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5 ,大小:734.87KB ,
资源ID:1084586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84586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湘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同步教案全册.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湘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同步教案全册.docx

1、湘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同步教案全册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本册教材除第二单元“消化和呼吸”外,其他单元都是低年级学习内容的拓展、深化、延伸。教材从学生的已有经验、生活实际和周围环境要素出发,布设课标四个领域的科学内容,安排了6个单元、23课,共10个导入活动、55个主体活动、3个拓展活动。其中第一单元“声音”、第三单元“影子变化”、第四单元“地球与月亮”和第五单元“运动与力”四个单元,教材以探究物体的特性、运动与变化为主要内容,旨在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调查、制作、比较、分析、理解、模型解释、模拟实验、阅读理解等探究活动,主动追寻引起事物的变化的成因或产生条件,培养证据意识。第二单元“

2、消化和呼吸”以阅读、模拟实验为主要活动方式,引领学生认识消化和呼吸器官的结构、功能和工作机理;第六单元以设计为核心,定位于“做技术”,按技术制作流程,优化小车的结构与功能;主要训练学生的观察、实验、比较、制作、设计、模型解释等探究技能。教材依据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综合考虑科学概念发展的逻辑顺序、探究技能发展层次,以学生身边熟悉的乐器、音箱、手电筒、铅笔、望远镜、篮球、小车、小球、纸风车、木块、测力计、毛巾、小闹钟、气球、杯子、小木棒、简易天平、尺子、橡皮筋、轮子、绳子、塑料瓶、硬纸壳等材料为载体,引领学生经历观察、实验、测量、模型解释、模拟、制作、调查、阅读等活动,探究声音、地球与月球、光与影

3、、物体的运动与力等对象的特征、特性或变化与运动,认识消化与呼吸器官、小车的结构与功能。教材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合适的指导策略,有效引领学生达成课标的四维分段目标。第一单元“声音”,定位于观察声音的特征,探究声音的产生的条件、变化和传播规律,研究控制噪声的方法。教材按感知“是什么探究为什么怎样利用怎样控制”这一认知程序作为逻辑线索,有机地串接“各种各样的声音”、“声音的产生”、“声音的变化”、“声音的传播”、“噪声控制”5个课题内容,通过观察、实验、调查、制作、游戏、讨论交流等活动方式,引领学生对声音的产生、强弱、高低、传播、噪声等进行观察和理性探索,重点训练学生的实验探究和搜集信息的能力,

4、重新构建对声音的特点、产生、传播和控制的新认识,了解控制噪音的方法和意义,用辩证的观点判断事物,增加环保意识,让学生自觉产生控制噪声、保护听觉的行为。第二单元“消化和呼吸”,以“分分总”的结构,布设“我们的消化”“我们的呼吸”“保护呼吸、消化器官”3课11个活动,通过查阅资料、观察、实验、调查、模型解释、交流讨论等活动方式,引领学生认识消化器官、呼吸器官的结构特征和功能,肺活量与呼吸器官功能的关系,重点训练学生的阅读、制作、实验和模型解释能力,引发学生自觉产生保护自己消化器官、呼吸器官行为。第三单元“影子的变化”教材以围绕寻找影子变化的原因这一主题,按探究“光与影的关系探究太阳位置与影子方向的

5、关系应用探究结果制作计时日晷”认知发展线索,布设对应的三个递进课题“光与影”“阳光下影子的变化”“自制日晷”,2个导入活动,5个主体活动,引导学生经历游戏、观察、实验、制作阅读、交流讨论等活动方式,探究影子产生的条件,以及光与影子变化、阳光与影子方向之间的关系,理解并自制日晷计时,重点训练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和制作能力,为高年级认识“光沿直线传播”奠定基础。教材利用我国古代科技史皮影戏、日晷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第四单元“地球与月球”,以人类观察研究地球、月亮的科技史为认识线索,以阅读科技史、模型解释、观察记录为主要活动方式,组织编排“地球的故事”“蓝色的星球”“在地球上看月亮”“探索月球的秘密”4

