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4 ,大小:42.74KB ,
资源ID:1084473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84473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采访写作知识提纲铨.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采访写作知识提纲铨.docx

1、采访写作知识提纲铨 新闻采访与写作知识提纲(铨) 绪 论 第一节 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 1.对于报纸媒体而言,新闻业务包括新闻采访、写作、编辑和评论;对于广播和电视媒体而言,新闻业务还应包括摄像(或录音)、制作和播出。2.新闻传播是指新闻传媒对广大受众所进行的以新闻信息为主要内容的传播。3.新闻传播与大众传播的不同:(1)新闻传播必须以采访作为它的基础,人际传播的消息来源,可以是传播者的亲眼所见,也可能只是道听途说。(2)人际传播所传播的信息,有一些具有新闻价值,有一些则不具有新闻价值。而新闻传播所传播的信息,则必须具备新闻价值。4.新闻写作与文学创作在摄取素材方面的区别:新闻写作的起步

2、阶段是调查采访。调查采访的目的,是获取关于报道对象的真实的、丰富的素材,其中一部分就是新闻写作的实际内容。在文学创作的起步阶段,创作者必须深入生活获取创作素材。在这一阶段,创作者所了解的人物或事件,只是形象塑造的依据或作品情节的部分。在素材的处理中,想象力发挥很大作用。5.新闻记者的调查采访与党政工作人员所进行的调查研究的区别:首先,前者的目的是从事新闻写作,作品形成后用于通过新闻传媒进行公开传播,满足人们的知情欲望;而后者的目的是了解真实情况,总结经验、加以推广或发现问题、找出症结。其次,前者所关注的是可以作为新闻加以报道的事实;后者所关注的是具有认识价值的现象、问题、经验、教训。最后,前者

3、所形成的成果为新闻作品;后者可能并不形成正式的成果。6.新闻写作的过程,也就是精心选择并表现新闻事实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新闻选择也就没有新闻写作。进而言之,没有新闻写作也就没有新闻传媒。7.新闻记者的基本的、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是新闻采访和写作。8.记者的采访与作家的采风的差别:首先,记者的新闻采访围绕事实和事实的变动而展开,作家的采风围绕故事和形象而展开。其次,记者的新闻采访刻意观察、了解、询问、记录真实的人、事、景、物,作家的采风并不着意真实记录是有的人、事、景、物。第三,记者的新闻采访所关注的是事实的新闻价值,作家的采风和体验生活注重的是可供他们进一步进行艺术创作的素材。9.新闻写

4、作与文学创作的差别:首先,新闻写作在于向受众真实地报道生活中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或者是真实地报道事实的具有新闻价值的变动;文学创作则是创作艺术作品,给欣赏者提供审美对象,为之带来审美愉悦。其次,新闻的写作方式是如实记录,秉笔直书,“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而后者的写作方式,既可以是如实记录,又可以是驰骋想象,进行大胆的虚构。 第二节 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1.新闻采访的目的是: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掌握与客观对象有关的各种素材,特别是具有新闻价值的素材,在此基础上获得对客观对象的正确认识。2.新闻写作的目的是:依据采访所获得的素材,进一步挖掘其新闻价值,寻找独特的切入角度,在客观地叙述新

5、闻事实的过程中,向受众提供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满足他们的新闻需求,从而最终实现新闻作品的价值。3.新闻采访对新闻写作的制约作用(1)在真实性方面制约着新闻写作;(2)在深刻性方面制约着新闻写作;(3)在丰富性方面制约着新闻写作。4.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前提。5.具有一定深度的新闻报道,总是和深入的新闻采访联系在一起的;新闻报道缺乏深度的一个原因,在于新闻采访满足于浮光掠影。6.新闻作品的有血有肉,不能依靠虚构,也不能依靠合理想象。7.说新闻写作是对新闻采访的升华,大致包括这样三层意思:一是对采访所得材料进行整理加工,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二是对采访所得材料进行整体把握,做到对材料的本质

