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地理复习成套练习 第七章 城市与城市化 阶段质量检测七章 城市与城市化(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2009全国卷)下图显示某国19512000年每10年的人口变化。读图完成12题。1.19512000年,该国 ()A.是人口净迁入国B.人口迁入是维持人口增长的主要方式C.人口的出生率一直高于死亡率D.人口增长了15.1%解析:本题考查图示时段该国人口数量的变化,意在考查考生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据图可知,该国5060年代人口的增长主要是自然增长;70年代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这一阶段人口的死亡率高于出生率;从19512000年来看,该国净迁入人口较
2、多,因此是人口的净迁入国。人口增长了多少百分点无法计算。答案:A2.据图示资料推测,该国 ()A.自20世纪70年代,人口再生产进入现代型B.可能位于欧洲C.1990年人口达到900万D.20世纪末青壮年人口比重偏大解析:该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在20世纪中后期就出现负增长,可能为发达国家和地区,因此该国可能位于欧洲。答案:B(2009天津高考)读某发达国家四城市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示意图,回答34题。3.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受人口迁移影响明显的一组城市是 ()A.abcB.acd C.abd D.bcd解析:图中显示a图老年人口、b图20岁左右青年人口、d图3050岁中年男性人口的构成比重明显增
3、加,应是外来人口的迁入造成的。答案:C4.据人口年龄、性别结构判断,文化教育在城市服务功能中占主要地位的是 ()A.a B.b C.c D.d解析:b图20岁左右的青年人口比重突然增加,且男女比例大体一样,应该是该年龄段的大学生到该市求学而致。答案:B下面为甲、乙、丙、丁四个城市“某年人口自然增长情况图(图1)”和“劳动力迁移图(图2)”。读图回答56题。5.若甲、乙、丙、丁四个城市的人口规模相当,人口自然增长率由低到高排序正确的是()A.乙丁甲丙 B.乙甲丁丙 C.甲丙乙丁 D.丙甲丁乙解析:本题考查了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因四个城市人口规模相当、出生人数减去死亡人数所得的差
4、值越大,人口自然增长率就越高。答案:A6.四个城市中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就业机会最多的是 ()A.甲城 B.乙城 C.丙城 D.丁城解析: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就业机会就越多,迁入的人口就越多。由图2可以看出,丁城迁入的人口最多,因而丁城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就业机会最多。答案:D7.(2008广东高考)“长寿村”是指人口预期寿命较长或百岁以上老人比例较高的村庄。在下列影响“长寿村”形成的因素中,最不可能的是 ()A.植被覆盖率高,空气清新B.山区闭塞,受外界干扰小C.饮用水质量好D.海拔高度适中,气候凉爽宜人解析:地区死亡率高低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本题考查的是自然环境的积极影响。“长
5、寿村”形成的山区闭塞,受外界干扰小,与其他三个选项比,它的直接有利影响应是最小的。答案:B8.下图是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四个省份的有关人口数据统计分析图。读图判断所代表的省份依次是 ()A.辽宁、江苏、湖北、贵州 B.贵州、湖北、江苏、辽宁C.江苏、辽宁、贵州、湖北 D.湖北、江苏、辽宁、贵州解析:选项中四个省区比较,江苏最发达,因此迁入指数高,因此是江苏;贵州位于贫困的西部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因此是贵州;辽宁与湖北相比,辽宁位于东部环渤海工业地带,因此比湖北发达,老年人口比重较大,人口迁入指数稍高,所以是辽宁,是湖北。答案:A人口的性别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两性人口数量的比例关系,它通
6、常用性别比这个指标加以度量。性别比为平均每100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人口的数量。下图为两条人口性别比曲线。读图回答910题。9.曲线代表的性别比出现的地区最可能是 ()A.辽中南工业基地 B.京津唐工业基地C.长江三角洲工业区 D.珠江三角洲工业区解析:读图可知,曲线在2000年左右每100名女性对应的男性最少,依据四选项的实际情况说明该地区女性职工较多,该地区可能轻纺工业发达,比较选项中的地区,最可能是珠江三角洲。答案:D10.曲线峰值的出现表现出的或可能带来的问题有 ()人口老龄化男女比例失调婚姻困难劳动力缺乏A. B. C. D.解析:图中曲线峰值处每100名女性对应的男性超过了110人,
7、男女比例失调,同时可能会引发婚姻困难等社会问题。答案:B(2009江苏高考改编)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依据居住环境、生态环境等14项指标,对我国200个城市2006年度宜居状况做了评估。下图中数字是前30名的城市在各省级行政区的分布个数。读图回答1112题。11.前30名城市个数最多的省级行政区组合是 ()A.湘、粤、闽 B.苏、皖、鄂C.京、辽、鲁 D.沪、浙、赣解析:直接读图可以得知广东、浙江、江苏、山东、安徽、辽宁等省市宜居城市数目较多,再注意题干中“组合”的限定,只要把各选项中宜居城市数相加即可得出 答案。答案:B12.西北地区的城市未排入前30名,其主要限制因素可能是 ()自然条件旅游资
8、源城市建筑生态环境A. B. C. D.解析:西北地区城市宜居状况竞争力弱的限制因素,要从自然条件分析:深居内陆干旱自然条件恶劣生态脆弱宜居状况较差。答案:C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城市里快餐店越多越好,因为这样可以方便居民B.城市里快餐店比大酒店多,这是因为快餐店服务范围大、赢利多C.小镇上有快餐店,可能没有大酒店,这是因为大酒店比快餐店需要更大的服务范围D.城市越大,提供的服务会越高级,因而会淘汰一些快餐店,增加一些大酒店解析:服务等级越低(如快餐店),服务范围相应也越小;服务等级越高(如大酒店),服务范围相应也越大。但不管等级高低,总有一个服务范围限度,低于此限度,服务就无法维持
