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9 ,大小:94.14KB ,
资源ID:1080361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80361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公文选读》精讲.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公文选读》精讲.docx

1、公文选读精讲第一章 文种演变第一节 文种概说1.什么是文种?文种是同一历史时期全部公文内在本质用途分工的外在表现形式。2.试述同一历史时期决定文种设置与分工的各个方面以及各自构成、影响因素。同一历史时期公文文种设置与分工的总体状况,取决于两方面的交互作用。一个是深层基础,也就是实际公务需要;另一个是直接制约,也就是国家对公文的规范行为。实际公文需要的构成、影响因素包括:国体、政体、各社会组织的分支系统;公务活动所涉及社会领域的广度;各部分公文对实际公务活动的推动方式及运用频率等。国家队公文的规范行为的构成、影响因素包括:规范力度、重视程度;规范制订者对文种分工合理性认识水平高低、精密程度。3.

2、简析导致文种演化的主客观原因。文种演化的主观原因(就文种自身而言),同一类行文关系或方向上的各个相近文种,设置数量多少不一,分工程度精粗有别,对实际公文活动的适应性能强弱悬殊。文种演化的客观原因(就文种适应外部环境而言),实际公文需要发生变化,行文实践取得创造性发展,从而在客观上构成对既定文种规范的冲击。4.试述文种演化的方面、方向、过程,及文种演化的结果。某一名称的文种,与所承担的实际用途之间发生波动,它的演化可以从方面、方向、过程三个角度考察:(1)演化的方面:所适应的公务活动领域、具体事项范围、推动方式、行文关系、机构级别范围等。(2)演化的方向:各文种的用途此消彼长,有的纯化或延伸,有

3、的萎缩或扩张。(3)演化的过程:各文种用途之间发生交叉、重叠、混淆或疏漏、缺失。演化的结果:(1)根据需要增设了新文种(增);(2)扩张性强、使用频繁的文种,侵入其他文种的使用领域,并出现分支,乃至解析为多种文体(分);(3)用途相近的文种,归并为一种(合);(4)适应性差的文种受到排挤,地位下降、用途缩小、性质改变,乃至消亡(亡)。5.试辨析同一名称公文的发展演化阶段。仅就某一名称的公文发展演化阶段辨析,可分为五个时期:第一,规范文种时期:与文种定义相吻合,是该名称公文的规范文种时期。第二,前文种时期:在规范文种之前的历史阶段,该名称只指发出公文的动作或外形特征。第三,准文种时期:以其为名称

4、的公文,实质是固定以某个其他文种兼用于该特定用途。第四,变易文种时期:由于用途发生根本改变,名称虽然依旧,实质已变易为另一个文种。第五,文种孑遗时期:历史上早已消亡或现行法规已经取消的文种,在实际公务中,仍按传统习惯偶尔运用。第二节 先秦至清朝公文文种一、上奏文种6.什么是上奏文种?作为类名,上奏文种是包括“奏”在内的由臣下进于君主的各种公文的总称。7.什么是上书?试述上书的渊源及上书改为奏。上书是由先秦“书”文种的上行用途演化为分支文种,再作为“奏”前身的残留状态在封建社会长期沿用的非正规上奏文种。上书源于书,是我国最古老的文种之一,书没有固定的行移方向。战国时期,上于君主这一特定用途的书,

5、逐渐成为分支文种,称为上书。秦始皇26年实施文种规范化,改上书为奏。8.试析奏文种确立后,上书以残留状态继续运用的原因。奏文种确立之后,作为它前身的上书并没有就此退出政务实践,而是以残留状态有时被运用。上书被沿用的原因是:(1)“奏”有使用级别的限制,低层官吏越职言事,士子、平民有所陈诉,只好仍然用上书。(2)“奏”请求皇帝裁断、接受的意念较为急切强烈,改用“上书”较为缓和。当大臣只提出建议供皇帝考虑时,就可以用“上书”。9.什么是奏?奏文种始设于何时?奏是我国封建社会中由臣僚上于皇帝陈述庶政的重要公文文种。奏文种始设于秦始皇26年“改书为奏”。10.简述奏文种用途的基本共同点和显著特点。奏文

