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公信力建设的基本经验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公信力建设的基本经验刘先江 2012-08-01 14:00:26来源: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01期 【内容提要】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十分重视执政公信力的建设,六十多年的执政经验表明:提升党的执政公信力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执政的指导思想;始终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执政的根本目的;始终坚持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执政的根本任务;始终坚持把改善党群关系作为执政的坚实基础;始终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方式;始终坚持建设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执政公信力建设 基本经验执政公信力是一
2、个政党长期执政的基础,是执政党的生命与灵魂。中国共产党至今已执政六十多年,执政公信力建设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遭受过重大的挫折,认真总结执政公信力建设的宝贵经验,探寻共产党执政的规律性认识并用以指导执政实践,是进一步提升党的执政公信力、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基本前提。一、提升党的执政公信力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执政的指导思想,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党的执政公信力是党在执政过程中通过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号召力、说服力而获得人民政治信任的能力。“理论是行动的先导”,要获得人民对党执政的充分信任,自愿服从、衷心支持和拥护党的执政方略,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人民对党执政
3、的信任之源首先来自于党所坚持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信念。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强大精神支柱,始终是共产党人保持先进性的精神动力。“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精神者,首要的就是理想和信念。一个人是如此,一个国家和民族也是如此,数千年人类社会兴衰更替的历史也都一再证明,一个伟大的民族和国家必有伟大的理想和信念所支撑。在千千万万有理想有信念并富于自我牺牲精神的党员的表率和带领下,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起共同的人生观、价值观。“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正是这种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成为激励人民支持和拥护党执政的强大思想武器,使全国人民紧密地团结在共产党的周围,义无反顾地跟着党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一个又一
4、个伟大的胜利。其次,人民对党执政的信任之源来自于党所坚持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治立场。只有坚持无产阶级政治立场,才能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服务。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如果丧失无产阶级的阶级立场,蜕变为少数特权阶层,或只为少数权贵阶层服务,就必然会失去执政公信力,丧失执政的基础与合法性,苏共之所以垮台,主要原因是苏共不能代表和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丧失了党的阶级性质。在苏联解体前夕,西伯利亚报曾经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被调查者认为苏共代表工人的占4,代表全体人民的占7,代表党的官僚、干部、机关工作人员的竟占85。1由此可见,苏共的执政公信力已荡然无存。再次,人民对党执政的信任之源来自于马克
5、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有着内在联系的严密科学的逻辑体系,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使哲学摆脱了机械唯物论与唯心主义成为彻底的科学,第一次在历史及整个社会科学领域驱散了唯心主义的迷雾,使科学研究不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2(92)。马克思运用这一新的科学的方法论去研究商品,研究资本主义,发现了资本剥削和积累的秘密,发现了商品价值里面的剩余价值;马克思运用这一新的科学的方法论来研究未来社会,发现了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规律以及实现共产主义的现实途
6、径。理论的科学性带来了理论的彻底性,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就能使人认同、相信和信任。因此,必须在全社会进行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用真正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民群众,保证党在理论上的清醒和政治上的成熟坚定,保证党始终站在时代发展的最前列,站在执政价值与社会道义的制高点,从而确保执政的合法性,提升执政公信力。二、提升党的执政公信力必须始终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执政的根本目的,实现人民利益我国的儒家传统一直主张“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在今天,人民的利益是国家和社会的最高价值,是党革命和执政的根本目的。毛泽东早就说过:“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
7、工作的。”他要求党要把群众的衣、食、住、行、用这五个字都安排好。“党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是为人民的利益奋斗的”3,所以党才能“唤起工农千百万”,由小到大,最终夺取了全国政权。同样,作为执政党更应该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才能使人民成为“载舟之水”,夯实长期执政的基础。经过“文化大革命”的劫难,邓小平深刻认识到改善民生对执政公信力建设的重要意义,他曾沉痛地说:“我们干革命几十年,搞社会主义三十多年,截止1978年,工人的月平均工资只有四五十元,农村的大多数地区仍处于贫困状态。”4(10-11)因此,“我们一定要根据现有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些,使人民
