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9 ,大小:181.65KB ,
资源ID:1082504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82504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九年级化学上册说课稿.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九年级化学上册说课稿.docx

1、九年级化学上册说课稿绪 言 2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2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4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4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5课题1 空气 5课题2 氧气 12课题3 制取氧气 15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20课题1 水的组成 20课题2 分子和原子 22课题3 水的净化 27课题4 爱护水资源 30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32课题1 原子的构成 32课题2 元素 35课题3 离子 38课题4 化学式与化合价 41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45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 45课题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49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52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55课题1 金刚石

2、、石墨和C60 55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58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61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64课题1 燃烧和灭火 64绪 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一、学情分析在九年级之前,大部分学生在小学自然课里和课外已断断续续地接触到一些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反应,对化学已有一定的兴趣,对初中化学将要学习的内容很好奇。但对于究竟什么是化学,化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还是一片空白。对物质的观念和有待建立。也有一些了解过少量化学知识的学生有一种错觉:感觉化学学习很浅,只需要记一记就行了,还有部分学生畏惧理科,对作为理科的化学有一定的畏惧心理。二、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是人教

3、版九年级化学的第一节课,也是整个化学学习的启蒙课,因此在整个教材中占有特殊的地位。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一开始就喜欢化学,认识到化学的真正价值,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远景动机,对学生学习的整个环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主动探究,讨论交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的价值。教学重点:激发学习兴趣,感受化学之美与化学的价值。重点的突出:根据

4、九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设置问题情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问题中去想象,在实验中去探求,在价值中去感受。这更好的激发了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渴望进一步学习的愿望。教学难点:化学真正价值的认识难点的突破:通过创设教学情景、发挥九年级学生联想力丰富和活跃的优势,使学生在如同身临其境的情境中感受化学的价值,再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引出化学新的作用。选择丰富的色彩和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完成从新奇到萌发出喜欢化学再到渴望学习化学、学好化学的心理历程。不仅使学生初步了解了化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学习化学的方法,而且通过此过程,大大降低了学生对化学的神秘和畏惧心理。使学生在丰富的感官和思维刺激中展开想象的

5、翅膀。三、教学方法根据学生心理需求,使在兴趣激发过程中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在教学中采用相互合作,交流讨论,师生互动,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化学的价值和学习化学的乐趣。四、学习方法采用从学生身边熟悉生活事例中提炼出的问题,在回答过程中参与、发现、讨论归纳等方法。通过化学史和实验探究中的发现感受化学学习的各方面价值。五、教学过程设计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首先教师演示实验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魔棒点灯:用玻璃棒先后蘸取浓硫酸和高锰酸钾粉末,反应后将酒精灯点燃;滴水点火:将淡黄色的过氧化钠用脱脂棉包好放在石棉网上,用滴管滴水后棉花燃烧;雪球燃烧:用药匙取些固体酒精放在蒸发皿中,用火柴点燃。这三个实验与学

6、生的日常生活经验相违背,学生的兴趣会被激发起来。播放录像,引起学生对化学的求知欲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课件: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神舟六号上天、隔水透气的鸟笼等资料,然后提出问题:飞船的外壳具有什么样的优点?制作鸟笼的材料有什么样的特点等。学生讨论回答,这样会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会对化学感兴趣。归纳总结针对学生的讨论发言,教师归纳总结化学的研究对象,揭秘化学的本质。指导学生自学,了解化学的发展简史。学生自读教材24页,并在老师引导下归纳概括化学发展的几个阶段,大屏幕展示,学生描述。从而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并学会如何提纲挈领的概括,训练语言表达能力。互动交流,了解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

7、联系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化学在衣、食、住、行、新能源、新材料方面发挥的作用,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从而可以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加工及整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拓展研究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绿色化学部分,使学生了解什么是绿色化学及其特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课堂小结今天是我们学习化学的第一节课,大家已经认识到了化学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化学这门新学科要研究的内容,从今往后大家要对身边的物质有一个新的认识,站在化学的角度观察你所熟悉的事物。在今后的学习中希望每一位同学和老师一起走进神秘有趣的化学世界。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充分体

8、验到了化学的奇妙,萌发出渴望亲近化学、进一步学习化学的愿望和情感,感受到化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感受到化学对世界影响的普遍和深远。为学生的后继学习打开了良好的开端,奠定了坚实的心理基础,基本实现了激发最大多数学生远景动机的作用。七、板书设计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一、化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二、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三、绿色化学环境美好化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教学策略”、“教学流程”、“教学创意”五个方面来进行说课。一、依据课标说理念本课题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来设计教学,始终贯穿“设置主题分

