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4 ,大小:248.76KB ,
资源ID:10647986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64798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城市地理学考点.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城市地理学考点.docx

1、城市地理学考点填空题 50 概念解释 20 简述题 2 论述题 1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地理学1、聚落(1)人类在地表集聚的空间形式,即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2)它不单纯是房屋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直接有关的生活和生产设施。(3)是一个空间概念、一个社会组织概念、一个发展的概念。2、城市是非农业人口集中,以从事工商业等非农生产活动为主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中心,是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3、城市设定标准, 常见的设定标准有:(1)人口规模(2)人口密度(3)非农业人口比重(4) 行政地位和作用(5) 服务设施(6) 建筑物聚集程度(7) 职业构成4、建制的主要问

2、题我国市镇标准存在的问题:(1)城乡划分多采用行政地域的概念,而不是实体地域的概念。(2)统计口径比较混乱。(3)市带县体制的特殊性。因此,应当作出相应的改善,包括:(1)以真实反映实体地界的城镇概念作为统计单元。(2)建立不同空间尺度的互相衔接的城市地域概念,并与国际标准相接轨。5、城市地理学:发展历史,变化,不同理论流派(1)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2)西方城地的发展1920年以前 是聚落地理的一个分支内容 研究特征为:外部:把城市看作对外部环境的适应物。内部:简单描述其空间形式。19201950年 初步奠定研究重点阶段 研究贡献

3、主要有:(1)20年代的城市生态学派(2)对城镇群体研究的广泛兴起,尤其是中心地理论的出现(3)对形态学的浓厚兴趣 研究特点:(1)把物质环境的约束条件看成决定因素(2)以形态研究为主,缺少成因的动态分析19501970年 形成了独立的分支学科 分析学派的形成二战后城市大规模重建的需要 研究基础:理论基础实证主义 技术基础计量革命 三个转变:由求异转向求同;由文字分析转向数据分析;由描述转向预测 研究特点 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处理社会科学的问题1970年以后 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主要特征:与社会科学、政治学日益融合,整合到社会科学的体系中来。 主要学派社会学派;人文主义与行为学派;政治学与激进学派;

4、后现代与解构主义学派(3)中国城市地理研究的概况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城市化2、城镇体系3、城市地域结构 4、大城市、小城镇5、数量方法第二章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1、城市的区位(1)定义:城市的具体位置和具体分布。Or城市所占有的场所。城市区位和自然环境和经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2)不同区位的意义 见地理位置(3)(3)如何分析区位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指城市与地形、气候、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交通运输(株洲)、矿产资源(大庆)、旅游资源(桂林)、商业贸易等。政治文化地理区位:国家政策(深圳)、外交、宗教(拉萨)、军事、科技教育(班加罗尔)等。(4)结点、

5、中心、重心城市节点:在城市设计中的重要地块。中心:几何中心重心:当一个地理区内人口分布和开发条件差异较大时,假想按不均匀性进行加权,就会有一个偏向于优势区域的重心2、城市的位置(1)位置是某个地方对于这个地方以外的某些客观存在的东西的总和(2)城市的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其外部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结合的特点(3)有利的结合即有利的地理位置,必然促进城市的发展,反之亦然。城市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往往决定了城市职能性质的特殊性和规模的特殊性*第三章 城市化1、城市化城市化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村地域城市。,农业活动非。的过程。也即农村人口和非农活动在不同规模的城市环境的地理

6、集中过程,和城市价值观、城市生活方式在农村环境的地理扩散过程。2、城市化基本进程(1)集中城市化阶段(2)郊区化阶段居住的郊区化产业的郊区化工业郊区化服务业郊区化(3)逆城市化 (广域城市化)城市化在中小城市和乡村地域的广泛推进(4)再城市化:城市中心区的改造和更新3、城市化机制、动力(经济、社会、马克思学派、大卫哈维)一、城市化的发展动力1、第一产业是城市化的前提条件和基础 提供粮食、副食品和工业原料;提供劳动力来源;促进新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2、第二产业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3、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新方向4、经济增长与城市化经济增长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水平经济增长加速,二者正相关二、城市化的运行机制

