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及规划方法的讨论修改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及规划方法的讨论(一)(2009-03-23 22:00:24) 在当前的经济形式下,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新一轮经济组织形式的重构,必将是一个复杂多变和漫长的过程,逐步将影响到以实体经济为主的中国,尤其是对以产业聚集为手段、产业成本为竞争力的园区化发展,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产业园区的发展将更多的符合经济活动的核心规律,也将从一般性的成本竞争转向为效率的竞争和技术能力的竞争,将从一个规模化园区时代逐步走向“功能化园区”的时代。一、对产业园区不同发展阶段的模式分析 所谓产业园区,实际上是由于生产行为和交易行为带来的一种空间聚集模式,初期的聚集
2、所带来的相关功能需求和衍生经济行为,造成了园区不同发展阶段的聚集方式和空间特征,也成为我们定义发展阶段特征的主要依据;我们在这里把产业园区的发展定义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生产要素聚集第二个阶段,产业主导特征第三个阶段,创新突破阶段第四个阶段,现代科技都市二、产业园区发展(尤其是高新园区发展)的几个趋势随着产业园区的主导产业,由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不断的转型,也必然使园区的发展内容和特征存在以下几个明显的趋势,也是未来产业园区规划和发展中需要注意的内容;趋势一、从注重优惠政策向发展产业集群转变:从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来看,基本经历了由“单个企业同类企业集群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演变,高新
3、技术产业只有集群化发展,才会激发出更大的能量。从未来高新技术园区政策走向看,优惠政策将可能逐步从区域倾斜转向技术倾斜和产业倾斜(这是国外通行的做法)。趋势二、由加工型高新区向研发型高新区转型:由于高新技术园区功能的特殊性,决定了高新技术园区适合打造前端性产业链(研发、设计、中试等)。未来高新技术园区的发展在于比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转化效率,我国高新技术园区也将逐步走向以研发中心、研发型产业、科技服务业为主体的研发型高新技术园区。趋势三、从强调引进大型公司向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转变:随着高新产业系统化、交叉性的增大,使得科技研发与转化的复杂性日益加大,从而大规模研发的系统风险大大增加。而随着科技预测
4、性和可控性的加强,在总体方向下,将研发课题市场化、模块化、专业化,采用小规模研究,充分利用其灵活性,可有效分散风险和加快科技研发速度。 趋势四、由单纯的土地运营向综合的“产业开发”和“氛围培育”转变:产业园区的发展,未来必然应该从孤立的工业地产开发走向综合的产业开发,通过土地、地产项目的产业入股等方式,将土地、园区物业与产业开发结合起来;同样也从片面的环境建设走向全方位的氛围培育,在打造一流的硬环境的同时,加强区域文化氛围、创新机制、管理服务等软环境的建设。趋势五、由功能单一的产业区向现代化综合功能区转型:现代的产业发展不同于传统工业发展模式的特性智力资源密集、规模较小、信息网络化,决定了新的
5、产业区功能的综合性,不是单纯的工业加工、科技产品制造区,还包括配套服务的各种商业服务、金融信息服务、管理服务、医疗服务、娱乐休憩服务等综合功能。三、产业园区的规划方法和新的规划理念过去的15年我们看到的和正在进行的,都是因为产业活动的总量增加促进的城市扩张,推动了城市化和全球化的过程,也推动了城市功能的提升;我们将要进行的是以空间规划手段、构建功能性城市区域,引导和推动城市的产业经济活动能力新的产业园区规划,首先要倡导以核心资源聚集为主要目标,空间规划是围绕核心资源的服务需求而进行的;例如:一个高新园区的成长,更多的会依赖人力资源、技术转移能力、信息及咨询服务能力以及展示交易服务能力,在这个核
6、心要素的驱动下,使一个产业的研发、设计、中试、制造得到一定的核心优势基础,通过这个平台功能对外部资源、包括科研机构、产业资本、院校及制造运营企业的吸引,以达到一个循环成长的有机过程。(参见下图所示)图例:高新园区的产业构建模式另外,我们更多的看到目前的产业园区的开发是处于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之间,与未来所需要的第四阶段有着本质的不同,需要进行一些规划上的预判和修正,以保证在未来的规划实施中,有着更具备成长弹性的空间设定;基于未来园区的发展或现有园区升级的需要,我们在园区规划中,除了关注产业集聚的途径特征外,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更多的探讨和深入分析:第一、园区的规划首先是以产业平台构建为核心导向
7、,而不是以用地性质和规模设定为主要目标;园区规划的宗旨是围绕建设一个产业平台或者产业服务平台为核心的,这就要求在规划的初始,就着重分析和判定,这些平台构建的实际需求和发展途径,例如:围绕一个产业技术构建的平台,核心能力是研发或技术交易能力,就需要围绕这个能力去建立一个创新科技服务平台:第二、要围绕构筑高端要素聚集能力为主要目标,包括城市服务功能的配给以及宜居环境的营造:当前一轮的全球产业分工,实际上是高端资源集聚向欧美、低端要素集聚向中国及东南亚的过程,以成本和规模取胜的时代即将结束,通常意义上的“微笑曲线”也将随着“金融泡沫”的破灭,开始新的重构过程。我们需要在新的一轮产业板块及分工中,尽量
8、取得高端战略的实现,也需要在园区的规划与发展中做到空间和服务平台的适应性。一个重要的观点:打造一个“吸引力中心”和宜居宜业的空间环境同样是产业园区发展的重要基础。第三、不仅仅需要考虑园区自身的利益,也更多的需要考虑园区内企业的成长性和二次成长培育。园区的服务是园区发展的核心关键,但是,大部分园区仍然更加重视仅仅是“招商引资”的初始过程,在园区内部企业的发展服务方面做的很不到位,也是园区发展、甚至在规划过程中也需要更多关注的问题。我们根据企业的成长需要,提供这样一个服务平台和功能是必要的,按照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不同的关键服务:按照企业成长路线,提升创新创业综合服务能力和服务品质规划构建国际高
