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模式比较研究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模式比较研究 生态城市是在生态系统承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传统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的模式,建立的是一个自然和谐、社会公平和经济高效的复合系统,是具有自身人文特色的、自然与人工系统相互协调、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的理想人居环境。 生态城市的科学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7 个方面:生态城市的“生态”,不是纯自然的生态,而是自然社会经济复合共生的城市生态系统;生态城市在空间上不再是“城市市”,而是“区域市”,是一种城乡空间的融合;城市生态安全和卫生可靠、优质;城市产业实现生态化和高效益;城市交通、信息传递、物资供应等运转系统和管理系统快捷、高
2、效;创造现代城市风貌,完善区域生态支持系统;发展高水准生态文化和高度的社会文明。 从生态城市的概念和内涵可以看出,生态城市建设模式是与当前那种无序蔓延、环境污染严重、城乡二元结构明显、景观千篇一律的城市建设完全相反的发展模式,是迄今为止人类追求的最美好的理想家园,是当前各国城市居民和城市建设者致力于实现的目标。生态城市建设在国外一些国家起步较早,美国、巴西、新西兰、澳大利亚、南非以及欧盟的一些国家都比较成功地进行了生态城市建设。但是生态城市建设在我国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有许多问题需要探索和实践。对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模式进行对比研究,分析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与国外成功模式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3、有利于发现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中的缺点与不足, 从而促进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 一 国外生态城市建设模式 国外生态城市建设实践始于霍华德的花园城市,自此以后,一些国家相继进行了生态城市的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循环经济推动式 循环型生态城市是以循环经济为支撑的生态城市。在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建设中,以废弃物“零排放”为理想目标,其核心是建立新型生态工业循环体系。日本是较早提出建立循环型生态城市的国家。1997 年日本通产省(现经济产业省) 提出了“生态城市”的规划,以“零排放”为目标,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广循环城市建设。到2001 年6 月止,日本14 个地区建立了循环型生态工业区,这些工业园
4、区很多是集环保研究、环境技术开发、实验和产业化生产为一体的生态工业区。它们通过引进成熟的环保技术和企业,进行大规模再循环利用生产。通过全国范围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日本逐步积累了整体社会达到“零排放”的技术和经验, 为最终实现循环型生态城市和循环型社会奠定了良好基础。 2.“零碳”模式 城市是人口和工业密集区,也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责任者。零碳城市是针对这种现状提出的一种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城市发展模式。“零碳”并非真正的不排放,而是指通过采取各种环保措施抵消人类活动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使城市在总体上不增加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世界上一些城市已经明确提出要建设零碳排放城市,并已经制定出具
5、体的建设日程。如英国政府承诺到2012 年在全国建立10 个零碳生态城镇。 3. 公交引导式 公交引导的城市发展模式是将公共交通系统作为城市发展的骨架,引导城市沿公共交通干线有序扩张,避免城市空间摊大饼式的无序蔓延。同时,公共交通主导的发展模式有利于满足高密度用地开发下的出行需要,增强社区活力,有效控制和引导小汽车的发展,改善城市环境。如丹麦的哥本哈根利用公交引导城市发展, 成功建立了方便快捷的城市交通系统。 4. 公众参与式 公众参与是国外生态城市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澳大利亚的怀阿拉市在生态城市的公众参与方面为其他城市树立了典范。如怀阿拉生态城市咨询项目的中标方在各种场合宣传怀阿拉的
