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0 ,大小:67.18KB ,
资源ID:1081264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81264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古代文论名篇选读复习材料汇编.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古代文论名篇选读复习材料汇编.docx

1、中国古代文论名篇选读复习材料汇编中国古代文论名篇选读复习材料绪 论基 本 知 识1儒家的文学教化论是从先秦到汉代逐渐形成的。2一般而言,儒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而道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方面。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和范畴主要受到中国古代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因素的影响。4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5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6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7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8金圣叹把评点的批评方法推向了高峰。9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和脂砚斋的红楼梦评点。思 考 题1

2、简述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与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以及中国文学的特点及其演变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有关。(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历史悠久,独具体系,有其深刻性与正确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2)由于受到古代社会农业性和宗法性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4)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

3、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5)由于汉语独特的结构和声律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从中总结出一套结构形式和使用技巧。“古雅”的审美范畴和“复古”的文学思潮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特色。(6)由于中国古代文学家和批评家往往一身二任,故其理论批评文字也往往也具有浓烈的文学性。2简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表现形态。中国古代具有系统性的文论专著不多,主要的表现形态为:(1)散见于子书中的某些章节和片段的文论。(2)笔记体的诗话和词话。(3)文人间来往的书信和各种文集的序跋。(4)小说和戏曲评点。(5)散见于诗词、笔记、小说、戏曲、经传训诂、艺人谚语中有关文学的言论。一、先秦文

4、艺思想概述第一节 概述基本知识1.“文学”一词,最早约见于论语先进,为孔门四教之一,泛指文章与学术;2.先秦各家各派的文艺思想围绕着对礼乐制度的评价而展开;3.先秦政治、外交活动中往往通过诵诗表明自己的身份、志向和意图,这叫“赋诗言志”;4.汉书艺文志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此即“采诗观风”说;5.先秦诗、乐、舞三位一体,艺术各部门理论相通。第二节 尚书尧典基本知识1.“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2.“诗言志”最早对诗歌本质作出理论概括,被朱自清称为中国古典诗论的“开山纲领”。词语解释1、 诗言志:(1)出自尚书。尧典 ;(

5、2)大意是:诗是用来表达人的情志的。“志”,记忆、记录,志向、怀抱;(3)是最早对诗歌本质作出的理论概括,被朱自清称为中国古典诗论的“开山纲领”。 论语基本知识1.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2.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3.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4.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5.不学诗,无以言; 6.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词语解释兴观群怨: (1)此说是在论语阳货中提出的。主要是针对文学的社会功能而说的。(2)这种说法是通过诗歌来表达情志以发挥其社会作用的概括论述,这也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特征的认识。(3)“兴”从作者而言,是指受外物触动而引发内在之情和创作之念;就读者而言

6、,是指诗歌具有艺术感染力。“观”从作者来说,就是要反映现实的真实;从读者来说,是要通过作品来认识社会的真实风貌。“群”指诗歌具有团结群众和教育群众的作用。“怨”既指怨刺上政,也包含一般的哀怨和讽谕和男女之间的情怨。(4)孔子此说比较全面地总结了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对后世批评家论文学与社会的关系起到了奠基石的作用。文质彬彬:(1)出自论语中的一段话:“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2)说的是君子的个人修养。所谓“质”,是指人的内在品质,所谓“文”是指表现于外的礼仪风采。文质彬彬,既文雅又朴实,这才成其为“君子”。(3)孔子主张文质兼备,即内容和形式和谐统一。这一原则无疑相通于文

7、学理论,因而常常为后世文论家所引用和发挥。尽善尽美: (1)出自论语,主要针对文学之所以产生如此重要的社会功能的原因而说。(2)善指内容言,美指声音言。(3)按照孔子的看法,诗和艺术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重要的社会作用,其根本原因在于诗和艺术作品达到了美和善的统一。但在美与善的统一体中,善较之美,是根本的东西。所以在评论具体作品时,他所持的原则和方法,是先善而后美。(4)艺术作品的善与美的关系,一定意义上也就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辞 达: 辞达就主要应是指文学作品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作品的内容,不必要徒事与内容无关的文饰。但并不是说文学作品不要文饰,孔子还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引),