6、课,共11个活动,引领学生追寻前人探索天体奥秘的足迹,经历“观察提问猜想假设寻找证据分析推测模型解释”探究过程,驱动学生有目的地参与阅读史实、制作模型、模拟实验、猜想推理、分析解释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地球和月球的外部特征、运动特点,自主训练学生观察、阅读、制作模型、分析解释等探究技能,有机渗透勇于质疑,永不放弃的探索精神等科学态度的培养。第五单元“运动与力”,围绕“位置与运动”主题布设了“谁在运动”“它是怎样运动的”“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3课5个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发现每个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都是相对参照物的,认识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的特征,寻找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重点训练学生观察、描述、比

7、较等探究技能。围绕“力与运动”主题二,布设了“怎样让物体运动起来”“怎样测量力的大小”“摩擦力与物体的运动”3课8个探究活动,先让学生观察比较用不同方法让小球、小车运动起来时,力与运动改变的异同,引导学生发现力有大小、方向,力的大小不同它们运动状态的改变不同,与运动同向的力可加快物体运动,与运动反向的力可让物体停下来;再让学生学习使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最后按“先感受再测量研究后应用”的认知流程,了解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初步建构摩擦力的概念;重点训练学生观察、实验、测量等探究技能。第六单元“制作小车”属技术与工程领域,教材按“明确需求方案设计加工制作调试改进评估交流”的流程组织教材内容,布

8、设“设计制作小车”“改进小车”2课4个活动,教材通过对话、呈现活动场景图、学生设计方案和改进方案案例,引导学生展开设计制作小车的活动,训练学生观察、设计、制作、试验、评估等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客观评价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二、教学目标单元/课题课标点(科学知识)科学态度、STSE一、声音1.各种各样的声音2.声音的产生3.声音的变化4.声音的传播5.噪声控制6.1.1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6.1.2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6.1.3声音的高低、强弱与物体振动有关。细心观察,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声音产生和变化的条件和原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树立声音环保意识二、消化与呼吸1.我

9、们的消化2.我们的呼吸3.保护呼吸、消化器官10.2人体具有进行各种生命活动所需的结构。对人体结构和生命产生强烈好奇心,培养联系外部现象进行推想的思维方式。体会到解暗箱的喜悦。保护健康关爱生命。三、影子的变化1.光与影2.阳光下影子的变化3.制作日晷6.2.2知道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知道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现象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13.1地球每天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等有规律的自然现象体会到时间的测量,实际上是可以对应到太阳一天中在天空中位置的变化。通过中国古代科技史日晷,激发学生的爱国自豪感,坚持观察尊重事实。四、地球与月球1.地球的故事2.蓝色的地球3.在地球上看

10、月球4.探索月球的秘密6.6.1自然界中存在多种能量的表现形式。13.3月球围绕地球运动,月相每月有规律的变化。13.4太阳系是人类已经探测到的宇宙中很小的一部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14.2地球表面有由各种水体组成的水圈。15.1地球为人类生存提供着各种自然资源。尊重事实尊重证据大胆猜想小心求证不迷信权威地球上水资源要珍惜。科技的进步,让人类探索的脚步更深更远五、运动与力1.谁在运动2.它们是怎样运动的3.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4.怎样让物体动起来5.怎样测量力的大小6.摩擦力与物体的运动4.1可以用某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该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4.2通常用速度大小描述

11、物体运动的快慢。4.3物体的机械运动有不同的形式。5.1有的力直接施加在物体上;有的力可以通过看不见的物质施加在物体上。5.2物体运动的改变和施加在物体上的力有关。对运动现象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能多思路多方法探究运动的规律。对力与运动现象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能多思路多方法探究运动的规律。尊重事实,严谨求证。了解运输技术能够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比较几种交通工具的速度)。人类的需求是科技进步的关键六、制作小车1.设计制作小车2.改进小车16.2工程和技术的产品能够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18.1工程是以科学和技术为基础的系统性工作。18.2工程的核心是设计。18.3设计需要考虑可利用的条件和制