6、种各种具体用途的基本共同点是用于实际公务,其用途的一个显著特色是“奏以按劾”。11.阐述奏体用途的文种的演变阶段和大致过程。奏体用途的文种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化过程,演化阶段及大致过程如下:第一阶段:秦汉是奏的原生期。臣下向君主有所陈说,主要使用“奏”文种。第二阶段:南北朝、唐、宋、元是奏体文种的蜕变期。单纯以“奏”作为名称的公文数量锐减,而出现了用途与“奏”类似的多种公文名称。(如宋代臣僚上殿奏事用奏札、没有资格用奏札的官员用奏状;西汉以来,历代使用的奏疏。它们实质上都是奏的变体。)第三阶段:明清是奏体文种的重新规范期。明朝初年,把奏文体定名为奏本。永乐年间,又创设题本,与奏本分工并行。清代除沿

7、用奏本、题本外,又创设奏折。清朝中期至末期,奏体文种的类型日渐减少。乾隆间年“改奏为题”,废止奏本,将原来适用奏本的事宜都改用题本。到光绪年间“改题为奏”,废止题本,将原来适用题本的事宜都一律改用奏折。奏折就成为向皇帝陈述庶政的唯一上奏文种。奏体用途的文种为历朝所沿用,直到宣统三年停废奏折,可谓与我国封建皇权相始终。12.什么是疏?以疏为名的公文经历了哪三个阶段的演化?疏是沿用于我国封建社会,由奏的别称、各类上奏公文的泛称,逐渐演变为想皇帝陈述政见的独立的上奏文种。疏的演化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1)汉代开始将疏作为奏的别称;(2)疏成为各类上奏公文的泛称;(3)疏成为实际运用的独立文种。13.

8、什么是奏状?简述奏状的渊源和文种确立。奏状是渊源于汉代向皇帝陈述事实的“奏”的别称“状”,演化到唐宋时期成为向皇帝陈事的上奏公文文种名称。汉代偶尔把向皇帝陈述事实的“奏”文称为“状”,是奏状的渊源。奏状文种确立的过程:(1)唐代,以“状”为名称,向皇帝陈事进言,使用日益频繁;(2)宋代规定,凡是无权使用奏札的官员向皇帝陈事,使用“奏状”。14.什么是奏札?奏札的使用有什么限制?奏札是宋代百官对皇帝当殿陈事所用的上奏文种。宋代奏札限于由百官上殿奏事,或两制以上官员不定期地向皇帝有所奏陈。15.什么是奏本?试析奏本的设置时期及其意义。奏本是明清两朝正式设置,由臣下进于皇帝的上奏文种。明朝洪武年间最

9、先正式设置奏本,并为清朝初期、中期相沿设置。奏本的设置有重大意义,对推动文种规范和分工起了重要作用。(1)积极方面:是对文种设置的重要变革,把汉唐以来的奏、奏疏、奏状、奏札简化为奏本一种。结束了用途类似、交叉重叠的多种奏体文种纷乱混用的现象,是对用于庶政的奏体公文的统一和规范。(2)不足之处:用于庶政的上奏文种过于单一,适用范围过于广泛,无论内外大小官员、公务私事内容、是否紧急事宜都使用奏本一种公文。(3)实质:构成单纯从用途上对奏体公文作新一轮分工的基点。16.试述奏本的用途萎缩和被取消。答:明代中叶以至清朝,奏本用途逐渐萎缩,(1)使用权限向上收缩。明朝规定,除“贱民”外,所有的男性平民都

