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策略090911放大执简御繁 以少胜多谈2010年高考现代文复习策略与方法我不讲解题的方法,不做试卷分析,也不对未来现代文阅读考试的情形作预测这里我只想根据我个人语文教学的经历和体会,就“高三现代文复习”这个话题跟在座的各位朋友做一个交流,以供朋友们参考。宿迁市教研室在新学年的开学之初,就开展这么一个高三语文有效教学的交流活动是非常必要和非常及时的,可以说是抓住了高三语文教学的先机,万事开头难,但我们在做任何一件事情,只要一开始就定好调、调准音,以后就好办了。那么高三现代文我们该如何复习呢?新课改地区高考语文总是把现代文的阅读分为三个类别来进行考查的,这就是“文学类”“论说类
2、”和“实用类”,分“必答题”和“选答题”,涉及面广,卷面分值占比量大,除了作文以外,是对我们学生高考语文成绩优劣好差影响最大的一块。过去一般都是把“文学类”做为必考内容的,2009年这个卷面格局已被打破,江苏依然沿袭着旧有的做法把“文学类”做为必考内容处理的,而广东、山东、海南、宁夏等省,则是不约而同的将“论说类”文本的阅读作为“必答题”,而把“文学类”和“实用类”文本的阅读作为“选答题”处理的。那么,很多人猜测江苏2010年的现代文的考查格局会不会变,如果变会不会也象广东、山东、宁夏等省一样把“论说类”作为必考题处理,江苏会不会为开风气之先把“实用类文本”的阅读作为“必答题”呈现这些我个人以
3、为都有可能,但我们第一线的教师在高三语文复习开始的时候不必为此去费心苦思焦虑,我个人以为对于现代文阅读的考查来说,只不过是“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的问题,变化的只是一个呈现形式,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为此焦虑大可不必。高考语文试卷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变化,我个人以为大致应该是出于这样的几点考虑:1是为了适应所有考生的实际能力,“论说类”文本的阅读相对于“文学类”的阅读难度要小一些,这样把“论说类”文本作为“必答题”处理,可以相对降低语文试卷的难度。2是命题人采用“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游击战术,目的是为了尽可能的让我们的高三语文教学不要总是死死的盯在高考命题的动态上,他们企图让我们高三一线的
4、老师摸不到他们命题的所谓“规律”,摸不到“规律”就会放弃“摸”,就有可能促使高三语文的复习走上自己应该遵守的途径去走自己的路,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的淡化高三语文复习既往太过浓厚的“应试教学”色彩。倒是值得我们注意和认真研究是,江苏省今年开始大力度的抓“规范教学”的管理,学生在校时间少了,既往那种可以通过“加班加点”来现实我们各科复习任务的做法就不大行得通了,我们占有的“绝对复习时间”缩短了,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调整我们的语文复习计划,应该采取怎么样的措施来争取“相对复习时间”的延长,才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认真考虑的当务之急。我以为这只有在复习策略和方法求突破,别无出路可寻。作为高三现代文复习我们可以采
5、取哪些对策与方法呢?抓准重点,一点突破 “文学类”“论说类”“实用类”,看起来是三个不同的类别,如果我们分别复习,逐一击破的话,不仅费时多,而且也会因为头绪多而让学生心生厌烦,我们可以把这三种不同类别的文体看成一个完整的动态系统,我们必须看到论说类、实用类文本与文学类文本存在着很多的共同性,它们的阅读方法与文学类的阅读方法自然也存在着很多的共通性,因此,我们可以在这三类文体中挑出一种文体来,作为我们现代文复习的主打对象,以求一点突破,带动其余。我个人以为在众多的现代文体类别中,我们可以抓住“文学类”文本的阅读训练作为突破口,之所以我提出以“文学类文本”作为提升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强化学生技能的突