8、可以说明孔子认为一定的文饰,还是必要的。思无邪: (1)“思无邪”三字原出诗经鲁颂駉,指牧马人放牧时专心致志的神态。(2)孔子在论语为政中用以评价诗经的特色,并赋予它政治与伦理的含义。无邪即雅正的意思。但孔子的“无邪”包容了诗经广泛的内容。后世反而在理解时经常局限了孔子的本意。(3)孔子是从文艺的社会功能出发,论诗和乐时把“思无邪”作为评价文学艺术的标准的。思 考 题简单应用:孔子论述文艺的社会功能。(1)首先从人的立身处世来讨论诗歌和礼乐。认为诗乐具有教育作用,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同时在政治和社会活动中,发挥其社会功能。(2)其次论文学艺术与社会的关系。提出了“兴观群怨”之说。通过诗歌来表

9、达情志以发挥其社会作用的概括论述,这也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特征的认识。 综合应用:孔子论述文艺内容与形式的关系。(1)孔子以“善”和“质”表示文艺的内容,以“美”和“文”表示文艺的形式。“尽善尽美”和“文质彬彬”是孔子认为的形式和内容的理想关系。它与“中和”之美的关系非常密切。(2)“尽善尽美”是在评论音乐时提出的,“文质彬彬”是在论述人的伦理品德和品质时提出的。但二说都被引申为文学与形式关系的论述。(3)孔子不仅要求文学的内容真实可信,而且要求形式美赡巧妙,总体上是文质并重。第四节 墨子词语解释 1.非乐:是墨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鲜明地反映了其政治思想与文学思想。他从民众的物质利益出发,强烈

10、地谴责统治者奢侈的音乐歌舞活动。墨子并不否认音乐歌舞等活动具有美感作用,而是认为这些活动劳民伤财,令统治者荒废政事,故而有害无益。因此墨子主张音乐歌舞等活动必须摒绝。2.三表法:(1)三表法是在墨子非命上中提出的。(2)三表法原意是说“言有三表”,即“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3)三表法是指立言辩说,应有一定的客观依据和标准,即过去的经验、目前的现实和将其运用于实际事务的实践价值。(4)此说既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又带有功利主义的特点与历史局限。第五节 老子基础题1.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第一部经典著作

11、;2.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4.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第六节 庄子基础题1.庄子否定礼乐,崇尚自然,追求个体精神自由,是老子之后的先秦道家代表人物;2.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词语解释 1.解衣般礴: (1)脱衣箕坐。指神闲意定,不拘形迹。后亦指行为随便,不受拘束。同“解衣磅礴” (2)出处:庄子田子方:“有一吏后至者,儃儃然不趋,受揖不立,舐笔和墨,因之舍。公使人视之,则解衣般礴,裸。” (3)借用画画的故事“任自然返朴素”的思想,本意原不在论绘画,但这种不受世俗束缚的思

12、想却道出艺术创作的一条特殊性,即艺术家创作时应有的精神状态,后世的画家是赞同这一理论的他甚至成了作画的代名词。2.心斋、坐忘:(1)庄子文论的哲学基础是“道”。所谓“道”是指一种超越时空而存在的绝对理念,它主宰和支配着主体的精神意志,含有强烈的人格化的力量和因素。“道”的地位至尊,但又具有不可知性和不确证性。(2)“心斋”、“坐忘”是文艺创作主体实现和完成“道”的两种方式。文艺创作主体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由耳心气虚的经验观照就是“心斋”。文艺创作主体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摆脱身心的欲求就是“坐忘”。(3)“心斋”、“坐忘”名虽为二,实则为一,其根本所在就是要求文艺创作主体通过直观经验去领悟、体验、把

13、握事物的本质,从而超越现实,获得“道”的精神自由境界。即文艺创作主体的审美态度必须达到物我两忘、虚静空灵的精神境界。(4)从文艺创作的角度来说,此说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3.言不尽意、得意忘言:(1)庄子的“道”具有非语言能认知的模糊性,但“道”作为精神实体又必须被认识和掌握。所以庄子主张以“无言”来体悟“道”。具体到文艺创作中,便直接表现为“言”与“意”的关系问题。(2)庄子认为,言与意之间有差异,各有其认识事物的内容和层次,可以言论者为“粗”,可以意致者为“精”,而道“不期精粗”,是言论和意致均难以认识的,所以要从“言”外、“意”外去体悟“道”的形象性。“言”既然不能尽“意”中之“道”,则“