9、科技企业孵化器,引进国际孵化项目,与基地产业形成互动设立大学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建立为高成长企业服务的加速器,建立孵化器和加速器的对接机制, 形成从孵化器到加速器的企业成长服务体系搭建投融资服务平台:联合银行、证券公司和中小企业创业板等帮助企业上市设立基地创业投资专项基金与国内外知名的风险投资机构成员建立联系、开展合作,积极引入国际专业风险投资机构开展投融资担保业务:借助国家中小企业转贷款平台,在基地设立中小企业贷款信用担保业务窗口二、 产业园区发展(尤其是高新园区发展)的几个趋势 随着产业园区的主导产业,由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不断的转型,也必然使园区的发展内容和特征存在以下几个明显的趋势,
10、也是未来产业园区规划和发展中需要注意的内容; 趋势一、从注重优惠政策向发展产业集群转变:从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来看,基本经历了由“单个企业同类企业集群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演变,高新技术产业只有集群化发展,才会激发出更大的能量。从未来高新技术园区政策走向看,优惠政策将可能逐步从区域倾斜转向技术倾斜和产业倾斜(这是国外通行的做法)。趋势二、 由加工型高新区向研发型高新区转型:由于高新技术园区功能的特殊性,决定了高新技术园区适合打造前端性产业链(研发、设计、中试等)。未来高新技术园区的发展在于比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转化效率,我国高新技术园区也将逐步走向以研发中心、研发型产业、科技服务业为主体的研
11、发型高新技术园区。趋势三、从强调引进大型公司向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转变:随着高新产业系统化、交叉性的增大,使得科技研发与转化的复杂性日益加大,从而大规模研发的系统风险大大增加。而随着科技预测性和可控性的加强,在总体方向下,将研发课题市场化、模块化、专业化,采用小规模研究,充分利用其灵活性,可有效分散风险和加快科技研发速度。 趋势四、由单纯的土地运营向综合的“产业开发”和“氛围培育”转变:产业园区的发展,未来必然应该从孤立的工业地产开发走向综合的产业开发,通过土地、地产项目的产业入股等方式,将土地、园区物业与产业开发结合起来;同样也从片面的环境建设走向全方位的氛围培育,在打造一流的硬环境的同时,加
12、强区域文化氛围、创新机制、管理服务等软环境的建设。趋势五、由功能单一的产业区向现代化综合功能区转型:现代的产业发展不同于传统工业发展模式的特性智力资源密集、规模较小、信息网络化,决定了新的产业区功能的综合性,不是单纯的工业加工、科技产品制造区,还包括配套服务的各种商业服务、金融信息服务、管理服务、医疗服务、娱乐休憩服务等综合功能。三、 产业园区的规划方法和新的规划理念过去的15年我们看到的和正在进行的,都是因为产业活动的总量增加促进的城市扩张,推动了城市化和全球化的过程,也推动了城市功能的提升;我们将要进行的是以空间规划手段、构建功能性城市区域,引导和推动城市的产业经济活动能力新的产业园区规划
13、,首先要倡导以核心资源聚集为主要目标,空间规划是围绕核心资源的服务需求而进行的;例如:一个高新园区的成长,更多的会依赖人力资源、技术转移能力、信息及咨询服务能力以及展示交易服务能力,在这个核心要素的驱动下,使一个产业的研发、设计、中试、制造得到一定的核心优势基础,通过这个平台功能对外部资源、包括科研机构、产业资本、院校及制造运营企业的吸引,以达到一个循环成长的有机过程。(参见下图所示)图例:高新园区的产业构建模式另外,我们更多的看到目前的产业园区的开发是处于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之间,与未来所需要的第四阶段有着本质的不同,需要进行一些规划上的预判和修正,以保证在未来的规划实施中,有着更具备成长弹性
14、的空间设; 基于未来园区的发展或现有园区升级的需要,我们在园区规划中,除了关注产业集聚的途径特征外,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更多的探讨和深入分析:第一、 园区的规划首先是以产业平台构建为核心导向,而不是以用地性质和规模设定为主要目标;园区规划的宗旨是围绕建设一个产业平台或者产业服务平台为核心的,这就要求在规划的初始,就着重分析和判定,这些平台构建的实际需求和发展途径,例如:围绕一个产业技术构建的平台,核心能力是研发或技术交易能力,就需要围绕这个能力去建立一个创新科技服务平台: 第二、 要围绕构筑高端要素聚集能力为主要目标,包括城市服务功能的配给以及宜居环境的营造: 当前一轮的全球产业分工,实际上
15、是高端资源集聚向欧美、低端要素集聚向中国及东南亚的过程,以成本和规模取胜的时代即将结束,通常意义上的“微笑曲线”也将随着“金融泡沫”的破灭,开始新的重构过程。我们需要在新的一轮产业板块及分工中,尽量取得高端战略的实现,也需要在园区的规划与发展中做到空间和服务平台的适应性。【未来展望】 李铭卫告诉记者,在未来发展中,已有的主导产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将是园区经济发展的支柱。因此继续发展主导支柱产业是必然,重点则在如何发展、向什么方向引导,主导支柱产业的转型势在必行。根据产业发展规划,李铭卫表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概括主导产业的做大做强,即提升技术水平和规模化发展。 由于主导产业都是相对发展成熟的产业,
16、产业基础、上下游配套衔接上都具有相当的优势,因此也利于对更高水平技术和产品的引进。通过引进高技术水平的龙头项目,提升带动整个区域产业技术水平,是目前来说提升主导产业最简便也是最可行的办法。李铭卫说目前园区很鼓励企业将研发中心设立在园区也是出于提升产业技术水平的考虑。无论是技术还是市场的研发中心,都会为改变园区产业面貌甚至是人才结构提供较大的助推力。 同时扩大规模也是园区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诚然规模扩大与资源紧缺会形成一定的矛盾,但只要这种规模是向着“附加值高、消耗能源小”的方向前进,自然是能够缓解扩张与资源的矛盾。李铭卫表示,产业往“微笑曲线”的两端发展固然是好,然而没有了曲线底部的支撑,想必