6、破口的呢?基于这样的两点理由:1文学类的丰富多样性具有涵盖其他类别的文本的特点兼容性。对文学类文本的阅读训练带动对论说类、实用类文本阅读能力的提高。2就江苏省高考的动态来看,江苏在最近几年的考试说明来看,江苏依然会将文学类文本作为必做题呈现。3由于“文学类”文本固有艺术性、多样性和丰富性等特点,抓住这类文本进行训练,可以很好的促使学生阅读能力的全面提升。而在“文学类”文本的阅读训练中,我以为还可以进一步的缩小范围,我们可以把主要精力投放到散文的复习训练上去,我们可以把散文的阅读训练作为具体的突破点散文种类繁多,样式多样,组织材料的方法,表现的手段,谋篇构思的思维灵活,在遣词造句上可以说是各种风
7、格兼备也是学生阅读难点最多最大的地方。如果能够有次序、扎实的做好现代文散文的复习工作,促使学生突破了现代散文的阅读难关,那么自然而然的就能带动学生其他现代文体阅读能力的提升。抓住了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就可以迎刃而解,这就需要我们具有一点高屋建瓴的胆识和纲举目张的“整体性”“系统性”意识。散文这个关真正突破之后,其他各种类别的文体,我们只需要做一些“补充性”的“专题”训练就可解决了。这个时候的主要任务就在引导学生熟知各个具体不同文体的特性性,如果说“散文”的阅读解决的是“主体性”的“大同”这个层面上的问题,那么其后的“补充性”的“专题”训练就解决的是属于“枝节性”的“小异”这个层面上的问题。论说类
8、文体有哪些特殊的要求,实用类文体有哪些鲜明的特点,学生只要见识一下,马上就能“贯通”。对小说我们把它分两大类进行复习:“传统小说”和“现代小说”(这不是文章学上的分类,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而暂拟的一对名词)“传统小说”是严格的按照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这三个要素进行构思写作的,是以人物为中心展开的。这类小说学生比较容易解决,因为他们从小就接受到了这类小说的概念,并已经建构了根深蒂固的解读思维模式。“现代小说”则多是在现代西方新的文艺思潮影响下出现越出了传统的小说创作的规则的一些小说,如“弱情节”貌似散文的小说如08年浙江省考到的(俄)阿马高尔基乌米/弗吉尼亚伍尔夫墙上的斑点(读本4-98)意
9、识流小说经典;以象征、隐喻等为主要手段的“先锋派小说”如08年广东考的(巴西)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的河的第三条岸/余华的十八岁出门去远行(读本3-37)。还有一些处于传统小说与现代小说之间的,比如(英)高尔斯华绥品格/(日本)新星一的波可小姐这些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就跟一些古代诗歌里的人物形象一样,只是一个象征性的符号,我们要能够在具体的人物和故事情节的分析中,再站在一个高度对小说里的人物与情节进行抽象我们可以运用代数里的“换元法”一样对小说里的“形象置换”不懂得这些文本的构思特点,太过实在了作品也就失去它应有的空灵,我们也就不能入其堂奥探其真意,我们只能停留在现象的层面上徘徊这在散文中很多,一些以
10、小见大,于具象中见一般,在现象的表现中寄寓深意的散文,与这些小说可以是“异曲同工”本质上是相通的,比如刘亮程的寒风吹彻诗意的栖居一个村庄的消失长城屋檐等散文名篇与这类小说都属于同一个类型,在阅读解析思维上是一样的 循序渐进,逐层深入在现代文的阅读训练中,尽管我们是复习,尤其是第一轮复习,不管你是“突破性”的主体复习,还是“补充性”的辅助型复习,都不能没有次序。1只有有序的训练,才能把可能遇到或学生在解决各类现代文阅读时所需要的知识点、能力点都涉及到,不至于人为的疏忽而遗漏,形成复习盲点。2只有有序的训练,才能真正有利学生阅读能力与解题技巧的生成,因为有序的训练必然是前后相承,彼此照应的。3只有
11、有序的训练才能最大限度的消除不自觉的重复劳动,增强复习的有效性。比如散文由实而虚,比如小说由传统型到现代型,实用类由消息到采访到通讯报告文学等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繁复这是建立“序列”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杂乱的,就难免是盲目的,盲目的,就必然是低效的我看到过不少教师在复习中总是很被动的拿一本综合复习资料,不排比,不整合,不增删损益,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以次扫过去重不重复不去想,有没有遗漏不考虑,今天的讲的与明天练的之间有没有内在的联系也不去计较,零散在乱,完全没有次序,这种复习工作显然是被动的,缺少个性的,迷失了自我,也迷失在学生语文水平提高与能力形成的路途之中的。熟读深思 以一当十物尽
