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2 ,大小:34.27KB ,
资源ID:10630547      下载积分: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63054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分别定品第八127pptConvertor.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分别定品第八127pptConvertor.docx

1、分别定品第八127pptConvertor分别定品第八本论中贤圣品、智品、定品这三品讲述灭、道二谛,即无漏的生死还灭因果。贤圣品讲灭谛的内容,智品和定品讲道谛的内容。又贤圣品是说明无漏果,智品是说明无漏因,现在所要说的定品是明无漏缘。由于诸无漏圣果的获得是因智慧而证得的,而智慧是因定而开发的,智一定要待于缘定,然后始能智慧增长,所以在讲了智品之后,接着就讲智慧所依的定品。1佛法分教、证二法,学佛的人首先要学习佛教教理知识,然后依理起修,通过精进修法而证悟佛法,成就解脱。禅修是对佛法的实修方法,因为佛见众生根性不一,习气垢病差殊,所以说种种差别之修行法门,无量法门虽别,目的无不要众生出离生死得解

2、脱。因定,是将散乱的心念集中于一处的意义,故定或名静虑,是静止念虑散乱的意味。所以古人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正定是佛教全体通有的思想,如三学中的定学,不论大小乘,都很重视的。修学佛法者,一定明白并要重视禅修的重要性及其意义。 2第一章 颂词(三十九颂)静虑四各二,于中生已说,定谓善一境,并伴五蕴性既知如来正法寿,渐次沦亡如至喉,是诸烦恼力增时,应求解脱勿放逸。第二章 本品大纲本品中共分为三大科:一是说明定的功德;二是说明正法住世;三是说明造论的宗旨;3第一部分讲定的功德属于六百颂里的正文,也是本品中主要的内容。在讲定的功德时,那所依的定先讲。而说明诸定中又分为四层,第一是说明色界的四种禅

3、定,第二是说明无色界的无色四空定,第三是说八等持,第四说明诸等持。此中分别说明禅定中,着重说明定的种类分有四禅、四无色定等,每一种定都有近分定和根本定。然后再说明定的作用,在于产生无漏智和引发神通等。最初的无漏智产生即见道时,必须依九种能产生无漏智的禅定中之一种方可,又这也是辨别那4些什么是定、定有几种、依哪些定可以见道都分不清楚更何况得到定,却自称开悟见道者真假的一种方法。最后是迴向的颂词,是论主劝学,希望正法久住及说明造论宗旨。第三章 明无漏缘就此品中总分三段:一、明定功德;二、明正法住世;三、明造论宗旨;5第一节 明定功德就明定功德中分二:一、明所依诸定;二、明能依功德;第一项 明所依诸

4、定就明所依诸定中分为四段:一、明四静虑;二、明四无色定;三、明八等至;四、明诸等持;一、明四静虑论云:已说诸智所成功德,余性功德,今次当辨,于中先辨,所依止定,且诸定内,静虑云何?6颂曰: 静虑四各二于中生已说 定谓善一境 并伴五蕴性 初具伺喜乐后渐离前支静虑四各二:我们说色界的静虑有四种,四种静虑中每一静虑都有两种类,一是生静虑,就是四种禅天,二是定静虑,是所修的禅定。于中生已说:四禅各两种静虑,就是生静虑跟定静虑,其中生静虑的体于世间品中已经说过了。 7定谓善一境:这定静虑的体,是善的心一境性。虽静虑也有染污定,但是总的来说静虑的体是善的性,即是善的心一境性,心集中在一种境上就是等持。善的

5、等持是这定静虑的自性。并伴五蕴性:假使它的助伴加上去一起讲的话,那五蕴都有。识蕴是他的心王,那受蕴、想蕴、行蕴是心所法,相应的还有心所法中的四相生、住、异、灭,得等都是俱有法,还有定共戒是色蕴,所以说五蕴都有。8问:为何唯色界定名静虑,而无色等持不名静虑? 这静虑从它殊胜的、超胜的方面来说叫静虑。色界的定是殊胜,所以唯色界的定叫静虑。无色界的定,虽然也是定,也有慧的果,但是不殊胜,故不能叫静虑。色界的定是有何殊胜?一、谓诸等持内摄十八支;在四禅定、四无色这八种等持中,摄十八禅支的只有四种静虑,这是第一殊胜。 9二、四种静虑止观均行,最能审虑;无色界是定多止少,未到地定、中间定,观多止少,都不均