9、下去。该题中,如果城市快餐店太多,其中一些就会因为服务范围太小而不能生存。城市越大,所能提供的职能越多,既有低级的服务(如快餐店),也有小城市所没有的高级服务(如大酒店)。答案:C下面图甲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图乙为“劳动力在各行业中的百分比图”,读图,完成1415题。14.在图甲中,字母EF反映的是 ()A.城镇化进程进入加速阶段B.城镇化进程进入衰退阶段C.出现逆城市化现象D.城乡差距扩大解析:EF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下降,即逆城市化阶段。逆城市化是乡村基础设施完善,城乡差距缩小,城市化进一步发展的体现。答案:C15.图乙中a、b表示不同城市化阶段的就业比重状况,其中b最
10、可能处在图甲中的()A.D时段B.B时段 C.E时段 D.F时段解析:图乙中b阶段农业就业比重约为58%,工业、服务业就业比重分别约为16%和26%,应为城市化初期阶段。答案:B(2009浙江高考)读图,完成1617题。16.甲城有意引进一家造纸企业,正确的选项是 ()A.布局在甲城的工业区内B.布局在甲、乙两城行政边界处C.布局在甲城盛行风下风向的西南郊D.不宜引进该企业17.乙城的最佳住宅区和CBD应分别布局在 ()A.处和处 B.处和处C.处和处 D.处和处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城市地域结构及功能区合理布局的问题。第16题,解答的关键是把握如下两点:造纸厂属于污染严重的工厂;一个地区在招商
11、引资、接受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要避免污染严重工厂的引进,不能只为获取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保护。第17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城市不同功能区的区位要求,最佳住宅区应分布在环境条件优越的地方,如盛行风的上风向、河流的上游,中心商务区一般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市中心附近。答案:16.D17.A下图是不同城市就业空间模式示意图,读图完成1819题。18.D城市属于 ()A.单核心模式 B.多核心模式C.同心圆模式 D.扇形模式解析:由图可知,D城市有三个第三产业就业集中区,因此该城市应该有多个商业中心,属于多核心模式。答案:B19.影响图中C城市就业空间分布特点的主要区位因素有 ()能源交通地形气候A. B.
12、C. D.解析:从三大产业就业空间分布,尤其是第二产业的就业空间分布状况来看,C城市表现出明显的扇形结构,这种结构反映出影响城市就业空间分布特点的主要区位因素为交通和地形。答案:B读重庆市城区图,回答2023题。20.重庆市的城市发展重心经历了的经济区位的转移,影响其转移的最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河流 C.政策 D.交通21.重庆市的城市地域形态是 ()A.组团式 B.集中式 C.条带式 D.分散疏松式22.与郊区相比,重庆城区易出现的环境问题是 ()A.逆温现象 B.水土流失 C.热岛效应 D.酸雨23.为避免上题出现的环境问题给重庆城区的大气环境带来污染,应该 ()A.将有污染的工
13、厂布局在城市热力环流范围之外B.将工业区布局在城市最小风频的下风向地带C.控制城市发展,缩小城市规模D.减少城市高层建筑物,增加城市空间解析:20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重庆市发展重心经历的转移过程,尤其是的转移过程主要体现了交通的影响;21题,重庆市被河流分割成几部分,其城市形态应为组团式;22、23题,城区因工业、交通工具等排放的废热较多,气温会比郊区高,易出现热岛效应,因此有污染的工厂应布局在城市热力环流范围之外。答案:20.D21.A22.C23.A国际上有两类城市化扩容模式,一类是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外延式”,该模式建筑密度较低,主要在两维空间内扩大城市空间容量;另一类是以日
14、本、新加坡和中国香港为代表的“内含式”,该模式既保持城区较高的建筑密度,又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据此判断2425题。24.相对于“内含式”而言,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之所以采用“外延式”的城市扩容模式,其直接原因是 ()A.城市化水平高 B.人口数量多C.人口密度小 D.经济发展水平快解析:日本、新加坡、香港之所以采用“内含式”的城市扩容模式,是因为这些地区人口密度大,地价高,不得不既保持较高的建筑密度,又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地广人稀,土地辽阔,地价较低,利于在两维空间内扩大城市空间容量。答案:C25.若在我国的城市发展中也采用“外延式”的城市扩容模式,则 ()A.城市
15、中心区萎缩加剧B.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C.土地资源利用率降低D.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解析:我国人口密度大,土地资源紧张,而“外延式”建筑密度较低,占地较广。在我国城市发展中若采用“外延式”的城市扩容模式,必然会使土地资源利用率降低。答案:C二、非选择题(共50分)26.(21分)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中国和美国人口数量及自然增长率。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2008年人口数(亿)19901995年19952000年20002005年2008年中国13.281.100.910.750.508美国3.041.000.830.710.9材料2:美国东北部地区为欧洲殖民者最早的落脚点,是美国