14、言”其实也就难以尽“意”。(3)在“言不尽意”的基础上,庄子提出了“得意忘言”的观点。庄子认为:“言”是“意”的基础,“意”是“言”的指向,领悟到“意”就是超越于“言”。(4)由言意问题可以引申到文艺创作的形神问题,“得意”与“忘言”是艺术形象审美特性的两个质的规定,它要求艺术形象必须是具象与抽象、确证性与模糊性的统一。(5)庄子提倡“得意”、“忘言”的审美创造,以期达到“荒唐之言”与无形之道妙契无痕、自然弥合的艺术境界。第七节 孟子1.知言、养气: (1)见于孟子公孙丑上.(2)所谓“知言”,是指辨别语言文辞是非美丑的能力。“知言”的重要性,孔子早已指出:“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尧曰)

15、言辞是人品的表现,因而通过分析语言文辞,也可以了解其人的品质。(3)所谓“养气”,强调的是人的内心道德修养功夫,也就是人的内在品德的“充实”之美,“养气”需要“配义与道”,长期修养锻炼,才能达到“至大至刚”的境界。(4) “养气”了,才能“知言”,即知道如何写出好作品。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然后才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知言养气”说的“气”抓住了人最本质的人格蕴涵,因而被后人广泛地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对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都产生了巨大影响。2.以意逆志: (1)此说是在孟子万章上中提出

16、的批评方法。(2)“意”是指诗的表层意思,“志”是指深层情志。主张通过对作品文本表层的象征的“意”,去推求作品的深层意蕴和作者之志。 (3)此说是与文学创作中的比兴手法相对应的批评方法,长期为后世批评家所遵用,并在鉴赏学中得以拓展其理论内涵。3.知人论世: (1)此说是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的,也是重要的文学批评方法。(2)孟子的愿意是从与古人为友,须读懂他的作品,而欲理解作品,必须了解其作者,而欲了解其作者,又须把握其所处的时代的角度来立论的。(3)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形式风貌,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情、艺术素养以及时代精神、社会风气是息息相关的,这是文学批评要进行知人论世的理论基础。(4

17、)此说是对其“以意逆志”说的重要补充,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具有重大的影响。荀子基础题荀子开后世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思考题1.从荀子关于“言”的看法理解其文学思想。答:关于“言”,荀子有一列几点看法:首先,荀子特别重视“道”,他认为一切言论,凡是合乎道的、宣扬道的,就是好的;心是离开道、违反道,就是坏的。其次,强调“言”有“圣人之言”、“君子之言”、“小人之言”的区别。复次,“言”会影响政治,不同的言会对政超治起到不同的作用。我们可以把荀子关于“言”的看法看成是他对文学的看法。“明道”是荀子文学观的核心;关于圣人之言的理论,反映在文学观点上就是“征圣”的主张。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

18、体,明道是三者的中心,这就是荀子文学思想的基本内容,它奠定了后世儒家明道、征对、宗经三位一体的文学观的基础。2.简单应用:荀子乐论所体现的文艺思想。答:乐论是荀子论乐的专著。他认为:音乐的产生和人们对音乐的需要,是“人情所必不免”的事情。音乐可以表现人们内在的“性术之变”,不同的音乐能使人产生“心悲”、“心淫”、“心庄”等不同的心理反应。从音乐中可以看到时代的面貌,因为音乐“入人也深”、“化人也速”,所以它能对世风民情甚至国家的安危治乱发生直接影响。荀子批评了“非乐”的墨子,特别强调统治者应该“正其乐”,以达到“治生焉”的目的。荀子的乐论是他明道、征圣、宗经的文学观在音乐领域的体现。第二章 两

19、汉文论第一节 概述基础题1.汉人开始区分“文”与“学”,把讲究词章的作品称“文章”,把学术著作称“文学”;2.两汉文论的主导是儒家文论;3.毛诗序是文论史上第一篇系统的诗学论文,提出文学为政治服务的两种主要方式是“上以风化下”和“下以风刺上”;4.两汉文论主要是在对诗经、屈赋、汉赋和史记的专题研究中展开的;5.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中提出“发愤著书”说;6.王逸是秦汉以来楚辞研究的总结者,其楚辞章句是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7.扬雄认为赋是“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汉大赋的特点是“劝百讽一”,并提出“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8.较早阐述文学的真实性和独创性的是东汉王充,是在其

20、著作论衡中提出的。 史记太史公自序1.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人;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 五大部分,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3.司马迁撰史记的目的是“考之行事,以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4.背诵“昔西伯拘”至“述往事,思来者”。词语解释1、发愤著书:(1)此说是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提出的。(2)发愤著书的意思是说:文学史上许多有生命力和审美价值的作品,都是作者抒写强烈情感与深广忧思的产物。(3)此说实际上要求作家直面惨淡的人生,抒写对现实的不平与忧愤,把著书立说、文学创作当作实现人生理想和自我情感表现的重要途径。体现

