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6 ,大小:41.34KB ,
资源ID:1064795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64795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宝鸡市教师资格证考试.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宝鸡市教师资格证考试.docx

1、宝鸡市教师资格证考试宝鸡市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第一章 教育和教育学第一节 教育的本质一、教育的产生(一)神话起源说:教育是由神创造的,其目的是体现神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二)生物起源说:把教育概念生物学化了,把教育看做动物的本能行为,否定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否定了教育的社会性、目的性和意识性;是偏颇而错误的观点。代表人物: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英国教育家沛西能。(三)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是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本能模仿。即:模仿是教育的起源。其将教育活动归结为无意识的模仿活动,否定了教育活动的目的性和意识性,因而是不全面的。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孟禄。(四)劳动起源说

2、:是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在我国长期占有主流地位。其主要观点是:1.教育在人类产生的时候就存在了;2.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3.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的语言产生为条件的,语言和教育是同时在劳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五)交往起源说:即: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此观点立足人与人的关系基础上认识教育活动,把教育理解为人类交往的特殊形式,有其先进之处。代表人物:我国学者叶澜等。二、教育的发展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始终。其形成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原始教育、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一)原始教育阶段:这一阶段教育的特点表现为:教育没有从人类的诸多活

3、动中分离出来成为专门的活动;教育内容和手段简单、粗糙、原始;人们受教育的机会均等。(二)古代教育阶段:包括奴隶社会的教育和封建社会的教育。1奴隶社会的教育:生产力的发展及私有财产和文字的出现,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和学校的产生。如:我国夏朝建立的“庠”、“序”、“校”,殷商和西周建立的“学”、“辟雍”、“瞽宗”、“泮宫”等都是当时的教育机构。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教育对象是:奴隶主阶级的子弟;目的是:培养官吏、文士、武士、政治家;在国外,古埃及、巴比伦、印度等奴隶制国家产生了宫廷学校、祭祀学校,欧洲产生了斯巴达、雅典两种各具特色的教育体系。奴隶社会教育的特点表现为:

4、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学校教育的内容趋于分化和知识化;学校教育制度尚未建立。2.封建社会的教育:统治阶级垄断官学控制教育大权,同时私学在民间兴起,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了文化的下移。我国隋唐以后的“科举制”对中国教育影响极大,应试训练成为教育的主要形态。官学、私学都已“四书”、“五经”和反映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的“三纲五常”为教育内容。欧洲封建社会宗教神学居统治地位,出现了两类教育: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教会教育以培养教士为目的,教育内容以七艺为主。即: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骑士教育以培养勇敢善战的骑士为目的,其教育内容为骑士七技。即:骑马、游泳、投枪、击

5、剑、打猎、弈棋和吟诗。这一阶段教育的特点表现为: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教育与生产劳动想脱离教育方法呆板、奉行强迫与棍棒教育,官学与私学并存。(三)现代教育现代教育的特点表现为:教育的普及性,义务教育形态出现和普及义务教育的年限逐渐延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形式多样化,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深入、系统,教育手段现代化、网络化;教育国际化。三、教育的内涵(一)词源学的解释:1.教:有效法传习之意;育:本意为生子,引申为幼儿、抚养、培养。2.先秦古籍的认识:a.中庸称:“修道之谓教”;b.荀子认为:“以善先人者谓之教”;c.学记讲: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d.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

6、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e.孟子.尽心上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对教育一词最早的解释。3.中外对教育一词在理解上的差异:a.我国教育有“外铄”倾向,强调对人的施教,是一种积极的陶冶和塑造,旨在从外部向人的内心输入个体没有而该有的品质;b.西方教育则提倡“内发”,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咨内而外引发出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二)教育的定义:1.广义: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2.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

7、要的人的活动。四、教育的本质(一)对教育本质的不同认识 1.上层建筑说; 2.生产力说; 3.双重属性说;4.多重属性说; 5.社会实践说;6.特殊范畴说;(二)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有目的的影响人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其含义如下:1.人类的教育活动是有目的的;2.教育是一种影响人的活动;3.这种影响作用于人身心的两个方面;4.它是人类的社会活动,反映了人与人的根本关系;第二节 教育的功能教育的功能:指教育在与人及周围环境相互影响中所发挥的作用。一、教育的社会功能(一)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具有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a.培养各种政治人才;b.培养具有一定政治素质的社会公民;2. 教育具有促

