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摘要幼小衔接指的是儿童在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之间的连接中的情况,处于幼儿园 与小学阶段的儿童有不尽相同的身心发展特征, 这个阶段既存在着连续性, 又有它的独 立性。学前教育中存在的小学化、 高水平教师的匮乏、 观念的陈旧、应试教育的根深蒂 固严重的影响着幼小衔接的顺利进行。 通过在小学以及幼儿园中的实践活动和调查, 以 及现有的资料整理,着重分析下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一、引言(一)选题缘由1、法律法规的要求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幼小衔接问题就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并 作为世界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2、。 原国家教委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的 科研项目“幼儿园与小学衔接”历时 5 年,于 1995 年完成,原国家教委于 同年发文向全国推广此项研究成果。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 “幼儿园教育要和小学教育密切联系, 相互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 。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 也指出:“幼儿园以家庭、社区,相互合作,与小学互相衔接,综合利用各 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因此研究幼小衔接问题, 做好衔接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从 90 年代至今,幼教工作者们进行了许多研 究实验,取得了很多成果:如以“幼小衔接”课程为特色的园本课程,抚顺小学为衔接而建的第一所幼儿园小学衔接教育实验
3、班, 以及大大小小的科研 论文。但是现实工作中的幼小衔接工作形势一直不容乐观。2、研究者本人的观察与实践幼小衔接对幼儿的影响,特别是大班的同学的影响,是幼教领域中的一 个很重要的话题。幼小衔接进行得不顺利,孩子身上往往会出现睡眠不足、 身体疲劳、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等现象;心理方面也会表现为精神负担重、 情绪低落、自信心不足等;甚至会导致社会性方面的人际交往不良、怕学、 厌学,以及学习成绩不理想。当今社会中独生子女占绝大部分,而独生子女 家庭的孩子由于受到大人们的宠爱和溺爱,使他们形成了“唯我独尊”、 “唯我独享”,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往往产生“人人为我”的心 理要求,这种心理倾向和要求
4、与社会交往所需要的“平等合作”等原则形成 突破,长此以往,他们会缺乏与人交往、合作的机会,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地 有着不合群、自私等影响社会过程的表现。我们调查发现许多孩子自幼儿园 进入小学后,开始兴致挺高,可几天下来发现,老师上课讲什么回家说不出 来,上学的兴趣不大了;有的孩子特别胆小、孤僻,有什么事情也不对老师 说,上课尿憋急了宁可尿湿裤子也不举手请假;有的孩子不会听讲,作业记 不明白也不问;有些孩子特别自私,自己的东西,别人稍碰一下就告老师, 既不懂得谦让,也不懂得关心同伴;还有些孩子则不敢跟别人说话,不会和 同学交往等现象。 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 刚入学的儿童大约有 40会出现 上述情况
5、。 由此可见幼小衔接对于一名幼儿的重要性,所以我对于幼小衔 接这方的问题比较关注。二)概念界定幼小衔接( Young link )是在幼教领域中一个众所周知的概念。从字源 上来看,“幼”即“幼儿、学前儿童” 、“小”指的就是“小学、小学生” ,“衔 接”就是指“两个相邻阶段之间的连接,联系” 。所谓“幼小衔接”就是指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平稳连接,主要在幼 儿园大班与小学一年级中进行。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儿童成长中的一件大 事,标志着一个新的阶段的开始, 是他们人生中的重要转折。 与幼儿园相比, 小学里儿童的生活环境、社会要求、课程内容、人际关系等都发生了很大的 变化。1(三)文献综述围绕幼小