10、可用奏本。清顺治年间,县级以上衙门才可使用。以后,仅限于高级官员和有言事之责的科道官使用。(2)内容性质演变定位于“陈私事”。第一阶段,明永乐年间创设提本文种,以适应对急切机务优先办理。随着题本使用范围扩大,奏本的使用范围被局限于例行公事和私事。清初,奏本兼用于公、私事。第二阶段,康熙年间,创设用于机密事宜的奏折,到雍正朝大为盛行。题本被局限于日常公务,故奏本的使用范围被进一步压缩,而定位于“陈私事”。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改奏为题”,将向来用奏本之处,一律改为题本。奏本至此被取消。17.什么是题本?试述题本的设置、使用及其消亡。答:题本,是明清时期在京衙门及地方官员因奏报政事而使用的主

11、要上奏文种。明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始设题本,清代相沿设置。题本的使用范围扩大。明初仅限于在京衙门官员使用。后来扩大至京城内外所有公事。凡以官署名义向皇帝陈述有关公务都用题本。 题本的消亡。清代,自雍正七年以后,奏折的使用范围有所扩大,频率不断提高;题本的用途受奏折排挤,仅限于上达例行公事,使用日趋式微。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统治者明令内外各衙门全部改用奏折,题本遂亡。18.简析明、清时期奏本与题本的分工。答:明、清相沿,奏本与题本并行使用。奏本与题本的区分:(1)用途分工:凡是陈私事或按惯例奏报事项用奏本,其余所有公事用题本。(2)是否用印:题本用印,奏本不用印。19.何为

12、通本?何为部本?答:清代的奏本和题本统称“本章”。按照它们的运转路线,可以分为 “通本”与“部本”,地方衙门本章由通政司转交内阁的叫做通本,在京各部、院等本章上呈皇帝的曰部本。20.什么是奏折?试述奏折的基本特色和优点。答:奏折是清朝中后期由高级官员和近臣向皇帝言事的重要机密文书。奏折的基本特色是“直达御前”,从而带来事机隐密和处理迅速二大优点。21.什么是议?试述议文种的由来及消亡。答:议是古代臣属向帝王陈述意见或议事说理的上奏文种。议的由来,可以从两方面考察:(1)议作为文种源于汉代的“驳议”。唐去“驳”字,简称为“议”,宋朝相沿设置。(2)议由古代君主听取大臣口头辩述,发展为以书面方式向

13、帝王陈词。宋以后议文种已经消亡22.什么是表?简述表的正式设置与使用时期。答:表是我国封建社会所设置,由臣下对君主陈情的上奏文种。秦、汉正式确立“表”文种,以后历代相沿,与整个封建社会相始终。23.试析表的用途及其沿革。答:表用于陈情是其特色。表的用途沿革:(1)表起初用于庶政,使用范围十分广泛。(2)六朝以来,因奏的使用范围扩大,表的用途与“奏”文种交叉重叠。而就提请君主决断的程度比较,表远不如奏坚决、强烈。所以逐渐被奏体文种排挤出庶政领域,使用范围局限于谢贺,与章的用途相重合。唐代以后,表逐渐取代了章。(3)明代,贺表限用于三大节及朝廷庆典,用途趋于狭窄。(4)清代表成为完全没有实际意义的

14、具文。(但在外交上,周边国家进贡,所上表文,仍属于庶政用途)。24.什么是章?试述章的语言风格及消亡原因。答:章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表示谢贺的公文文种。语言风格:章的基本用途定型为“谢贺”,不用于庶政,带来内容空洞的基本缺陷。臣下上章的目的,主要在于表示忠顺的态度。而要写好无内容之文,自然就在追求文字华丽方面多下功夫。章的消亡原因:皇帝注重的是臣下有没有上章,往往根本不看这些既无实在内容、又难读懂的文字,而是仅要求文书工作官员统计谢贺者一览表奏闻。唐以后,章的“谢贺”用途逐渐被表所取代,“章”这一文种趋于消亡。25.什么是启?答:启是由晋代大臣上于皇帝的公文,经长期演化,在唐以后逐渐定型为对皇太子

