专业的生源结构、课程体系、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进行了大的改革和调整。如生源结构实行文理外兼招,课程体系强化了基础性理论课、外语类课、计算机运用和专业性技能课、专业性前沿课和实践性能力课的教学,突出了外语运用能力、计算机运用能力、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如近年来增加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等课程。就业去向除主要面向国际经贸行业和领域外,还面向更为广泛的经济和社会管理及企业经营管理领域。1)课程建设在优化课程体系方面,根据经济实践发展的需要与多学科交叉的特色,围绕“两阶段” (通

31、识教育阶段和专业教育阶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成通识教育阶段的文、理两大类公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阶段的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限选课程和专业任选课程共五级课程体系,为学生选择专业和课程、进行自主学习创造条件,以强化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在对课程体系调整中,构建了了 “平台+模块”的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在我们设计的“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中,公共基础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相互联系、逐层递进,共同构成必修课;专业方向模块和任意选修课程则构成选修课。其中,“平台”是保证人才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体现“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要求;“模块”主要是实现不同专业方向和不同层次人才的分流培养,体现人才培养的个性特征。基于这一课程结构体系,实行了按大类招生,学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