8、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并发出了“使人民群众尽快富裕起来”的时代最强音。江泽民同志提出“要把关注民生作为党长期执政的基石”,要“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不断改善人们的吃、穿、住、行、用的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进医疗卫生条件,提高生活质量”。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解放思想,响亮地作出了改善民生的政治承诺,提出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党的十六大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
9、立为党在新世纪头二十年的奋斗目标,加快实施优先发展教育、实施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民生举措。可见,在各个历史时期,执政党都对民生问题高度关注,对群众充满感情。当然,执政党在民生问题上也出现过一些失误。在生产建设上,曾过分向重工业倾斜,导致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通过过大的“剪刀差”,以损害农业、剥夺农民的利益为代价为重工业积累资金,尤其是在大跃进运动中,全民炼钢,一切为钢铁生产让路,结果造成了全国范围严重的饥荒,极大地伤害了民生,损害了执政党的声誉。另外,在利益分配问题上,过去一些时期,我们过分强调公众的整体利益,而贬低、否定人们的
10、个人利益,把人们对正当利益的追求看做“每日每时都在产生着资产阶级”的温床,把改善民生当成是资本主义复辟加以防范,提出“越穷越光荣”的荒唐口号。民生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善,就必然会使人民群众丧失对社会主义的信念,丧失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最终对党执政的前途丧失信心。改革开放以来,之所以执政公信力能够不断提升,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党日益重视民生问题,通过党的政策下大力气解决民生问题。因此,任何时候,执政党都要把改善民生作为自己首要的执政目标。三、提升党的执政公信力必须始终坚持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执政的根本任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
11、本动力,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要消灭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要真正改善民生,最终实现一切人自由全面发展都要靠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中国共产党一直非常重视生产力的发展,意识到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大国执政,要有效应对来自国际国内的各种风险和挑战,要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必须尽快发展生产力。在党的七大报告中毛泽东就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5(1079)因此,新中国成立后,党的根本任务
12、就是以新的生产关系保护和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则进一步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看做是党带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途径。江泽民曾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之上。我们为实现现代化而奋斗,最根本的就是要通过改革和发展,使我国形成发达的生产力。全党同志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要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经常加以检查和总结,看看是不是符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符合的就毫不动摇地坚持,不符合的就实事求是地纠正。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时代精神。”6(274)只有坚定地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共产党
13、执政才能始终赢得国内外的公信力。事实证明,什么时候执政党致力于生产力的发展,执政党的公信力就会得到提升,什么时候执政党忘记或放弃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一根本任务,执政党的公信力就会得到受到损害,文化大革命期间,我们就是用阶级斗争取代了发展生产力,提出“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大肆批判“唯生产力论”,结果,使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国民经济几近崩溃,党的执政公信力遭到严重的质疑。事实还进一步证明,什么时候执政党的政策遵循、顺应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真正起到了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效果,执政党的公信力就会得到提升,反之,则会受到损害,大跃进的教训就在于我们急于求成,不顾客观规律,企
14、图一蹴而就地发展经济,结果必然是事与愿违。四、提升党的执政公信力必须始终坚持把改善党群关系作为执政的坚实基础,赢得民心正确处理党与群众的关系是树立执政党公信力的关键与重点。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主人,共产党不能把人民当成自己的政治工具,相反,共产党只是人民在特定时期为实现特定目标的工具,只是人民的公仆,因此,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必须紧密联系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党一旦脱离人民群众,就必然丧失公信力,失去执政的基础。列宁曾经警告,共产党执政,“最严重、最可怕的危险之一就是脱离群众”7(371)。在我国,荀子很早就提出了君民关系的思想,他把君民关系比作舟与水的关系:“君者,
15、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者载舟,水者覆舟。”8他又把君民关系比作木与鸟的关系,是君木民鸟的关系,君善则民择之,不善则民弃之。毛泽东十分重视党与群众的关系,把党与群众的关系比作鱼和水的关系,共产党员“应该站在民众之中,而决不应该站在民众之上”5(809)。邓小平强调共产党执政要获得人民的认同,就必须使我们的各项工作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评判的标准。江泽民在总结世界上一些执政多年的大党老党最终垮台的原因时指出:“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必须高度关注党与群众关系问题、人心向背问题。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亡的根本性因素当今世界一些长期执政的政党的下台,都与人心向
