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39.94KB ,
资源ID:1074986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74986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1讲 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和新时期的理论探索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1讲 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和新时期的理论探索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docx

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1讲 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和新时期的理论探索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1讲 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和新时期的理论探索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xx年武汉一模)帝制的终结简明辛亥革命史一书认为孙中山不是“资产阶级革命家”,可以把孙中山定性为“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简称“平民革命家”)。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B“创立民国”C“平均地权”与“节制资本”D“天下为公”解析:所谓的“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是指孙中山主张进行社会革命,主要目的是防止社会贫富分化的悬殊,实现社会的和谐,

2、这与民生主义的目标类似。因此,民生主义最能佐证孙中山的平民立场。答案:C2(xx年济南模拟)孙中山说:“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由此可以得出,孙中山领导革命的政治目标是()A结束满洲贵族的统治 B教育国民改造国民C实现民主政治 D平均地权解决国民生计解析:材料的意思是民国为国民所公有,民主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权利为国民所共享。由此可见孙中山明确主张民有、民治、民享,也就是实现民主政治,故C项正确。结束满洲贵族统治诚然为目标之一,但它是初级目标,而非终极目标,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教育国民改造国民,故B项错误。材料亦未涉及平均地权,D

3、项错误。答案:C3孙中山说:“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要去这种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这里,他强调的是()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 D新三民主义解析:三民主义中的民权主义是指“创立民国”,通过政治革命,彻底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即使是汉人复辟帝制,也要继续革命,故选B项。答案:B4孙中山说:“伦敦脱险后,则暂留欧洲两年之中,所见所闻,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以下言论能够体现孙中山“一劳永逸之计”思想

4、主旨的是()A“敢有垄断以制国民之生命者,与众弃之”B“要去这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C“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D“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解析:题干材料信息表明孙中山在暂留欧洲期间,看到欧美国家因私有制导致贫富悬殊,劳资对立,工人运动、社会主义革命运动不断。鉴于此孙中山要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一劳永逸,故提出民生主义,故选A项。B、C、D三项涉及民族主义、民权主义,与题目要求不符。答案:A5(xx年无锡模拟)孙中山:壮志未酬的爱国者中这样描写:“他反复地呼吁对他所领导的政府的同情、财政资助和国际上的承认他明白地翘首海外,寻找中国问题的解决。”这段话的核心

5、观点是孙中山()A十分重视与其他国家的关系B没有认清帝国主义的侵略性质,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C其三民主义脱离中国实际,对中国革命没有指导意义D在中国革命中有坚定信念和百折不挠的精神解析:结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和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可知,孙中山“翘首海外”说明他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处于迷茫状态,B项正确。C项表述有误,A、D两项与题意无关。答案:B6(xx年青岛质检)20世纪20年代中期,有这样一种进步思想,它倾注了创立者毕生心血,熔铸了中西思想文化精粹,团结了各个革命阶级和阶层的人民群众,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它”是指()A陈独秀的激进民主思想B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C康有为

6、、梁启超的维新思想D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解析:可以从时间上判断,陈独秀的激进民主思想是在新文化运动前期,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是1924年,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是在19世纪末,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属于20世纪20年代末,故A、C、D三项与20世纪20年代中期不符合。答案:B7“毛泽东制定政策的着眼点在于照顾和满足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其实行政策的着力点在于切要害,对症下药,其调整政策的关键点在于不失时机,强力推进。”下列史实不能作为该观点论据的是()A作出红军长征、实行战略转移的决策B开创有别于“城市中心论”的革命道路C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D阐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解析:红军

7、长征是被迫作出的战略转移,不是毛泽东作出的决策。B、C、D三项分别是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为解决当时面临的主要问题所作出的科学论断,可以作为材料观点的论据。答案:A8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以下著作反映了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探索的是()著作内容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提出了民主革命领导权的重大问题B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探索了中国式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C新民主主义论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重大问题D论人民民主专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答案:C91943年,王稼祥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中,使用了“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

8、其历史依据是()A毛泽东思想已经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B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结合了中国国情C毛泽东思想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了方向D毛泽东思想在实践中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同解析:王稼祥提出“毛泽东思想”的概念,其历史依据要从过去的历史条件中寻找,A项是两年后即1945年中共七大上的规定,B项是人们对毛泽东思想的认识,C项是其历史作用,均排除。答案:D101978年,邓小平发表谈话支持和推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这两次谈话都()A完成了拨乱反正B打破了思想束缚C推动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D深化了体制改革解析:1992年“南方谈话”与拨乱反正无关,A项错误;两次谈话

9、都打破了思想束缚,前者打破了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后者打破了计划经济的束缚,故B项正确;推动工作重心转移是“南方谈话”的影响,C项错误;两次谈话主要从思想层面推动思想解放,而非具体的体制改革,D项错误。答案:B11下列四张纪念邮票以党代会为主题,其关键词表述最恰当的一组是()A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基层民主B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特色初级阶段科学发展C主要矛盾改革开放计划经济一国两制D主要矛盾走自己的路市场经济邓小平理论解析:本题考查各届党代会的主要内容。根据每一次会议的主要内容可以判断D项符合史实。答案:D121982年9月的中共十二大至1987年的十三大,是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的五