6、生态城市项目,频繁在怀阿拉中小学宣传怀阿拉生态城市项目的内容和意义,并开展由年轻一代参与的短故事竞赛,让他们想象怀阿拉市的未来生态城市图景,以便从中获知年轻人的需要,从而有利于进行生态城市的设计。巴西的库里蒂巴市让儿童在学校受到与环境有关的教育,而一般市民则在免费的环境大学接受与环境相关的教育。丹麦的生态城市项目包括建立绿色帐户、生态市场交易日、吸引学生参与等内容。这些项目的开展为生态城市的设计和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 社区驱动式 社区驱动是指社区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维护全过程都由社区居民参与,是一种社区自助性的开发方式。在可能的情况下,社区居民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参与生态城市的建设。
7、加拿大的哈里法斯市创立了“社区驱动”的一切程序,并在社区的设计、建设、管理等各个方面邀请社区居民参加,包括对生态城市的项目建设决策以及投资资源等都交由社区社团来进行投票和管理。社区还设有城市生态中心作为公共教育场所,公众在这里通过图书馆、展览、咨询、报告等方式可方便地知晓城市生态的有关知识,了解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和建设进展。这种广泛的和深度的公众参与使得生态城市建设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6. 项目推动式 项目推动式是指通过具体的建设项目作为突破口来推动生态城市建设。世界著名的德国弗莱堡生态城市就是建立在一系列别具特色的项目之上的。弗莱堡生态城市建设项目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大气环境保护项目。依据交
8、通污染占大气污染80%的调查结果,弗莱堡通过加强对于城市与周边地区之间的公共交通系统管理和鼓励自行车使用来进行环境保护,极大地减少了由交通发展而导致的环境污染。第二,能源利用的环境保护项目。通过节约能源、使用新型能源以及发展热电联合等三个方面来减少环境负担,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其中,在节约能源方面, 通过提高能源价格以及分发节能灯等方式来减少居民的能源消耗。在开发新能源方面,利用对太阳能研究、开发和生产项目的资助以及建设“太阳能城市”等措施来推广新能源利用。此外还有城市垃圾处理项目等。每一个项目都具体明确并有系统的推进措施,保证了生态城市建设项目按科学的轨道稳步推进。 7. 紧凑型发展模式 紧凑
9、型发展模式就是采取混合使用和密集开发的策略,使人们的居住地更靠近工作地点和日常生活所必须的服务设施所在地的模式。紧凑型城市不仅包含地理的概念,更重要的是还包含城市内在的紧密关系以及时间、空间的概念,包括建筑物的高密度、城市的整体规划布局、每一个建筑群之间联系的紧密度和配套设施功能的完善等。国外提出的城市乡村模式是紧凑型城市的典型代表模式。城市乡村模式是一种紧凑的、功能混合的、适宜步行的邻里模式,是一种具有多元文化与自然特征的乡村小城镇式的社区模式。在城市乡村里,人的一切需求都可以在步行以及骑自行车范围内得到满足,紧凑型模式是针对目前无限扩张蔓延的郊区化城市发展模式所提出的一种理想城市发展模式。
10、 二 国内生态城市建设模式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实践始于20 世纪80 年代。最早正式提出建设生态城市口号的是江西省宜春市。自此以后,许多城市开始了生态城市建设的探索和实践。 1. 山水园林生态城市 山水园林生态城市要求城市建设不但要具备生态城市的特点和功能,还要有具有文化底蕴的园林,是园林与生态的有机结合体。山水园林生态城市具有自然生态和园林诗画的意境。还有一些城市提出建设“山水生态城市”或者“园林生态城市”,其本质与山水园林城市是相同的。广州市提出用20 年的时间,把广州建成“园林置于城中,城置于园林中”,经济实力雄厚,文化底蕴深厚,社会发展进步, 人民生活富裕,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生态环境优美
11、,兼备岭南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及山水特色的山水园林生态城市。 2. 森林型生态城市 森林型生态城市是指城市建设过程中重视森林建设,通过提高城市森林覆盖率来实现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的目的。高的森林覆盖率是森林生态城市最显著的特征。我国明确提出建设森林型生态城市的是郑州市。郑州市计划依托郑州市地貌和主要地表构筑物,从大中小三个层次构建森林生态景观带,营造森林保护圈层和网络。郑州市提出,到2013 年城市森林覆盖率为30. 6%,城市周边森林达到100 万亩以上,人均公共绿地为10 平方米。 3. 滨海型生态城市 滨海型生态城市模式是具有特殊地理区位的城市如滨海城市、港口城市提出的。这些城市在生态城市建
12、设过程中提出注重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的保护,城市建设充分彰显“山、海、岛、城”于一体的滨海特色,同时大力发展海洋特色经济,增强海洋经济的支撑能力,并以此为龙头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烟台市、天津市都提出要建设滨海型生态城市。 4. 阳光型生态城市 阳光型生态城市是指城市建设充分体现阳光型生态产业、生态文化和生态景观的特征,提出建设阳光型生态城市的城市通常具有日光资源充足、生态环境良好的优势。我国山东省日照市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提出要依托日照市良好的生态资产(阳光大海金沙滩) 、交通运输条件和丰富的土地资源,在生态系统可承载的能力范围内,通过技术创新、体制改革、产业转型和能力建设,发展以光合资源产业