6、有清醒的认识和科学的把握;三是对采访所得材料进行理性认识,做到能够发现材料中的深刻之处、耐人寻味之处、意蕴丰富之处。第三节 新闻采写对记者的素质要求1. 新闻采写对记者的素质要求是:(1)敏于发现:具有察觉异常的能力;(2)勤于思考:具有创新思维的能力;(3)常于沟通:具有广交善结的能力;(4)精于表达:具有驾驭语言的能力。2.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的报道。3.生活中出现了某种有别于以往事物的事物(或现象),这是形成新闻的必备条件;但仅有生活中可以作为新闻报道的事实还不足以形成新闻,还需要新闻记者或通讯员以慧眼去加以发展。4.在对新闻的价值判断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要注重于判断事实

7、是否具有新闻价值,同时具有社会价值。5.要做到关注异常但又不一味搜异猎奇,坚持新闻价值标准和社会价值标准的统一,追求高品位的可读性。6.在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必须发挥想象能力,进行积极有效地联想。新闻文体恪守新闻真实性原则,但在新闻采访、写作中,却并不一概排斥联想和想象。7.记者与人沟通交流,常用的方式是“聊天”。他们在与别人“聊天”的过程中,常常能敏锐地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并能抓住这些线索进行深入采访,通过“穷追不舍”获得更多的发现。记者还应具备“问”的能力,通过“问”获得所需要的素材,并且与采访对象碰撞出思想火花。8.新闻文体中的叙述与文学文体中的叙述的不同:文学文体中的叙述,文字往往是

8、比较舒展的,在叙述中可以不必拘泥于生活中所实有的人和事,而且常常可以包含比较多的主观成分。新闻文体中的叙述,必须恪守新闻真实性原则,不能进行虚构,不能添加情节。新闻文体中的叙述,应当遵循客观性的原则,主观武断的推断,有违于新闻真实性要求的抒情,都是不许可的。新闻文体中的叙述,文字是极为简洁的,是一种概括的叙述。9.新闻语言的准确是指:(1)叙事准确无误,所交代的新闻五要素、统计数据、人物语言以及细节都确凿无疑,对人物、事件的叙述描写符合其原貌。(2)遣词造句、表情达意准确精当,没有失当之处。(3)对人物、事件的评价准确合度,分寸恰当。10.记者在报道中的叙事,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直接叙事,即由

9、记者本身来叙述新闻事件或新闻事实;二是间接叙述,即借用有关当事人的所说的话来叙事。11.新闻评论对语言的要求是:一是对于论点的表述准确;二是对于论据材料的概括准确;三是对于人和事的评价准确;四是对于事物的矛盾把握准确。 第一章 新闻采访的本质和主体 第一节 新闻采访的涵义和特点1.新闻采访的定义可以分为三大类:“素材搜集”说、“调查研究”说、“互动行为”说。2.新闻采访:是有关人员出于大众传播的目的,通过观察和访谈等手段,对可能受到广泛关注且鲜为人知的信息的搜集活动。3.新闻采访的目的是满足大众的新闻需求。4.采访从根本上说是采访者与采访对象在认知层面和情感层面的平等的相互沟通。5.新闻采访的

10、核心理念是关注事实的新闻价值。6.新闻价值:是指“某些事实所固有的,在满足受众新闻需要方面所具有的显在或潜在的作用”。7.中国学者倾向于新闻价值的“五要素”说,即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和趣味性。8.美国学者倾向于新闻价值的“七要素”说,即读者、影响、接近性、及时性、显要性、异常性和冲突。9.新闻采访特别讲究时效性。10.新闻采访通常特别关注与目标受众利益息息相关的新闻事实,特别关注目标受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事实。11.新闻必须认真对待报道对象的社会价值问题。 第二节 新闻采访活动的本质1.从宏观的层面来看,在大众传播的过程中,新闻采访与人际传播、大众传播、内向传播三种不同的传播方式有着密切

