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0 ,大小:162.29KB ,
资源ID:1077839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77839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论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李克强.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论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李克强.docx

1、论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李克强论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李克强李克强,男,汉族,1955年7月生,安徽定远人,1974年3月参加工作,197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京大学法律系和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法学学士、经济学博士学位。 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党组书记。摘要:本文认为,中国传统经济中二元结构的特点,决定了我国不能走从传统农业社会直接转变为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道路,而必须经历一个农业部门、农村工业部门与城市工业部门并存的三元结构时期。这种三元结构已在中国形成。由二元结构转变为三元结构,并不意味着距离国民经济结构一元化的道路更漫长了,而是加快了结构转换的进程。作者分析了

2、三元结构在我国形成的客观条件、意义及其相互关系,分析了推动三元结构向一元结构转换的条件,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关键词:三元结构、农业部门、农村工业部门、工业部门、现代化、正文:迄今为止,世界上众多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表明,现代化的实质就是实现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演化,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因此,一个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首先必须实行工业化。但是,在不同的国家,推进工业化可以有不同的道路,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也会表现出选择的差异。10年来中国农村工业化的兴起与发展,使中国走上了独特的工业化道路,国民经济呈现出崭新的局面。分析与研究其演化的历史进程和趋向、生成的特定条件、发展中的特

3、殊课题以及可能选择的对策,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新变化如果将中国的工业化放到10年的历史进程中进行考察,那么不难发现,它经历了阶段性的变化。由于阶段性目标不同,衡量标准不同,也就自然会有道路与方式的不同选择。 中国在50年代开始的工业化进程基本上是以城市为依托、以争取工业最大产出的增长为目标的。在20多年以至更长的时间里,中国工业以相当高的速度增长。然而,上述过程是与农村相分离的,中国农民实际上没有直接参与。一方面,城市工业所能(.(6)2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提供的职业非常有限,大部分新增劳动力不得不安置在农村,并且主要是从事种植业,另一方面,由于采取了城乡分割

4、的社会体制,特别是推行十分严格的户口政策,限制人口的自由迁移,使得农村人口不可能大量地流向城市。 不仅如此,中国工业化的进程还是在农业生产率很低的条件下发动的,可以说,工业的高速增长是用牺牲农业来实现的。在这段时间里,国家通过工农业产品的不等价交换和税收等形式,为工业化提供了大量的资金积累。这种以农业支付工业增长的方式使得农民的负担过重,其结果必然是,农业生产率的增长极为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从而使农业人口的收入十分低下,再加上政策的限制,在农业不可能出现大规模发展包括工业在内的非农产业的势头。中国农村不仅被排斥在工业化进程之外,而且城市与农村的差距也相对扩大了。 因此,可以这样说,从建国初开

5、始的中国工业化进程,虽然推行了近30年,发展速度也不慢,但由于只直接涉及少部分人,并未进入全面推进工业化的时期。或者说,虽典劝电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为实现工业化奠定了一定的墓础,但工业部门只是处于建立阶段,尚未进入扩张阶段,还远未实现工业化。如果说这种工业化的方式在争取工业最大产出的增长方面是成功的话,那么这种增长的内涵则是相当贫乏的,在带动农村经济的变革和国民经济的整体改造方面也是不成功的。诚然,应当注意到,在70年代末以前,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已经开始在农村中兴建农村工业,但其所占国民经济总体活动水平的比重并不明显,发展目标又不明确,且几起几落。因此只能看作是为未来中国农村工业化的发动

6、作了必要的准备。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新变化发生于70年代末期。这一新变化的发生条件是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的推行。联产承包制实行后,保证以农业支付工业增长方式的基本手段之统购统销体制被打破了,加之农产品收购价格的大幅度上升,使农民释放了长期受到压抑的生产积极性,农产品产量迅速上升。农业生产率的较大幅度提高导致农村中出现了大量的公开化的剩余劳动力。在比较利益机制的驭动下,农民自然开始面向收益较高的非农产业。而在城乡经济和社会体制依然分割的情况下,兴办乡镇企业就成了农民进入非农产业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选择。乡镇企业的崛起,标志着中国农民开始了直接进入工业化的进程。 中国农民通过进入乡镇企业

