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3 ,大小:29.87KB ,
资源ID:1073650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73650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银行招聘考试宏观经济学概论.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银行招聘考试宏观经济学概论.docx

1、银行招聘考试宏观经济学概论宏观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概论一、国生产总值的含义(一)国生产总值的定义国生产总值(英文缩写GDP)是指一国一年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包括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二)国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国民生产总值(英文缩写为GNP)是指一年本国常住居民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的总和,它以人口为统计标准。国生产总值(英文缩写为GDP)是指一年在本国领土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它以地理上的国境为统计标准。国民生产总值与国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为:国民生产总值国生产总值十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三)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各个总量之

2、间的关系与计算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基本总量有五个,即国生产总值(GDP)、国生产净值(ND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个人可支配收入(PDI)。这五种总量的关系是:GDP折旧NDPNDP间接税NINI公司未分配利润企业所得税政府给居民户的转移支付政府向居民支付的利息PIPI个人所得税PDI消费储蓄。(四)实际国生产总值和名义国生产总值的定义国生产总值是最终产品市场价值的总和,因此,同样的最终产品量按不同的价格会计算出不同的国生产总值。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生产总值称为名义国生产总值。按不变价格计算的某一年的国生产总值,称为实际国生产总值。不变价格是指统计时确定的某一年(称为基年)的价格。

3、二、国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有不同的计算国生产总值的方法,其中主要有支出法、收入法,以与部门法。第一,支出法。又称产品流动法、产品支出法或最终产品法。这种方法从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购买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加总,计算出该年生产出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即把购买各种最终产品所支出的货币加在一起,得出社会最终产品的流动量的货币价值的总和。第二,收入法。又称要素支付法,或要素收入法。这种方法是从收入的角度出发,把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得到的各种收入相加。即把劳动所得到的工资,土地所得到的地租,资本所得到的利息,以与企业家才能所得到的利润相加,计算国生产总值。第三,部门法。部门法按提供物质产品

4、与劳务的各个部门的产值来计算国生产总值。这种计算方法反映了国生产总值的来源,所以又称生产法。按以上三种方法计算所得出的结果,从理论上说应该是一致的,因为它们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计算同一国生产总值。但在实际上,这三种方法所得出的结果往往并不一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支出法为基本方法,即以支出法所计算出的国生产总值为标准。如果按收入法与部门法计算出的结果与此不一致,就要通过误差调整项来进行调整,使之达到一致。三、失业与失业率失业者是指一定年龄围能够工作,愿意工作而又正在寻找工作,但仍然没有工作的人。失业率是失业人口与劳动力的比例,用公式表示为:失业率失业人数劳动力。其中,劳动力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四、遗

5、憾指数、不受欢迎指数、稳定政策指数遗憾指数,又称痛苦指数,是指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和。这个指数说明人们对宏观经济状况的感觉,这个指数越大,人们会对宏观经济状况越不满。不受欢迎指数,指人们对现政府不满意(或满意)的程度。人们是根据对宏观经济的感觉来确定对政府的态度的,这个指数是通货膨胀率加6倍的失业率。不受欢迎指数越高,政府受公众的信任程度越低,本届政府总统或他所在的党连选连任的机会就越少。稳定政策指数,即名义国生产总值指数。这就是把包括实际GDP和物价指数变动的名义国生产总值作为稳定经济的政策的指标。这个指数是实际国生产总值增长率加通货膨胀率。根据估算,实际GDP每变动一个百分点影响失业率2个

6、百分点。所以,把失业率的加权数定为2,这个指数是2乘失业率加通货膨胀率。五、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运行的规律,以实现经济稳定和增长。它研究的基本问题是: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失业是一部分人没有工作的状态,失业影响整体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安定。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失业是人力资源的浪费。宏观经济学要研究失业的原因、影响,并提出实现充分就业的政策建议。通货膨胀是物价总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上升。宏观经济学要研究通货膨胀的原因、影响,以与物价水平变动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稳定物价的政策建议。经济周期是经济中繁荣与衰退的交替。经济稳定是经济健康发展的条件,因此,宏观经济学要探讨引

7、起经济周期的原因,并减少经济周期波动的程度。经济增长是指GDP长期持久的增加。宏观经济学要探讨经济增长的原因,并努力实现稳定增长。六、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是强调市场机制自发调节不能实现宏观经济稳定,因此需要政府运用经济政策调节的宏观经济学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是强调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能实现宏观经济稳定,因此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的宏观经济学派。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都是经济学中的主流,他们的分歧主要在于短期宏观经济分析上。从理论上说,凯恩斯主义认为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经济中短期的周期性波动以与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存在正是由于市场机制的这种不完善性所引起的。