17、笑容也没有那么美好。因此提升微笑曲线的下部,做得更扎实深厚,自然能笑得更多更好。 根据发展规划,园区将以新一轮国际产业调整和新技术转移为契机,以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突破和改善两头在外的车间式生产经营模式,提升主导产业技术发展水平和规模能级,引导和推动产业向产业链和价值链两端延伸,努力打造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内外销相对均衡、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电子信息制造业将着力引进高端的掌握关键技术的龙头项目及国内外有影响力的规模企业,通过引进和培育企业研发机构,建立和完善引进技术的吸收、消化和再创新机制,培育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项目和企业,推动产业向
18、产业链和价值链两端延伸。而机械制造则将围绕交通运输设备和医疗器械设备等优势行业,加大对龙头型总装企业引进和规模企业培育,加快产业规模集聚及由单一制造向系统集成为主转变,最终形成以规模总装企业为核心,企业相互配套,互为依托较为完整的机械制造体系。一、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发展现状 (一)园区经济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增 极。目前,我省通过国家审核设立的开发区共有 43 个。其中,经科技部批准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 个,经商务部批准的经济技术开发区 1 个,经海关总署批准的出口加工区 2 个,经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批准的省级开发区 38 个。同时,我省还有作为产业集中布局和城市
19、功能分区的其他各类产业园区(产 业 集 中 发 展区)147 个。截 至 2008 年 底,全省各类产业园区(产 业 集 中 发 展区)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4831 户,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 40.4% ;完成工业增加值 2285 亿元,增长 44.1% ,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 46.3% ,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51.5% 。 (二)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成为产业集聚发展和提升的重要平台。各地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产业、市场、区位等优势条件,强化经济环境建设,加速推进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向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聚集,全省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产业集中度达
20、到 46.3% 。随着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的不断增强和中小企业的不断聚集,德阳重大技术装备、绵阳数字家电、攀枝花钒钛、成都汽车、资阳车城、达州天然气化工、武侯皮鞋、夹江瓷都、遂宁食品、眉山铝硅、泸州白酒、南充丝纺服装等特色工业集中区加快发展的格局逐渐形成,产业特色不断强化,关联带动作用不断增强,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三)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全省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在实施充分开放合作中的重要载体作用,通过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了对国际国内产业转移项目的承载能力。2008 年,全省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省
21、外与外商投资额分别为 506.9 亿元和 116.9 亿元,分别增长 103.1% 和 59.4% 。京东方TFTLCD 液晶面板、中国铝业铝箔、广西玉柴发动机、贵州瓮福磷硫化 工 和 英 国 瑞 能 多 晶 硅、香 港 哈 通 PPS 等 一 大 批 符 合 我 省“7 +3”产业发展规划的重大产业化项目相继落地入园建设,充分说明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已经成为新时期我省承接产业转移的最重要载体。 (四)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阵地。近年 来,我 省 积 极 探 索 实 践,将 产 业 园 区(产 业 集 中 发 展区)作为统筹城乡发展、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
22、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阵地,加快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资源要素配置向园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通过壮大园区规模和经济实力,促进城乡就业,有力地缓解了我省就业压力。2008 年,全省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从业人员达 226.7 万人。其中,工业从业人数为 122.3 万人,当年新增工业从业人数 16.1 万人。 但是,我省园区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还不高,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部分中部省尚有较大差距,特别是作为经济后发展地区,在园区规划和产业布局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一是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较低。我省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主要集中在成都平原及周边,成德绵眉资遂六市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