9、析思考实验探究总结交流”的教学流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二、依据学情说教材空气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课题一。空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学生在过去的学习及日常生活积累中,对空气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都显得比较零碎,不够深入。学生已经了解空气占据空间,空气有质量、能流动,空气里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有利的基础,而本课是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空气的成分,由于初中生抽象思维能力、科学实验探究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过程教师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

10、识,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教材选择以空气为主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通过学习“走进化学世界”,对学习化学有了基本的了解,体会到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本单元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种物质,本节内容引导学生先从宏观上认识空气的组成、空气的用途、空气的发现史等,为课题二和课题三从宏观上研究氧气的性质和制取奠定基础,同时也为第三单元从微观上学习水、分子和原子做了铺垫,所以,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是对于以前的知识是一种补

11、充和完善,又是对以后的知识则起着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通过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可以顺利的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结构特点这一节内容包括三个小标题:“认识空气的组成”、“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因此,内容的安排上既没有与小学科学课中的知识重复,又以此为基础拓展深入,表面上平行的三个小标题,在结构上有着递进的关系。根据教材及课程标准,我将本节的内容分为二课时,下面我就第一课时“空气的组成”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教学目标根据科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为:知识与技能认识身边最常见的物质空

12、气,并了解空气的组成;能从生活经验出发,对空气的成分进行合理的推测,并能利用教师提供的简单仪器和药品,对空气的成分进行科学的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初步学会简单的实验设计、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加以描述,对相关实验现象能给出合理的解释。过程与方法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方法,在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探究过程中,能提出问题,并设计简单实验解决问题;初步学会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并从实验信息中得出科学的结论;在探究过程中,能主动与人交流、讨论,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索欲,进一步发展对化学学习

13、的兴趣;初步树立科学的物质观,科学的看待科学家的实验过程及结论;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重点:空气的组成,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难点:通过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仪器、药品: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装置、水槽、塑料瓶、红磷、水、火柴,蜡烛、木条、注射器、石灰水。三、创设情景说策略“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选择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保证。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大力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科学学习方法,要求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生

14、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重视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使学生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主动参与课堂,在亲历探究的体验和感觉中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以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敢于进取的科学探究精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重视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注重体现教与学合理的运行机制,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和发展技能的目的。四、立足互动说流程引入课题探究1:证明空气的存在探究2:探讨空气成分(包括:空气中有哪些物质;科学家探索空气成分的历史与评价等)探究3: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得出结论反思与评价教师活动学生活

15、动设计意图二、【实验探究2】空气的组成主题设置: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那么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它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如果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则空气中含有哪些物质?提出假设: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假设。收集证据,设计实验:根据已有知识,联系生活经验,收集到的证据可能有:动物进行呼吸作用需要氧气,并放出二氧化碳;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要吸收水和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气;将木条先放在一瓶氧气中燃烧,再将一根燃着的木条放到一瓶空气中;夏天,从冰箱里拿出冰矿泉水,片刻后,矿泉水瓶外壁就会有水珠凝结;酥脆的饼干在空气中长时间放置会受潮变软展示一

16、星期前放置暴露空气中的石灰水或向石灰水中吹气做出结论:空气中含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和其他杂质(如尘埃)等多种物质。思维延伸:空气中还有其他成分吗?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对空气成分的研究过程。1、通过对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过程,你有何感想?2、拉瓦锡通过这一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3、拉瓦锡得出的结论有无不足?开拓视野:稀有气体的发现史。获得结论: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多种成分。根据已有知识,联系生活经验,收集证据,进行归纳并得出结论学生自主学习拉瓦锡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1.了解拉瓦锡研究空气的实验所表现的科学态度2.了解拉瓦锡得出的“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

17、占空气体积的1/5”的结论,体会其实验原理3.了解空气中还有各种稀有气体等其他成分,认识拉瓦锡的结论中的不足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归纳总结能力,搜集证据的能力, 学会将化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1.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2.使学生初步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3.告诫学生不迷信权威,树立“学无止境”的思想。利用化学史进行严肃认真,敢于创新的优良品质的教育。三、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主题设置:大家对空气的认识主要来自生活常识,空气中还有其他的成分吗?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含量又分别是多少呢?能否测定出广口瓶中氧气的体积? 设计方案:利用拉瓦锡的实验方法再进行实验;教师引导

18、:给出如下图所示装置,让一学生吸气,并观察现象。思维迁移:仿照此实验,提供如下图的实验装置及红磷,我们能否利用它来测定氧气体积呢?【实验探究3】: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并思考.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如上图)向集气瓶内装入少量水,并作上记号d。并将广口瓶从bd处分为五等分,做好记号。3.向燃烧匙中加入稍过量的红磷,关闭c处的止水夹后,点燃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塞紧。4.提示学生观察红磷燃烧现象。 5.冷却后,打开止水夹,再由学生观察现象。6.进入广口瓶中的水的体积相当于原广口瓶内空气中哪种气体的体积? 水进入到一定高度后,能否继续上升,不能继续上升又说明了什么? 7用燃者的木条放在