16、背的变化有很大关系。”6(185)他反复告诫全党,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相信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作为新一代党的领导人,胡锦涛强调,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党和人民事业能不能顺利发展,关键在我们党能不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能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充分认识到我们党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因此,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进一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
17、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大兴批评与自我批评之风。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如果总是高高在上,欺压群众,视群众为刁民,甚至站在群众的对立面,就不可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只有我们真正的相信群众,群众才能真心的信任我们,只有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够提高党的执政公信力,使党始终领导全国人民长期执政,立于不败之地。过去的执政实践告诉我们,正确处理执政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抓手:一是要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官僚主义是执政党脱离
18、群众降低执政党公信力的首要原因。共产党执政之初,就特别重视反对官僚主义的问题,毛泽东多次通过党内“整风”的形式,力图消除执政党的官僚主义倾向,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其原因不排除他有通过“大民主”的方式来解决官僚主义这一顽疾的良好愿望,只是结果事与愿违,非但没有消除官僚主义,反而造成了更大的政治动乱。邓小平也非常关注反对官僚主义的问题,早在1956年,邓小平在八大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就指出:“执政党的地位,很容易使我们同志沾染上官僚主义的习气。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的危险,对于党的组织和党员来说,不是比过去减少而是比过去增加了。”9(214)改革开放以来,官僚主义又有了新的形式,新的内容,执政党
19、采取了许多措施,使官僚主义得到了有效遏制,却远没有被根除,消除官僚主义,主观主义,教条主义仍是执政党处理党群关系,树立公信力的重要任务。二是要坚决反对特权。特权是封建社会的残余,由于我国没有经历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阶段,反封建的任务远没有完成,其中较突出的就是封建特权思想与等级观念的盛行。什么事情都讲级别,以等级定待遇,级别越高,权力就越大,行动就越自由,越不受法律制度的约束。级别高可以不受处罚、可以闯红灯,子女可以读名校,找好工作等等。特权是执政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一张铁幕,使执政党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不消除特权,必然导致执政党成为人民群众的对立面。三是要坚决反对腐败。腐败是执政党肌体上的
20、大毒瘤,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垮台的执政党无不是因为严重的腐败导致人心背离,公信力的丧失,因此,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不坚决惩治腐败,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会受到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越是长期执政,反腐倡廉的任务越艰巨,越要坚定不移的反对腐败,越要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并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查处了一大批大案要案,严厉打击黑恶势力,惩处一大批涉黑涉黄涉赌的腐败官员,显示了执政党惩治腐败的决心,大快人心。同时,加大监督力度,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都要向社会公开,接受
21、群众监督,坚持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专门机关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增强监督合力,使廉洁奉公成为中国共产党获得执政公信力的重要来源与基础。五、提升党的执政公信力必须始终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方式,提高执政水平党的执政方式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实效性是党的执政能力强弱、执政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只有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与执政水平,才能巩固与提升党的执政公信力。关于共产党的执政方式问题,列宁曾作过探索,在六年的执政实践中,针对严酷的战争环境,列宁提出党要直接执政的观点。中国共产党执政后,也曾一度实行党直接执政、管理国家的方式,结果导致了以党代政、以党代企,权力过分集中于党委的严重弊端。经
22、验表明,只有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才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与执政水平的根本途径。科学执政,要求党在执政实践中应始终认识、把握和遵循客观规律,把执政建立在自觉地运用规律的基础之上,就是要以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是要用科学的制度和方法来配置和运用权力,用科学的制度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提高党组织总揽全局、科学决策、协调各方的能力;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民主执政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本质要求。民主执政,就是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以民主的制度、民主的形式、民主的手段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