8、进社会政治变革的功能a.教育的普及化可以推动社会政治变革;b.教育通过传播先进的思想,弘扬优良的的道德,促进社会政治的变革;c.教育可以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二)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2.教育促进科技发展的功能 a.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b.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手段;二、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一)个体发展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1.个体的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人期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2.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人主观能动性四个方面。3.“四要素”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a.遗传素质是物质前提和基础,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可能

9、性;b.环境制约着个体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c.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起主导作用;d.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决定着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二)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主要体现为: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两方面:1.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a.教育促进个体观念的社会化;b.教育促进个体智力与能力的社会化;c.教育促进个体职业、身份的社会化;1.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个性化:是指个体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过程。人的个性化的形成依赖于教育的作用。a.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人的注意识,突出的表现为人的创造意识。b.教育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即:人的生新发展的个体差异性

10、;教育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主要通过不同的教育内容和不同的教育形式来实现。c.教育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教育的个体功能是本体功能,是核心功能。第三节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一、教育学的历史发展教育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这一时期教育学没有独立的形态,教育思想和观点只散见于学者的政治、哲学、文学和语录中;如:1.论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哲学、政治、伦理和教育的主张;2.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首创私学。在教学中,注重“学、思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温故知新”等命题;并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不愤不启、

11、不悱不发”等教学思想;倡导教师要有“以身作则、教学相长、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汉代以后,他的学说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教育的正统,对后世及世界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3.学记:是我国最早,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的教育文献,成书于战国后期,相传是孟子的弟子乐正克所做。4.朱熹:集宋代理学之大成者,提出了“明天理,灭人欲”的教育目的论。这一时期,在西方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出现了许多教育思想家;如:1.苏格拉底:总结出了“产婆术”。2.柏拉图: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提出了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他的另一部代表作是法律篇。 3.亚里斯多德:最早提出了“德、智、体和谐发展”的思想。他的名言是:“我爱老师,我更爱真理

12、。”代表作有伦理学和政治学。4.昆体良:在其代表作论演说家的教育中,系统地论述了教育问题,被誉为西方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成阶段从17世纪开始是教育学进入了独立形态阶段。1英国哲学家培根1623年,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2.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一书,提出了较为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他提倡“泛智论”和“班级授课制”,提出直观性教学原则,强调教师的作用;3.1776年,德国哲学家康德在格尼斯堡大学讲授哲学的同时,首开教育学讲座;4.1806年,赫尔巴特出版了普通教育学,这本著作被誉为教育学独立的标志;他是第一个运用心理学原

13、理来研究和解释教育问题的教育家;因而他也成为教育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5.英国教育家洛克代表作教育漫话;6.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代表作林哈德和葛笃德;7.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代表作人是教育的对象;8.卢梭提出了“天赋人权”的社会契约论,在教育观上,提出了“回到自然”的口号。代表作爱弥尔、新爱洛绮丝;(三)教育学的发展阶段1.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教育论一书中,主张用实证方法研究教育;2.1901年心理学的创始人冯特的学生梅伊曼,首先提出了“实验教育学”的思想,1908年他的另一个学生拉伊出版了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3.1916年,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出版了民主主义与教育

14、,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改造”;提倡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他的理论被称为“新教育”、“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其代表作有: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民主主义与教育;4.俄国十月革命后,出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1939年出版的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对我国的影响较大;5.1963年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布鲁纳出版教育过程一书,提出学科结构和发现法思想;6. 1956年,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出版教育墓表分类系统一书,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领域三大目标,建立了教育目标与评价理论;7.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了“教学过程做优化理论”;赞科夫提出了“教学与发展”理论;苏霍姆林斯