6、行。是第二殊胜。三、名现法乐住;现前所得法的乐,就是这四静虑这功能,所以它是现法乐住。是第三殊胜。四、名乐通行;得了四禅的叫乐通行,殊胜的乐通行,也是唯色界四禅才有。是第四殊胜。从这几方面说,这四种定特别殊胜,所以它有这资格叫静虑,其它的定不具这些殊胜的,就不名叫静虑。10问:四静虑的体都是心一境性,为何而分一禅、二禅、三禅、四禅 ?下以颂词回答。初具伺喜乐,后渐离前支:四种禅定名就是据它们的禅支不同来分的。谓初静虑里有伺有寻,也有具喜,具乐,寻伺喜乐都有。后三种定,一个个离开前面禅定中那一支。是挨了次第来离的,如二禅离开第一的寻伺,那就是无寻无伺,第二静虑是定生喜乐,喜乐还是有,但是寻伺没有

7、。第三静虑,不但寻伺没有了,而喜也没有,但是还有乐,名离喜妙乐定。11第四静虑,乐也没有,寻伺、喜当然已没有了,渐离前支,所以说这是挨了次第离的。虽然都是心一境性,但是从禅支不同分了四种禅定。 二、明四无色定论云:已辨静虑,无色云何?颂曰: 无色亦如是四蕴离下地 并上三近分总名除色想 无色谓无色后色起从心12 空无边等三名从加行立 非想非非想昧劣故立名无色亦如是:无色定体,也是跟色界四禅定一样有四种,四无色定也各有二种,也有生静虑跟定静虑。即四无色天与四种无色定,生静虑在无色界的体,在世间品说过无色界有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等四种。四蕴离下地:四种无色定与色界四禅定相同处,

8、也是善性所摄的心一境性,无色定的心的主体是等持,心一境性那三摩地, 13但是,没有禅支。四蕴;所不同的就是无色定他的助伴却只有四种蕴,因没有色蕴,而色界的助伴是五蕴。离下地;这心一境性的体相也是不一样的。它一一离开下地分了四种。第一是离开了四静虑的投生,就不投生在四静虑,往上生可以生第一空无边处;第二是若离了空无边处生,就是空无边处的投生把它去掉了,再不投生了,往上,识无边处;14第三是离识边处的生,生无所有处;第四是离无所有处生,立一非想非非想处。总是离开下地而安立上地的名字,这样一一离下地,有四种层次不同。并上三近分,总名除色想:这四个根本的无色定,及上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三个

9、根本的近分定,这七种都除色想,都没有色法。为何只有三种近分定?因空无边处的近分定不能叫除色想,由于修空无边处的近分定的时候,要缘上边的15空无边处是欣静、妙、离,又要厌恶第四静虑下边的粗、苦、障,对下地生厌心,就要看第四静虑的色法,所以说它不能除色想,还是要缘色的。而上边的几种根本定跟近分定是不缘色的,都可除色想。无色谓无色:什么叫无色?无色界中没有色法的,色蕴没有的。色蕴是变碍为性,要变化的阻碍的东西,在无色界是没有的。依大众部、化地部等说,无色界中也有色法,因为色极微细,天眼看到的色,对我们凡夫说等于是没有一样。16问:无色多劫,色相续断,后没生下,色从何生?意思是说无色界他的寿命很多长,

10、空无边处两万大劫,非想非非想处八万四千大劫,这时间是很长的,那这色法早就断掉了,后来于无色界要死时,没有出轮回还得要投生。生到下边色界、欲界的时候他这色从哪里来?下以颂来答。后色起从心:后色;后来投生那色法,从心里起来的。过去的色的异熟因,就是过去色法种子熏习在心中,这熏习的功能17现在成熟了。他要投生下边来的时候,这心里边熏的异熟因的色法成熟了,可以生成现行,从心里又生出色法来了。这是论主根据经部的解释。据经部来说,这色、心的种子都可以熏习,在色上也能熏习,在心上也能熏习。在入了无心定时候,心没有了,那种子都熏在色之这身体上;如果得生无色天去,色法没有了,那这种子的熏习都集中在心里。空无边等