8、所以,经济周期是市场经济中固有的问题,依靠市场机制并不能解决。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则认为市场机制是完善的。他们也承认经济中周期性波动的存在,但不是用市场机制的缺陷,而是用其他因素来解释这一问题,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要证明市场机制的完善性。由这种理论上的分歧出发,他们就得出了不同的政策结论。凯恩斯主义主用国家干预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即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调节实现经济稳定。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则反对国家干预,主依靠市场机制本身实现经济稳定。第二节 长期中的宏观经济一、经济增长的含义与特征(一)经济增长的含义经济增长是GDP或人均GDP的增加。美国经济学家S库兹涅茨给经济增长下的定义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

9、定义为给居民提供种类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与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识之相应的调整的基础上的。”这个定义包含了三个含义:第一,经济增长集中表现在经济实力的增长上,而这种经济实力的增长就是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即国生产总值的增加。所以,经济增长最简单的定义就是国生产总值的增加。第二,技术进步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第三,经济增长的充分条件是制度与意识的相应调整。(二)经济增长的特征第一,按人口计算的产量的高增长率和人口的高增长率。第二,生产率本身的增长也是迅速的。第三,经济结构的变革速度是高的。第四,社会结构与意识形态的迅速改变。第五,经济增长在世界

10、围迅速扩大。第六,世界增长的情况是不平衡的。二、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是不同的。1.制度。是一种涉与社会、政治和经济行为的行为规则。制度决定人们的经济与其他行为,也决定一国的经济增长。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经济增长的前提。2.资源。经济增长是产量的增加,产量是用各种生产要素生产出来的。各种生产要素是资源,因此,增长的源泉是资源的增加。资源包括劳动与资本。劳动指劳动力的增加,劳动力的增加又可以分为劳动力数量的增加与劳动力质量的提高。资本的概念分为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又称有形资本,是指设备、厂房、存货等的存量。人力资本又称无形资本,是指表达在劳动者身上的

11、投资,如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健康状况等。经济增长中必然有资本的增加。3.技术。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表达在生产率的提高上,即同样的生产要素投入量能提供更多的产品。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起了最重要的作用。技术进步主要包括资源配置的改善,规模经济和知识的进展。三、哈罗德多马模型哈罗德模型是在假设技术不变的前提下研究资本增加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的。哈罗德模型认为,长期中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是实际增长率、有保证的增长率与自然增长率相一致,如果这三种增长率不一致,则会引起经济中的波动。具体来说,实际增长率与有保证的增长率的背离,会引起经济中的短期波动。在长期中,有保证的增长率与自然增长率的背离也

12、会引起经济波动。所以,应该使这三种增长率达到一致。四、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含义这一模型的含义是:第一,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是资本的增加、劳动的增加和技术进步。第二,资本劳动比率是可变的,从而资本产量比率也就是可变的。第三,资本劳动比率的改变是通过价格的调节来进行的。五、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着重分析收入分配的变动如何影响决定经济增长率的储蓄率,以与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从社会储蓄率的角度探讨了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条件。要使经济按一定的增长率增长下去就必须保持一个一定的储蓄率,社会储蓄率取决于利润收入者与工资收入者的储蓄倾向,以与他们的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

13、率。前者是不变的,因此,要保持一定的储蓄率就必须使国民收入中工资与利润保持一定水平。这个过程是通过价格调节来实现的。经济要稳定增长,利润和工资在国民收入中要保持一定比率,但这一比率并不是不变的,而是随着经济增长,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利润的比率在提高,工资的比率在下降。六、长期中价格的决定(一)货币的基本知识货币是人们普遍承受的、充当交换媒介的东西。其职能主要有三种:第一,交换媒介,即作为一种便利于交换的工具,这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第二,计价单位,即用它的单位来表示其他一切商品的价格。这是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必要条件。第三,贮藏手段,即作为保存财富的一种方式,这是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延伸。在人类社会中