12、约因素,并不断改进和完善。多方法多思路尝试设计并改进小车大胆创新,开拓思维,分工协作,乐于分享三、教学措施1.把握小学生心里特点,注重培养兴趣和习惯四年级上册,学生的观察、比较、分类、制作等基本技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学习内容和教学目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搞好本学期科学课教学,既要了解本期各单元的教学目标,又要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还要了解这个年龄段学生的认识特点以及其他方面的一些心理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开展教学活动。(1)问题情境导向,激活探究兴趣。中年级学生对周围世界仍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没见过的、不了解的事物充满兴趣,爱问“这是什么”“为什么”“说明了什么”“有什么证据”等问

13、题,这是科学课教学非常好的心理基础,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既有教育价值、学生又感兴趣的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科学与科学课的热爱;同时还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的好奇心随着科学课的教学逐年增长,而不是衰退。为此,要尊重他们的探究兴趣,对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包括与教学内容无关的问题)给予及时、合理的反馈;因为,学生所以提出一些看似怪异的问题总有一定原因,有些原因是成人不理解的;对于这些问题,应该通过梳理、筛选等方法,或找到与现阶段学习内容的相关联系,发现问题的价值与意义;或巧妙地将其引导到学生力所能及的、可关注到的视野里,引发学生有目的的

14、课外学习。(2)精心组织活动,把握教扶放时机爱观察、爱动手,仍是小学中年级学生的天性,为此,在四年级科学课教学中,仍要充分利用这一心理特点。一是尽可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实践活动开展教学,避免在长时间内单纯地采用讲述、讲解、问答的方法;二是可以适当选用教学趣味实验、角色扮演、科学游戏的方式,让他们在玩中学。在使用教学游戏时,要注意科学课的游戏是教学游戏,既要有游戏性,又要有目的性、科学性和教学性,不能单纯为了激发兴趣做游戏。三是四年级以扶和放为主,教为辅。教师指导时注意梯度,把握好教、扶、放的时机,按照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先让学生经历一些简单的或模仿性较强的观察、制作、调查

15、、实验等活动,随着能力的提高,再慢慢将学生的探究引向深入,使探究活动的水平循序渐进地提高。(3)尊重个性发展,重视习惯培养小学中年级学生对科学学习态度、热情、兴趣等有所分化,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具备的相关探究技能也存在个体差异,坚持、耐心、细致、严谨、专注的科学品质大多还未养成,学生的情绪稳定性不高,需要教师尊重个性,关注差异,有计划地针对性地培养、引导,教师要重视小组团队建设,采用同质异组,异组同质的分组方式,通过对小组团队激励性评价,引导同伴互助,立标杆,学榜样,让每个学生发展成为更好的自己。科学品质、学习习惯培养还需要在活动过程中持之以恒地策略性评价引导。批评、表扬要客观公正,因人而异,

16、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尽量不公开批评,多找个别谈话沟通,帮助学生找到问题原因和解决办法。2.优化科学探究课教学,重视探究能力培养科学探究与交流是一个过程,是一种科学学习方式和科学研究的方式,是形成科学观念、发展科学思维、形成科学态度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同时,也是一种综合的能力。中年级定位于引导性探究,将侧重训练借助工具或仪器观察、测量、描述、类比、归纳、抽象、概括、分析等单项技能方法,以及提出问题、收集证据、处理信息等综合技技能。四上属典型的科学探究课型比例较大,第一、二、四单元中都有一部分课或活动属科学探究课,如:声音的产生、声音的变化、声音的传播、光与影、阳光下的影子、在地球上看月