15、、诸王陈言的准上奏文种。26.试析南北朝时期启作为上奏文种的缺陷。答:晋代,启成为上于皇帝的公文。启作为上奏文种的缺陷是别无特定用途,实质上是挤入奏、表两文种的部分使用领域,并与之用途重叠,导致其文种属性极不稳固。27.启作为准上奏文种的沿革。答:唐代以来,启逐渐定型为准上奏文种的沿革过程。(1)唐代,启的特定用途是上于皇太子,但又兼作一般的上行公文。(2)宋代沿用启。(3)明代定制,启限由百官上于皇太子或对诸王言事。由于不再作为一般上行公文,明代的启又称“启本”。(4)清代顺治初年,诸王大臣差遣在外,对摄政王多尔衮用启本。顺治三年废止类同于本章的启本。28.什么是笺?笺文始见于何时?试析笺的

16、行文对象的变化。答:笺是由东汉时期带书札性质的上行文,经长期演化,到南北朝以后,成为主要用于向太子、皇后致谢贺的准上奏文种。笺的行文对象变化:(1)汉代笺由下级进呈于郡的长官。(2)南北朝时期刘宋政权开始将“笺”规定为上于太子的公文文种。(3)唐代对太子庆贺用笺。(4)宋、明,演变后上于皇后、太子。(5)清代自雍正朝以后,不再预设太子,笺仅用于对皇后庆贺。29.试析唐代启与笺的分工。答:唐代启与笺的分工大致为:启用于对太子陈庶政,笺用于对太子致谢贺。二、君命文种30.什么是策?什么是册?答:策是我国古代由皇帝用于重大人事的君命文种。册是封建社会中由皇帝用于特别重大人事和祭祀活动的君命文种。31

17、.试述策、册得名的缘由;各自设置时期和相互关系;及用途沿革。答:策书、册书的得名之由,出于下述含意和传统。(1)古代“策”、“册”二字,都是书写材料的名称,指竹简编连成册。(2)秦以前,策命之文多写于简册。策书、册书的相互关系、设置时期,可从两方面考察:第一,策、册是同源相承的文种。(1)汉代正式确立“策”文种,将用于人事的编筒之形的公文定名为“策”。 (2)由于“册”、“策”二字为一音之转,所以三国魏晋以后,用于人事的“策”文,有时改称为“册”。(3)唐代正式设置“册”文种,结束了“策”、“册”混称的现象。宋至清朝,均沿用“册”。第二,用于人事的“册”,部分承袭了“策”的用途。策书的用途主要

18、为:立废太子、后妃、诸侯王;拜命(或罢免)三公。册书的用途有:(1)唐代,“册”文种用于立皇后、太子;封王公;任命三品以上官员;授爵,赐予财物等。(2)宋至清朝,其用途扩大到郊祀、祭享、称尊、加谥、寓哀等。32.什么是制?试述制文种的确立和沿革。答:制是封建社会中,由皇帝颁布可垂为后世遵守的重大制度性举措时所使用的君命文种。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改命为制”,这是制文种的确立。“制”文种的用途是颁示可垂为后世遵守的重大制度性举措。汉朝以后,历经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各朝,相沿使用。但有两方面变化:其一,“制”文种的名称略有变异:汉朝或称“制诏”;北周称“天制”;以后各朝均称制书。其

19、二,“制”文种的用途有所消长:(1)唐代,制承袭了“策”的部分用途而兼及人事。(2)宋代,属于任命的制书仅限于用于地位崇高的官员。(3)清代,凡举行大典,皇帝按惯例会有制辞宣示百僚,制作为重大制度之命的作用已趋式微。民国建立制书被废除。33.简答我国封建社会中由皇帝用于指挥庶政的主流文种及其各自运用时期。答:在我国封建社会各时期中,由皇帝用于指挥庶政的主流文种大致为:诏书、敕、“圣旨”、“谕旨”。它们各自使用时期是:(1)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明朝,诏书运用最为频繁;(2)宋代,用于庶政的君命文种主要为敕;(3)元代多用“圣旨”;(4)清代则为“谕旨”。34.什么是诏?试述“诏”文种的

