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28.70KB ,
资源ID:1062873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62873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重庆制造业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劣势分析与研究.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重庆制造业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劣势分析与研究.docx

1、重庆制造业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劣势分析与研究重庆制造业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劣势分析与研究摘 要:本文通过对重庆制造业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分析,比较了重庆市制造业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和劣势,最后提出了自己的政策建议。关键词:制造业、产业转移、优势、劣势制造业产业转移是指按照区域比较优势原则,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企业通过贸易和直接投资等方式,把部分产业的生产制造活动转移到不发达国家和地区来开展,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国家或地区向不发达国家或地区转移的现象。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 随着承接产业环境的不断改善,思路和举措的不断创新,重庆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规模逐年增长、层次逐步提升

2、,并呈现出加速的态势。一 重庆制造业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和特点(一)重庆制造业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1在承接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方面:1997-2008年,重庆市累计新批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项目22443个, 签定合同金额127.78亿美元,实际利用金额 75.79亿美元。特别是2004年以来,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加快增长,2008年创下 27亿美元的历史最高水平,是上一年度的2.51倍。截至 2008年末, 世界 500 强企业已有102家落户重庆,预计未来4年内将达到200家。据统计, 制造业累计签订合同金额 47.45亿美元, 占全市 37.4%; 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 28.99 亿美元, 占全市

3、 50.9%, 在全市外商投资中均居行业首位。从发展态势看,呈现出U型态势,在1998年达到2.47亿美元后持续回落,2003年到达谷底,随后开始稳定上升,2008年达到8.46亿美元, 是2007年的2.86倍,创直辖以来最好水平。图1 重庆制造业利用外资情况2在承接国内制造业产业转移方面:2001-2008年重庆市累计利用内资2019.07亿元,其中制造业657.49亿元,所占比重为32.6%。2007增长速度最为迅猛,达到123.2%,2008年重庆市实际利用内资项目达6253项,比上年增长20.3%;实际利用内资842.84亿元,比上年增长96.0%。制造业实际利用内资293.22亿元

4、,位居第二,比上年增长85.9%,占全市实际利用内资的34.8%。海尔、格力、美的、长虹、康佳、中国普天、中集、云天化、如意、福耀等国内一大批知名企业(集团)相继落户重庆。表1: 2001-2008年重庆市制造利用内资情况 单位:亿元实际利用内资其中:制造业制造业所占比重制造业利用外资增长率2001年46.3811.3124.4%2002年51.5314.5428.2%28.6%2003年57.2721.0136.7%44.5%2004年86.8733.2138.2%58.1%2005年205.955.7527.1%67.9%2006年298.2570.6923.7%26.8%2007年430

5、.03157.7636.7%123.2%2008年842.84293.2234.8%85.9%合计2019.07657.4932.6%(二)重庆制造业承接产业转移的特点:1国际制造业转移的特点从产业看,长安、红岩、庆铃、嘉陵和建设等企业与外资合作较早, 使得汽摩产业成为重庆开放度最高的产业,占据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的一半以上。长寿化工园区的化学工业也是外资今年来投资的热点行业之一,其中2007年德国巴斯夫 MDI 项目协议利用外资金额就达到了45亿美元。从区域看,主城9区和长寿化工园区承接份额较大。重庆市利用外资发展格局不平衡、分布极不均衡。目前,全市利用外资主要集中在主城9区和长寿化工园区(“

6、一小时经济圈”),占全市比重高达90%以上,尤其以渝中区、 九龙坡区、 江北区、 沙坪坝区为主。 从外资来源地来看,重庆市制造业利用外资主要来源地在亚洲(日本)和北美,而欧洲等地的外商投资额也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近年来,来自欧洲的投资逐渐增多, 其中来自英国的投资1.12 亿美元, 占全市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的 5.2%。随着茂德“811 芯片” 项目落地,台湾在渝投资呈现出后来居上的态势。2国内制造业转移的特点从区域看,“一小时经济圈”吸引内资逾八成。随着全市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立体交通网络的逐渐形成,外来投资者投资重点主要是“一小时经济圈”。2008年在“一圈两翼”中,“一小时经济圈”制造业