15、基提出了“全面发展理论”;8.德国根舍因提出了“范例教学”理论;美国马斯洛、罗杰斯提出了人本主义教育思想;9.1903年红色教育家杨贤江化名李浩吾出版了新教育大纲,这是新中国最早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四)当代教育学的发展状况(参见:p20-21)教育学的元理论:有关教育学自身的反思研究结果就形成了的教育学的元理论,即:关于教育学自身的知识体系,它标志着教育学进入了新阶段。、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史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学科。2.教育学的学科性质:a.属于社会科学,又具有人文科学的一些特点;b.是实践性极强的理论学科;c.是教师的

16、专业必修课,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科目;三、学习教育学的意义1.有助于树立科学的教育价值观;2.有助于掌握教育理论,熟悉教育的实践规范;3.有助于总结教育经验,探索教育规律;4.有助于其它教育理论的学习;第二章 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概念(一)教育目的的含义: 教育目的:就是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对教育要实现的结果或要达到的标准的预测或规定。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教育目的是对未来客观实在超前或预先的反映,所强调的是未来,注重预定的目标,其主要体现在国家政策、法规或教育、教学工作计划中。2.教育目的既体现为社会教育目的,又体现为个人教育目的。社会教育目的主要反映社会对于教

17、育系统的要求,即: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及其发展服务;个人教育目的则要考虑教育对于个体身心发展的促进,要求教育为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以及未来幸福生活的目标服务。所以,在教育目的设定过程中应考虑二者的统一。使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结合,并使社会教育目的对个人教育目的起到指导、调节作用。3. 教育目的首先是学校教育目的。a.学校是专门的育人机构,是人类文化发展和教育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的产物;b.学校教育工作者比一般的教育工作者具有更高、更专门的教育素养,其中包括较高的对于教育活动目的的设定、反思与理解能力;c.在设定的程序上,国家或学校在教育目的上会有较为全面的考虑。(二)教育目的与培养目

18、标的关系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培养目标则是不同性质、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学校教育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甚至可以是每一个具体教育活动的具体目标。(三)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的关系1.教育目的是学术概念,教育方针是政治概念;2.教育目的关注人才培养,教育方针规定教育发展方向;3. 教育目的对教育实践不具有约束力,教育方针体现国家意志,对教育实践具有强制性;二、教育目的的结构与功能(一)教育目的的结构:是指教育目的的构成部分以及各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1.是教育者期望的被教育者所要形成的素质结构;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具有什么素质的人;2.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具有何种价值观的人和在

19、怎样的条件下为谁服务的人;(二)教育目的的功能:是指教育目的对实际教育活动所发挥的作用。1.规范功能:如:对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方向、课程设置、教育内容、教师教学行为、学校管理等的规范;2.调控功能:如:对教育规划、结构、内容及教育活动的形式、手段、方法、技术都会起到协调、控制。3.评价功能:教育目的是整合所有具体的教育评价标准的精神内核,也是教育评价的最高原则;(三)教育目的的确立:是指在对人的培养目标进行选取的基础上,以一定形式对选取的目标进行的确定和确认。(一)确立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者从事教育目的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1.个人本位的

20、价值取向:指把个人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个人的发展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的主张。 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齐、康德、马斯洛萨特。其主要论点是:重视个人价值、个性发展及需要满足;并把此视为教育价值所在;认为教育价值的根本在于使个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使其需要得到满足,主张根据人的本性发展和自身完善这种天然需要,选择、确立、规定教育目的。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指把社会价值看成高于个人的价值,把社会作为制定教育目的根本所在的主张。代表人物:纳托普、凯兴斯泰纳、孔德、涂尔干。其主要论点是:教育目的是由社会需要所决定的,培养社会需要的人,就是教育目的。即: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

21、发,满足社会的需要。以上两种观点都走向了片面和极端,教育目的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定位应是:把人的个性化和社会化统一起来。即:教育应把满足人个体发展需要和满足社会需要作为基本的价值取向。(二)确立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1.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是指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的特性。a. 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b. 教育目的为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文化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所制约;2.教育目的的制定还受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a.教育目的必须符合人的身心发展需要和可能及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b.教育目的的确立要符合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程度、变化及个性需