7、直接参与工业化进程的势头之迅猛是空前的。到1988年,乡镇企业职工已占到全部农村劳动力的近1/4,职工总数达8800多万人。就在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利益机制的驱动大规模转向乡镇企业的同时,国家也逐步确立了农村工业化的目标,改变了70年代末期以前单一依托城市推进工业化的方针,并且提供种种优惠政策来扶持乡镇企业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采用了工业利润返还的方式,从而促成了乡镇企业以超常的速度增长。乡镇企业的崛起形成了中国工业化全面发展的新局面。它己成为农村工业化的主导方面和基本途径,而农村工业化又是中国工业化的关键。中国工业化进程由此出现新的生机,国民经济结构也由此而发生了重大变革。二、三元经济结

8、构的形成在中国农村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农村工业部门得以生成,从而使国民经济结构呈现崭新的局面。推进工业化的实质就在于使国民经济结构发生变革,最终实现现代化。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对工业化进程的分析也就是对结构转换过程的分析。 (一)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特性 阿瑟刘易斯等西方经济学家提出,在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即城市的现代工业部门与农村的传统农业部门并存,这无疑是一种相对落后的国民经济结构。推进工业化的结果就是要使这种经济结构发生变革,使异质的二元结构转换为同质的一元结构。 中国在推行农村工业化之前,二元经济结构是国民经济结构的基本特征。但是,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还有其自身的特点。如果对一

9、般的二元经济结构进行横向解剖的话,可以发现,其中包括三个重要方面:1.产值构成;2.就业状况;3.居住方式。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特性就在于,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的数量巨大,从而使得在工农业产值构成较为迅速地变动过程中,劳动力的就业状况高度稳定,农村居民居住方式的变迁则基本停滞。 与发达国家相比,二元经济结构的一个特征是,农业份额显著地大,而非农产业的份额显著地小。中国在50年代初推进工业化之时正是呈现这样的特征。据统计,1952年中国工农业总值构成状况是:农业总产值占56.9%,工业总产值占43.1%。在70年代末期以前的近30年里,随着以城市为依托的工业化的高速推进,中国的产值结构发生了明显的

10、变化,按照我国的统计,到1978年,农业总产值占24.8%,工业总产值占75.2%。按世界银行研究报告的统计,取1977一1979年的平均数,农业所占比重为37%,工业则占到了50%。那么,是否可以说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已经发生了整体性的变动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在二元经济结构转换过程中,劳动就业结构的改变和居民居住方式的变迁有着决定性的意义。而在70年代末以前,中国农业产值份额的下降一直是在农业劳动力份额基本不变的条件下发生的。在1952一1978年长达26年的时间里,我国农业劳动力份额保持了惊人的稳定,农业劳动力占总人口之比由31.7%略降至31.5%;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之比由88.0%

11、降为76.1%,年平均也只下降了0.56%。如果从农业人口份额变动情况看,则同样具有超常的稳定性特征。据统计,1952年我国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占的比例是10.6%,农村人口占89.4%;到1978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7.9%,农村人口仍多达82.1%。在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上升45个百分点以七的过程中,城镇总人口比重的增长却不到8个百分点。根据二元经济洁构理论,二元经济店构的核心问题是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剩余劳动力的消除是由二元结构转换为一元结构的最基本标志。但由于70年代末期以前的中国工业化的战略重点是放在发展资金程度较高的重工业,能够吸收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甚微,而且由于农

