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2 ,大小:486.02KB ,
资源ID:1061304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61304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保障房项目基坑支护监测方案方案大全.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保障房项目基坑支护监测方案方案大全.docx

1、保障房项目基坑支护监测方案方案大全巩固7号地块保障房项目基坑支护监测方案 编制人: 审核人: 批准人: 目录第一章 工程背景 11.1 工程概况及周边环境 11.2 工程设计 11.3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情况 3第二章 监测方案编制依据和原则 62.1 监测技术方案编制依据 62.2 监测技术方案编制的原则 6第三章 监测范围及测点布设 73.1 监测范围及内容 73.2 监测方法、数据处理及布点方法 83.2.1 支护结构桩顶部水平(垂直)位移监测 83.2.2深层水平位移监测 113.2.3基坑外地下潜水水位监测 133.2.4 周边道路沉降沉降监测 153.2.5支撑轴力监测 163.2

2、.6立柱的沉降监测 173.2.7肉眼巡视观测 183.2.8监测反馈 193.2.9布设的观测点统计 20第四章 监测技术要求 214.1 监测报警值及频率 214.2 监测技术管理措施和质量控制措施 224.2.1 技术管理措施 224.2.2 质量控制措施 224.2.3成品保护措施 22第五章 监测设备投入、机构人员配置 245.1 监测设备 245.2 人员配置 24第一章 工程背景1.1 工程概况及周边环境工程概况:拟建项目位于浦口区江浦街道浦云路以南,光明路以西所夹地块。本工程共20幢26-28层高层建筑;7栋3-4F商业用房和相应配套设施;1栋3F社区服务中心房,场地设整体大底

3、盘一层地下室。根据提供基坑设计图纸资料:基坑支护面积99553平方米,地下为1层,基坑周边开挖深度5.806.30m。1.2 工程设计根据南京勘察工程有限公司提供的基坑设计说明,1. 本工程安全等级为二级,重要性系数取1.0。2. 本基坑周边环境复杂,综合场地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及周边环境的保护要求,以“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技术可行,方便施工”为原则,确定本基坑工程采用的支护方案如下: a、 支护形式(1)AB、BC、hjkm段采用二级级放坡支护,坡比1:1.8, 坡面挂网喷砼处理。(2)CD段采用九排格栅式深搅桩重力式挡墙内外各插一排7004000钻孔灌注桩作为支护结构,邻桩搭接200,

4、排与排搭接200。(3)DE、EF、FG、GH、HJ、JK、KL、LM、MN、NP、PQ、QR段采用采用双排钻孔灌注桩作为支护结构,前排桩为7001000钻孔灌注桩,后排桩为7001500/1000钻孔灌注桩。(4)RS、ST、ab、ga段采用采用700900钻孔灌注桩内设一层混凝土支撑作为支护结构。(5)TU、UA段采用采用双排钻孔灌注桩作为支护结构,前排桩为700900钻孔灌注桩,后排桩为7001500钻孔灌注桩。(6)bcd、de、efg段采用采用8001000钻孔灌注桩内设一层混凝土支撑作为支护结构。(7)npqrstuvwxy段采用一级级放坡支护,坡比1:1.8, 坡面挂网喷砼处理。

5、(8)坑内集水井、地下车库与住宅楼之间高差等坑中坑部位视现场开挖情况采用打木桩、钢板桩、放坡土钉墙或砖砌挡墙等支护形式处理,确保工程桩安全。b、止水形式(1)深搅桩重力墙支护区段支护结构本身止水,不需另设止水措施;放坡段坡顶设置单排700500双轴深搅桩作为止水帷幕;双排桩及单排桩采用单排700500双轴深搅桩作为止水帷幕或采用单排600400双重管高压旋喷桩(结合桩间旋喷)进行止水。(2)基坑布设233口管井疏干坑内地下水;(3)基坑外侧及基坑内设置散水、明沟及时排除雨水及地表水。基坑内采用“明沟加集水坑”进行辅助疏干排水。参阅附图如下:图1-1基坑支护平面布置、图1-2基坑工程基本信息图图

6、1-1基坑支护平面布置图 图1-2基坑工程基本信息图1.3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情况根据委托方提供图纸资料,岩土层的工程地质特征按自上而下的顺序分述如下:一、 工程地质概况-1层素填土(新填土):灰黄色、黄褐色,松散,可塑-,主要由粉质黏土组成,偶夹少量碎石等,为新近填土,填龄不足1年。场地局部分布,层厚0.303.20m,平均厚度1.19m,层底标高5.617.30m。-2层淤填土:灰色,松散,流塑,主要由淤泥和腐殖质等组成,为新近填土,填龄不足5年。场地局部分布,该层土仅在明沟部位分布。层厚0.401.40m,平均厚度1.17m,层底标高5.656.79m。-3层耕植土:灰黄色、黄褐色,松散