10、年。通过这五年的探索,我们在理论、路线和政策上竖起一面旗帜,取得两大突破。这“两大突破”与中共十三大相关的是()A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B突破了党内长期以来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C系统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D进一步确立了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二大作出了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与十五大主要作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系列决策,据此分析C项符合题意。答案: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0分

11、,第14题20分,共40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材料二革命为唯一法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立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12月材料三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夫当时代表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者实为袁世凯,其所挟持之势力初非甚强。而革命党人乃不能

12、胜之者,则为当时欲竭力避免国内战争之延长,且尚未能获一有组织、有纪律、能了解本身之职任与目的之政党故也夫袁世凯者,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一切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和武人官僚辈,皆依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其致失败,又何待言?孙中山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1924年1月材料四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3月(1)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孙中山改造中国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2)根据材料三,分析孙中山认为辛

13、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6分)(3)为了实现材料三所述的“民族革命”,孙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在思想和方针政策上有何重大发展?促成孙中山这些重大发展的客观原因有哪些?(6分)(4)从孙中山的上述讲话中,你能感受到他的哪些革命精神?(4分)解析:第(1)题,第一问把握材料一中的“维新”;第二问中把握材料中“革命”即可。第(2)题,把握材料三中的“妥协”“尚未能获一有组织、有纪律”“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等即可。第(3)题,把握第一次国共合作即可。第(4)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把握孙中山为国为民不断努力,百折不挠的精神即可。答案:(1)目的:促使清政府变法

14、维新,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或达到国家富强的目的)。变化:维新变为革命。(4分)(2)原因:革命派向反革命势力及帝国主义妥协;革命派急于求成;缺乏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坚强的革命政党的领导;国内各种反革命势力联合并与帝国主义勾结;革命党人当时没有认清袁世凯的反动本质而拱手将政权交给袁世凯。(6分)(3)重大发展: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客观原因:苏联的帮助(或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影响。(6分)(4)毕生致力于中国民主革命事业;与时俱进,不断总结革命的经验教训;百折不挠的崇高的革命精神。(言之成理,均可得分。)(4分)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毛

15、泽东是最早的探索者起了先导的作用毛泽东在探索中的失误和挫折也为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历史的借鉴。材料二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继续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探索。纠正、创新地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他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以上均摘自川大学者谈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过程(1)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留给我们的“历史借鉴”主要是什么?(8分)(2)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有哪些重要贡献?其思想核心和奋斗目标是什么?(8分)(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毛泽东、邓小平对中国特

16、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有何内在联系。(4分)解析:第(1)题,考查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挫折教训,把握新中国成立初期到中共八大的史实即可。第(2)题,把握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即可。第(3)题,把握两大理论的继承发展关系即可。答案:(1)成就: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正确政策和措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八大会议的召开。借鉴:注意防止“左”倾错误。(8分)(2)领导全党进行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确立了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决策;提出了坚持四项基

17、本原则、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一国两制”等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思想核心: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从国情出发。奋斗目标: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8分)(3)开始于毛泽东,形成于邓小平。这一过程既有思想理论上的继承、扬弃和发展,也有前后衔接和转换,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两个重要阶段。(4分)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1讲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新人教版1.(xx河北保定高三摸底)戈尔巴乔夫在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中说:“他是改革的先驱者。他第一个推动了改革进程。他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主义失掉了声誉这是改革得以开始的前提和条

18、件之一。”戈尔巴乔夫评价的是()A.列宁 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 D.罗斯福解析列宁逝世后,斯大林上台,所以列宁不会使斯大林主义失掉声誉,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以得出“他”批判了斯大林,而且对斯大林的批判是其推行改革的条件,赫鲁晓夫改革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勃列日涅夫和罗斯福都没有否定斯大林,故C、D两项错误。答案B2.(xx晋冀豫高三联考)1957年5月10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发布法令,将25个中央部和113个加盟共和国部撤消,中央仅保留航空、无线电、造船、化学、重型机械、交通运输建筑等部;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各地的企业。此举的影响在于()A.使苏

19、联逐渐走上市场经济道路B.为后来苏联的解体埋下伏笔C.大大削弱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D.激发了地方工业建设的积极性解析苏联自建立以来一直实行计划经济,故A项错误;苏联解体的原因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中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各地的企业,说明对经济的控制加强,故C项错误;材料中体现出苏联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了计划指导,有利于激发地方的建设热情,故D项正确。答案D3.(xx江苏徐州高三质检)(俄)格阿阿尔巴托夫在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一书中指出:“赫鲁晓夫揭露的、批判的并力图战而胜之的是斯大林,而不是斯大林主义。也许,他真诚地相信,整个问题也就是这