12、业人口增长迅速,农村劳动力总数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正因为中国的人均耕地数量逐年减少,_且大大少于世界平均值,因而与其他具有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中国家相比,农村中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就更为严重。在1952一1977年的25年中,中国农村人口增加了55.6%,而耕地面积却减少了1.3亿亩,全国农业人口对耕地的人均占有量从3.29亩减少到1.85亩。这就使得中国农业中的剩余劳动力不仅以潜在形式存在,而且数量巨大。这种典型的劳动力供给的无限性也从客观上造成了转换二元结构的困难,而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又决定了农业的劳动边际生产率极低,甚至为零。可以说,这也是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特性形成的根本原因所

13、在。应当承认,产值变化仍是衡量国民经济结构变动的一个重要度量指标。但即便如此,如果进行国际比较的话,中国的情况同一些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水平相似,只是略高一些。据世界银行统计的数字,1979年中国农业产值份额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为34%,而印度为38%,低收入国家一般在38%左右。中等收入国家为15%,发达国家则一般在5%以下。可见,中国问已经改变或正在改变二元结构的国家相比,仍有相当的差距。诚然,对产值结构进行国际比较是不足以说明中国二元结构的特性的,但如果对就业结构和居住方式进行比较的话,便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出它的特性了。据统计,在70年代,亚洲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农村非农就业比重介于2

14、5一45%之间,其中印度为24%,南朝鲜为25%,印尼为27.7%,马来西亚为37%,菲津宾则为40%。这些数字均不包括季节性和临时性非农活动。这些国家比我国农村当时达到的非农就业比例要高得多。仅就与我国生产结构中农业比重相似的印度来看,也超出我国10个百分点以上。中国二元经济中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差,恰恰说明了它自身的强度。与此同时,人口结构也存在着相当的差距。世界银行1985年世界发展报告提供的资料表明,中国人口城市化的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大体只相当于低收入国家水平,而且处于平均线以下。据统计,1983年,世界上低收入国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22%,当年中国则为21%,还低于印度3

15、个百分点。中国城市化的速度也低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发展速度。中国人口城市化进程缓慢的事实,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二元经济结构的刚性。 当然,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优劣也是具有相对性的。它优于处于最不发达状态的经济,因为它毕竟已经建立起了现代工业部门。但是,随着中国城市工业经济的高速增长,二元经济结构在某种意义上说是被强化了,经济上已形成了分野程度明显的两极。如果依旧发展下去,工业产值份额也可能会继续上升,但其结果只能使二元经济结构愈加强化,从而延缓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转换的进程。 (二)结构转换方式的选择 经验表明,以城市为依托、以争取最大产出为目标来推进工业化,是不可能实现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整体改造的。

16、那么是否可以一举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建立起两个系统间在劳动力转移和居住方式变迁方面的紧密联系,从而使二元结构直接向一元结构转换呢?根据刘易斯的理论,二元结构可以直接向一元结构转换,这种理论也称为“两部门经济发展理论”,它大致符合许多已经工业化的国家的历史经验。至今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效仿这一转换方式。然而,采用上述直接转换方式的许多不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至今并未取得多大进展,因为事实并不是象“两部门经济发展理论”描绘的那样,城市现代工业的容纳力和吸引力要比预想的小得多,特别是由于在现代化进程中资本集约化程度提高等原因,城市现代工业的就业增长率必然大大低于生产力增长率。而且,城市也不仅仅存在着现代工业

17、部门,同时还存在着城市传统部门。城市传统部门的收入水平之低相当于农村的最低生存费用,但由于毕竟没有土地条件的制约,因而也还是有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这种城市传统部门。西方经济学家对拉丁美洲和亚洲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考察表明,在这些国家确有大量人口从农村流出,但所流出的大部分却未被现代工业吸收,而是被城市中的传统部门或贫困部门吸收了。这可以说是在农业部门与工业部门间劳动力转移尚未展开的条件下,提前开始了农村与城市间的人口转移。这种人口向城市传统部门的集中形成了城市贫困社会,二元经济结构固然因此得到了某种程度的改变,但并非向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恶化了。如果中国走上上述道路的话,后果将更加