7、实际利用内资240.14亿元,占全市实际利用内资金额的81.9%,比2007年增长105.6%;渝东北翼制造业实际利用内资17.85亿元,比2007年增长63.5%;渝东南翼制造业实际利用内资亿元,比2007年增长58.4%。三大经济区域利用内资比重基本保持稳定。 从来源地看, 主要来源于东部地区, 且近年来所占比重进一步提高。1996年以来, 来自东部地区(主要是北京、广东和浙江)产业转移占重庆实际利用内资的 67.1%, 为 22.9 亿元。2007 年, 这一份额提高到76.4%, 而来自于中、 西部地区的内资只占 23.6%,其中最大的两个省份分别为湖北和湖南,约占中部地区来渝资金总量

8、的2/3。二 重庆制造业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分析(一)重庆的整体工业基础雄厚重庆是中国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工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综合配套能力强。工业是重庆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全市有工业企业10万余户。2008年重庆市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22103亿元,同比增长16.0%,目前,已形成和重点培育的四大支柱产业是汽车摩托车产业、装备制造业、资源加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1汽车摩托车产业。重庆有汽车整车生产企业24家。重庆汽车整车生产能力:重庆目前有127万辆整车生产能力;本地生产能力达到92万辆。重庆具有良好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基础。重庆28个汽车零部件产品在全国市场份额居前3位。如:制动器总成、变速器总成

9、、仪表总成、轮轴、活塞、分电器、制动鼓、保险杠、飞轮齿圈、皮带轮等。重庆是我国最大的摩托车生产和出口基地。摩托车占全国市场份额35%,发动机占50%以上。现有摩托车整车生产企业30家,上规模的零部件生产企业近425户。已形成800万辆整车、1000万台发动机的生产能力。2装备制造业。重庆是中国重要的内燃机生产基地,主机生产和配套体系齐全,可生产1.6马力到3000马力的汽油和柴油发动机,产量占全国的20%左右。重庆是中国三大仪器仪表基地之一。主要生产企业有:四联集团、横河川仪、前卫仪表、宇通等。重庆齿轮加工机床从设计到制造都代表了我国齿轮加工机床的最高水准。可生产滚、插、剃、珩、倒五大齿轮加工

10、机床,数控滚齿机床国内市场占有率达60%。重庆船舶工业具有较完备的产业门类和生产体系。形成了以中央在渝大中型骨干企业为主体,以民营船舶企业为补充,综合配套,优势互补的产业群。3资源加工业。重庆是国家布局的西南化工基地和全国综合性化工基地,目前已基本形成了长寿天然气化工、涪陵化肥、万州盐气化工三大化工基地。钢铁工业现有年产钢380万吨、生铁300万吨、钢材400万吨、焦碳300万吨的综合生产能力。重庆铝土矿储量6.7亿吨,位居全国第六。重庆市医药企业60余家,主要产品:化学药品制剂、化学药品原药、中成药及中药饮片、生物生化药品、兽药药品、医疗器械等。重庆食品工业门类较齐全,包括采盐业、食品加工、

11、食品制造、饮料制造、烟草加工5个行业,覆盖了除制糖、水产品加工行业外的18个中类行业。重庆建材工业主要产品有水泥、建筑陶瓷、卫生陶瓷、玻璃纤维及深加工、化学建材、新型墙体材料、新型保温隔热材料、玻璃深加工等。重庆纺织服装工业拥有纺织业、服装、羽绒、化纤、纺织机械制造、地挂毯制造等6大类11个子行业。4高新技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是近年来重庆工业发展最快的产业,已形成集聚效应。当今中国主要信息家电企业都汇集重庆,已建成:“格力电器(重庆)工业园”,总投资5.5亿元,年产家用空调器能力达350万套,是西部地区最大的专业化空调生产基地;“美的(重庆)工业园”,总投资15亿元,生产大型中央空调;“康佳(

12、重庆)生产基地”,生产电视机、机顶盒、电子调谐器、汽车电子等;“海尔(重庆)工业园”,总投资28亿元,生产中央空调、家用空调、电视机、冰箱、热水器、洗衣机、厨房用家电等产品;“国虹数码科技园”投资总额5亿元,生产长虹品牌的IT产品。(二)重庆的区位优势和较完备的基础设施重庆位于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中国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与资源富集的西部地区的结合部。辖区东西长约470公里,南北宽约450公里,幅员面积82403平方公里。地界东邻湖北省、湖南省,南靠贵州省,西面、北面接四川省,东北角与陕西省相连。重庆地处长江经济带的“龙尾”,三峡经济带和西南地区承东启西、左传右递的区域性轴心,连接