12、其用,一本多用,每篇文章多元开发,全方位审视充分利用好教材资源,不在多而在精深。在精深的训练启发引导形成对文本的敏感和解题的规范。敏感第一,规范第二。一篇文章多元挖掘尤其是在第一轮的复习中完全可以不必顾忌一篇文章高考的题量设置和类型配比,我们只要尊重文本,只要看学生有哪些需要,我们就可以突破高考考试模式去做自主设计。【我们的做法举例】以少胜多可以利用一些具有典范性、代表性的“旧文”,一是利用这些文章里丰富的教学训练资源,二是利用学生曾经留下的印象熟人好办事,三生抵不上一熟,似曾相识燕归来苏轼也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的训练材料也是如此,在现代文复
13、习的最后时刻,要做到低投资高收益,那我们就必须精选训练材料、精研训练材料、精制训练材料,总之我们必须学会充分、巧妙的利用好我们发放给学生的训练材料,以求达到“以一当十”的效果。具体方法是:旧材改制,为我所用对一些高考题、模拟题,不是拿来就用,我们必须根据现有班级学生实际和新考纲的要求,进行必要的增删损益,一切为我所用。比如二十年以后为今年宁夏卷阅读题用料,该卷第14题,是一道探究题 “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作为高考题,它提供了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这是对的,但作为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探究能力为目的的
14、训练,则可以要求学生“鲍勃值得同情”和“吉米忠于职守”这两个角度都进行一番探究。除此而外,我们还可以就这篇作品的主题或创作意图让学生进行探究。还可以就作品里的“你在西部混得不错吧?”警察问道。“当然啰!吉米的光景要是能赶上我的一半就好了。啊,实在不容易啊!这些年来,我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哦,我已经设法获得了我所需要的一切东西。你的变化不小啊,吉米,你在纽约混得不错吧?”这些对话,要求学生分析鲍勃的性格特点。再比如一幅烟雨牛鹭图是06年江苏的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的用料,但那个时候江苏还没有进入新课改,所以就有不少新课标的内容没有在这篇文章的考试中反映出来,比如06年江苏卷就没有“探究”性试题,在使
15、用这个材料的时候,我们是可以设计一道探究题,或作品的主题,或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还可以让学生思考作者对文章里的农夫持什么态度。还可以让学生思考作者觉得那头在雨中被淋的老牛又是什么感情,是不是怜悯同情?总之,为了有效复习,我们要善于改造利用高考使用过的材料,不要被动使用高考成题,更不要被它的束缚住自己的手脚。另外就是精选一些“知识覆盖面广,可命题点密集”的文本,进行“立体采挖,全面扫描”,练习题与高考题不一样,就是材料中大凡有助我们自己学生巩固知识、培养能力、激活思维、形成技巧的材料,我们都可以拿出来制题,不限每篇文章四道题,甚至同一类型的题目也不用担心它重复,我们是训练,不是为了评价,所以我们
16、就应该根据我们的需要,我们学生的需要去进行多方位的训练设计。以一座村庄的消失我们就做了以下八道练习设计。例说六:1面对一个村庄的消失,作者心怀的是怎样的一种感情?请结合文章的内容简要说明。2作者是如何凸现这个村庄的消失的?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3文章里说“从他弯曲的身躯,我感受到了他像村庄一样的衰老。或许,他正是这座村庄的缩影。”那么,你是否觉得作者笔下正在消失的村庄其实也正是一个什么象征或是一个什么的缩影呢?4简要说说文中划线的句子的含义。(1)随着一群又一群人如蒲公英种子般纷纷飘离村庄,村庄也就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老直至消失。(2)今天,正在消失的村庄是一座城市的昨天吗?(3)偶尔听见一两声