20、样,只要揭露斯大林,他就解决了使社会从过去的极权主义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全部问题。”作者通过这段材料意在说明赫鲁晓夫改革()A.存在就人论事的局限性B.实际未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C.着力于批判个人崇拜D.不能正确评价前人的功过得失解析“就人论事”属于材料中赫鲁晓夫的观点,作者意在批判这一观点,故A项错误;“只要揭露斯大林,他就解决了从极权主义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全部问题”说明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故B项正确;“着力于批判个人崇拜”是材料中赫鲁晓夫的观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显示评价斯大林功过的信息,故D项错误。答案B4.(xx湖南衡阳三模)勃列日涅夫指出:农业改革要“必须坚决抛弃行

21、政命令、包办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领导者和专家的工作的做法,根除华而不实和喧嚷的表现”。这表明当时苏联政府()A.把农业作为改革重点 B.意识到现有体制的不足C.政治倾向发生了转变 D.基本放弃旧的经济体制解析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侧重点在工业,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农业改革要必须坚决抛弃行政命令、包办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领导者和专家的工作的做法”可知计划体制的弊端,故B项正确;勃列日涅夫时期依然是社会主义,所以政治倾向并未发生转变,故C项错误;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依然没有打破斯大林体制,故D项错误。答案B5.(xx内蒙古包头月考)xx年10月历史上的苏联一文写道:“沿着斯大林设计的道路就是一条通向崩

22、溃的路,苏联多任领导人试图扭转前进方向,但皆未成功”。关于苏联领导人扭动方向的努力说法不正确的是()A.赫鲁晓夫冲击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B.勃列日涅夫仍坚持发展重工业的政策C.戈尔巴乔夫违背了社会主义基本原则D.上述三人的经济改革成功,政治改革失败解析说“三人的经济改革成功”明显与史实不符,故选D。答案D6.(xx东北师大附中调研)R.R.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论述道:“在1945年之后,工业社会的组织问题也没有得到最终解决。在理论上存在着两个相反的典型社会形态。其中一端最好的体现者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另一端是由美国代表的苏联体制的主要缺陷是政治和经济自由的缺乏以及对个体主动性的抑制。”为

23、了克服“体制的缺陷”()A.斯大林积极加强对农业的管理,致力于集体农庄建设B.赫鲁晓夫大力提倡种植玉米,逐步改善了人民的生活C.勃列日涅夫变革企业所有制,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D.戈尔巴乔夫用经济管理办法,承认市场调节的作用解析根据“苏联体制缺陷”可知该体制就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集体农庄建设开始于1928年,与“1945年后”相矛盾,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故B、C两项错误;戈尔巴乔夫主张用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来克服旧体制的弊端,故D项正确。答案D7.(xx福建泉州二模)论苏联的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比如卖糖的小商店

24、一下子消失。再比如,在生态学家压力下,同时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涤用品短缺。这类决策有很多。”作者意在说明该改革()A.重点在工业生产领域B.制定政策的随意性C.市场调节与计划经济相结合D.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解析材料中并未体现改革的重点在工业生产领域,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可见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措施具有随意性,故B项正确;材料中的措施体现出政府制定政策的绝对性,并非是市场调节与计划经济相结合,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农、轻、重的比例问题,故D项错误。答案B8.(xx湖南四大名校联考)苏联国旗降下已经20多年了,当年苏联最后

25、一位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为了摆脱困境进行了改革,这与1978年后的中国改革相比,其共同点在于()A.都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B.都在经济领域取得巨大成果C.都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方向D.都适应了各自的国情解析解题时注意两次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其结果等。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为了缓解经济困难,他首先进行经济改革。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改革首先是从农村经济开始的。答案A9.(xx湖北孝感质检)(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农业问题一直是苏联战后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赫鲁晓夫执政期间,他根据在苏联的乌克兰地区农民传统种植玉米和美国农场种植玉米成功的经验,看到了提

26、高粮食产量和给畜牧业提供饲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玉米种植。但玉米属于喜高温高湿的作物,而高寒的西伯利亚不适宜玉米的生长。他不顾苏联东西部气候差异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苏联的每一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下,玉米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1953年为550万公项,1956年达1 640万公项,1962年增至3 710万公顷。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而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产条件不适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高,质量也很差。由于采取粗放式的经营方式,导致垦荒地区地力耗尽,垦荒运动被迫停止。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根据材料,指出赫鲁晓夫的种植玉米运动给苏联农业造成了什么影响?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解析第一小问,根据材料“赫鲁晓夫农业改革,使得更适合当地的农作物被排挤,而且因生产条件不适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高,质量也很差,更加严重的是导致垦荒地区地力耗尽,生态环境恶化”概括;第二小问,依据教材回答赫鲁晓夫改革的局限性。答案影响:玉米挤占了大量耕地,导致小麦等粮食作物减产;玉米产量和质量未达预期目标;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原因: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对原有的体制进行修修补补;缺乏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