11、三,名从加行立:空无边、识无边、无所有处,这三名字从他修加行的时18候安立的。修加行的时候,有一类人思想境界很高,感到有色法总是有过患的。他就是要超脱这色法,就想无边际都是空,把色就空掉它,以这样加行来修,修到的一个果定就叫空无边处。即使空还有这空在,总是还有心外有物,就是连这个空也不要,只想自己识无边,整个的充满自己的识,这是内心。这观空那境都去掉,能观的识留住,这样观无边的识,以这样地修加行,最后得到的识无边处。19又感到有个内心,无边的内心还不好,内心也不要,这样地修加行把能缘的识也没有了,入无所有处定。这就是说前面三种无色定,都是从加行而安立名的。非想非非想,昧劣故立名:最后,非想非非

12、想处,它当体暗昧。这类的行人就是更高一层,他想:无所有处还有这思想,现在把想也要除去非想。无色界中色已没有了,再想也没有了,就心生害怕没我了,所以要非非想,就是想留一点点,这样“我”就还存在了。这种想是昧劣想,20并不是没有想,有一种含糊的力量很微弱的想。这非想非非想是当体立名。三、明八等至所谓定是有七种名称的:一、三摩咽多,此云等引;二、三摩地,此云等持;三、三摩钵底,此云等至;四、驮衍那,此云静虑;五、质多翳迦阿罗多,此云心一境性;六、奢摩他,此云止;七、现法乐住。此中等引、等至、静虑三者,通于有心无心,余下四种唯是有心定。其次,等持、心一境性二者,通于定地与散地,余下五21种唯通定地。这

13、里所说等至,只是七种定名中的一种,其义理如何,以下来分别说明。 所谓的等至,是定之别名。梵名三摩钵底,在定中身心平等、安和谓之等,定能令至此平等位,故名为等至。是唯定而非散地。通于有心、无心,若有心定则其心离昏沉与掉举而为平等,以定力得至此等,故谓之等至。若无心定,则约定中依身大种平等,而名为等至。22明八等至就中二:一、总明;二、别明;(一)总明八等至论云:已辨无色,云何等至?颂曰: 此本等至八前七各有三谓味净无漏后味净二种 味谓爱相应净谓世间善此即所味着无漏谓出世23此本等至八:根本的等至有八种。即是以上所说的四静虑及四无色定,名八等至。前七各有三,谓味净无漏:前七是指从初禅地到无所有处,

14、这七种等至各有三种:(1)味等至;能够味着的那禅的味道的,就是与爱著禅味相应的等至为味等至。(2)是净等至;有漏的禅定,是有漏善,不是无漏善。前是与爱相应,此是与无贪无瞋、无痴与这些白法相应的世间善定,为净等至。24(3)是无漏等至;即是出世的无漏定名无漏等至。后味净二种:后是指非想非非想处那等至,是没有无漏的的,因为他的想这心的力量非常的昧劣,无漏法生不起来。所以要除掉无漏等至,只有味等至、净等至两种。以下是解释什么叫味?什么叫净?味谓爱相应:所谓的味,是跟爱这贪心相应的,但这爱不是欲界的五欲之贪,就是贪着这禅味,相应的那定就叫味定。25爱为何称为味?爱有味的作用,能够贪爱着这禅之味道之爱叫

15、味。净谓世间善,此即所味着:所谓的净,世间有漏的善定就叫净。就是前所味着的那定境。本来是净定的,一生起爱着心,净定就失掉了,而失掉之后就生了染污定,还是想到以前那灭掉的那净定,就深生爱着,这就是味定。无漏谓出世:无漏定就是出世定。反过来说是没有爱的。也无所味着的,是染不上的。 26(二)别明八等至别明八等至就中有二:一、明静虑支,二、明净等等至。 1、明静虑支明静虑支中分六:一、明静虑支;二、明支体;三、明染无支;四、明名不动;五、明生受有异;六、明起下心; (1)明静虑支数论云:于四静虑,各有几支?27颂曰: 静虑初五支寻伺喜乐定第二有四支内净喜乐定 第三具五支舍念慧乐定第四有四支舍念中受定

16、静虑初五支,寻伺喜乐定:初静虑中具有五支,第一支是寻,第二支是伺,第三支是喜,第四支是乐,第五支是等持。第二有四支,内净喜乐定:第二静虑中只有四支,第一支是内等净,净是清净的信心,第二支是喜、第三支是乐、第四支是等持。28所谓内等净就是信心,初禅已经离开五欲,此时又离开了初禅入二禅定,初禅定中定中也能生喜乐,但此中是信心生起来了,那是极大的喜乐,最高的喜就是在二禅定。第三具五支,舍念慧乐定:第三禅定也是具五支。第一支行舍,这里指的行舍,是大善地法中舍心所法,是属于行蕴的叫行舍。(舍有几种,一是受舍,一是无量中舍),同样名为舍,但是有不同的。第二支是正念,第三支是正慧,第四支是乐受,第五支是等持