22、求。(三)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制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的教育目的及精神实质(一)我国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方正的历史沿革1.清末的教育宗旨:a.中国近代史上由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始于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其对教育目的的表述,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b.1905年12月清廷成立了学部,第二年三月,拟定了“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宗旨;2.中华民国的教育宗旨a.1912年蔡元培提出了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于9月2日颁布施行。其内容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23、体现了受教育者和谐发展的思想。b.1929年3月,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的较为完备的教育宗旨。但却是“一个政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专制主义统治的体现。3.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目的1.1949年全国第一次教育工作会议确定了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见p34)2.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的问题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一表述,对以后

24、教育目的的表述影响较大。3.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指出:“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4.197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宪法中,将1957年和1958年提出的教育目的融为一体,成为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教育目的的最权威的表述(见p34);5.1981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了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两个结合),在同年11月召开的五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又作了新的表述:(见p34)6.1982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少年儿

25、童,在德、智、体方面全面发展。”7.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四有新人”的教育目的(见p35);8.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了九年义务教育的目的;9.199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中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0.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现阶段最权威的表述。11.2001年,国务院关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

26、决定提出了“三个面向、三个代表”的思想(见p35);12.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国华纲要中提出(见p35);(二)我国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1.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途径;3我国教育的培养目标;二、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结构1.德育;2.智育;3.体育;4.美育;5.劳动教育;三、我国教育目的的落实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的核心。(一)注意问题:1.创造精神;2.实践能力;3开放思维;4.崇高理想;(二)必须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1.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的关系;2.德、智、体、美诸育之间的关系;3.全面发展与因

27、材施教的关系;4.全面发展与职业定向的关系;第三章 学 生第一节 学生的本质一、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一)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二)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三)具有获得成人关怀的需要二、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一)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三)学生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学习第二节 学生发展一、学生发展的规定性1.从不成熟到成熟;2.从无知到有知,实现人格完善;3.从自然人到社会人;二、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一)发展的不平衡性;(二)发展的顺序性;(三)发展的阶段性;(四)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五)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三、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 遗传素质、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

28、一)遗传素质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遗传决定论是错误的;(二)环境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环境对人的发展会产生重要影响,但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三)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主导作用教育对个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但教育万能论也是不正确的;(四)主观能动性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四、学生发展的一般任务1.童年期; 2.少年期; 3.青年早期;第三节 学生学习一、学生学习的实质学生的学习是指狭义的学习。是由学校这一专门机构负责组织,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前人所积累的知识经验的学习活动。二、学生学习的方式(一)学习的分类1.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从知识获得的途径分);2.自主学习与他主学习

29、(从学习的人性基础及教与学的关系分);3.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从新旧知识的联系分);4.竞争性学习与合作学习(从学习者之间的关系分);5.继承性学习与操作性学习(从学习者与文化的关系分);6.符号性学习与操作学习(从学习内容与手段分)(二)现代学习方式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些学习方式的优点在于: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和问题性。1.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其特点是:“我要学、我要学、元认知”;2.合作学习: 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学习。其特点是:互助性、互补性、自主性、互动性。3.

30、探究性学习:(p55)可分为两种类型:接受式探究和发现式探究;其特点是: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第四章 教 师第一节 教师的本质教师:就是在学校中承担教育、教学任务,以教书育人为主要职责的教育专业人员。一、教师劳动特点(一)复杂性1.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决定了教师劳动的复杂性;2.教学任务的多元性,决定了教师劳动的复杂性;3.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师劳动的复杂性;4.教师素质要求的全面性,决定了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二)创造性1.学生个体发展的变化性,决定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2.教学中的个别性,决定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3.教师必需的教育机智,决定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三)示范性1.教师的人格感化为学生做出了榜样;2.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决定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3.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需要示范性;(四)长期性1.人才培养的周期性,决定了教师劳动的长期性;2.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的过程,是教师长期劳动的结果;5.空间的广泛性和时间的连续性;无论校内校外,只要面对学生随时都可能处于劳动状态;6.个体性和集体性教师的劳动过程以个形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