19、集气瓶口,观察现象,得出什么结论?学生讨论。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进行实验,并解释实验原理【学生思考】水为何会进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取决于谁的体积?学生分组讨论,并报告讨论结果。学生观察红磷燃烧的现象:红磷燃烧时产生黄色火焰,放出大量热量,并有大量白烟,最终燃烧停止。学生观察: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进入广口瓶中,约占红磷燃烧前瓶中空气体积的1/5。学生分组讨论后,各组派代表回答。通过实验增强感性认识,解决学生的疑难培养观察能力及思考能力培养分析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增进学生间友谊和凝聚力探索交流:引导学生对实验中的问题进行交流。形成结论:a.由于过量的红磷燃烧时耗尽了广口瓶内空气中的氧

20、气,使瓶内气体减少,压强降低,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就会进入瓶中。而且广口瓶内氧气被消耗多少,进入瓶中的水就有多少。因此,从烧杯中进入广口瓶的水的体积就相当于原瓶内空气中氧气的体积。b.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c.广口瓶内余下的气体主要是氮气,燃着的木条熄灭,证明它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反思:做这个实验时如果进入的水达不到1/5,是什么原因呢?红磷的量为什么要过量?思维点拨:完成这个实验的关键是:红磷的用量要充足,要保证能够将瓶内氧气耗尽;整个装置气密性要好,不能漏气;要注意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时再打开止水夹。拓展与运用:按上述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你认为还有何不足?红磷可否用蜡烛、木

21、炭、硫等其他物质代替?学生体会实验原理并从中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学生再次进行讨论并得出结论装置气密性不好;红磷不足,没有把氧气耗尽;没有等到冷却就打开止水夹。 学生讨论后得出:上述体积是估算的,存在较大误差。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在交流中取长补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评价能力。提出假设:药品可以用其他物质(如蜡烛、木炭、硫等)代替。教师提供:下图装置(广口瓶容积约为400 mL)、10 mL量筒、100 mL量筒、500 mL量筒,以及水、蜡烛、硫和木炭等仪器和药品问题设置:实验前怎样准确测定广口瓶内空气的体积?实验后怎样准确测定进入广口瓶中水的体积(即氧气的体积) 【实验探

22、究4】选用蜡烛做可燃物进行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观察蜡烛燃烧的现象及打开止水夹进入水的体积。学生经讨论后提出对应的方案:将水注入广口瓶至图中b处,再全部倒入到500mL量筒中;将进入广口瓶中的水全部倒入到100 mL量筒中。学生将实验过程中获得的数据如实记录。掀起高潮,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操作、数据处理等综合能力。现象与解释:实验完全失败(烧杯中的水几乎没有进入广口瓶中),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在学生讨论遇到困难时老师提示:蜡烛燃烧时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结论与反思:上述实验中,广口瓶中的固体应选择什么样的可燃物?思维升华:如何对上述实验进行该改进,也能

23、准确的测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进一步探究:在广口瓶内装入适量的石灰水重做上述实验 学生讨论,总结失败的原因:蜡烛燃烧后生成的是气体,使得广口瓶中的气体没有减少,压强没有降低,烧杯中的水就不会进入广口瓶中。学生作出结论:不能用燃烧后产生气体的可燃物。学生交流实验心得学生讨论,可用澄清的石灰水将二氧化碳反应掉,生成碳酸钙沉淀,从而使瓶内的气压减小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和兴趣。拓展反馈:作业设计1、思考题: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中对反应物和生成物有什么要求?2、家庭小实验:自己设计一个可行的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并动手做一做。作业的设计紧扣大纲,突出重、

24、难点,并通过系统 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扩大知识 面,进一步促使他们将知识转为能力。考察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板书设计: 课题1 空气一、空气的存在二、空气的组成 三、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量五、创意及思考充分挖掘引入实验在证明空气的存在的实验中,我开始设计这样的实验:把空集气瓶倒扣在水槽中证明空气的存在,在听了其他教师的课后,我把这个实验稍微做了改动,把集气瓶改为塑料瓶,接着做了一个把塑料瓶内的空气在水(加红墨水)中挤出来,并观察到松手后,塑料瓶中出现水柱的实验。这个实验既证明了空气的存在,也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并为后面的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实验中水从烧杯