17、鸡鸣,遥远得如同是在梦中。5“在这里,每棵树、每株草、每片叶都是一种独立的绿,绿得让人眼花,绿到你自身也仿佛要幻变成一片绿,一片伏在万绿丛中的叶。”这段文字写村庄的树丛和原野,请赏析其表达特色和作用。6文章第四段结尾说:“这不是记忆中的那个村庄。”联系全文,说说作者记忆中的村庄是什么样的。7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城市的兴起”,对表现文章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8请结合全文,探究村庄消失的原因。这些设计,仅从形式上看,与高考题不相吻合,但却是符合应对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知识与能力的层级要求的。不同阶段 不同手段第一轮是以激活思维,晓以方法,培养阅读敏感为主要目标的。第二轮则应该是以培养学生知识
18、的综合应用、解题时的“适应性”和“规范性”为主要任务的。第三轮则是以“查漏补缺”和鼓励学生、增强学生信心为主要任务的,目标不同,任务不同,我们采用的手段和措施也应该是配套的。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开放式训练与封闭式训练,发散性命题与规范化命题,发散性思维与适应性的规范要求都是不一样的。比如第一轮每篇文章不要匆忙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做题上去,一开始要把学生的精力引向对文本的阅读,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感知的敏感,在这个基础上在去对具体的题目做解答。到第二轮则就要学生从题目为出发点,然后反观文本。这个训练导学的次序不能颠倒,后来的有具体题目再反观文本的应试操作是以第一轮扎实的对现代文的阅读敏感为基础的。利用
19、好学生的资源,独立思考,各自解答,相互交流,彼此纠偏或补充要相信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切忌复习过程教师的包办代替要勇于放手,要善于积极有效的利用学生自己的资源。每次练习下发前,教师自己对文本与配套的练习题,都必须要预先有一个充分的了解,懂得任何一道题的特点,及设计意图。对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可出现的问题要有一个比较充分的估计。一轮复习过程中,在具体练习时,不允许学生之间讨论,但要允许学生在做任何一次练习时向教师举手提问,学生只要有问,教师就当必答,在具体的训练过程中,学生的疑问总是在具体的成熟的和急于求通的心理支配下提出来的,在这个时候教师如果对每个问题都心有成竹通的心理支配下提出来的,在这个时候
20、教师如果对每个问题都心有成竹的话,那么三言两语的点拨就可以让学生茅塞顿开,恍然大悟的。其效果会比收上试卷之后再统一评述的效果好得多一轮的目的不是“应试”的“适应性”与“规范性”的训练,更不是在为难学生,也不在看看那个学生什么不懂哪里不通,而在于“培养感觉”“晓以方法”“指点门径”不必墨守陈规,我们的一切工作都会有各个阶段的“目的”,我们的一切手段都必须服从我们的“目标”的实现。注意方法 讲究实效复习的方法也要尽可能的求一点变化复习的课堂要尽可能的充满趣味和生命力,这样不仅可以充分的激活学生思维,还可以消除死板僵化的让人易于疲倦的气氛,从而提高复习效果。训练为主线就是在读题识题解题的过程中一定要
21、让学生直接的参与进来,每份试卷可以分工到具体的学生。一部分学生负责备课讲评,另一组学生负责备课评议。到一定的时候,还可以让学生根据文本做一些自拟练习题的操作训练,不要每一类题都要求学生拟制,对那些主观性强的,比如人物形象特点,写作的技巧方法,语言含义的挖掘和语言精美的赏析之类的题目,可以让学生拟制题目,这是这既要符合高考题目的特点,又要切合文本的实际,在这个方面费点时间花点功夫,是可以收到很好的复习效果的。每篇文章可以先让学生做“题解”即以简洁精炼的语言,对文章的内容做全面而简洁的概括说明。然后由学生交流补充,竞相启发和补充。文言文的充分利用,可以渗透现代文的阅读元素。4. 从文中抄录出表现白
22、起“善用兵”的有关文句,不少于四句。参考答案:白起攻魏,虏三晋将 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军 武安君所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余城,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军 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武安君言曰:“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5. 简要分析“赵亡则秦王王矣,武安君为三公。武安君所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余城,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军,虽周、召、吕望之功不益于此矣。”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参考答案:与文章第一节的内容照应。突出了白起功劳卓著。对应侯形成威胁,成为下文事态的变化的原因。与白起最终的悲惨结局形成对比。6. 请以简洁的语