13、东、中、西部的重要桥头堡。重庆是中国西部唯一集水陆空运输方式为一体的交通枢纽,横贯中国大陆东西和纵穿南北的几条铁路干线、高速公路干线在重庆交汇,3000吨级船队可由长江溯江至重庆港,重庆江北国际机场是国家重点发展的干线机场。重庆是中国西部电网的负荷中心之一,煤炭、天然气产量大,能源供应的保障程度高。(三)重庆的政治和体制优势重庆作为改革开放后重设的第二个省级行政区,中、西部地区唯一的中央直辖市,具有独特的政治和体制优势。1994年10月,江泽民在重庆视察时提出“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2007年3月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重庆代表团讨论时作出“314”总体部署,要求重庆加

14、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2007年6月7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重庆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同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修订后的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首次明确了重庆作为“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等五大战略定位。2008年12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针对重庆改革和发展的“12+10”政策措施。加上主要适用于渝东北、渝东南“两翼”各区县的三峡库区特殊扶持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特殊扶持政策和西部大开发政策,重庆

15、已成为中国政策优势最为富集的投资区域之一。三 重庆制造业承接产业转移的劣势分析:(一)人力资源质量不高阻碍重庆承接制造业转移西部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得天独厚。但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劳动者技能、素质的要求提高,对人才的需求增加,而西部地区人才又相对稀缺,难以满足西部承接产业转移对人才的需求。重庆的人力资源状况也面临者同样的问题。每年有数目众多的大学生走出象牙塔,而各大企业,机关还是总面临着缺乏人才的尴尬。虽然在西部地区看来重庆发展形式大好,而与老牌的三个直辖市和沿海地区间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在各尖端领域或新兴领域的发展上,重庆有相当的空白或滞后现象。有在重庆开设公

16、司或设立分部的人士常为招不到合适的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而头疼,社会中也不乏虚悬年薪数十万而无人能胜任的情况。虽然每年重庆大学生毕业总数持续攀高,给企业,部门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但在这种繁荣的背后却是每年重庆各重点中学培养的人才正向各市外名牌大学,进而向各大经济更发达的城市流散,数量庞大的本土精英选择了在外地发展。并且,作为一个新兴的发展中城市,重庆吸纳外地人才,国际型人才确实还缺乏优势。(二)落后的交通运输状况、高昂的运输成本是阻碍重庆承接制造业转移。由于历史和客观原因,重庆交通运输基础十分薄弱,设施落后,运输结构不尽合理,再加上辖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沿线,以丘陵、低山为主,地势从南北两面向长江河

17、谷倾斜,起伏较大,不利于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广大地区处于十分闭塞的状态。直辖后,重庆开始有计划的对城区交通运输网络进行改造,经过10年的快速建设,克服了重庆丘陵地型对交通运输建设的不利影响,使交通运输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基本形成了铁路、公路、水运和民用航空四种运输方式共同组成的综合运输网。但是落后的交通状况依然是制约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高昂的物流成本成为重庆吸引外来投资的巨大障碍。公路状况:大巴山、武陵山、巫山,绵延横亘的大山是制约重庆交通运输的“瓶颈”。8.2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山地和丘陵竟占了90%。尽管直辖后重庆的交通建设已大有起色,但“瓶颈”还没有完全打开。在已建成的几条高速公路中

18、,除成渝路是出境高速公路外,其余都是市内高速公路。如果不把高速公路与国家规划的国道主干线网连接,就会成为“断头路”,就难以发挥高速公路的最佳效益、难以发挥直辖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更谈不上以交通带动整个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航运状况:1.航道情况,三峡船闸通航能力的影响。三峡船闸设计年单向通过能力 5000 万吨, 预计今年过闸运量将达到 4200 万吨,预测 2010 过闸运量将达到 6000 万吨。该问题将成为长江航运的发展瓶颈。2船舶情况,从分布类型看:一是货船平均吨位比较小;二是船舶运力结构不合理, 专用船舶仅占 10%左右;三是船舶经营组织化程度低,个体经营所占比例达 52%;3.港口状况