7、,可塑-,主要由粉质黏土组成,夹植物根茎等。场地大部分布。层厚0.301.00m,平均厚度0.56m,层底标高5.207.99m。-1层粉质黏土(次生土):灰黄色、灰色,可塑-,局部为粉土,土质不均一,中等压缩性,无摇震反应,刀切面稍光滑,干强度、韧性中等。场地大部分分布。层厚0.404.30m,平均厚度1.49m,层底标高2.426.62m。-2层粉土(次生土):灰黄色、灰色,松散稍密,局部为粉质粘土、粉砂等,中等压缩性,摇振反应迅速,韧性、干强度低,土质差且不均一。场地大部分布。层厚0.504.30m,平均厚度2.00m,层底标高1.815.44m。-3层淤泥质粉质黏土:灰色,流塑,水平层

8、理发育,局部为粉砂或粉土与淤质粉质黏土互层,单层厚度一般0.53cm,含少量植物碎屑及云母碎片。稍有光泽,干强度、韧性中低,高压缩性,欠均质。场地普遍分布。层厚1.3024.80m,平均厚度5.56m,层底标高-24.002.20m。-4层粉砂夹粉土:灰色,饱和,稍密为主,含云母碎片,局部夹少量粉质黏土,中等压缩性,土质不均一。场地局部分布。层厚0.706.10m,平均厚度2.65m,层底标高-11.450.70m。-5层粉质黏土:青灰灰色,可塑-,夹少量钙质结核。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韧性中等,局部粉粒含量较高,中等压缩性,土质不均一。场地大部分分布。层厚0.6014.00m,平均厚

9、度4.15m,层底标高-21.280.62m。层粉质黏土:灰黄褐黄,可塑,可塑+,含少量铁锰质结核,局部粉粒含量稍高,中等压缩性,无摇振反应,有光泽,干强度、韧性高,欠均质。场地大部分分布。层厚0.4019.10m,平均厚度10.63m,层底标高-24.30-6.70m。A层粉质黏土混卵砾石:灰色灰黄,可塑,中密状态,次棱角状,级配不好,砾径1-5cm,最大超过8cm,卵砾石含量1030%左右。卵砾石主要成份为石英、长石,充填物为粘性土颗粒,中等压缩性。场地局部分布。层厚0.407.60m,平均厚度2.42m,层底标高-24.36-11.09m。-1 卵砾石层:杂色,稍密,卵砾石含量50,粒径

10、一般25cm,最大直径超过8cm,石英质为主,次圆状,以中粗砂充填为主,偶见中粗砂富集,卵砾石含量较少。场地普遍分布。层厚0.109.80m,平均厚度4.83m,层底标高-28.30-11.09m。-2 卵砾石层:杂色,中密,卵砾石含量50,粒径一般25cm,最大直径超过10cm,石英质为主,次圆状,以中粗砂充填为主,偶见中粗砂富集,卵砾石含量较少。场地普遍分布。层厚0.1024.80m,平均厚度12.94m,层底标高-48.21-23.82m。-1层强风化砂岩:紫红、砖红色,岩芯已强烈风化呈“砂土”状,手捏易碎,遇水软化强烈。属极破碎、极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级。场地普遍分布层厚1.107

11、.90m,平均厚度4.50m,层底标高-52.29-37.57m。-2层中风化砂岩:紫红色,砖红色,岩芯总体呈“柱长柱”状,较完整、局部较破碎,胶结差,岩芯强度较低,易击碎,声哑,无回弹,岩石天然抗压强度frk=1.00MPa。属极软岩,岩体较完整,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级。采芯率85%左右,浸水易软化,综合评定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V级。场地普遍分布。本次未揭穿,最大控制深度22.20m。二、 水文地质条件勘察期间揭示地下水主要为孔隙潜水、微承压水和基岩裂隙水。孔隙潜水主要赋存于层填土和层土体中,含水量较丰富。微承压水主要赋存与层土体中,含水量较丰富。基岩裂隙水主要分布于-1层强风化砂岩和-2层中等