23、言,分别对秦王、应侯、白起之为人做一个评价。参考答案:(略)7. 说说司马迁写白起传的意图。参考答案:为白起立传,让后世人们记住这样的一个英雄。为白起的不幸遭遇鸣不平。谴责应侯的奸佞和秦王的失聪不明。借为白起立传,寄寓司马迁本人忠而被谤、信而见疑的内心痛苦。给后来者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明镜。(不能少于四点,言之成理即可。)尊重事实 对症下药要注意到学生解决现代文的阅读需要那些知识、技能做支撑,这些知识与技能到目前我们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哪些,还缺少哪些制约学生现代文阅读的瓶颈在哪里,我们将以什么样的办法带领我们的学生去突破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考虑、设计的做好训练记录摸准学生失分区域,整合相关习题,归
24、类做集中的针对性强化训练。对既往高考成题要善于利用富有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具有代表性的要解放激活学生思维,最忌削足适履,做既有答案的护卫者。切忌文本阅读中的本本主义、先入为主,要尊重学生的思考结论,尊重了学生的结论就是尊重了学生的思维,不要削足适履。参考答案有很多的时候也真的只能参考参考。如今年江苏省高考题的再如去年宁夏卷16作者指出人们往往对异类持什么态度?作者认为应该持什么态度?(6分)【09江苏说“异”】排斥、打压,缺少起码的宽容。肯定具有积极意义和带来创新结果的异类,容忍无害的异类现象。【反对“假异类、真恶俗”不过,切勿强求“异类”,最应警惕那种哗众取宠的故作怪异,如父亲逼着体弱女
25、童跑全国、当街裸体自我标榜是行为艺术之类,就是渴求社会认可的假异类、真恶俗。】【08海南高考题二十年之后】 第一次,烘托环境,展开情节; 第二次,渲染气氛,转换情节。参考答案: 两处的自然环境的描写都具有“点染环境,渲染气氛”的作用。 第一次描写为情节的展开做了必要的准备;第二次描写则预示了情节的变化。 第一次的描写与小说里展现出来的“夜深”、鲍勃的“窘困”等元素一起凸显了鲍勃重情守信的性格特点。 第二次的描写,分明有了几分象征性意义,首先这“冷飕飕的风”对鲍勃来说意味着他在劫难逃;对吉米而言却意味着面临一场考验时的复杂而尴尬的无奈。可以做“专题分类专项训练”为了有利于弥补学生某一方面的不足,
26、并便于学生巩固和有效迁移,我们可以对某个知识点、能力点做“专项的集中训练”,这是极为有效的办法。比如对表现手法、文章结构等方面的问题,我们就可以收集相关方面的训练题,集中在一起对学生进行“专项训练”,这不妨“旧题回放”。例说四:1小说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很精到”),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08江苏侯银匠12题)2“男人虽然不再耍镰费胳膊,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不断。早晨起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07江苏麦天16题)3.联系全文,指出“落叶”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0
27、7福建落叶是疲倦的蝴蝶14题)4.请仔细体会第三段结属画线的一句话:“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08北京碧云寺的秋色18题)5.文章主要写什刹海,却又从“我爱水”写起,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请简要分析。(08四川我爱水17题)6.本文以雾为线索展开,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08湖北雾19题)这些都是近两年的高考题文学类文本中涉及到的有关“结构”方面的考题,学生都可能接触过,但都是零散的,现在把它们依照专题收集起来引导学生做集中的回顾反观或训练,有关作品“结构”方面的知识、题型和应对的方法,学生通过前后正反多方面的比对迁移之后,在学生脑海里就