14、,货币有两种。一种是商品货币,即其本身有在价值的商品被作为货币。另一种是法定货币,即由政府法令所确定的货币。在经济学中,一般把货币分为M1与M2:M1通货十商业银行活期存款M2M1十定期存款与储蓄存款M1被称为狭义的货币,M2被称为广义的货币。(二)货币数量论货币数量论是关于流通中货币量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理论。其基本观点是,商品的价格水平和货币的价值是由流通中货币的数量决定的。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格水平与货币数量成正比例变化,货币价值与货币数量成反比例变化。所以,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越多,商品价格水平越高,货币价值越小;反之亦然。货币数量论强调了货币量在决定长期物价水平时的惟一重要

15、性。根据这种理论,在长期中,通货膨胀发生的惟一原因是货币量增加,而且,通货膨胀率与货币供给增长率是同比例的,因此,在长期中抑制通货膨胀的惟一方法是控制货币供给的增加。(三)货币中性论货币中性论是指货币的变动只影响名义变量而不影响实际变量。名义变量是用货币衡量的变量,实际变量是用实物单位衡量的变量。七、自然失业当经济中的失业率等于或低于自然失业率时,就可以认为经济已实现了充分就业。因此充分就业并不是指人人都有工作。自然失业是指由于经济中一些难以克服的原因所引起的失业。自然失业率是衡量自然失业状况的指数,可以用自然失业人数与劳动力总数之比来表示,劳动力总数是就业人数与失业人数之和。第三节总需求总供

16、给模型一、总需求曲线总需求指一个经济中对物品与劳务的需求总量,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与国外的需求(用出口减进口的净出口表示)。总需求曲线是反映总需求与物价水平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它向右下方倾斜,表示总需求与物价水平成反方向变动。可以用财产效应、利率效应和汇率效应说明物价水平对总需求的影响。(一)财产效应财产效应就是物价水平的变动就通过对实际财产的影响而影响实际消费。当物价水平上升时,实际财产减少,消费减少;当物价水平下降时,实际财产增加,消费增加。消费是总需求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物价水平就与总需求反方向变动,即物价水平下降,实际财产增加,消费增加,总需求增加。反之亦然。这种关系可以

17、表示为:物价水平()实际财产()消费()总需求()(二)利率效应利率效应就是物价水平通过对利率的影响而影响投资。决定利率的因素主要是货币供求。当货币需求稳定时,决定利率的主要是货币供给。货币供给即流通中的货币量。货币量有名义货币量与实际货币量之分,决定利率的是实际货币供给。当名义货币量不变时,物价上升,实际货币量减少;实际货币量减少,引起利率上升,利率上升引起投资减少。投资是总需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投资减少,总需求减少。这样,从投资的角度看,总需求与物价水平反方向变动。把这种关系可以总结为:物价水平()实际货币量()利率()投资减少()总需求()(三)汇率效应汇率效应就是物价水平通过对汇率的

18、影响而影响净出口。影响一国汇率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利率。在资本自由流动的情况下,资本从低利率地区流向高利率地区。当一国利率上升,高于世界利率水平时,资本流出,这就需要把本国货币换为国外货币,这样,在外汇市场上,对外国货币的需求增加,从而汇率上升。汇率上升使净出口减少。净出口是总需求的一部分,从而净出口减少,总需求减少,把这种关系归纳起来就是:物价()利率()汇率()净出口()总需求()二、短期总供给曲线总供给是一个经济中对物品与劳务的供给总量。短期总供给曲线是反映短期中总供给与物价水平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在短期,总供给与物价水平成同方向变动,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线。可以用粘性工资理论、粘

19、性价格理论和错觉理论来解释这一点。粘性工资理论是指短期中名义工资的调整慢于劳动供求关系的变化。因为企业根据预期的物价水平决定工人的工资。如果以后实际的物价水平低于预期的水平,即发生了通货紧缩,那么,工人的名义工资仍然不变,但实际工资水平却上升了。工资的增加使企业实际成本增加,从而减少就业,减少生产,总供给减少。总供给与物价水平同方向变动。相反,如果以后实际的物价水平高于预期的水平,即发生了通货膨胀,那么,工人的名义工资仍然不变,但实际工资水平却下降了。工资的减少使企业利润增加,从而增加就业,增加生产,总供给增加。总供给与物价水平仍是同方向变动。粘性价格理论是指短期中价格的调整慢于物品市场供求关