18、严重。因为经过强化的二元结构使得城市工业的吸纳力更小,甚至不足以容纳城市本身新增的劳动力。同时由于农村的上地资源缺乏,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将不仅是受比较收益机制的推动,还要受到农村排挤人口机制的驱动。其结果会使城市传统部门恶性膨胀,“城市病”的特征将更加显著。问题还在于,这样做在客观效果上不可能将两种经济部门有机地联结起来,反而会增加二元结梅转换的复杂性。 当然,也可以用行政性的强制方法将剩余劳动力只是导向城市工业部门。实际上,中国在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曾不同程度地采用过这种办法。但向工业企业中硬性安排劳动力,往往是以牺牲效率为代价的,而且随着工业增长的波动,也会产生就业增长的波动。例如50年

19、代末曾有过一次将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工业部门的集中转移,.而伴随着农业总产值的大幅度下降,工业生产也出现了负增长。因此,60年代初,又不得不将1800万已进入城市工业部门的劳动力强制遣返农村,结果显然是适得其反。据上所述,不论从怎样的角度论证,理论和事实都证明,在中国直接由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转换是不可能的,这也与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特性有着直接的关系。换句话说,不论是通过农业人口大量涌入城市,还是依靠在城市中扩张工业部门来转换二元结构,都不仅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现实的。那么,只能把注意力转向农村,就地实现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通过弱化二元结构的强度,来打破固有的平衡,形成国民经济结构的新局面。 (三)

20、农村工业部门生成的依据及其变革性意义 乡镇企业的崛起使中国农村工业部门逐步生成,它既不同于现代工业部门,又有别于传统农业部门,成为介乎于两者之间的新兴部门,从而使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中国国民经济呈现出了三元结构的新局面。在一定意义上说,农村工业部门等同于乡镇企业,这是因为乡镇企业的主体是工业企业,而农业企业所占份额特别小,又在生产流程中与工业企业有直接联系,乡镇企业在运作和经营方式上还是自成体系的。因此,通过对乡镇企业的分析,完全可以得出农村工业部门成立的基本依据。从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来考察,乡镇企业经过10年的高速增长,已成为社会总产值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在1980一198

21、8年间,全国乡镇企业总产值每年平均递增33.2%,而同期全国社会总产值平均每年只递增11.8%,乡镇企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社会总产值增长速度。在这期间,全国社会总产值增量中乡镇企业的贡献占31.3%。乡镇企业在社会总产值中所占份额愈来愈大,已从1980年的7.7%增加到1988年的26%,成为国民经济中不可替代的经济部门。作为在农村推进工业化的结果,乡镇企业的发展改造了农村的产业结构,也变动了劳动力就业结构,并且呈现出与农业经济异质的特征。这些都表明,它不仅是中国农村经济结构的变革性力量,而且已使农村工业从农业的母体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部门。 在我国这样的农业国,农村经济仍

22、然是国民经济的基本成分,乡镇企业的兴起则打破了我国农村生产结构一直保持以农业为主的传统格局。1978年,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农业产值的比重高达70%,随省农村工业部门的发展,1988年农业产值的份额已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下降到46.5%,非农产值由1978年31.5%上升到1988年的53.5%。农村经济中非农业产值超过了农业,这显然标志着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农村工业部门已经生成。农村工业部门的发展在极大地改变了农村生产结构的同时,又使劳动力就业结构产生了重大变化,它打通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工业转移的通道,农业就业份额的下降明显加剧。据统计,农业劳动力占全国社会劳动力的比重由1978年的7