12、风化砂岩裂隙发育中,裂隙一般不甚发育,且多呈紧密闭合状,裂隙连通性差,总体含水贫乏。局部裂隙发育处可能赋存少量,埋深大,对本工程影响不大。为准确量测场地地下水位,选择了部分勘探孔采用干钻方式,量测潜水初见水位,隔日量测其稳定水位。微承压水位采用跟管钻进干钻至含水层层顶后,间隔一定时间量测其稳定水位。孔隙潜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及地表水的入渗补给,以蒸发排泄为主,迳流滞缓。微承压水主要受侧向含水层迳流补给及其他水层的越流补给,以侧向排泄为主,迳流较滞缓。基岩裂隙水与该场地微承压水层接触联通,主要受其补给,以侧向排泄为主,迳流可忽略,局部裂隙发育处,可能沿裂隙流动。勘察期间,测得孔隙潜水初见水

13、位埋深为0.301.00m(水位5.738.55m),稳定水位埋深为0.201.00m(水位5.638.55m)。孔隙潜水,水位动态受天气、季节性变化影响明显;测得微承压水稳定水位4.204.27m。微承压水埋深较大,动态较平稳,季节性变化较小。根据有记载以来,长江最高洪水位为10.14m(1998年),内河水位受防洪闸调节,低于场区地面整平标高。建议设计基准期内年平均最高水位埋深按场地整平标高0.5 m采用。场区附近无污染源,对本次拟建工程而言,基础位于湿润区的微弱透水层中,浅部受地下水位升降而具有干湿交替作用,场地环境类别为类,拟建场地地下水、土对砼结构及钢筋砼结构中钢筋呈微腐蚀性。第二章

14、 监测方案编制依据和原则2.1 监测技术方案编制依据编制本监测技术方案的依据如下: (1)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2)南京地区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程DGJ32/J 189-2015;(3)基坑周边构筑物、道路、地下管线等环境条件及使用状况;(4)行政主管部门对管线及构筑物的具体要求;(5)业主提供相关图纸及资料。 2.2 监测技术方案编制的原则编制本监测工作方案依据如下原则:1与设计、施工相结合原则基坑信息化施工是指将所采集的信息,经过处理后与设计预测结果的比较,通过反分析推求合理的参数,并利用所推求的参数再次预测下一施工阶段支护结构及土体的状况,如此反复循环,

15、不断采集信息,不断修改设计并指导施工,将设计置于动态过程中。因此监测方案必须与基坑支护的设计方案相结合,体现设计方案中监测的要求,如报警值的确定、监测项目的确定等。对设计中使用的关键参数进行检验,以便达到在施工中进一步优化设计的目的。在施工过程中可以根据施工进度和各个不同的工况,调整监测频率和监测项目,做到有的放矢。2监测的系统性和可靠性原则基坑监测室一种开放式的系统,需要采集各个所必须的参数,各参数间有机结合,并与设计、施工相关联系,形成整体系统。在基坑监测中,各个测试数据相互可以校验和验证,在施工过程中进行全方位、立体的连续监测,充分发挥系统的整体性功效,确保监测数据的连续性、完整性和系统

16、性。3经济合理、保证关键、兼顾整体的原则监测项目的选择直接与监测方案的经济与否相关联,监测项目设置并非越多效果越好。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结合地区经验和工程经验尽可能采用只管、简单、有效的监测方法。对支护体系的相对敏感的区域和施工过程中出现异常的部位可以加密观察点和频率,对其进行重点监测。对其他非关键部位,则考虑系统性等因素布置监测点。第三章 监测范围及测点布设3.1 监测范围及内容结合提供基坑设计图纸,监测单位具体监测工作如下:1、以该工程基坑施工区域周围2 倍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地下管线、周边土体和基坑围护结构本身作为本工程监测及保护的对象; 2、基坑周边2 倍开挖深度范围内的土体地面沉降比

17、较明显地反映出基坑围护结构的 形情况和周边环境受基坑影响 形趋势。故环基坑周围垂直基坑走向要布设若干组地表沉降监测断面; 3、设置的监测内容和监测点必须满足本工程设计和符合有关规范规程的要求,并能全面反映本工程施工过程中周围环境和基坑围护体系的变化情况; 4、监测过程中,采用的监测方法、监测仪器及监测频率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能及时、准确地提供数据,满足信息化施工的要求; 5、监测数据的整理和提交满足现场施工及建设单位的要求; 6、对施工方监测的工作进行监督与管理,保证施工监测数据能如实反映形情况。为保证市政管网的安全运营,保证周边建筑物的安全,减小其受施工的影响,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施工中将加