21、了强烈的对现实的批判精神。(4)此说以历史经验为基础,本之于屈原,又加上了司马迁本人的切身体验,揭示了文学创作的一条重要规律。并对后世的文学理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思考题综合应用: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理论内涵及其对后世文论的影响。答:在阶级社会中,进步人士由于遭受剥削统治阶级的迫害而加深了对阶级社会和剥削统治的本质的认识,激起对进步理想和真善美的追求,从而使作品的思想性有质的飞跃,并获得创作的动力,最终写出优秀的作品。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正揭示了这一普遍规律。它的实质是强调作家就对社会现实须有深刻的认识和体验,为文应有感而发,有为而作,敢于揭露和批判现实;而唐代韩愈的“不平则鸣”说,宋代欧

22、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等等,都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第三节 毛诗序基础题 背诵“诗者,志之所之也”至“美教化,移风俗”。词语解释1.诗大序:(1)毛诗序是我国古代诗论的第一篇专论,相传是汉人毛苌所撰诗毛氏传在首篇国风关雎题下的一篇序言,它不仅说明了关雎一篇的创作主旨,而且总论诗歌理论,提出了文学上的许多根本问题,故亦称诗大序。(2)它是综合了汉代学者关于先秦儒家和当时经师关于诗乐理论而写成的,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儒家文论的若干理论原则,如诗歌的本质、诗歌的社会作用和诗歌的体裁以及表现手法等。(3)毛诗序对汉代以及整个封建社会的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2.六义:毛诗大序提到诗有

23、六义的说法: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3.发乎情,止乎礼义: 是指出诗歌的抒情特征时,更进一步要求情感抒发严格接受儒家道德教义的规范。4.变风变雅:是毛诗大序里提出来的说法, 变风、变雅是西周王朝衰落时期的作品。毛诗序认为政治与诗歌既然是不可分的,那么时代政治之盛衰自然对诗歌发展产生极大影响。5.主文而谲谏:“主文”是指重视文采,讲究形式;“譎諫”是刺上的方式应委婉含蓄,使得统治者更加能够接受。要求诗歌以委婉含蓄的方式达到讽谏的目的,这显然是儒家的“温柔敦厚”诗教观的另一种表述。思考题 1.毛诗序所述诗歌的本质特征;(1)毛诗序继承了尚书、荀子、庄子等关于“诗

24、言志”的有关观点和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观点,并有所发挥。(2)毛诗序第一次把“情”与“志”联系起来,体现了作者对文学艺术情感特性的重视,为后人对于诗歌的本质特点的认识奠定了重要基础。(3)毛诗序对“情”的肯定是有限度的,它要求以封建的“礼义”道德规范来约束“情”,也就是说,“情”要受到“志”的规范。“情”与“志”相比,情始终是第二位的。毛诗序的这一观点明显带有封建时代统治思想的印记。2.毛诗序关于诗歌社会作用的看法。(1)毛诗序继承了孔子“兴观群怨”的观点,进一步在理论上明确了诗歌创作为政治服务的两种形式:“上以风化下”和“下以风刺上”。(2)在这两种形式中,毛诗序偏重“上以风化下”的教化作用,并

25、把文艺的教化作用看作是文艺的根本目的。(3)毛诗序同时也认为:下层百姓在穷苦无告时,也可以诗歌“刺上”。但“刺上”是有条件的,要求“主文而谲谏”,即用隐约的言辞劝谏而不直言其过失,注意方式方法,以维护统治者的尊严。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巩固封建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对后代现实主义创作和理论都形成的一定的影响。(4)毛诗序同时认为,诗歌是社会政治的反映,所以从一个时代的诗歌,也可以看出一个时代的政治得失。3、从对“诗六义”的阐发看毛诗序对诗歌体裁和表现手法的认识。(1)毛诗序总结诗歌的体裁和表现手法为“六义”,即风、赋、比、兴、雅、颂。“六义”说是继承周礼春官的“六诗”之说。(2)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