25、挤入集气瓶中的实验现象的原理分析做一个知识的铺垫。而且我在通过挤压空瓶排水冒出气泡来证明空气的存在之后,接着又让学生看水的倒吸,为了看的更清楚,我将里面的空气进一步的挤出,倒吸的水就更多了。事实上这个环节揭示了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原理,这个环节的设计能较好让学生自然的解释后面水为什么能倒吸的原理,而且让学生能自己理解倒吸多少体积的水,说明减少了多少体积的气体,轻松解决实验中难点的现象解释,紧接着追问:为什么会倒吸呢?如果此时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原因,学生能很好的用气压解释,能很有效的指导下面检验氧气多少的实验设计。 逆向思维解决问题用“瓶子里还有气体吗?还有多少?”的问题打开学生的思维,通过逆

26、向思维解决消耗气体氧气的含量为约1/5,并且用燃着的木条伸入烧过的集气瓶中,木条熄灭,又一次直观的得出氮气的性质:不助燃也不支持燃烧。让学生观察水进入到一定高度后,能否继续上升,不能继续上升又说明了什么?让学生很自然得出氮气难溶于水的结论,使实验现象得到了二次利用,提高了同一实验的利用率。注重生成激发思考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生成问题,比如说讲到实验失败的原因时,有同学提出,可能是外界的气压本身低,将这个课堂生成的问题抛给学生:外界的气压本身低,大家对这个问题怎么考虑? 或广口瓶中的氧气没有消耗完,因空气里的氧气在耗尽前燃烧就会停止。关于燃烧停止后剩余气体里有无残余氧气(这一点有的学生也想得到)

27、;剩余混合气体里氧气比例小到什么程度时燃烧就会停止,这一点可作为研究性学习课题,留待课后安排学生作进一步探究 。教材里已有的实验设计,由于不能准确度量集气瓶内空气的实有体积等原因而存在不足之处。根据学生对上述实验原理的理解,适时地提出新的问题:实验前怎样准确测定广口瓶内空气的体积?实验后怎样准确测定进入广口瓶中水的体积(即氧气的体积)? 教学设计要讲究趣味性和简约性 首先通过猜谜的形式引入课题,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情景。其中证明空气中存在水蒸气可用冰块来增强空气中水蒸气液化为水的几率,但是仍需要较多的时间才能达到效果,而且如果上课时天气一直都是阴雨天,在课堂上是很难达到鲜明的实验效果。可以

28、提前让学生在家做,把课堂上演示实验变成每个学生的家庭实验,而且还不需要学生做过多的工作,就能达到很好的实验效果。证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虽然学生已有“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前知识”,但将空气通入澄清石灰水,在短时间内澄清石灰水不会变浑浊,因此这个实验要提前几天将一瓶澄清的石灰水放在教室内让学生观察或者向澄清的石灰水吹气,让学生感受到 “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而且含量较少”。证明空气中含有氧气,如果直接通过让学生观察“将一根燃着的木条放到一瓶空气中,发现木条继续燃烧,且没有燃烧得更旺盛”来得出结论:空气中含有氧气。由于学生尚未有“燃烧需要氧气”的“前知识”,所以很难得出这个结论。因此在

29、实验之前,我也是先做了“将木条放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到氧气能够支持燃烧,然后再做上面这一实验,学生发现木条在空气中也能燃烧,但没有氧气中剧烈,马上就能得出“空气中有氧气,但空气中的氧气浓度较低”的结论。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利用提供的仪器证明空气确实存在? 通过一些简单的仪器让学生真实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体会到学习化学的趣味性。在实验的过程中放入的红磷是过量的,从红磷的剩余与火焰的熄灭可以证明剩余的气体是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在这个实验过后,我又用点燃的木条置于集气瓶的瓶口,观察到火焰的熄灭则可以更加直观的再次证明剩余的气体的性质。 过程设计要讲究流畅性和思维的跳跃性 对于教材上的

30、实验(如图),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向学生提问,设置悬念让学生思考、做出假设或得出结论。如: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有哪些现象?为什么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就会进入广口瓶中?进入到广口瓶中的水的体积相当于原广口瓶中哪种气体的体积?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完成该实验有哪些注意事项?实验过程的误差分析等等。 在上述问题中,大多数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可能有困难,在前面实验(在水中挤塑料瓶)的基础上,本人又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学生实验,就更好地将这一难点突破了。对于问题的误差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得出产生误差可能有以下原因:装置气密性不好;红磷不足,没有把氧气耗尽;没有等到集气瓶冷却就打开止水夹;导气管的体积被忽略不计了,同时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还有一个主要误差是来自于燃烧方式本身。因空气里的氧气在耗尽前燃烧就会停止。针对上述原因,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得出完成这个实验的关键是:红磷的用量要充足,要保证能够将瓶内氧气耗尽;整个装置气密性要好,不能漏气;要注意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时再打开止水夹。用蜡烛测定用蜡烛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解决下述问题:改用蜡烛实验时, 烧杯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