18、强进行周边管线及建筑物监测,以便有关部门及时汇总分析监测数据,进行预测,指导各项施工措施及保护措施的实施,有效地实现信息化施工。工程以基坑围护施工和开挖施工为监测工作的重点阶段,本次基坑设计监测次数约为60次,根据特殊天气及临时施工工况改变,适当加密监测频率及布点位置。根据相关规范及设计的要求,本次监测设置如下内容:(一)本基坑围护结构体系主要监测项目如下: 1、支护结构桩顶水平(垂直)位移; 2、深层水平位移; 3、坑外地下水位监测; 4、周边道路沉降5、支撑轴力监测;6、立柱沉降监测。3.2 监测方法、数据处理及布点方法3.2.1 支护结构桩顶部水平(垂直)位移监测1)支护结构桩顶部水平(

19、垂直)位移监测的目的及时了解支护结构的最大水平位移和沉降量,必要时调整基坑开挖顺序和速度,确保基坑和周围环境的安全。验算支护结构的变形量,反算地层的水土压力。作为测斜观测计算的起始依据或修正依据。2)监测仪器 全站仪、电子水准仪,铟钢尺等3)测点布置和埋设水平位移监测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变形监测点3种。基准点和工作基点均为变形监测的控制点且不少于3个基准点。基准点一般距离施工场地较远,应设在影响范围以外,用于检查和恢复工作基点的可靠性;工作基点则布设在基坑周围较稳定的地方,直接在工作基点上架设仪器对水平变形监测点进行观测。建议监测基准点和工作基点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采用强制对中设备,以减少对中

20、误差对观测结果的影响。观测点用长15厘米10的镙纹钢将端部磨圆,刻上十字丝或凿出中心位置,埋入围护结构以下12厘米并用专业植筋胶或水泥砂浆浇筑,露出地面以上3厘米,如图3-1。监测同一条边所用的测点应尽量埋设在一直线上,并避开护栏,以便监测。每次监测时应对其基准点和测点进行检查,保证监测数据的稳定可靠。图3-1 支护桩桩顶水平位移监测点实图4)测点保护基准点及工作基点应按规范要求埋设于基坑影响范围之外,稳定可靠的地方,必要时须加盖保护,并设立明显标志;变形监测点的布设须避开基坑护栏、防水矮墙等存在观测障碍的地方,并设立明显标志,考虑到监测点是保证基坑安全施工的重要依据以及监测的连续性和可靠性、

21、个别监测项目的监测点不可恢复性,希望各施工方、监理方、甲方等积极配合宣传和保护。5)平面控制网的建立和初始值的观测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网宜按两级布设,由控制点(基准点、工作基点)组成首级网,由观测点及所联测的控制点组成扩展网。对于单个目标的位移监测,可将控制点同观测点按一级布设。监测埋设的监测点稳定后,应在基坑开挖前进行初始值观测,初始值一般应独立观测3次,3次观测时间间隔尽可能的短,3次观测值较差满足有关限差值要求后,取3次观测值的平均值作为初始值,水平位移监测则以初始值为观测值比较基准。考虑到明发财富中心基坑工程分区开挖以及现场施工条件限制,水平位移变形监测点在第一层土方开挖完毕、圈梁顶板浇筑

22、过程中开始预埋监测点。6)监测方法围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监测主要使用全站仪及配套棱镜组等进行观测。水平位移的观测方法很多,可以根据现场情况和工程要求灵活应用。常用的测量方法有:直接测距法、视准线法、小角度法和控制网法。下面就分别介绍:直接测距法直接测距法在围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监测中是最简单也是最直观的方法。其具体方法是在维护结构观测点外选取基坑影响范围以外的一工作基点,并使观测点和工作基点的连线垂直于基坑维护结构。每次利用全站仪强制对中工作基点,测出工作基点到观测点的初始水平距离L0,在后续监测过程中测得基准点到观测点的水平距离L1,则维护结构水平位移量为L= L1- L0,即根据观测点到基准点

23、的距离变化确定维护结构水平位移。视准线法该方法适用于基坑直线边及直线支撑杆件的水平位移的观测。如下图3-2示,图3-2视准线法观测示意图其中:A、B基坑两端的工作基点。a、b、c、d位移观测点。如场地有条件的话,可沿基坑某一测量边向后2倍开挖距离外设置测站(工作基点)。场地如果狭小的话,可将测站(工作基点)设在基坑围护结构的转角上,所测得的位移值是相对基坑转角处的位移值。全站仪架设调平后,照准与基坑相反方向的一工作基点作为后视方向,用带有刻划的读数站牌或T型尺,设置在观测点上,读取数值。一般用经纬仪/全站仪正倒镜读数4次,取中数作为一次观测值。初始值观测时要观测两遍,以保证无误。以后每次观测结