20、确立、沿革。答:诏是我国封建社会所设置,并在大部分时期,由皇帝主要用于指挥庶政的君命文种。夏、商、周三代,“诏”不指公文,而是“召而与言”的动作。秦代创设“诏”,汉代袭用,又称诏书,这是诏文种的确立。诏书的沿革。就总体而言,诏书与整个封建社会相始终。但是有三点例外须加以具体辨析:(1)诏书作为皇帝指挥庶政的主流文种,主要使用时期为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明朝。在这些朝代之外,诏书虽仍见运用,但已不居于指挥庶政之君命文种的主流地位。(2)唐代,女皇帝武则天名“瞾”(音zho照),与“诏”读音相近,根据封建避讳制度,故避“诏”而不用。因此,“诏”在唐代其他时期虽也实际运用,但指挥庶政的主流文

21、种地位已让位于其他文种。(3)在封建社会中,皇帝用不同君命文种撰写的公文,都可笼统地称为诏命。但其实往往并不是诏书。35.试析诏书的一般使用范围和特定类型。答:诏书的一般用途,是由皇帝指挥庶政。诸如:宣布重大政令、批示答复臣工之奏、对官员指授方略、颁行日历、解释重大举措的原因、国家危难时诏命天下起兵勤王、遇有叛乱时下诏征讨等。诏书的一些特定用途,往往被冠以专名。譬如:一是恩诏,通常也称“德音”,用于皇帝颁降恩惠其中专用于赦免的又称“赦诏”。二是求贤诏,用于皇帝征求人才。三是罪已诏,用于国家遇到灾祸时皇帝下诏列数自己的错误,表示悔改,以此来振作士气、收揽民心。四是遗诏,用于皇帝临终前指定继位者,

22、嘱咐如何处理后事,及在嗣君年幼的特殊情况下,指定顾命大臣或指定由皇后临朝参决军国重事。五是哀诏,皇帝崩逝的事实,由嗣君通告全国举哀。六是即位诏,由嗣皇继位、开国君主登极时,诏告天下。七是亲政诏,由幼年继位的皇帝在成年后亲理朝政之际,颁告天下。36简析诏书的形式与别名。答:诏书形式与别名主要有:(1)密诏。派密使交付重臣的秘密诏书,往往不采用正常传递途径,不举行正式颁给仪式。(2)亲诏。由皇帝亲自拟稿。(3)手诏。由皇帝亲笔书写,也称“诏记”、“手记”。(4)诏板(版)。汉代公文书写材料多用竹、木,缮写诏书的木牍外型规格一尺一寸见方,称为诏板(版)(5)诏黄。自东晋桓玄当政时下令以纸代筒后,公文

23、起初一律采用黄纸书写。随着纸的制造质量提高,一般公文均改用白纸。后世,仅皇帝的部分公文才可以使用黄纸。用黄纸书写的诏书,遂称为诏黄。(6)玺书。秦以前所有的印章均可称为“玺”,凡是加盖印玺的文书通称“玺书”。秦始皇以后,仅皇帝之印才能称作“玺”,仅加盖皇帝印玺的文书才称作“玺书”。所以玺书成为诏书的别名。37.什么是批答?简析批答与诏书等君命文种的不同之处。答:批答是唐朝以来由皇帝采纳或赞同臣下所上章疏的内容,而作出的答复性君命公文。批答与诏书等君命文种不同之处:诏书等是宣达君主的旨意,并要求臣下执行的主动性发文,文辞典雅,篇幅通常较长,批答则为采纳、赞同臣下意见的被动性发文,往往文辞简朴。3