19、。重庆市在长江干线形成了以主城、万州和涪陵三个枢纽港区为中心的现代化港口群,接近紧张状态;生产性泊位达 1392个,货物年通过能力达 6600 万吨。主要港口货物吞吐能力利用率 77%,另外码头功能结构不合理, 专业化的滚装、散货、化危品等码头能力严重不足。铁路状况:目前重庆境内铁路形成了“一枢纽五干线二支线”的网络格局,运营里程1209公里,密度为1.47公里/百平方公里,居西部第一。但是“瓶颈”制约仍然突出:一是对外大通道不畅通,与大西北、环渤海经济区、长三角、珠三角、贵昆经济区之间缺乏快捷的铁路大通道;二是运输能力低,目前的5条干线中,成渝铁路、襄渝铁路、渝黔铁路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

20、的时速在80公里左右的低标准铁路,而且5条铁路都是单线,尚无一条复线铁路以及时速在200公里以上的快速铁路,以至于铁路运输能力紧张,运输效率和服务质量低。(三)面临中西部其它城市的激烈竞争(武汉和成都)重庆要想成为中西部地区承接海外和东部的制造业产业转移的领先者,不仅要克服本地区自身的一些不足,还要面对中西部其他城市(地区)的激烈竞争。现阶段重庆承接制造业产业转移所面临的最大竞争对手就是同处西部的成都市和长江流域的武汉市。武汉市制造业规划: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集约发展钢铁、汽车及机械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石油化工四大支柱产业。钢铁制造业要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加快发展钢结构加

21、工产业,扩大市场占有率。支持武钢做大做强,将武钢建成为全球最大的冷轧硅钢片生产基地和全国汽车板主要生产基地。汽车及机械装备制造业要以轿车生产为龙头,进一步提高整车生产规模,做大做强汽车零部件产业,着力发展汽车服务业。加快发展船舶和发电设备制造业,建成全国重要的船舶和船舶配套产品、发电设备产品制造基地。电子信息产业要依托“武汉中国光谷”,重点培育下一代网络、新一代移动通信、宽带接入设备、新型光电器件等产业。加强武汉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建设,形成比较完备的光电子信息产业链,使之成为国内光通讯设备及器件、移动通信系统及终端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成为世界光纤光缆研发生产基地之一。加快建设武汉国家汽车电子产

22、业基地。石油化工产业要重点实施武石化炼油扩产、葛化盐化工改扩建等一批重大项目,发展精细化工、高附加值石化产品,形成石化产品深加工和新材料化工的配套产业链。培育壮大环保、烟草及食品、家电、纺织服装、医药、造纸及包装印刷六大优势产业,构建钢铁化工及环保产业带、汽车及机电产业带、光电子及生物医药产业带、食品工业产业带以及都市工业园产业带。“十一五”期末,形成以四大支柱产业和六大优势产业为支撑,以五大产业带为依托,以技术创新化、产业集群化、制造信息化为特征,都市工业充满活力的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制造业增加值达到1500亿元以上。 成都市制造业规划:至2017年,形成电子信息产业、光电光伏产业等10个重

23、点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形成一个核心区、两条产业带和三个聚集区,以高新区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主体发展区;以高新区为核心的软件及信息服务产业带,以锦江区红星路沿线连接武侯区科技一条街沿线及音乐街区的数字创意及信息服务产业带;以高新区(西区)为核心的集成电路和平板显示聚集区、经开区为核心的电子元器件聚集区。到2017年,实现增加值2150亿元,销售收入超过7000亿元。汽车产业形成一区一点,以成都经开区为核心发展区,青白江区为载货车生产点。到2017年,实现工业增加值382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932亿元,整车91.4万辆。装备制造产业形成一基地两园区六点。金堂核电成套设备及大型发电成套设备生产基地

24、;成都经开区大型工程施工成套设备及关键零部件产业园区,青白江区装备制造物流园区;新都、郫县、温江、都江堰、大邑、双流等六个发展点。到2017年,实现工业增加值69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2600亿元。冶金建材产业形成两区五点。青白江工业园重点发展精品钢材、有色金属制品业等,金堂工业园重点发展玻璃、新型装饰装修材料等;独立选址项目布局于彭州、崇州、都江堰、金堂、邛崃五个发展点。到2017年,实现工业增加值60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240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形成一核心两园区:以高新区为核心区,建设温江医药园、彭州医药园。到2017年,实现工业增加值470亿元,产值1500亿元。食品产业形成一区三园:以蒲