6、衔接这方面的问题,研究者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主要有报刊、 杂志、网络以及相关著作等,发现我国对于幼小衔接这方面的问题,研究的 并不少,但是围绕的问题都是那几个方面,没有太大的创新性,而且大多数 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幼小衔接这方面的问题。可见,幼小衔接虽然有很多人 在研究,但是目前不管是国内或是国外对于解决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还是 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以下主要是我对所查阅到的文献的一个梳理:1. 幼小衔接的国内研究刘东(2006)认为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两个阶段教育的平稳连接 于过渡,幼小衔接工作搞的好,可以使即将升入一年级的适龄幼儿自然顺利陈景凡( 2008)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指出了我国
7、幼小衔接存在的 问题:1、把幼小衔接当做是两个教育阶段的过渡, 忽略了它们的连续性; 2、幼儿教育小学化,偏重“智”的发展; 3、幼儿园,小学,家长之间缺乏沟通,衔接出现断层; 4、幼小衔接中师资力量薄弱。 张倩倩(2009 年)从一个小学教师的角度出发, 分析了我国幼小衔接中 的问题: 1、幼儿教育小学化; 2、缺乏社会适应性能力的锻炼; 3、幼儿园 和小学教育要求上的不一致,易产生不良学习习惯。 梁嘉( 2002)从一个幼儿教师的角度研究了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 1、单 向性,幼儿园做了大量的幼小衔接的工作,而小学则很大程度的忽略的幼小 衔接的重要性; 2、片面性, 重视了儿童的知识储备,
8、忽略了能力的培养; 3、突击性,幼儿园为应付小学开学进行的摸底测验进行突击训练; 4、表面性,不少幼儿园将幼小衔接仅仅局限于表面工作上。 庞威,赵月娥( 2008)着重强调了幼小衔接中教师的问题,他们认为: 幼儿园的教师中专业知识扎实,学历水平高的并不多,即使有,也很难从一 而终;一些小学教师对幼小衔接没有一个客观而清醒的认识,而且没有将这 一工作视为影响其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 另外他们还强调了教师中性别 结构的失衡,在我国幼儿园和小学中,男女教师的比例严重失衡。此外他们 认为很多家长的观念也存在问题,重智育轻德育,重短期成效,忽略长期发展。邹敏( 1999)在归纳法国加强幼小衔接工作时,
9、提出了法国的做法: (1) 增加男性教师;(2)科学划分母学校和小学的学习阶段; (3)合并母育学校 和小学的监督视导工作; ( 4)母育学校教师与初等教育的教师接受同样的培 训。 2. 幼小衔接的国外研究德国学者 Griebel 认为压力理论 (theory of stress) 、人生历程中的关键事件理论( theory of critical life events in lifespan development )以及家庭的过渡概念( concept of family transition )都适合研究教育体系中过渡的多种需求。 新加坡研究者 Clarke 和 Sharpe 研究了入
10、学之前 500 个家庭(包括幼 儿与家长)对入学的看法和继续追踪调查入学 6 个月之后的 270 个家庭的看 法。研究结果表明,与家长早先的担心相反,入学之后家长认为他们的孩子适应得很好,然而他们还是担心一年级的教师没有同情心并且太严厉。家长 期待改善家校交流而且希望教师为孩子们在家里的学习提供支持, 期待教师 反映个体差异的教学方法。 9澳大利亚研究者 Margetts 对过渡过程中个体的背景因素进行探讨, 研究结果如下:(1)个体特点,年龄与学业能力有关,与其他适应测量指标无明显相关;(2)进入小学第一年,幼儿的各方面能力受父母家庭经济地位的影响;(3)幼儿参与较多的过渡活动更有可能预测到