23、1.4%下降到988年的57.8%,下降了13.5个百分点,下降速度是1952一1979年平均下降速度的.65倍,在这10年间,乡镇企业职工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又由9.22%提高到了23.82%,提高了14.6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国农业产值和农业劳动力份额下降的趋势正在从异常状态转向正常状态。乡镇企业不仅以它不同于农业的劳动运作方式,而且以它不同于农业的劳动生产率表明,它确实是一个脱离出农业经济的自成系统的新兴经济部门,只要将农村工业与农业的劳动生产率进行比较,便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明显差距。从表中可以看出,每个农村工业劳动力创造的产值是农业劳动力创造产值的4倍以上。这种劳动生产率方面的明显差距,表

24、明了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经济运作机制。由于农村工业部门是在农村工业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它从农业部门分离出来以后便进入了中国工业经济运行的流程,因此,在中国现行的统计方法中,乡镇企业的产值是列入工业总产值之中的。然而,由于乡镇企业是在农村就地生长起来的,这一农村工业部门虽然不同于农业部门,但从总体上说也尚未进入现代工业的行列。它与城市工业部门有着明显的区别。首先,从劳动生产率水平看。根据结构转换的理论,两种经济结构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乡镇企业的水平与城市工业企业则有较大的差距(见下页表2)。从表中可以看出,虽然乡镇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较快,但即使以1988年乡镇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与19

25、87年城市工业企业相比较,还不及其一半。如果从纵向比较,只相当于城市工业企业70年代中期的水平。 其次,从装备情况看。企业的物质装备程度是与劳动生产率呈正相关关系的,1987年城市工业企业人均固定资产原值约1.88万元,是1988年乡镇企业的5倍。目前乡镇企业人均固定资产规模只相当于城市工业企业50年代中期的水平。乡镇企业的装备基本上是城市工业提供的,一般来说,是在城市工业采用了较为先进的设备后,将其淘汰下来的设备转让给乡镇企业的。从总体水平上看,乡镇.企业的物质装备水平明显低于城市工业。但为了扩大乡镇企业的基本建设规模,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仍要继续接受一定敬量的城市工业的旧设备。 其三,从

26、建立的方式看。乡镇企业基本上采用以劳动来替代资本的方式。据测算,在城市工业部门,每增加一个劳动力,重工业需要投资20000元,轻工业也需投资6260元,而在乡镇企业,每安排一个劳动力就业,约需投资150。元,只相当于城市工业部门平均数的15%左右。差距如此之大,说明乡镇企业进入劳动密集型行业的程度很高,进入技术密集型行业的程度很低。当然,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乡镇企业的发展才扭转了劳动力转移滞后的趋势,适应了乡镇工业劳动力技术素质较差的特点。农村工业部门与城市工业部门的另一个更重要的差别在于,它的就业人口基本上仍属于农村人口。在中国农村工业化所导致的就业结构迅速变动的过程中,农业人日的下降速度却

27、仍然相当缓慢,目前我国农业人口仍高居80%以.。这种现象可以表述为农村工业化超前和城市化滞后。从发达国家结构转换的历程看,它不仅表现为社会经济结构中工业部门的建立和扩张,而且表现为农村人口的城市化。在一般情况下,这两种变化是同步进行的。由于城市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意味着现代化,因而以农村人口为其基本成分的中国农村工业部门就不可能具备现代化的基本条件。当然,也应该看到,乡镇企业在中国的迅猛发展,促进了小城镇的蓬勃兴起。由于农村工业有共同使用能源、交通、信息和市场等其他公共设施的客观需要,以及实行专业化协作的客观要求,因而乡镇企业自然地向原有的和近年来形成的以农村贸易为主的集镇集中,而这种集中又促进

28、了集镇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事业的发展。据统计,从1980一1987年,中国的建制镇总数由2600个增加到七千多个,7年间增加了近3倍,建制镇人口也由0.58亿人增加到2.43亿人,增加了3.2倍。建制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已由5.9%上升为22.4%。此外,农村还有未建制的乡级集镇5.8万个,也是农村小城镇的组成部分。这就使得农村工业部门的就业人口呼吸到了现代生活方式的气息。但是集中在建制镇的人口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城市人口,因为其中的绝大部分还只是兼营土地的兼业户,仍然是实行粮食自给。这就使得中国的人口结构呈现较为复杂的局面。 通过将农村工业部门同农业部门和城市工业部门进行比较,我们不难发现,