17、球等。3.优化方法课教学,重视思维能力培养方法通常是指解决某一类问题的做法和步骤,它来源于各种个例共性的概括。每一种被确认的方法都是对若干做事过程集合中的动作组合逻辑的某些共同特征的概括,具有一些共同逻辑特征的行动过程经过总结提炼后,就形成了一种方法。科学方法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遵循或运用的、符合科学一般原则的各种途径和手段,是科学研究、科学活动过程中采用的思路、程序、规则、技巧和模式,有观察法、实验法、类比法、测量法、分析法、图象法、比较法、综合法、控制变量法、图表法、归纳法、替代法、累积法等。方法课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占的比重很大,四上教材也是如此,大多数课涉及到某种或某几种方法,如噪声的

18、探究、阳光下的影子、蓝色的星球、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我们的消化、我们的呼吸、改进小车等课。4.优化概念课教学,注重概念自主建构概念是从自然现象、科学事实和实验中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抽象出来的,把一些事物本质的、共同的特征或属性集中起来加以概括而形成的。因此,概念建构需要以观察(实验)、比较的基础,再针对搜集的信息运用归纳、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方法概括而成。概念是思维加工的基本单元,科学概念是构建科学知识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探究技能的基石。概念课是以概念学习为中心内容的课型,概念课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占的比重最大,四上教材也是如此,第一、二、四、五单元均有一些课或活动属概念课(如各样的声音、声音的产生

19、、我们的消化、谁在运动、它们是怎样运动的、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怎样让物体运动起来、摩擦力与物体的运动等课)。5.明确观察活动要求,注重观察能力培养科学观察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对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科学活动。科学实验是人们根据研究的目的,运用科学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创造或纯化某种自然过程,使之按预期的进程发展,同时在尽可能减少干扰客观状态的前提下进行观测,以探究自然现象变化规律的一种科学活动。四、活动材料及课时安排单元单元/课题活动材料准备课时建议一、声音1.各种各样的声音大小不同的锣和鼓,二胡、口琴、双响筒、电子琴等乐器,下载一些动植物、自然界、交通工具、乐器的声音音视

20、频。12.声音的产生餐巾纸(棉花)吉他(弦乐类乐器)锣、鼓、音叉、乒乓球、水、水槽、小口空瓶或饮料瓶、米粒或泡沫塑料碎片、水杯等。13.声音的变化可调音量的音箱、米粒、音叉、乒乓球、锣、皮筋、长短不同的木板、铅笔、各种乐器、自制小乐器的材料,不同乐器发声时能体现内部物件振动情况的视频资料。手机慢镜头。24.声音的传播水、水槽、手机2个(或小收音机)、碰铃(石头)、漏斗、胶管每组一套,玻璃钟罩、闹钟、两用气筒等。15.噪声控制分贝仪、减少噪音危害的相关视频材料等。准备隔音比赛的材料:鞋盒、棉衣、废纸、毛巾、保温桶、泡沫塑料、玻璃瓶、小闹钟或音乐贺卡等。2二、消化与呼吸1.我们的消化分组:1.记录

21、单。2.透明袋子、水、切成小块并煮熟的蔬菜和馒头)。3.新鲜的馒头(面包等)演示:1.消化道模型2.模拟大小肠的管子3.相关课件及微课。12.我们的呼吸分组:水槽、容积相同的两个集气瓶、两片毛玻璃、等长等粗的两根细木条、火柴、大小一致的气球、打气筒、等量等浓度的两份澄清石灰水。2升的大饮料瓶一个,气球,气球皮,剪刀,皮筋。演示:相关课件及呼吸过程微课。23.保护呼吸、消化器官1.分组:2升的大饮料瓶一个,水槽,有刻度烧杯或量筒,胶带,吸管,记号笔。2.演示:课件、制作简易肺活量计和测量肺活量的微课。2三、影子的变化1.光与影分组:手电筒、杯子、铅笔、橡皮泥、A4纸等演示:皮影戏、影子游戏等视频