11、的关系。2.采访者必须与受众进行互动。采访者站在受众的角度,抱着与受众互动的目的来考虑采访、写作是很重要的。3.从采访本身的人际传播过程来看,采访是由采访者和采访对象共同维系的,也是由双方共同建构的。4.找到正确的符号互动方式,对新闻采访来说极其重要。5.确保新闻采访成功的必要条件是:首先,采访应基于双方对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共同理解。与采访对象是否有共同语言,这对于采访来说非常重要。其次,采访者应当以前台的形象示人,并结合采访的具体情境表现出合适的行为。社会对于采访者尤其是专业的新闻记者有相应的社会角色期待。晕轮效应:晕轮效应(英文The Halo Effect),又称“光环效应”,属于心

12、理学范畴,晕轮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桑戴克于本世纪二十年代提出的。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坏的光圈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这种强烈知觉的品质或特点,就象月亮形式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从而掩盖了其它品质或特点所以就形象地称之为光环效应。有时候晕轮效应会对人际关系产生积极效应,比如你对人诚恳,那么即便你能力较差,别人对你也会非常信任,因为对方只看见你的诚恳。最后,采访者应当学会换位思考,

13、在认知和情感上去体验受访者的心态,这样才能对采访对象的生活有深入的理解,才能写出深刻和感人的新闻报道。6.社会交换理论最明显的特点是假设人际传播是建立在某种社会性的利益交换基础上的。7.社会交换就是个体之间的资源互换。8.从某种意义上说,采访者与采访对象之间应建立一种朋友关系。 第三节 新闻采访活动中的双主体1.新闻采访是在双主体(采访者与采访对象)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的。2.大众传播学的主要奠基者拉斯韦尔曾在他的经典论文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从结构功能主义的视角,提出了传播的三大功能:(1)监视环境;(2)使社会各部分在对环境作出反应时相互关联;(3)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3.记者的三种角色

14、身份是(1)社会守望者角色一个称职的新闻记者首先必须代表公众利益对社会进行舆论监督。一个称职的新闻记者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前瞻性,从而在社会或自然灾难来临之前,及时地发出警报。一个称职的新闻记者还必须时刻对人的生存状态进行理性的反思。(2)信息传播者角色记者的报道成了人类感官的延伸,记者提供的信息成了人们科学看待世界必不可少的依据。人们把记者的报道与自己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之对自身行为产生直接的作用。从更宏观的社会层面来看,记者的信息采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社会不同阶层和职业间的信息流动,从而维护社会的有序运转。(3)文化传承者的角色记者在构建人们头脑中的世界图景的同时,也在构建着人们的知识

15、结构。现代人的很多知识来自于记者的新闻传播。记者更是一个民族文化精神和价值观的传播者。4.称职的记者必须具备的素养(1)必须具备政治素养;新闻记者的政治素养,一方面表现为记者正确和坚定的政治立场,另一方面体现为记者的政治敏感。(2)必须具备法律与道德素养;记者的法律意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他的采访写作以及日常其他行为必须合法;他所进行的新闻报道不能传播违法的内容。记者应具备以下基本道德素养:一是具有健全的人格;二是不畏权势,坚持真理;三是有社会责任感;(3)必须具备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最重要的体现是具备起码的科学精神。(4)必须具备专业素养。记者的专业素养包括三个层次:专业技能素养、专业理论素养

16、和专业精神。5.采访对象有以下特征:(1)具有相当的复杂性;采访对象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人口特征的角度来说,采访对象是十分复杂的。其次,从个体性格差异的角度来看,采访对象也是十分复杂的。再次,从个人兴趣爱好的角度来看,采访对象也是千差万别的。第四,从个人的人生经历来看,采访对象可以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最后,从对具体采访主题所持的不同立场的角度来说,才访对象也呈现出相当复杂的形态。(2)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主要表现在:采访对象往往是那些最了解情况的个性。采访对象往往也是那些具有较大发言权的人。(3)具有鲜明的目的性。6.采访对象的分类依据是:看采访对象是提供主要事实,还