11、水平更高的社会信任感、自控、社会综合技能和学业综合成就,与父母职业水平有同等影响。10丹麦学者 Brostrom(2002)在一项对过渡活动的调查中发现, 32 项过渡 活动做的比较好, 例如:( 1)入学前学校邀请幼儿参观课堂和课余活动中心; ( 2)入学前,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会针对幼儿的生活与发展召开会议; (3) 教师们协同构建幼儿园、学前班和课余活动中心的课程。 11综合上面几位专家的论述,我发现国外关于幼小衔接的工作做的比国内 的到位,而且国外的理论基础比国内的强,这还需要我们国内的基础教育工 作者进一步的努力。四)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 学前教育作为我国学制的第一阶段、基础教育的
12、有机组 成部分,必然对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 的作用与影响。通过帮助幼儿做好上小学的准备(包括社会适应性、学习适 应性、身体素质以及良好的学习与行为习惯、态度和能力等方面的准备) , 学前教育有助于儿童顺利地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 我国教育部和联合国儿 童基金会历时 5 年合作进行的“幼小衔接研究”, 通过儿童入学前半年和入 学后半年的连续实验研究发现,对学前儿童做好入学前准备,包括学习适应 方面的准备(如培养幼儿小学学习所需要的抽象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对言 语指示的理解能力和读写算所需要的基本技能等) 以及社会适应方面的准备 (如培养幼儿任务意识与完成任务的能力
13、、规则意识与遵守规则的能力、独 立意识与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以及主动性、人际交往能力等) ,能够使儿童 入小学后在身体、情感、社会性适应和学习适应等方面都有良好的发展,从 而顺利地实现由学前向小学的过渡。2、实践意义: 幼儿对小学生活的态度、看法、情绪状态等,与其入学后 的适应能力关系很大。因此,幼儿园阶段应注意培养幼儿愿意上学,对小学 的生活怀着兴趣和向往,为做一个小学生感到自豪的积极态度,并让幼儿有 机会获得对小学生活的积极情感体验。幼儿入学后,是否适应小学的新环境,适应新的人际关系,对其身心健 康影响很大。有一种认识是,幼儿只要提前认一些字,学一点拼音、算术等 就没有问题了,这是十分片面的
14、。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性,特别是主动性、 独立性、人际交往能力等,不仅关系着幼儿入学后的生活质量,也关系着他 们在小学的学习质量,是幼小衔接的重要内容。(五)研究方法1、关于幼小衔接研究的总体思路本研究选取了山东省青州市某幼儿园大班和某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作为研 究对象,通过对学生个体、教师和父母的观察来了解幼儿的特点,并通过观 察过程中看到的一年级的新生对于小学的适应程度, 适应速度记录下来并以 此为切入点,探讨幼小衔接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如何解决幼小衔 接中存在的问题。2、研究的方法(1)文献法通过中国期刊网和相关著作对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进行收集和整理, 明确该研究的目标和大致内容(2
15、)观察法观察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如何组织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幼小衔接,并对 活动进行详细的记录,了解他们如何做好幼小衔接。(3)访谈法通过与山东省某幼儿园教师和某小学低年级老师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全 面的了解幼小衔接的存在的问题以及老师对这些的策略。在访谈过程中,根 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二、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一)重视“智”在体、智、德、美四育中 , 重视“智”的衔接 , 忽视体、德、美的衔 接, 特别是忽视社会适应能力的衔接。在智育中 , 重视知识 , 特别是数学、 语文知识的衔接 , 忽视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衔接和生活经验的 积累,这样不仅不利于儿童的学习而且会使儿童学习的积极