22、资料、教学课件。1-1.52.阳光下影子的变化分组:科学记录本、A4纸、橡皮泥、小木棒或铅笔一支、指南针等。1-23.制作日晷分组:日晷制作套材、钟表、指南针、制作工具。教师准备:日晷科技史资料,日晷制作视频资料、教学课件。1-1.51.地球的故事分组:橡皮泥、火柴梗、篮球。演示:地球仪、有关探索地球形状的影音、月食资料。1四、地球和月球2.蓝色的星球分组:地球仪、世界地图、剪刀、简易天平、尺子、铅笔等。演示:教学课件,地球各类水体(水资源)影音资料、节水资料等。13.在地球上看月球分组:模拟月球的明暗球(将球的一半涂成黑色,另一半涂成白色)、在地面画圈及方位的粉笔、模拟太阳的大屏(或黑板)演

23、示:教学课件24.探索月球的秘密学生准备搜集人类探索月球秘密的相关资料教师准备教学课件1五、运动与力1.谁在运动分组:小汽车、树木、建筑、人偶模型,记录卡纸。演示:教学PPT。12.它们是怎样运动的分组:风车、小车;轮子、橡皮筋、绳子等。演示:风车、小车、轮子、橡皮筋、绳子等演示材料;教学PPT。13.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分组:小车,带轮轴的支架,线绳,米尺(或卷尺),计时工具(钟表、手表等),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PPT演示文稿等。14.怎样让物体动起来分组:乒乓球、金属球、弹力球,水槽等;小汽车,纸屏等。教师准备:班级记录单、PPT演示文稿、黑板贴等。15.怎样测量力的大小分

24、组:测力计、钩码等。教师准备:教师演示测力计、班级记录单、PPT演示文稿等。16.摩擦力与物体的运动分组:相对厚一点的书2本;带拉环的木块、测力计;小车、木板、毛巾、棉布等;科学活动手册。教师准备:装有重物的大木箱(或纸箱),PPT演示文稿、班级记录单等。1六、制作小车1.设计制作小车分组:车轮、塑料瓶、硬纸壳、塑料泡沫板等。其他自选材料,剪刀、起子、胶等。22.改进小车车轮、塑料瓶、硬纸壳、塑料泡沫板、一次性筷子、磨砂纸、剪刀、壁纸刀、实验记录单等。1-2第一单元声音第 1 课各种各样的声音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认识声音的多样性,让学生初步建立音量和音调的概念。2.科学探究能够根据已有的

25、知识和经验,结合辨听声音的有关活动,简单区分声音的大小、高低,提出与声音有关的问题,并完成可研究问题的聚焦与整理。3.科学态度能认真地感知声音,察觉声音对人的重要性,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声音秘密的兴趣。教学准备: :大小不同的锣和鼓、二胡、口琴、双响筒、电子琴等乐器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导入:一、 导入体验:通过多媒体播放不同声音,让学生体验声音的多样性,感受不同物体发出的不同声音(有的动听,有的刺耳,有高有低,有大有小)。二、 认识声音的音量和音调1.辨声活动:播放常见的不同动物以及乐器的声音,让学生猜,并让学生尝试说出区分不同声音的理由。2.播放同种乐器声音大小不一样的声音,让学生认识声音有

26、大小区分。3.介绍定义:声音的强弱大小叫音量。4.听声活动:现场利用或者多媒体播放高低不同的双响筒、低八度高八度弹奏电子琴、不同大小的锣声和鼓声;让学生通过不同乐器产生的不同声音,从听觉上感性的了解声音的高低之间的差异,如鼓声和锣声。5.介绍定义:我们把声音的高低叫音调。三、 课后拓展1.提出问题:我们感知了很多的声音,仔细辩听了很多高低大小不同的声音,那么关于声音你想研究的你很好奇的有哪些问题,让学生在活动手册上写下来。2.整理问题:引导学生整理问题,首先判断是否为科学问题,然后判断这个科学问题是否适合我们展开研究。依据这两点,组织学生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完成对问题的整理,可用符号在对应问题