26、认为,风雅颂是诗歌的体裁,赋比兴是诗歌的表现手法。此说对后世影响深远。(3)毛诗序主要论述的对象是诗歌的体裁,它认为,“风”是通过个人言志抒情反映一国地区的政教和风俗。“雅”说的是王政兴废所由,反映国家的治乱兴衰,其中“大雅”说的是朝政大事,“小雅”说的是个人生活中的事。“颂”是歌颂先王功德和祈祷神明的祭歌。这一概括大体符合诗经的基本内容。(4)毛诗序虽提到赋比兴,但未作阐释。此后刘勰和钟嵘都作了阐释,形成了影响深远的“比兴说”。第四节 礼记乐记词语解释1.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指出“乐”是人的内心情感的表现,也就是艺术是情感的表现。2.声音之道,与政通矣:指出通过音乐可以了解人民的感情和国家

27、的政治情况。从而达到观察时政,认识社会的目的。第五节 法言吾子识记:作者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西汉著名辞赋家。词语解释 1.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1)此说是扬雄在法言吾子中提出的。(2)“丽以则”是他的创作原则,“丽”是对赋体形式风格上的要求,“则“是指儒家的法度和准则,实际上是要求作赋以明道。反对专事形式上的铺张而忽略内容上的针对性和其现实意义。(3)明道、征圣、宗经思想是此说的理论基础。2.雕虫篆刻:出自法言。吾子,故用来指赋的雕章琢句,也比喻小技末道。第六节 汉书艺文志诗赋略论作者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人,东汉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词语解释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出自班固对乐府

28、歌谣的论述,“感人哀乐”则揭示了歌谣的抒情特征,“缘事而发”又进一步说明歌谣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这种将抒情与感物联系起来的艺术特征论,最初较多地表现在乐论中,而这里却已明确地用于诗歌了。第七节 离骚经序识记:作者王逸,东汉人,著有楚辞章句。领会: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答:出自王逸离骚经序。“依诗取兴”,是对离骚在写作方法上的艺术特点的概括。“引类譬喻”是离骚取兴的方式。第八节 论衡识记:作者王充,东汉思想家,其论衡思想核心是“疾虚妄”。1.王充对于文章和学术著作“真美”的推崇;(1)王充认为,一切文章和著作的内容不但应有美的形式,而且内容必须是真实的,坚决反对荒虚诞不经的虚妄之作。(

29、2)他所说的“真”,是指文章著作的内容必须与所反映的对象即客观的真实一致。2.王充对“文为世用”的看法;(1)提倡文“为世用”是王充论述文学的社会作用的重要内容。原文见于自纪篇。(2)所谓文“为世用”,就是要求文学必须有益于世,必须对社会产生好的作用。(3)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就是劝善惩恶,教化人民;第二,文学作品不仅具有教育作用,而且还有认识作用。(4)此说还包括文学要为君王歌功颂德的内容在内。虽事出有因,但亦不无弊端。3.王充的复古与创新观。答:王充对东汉盛行的复古模拟之风十分不满,他批判了“俗儒好长古而短今”的倾向,鲜明地提出反对复古因循,主张独创的进步文学观点。他强调写作应

30、自抒胸臆,要表现自己的个性,提倡写作应具有独创性,反对矫情伪饰,反对模拟雷同。在理论层面上他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指出事物各有自己的个性,二是指出历史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文论 第一节 概述1.魏晋是文学独立和自觉的时代;玄学对魏晋南北朝文论产生了深远影响,“魏晋风度”、“魏晋精神”即是彼此影响的产物;品评才性的风气,直接影响到魏晋南北朝对作家的品评;2.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主要在作家论、创作论、风格论、鉴赏论、文体论、流变论、声律论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3.曹丕典论论文是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论专篇,提出了“文气说”,其具体含义包括作家的气质、才性和作品的风格等;4.陆机文赋是我国

31、第一篇讨论文学创作过程的专论,其写作目的是通过论文学创作中物、意、辞三者的关系,来说明“作文利害之所由”;文赋中分析了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十种文体的写作特点和风格特征,提出了应、和、悲、雅、妍五种审美标准;5.挚虞文章流别集选录战国至汉魏文章,分体纂辑,并附评论,论及各体文章源流演变;后人将所附评论结集单行,题为文章流别论;6.葛洪在抱朴子中提出“立言者贵于助教”的观点;7.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提出声律论和四声八病说;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以“宫商”来类比声律中的“清”与“浊”;8.刘勰文心雕龙是文论史上最为体大思精的著作;其中神思篇论艺术想象,情采篇论情理与文采,即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物色篇论文学与自然的关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