17、是只能提供新闻事实的背景。7.采访对象的具体分类:(1)当事人。当事人是新闻记者最重要的采访对象。(2)知情人。(3)目击者。(4)有关人士。 第二章 新闻线索与报道策划 第一节 获得线索:采访的起点1.在社会生活中发现蛛丝马迹,进而寻找到新闻线索,这是新闻采访的开端。2.新闻线索:是关于新闻事实的片段性的简要信息。3.新闻线索的特点:其一,相比于新闻事实(事件),多数新闻线索显得较为简略,没有过程,更没有细节,基本上不可能做到新闻五要素俱全。其二,相比于新闻事实,新闻线索往往是比较零碎的,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新闻线索才可能比较完整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其三,新闻线索稍纵即逝。其四,新闻线索的出现带

18、有一定的偶然性。最后,新闻线索涉及较多的是表象。4.新闻线索在实践中的功用第一个重要功用是激发记者的新闻敏感,从而产生采访的动机。第二个重要共用是为记者的采访提供了方向。第三个重要功用是为媒体的报道活动提供决策依据。5.新闻线索的一般来源渠道:(1)党政机关及其召开的会议;(2)企事业单位;(3)重大文体活动;(4)社会网络;(5)其他媒体的报道;(6)日常的平凡生活。 第二节 新闻敏感与新闻线索1.新闻敏感:新闻敏感就是“敏锐地发现新闻线索的能力和本领”。2.对于记者而言,最具职业特征的标志和最重要的专业精神就是新闻敏感。3.当记者面对某一新闻线索时,他必须在第一时间作出如下判断:一是判断该

19、线索及其背后的事件全貌从整体上说是否具有新闻价值。二是判断目前的新闻线索那些与记者已采访到手的新闻事实、已有的经验知识或者记者以往获得的新闻线索有关。三是判断目前的新闻线索中最关键的内容是什么。4.一个媒体真正出彩的地方,不是它一件不少地报道别人同样报道的新闻,而是它报道了别人没有报道过的新闻,也就是独家新闻。5.一个具有比较强的新闻敏感的记者会表现出的特点是:一是能敏锐地从异常的情况中捕捉到新闻线索。二是能根据当时的宏观形势,高屋建瓴地发现事实(事件)的新闻价值。三是能敏锐地寻找到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四是以锲而不舍的精神捕捉新闻线索。在捕捉新闻线索的过程中,优秀记者的敬业精神往往体现在两个方

20、面:一是一旦发现新闻线索就抓住不放,忘我地工作;二是不到山穷水尽,绝不轻言放弃。五是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获取新闻线索。 第三节 采访与新闻报道策划1.报道策划的目的之一,是利用现有的新闻线索和背景资料,策划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材料挖掘的方法,从而更好地利用新闻线索进行有效采访。2.一个好的报道策划应当有以下内容组成:它要根据新闻线索的核心内容明确报道的主要目的; 它要预先决定报道的执行者或者执行小组,决定动用的物质资源和媒体内外的各种可以整合的资源;他要决定报道进行的时间和程序,决定报道进行的空间;他要根据预定的目标制定详细的采访计划、拍摄方法和注意事项,采访和写作的形式以及版面的安排;他还要根据预

21、定的目标制定报道的预算,确定报道的预期效果,用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效益。3.策划对于新闻报道的意义首先,策划为新闻报道提供了可行的方案。其次,策划为新闻采写提供了充足的背景和其他准备,从而可以充分地利用新闻线索,使报道在时效性和深度上都胜人一筹。最后,策划为报道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团队。 第三章 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第一节 新闻采访前的资料准备1.访前准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访前准备应该包括记者各种素质的培养;狭义的访前准备是指记者在明确采访任务之后所进行的特定的准备工作。2.采访前资料准备工作的意义:资料准备有助于记者与采访对象的沟通,从而提高采访的效率,使采访更加深入。资料准备有助于记