28、可以连成线铺成面(积点成线,积线成面),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另外,不怕苦,还可以针对学生现代文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寻找一两篇在这个方面涉及点比较密集的文本,精心的就这个方面的问题设计一些“专题”性的练习,供学生练习。这里我还以“结构”为话题,就苏教版语文读本第一册叶细细的让我许个心愿举个例子。例说五:1.“我不是一个很宿命的人,但是,能做她的女儿,我想是与她有缘的。”文章开头的这句话,有什么作用?联系全文,试简要说明。2.“其实,上中学的时候,我一直不大喜欢她。”第二节里的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3. 文章第15节说:“那年夏天,她回山里给姥姥奔丧,我因为高考脱不开,没有回去。”请联系前后文考
29、虑一下,这节文字的内容在文章里有些什么作用。4. 文章第16小节里说“父亲长年在外地出差”。这看似极不经意的一笔,有什么作用?5.简析这篇文章最后一小节的文字的作用。6.这篇文章尽管不是叙述的一个完整的故事,但在行文时却很注意前后的照应,请结合课文做分析说明。这里充分的利用了作品里有关“结构”方面的教学资源,拟制了一组有关文章“结构”方面的训练题,这组题几乎涵盖了有关文章结构方面的所有知识段落层次、过渡、照应、开头、结尾、标题等等。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训练,作为“堵漏补缺”,这种专项逐一的集中训练是很有必要,也是很有效的。回归课本,增广见识现在高考文学类文本的选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从时间上看有过去
30、的、当代的;从区域上看有国外的、国内的;从创作手法风格上看有传统的、新潮的。什么叙述类,抒情类;写实类,象征类都有。由于改革开放,新思想、新思潮、新方法的引入,文学创作也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从构思、立意、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方面都出现了新的面貌,在传统话语体系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是很难理解、接受“非传统”话语形态的作品的,不管我们是否肯接受、是否愿意接受,但这样的作品总是存在着、流行着如果高考考到了“非传统”话语形态的作品,我们的学生很可能会傻眼,学生会有很强烈的“想不通”“不知道说什么”“写这些是什么意思”的困惑。比如:2008年浙江大学附中高考模拟卷中考到了刘烨园的一篇散文,题目叫致苍
31、凉,结果就有学生在网上发帖子骂:“读刘烨园先生的散文”两个字放屁! 我们考试考了他的致苍凉,还什么美文呢,我们看不懂 。你说文章叫“致苍凉”写着写着就说到思想上去了,这不是离题么?”还有2008年镇江市的高考模拟卷考了一座村庄的消失,真正能读懂这篇文章的考生并不多。再比如2008年广东考的河的第三条岸,2008年浙江省的乌米考生在对文本的解读上都是存在着很大困惑的,尽管有些考题,读不懂文本也可以解答,但学生也是半猜半赌,并不能很有效的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知识和特有的理性指导自己很有把握的解决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回归课本,去熟悉那些以“非传统话语”形态呈现的一些作品,这样学生一旦遇到那些非传统形态的作品就可以较好的实现“传统的文本解读思维”与“新文本的解读思维”之间的“对转”,从而达到有效交流的目的。如果肯费心把2008年全国各地现代文阅读材料与我们现行的语文教材对照一下的话,我们会发现有不少考试用料与我们教材上相关相类的篇目。比如08宁夏考的欧亨利二十年后就在我们苏教版第二册读本上,08年广东考的河的第三条岸就是先锋派小说,跟第三册读本上余华的十八岁去远行是一类。08年江苏考的侯银匠与第四册读本上的受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