13、、物资集散产业、阳光型休闲产业、阳光型能源产业和海洋资源产业为主导的富裕、健康、文明的阳光型生态城市。 5. 节水型生态城市 节水型生态城市主要是针对一些地区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水资源匮乏、水质污染和灾害性天气带来的城市供水安全问题所提出的生态城市建设模式。节水型生态城市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主要是依靠提高城市污水回用率,进行海水淡化以及雨水利用等手段来缓解城市水资源匮乏的现状。厦门市是我国第一个提出建设节水型生态城市的城市。为了缓解水资源的匮乏现状,厦门市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通过利用其临海的区位优势,加大海水利用力度,实施雨水利用,结合再生水回收利用与引水水源流域的污染防治等措施来构建城市立体供水安
14、全保障体系,用以解决城市供水安全问题,从而保障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安全。 6. 旅游生态城市 旅游生态城市是针对目前我国旅游专业化城市粗放型的发展现状提出的一种生态城市建设模式。与其他生态城市模式相比,旅游生态城市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注重与城市旅游功能密切结合,如注重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及城市环境建设,注重协调城市居住环境、城市环境与旅游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旅游生态城市建设使城市生态系统、旅游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处于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平衡状态。我国广西省的桂林市、山东省的泰安市等都提出要建设旅游生态城市。 另外,近些年国内的一些城市也已经开始进行循环型生态城市的实践。2002 年贵阳
15、市被批准成为了我国第一个循环型社会示范城市。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有很多城市提出要建设循环型生态城市。另外,紧凑型城市发展模式最近也开始在我国受到重视。 三 国内外生态城市模式比较 目前国外发达国家的一些生态城市建设模式已经在实践中证明是比较成功的。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起步比较晚,目前正处在不断摸索和学习阶段。通过以上国内外发展模式的对比,能够看出国内外建设模式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区别。 1. 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模式的相同之处 (1)发展循环经济 传统的粗放型的工业化促进了城市的快速发展,也为城市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耗竭等各方面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国内外的生态城市建设者吸取以往的经验教
16、训,都把大力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循环经济作为城市建设的首要目标,追求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如国外和我国的循环经济生态城市以及零碳城市都是建立在循环经济工业模式基础上的,其他模式的生态城市建设也都把循环经济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2)注重城市绿化 城市绿化具有调节生态系统和美化环境两大功能。综观国内外生态城市的建设实践,自霍华德的花园城市开始,所有的生态城市都把增加绿化面积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我国的山水园林生态城市、森林生态城市更是把提高城市的绿地覆盖率作为生态城市建设的首要目标,其中一些城市还在城市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城市的绿地覆盖率指标。 (3)规划先行 科学的生态城市规划
17、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建设提供了系统的、宏观的、前瞻性的指导,能够有效地抑制无序发展、人治行政以及掠夺破坏行为对可持续发展的阻碍与干扰,是生态城市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和保障。目前国内外的生态城市建设都比较注重城市规划。著名的巴西库里蒂巴市和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市是生态城市规划编制与实施较成功的两个城市。近几年,我国一些城市如北京、上海、杭州、深圳、贵阳、苏州、无锡、南京、扬州、常州、厦门、宁波等近40 个大中城市也提出或正在着手进行各自的生态城市规划。 (4)提倡集约型城市空间结构 传统的无序扩张、摊大饼式的城市发展方式不仅导致了较高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而且增加了稀缺土地资源的浪费。目前国内外的城市建