20、系的变化。因为在物价总水平上升时,一些企业不迅速提高自己产品的价格,从而它的相对价格(相对于物价水平的价格)下降,销售增加,生产增加,总供给增加。这就是物价上升引起总供给增加。同样,在物价总水平下降时,一些企业不迅速降低自己产品的价格,从而它的相对价格上升,销售减少,生产减少,总供给减少,这就是物价下降引起总供给减少。价格的粘性引起物价水平与总供给同方向变动。错觉理论是指物价水平的变动会使企业在短期对其产品的市场变动发生错误,从而作出错误决策。物价水平下降实际是各种物品与劳务价格都下降,但企业会更关注自己的产品,没有看到其他产品的价格下降,而只觉得自己的产品价格下降了。由产品价格下降得出市场供

21、大于求的悲观判断,从而就减少生产,引起总供给减少。同样,当物价水平上升时,企业也会没看到其他产品的价格上升,而误以为只有自己的产品价格上升了,从而作出市场供小于求的乐观判断,从而就增加生产,引起总供给增加。当物价水平变动时,企业产生的这些错觉会使物价水平与总供给同方向变动。这些错觉是因为企业家并不是完全理性的,并不能总拥有充分的信息,判断发生失误,在长期中,他们当然会纠正这些失误,但在短期中这些失误是难免的。三、长期总供给曲线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表示总供给与物价水平之间不存在任何关系的垂线。长期总供给与物价水平无关。在长期中引起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原因都不存在。这就是说,工资不再有粘性

22、,会随劳动供求而变动;价格不再有粘性,会随物品供求而变动。这就是说,长期中价格机制可以充分发挥其调节作用,实现市场均衡。同时,长期中企业也会消除短期中的错觉,作出理性决策。因此,长期中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线。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表示总供给与物价水平之间不存在任何关系的垂线。四、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是要说明均衡的国生产总值与物价水平的决定的。总需求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相交决定了均衡的国生产总值与均衡的物价水平,此时,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实现了宏观经济的平衡。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决定的是均衡的国生产总值,均衡的国生产总值并不一定等于充分就业的国生产总值。总需求与短期总供给决定的均衡的国生产总

23、值可能大于、小于或等于充分就业的国生产总值。到底会出现哪一种情况取决于不受物价水平影响的潜在总供给。总需求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以与长期总供给曲线正好相交于一点。这时均衡的国生产总值正好等于充分就业的国生产总值,经济中实现了充分就业均衡。这是最理想的宏观经济状况。总需求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相交时,长期总供给曲线在交点的左边。这时均衡的国生产总值大于充分就业的国生产总值。这种均衡称为大于充分就业的均衡。这时,资源得到过度利用,资源短缺使资源价格上升,最终会起物价上升,因此,存在通货膨胀的压力,经济过热。总需求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相交时,长期总供给曲线在交点的右边。这时,均衡的国生产总值小于充分就业

24、的国生产总值。这种均衡称为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这时,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经济中存在失业。第四节短期中的宏观经济与总需求分析一、消费函数消费函数是消费与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随收入的变动而同方向变动。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来说明。平均消费倾向指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人们的全部消费实际上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自发消费,另一部分是引致消费。自发消费是由人的基本需求决定的最必需的消费,这部分消费不取决于收入,是一个固定的量。引致消费指收入所引起的消费,这部分消费的大小取决于收入与边际消费倾

25、向。二、投资函数投资是指一切带来收益的活动,它包括企业固定投资、居民住房投资和存货投资。投资函数是指投资与利率之间的关系,由于投资与利率之间是反方向变动,因此投资函数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当利率变动时,投资量的变动表现为同一条投资函数曲线上的上下移动。当利率既定时,由其他因素引起的投资变动表现为投资需求函数曲线本身的移动。加速原理是要说明产量变动引起投资更大变动的理论。它说明了,投资取决于产量变动率,但投资变动率大于产量变动率。加速原理说明了产量(即国生产总值)水平的变动是影响投资水平变动的重要因素。但是,影响投资的因素不仅有产量,还有其他因素,加速原理没有考虑这些因素,它实际是在假定这些

26、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分析产量对投资的影响。另外,加速原理只适用于设备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如果设备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则加速原理无法发挥作用。三、总需求决定均衡的国生产总值简单的凯恩斯主义模型假定短期中总供给是不变的,只分析总需求(用总支出代表)如何决定均衡的国生产总值。均衡的国生产总值是由总支出决定的,总支出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均衡的国生产总值的大小,所以,总支出的变动会引起均衡的国生产总值同方向变动,即总支出增加,均衡的国生产总值增加,总支出减少,均衡的国生产总值减少。四、乘数原理乘数是指自发总支出的增加所引起的国生产总值增加的倍数,或者说是国生产总值增加量与引起这种增加量的自发总支出增加量之间的