16、性大打折扣,造 成事倍功半的效果。经过几十年的科学研究表明: 57岁是孩子一个关键年龄阶段。教导孩 子了解学习,认识学习,喜欢学习,自主学习,需要的是家长和老师智慧的 启迪。在小学中,老师往往一味的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因为现在大多数的 小学老师的工资或是业绩是与所带班级的成绩所挂钩的, 所以说大多数教师 会将重点放在孩子的学习结果上,而忽视了孩子在其他方面的培养。幼儿园和小学中, 重视孩子学习培养本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要有一个度, 很多幼儿园为了让孩子提前适应小学的生活,过早的将体美课取消。现在中 国大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是小皇帝,家中的家务也不用他做,什么 事情有父母撑着,而现在中国的
17、治安又不是很乐观,所以大多数家长一般不 会让孩子在外面玩,所以孩子在家的时候只能是写写作业,看看电视,几乎 没有什么锻炼的机会。 这个时候孩子们在学校的时间就应该多多进行一些户 外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身体,而且在户外活动游戏中,可以培养孩子 的互相帮助,共同合作的团队精神。在我实习的小学里面,本来带的班应该是一节体育课的,但是因为马上 要期中考试, 很多数学老师或者是语文老师都在觊觎那每星期仅有的两节体 育课和美术。当学生听到体育课又不上的时候,脸上立马流露出了失望的表 情。随着社会的进步,一些极具诱惑的高端产品逐渐面世,像现在的电脑, 游戏机等等,孩子们是经不住这些诱惑的,而当他们希望得
18、到这些东西的时 候,如果家长不给买,那么孩子会怎么样,有的会精神相当低落,但是他不 会采取措施。而有一部分孩子,而且这一部分孩子的数量还在逐渐增加,他 们会偷家长的钱,偷同学的东西,以此来满足他们的需求。这就是幼儿园和 小学忽视了德育的后果。孩子们从小养成一个不好的习惯,将来大了不仅仅 很难改掉,而且自己的心里会留下一个很深的阴影,对自己的自信程度会有 很大的打击。这其中也渗透了孩子美育的培养,老师们和家长们要及时跟孩 子们交流,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对自己有用的,什么我们应该远离他们,并且 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远离那些东西,让他们从心理上接受,不只是要做表面文 章。我在办公室批改作业的时候,一名学生被
19、班主任叫到办公室,质问他中 午午休的时候去干什么了,一开始那名学生在撒谎说跟家长出去吃饭,但是 老师让他给家长打电话的时候,那名学生又说是和他家里的亲戚,不是跟父 母,不知道电话,老师给他家长打电话,最后得知是去网吧里面玩游戏了。还有一名学生,也是一名住宿生,看到一个家里有钱的同学拿着一个小 游戏机在玩,于是他也想拥有一个,但是他又没有经济来源,又不敢问家里 要钱说买游戏机, 于是他偷了父母的钱买了一个, 上课玩的时候被老师发现, 老师把家长叫来,家长问他钱哪里来的,一开始也是撒谎,最后还是承认说 是偷得家里的钱买的。当我在山东省青州市某幼儿园大班中进行调查时发现, 大多数老师不管 是在上课的
20、时候还是在课下,重点都放在了教授儿童一些算术,识字等关于 理论性的方面, 而很少拿出时间关系一下儿童的兴趣、 学习习惯及学习能力, 不太关注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挫折的承受能力等;只关注了儿 童的生理健康,却忽视了孩子们的心理健康。( 二 ) 形式上的衔接不管是小学还是幼儿园在仙界方面多是在外部的环境和条件的改变 ( 如 桌椅摆放形式 , 课时数量、课节时间、午睡时间、游戏时间的增减 ) 上下功 夫, 而这些改变的真正目的 ( 如培养儿童的适应力、意志力、自制力、注意 的持久性、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等 ) 往往被忽略。小学和幼儿教师的相互 交流也多吸取对方在教学方法、课堂组织形式方面的
21、特点 , 而在教育观念、 师生关系等方面很少沟通。一些一直在幼儿园受表扬、鼓励和在商量的氛围 中长大的儿童,在面对一个全新的环境,大家彼此之间并不了解,没有了那 些奉承的话,相反会遇到小学教师的冷眼,这样会对他们的自尊心遭受到很 大的打击,从而产生厌学的心理。我带的班里,有一名小学生李某总是完成不了作业,喜欢偷懒,学习成 绩也一直跟不上,上课听讲也不专心,回答问题不积极。一开始代课老师上 课还刻意的去让他回答问题, 但是发现效果不大后逐渐开始了对他听之任之 的态度,有的老师特别是班主任,也会在课堂上对他有一定的嘲讽,下课会 在办公室打两下,并没有跟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做好沟通。在一个一年级的课堂中