25、江为核心发展区,重点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食品企业;郫县安德镇川菜调味品产业园区、邛崃名优白酒产业园区、新津台湾农民创业园区,分别重点发展川菜调味品、品牌白酒及基酒、饲料产业。到2017年,实现工业增加值73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680亿元。家具产业形成一核心一基地两点:以新都区为发展核心区,打造集生产、研发、商贸为一体的家具产业集群核心区域;以崇州市为家具产业集群发展基地,打造全国最大的板式家具生产基地;彭州和邛崃羊安镇家具工业点,重点承接中小家具企业的转移。到2017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62.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050亿元,吸纳成都及周边85.5万人就业。光电光伏产业形成一园两基地:双流光伏

26、产业园,高新区光电显示产业基地和新津硅材料基地。航空航天产业形成一区一园两基地一点。青羊区以民用航空整机研发与制造为主;高新区发展民用航空电子制造、机载设备制造和空天产业;双流县建立航空维修基地,经开区建立民用航天技术产业化基地;新都区发展民用航空发动机制造。制鞋产业建成一都两园:中国女鞋之都武侯鞋都,崇州制鞋工业园和金堂制鞋工业园。四、对重庆制造业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的思考和建议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 对于重庆推进新型工业化、 促进经济一体化、发展外向型经济意义十分重大。重庆市承接产业转移不能简单复制东部沿海地区传统加工贸易发展模式, 而应抓住当前全球产业转移由低端向中高端转变、制造和研发联动

27、的机遇, 建立与重庆高新技术产业与先进制造业优势相匹配的新型产业体系。为此, 应从改善物流环境、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投资回报率等方面帮助企业降低商务成本, 构筑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力。同时拓展重庆保税港的物流功能,逐步实现以加工带动物流、以物流促进加工, 形成供应链和产业链的配套协调发展。建议如下:1. 明确产业导向, 坚持产业承接与结构调整相结合, 实现承接产业转移与推动产业升级同步。鼓励发展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业, 重点承接汽车及零部件、光电子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业, 杜绝引进淘汰的产能, 防止污染转移。坚持产业配套原则, 重点引进“龙头带动”型和“关联配套”型企业。引导外来投资向重点产业聚

28、集, 促使优势产业发展壮大, 形成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2. 加快国家级开发区园区平台建设, 增强投资吸引力。开发区( 园区) 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应坚持集约化和可持续发展原则, 按照行政效率最高、交易成本最低的标准, 加快开发区( 园区) 环境建设和体制创新。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可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汽车摩托车、精细化工及新材料、绿色食品、服装等产业。3. 延长加工贸易产业链, 提升对外贸易质量。控制低层次加工贸易发展规模, 引导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发展。鼓励和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增加研发投入, 逐步从代加工向代设计和自创品牌发展。鼓励发展本地配套产业, 增强技术学习和自主创新能力,促

29、进化工产业链集约化发展。4.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 提升承接产业转移竞争力。尽快制订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优惠扶持政策, 吸引更多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配套能力强的企业入区发展。进一步改善通关和物流环境, 加强电子口岸建设, 提高口岸整体通关效能。加快渝湘、渝宜和渝沪等高速公路,建成二环八射主骨架高速公路网络。加快渝利、兰渝、遂渝二线和南涪等铁路建设,打通重庆通往上述地区的物流通道。加快重庆机场三期扩建, 争取开通重庆到欧、美、日等国家的国际航线。加快长江上游最大的内河主枢纽港和西南地区的水陆交通枢纽,也是西部唯一的对外贸易口岸重庆寸滩港区二期、三期规划与建设。打造重庆市“1小时经济圈”, 全面完成城市高速公路建设, 构建现代化的综合物流体系。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为转移到渝企业提供技能熟练的劳动用工。政策建议:1. 明确产业导向, 坚持产业承接与结构调整相结合, 实现承接产业转移与推动产业升级同步。2. 加快国家级开发区园区平台建设, 增强投资吸引力 。3. 延长加工贸易产业链, 提升对外贸易质量。4.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 提升承接产业转移竞争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