24、8.什么是圣旨?答:圣旨是元朝皇帝颁发政令的君命公文。39、何为铁券?试述诰的本意,诰文种消亡原因。答:铁券是封建帝王赐给功臣以世代保持优遇及免罪等特权的凭证性文书。因为载体材料是铁,形如瓦状而得名。就其形制而论,属于铁券;就其文种而论,属于诰。诰是商、周王命文书的一种,诰的本意是文言告晓,即用古奥文辞,“使觉悟知己意也。”秦朝废诰而不用。以后历朝,仅西汉武帝、新朝王莽、西魏宇文泰、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偶尔用之。唐以来,诰的运用大多已经不是它的本意,所以,自秦朝以后,作为训诫类君命文种的诰,已渐趋消亡。诰文种消亡原因就在于:诰的表述手段(古奥文言)与发文目的(开导别人使之懂得有关道理),彼此不相协

25、调。40.何为敕?何为敕命?答:敕是以汉代皇帝的“戒”书为本源,并夺一般下行公文“敕”的名称,经长期演变,到南北朝以后,形成限于由皇帝对臣下训诫、授任、封赠等用途的君命文种。敕命是明、清二朝用来封赠六至九品官爵并赋予封建特权的凭证性文书。41试述诰命的性质及其与诰券、敕命的分工。答:宋、明、清的诰命性质是封赠文书。作为封赠文书,诰券、诰命和敕命的沿革和使用范围分工:(1)宋代,仅设置诰命一种,用于文武官员迁改职秩、内外命妇除授、封叙赠典。(2)明代,诰命和敕命、诰券三者并置。品官封赠分为两等:一至五品曰诰命,六至九品曰敕命。此外,封拜公侯,伯爵,则另授铁券,成为诰券。(3)清代废除诰券,仅用诰

26、命、敕命两等。42.试述唐、宋时期敕文种的使用特色和分支类型。答:特色。唐、宋之世,是君命文种敕的典盛时期,也是将敕用来处理庶政的主要时期。分支。由于使用频繁、范围广阔,唐代,敕出现了各有相对固定用途的若干分支。并为宋代所继承和发展。(1)论事敕书。用于慰谕公卿、诫约臣僚。(2)敕旨。为臣僚奏准后,根据皇帝旨意起草而成,用以决定具体政策事项等。(3)发日敕(又成发敕、日敕)。用于处理庶务。诸凡下述事项可用之:官府增减员额;废置州县;征发兵马;除、免官爵;授六品以上官;处流罪以上刑;动用钱二百吊、仓粮五百石、奴婢二十人、马五十匹、牛五十头、羊五百口以上。其称日敕时,通常不写纪年、月份,只注日数。

27、(4)敕牒。为“以牒载敕”之意。凡政事堂议拟事项,由中书起草,经皇帝审阅画“敕”字,交付政事堂。由政事堂出牒文。载其文字公布施行。(5)宋代除承袭唐代上述四种分支敕文而外,又增加了“敕榜”。用于戒励百官、晓谕军民。43.试述清代敕书及本质用途、文种源流、类型。答:清代敕书(亦称“敕谕”,简称“敕”),是皇帝授任地方重要文武官员,并规定其职权范围、任事要求的凭证性君命公文。以作为履行职权、明确责任、考绩优劣的法定依据。清代敕书的源流。(1)用途渊源。清代敕书的本质用途是“职书”。该用途的历史渊源可上溯奥战国推行中央集权下的郡县制时期,国君对所派任的郡守、县令,用“券书”开列被授任者职权和对其要求