27、上完成标注。板书设计:各种各样的声音1.声音的强弱大小叫音量2.声音的高低叫音调课后反思:第二课 声音的产生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声音是因物体振动而产生。2.科学探究基于大量的物体发声事实,归纳提炼出声音的概念(声音产生的条件)。通过观察物体发声时及声音突然中断时的现象,能对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描述。3.科学态度、STSE认真观察,及时记录,分析和描述现象如实严谨。教学准备 :餐巾纸(棉花)、吉他(弦乐类乐器)、锣、鼓、音叉、乒乓球、水、水槽、小口空瓶或饮料瓶、米粒或泡沫塑料碎片、水杯等。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入1.演示:老师现场利用一个物体生产声音(产生余音较长的比较好)2

28、.问题:上节课我们聚焦了一些关于声音可以研究的问题,那么这节课我们开始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二、认识 固体的发声1.表达: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2.活动:教师可以相继提供锣和餐巾纸(或展开的棉花),让学生进行敲击后仔细辩听和观察,有什么发现。3.讨论: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声音是不是拍打敲击就一定能产生?还是怎样的?学生处在认知冲突中一时回答不上,教师顺势过渡进入下个教学活动。4.活动 1 观察发声的物体1)对比观察琴弦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聚集声音产生的条件(振动),即物体发声的共同特征。2)指导学生利用好活动手册上的记录表,记录方式可以用简笔画或者图文结合的方式。(如果学生没有小

29、吉他,则老师准备吉他进行演示实验时,学生难以看清弦的振动,教师可以将手机摄像投影到教室多媒体体屏幕上,如果用手机的慢动作 16-32 倍摄像,再在屏幕上播放给同学们看,效果会更好。)5.活动 2 观察音叉的发声1)观察音叉的发声情况。分发音叉,让学生敲击音叉进行观察。2)设计实验:如何观察到音叉的振动。需要借用其他工具间接观察,放大振动的幅度。紧挨音叉的物体选择什么物体合适,可以让学生思考,轻小的乒乓球、泡沫粒均可。还可以让振动的音叉放进水里,激起水花。也可以用手机的慢动作功能,让学生清晰地观察到振动和振幅。3)动手实践:让学生组装好实验装置,对发声的物体与不发声的物体进行观察、比较,从正反两

30、方面取证,同时让学生自行完成活动手册上的记录。6.活动 3 观察鼓的发声问题:现象不明显怎么办?让学生利用已有材料按科学探究的流程自主探究并完成观察记录。(注意观察并非仅仅是眼睛的观察,皮肤、指尖能明显感受振动,可以应用到这些案例中。)7.活动 4 观察讲话发声时的状况教师先让学生的手触摸自己喉咙部位,对比说话时和说话前后手的感觉。让学生类比列举其他固体物发声,观察发声时是否振动。8.归纳小结:引导学生分析归纳表中的记录,寻找这些固体发声时和不发声时的共同特点,这些固体发声时都在振动,停止振动时,发声也停止(或不发声时,这些物体没有振动。)说明这些固体发声是由振动产生的。三、 认识 液体、气体

31、的发声1.问题:教师继续追问学生气体和液体的发声,也是这样吗?2.探究:学生借助已有材料,完成实验和对比观察,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和其他同学的观察记录,发现气体、液体发声也具有固体发声的共同特点。3.小结:最后归纳出所有物体声音产生的原因,完成声音概念内涵的建构。四、 终止物体发声1.活动:利用不同乐器,让学生想办法让发声的物体声音突然终止,并观察操作过程中的发现。想办法终止物体发声是对声音概念外延(声音产生条件)的迁移应用,2.总结: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那么要使声音突然终止,就必须不让物体振动。板书设计: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2.要使声音终止,让物体不振动课后反思:第 3 课 声音的变化教学目标 :1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强弱、高低和物体振动的关系;知道声音的强弱是由发声物体的振动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知道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了它发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