27、比率。增加的国生产总值与引起这种增加的自发总支出之比就是乘数。边际消费倾向越高,乘数就越大;边际消费倾向越低,乘数就越小。这是因为边际消费倾向越大,增加的收入就有更多的部分用于消费,从而使总支出和国生产总值增加得更多。乘数发生作用是需要有一定条件的,只有在社会上各种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时,总支出的增加才会使各种资源得到利用,产生乘数作用。如果社会上各种资源已经得到了充分利用,或者某些关键部门(如能源,原料或交通)存在着制约其他资源利用的“瓶颈状态”,乘数也无法发挥作用。第五节货币与经济一、中央银行的职能中央银行是用以监督银行体系并控制经济中货币量的机构。中央银行的职能,一种属于对银行体系的监管

28、与服务,它保证了整个银行体系有序而正常地运行,防止了由于银行金融问题而引发的经济动荡。另一种职能是中央银行作为惟一的货币发行者可以控制经济中的货币供给量,并通过对这种货币供给量的控制来调节经济,即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调节经济。二、商业银行如何创造货币银行创造货币就是银行通过存贷款业务使流通中货币量增加的作用。银行能创造货币关键在于银行现在实行部分准备金制度,即银行不用把所吸收的存款都作为准备金留在金库中或存入中央银行,只要按中央银行规定的法定准备率(中央银行规定的银行所保持的最低准备金与存款的比率)留够准备金就可以,其他存款则可以作为贷款发放出去。客户在得到商业银行的贷款以后,一般并不取出现金

29、,而是把所得到的贷款存入同自己有业务往来的商业银行,以便随时开支票使用。存款的增加就是流通中货币供给量的增加。这样,商业银行的存款与贷款活动就会创造货币,在中央银行货币发行量并未增加的情况下,使流通中的货币量增加。用公式表示为:DR/r。商业银行体系所能创造出来的货币量与法定准备率成反比,与最初存款成正比。这说明法定准备率的高低决定银行能创造出的货币的多少。银行所创造的货币量与最初存款的比例,称为简单货币乘数,它实际上就是法定准备率的倒数。用公式表示为:mD/R。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的比例。三、货币市场与利率的关系(一)货币需求理论个人与企业出于不同的动机而需要持有货币,这就形成货

30、币需求。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认为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有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交易动机是指人们持有货币的目的是为了进行日常交易的方便,降低交易费用。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取决于收入或实际国生产总值,与之同方向变动。预防动机是为了应付意外事件而需要进行的支付,这种动机也可以称为谨慎动机。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取决于收入或实际国生产总值,与之同方向变动。投机动机是为了使自己的资产得到最合理的组合,持有货币可以随时灵活地转变为其他有利的资产形式。这种动机的货币需求与利率反方向变动。总之,货币需求取决于实际国生产总值和利率,与实际国生产总值同方向变动,与利率反方向变动。(二)货币供给理论货币供给量就是流通中

31、的货币量,由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活动、变动贴现率和变动准备率,改变基础货币,取决于货币乘数)和商业银行(通过创造货币的机制决定流通中的货币量)决定。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量的工具主要是:公开市场活动、贴现政策以与准备率政策。这些政策也称为货币政策工具。公开市场活动就是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是为了调节货币供给量,买进有价证券实际上就是发行货币,从而增加货币供给量;卖出有价证券实际上就是回笼货币,从而减少货币供给量。贴现政策包括变动贴现率与贴现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是变动贴现率,中央银行降低贴现率或放松贴现条件,会增加流通中的货币供给量,降低利息率。相反,中央银行提

32、高贴现率或严格贴现条件,会减少流通中的货币供给量,提高利息率。此外,贴现率作为官方利息率,它的变动也会影响到一般利息率水平,使一般利息率与之同方向变动。准备率是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中用作准备金的比率。中央银行变动准备率则可以通过对准备金的影响来调节货币供给量。中央银行降低准备率会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息率。相反,中央银行提高准备率会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息率。(三)利率的决定利率由货币市场的供求决定,货币供求的变动都会影响利率。四、IS曲线IS曲线是描述物品市场达到均衡,即IS时,国生产总值与利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I是指投资,S是指储蓄。五、LM曲线LM曲线是描述货币市场达到均衡,即LM时,国生产总值与利率之间存在着同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