28、。(2)文种源流。清代敕书是将隋唐以来君命文种“敕”的授任用途发展为分支文种。清代敕书的类型。根据所授任官员的地位高、低,可区分为二类:(1)坐名敕。用于授任总督、巡抚、驻防将军、漕运总督、各关监督、总督仓场侍郎、学政、盐政、织造、提督、总兵等高级官员。以及临时差遣的军事统帅,如经略、大将军等。所谓“坐名”,词意指:在敕书文字表述上,要求“坐实其名”。即在敕书中写明(“坐实”)所授予职名和被授任者姓名.(2)流传敕(简称“传敕”)。用于授权地位较前述稍低的司、道以下官员。如:布政使、按察使、道员、运司,以及副将、参将、游击等官。敕书中写明听授任官衔,不列出受任者姓名。两者使用稍有不同:(1)坐

29、名敕须回缴。要求任满十,将敕书交六科查验销号后送内阁。对继任者,则另行撰发敕书。由于对同一职务,每易一任官员,就换写一道敕书,故开列的职权范围,容或因人而异。(2)流传敕无须撤销。要求任满时,将敕书直接转交继任者收执。因为敕书由前、后任在本衙门内依次传替、故敕书开列的职权范围始终如一。44.什么是上谕?试论述清代谕旨从行文关系、下发途径的角度所作分类。答:上谕,是清代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中用来发布命令、指示的君命文种。(“上”为皇帝之称,以区别于文武官员所使用的一般下行文种“谕”)。清代上谕,可从多角度加以分类,并各有各目。第一,从行问关系辨析:(1)凡特降的(由皇帝主动发问或收文者未奏请),谓之

30、“谕”;(2)因臣工所请而降的(属答复性被动行文,下达原奏请者),称为“旨”。两者合称谕旨。第二,从下发途径辨析:(1)凡交内阁发抄下达的,称“明发上谕”);(2)凡不交内阁发抄,由军机大臣直接封发的,称“寄信谕旨”,地方官府则称廷寄(如教材第26课廷寄上谕,谓由朝廷寄来之意。三、古代官署上行文种45.什么是奏记?试述奏记的适用范围与时期。答:奏记,为封建社会前期,由朝官对三公、州郡僚属对长官、士人对官府,用书面陈述意见的上行文种。就其内容而言,不是汇报政事的正规公文,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书札的属性。如教材第27课徐州刺史陶谦等上朱俊奏记。奏记的适用时期西汉至唐朝以前。其适用范围呈向上收缩趋势。

31、具体而言:两汉至三国,奏记适用范围广泛,既可由大臣上于三公(如教材第27课徐州刺史陶谦等上朱俊奏记),又可由属员上于长官,如汉书朱博传记载:“文学儒吏,时有奏记。”还可以由无官的读书人上于官府。如文选收录有魏代阮籍上蒋济辞辟召奏记。六朝虽沿用奏记,但使用范围向上层收缩。即文心雕龙所谓“公府奏记”。到唐代,奏记公文已销声匿迹。转而将秘书人员的名称“记室”称为“奏记”。46.什么是牒?答:牒是汉唐期间由下级向上级、民众对官府陈事所用的上行文种。上行的“牒”的用途变化:(1)汉代牒文既用于下级对上级,也用于民众对官府。(2)三国以来至南北朝时期,牒的用途多由民众上于官府进行诉讼。(3)唐朝,将牒的用

32、途局限于下级对上级,别设“辞”,用于民众对官府。上行的“牒”之名称变化:宋、元以后,牒文种出现众多分支,为与下行、平行的牒相区别,上行的牒改称为“牒上”、“牒呈上”。明清称为“牒呈”。47. 什么是状?什么是状上?答:状是汉代始设,由下级对上级、民众对官府陈述事实的上行文种。状上,是唐代为区别于其他状体文,而对原一般官署上行文“状”所称的别名。48. 试述唐以来状文种的分支流变?答:唐代状体文种的演变:演变的背景一:唐代正式规定的官文书“状”,用途是“上于近臣”(即皇帝左右的王公大臣)。使用范围向高层收缩。演变的背景二:唐代名称带有“状”字的文体较为泛杂:(1)臣子对皇帝陈事的状叫作“奏状”;(2)举发、参劾贪污官员的状称“劾状”;(3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