16、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地方。那里有阿巴拉契亚山脉的煤矿,五大湖西部的铁矿,大西洋沿岸的优良港口,五大湖 便利的水运系统,内地肥沃的平原等有利的自然条件。这个地区的面积约占全国的1/4,但人口占全国的近一半,全国大部分的汽车制造、钢铁、化学以及一些重要的军事工业都分布在这里。材料3: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我国务工经商流动人口示意图。(1)由材料1中资料分析中国和美国人口现状对社会的影响。(3分)(2)材料2中美国人口向东北部地区集聚,其主要原因是 。美国退休的老年人,沿着箭头方向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4分)(3)我国目前跨省流动人口比重大,其主要流向是怎样的?(3分)(4)说明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
17、动的主要影响。(6分)(5)从材料3图中看出,人口迁入数量较多的省级行政区是 、,这三个地区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 。(5分)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人口增长、人口迁移等知识。第(1)题,由表中中、美两国人口总数及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分析。第(2)题,由材料及图示信息可知美国人口向东北部地区集聚主要受社会经济因素影响,退休的老年人向南部、西部迁移主要受环境的影响。第(3)题,我国目前跨省流动人口主要是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较发达地区。第(4)题,注意从有利和不利方面分析。第(5)题,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吸引大量人口迁入。答案:(1)中国人口数量庞大,老龄化严重,社会负担较重。美国经济发达,人口增长
18、较快,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劳动力资源,增强了经济活力。(2)工业发达,大城市集中,有较多的就业机会和较好的工作条件,吸引了大量人口向此聚集东北部由于纬度较高,又易受冷空气的影响,冬季气候比较寒冷,并且环境污染严重(3)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较发达地区。(4)有利:弥补了人口流入地区劳动力的不足;提高了人口流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缓解了人口流出地区的就业压力;促进了人口流入地区与人口流出地区的经济社会交流。不利:对流入区:造成交通压力及带来一些城市化问题。对流出区:部分人才流失。(5)广东上海北京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就业机会多,工资较高27.(16分)(2009江苏高考)下图是某古镇居住用地、工业用
19、地、仓储用地和省道改线的两个规划方案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两方案中仓储用地布局的共同特点是 ,原因是 。(4分)(2)省道改线的目的有 。(4分)(3)试从拟建省道占用基本农田情况对两个方案作对比评价。(6分)(4)两个方案中功能分区较合理的是。(2分)解析:第(1)问,仓储用地因货运量大,故要布局在交通干线附近。第(2)问,现有省道穿越古镇,造成交通拥堵,加剧交通污染,危害文物建筑。第(3)问,从图中可以看出两个方案的最大差异是占地情况不同。第(4)问,方案二中工业用地邻近古镇,没有绿化隔离带,交通线占用基本农田,而方案一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较为合理。答案:(1)布局在交通干线附近货
20、物运输量大(2)保护古镇;提高省道交通流量;减轻古镇交通污染(3)方案一不占用基本农田;方案二占用基本农田。 (4)方案一28.(13分)阅读下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1:世界城市化进程图材料2: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关系图(1)结合材料1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主要异同。(5分)(2)结合材料2分析经济增长与城市化的一般关系。(4分) (3)材料2中能表示中国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是(2分) ()A. B. C. D.(4)下列关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2分) ()A.城市人口比重一直在增加B.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快是城市环境全面提高的结果C.我国已完全实现了城市化D.目前
21、我国城市人口比重接近发展中国家(2000年)的平均水平解析:通过图中数据和教材知识,很容易回答第(1)题;第(2)题难度较大,能反映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越高,城市化水平越高;反过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又能促进经济的发展。第(3)题,中国目前城市人口比重已接近40%。第(4)题,中国城市人口比重并不是一直增加;目前城市化速度加快,与农村劳动力过剩,大量人口由乡村涌向城市有关,并不是城市环境全面提高的结果。答案:(1)相同点: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市数量增加;城市规模扩大。不同点: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较低,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2)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又加速经济的增长。(3)C(4)D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