18、设者都已经认识到城市肆意蔓延、空间组织结构松散带来的危害,因而提倡“紧凑型、高密度、组团型”的城市发展模式,用来解决城市空间扩展带来的交通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如城市乡村模式以及紧凑型城市发展模式都是集约型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的典范。 2. 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模式差异 (1)公众参与程度在国外成功的生态城市建设中,公众参与是城市社区设计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保证社区真正成为人们心目中理想家园的基础。而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一般都缺少实质性的公众参与,致使很多好的生态城市规划实际上成为规划师个人的理想或者政府部门意志的体现。尤其是生态城市规划作为一个较新的规划类别和概念,广大公众比较陌生,因而
19、参与的积极性也不高。这使得生态城市规划从一开始就缺少了规划主体的参与,这一方面造成规划过程和结果缺少公众的代表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造成规划由于缺乏广泛的民众基础而在具体实施中困难重重。 (2)城市特色 城市个性显示了一个城市的竞争优势,也是城市的魅力所在。一些发达国家的生态城市建设注重从城市文化和景观两个方面来打造城市个性。如城市建设在尽可能满足人的生活需要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并最大限度地弘扬当地的生活传统,培育地域特色鲜明的城市文化;城市景观设计在注重美化的同时,从建筑材料、植物种类以及装饰文化元素选择等各个方面体现地域文化特色,以此来打造地域特色鲜明的个性化城市。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面貌千
20、篇一律,很难让人从中发现城市的文化特征。这是我国一些城市缺乏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3)规划实施保障 生态城市规划的最终目的是实施,否则规划将成为一纸空文。成功的生态城市建设,一开始就非常注重对目标的设计和可操作性。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往往是从小处入手,非常具体和贴近现实,能够直接用于指导实践活动,以保障生态城市建设取得实质性的成果。另外发达国家的生态城市规划通常以法律形式或以与现有规划法律体系相结合的形式来确保其实施的可持续性。相比较而言,国内生态城市规划则缺乏实施保障,可持续性也较差。 (4)科技支撑 生态城市建设要求城市的发展必须与城市生态平衡相协调,要求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的
21、和谐,因此必须以强大的科技作为后盾。为了使生态城市建设获得成功,世界上许多城市都重视生态适应技术的研制和推广。如美国、德国除了重视生态适应技术的研究,还非常重视生态农业、生态工业专业人才的培养。而在我国,由于对城市建设科学研究投入不足以及体制等其他原因,生态城市建设中的能源替代、环境治理、雨水利用、水安全保障等关键问题缺乏实用的科学技术支撑,技术上的缺失严重制约着我国生态城市的健康发展。 (5)以公共交通为导向进行城市开发 以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发展的模式被认为是比较成功的城市发展模式。丹麦的哥本哈根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成功地利用轨道交通系统构造了放射形发展城市。过去十几年以来我国以小汽车为主
22、要交通方式的城市郊区化发展模式不仅导致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城市效率低下等各种问题,而且汽车的大量增加带来了严重的城市大气污染。目前我国正处在城镇化水平加速发展阶段,大力推进公共交通(含轨道交通)系统引导、促进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的模式能够很好地实现节约城市土地资源、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从而促进城市健康发展。 四 结语 对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模式进行比较的结果表明,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在注重发展循环经济、规划先行、城市绿化和环境治理、提倡城市空间节约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国外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但是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公众参与、规划执行保障、切实可行的项目推动、城市特色以及城市建设的科技支撑等方面与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些都是目前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比较滞后的重要原因。因此,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应该在结合城市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更多地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城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