17、,每一定中等持都是有的,如果没有等持的话,那就不叫定了。29第四有四支,舍念中受定:第四静虑也有四支。第一支是行舍清净、第二支是念清净,第三支是非苦乐受之舍受,就是中受。第四支是等持。(2)明支体论云:静虑支名,既有十八,于中实事,总有几种?颂曰: 此实事十一初二乐轻安内净即信根喜即是喜受30此实事十一:四禅定共名有十八禅支,实际上的体只有十一种。初二乐轻安:初禅、二禅的乐,喜乐的乐是属于轻安的乐,不是乐受的乐,跟第三禅的乐受这受乐是不同的,所以第三禅要加一个乐受,这没有重复,因轻安跟乐受并不是一个东西。据有部的说法,这初二禅的乐是轻安,在定中没有身受的,在定中都是意识的活动的范围,前五识都不

18、起作用的。31经部的说法就不同。经部说初、二禅的乐是身乐,是有身乐的,不是轻安乐。为什么?于定中全身舒服的感觉是身识的,这身识不是对外的触的身识,是定中起一种轻安风,这轻安风顺着起身识,这身识就领纳这舒服的受,遍身充满。这是经部说有身受乐,这不是轻安乐。经部准许在定中有身识的,而有部说定中身识不能有。内净即信根:第二禅的内等净就是信根。初禅离欲界散地的染污,当第二静虑得到之后,初禅定地的染污也离掉了,这时生起极大信心,极大欢喜叫内等净。32内;离外就是内,等;是均流。因寻伺都是去攀缘定外的事情,二禅是离寻伺,即离开外边的鼓动,离寻伺的鼓动后,能在定中平衡地等流下去。净;就是信,信是澄净为相。喜

19、即是喜受:所谓喜就是喜受。喜即是喜受:所谓喜就是喜受。这就是把这十一体中有混淆的,或者其他的部不同说法的,特别标一下;上座部等还有其他的部说,在心所法中还有一个体,不是属于喜受的,那就是说离开受以外还有个喜的。心所法中喜是有体的,不是喜受。33对这说法有部不承认,这喜不是你们所说的心所法里一个喜心所,是受心所里那喜受。这是把十八个禅支,归纳成十一种体。 (3)明染无支论云:诸静虑支,染静虑中,谓皆有不?不尔。云何?颂曰: 染如次从初无喜乐内净 正念慧舍念余说无安舍34 染如次从初,无喜乐内净:染污定从第一静虑开始,挨了次第说。第一禅,染污定里没有离生喜乐。因为离生喜乐是离开烦恼而产生的喜乐。既

20、染就没有离烦恼,没有离染,那喜乐也生不起来的。得了初禅,把欲界的那些恶不善法、五盖除掉之后,就能生起极大的喜乐叫离生喜乐。这说染污的初禅,不等于欲界的染污,那就是说染污的初禅,他本地的染污没有离掉,就没有喜乐支,这喜乐是要离开了烦恼才生的。35第二禅的染污定;内等净本是清净的,现在被第二禅的染污这烦恼的混浊势力搅乱了,内等净这一支也没有了,因此,第二禅定中缺了一内等净。正念慧舍念:此中说明第三禅的染污定;第三禅的原正念、正慧二支是对治第三禅的这心乐的,因为心乐是极重的乐,有慧对治它,不会耽着它。现在既然是染污定,被第三禅的乐所搅乱了,这正念、正慧两支不起作用了,就没有这两支了。第四禅的染污定,

21、舍、念清净两支没有了,36为什么?不清净了,烦恼染污之后,就谈不上清净了,所以舍、念清净两支也没有了。所以说染污定,本来是十八支中,要减掉那么多支,这是正规的说法。余说无安舍:这是另外论师的一种说法。他说:既然说这些是染污定,染污的定当然就没有善法。而轻安、行舍是大善地法是善的,那没有善法的染污定中也就没有轻安、行舍二种,并不是说前面所说的那些支都没有。二种说明中,第二种论师的解释,好像是不正规的解释,由此,一般是采取第一位,比较是正规的解释。37 (4)明不动论云:契经中说,三定有动,不动第四,依何义说?第四禅定名不动,于世间品中讲过,这里再重复说明什么是不动?经中说初禅、二禅、三禅这三种禅