22、者应对采访中遇到的困难,在关键的时刻踢出精彩的问题。资料准备能够帮助记者在报道中避免犯一些简单的常识性错误。资料准备还能帮助记者获得千载难逢的采访机会。3.采访前资料准备工作的内容了解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对记者的采访具有重要意义。多多了解关于新闻事实(事件)的背景材料,这包括新闻事实(事件)的历史背景与国际背景,也包括新闻事实(事件)的专业知识背景。记者还应了解一些相关的理论知识,使自己能站在专家的立场和知识背景上来看待新闻事实(事件)。4.记者获得新闻背景知识的三个途径:其一是查阅相关资料。其二是检索相关传媒的报道。其三是进行预采访。5.资料准备的“十比一”原则经验丰富的记者一致认为,每采访一

23、分钟至少要准备十分钟。 第二节 分析采访对象的心理特点1.一般说来,某一特定的采访对象的心理结构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较为稳定的个性心理层面;二是因事而异的社会心理层面。2.采访对象的个性大致可分成如下四种类型:其一,理性外向型。其二,感性外向型。其三,理性内向型。其四,感性内向型。3.在采访过程中,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通常表现为以下四种情况:一是热情地配合记者的采访。二是消极地应付记者的采访。三是借故回避记者的采访。四是故意阻挠记者的采访。 第三节 拟定切实可行的采访计划1.在确立采访意图时必须考虑如下问题:首先,采访意图要符合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其次,采访意图要与受众的兴趣一致。最后,采访意图要

24、与媒体的报道思想和风格相一致。2.采访意图的确立不同于“主题先行”。3.一份完备的采访计划,通常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个部分是对前期工作的总结,第二个部分是计划的主体。4.采访计划的主要内容:(1)确定采访的顺序和活动安排一是确定采访地点。二是确定采访时间。三是确定自己的形象。四是确定采访的次数。五是确定采访的方式。(2)确定采访的主要方法(3)确定采访的主要问题及提问的顺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明确采访的主要内容。二是确定进入主题的方式。三是确定提问的形式。四是确定提问的顺序。五是确定提问的态度。六是拟定采访的开头、过渡及结尾的方式。5.采访计划的意义在于,它能帮助记者充满自信地进行采访

25、。 第四节 想方设法创造采访机会1.合适的采访场合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合适的采访环境,包括该地点特殊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其二是合适的采访语境,主要是指找到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2.记者应努力营造的采访环境是:首先,要选择合适的采访时间,注意不要在采访对象睡眠、吃饭或工作繁忙时打扰他们。其次,要注意营造比较温馨的采访气氛。3.记者常常采用的迂回战术:采访20到30位采访对象身边的亲人和挚友。在采访对象身边的秘书们身上做文章。4.记者与采访对象多次接触的方法:第一种方法,在首次采访要求遭到拒绝后并不轻言放弃,明确表示几天后自己还将登门拜访。第二种方法,就是使用任何可以抓住的机会进行采访,让采访对象的一

26、些空闲时间得到充分的利用。 第四章 新闻采访的一般方法 第一节 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方法1.提问,是记者运用对话与采访对象进行沟通的主要方式。2.采访提问的难题在于:第一,记者的采访活动有着强烈的目的性。第二,采访对象的社会阅历、经济状况、政治观念、文化程度、心理状态各不相同,情况极为复杂。第三,采访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新的线索,也随时可能冒出新的问题。3.记者应该怎样确定采访活动的目标?首先,正视新闻文体对确定提问目标的影响。其次,正视记者新闻价值观对确定提问目标的影响。最后,正视不同目标受众群体对确定提问目标的影响。4.怎样创造良好的对话环境?对于新闻采访来说,良好的对话环境不是指优越的物质环境