23、政治。依法执政,要求党在通过宪法、法律确保党的执政地位的同时带头遵守宪法、法律,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执政活动必须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并严格按照法律程序进行,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之上的特权。党在国家中的执政地位来源于宪法和法律,党的执政活动与执政行为受宪法和法律的严格制约,宪法和法律是党的执政合法性的根源,依法执政是执政党获得公信力的前提,是获得人民群众认同与拥护的基础。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是孤立的、更不是对立的三种不同的执政方式,而是紧密联系的同一个事物的三个不同的方面。在执政决策中决不能把科学决策与民主决策对立起来。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多数人的意见比较趋于正确,执行中阻力也较小;在决策
24、中依靠民主本身就是比较科学的决策方式。当然有时候,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但这决不是否定民主的理由,只要我们在坚持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原则时充分尊重少数的不同意见,就能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同时,在对不同事物的决策中,根据不同的情况,其侧重点可以有所不同,如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应广泛征求意见,充分协商和协调;对专业性、技术性强的重大事项,要进行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对同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要实行公示、听证等制度,提高群众的参与度等,10这都是执政决策民主性与科学性的表现。把执政过程中民主执政、科学执政的好的经验总结出来,上升为国家意志,这就是宪法和法律,所以宪法和法律是集
25、体智慧与历史智慧的结晶,依据这样的宪法和法律执政是民主执政、科学执政最集中的表现。六、提升党的执政公信力必须始终坚持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及时有效化解社会冲突,确保社会公平“家和万事兴”,同理,社会和谐,国家才能繁荣昌盛。如果说“斗争”是政党进行革命的必要手段的话,那么“和谐”则理应成为政党执政的基本理念,以和谐的执政理念提升党的执政公信力。实现社会和谐,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1949年,在共同纲领中提出了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之后,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从而有效地保持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与经济发
26、展,出现了一个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纪律,又有自由的和谐政治局面。但是,由于革命党的惯性思维,习惯于以革命的经验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习惯于用革命党的思维来思考执政的问题,因而,党在执政过程中仍然把阶级斗争作为执政理念,“以阶级斗争为纲”,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给党和国家带来了重大损失,耗尽了人力物力,也耗尽了民心和人心,这一历史教训我们应该永远记取。经过长时间的改革探索,党的十六大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
27、和谐相处的局面。十六大第一次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党的执政理念,为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公信力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提高执政党的整合能力,即通过协调、协商各种社会阶层和群体之间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意味着从冲突的力量变成整合的工具”11。整合的本质是利益的整合,提高党的整合能力首要的是提高党的利益整合能力。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矛盾和斗争,其实,市场经济越深入发展,利益的分化就越明显。执政党当然要承认社会矛盾的存在,承认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但不能动不动以阶级斗争作为手段,而应通过管理社会、服务社会的方法来协调、调和各方矛盾和利益。通
28、过利益整合,制定执行正确的民族政策,正确处理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增强各民族的国家认同感与凝聚力;统筹发展东西部地区、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正确处理好各地区之间的关系,实现均衡发展;正确处理好城乡关系,缩小直至消除城乡差别,达到共同富裕,从而不断化解利益矛盾和风险。提高利益整合能力的根本途径在于维护社会公平。维护社会公平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如果一个社会存在严重的不公平现象,人民不断遭遇不公平的待遇,对不公平现象无可奈何,无能为力,久而久之,必成积怨,就会产生各种冲突,社会就会发生撕裂和动荡,正所谓不平则鸣,不平则上访,不平则闹事,最终,不平则不稳,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执政党必须加强制度建
29、设,用制度、法律的刚性来确保社会的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公平,是执政党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是在对不公平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中产生和建立起来的,没有公平,也就没有社会主义,维护公平正义是比太阳还要有光辉的事业。这是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税利武器,也是共产党执政的重要的合法性基础,是共产党执政公信力建设不竭的源泉。【参考文献】1吴家庆,卿孟军论公信力丧失对苏共垮台的影响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 (5): 176-179.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刘新庚,夏可珍中国共产党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历史考察J.湖南师范大学
30、社会科学学报,2011, (1): 52-55.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7列宁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8荀子王制Z.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姚桓科学执政对话录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 (8): 17-19.11吴家庆,罗凌波论中国共产党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社会整合机制的完善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 (2): 68-74.(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