22、听课,是一堂数学课,我发现,教室内课桌的摆 放逐渐走出了以往的固定模式,表面上是比较随意,但是老师在授课过程还 是那些模式,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并没有什么大的改变,对于让学 生回答的问题,前期铺垫做的也不是很多。并没有以一种让孩子们喜欢的形 式进行。在家实习的时候发现,小学低年级课堂中的教具的摆放,学生课桌的安 排逐渐的在跟幼儿园接轨,但是这些方面仅仅的表现在了形势上,而对于孩 子们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中存在的心理问题,适应情况等关注的还并不算太 多,并且我注意到,教师对那些比较活泼比较外向的同学关注较多,一些班 级的重要职务也都交给他们去做,而对于那些平时不爱讲话,性格内向,不 善于表现自
23、己的同学, 老师对他们的关注较少, 这样这些同学只能听之任之, 学习成绩会一直提不上去,并且心理也会出现问题,遇到事情容易走极端。(三)突击衔接一些幼儿园在儿童将要入学的前半年才做衔接工作 , 带幼儿去参观小 学 , 请小学生回园介绍等。这些做法是必要的 , 但远远不够。很多在儿童 3、 4 岁刚入园时就应加以培养的自理能力、交往能力、规则意识、完成简单任 务的能力和正确的姿势、 良好的习惯等都在最后时期进行强化训练 , 忽视了 日积月累 , 急于求成 , 致使儿童在生理、心理各方面压力骤然加大 , 难以适 应 , 不但教育效果不佳 , 而且还使儿童对小学和未来的学习产生畏惧和为 难情绪。其实
24、这方面在全国很多地方都表现的非常明显, 许多幼儿园仅仅是在孩 子们上大班的时候临时性的对孩子们进行一些关于幼小衔接的渗透, 而不是 从儿童刚入园的时候就一点点地将幼小衔接的一些基本的观念渗透到孩子 们的思想中。 这样不免会造成一些适应能力差的儿童心理上会造成一定的偏差,产生一些害怕、厌学等心理衔接是急不得的,要让孩子们有个过程,在刚进入小学,孩子们会感到 不适应,这是正常的,每个人到了一个新环境总会感到不适应。所以说,在 孩子们进入小学以前就要尽量让孩子们爱上学习。 其实让孩子们喜欢学习有 一个很简单办法,就是让孩子们喜欢上老师。喜欢学习和喜欢老师,就好像是人的手心和手背,是不可分割的。喜欢
25、学习的孩子往往都是喜欢老师的,因为从老师那里得到了很多的知识;又因 为喜欢老师,就不想让老师失望,所以一定会努力学习。老师心目中有好学生,差学生,同样,学生心目中,老师也有个等级排 列的顺序,有最喜欢的老师,有比较喜欢的老师,还有没什么感觉的老师, 这都是很正常的。如果学生不喜欢老师,学生会有意无意的不好好学习这门 课;相反,如果学生喜欢这个老师,学生上课就会认真听讲、认真做作业。 在学校中,的确有一些学生,为了老师而学习。如果老师对他们好,他们就 信心百倍,热情倍增,废寝忘食。他们崇拜老师,把老师当做保护神,对老 师的每一句话都言听计从。而老师可能也喜欢这样的学生,但老师仍然会严 格要求这些
26、学生, 所以当他们出现不良行为之后, 老师也会批评他们。 比如, 如果因为不用功而没考好,老师必然会指责他们。如果为了老师学习,这时 就受不了,觉得过去的努力皆成为泡影,老师不再喜欢我了。所以说老师应 该利用好自己的这个特殊关系,把握好与学生之间的尺度,让学生善于主动 与自己交流,一块促进学生的学习成绩。 12张珊有些偏科,别的科目都还好,就是数学特别差,原因竟然是不喜欢 自己的数学老师。他的数学老师,是一个逻辑思维非常强的人,戴着一副很厚的眼镜,说话做事中透露着中规中矩,一看就非常刻板,非常严肃。张珊 就是不喜欢这样的严肃样子,一上数学课就特别的难受,每当看见那些数学 符号和数字, 就像看到
27、数学老师一样, 这样一来,他的数学成绩当然上不去。(四)单向衔接在中国大部分地区 , 幼儿园积极地开展幼儿的入学准备工作 , 主动向 小学靠拢 , 在教育要求、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尽量接近小学。但小学 很少考虑初入学儿童的特点 , 不能主动与幼儿园对接 , 形成衔接上的一边 倒。这也是现在很多地方存在的问题,也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现在的幼 小衔接都存在着幼儿园一头热的特点,很多小学并没有重视起这一块,他们 只认为孩子进入小学后自然会习惯小学里面的一切, 但是他们却忽视了不同 孩子之间的偏差。一些适应能力强的孩子确实是很快就能适应,但是对于那 种比较内向,不太爱表达自己想法的孩子,老师们就