23、区)数量占全省的 42% ,盆周和民族地区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多数产业园区建设发展水平、综合竞争实力相对较低,带动产业集群、集约发展的成效还不明显。二是规划水平不高,配套衔接不够。我省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总体上规划水平较低,大部分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产业发展规划未落实,普遍存在产业繁杂、企业扎堆的现象。园区产业定位不准确,与区域产业定位不衔接,园区产业功能分区不合理;多数园区尚未形成主导产业,产业链体系还较为薄弱,企业间关联度不高,真正谈得上特色鲜明、具有产业集中度的园区仅占 15% 左右。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内优势产业成链发展、关联发展、集聚发展、
24、集约发展、合作发展的格局尚未形成。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规划在较大程度上与城镇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不相衔接,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水、电、路、气、通信、环保、物流等基础设施与城镇规划建设体系配套不紧密,公共资源的综合配套水平较低。三是产业同构化趋势明显,无序竞争现象突出。一些地方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产业规划、产业定位未能充分体现当地的要素禀赋和产业特点,规划发展的主导产业类同现象突出,园区产业错位发展、互补发展、协作发展的格局远未形成;园区在项目引进过程中,过度依靠土地、能源价格的减让,无序恶性竞争现象突出,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园区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四是外向经济发展缓慢,外向度
25、不高。我省多数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以承接国内产业转移为主,引进外资在园区招商引资总量中的比重较小。出口加工区数量太少,内陆港、保税仓库、保税物流中心建设滞后,外向型经济发展不快。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产业园区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围绕全省“7 + 3”产业发展规划和“四基地”建设规划,按照“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的要求,明确各类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的主导产业定位,推进园区主导产业定位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相协调,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以及产业布局规划相衔接,将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作为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联动发展和发
26、展循环经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努力把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建设成为“7 +3”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支撑城市群、特色产业经济带形成更大的要素集合力和带动发展能力,为我省打造“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和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提供强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1.因地制宜原则。根据各地资源特点、产业基础、市场条件和环境容量,规划建设以现代制造业和生产服务业为主的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依据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围绕“7 +3”产业发展规划和“四基地”建设规划,建成一批布局合理、特色突出、功能完善的重点 产 业 园 区(产 业 集 中 发 展 区),支 撑 特 色 产 业 基 地(产业集群
27、)建设,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实施严格产业准入政策,杜绝承接淘汰产能,防止污染转移。2.关联发展原则。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展开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规划布局,发挥优势产业、优势企业的关联带动作用,推进龙头企业加强标准化建设和实施产品、技术扩散,支持园区内企业特别是“专精特新配”型中小企业开展协作配套,提高产业协作配套水平,推动产业、企业形成配套发展、错位发展、互补发展的良性格局,提升企业市场适应能力、反应能力和竞争能力。3.成链发展原则。坚持把培育完善优势产业链作为新的产业竞争格局下大力发展“7 +3”产业的重要路径,构建深化产业链整合发展的机制,推进企业、项目之间在产业链延伸方向上建