27、,而是指方便记者和采访对象进行沟通的氛围。(1)用合适的方式拉近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心理距离;(2)把整个对话有效地控制在较短的时间范围之内。5.影响被采访者谈话心态的因素中,最为重要的是采访题材。6.不同采访题材所要求的不同提问方法:(1)采访题材符合采访对象的利益或价值观,只要循序渐进、理顺逻辑就可以了。(2)采访题材不符合采访对象的利益或价值观,要旁敲侧击或反面刺激。7.记者在采访提问时,怎样保持平等的心态?(1)平视强势群体;(2)尊重弱势群体;(3)直面一般群体。8.采访提问中应注意哪些问题?(1)注意提问的逻辑性;(2)提问力求简洁明确;(3)提问有具体的指向性; (4)讲究采访提问的

28、引导艺术;(5)要避免说外行话。 第二节 新闻采访中的倾听方法1.采访中仔细倾听的作用(1)了解事实真相;(2)发现新闻线索;(3)提供写作思路。2.采访中倾听谈话的原则(1)注意力高度集中;(2)全面地倾听;(3)耐心地倾听。 第三节 新闻采访中观察方法1.采访中的几种观察方法(1)正视采访对象;(2)留意每一个细节;(3)进行紧张思考。 第四节 新闻采访中的记录方法1.新闻采访中笔录的作用(1)为整理采访对象的谈话要点奠定基础;(2)记录随时产生的灵感和思路;(3)记录观察所得;(4)记录非正式采访时的所见所闻。2.新闻采访中记录的方法(1)快速有效地记录;(2)抓住要点进行记录;(3)适

29、当的总结;(4)善用录音设备。 第五章 新闻采访的特殊方法第一节 新闻记者的隐性采访 1.隐性采访是指记者不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和采访目的,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以偷拍、偷录或亲身感受的方式对新闻事实(事件)进行的采访。2.隐性采访一般可细分为体验式采访和伪装式采访两大类。3.体验式采访是指记者不暴露身份和目的,而作为社会普通公众去获取有关信息的采访方式。4.伪装式采访则是以隐去真实的身份的方法,隐藏采访目的,以获取采访信息的采访方式。5.隐性采访的线索来自不同的消息源。其中最重要的消息源是新闻事实(事件)的知情者。6.近年来,不少地方媒体使出了“有奖征集新闻线索”这一招。在西方国家,此类新

30、闻被称为“支票簿新闻”。7.在采访前确立某种假设的意义:首先,它能为记者提供明确的思路,给将要进行的调查指出方向,减少无效劳动。其次,它对记者与编辑部门负责人之间的沟通至关重要。最重要的是,它可以帮助记者判断其新闻价值大小,以确定该不该花时间和花多少时间来进行调查。8.隐性采访应当周密地加以考虑的问题有:一是确定利害关系;二是安排采访的先后次序;三是资料搜集;四是确定调查的价值。9.按照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研究小组的分析,采访对象大致可分为七类:敌人、朋友、失败者、受害者、专家、警察、有麻烦者。10.怎样进行暗访?(1)要对被暗访者显示出不可抗拒的利益吸引力;(2)要表现自己是“业内人士”,对这一行很精通;(3)要镇定自若,有的时候还要欲擒故纵。11.伪证通常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采访对象故意伪造的证言和证物;一种是采访对象无意中提供的失实证言和证物。12.造成采访对象伪造证言和证物的原因是:一事采访对象因与新闻事实(事件)有着利害关系而说谎;二是因害怕卷入麻烦之中而不惜歪曲事实真相;三是被人收买、利用,受到欺骗或威胁,因害怕遭受迫害或出于贪图私利的原因而做伪证。13隐性采访的弊端是:(1)容易导致记者伪造身份;(2)容易导致记者虚构事实。14.国际上的传媒从业者对于隐性采访达成的共识是:首先,在合法的目标下,新闻工作者可以不暴露其身份或职业,而作为一般公众成员在公开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