7、1、以城乡人口迁移为特征的“推拉说”发达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把农村人口拉了进来,“拉因”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发展中国家,由于乡村破产使乡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造成城市人口的膨胀,“推因”造成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2、以社会控制和调节为特征的“系统分析模式”农村控制性次系统(主要通过农村各种组织机构、家庭和家族来实现。a)地方政府组织发挥组织功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逐步提高生活水平,打消移民念头;b)家庭、家族的牵制,婚姻状况、奉养父母、财产继承制度也是移民的牵制因素。)城市控制性次系统(通过寻找住房和职业的难易来实现)社会经济文化的调节作用(

8、a)背井离乡的农民进城需要一个各方面的适应过程;b)城市自身需要调节,多建房屋和创造就业机会;c)农村也需要调节,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改变产业结构,以适应失去劳动力的新情况。这三个方面调节失灵,往往会使移民返回原地)3、以资本流动为特征的政治经济学解释资本的三次循环理论(资本的第一次循环:在不变的劳动生产率的情况下,经过价值与剩余价值的生产,一部分以奢侈品方式满足资产阶级的奢侈消费需要,另一部分以工资货物的形式保证劳动者的再生产条件;由于资产阶级追求超额利润的动机导致资本的过度积累,刺激了资本的第二次、第三次循环,第二次循环包括固定资本投资和消费资金两方面,资本生产资金生产过程的投资和生产建城环境

9、的投资,消费资金包含在消费过程(如各种耐用消费品的消费)和为消费服务(消费建城环境);第三次循环指在科研技术以及各种社会消费。此理论的意义:弥补了单纯以人口衡量城市化水平所带来的问题)弥补了单纯以人口衡量城市化水平所带来的问题4、城市化类型(1)向心型与离心型(2)外延型与飞地型(3)景观型与职能型(4)积极型与消极型(5)自上而下型与自下而上型5、城市化度量:指标、如何计算(1)人口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每一城镇人口的平均数和平均增长率;人口密度和城镇密度;人口通勤率;人口就业结构(2)土地指标城市用地占总用地的比重;城市用地的转化速度(3)产业指标6、中国城

10、市化进程、问题、特点一、中国城市化进程(建国后)1、起步阶段(19491957) 发展最快的时期 内地工业城市得到发展,形成一批新兴城市2、大起大落阶段(19581965) 经济结构失衡 冒进期:5861 滑坡期:61653、停滞阶段(19661978) 城市化与工业化明显失调 沿海大城市经济受到严重损害4、恢复与发展阶段(1979年后) 恢复期(19791983):以农村为重点,逐步在城市试点推行一系列新政策。 小城镇高速增长期(19841991): 城市迅速发展期(1992年后):市场经济确立,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再度得到重视。 发展中也暴露出许多严重问题。二、基本特征1、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

11、 长期重工业领头,结构失衡 工业分散发展 忽视了服务业与基础设施的投入。2、城市化地域差异明显。3、乡村城市化现象突出。4、资本对城市发展影响显著。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与固定资产投资呈较大相关性,且不同的投资模式产生不同的空间类型。5、城市中流动人口和暂住人口迅速增加。6、城市发展存在严重的空间失控。7、世界城市化进程(了解即可)一、工业革命以后的世界城市化1、工业革命时期 工业化带动城市化,是其重要的特点。 伴随着殖民扩张的过程,使亚非广大国家向封建城市和近代城市相结合的二元结构转化。 世界城市体系逐步形成,城市中心由传统的封建国家向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转移。二、当代世界城市化1、城市化进程普遍

12、加速。发达国家城市化相对成熟,发展中国家构成全球城市化的主体。2、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大城市迅速发展。3、城市带发展迅速。4、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等现象在发达国家普遍出现。5、发展中国家仍以乡村向城市移民为主。第四章 城市的职能与分类1、城市职能分类城市职能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分为主导职能、基本职能2、城市的经济活动(1)基本部分(城市外部、区域中)(2)非基本部分(城市内部)基本活动为外地服务的部分,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所创造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的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这一部分活动称为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分为离心型和向心型基本活动)非基本活动满足城市内部需要的活动