28、立相互配套、分工协作关系,形成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发挥作为优势产业链“链核”的龙头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的带动作用,推进产业工艺流程再造,提高制造能力、加工深度和产业附加值,切实增强企业对产业要素资源的配置能力、控制能力和综合成本消化能力。4.集聚发展原则。强化产业配套能力、公共基础设施和政策市场环境建设,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集成提升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推动产业关联的企业合理流动、入园发展,推动形成既竞争又合作的集聚发展态势,增强对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外产业的吸纳、集聚和辐射带动力,使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成为本区域产业集中度最高的区块,努力扩大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
29、益,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基地、知名区域品牌,不断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区域产业竞争力。5.集约发展原则。通过优势产业集中布局、集聚发展,推动企业精干主体、分离辅助,建立成链闭环发展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有效保护环境,实现资源节约利用、综合利用、循环利用,推进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强化集约节约用地,严格生产用地和生产辅助用地的比例,严格执行工业建设项目投资强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等控制性指标,努力提高工业用地综合利用效率。园区内严禁商住房地产项目开发。6.合作发展原则。坚持把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作为充分开放合作的重要平台,主动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立足省内区域经济合作,支持跨区域建立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
30、区),探索产业合作园区或“飞地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建设模式和管理运行机制。立足外向发展,争取建设一批出口加工区、内陆港、保税仓库(保税物流中心),提高产业园 区(产 业 集 中 发 展区)外向度。 (三)产业园区发展目标。1.省级以上开发区发展目标。抓住灾后恢复重建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政策机遇,加大省级以上开发区争取、扩区工作力度,支持 39 个极重灾县(市、区)符合条件的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申报省级开发区。到 2012 年前,力争全省省级以上开发区从目前的 43 个增加到 52 个以上,其中新争取国家级开发区 1个。2.产业集中度目标。到 2010 年,全省各类产业园区(产
31、业集中发展区)工业增加值达到 2700 亿元以上,年均增长 20% 以上,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 55% 。到 2012 年,力争全省各类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工业增加值达到 3900 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 60% 。3.产业园区规模目标。大力实施“1525”工程,即到 2010 年,力争全省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成长型特色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超过 20 个。到 2012 年,力争全省建成年销售收入超过 1000亿元的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1 个、超过 500 亿元的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5 个、超过 100 亿元的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25
32、个。4.产业布局目标。通过科学规划、整合提升、重点支持、管理创新,围绕全省“7 + 3”产业发展规划,建成一批以重点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为支撑的重要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每个市建好 2 个以上布局合理、特色突出、功能完善的重点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有条件的县至少建好 1 个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成为 本 地 优 势 产 业 的 支 撑、区 域 经 济 发 展 的 龙 头。到 2012年,力争全省形成 15 个左右主导产业增加值比重超过 70% 的成长型特色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 电子信息。成都高新技术开发区集成电路产业园、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园销售收入达 到 1400 亿 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