29、农村工业部门既具有推行工业化的特征,又不具备已经现代化的条件,因此可以把农村工业部门看成是具有近代工业性质的部门。这样,中国国民经济的总体结构就呈现三种系统并存的局面,即传统农业系统、近代工业系统和现代工业系统。由二元结构转换为三元结构并不意味着距离国民经济结构一元化的道路更没长了,恰恰是使向一元结构的转换在中国的条件下成为可能与现实,加快了结构转换的进程。因为作为第三种结构的农村工业部门是以转换结构的形式出现的,它的中间性质使其成为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之间的桥梁。中国农村工业部门的形成,首先是改造了中国农村经济的产值构成,其次是扭转了就业状况的变化严重滞后于工业产值份额上升的趋势,再次是为中国

30、农村城市化提供了客观需求和可能性。 已有的经验表明,基于主要依靠在农村就地转移劳动力、推动农村城市化的给定条件,农民要大规模地直接参与工业化进程,只能通过进入农村工业部门来实现,只能走从农业部门到农村工业部门再到城市工业部门的转移路线,因此,走三元化道路就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结构转换的唯一选择。三、三元经济结构的相互关系中国农村工业部门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的,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在农村农业部门和城市工业部门的夹缝中生长起来的,它与农业的相互作用和与城市工业的相互联系决定着其自身的演变过程和发展方向,关系到国民经济结构的转换。因此,以农村工业部门为基点对三元结构的相互关系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比较准

31、确地把握新的工业化进程中的成果、问题和难度。 (一)农村工业部门与农业部门的关系 根据经济学所揭示的一般规律,农业中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出现剩余劳动力和剩余产品.应一该是农业中的劳动力向工业流动的先决条件。要使中国工业扩张,不仅需要将隐蔽的剩余劳动力表面化,而且需要农业提供必不可少的农产品。因此,农业对工业的增长不只是消极地输送劳动力,而且还有着积极的意义。中国农村工业部门的生成正是以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为前提条件的。然而,中国农业部门与农村工业部门的作用并不是单向而是双向的,后者也反过来直接促进了农业的进一步增长。这是因为,农村工业部门是在农村就地生成的,不同于已经工业化国家所采取的直

32、接向一元结构转换的方式。农村工业部门与农业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使得它顺乎自然地给农业增长以多方面的贡献。农村工业部门对农业增长有着直接的贡献。在1978一1988年的10年间,乡镇企业用于以工补农、建农的资金达162.8亿元,相当于同期乡镇企业实现利润的6%以上。这在近些年国家对农业投资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就成为支持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有趣的是,乡镇企业在其刚刚勃兴之时对农业的支持更为有力:1980年以前乡镇企业以工补农资金每年高达20多亿元,1978年至1983年间平均每年也都在13亿元以上。乡镇企业的发展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逐渐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而其中的相当一部分又通过作为农业生产主

33、体的农户转化为农用资金。统计分析表明,农业发展与农民的收入水平是具有高度相关关系的。乡镇企业中还有一部分是生产农用产品的。在整个国家农用工业发展迟缓的情况下,乡镇企业中这些产品的生产无疑是增加了市场的有效供给。另一方面,农村工业部门通过支援农村建设来促进农业的现代化,相对间接地支持了农业的增长。乡镇企业对农村集镇建设、教育事业和集体福利事业等的资金投入,逐步改变着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环境。又由于乡镇企业与外界的联系与交往迅速增加,必然在更大程度上带动交通运输业和商业服务业的发展,这也就会使农业生产越来越大程度地超出狭小地域的限制,更加扩大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的交换,促进农业生产的商品化。 但是,农村工业部门对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