13、,它随着基本活动的发展而发展3、B/N比(基本算法原理,不要求计算)(1)B/N比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部分与非基本部分的比值。基本/非基本比率(2)B/N比的计算方法(p99105)1、普查法,通过发调查表和现场访问获得每一个企业和单位基本和非基本活动的信息,最后都折合成职工数,进而得到整个城市的B/N比。2残差法,例如一城市有100000劳动力,其中20 000名明显属于以基本活动占绝对优势的部门,那末余下的80 000名按假设对半分为基本部分和非基本部分。这样,这个城市的B/N比为60 000:40000=1:0.7。这一方法的缺点是比较粗略,1:1的假设比率是主观确定的。3、 区位商法(或

14、宏观法)马蒂拉和汤普森首先提出这种方法其数学表达式为: i=1,2,3,n (1)式中ei城市中i部门职工人数;et城市中总职工数;Ei全国i部门职工人数;Et全国总职工数;Li区位商。Li大于1的部门是具有基本活动部分的部门。 (2)式中Bi为剩余职工指数。当Bi0时,Bi就为i部门从事基本活动的职工数。 (3) 式中B城市中从事基本活动的总职工数4、 正常城市法 举例来说,美国城市批发业职工比重的累积分布曲线在864个城市中,批发业比重最低的城市为0.01,第2位是0.2,第43位是1.4,第863位是16.9,最高的一个是18.7。阿历克山德森即把K值定为1.4,第43位以后的城市,批发

15、业都具有为市外服务的作用,大于K值的部分即该市批发业的基本活动部分。不是所有部门都象批发业那样存在于所有城市。有20以上的城市就没有采矿业,这时K值等于0.036个部门的K值加起来一共是37.7。意味着美国城市当时为本市服务的“正常的”职工比重应该在37.7左右,即B/N比约为1:0.6。5、 最小需要量法 乌尔曼和达西提出。它和区位商法、正常城市法的不同在于:他们认为城市经济的存在对各部门的需要有一个最小劳动力的比例,这个比例近似于城市本身的服务需求,一个城市超过这个最小需要比例的部分近似于城市的基本部分;把城市分成规模组,分别找出每一规模组城市中各部门的最小职工比重,以这个比重值作为这一规

16、模组所有城市对该部门的最小需要量。一城市某部门实际职工比重与最小需要量之间的差,即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把城市各部门的基本部分加起来,得到整个城市的基本部分。 数学表达式如下:EiaibilgP (1)式中Eii部门P规模城市的最小需要量;ai,bi为参数。ai,bi用下式求得:EijaibilgPi (2)式中Eij第j规模级城市中第i部门实际找到的最小职工比重;Pj第j规模级城市的人口中位数。4、城市的性质是城市职能的主要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起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第五章 城市体系1、城市体系:城镇体系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

17、,由一系列规模不等、各具特色、相互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 Key words:规模、职能、网络2、城市体系的特点(1)整体性(2)等级性或层次性(3)动态性3、城市的规模分布(首位律、位序-规模法则)1、 首位城市分布律(p123)首位城市在规模上与第二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国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成为首位城市。首位度全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的人口比值4城市指数 11城市指数(P1 P2 P3 P11为某位序城市规模按从大到小排列后的人口规模 S1 首位度较高)2、 位序规模法则(p125126)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一个城

18、市体系的规模分布a)Auerbach于1913年提出的:PiRi=K 后不断修改和发展,转换公式演变为:(Ri是位序) PiRiq=P1 即:lgPi=lg P1qlgRib)捷夫模式:当q=1时,c)双对数坐标进行回归分析,公式演变为:Y=a+bX 即 lgPi=lgP1-blgRi 可利用该曲线的斜率来分析规模分布的类型。3、 中心地分布模式Beckman于1958年提出的,其主导思想是:城镇主要经济职能是为周围地区服务。两个假设条件: (1)城市人口与其服务人口成一定比例,即:Pm=KPm (2)每个等级的城市均有一定数量的低等级城镇,即:Pm= Pm +SPm-1 最低等级城镇服务人口

19、为基层集镇总人口R1与自身人口P1之和。P1= P1 +R1 则: P1=综合得到:Pm=KSm-1R1/(1K)m 城市随位序的升高,规模呈指数增长。4、 熵最大化模式熵表示系统均衡的程度,完全均衡,则熵值最大。 Curry于1964年提出的: E=NlgNPilnPi 则:Pi=P1(1e-i/n)时,熵最大。4、空间分布、扩散空间扩散分为:传染扩散 等级扩散 重新区位扩散5、中心地理论1、克氏的中心地理论(1)基本概念中心地:向周围地域提供商品与服务的地点。中心商品与服务:中心地的职能,可分为不同的等级。中心度:中心地职能作用的大小。服务范围:商品和服务提供的范围。(2)假设条件均质假设