22、定是有动的。初禅是寻伺所冲动,寻伺是动的;二禅是喜所冲动;三禅还有出入息;唯此四禅定中,喜、乐都没有了,出入息也没有,故名不动。故问:第四禅定不动的意思,是依据什么来说的?38颂曰: 第四名不动离八灾患故八者谓寻伺四受入出息第四名不动,离八灾患故:此色界第四禅之所以名不动,是因为其离八灾患故。八者谓寻伺,四受入出息:所谓八种灾患,就是寻、伺两种,苦、乐、忧、喜四种受,及入、出息两种,一共是八种。这八种是灾患的因,一切灾患从此而来。第四禅这八种都没有,那就是不动,不会有灾患了。即三灾都碰不到,为什么?因四39禅中寻伺已没有了,故初禅的火灾也就不会有;那极喜的受没有了,故二禅的水灾也就不会有;再是

23、四禅定中入、出息已没有了,故三禅的风灾也不会有。三灾不到的地方,因此说四禅是灾的顶。这是依灾所不能动的一种解释。另外,其他的论师也有其它的解释:说此第四禅定之所以名不动,如灯点在密室中,没有风吹故很稳定,不会闪动,照物也是最清楚的。第四禅如密室中灯,是有此功能,故名不动。这两种解释是从不同角度来看问题的没有矛盾,而且都可以应用。40 (5)明生受有异前面说定静虑是指修法而入定中的,而生静虑就是指生在天上,那二者的受就不一样的。不要将生静虑跟定静虑混淆成一种,而是两种不同的。为什么?在定中是没有前五识的,若是生了初禅、二禅天的是有前三识的作用,即眼、耳、身这三种识还能起作用的,因为没有段食,鼻识

24、跟舌识就不起作用了。所以说生静虑跟定静虑是有差异的,这就特别地说明二者之受有不同的道理。41论云:如定静虑,所有诸受,生亦尔不?不尔。云何?颂曰: 生静虑从初有喜乐舍受及喜舍乐舍唯舍受如次生静虑从初,有喜乐舍受:在生静虑中,就是生到四禅天去,这不是定中的事情。四禅天的天人,初静虑有三种受,第一种是喜受,意识相应之心受;第二是乐受,三识相应,就是说在初禅,他有眼识、耳识还有身识,因为有寻伺;第三种是舍受42舍是有的,当喜乐受不起的时候,就是舍受。及喜舍乐舍:及喜舍,第二静虑有喜受、舍受两种受相应。第二静虑无寻无伺,前五识就不起。因寻伺是对外的,无寻无伺就是没有对外的身识,跟身识相应的乐受也就没有

25、了,只有意识相应的心受了,即有喜受、舍受。第二禅如此只有喜受、舍受。乐舍,第三禅有乐与舍二种受,三禅的乐是与意识相应的心乐, 而身乐是不会有的。因无寻无伺,身识是不起的。舍受是与第六意识相应的,也是有的。43唯舍受如次:第四禅只有一种舍受,是与意识相应的,前五识是不起的,因没有寻伺故不起的。从四种禅定中所具的受支,就说明定静虑跟生静虑的受不同的, (6)明起下心论云:上三静虑,无三识身,及无寻伺,如何生彼,能见、闻、触,及起表业?非生彼地,无眼识等,但非彼系也。所以者何?44问:二禅以上无寻无伺,眼耳鼻舌身都不起作用了,是不是二禅以上看不到,听不到,什么都没有的?不是的!照样能看,能听,能说话

26、,但是,这能说话、能见、能听、能看的识,不是二禅所系的,也不是三禅所系的,是用下地初禅的识来做这外边的那些事情。是怎么起的?以下解释上地起下心的道理。颂曰: 生上三静虑起三识表心 皆初静虑摄唯无覆无记45生上三静虑,起三识表心:生到上面三种静虑也可以起眼识、耳识、身识,也可以起发表的心。也能看,也能听。身上触东西也能够碰的到,身表、语表都能发,这些是从哪里来?当地他们是没有的,但是,可以借初静虑的识来用。如三禅没有寻伺,不能发表,三禅是没有三识,不能看、不能听、不能触,这是用初禅的识那个心,作它的识来用的。皆初静虑摄:由于上地有自在权了,故用下地的是很容易,下地的用上地的是不能46用的,没有这