28、应该多关注一下。我在小学实习的时候就发现,一些低年级的老师都是刚刚送走上一届毕 业生返回来的,他们的观念一时也很难转变过来,他们也是需要一段时间适 应这些小同学。他们的思想中难免会产生还是在教上一届大学生的错觉,所 以很难关注孩子们在进入一个新环境中的心理。(五)盲目超前性有的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将小学的内容提前教授给幼儿,形成幼儿教 育的“小学化”。那样幼儿在进入小学后难免会产生这样一些心理:入学感 觉学习很简单,很轻松,自以为老师教的知识自己都学过了 , 已经会了 , 就 不认真听课 , 从而养成出现上课不专心,做作业不认真等不良习惯,形成了 不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难度
29、的增加,“储备知识” 用完了,又缺乏积极思考问题、主动获得知识和技的心理和能力 , 也缺乏认 真学习的习惯 , 这时就会出现适应困难 , 学习“没后劲”等问题。同时 , 由 于幼儿教师没有经过小学教育的专门训练 , 对小学教学要求不甚了解 , 所 教知识和技能有时不够规范 , 使儿童养成不正确的习惯 , 如书写汉字的笔 顺错误 , 读拼音不能“直呼”等 , 致使儿童刚入学就面临首先纠正错误的问 题 , 阻碍了儿童应有的发展。每个年龄都有这个阶段的任务,就像人们交流一样,要循序渐进,不能 上来一下子就可以称兄道弟,那样是虚伪的,要首先认识,经过一段时间的 了解,然后才可以成为知己。幼小衔接也是一
30、样的,要有一个过渡,不能在 没到小学的时候进行小学的任务,这样效果反而不好。每个阶段要有每个阶 段的任务,幼儿园首先任务就是培养好幼儿的最基础的东西,虽然幼小衔接 非常重要,但是不要忘记幼儿进入幼儿园的本来目的。所以说在幼儿园中, 教师要将主要工作放到教授孩子应该学习的学习任务过, 另外培养幼儿在学 习习惯,学习方式等等方面的向小学倾向的问题。三、解决幼小衔接中存在问题的策略(一)遵循儿童发展的特点 , 明确衔接任务儿童的发展既是阶段性的 , 又是连续性的 , 学前儿童和小学生确有不同 阶段的特点 , 但是一个孩子决不可能在跨入小学的那一天 , 突然失去幼儿 的特点。发展的连续性规律决定了在衔
31、接时期 , 幼小两阶段的特点同时并存 , 且相互交叉。幼儿阶段的特点逐渐减弱 , 小学阶段的特点逐渐增强。为适应 儿童在此时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 , 促进其健康成长 , 幼儿园和小学都要 创设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 , 即不能一味地要求儿童适应小学生活 , 而要强 调让教育适应儿童的发展。应确立近、远期两个教育目标 , 近期目标为帮助 儿童顺利过渡。远期目标儿童一生的成长打下此阶段应有的全面素质基础。(二)依据衔接工作的规律 , 突出衔接原则1、双向性原则 双向性是指小学和幼儿园相互衔接。 幼小衔接不是简单的幼儿园向小学 靠, 也不是小学向幼儿园靠 , 而是双方都向儿童靠。 要彼此沟通 , 相互衔
32、接 , 双方既要保持各自的独立性、特殊性 , 又必须同时保持连续性 , 共同为儿童 一生的发展创造最大的可能性。2、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是指衔接的内容要包括体、智、德、美各个方面。入学准备是全 面素质的准备 , 包括身体、学习和社会性适应等方面。教师和家长最关心的 是儿童的学习 , 最苦恼的是他们的社会适应性能力 , 而儿童的身体素质和社会适应性能力对学习又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幼小衔接应是全面的衔接3、渐进性原则 渐进性是指从幼儿入园之初就开始逐步做衔接工作。 儿童某方面的能力 和习惯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 , 因此衔接工作也不可能一朝一夕就可完成。 所以要将幼儿入学前应具备的各方面素质分解成不同层次、 水平的教育目标 , 划分到不同阶段的教育中去完成。 从某种意义上说 , 衔接工作在儿童一入园 就开始了 , 整个幼儿教育时期 , 都要为儿童入小学和今后的成长做好最基 本的全面的素质准备。 在学前的最后一年 , 侧重做好儿童入小学的特殊准备 , 如通过游戏和绘画等活动培养儿童写字所需要的基本功 , 熟悉田字格、 四线 格等。(三)从实际出发 , 找准衔接点由于儿童所处的区域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