20、;经济合理性假设(3)主要内容区域有中心、中心有等级;中心区与补充区相适应,补充区以六边形为最佳中心地等级体系及其空间结构:市场原则(K3) 、交通原则(K4)、行政原则(K7)中心地数量关系:1261854- 131248192. 164229420582、廖什景观与克氏相比,其差异主要是:克氏以最大利润为组织原则,从高向低构建中心地;廖什以最小利润为组织原则,从低向高构建中心地。克氏以市场为出发点,适应于解释第三产业区位;廖什以工业生产为出发点,适应于解释第二产业区位。克氏体系的规模分布有严格的等级,同级中心地提供同类同量职能;廖什体系更为多样化,规模分布有可能是连续的,同级中心地提供同量

21、但不同类职能。廖什景观的矛盾性:与其假设前提的矛盾。3、中心地理论的评价(1)贡献采用了数学和系统的研究方法,是“20世纪地理学两大发现”之一。有多种应用的可能性。(2)缺陷假设条件不符合客观现实。适用于单纯农业区,不适用于城镇密集区。忽视了制造业对城市的影响。强调等级联系,忽视了横向联系。6、核心边缘理论1、均衡与不均衡增长均衡增长:增加资本,维持各部门均衡发展,打破贫困的恶性循环不均衡:在各部门之间,保持某种比例的不均衡增长 不均衡压力发展2、生长极理论生长极的概念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路径,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

22、些点就是具有成长以及空间聚集意义的生长极。核心对边缘产生的两种效果:负效果、正效果负效果:由于核心自身的利益,使边缘的劳动力、资金等流入核心区,剥夺边缘的发展机会。此时以前向联系为主,是极化作用的结果正效果:核心发展所得利益扩散到边缘,使边缘农产品及原料的销售量增加,就业机会扩大,次级核心发展等。此时以后向联系明显,是扩散作用的结果3、核心边缘模式核心对边缘的作用核心与边缘的四个基本空间作用过程:革新的扩散、决策、移民和投资核心与边缘的辨证关系第六章 城市内部地域结构1、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城市内部各种功能用地的比例、空间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的关系。土地利用的三大经典模式&图。1、同心圆

23、模式(1)采用人类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将人类的空间联系视为生物群落竞争和选择的结果。(2)忽视了人类社会文化层次的分析。(3)对现代交通考虑较少。1 中心商务区 2 过渡性地带 3 工人阶级住宅区 4中产阶级住宅区 5 高级或通勤人士住宅区1中心商务区 2批发和轻工业带 3低收入住宅区 4中收入住宅区 5高收入住宅区 6重工业区 7卫星商业区 8近郊住宅区 9近郊工业区2、扇形模式(1)在经济地租的基础上增加了交通运输线路的影响。(2)各功能区根据自己的交通通达性和环境的要求沿交通线竞争区位,呈扇形分布。(3)有些功能区有相互排斥的趋势。3、多中心模式(1)城市中除主要经济胞体CBD外,还有次要

24、经济胞体存在,构成不同的中心地和生长点。(2)城市在不同经济胞体的影响下形成一系列具有专业化特点的功能区和中心。(3)不同功能区之间有相互吸引或排斥的关系。2、中心商务区:判定、结构(1)定义:城市中商务活动和人流量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筑密度最高、吸引和辐射范围最大的地区,一般是地价峰值区。(2)CBD的界定CBD应符合以下条件:1)区域内常住人口密度最大;2)区域内商店、办公业密度最高3)人口流量最大; 4)地价最高调查时采用的指标:CBHI=中心商务区建筑面积总和/总建筑基底面积CBII=中心商务业功能用地面积/街区土地总面积CBHI1,CBII50%,该街区属于CBD。(3)CBD的内