27、自在权。所以说能起变化心一样,把下地初禅的那地的心拿来用就是了,起下面的初禅的眼识、耳识、身识三种识,那就能看、能听、能触,以初禅的发表心能说话、能动作。唯无覆无记:于三性中唯是无覆无记的。为什么?因下地染的心已经断掉了,不会起了,下边的善心也不起,是因下地劣,而上地殊胜,不需要下边的那劣的善心。那就起中庸的无记了,不属于善,也不属于恶,那这也比较容易起的。47例如:身识,是威仪无记;起下边的眼、耳两识,修得的是通果无记,假使泛尔起的,不是修得的是威仪无记;发表心说话、动作的心也是威仪无记。这是一般的这么解释。 2、明净等等至所谓明净等等至,即是要说明净等至、染污等至、无漏等至,这三种等至的道

28、理。48明净等等至就中分九:一、明初得等至;二、明等至相生;三、明顺四分定;四、明修超等至;五、明等至依身;六、明等至缘境;七、明等至断惑;八、明近分差别;九、明中定不同; (1)明初得等至论云:如是别释静虑事已,净等等至,初得云何?49颂曰: 全不成而得净由离染生无漏由离染染由生及退全不成而得,净由离染生: 八种等至就是说八种定,即四禅定、四无色定,这八种根本等至中不包括近分定。就是说从初禅到无所有处七种等至,所谓全不成而得,指从前是一点也没有成就,现在才开始得到净的等至,此是有漏的善定。简单说就是全不成的,由这么二种因缘得。一是离了染得到这定,二是投生来也可以得到这定。50第一种缘是离染得

29、;谓他身在下地时,把下地的烦恼断掉,得到上地的净定。假使说生在欲界,修定而入初禅的定,把欲界的烦恼断掉了,得了初禅的根本定,这根本定得到就是净定,为有漏的善定,不用无漏法。这是一种。第二种缘是由受生,投生也可以得。从上地生自地,以前在得了这地,已经成功了这地,生到这地来时候,自地的有漏善定也就得到了,从投生来的,也可以得到。51无漏由离染:无漏的定怎么得?由离染得。无漏等至只有一种缘,要离了下边的染,必能得上地。因为是无漏道故,无漏道不受生的,是三界所不系的,没有受生得的。这是无漏只有一种缘,离了染之后,用无漏道离染,得到的这上面定,就是无漏定。染污定是怎么得?染由生及退:染污等至由二缘得。一

30、种是由受生,谓从上地死掉之后,退到下地来了,这时下地的染污定得到了。第二种是由退得,假使离开初禅之初地的染污的,52后初地染污生起来了,这离染退掉了,这时得到的初禅的染污定,有两种方式。 (2)明等至相生论云:何等至后,生几等至?颂曰: 无漏次生善上下至第三 净次生亦然兼生自地染 染生自净染并下一地净 死净生一切染生自下染53无漏次生善:无漏,指无漏的等至,就是无漏的定。次生善;“次”是挨着义。这无漏定的相生是无间而生善的。这善就是说无漏的善,跟那有漏的善都包在其中,就是无漏的定挨着生的可以生有漏善定,也可以生等流、无漏的善定。上下至第三:上下,于上下地中,善定可以上,也可以下。至第三;是善定

31、它生的范围是上下各是到第三位为止。往上到第三,往下也到第三。而第四是太远了,就不能生了。假使初禅自己生自己当然可以,54往上生时,初禅生二禅可以,生三禅也可以;若想四禅就不行,因为太远了,力量不够。以下分别说明相生情况:如初禅的可能性,无间就是挨着次第生了,可以生六种定。初禅自己是第一,二禅是第二,第三是三禅定;到三禅为止,而且这三种禅定中净、无漏都可以生,有漏生有漏的,有漏生无漏的,无漏生有漏,无漏生无漏都可以。初禅这样往上生是三地,三种等至,每一等至有净、有无漏,一共是六种,所以说初禅无间生六等至。55无所有处是说通无漏的最高的等至,无所有处同初禅一样通有漏无漏,既然讲无漏的,有顶就不能摆进去了,无漏最高的定就是无所有处。无所有处它无间能生七等至,先说往下生,无所有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