25、部结构1955年,Murphy、Vance和Epstein 的研究:零售业集中区零售服务区办公机构区较弱的商业活动区1959年Scott对澳大利亚的研究:零售内圈零售外圈办公事务圈1972年Davis提出的零售业布局模式:一般便捷性干线便捷性特殊便捷性3、社会空间(1)概念:社会空间包括邻里、社区、社会区三个层次:邻里城市社会的基本单位,相同社会特征人群的汇集;社区占据一定区域,彼此相互作用,不同社会特征的人类生活公共体;社会区占据一定区域,具有大致生活标准,相同生活方式以及相同社会地位的同质人口的社会汇集。(2)空间结构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居住分布呈扇形沿交通线延伸。不同家庭结构的居住分布呈同

26、心圆状。不同民族、种族的居住分布呈团块状集聚。(3)影响因素:社会经济状况、城市化(家庭状况)、隔离(种族状况)4、感应空间:概念、如何制作图(1)概念感应人们从实际中感觉的(视觉、嗅觉、听觉)以及对整个过程的反应。环境一个人意外所有能影响感应的部分。行为人们对环境作出行动上的反应。感应空间1、结构性的;2、评估性的;3、个人感情性的。(2)城市意象图五要素路径人能够移动通行的道路,包括室内交往和交通的渠道,如街道,人行道;界限和边界区与区之间的分隔线(或障碍),包括线性的自然或认为的各种边界,如湖畔、斜坡、铁路。区或区域城内有特殊文化或经济属性的区域,如伦敦市中心的个子广场及其周围地区。枢纽

27、或节点为交通交汇或群众喜欢聚集的地点,如莫斯科的红场。标志人们用以识别方向和区位的参考物,如巴黎埃菲尔铁塔。第七章 重要城市类型一、新城1、田园城市(Garden City)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主张在大城市的周边建立以农业地带相互分隔、人口规模不大的一系列独立的新城镇,使之同时具有积极的城市生活优点和舒适的乡村自然环境,以疏散过分拥挤的城市人口。每个田园城市都包括城市和乡村两部分,城市以绿带环绕,布局上采用放射圆环格局,分区明确,人口限制在三万人左右,并成群地集结在大城市周围。第一座田园城莱彻沃斯(Letchworth)2、卫星城市(Satellite town)指地域上环绕大城市分布,

28、并与大城市在职能上保持联系,但又有相对独立性的城市郊区的中小城镇。美泰勒在1915年发表的卫星城市一书中提出在大城市郊区建立宇宙中卫星般的小城市,以解决人口超密度带来的弊端。1922年,英国建筑规划师恩温将田园城市理论发展成为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田园式卫星城镇,以疏散产业和人口,控制大城市规模的卫星城市理论。1924年在阿姆斯特丹召开的国际城市规划会议,明确把建设卫星城市作为防治特大城市的对策之一纳入会议宣言。3、新城(New City/New Town)新城就是指新建的城市(镇),后期也包括了大规模扩建城市(镇),它是相对于老城市改造而言的。新城概念的盛行源于英国战后的“新城运动”。早期指新建的

29、田园式卫星城,有着较严格的“既能生活又能工作、平衡与独立自足”目标和分担大城市人口疏散的职能。后期演变成具有所在地区经济开发中心的职能色彩,且应用于扩建的城镇。在美国,新城概念所指范围更为广泛,1968年美国“新城开发法”确定的新城范围包括:大城市周围新建城镇;在原有城镇基础上扩建的新城;远离大城市孤立的新城;市区或郊区内改建或新建的住宅区“城中城”等等。新城聚落(New Urban Settlements)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概念的限定和类型的划分:经济上是否独立自足,土地开发的方向,服务提供的完善程度、与周围原有城市的往来行为。4、新城建设的评价从国外新城建设的历程看,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1)规模不断扩大,并提供更多样化的机会和服务设施。(2)功能由单纯的大城市过剩人口和产业的“疏散点”,转向与落后地区经济开发有机结合的“疏散发展点”。(3)建设由注重在大城市周围均衡地新建城镇,转变为结合城市发展态势选择有基础的老城镇进行扩建。(4)规划思想上由单一注重田园式的社区平衡和独立自足,向提供多样化和自由选择等多元目标过渡,注重群众参与和社会规划。(5)设计手法由明确而统一的划分结构单元和邻里分区,向注重灵活的设计和开敞的格局过渡,强调交通和城市气氛的设计。对新城建设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1)新城建设耗费了巨大财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