24、果与初始值比较,求得测点的水平位移量。小角度法该方法适用于观测点零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情况,如下图3-3示。在离基坑2倍开挖深度距离的地方,选设测站A,若测站至观测点T的距离为S,则在不小于2S的范围之外,选设后方向点A。用经纬仪/全站仪观测角,一般测24测回,并测量测站点A到观测点T的距离。为保证角初始值的正确性,要2次测定。以后每次测定角的变化量,按下式计算观测点T的位移量:式中:角的变化量(”); 换算常数,=3600*180/=206265; S测站至观测点的距离(mm)。如按角测定中误差为2”,S为100m,则位移中误差约为1 mm。图3-3角度法观测示意图极坐标法极坐标法监测水平位

25、移监测点中误差为:,满足监测精度要求。观测注意事项如下:对使用的全站仪、觇牌应在项目开始前和结束后进行检验,项目进行中也应定期进行检验,尤其时照准部水准管及电子气泡补偿的检验与校正。观测应做到三固定,即固定人员、固定仪器、固定测站;仪器、觇牌应安置稳固严格对中整平;在目标成像清晰稳定的条件下进行观测;仪器温度与外界温度一致时才能开始观测;应尽量避免受外界干扰影响观测精度,严格按精度要求控制各项限差。7)围护结构顶部沉降监测测点布置和埋设维护结构顶部沉降测点和顶部水平位移监测点可共用。沉降观测的方法及要求沉降观测采用二等水准测量、闭合水准路线。测量时要求视线长度,视线高度(下丝读数),闭合差(其

26、中为环线长度,km)。资料整理闭合差按下式调整:式中:高差改正数;闭合差;水准路线总长度;测段前、后视距之和。3.2.2深层水平位移监测1)监测目的主要监控基坑施工开挖过程中维护结构不同深度处变形情况。2)监测仪器测斜仪,PVC测斜管等。3)测斜管埋设绑扎埋设测斜管一般采用绑扎方法固定在钢筋笼或地连墙上与其一起沉入孔(槽)中。管壁内有二组互为90度的导向槽,固定时使其中一组导槽与围护结构体水平延伸方向基本垂直,并在管内注满清水,防止其上浮,测斜管管底及管顶用胶带密封包扎,盖好管盖。钻孔埋设对维护结构外侧土体变形进行监测,埋设测斜管时,测点埋设采用地质钻钻孔,孔深根据要求而定,一般为基坑开挖深度

27、的2倍。用地质钻机钻直径150mm孔。然后将在地面连接好的测斜管放入孔内,测斜管与钻孔之间的空隙回填细砂或水泥与膨润土拌合的灰浆,埋设就位的测斜管必须保证有一对凹槽与基坑边缘垂直。测斜管的埋设如图3-4所示。图3-4测斜管埋设示意图4)测斜管的保护为了防止泥浆从缝隙中渗入管内,接头处应进行密封处理,贴上密封胶带。凿除桩头、浇筑冠梁的时候应及时把测斜管接上,避免被堵塞。日常监测后须及时盖上顶盖,防止测管被杂物堵塞。由于施工工艺的特殊性,对于本工地支护桩中测斜管预埋件,在桩顶顶部标高(-1.0米左右)上下各1米范围内需加设PVC硬质塑料管作为保护套管,即用编织袋将测斜管顶部层层包裹,套上保护套管,

28、最后固定在钢筋笼上随钢筋笼一起下放。当基坑开挖后对地连墙顶部多余混凝土的凿除过程中,施工方需加强对观测孔的保护,以免破坏后影响后续的正常监测。5)监测方法和数据处理分析观测时从测斜管自下而上每0.5米测读一次数据直至管口。为提高测量精度,消除测量设备的系统误差,逐段正、反方向各测读一次,然后取其差值的一半计算各段的位移量。测斜管观测方法见图3-5:图3-5 测斜仪测试示意图按下式计算各段的位移量:式中:各段的相对水平偏差增量值(); 测斜仪最小读数(); 应变值()。各段总的水平位移按下式计算:3.2.3基坑外地下潜水水位监测1)监测目的观测基坑外地下潜水位在基坑降水和开挖期间的变化情况,正常

29、情况下,地下水位变化速率不应超过200mm/d,累计水位变化不应超过500mm,如发现地下水位变化过大,则说明基坑维护结构可能存在渗漏点。2)监测仪器PVC水位管、水位计3)测点布设方法测点埋设采用地质钻钻孔,孔深根据要求而定(确保能测出施工期产生的水位变化)。用89钻头成孔,钻进尽可能采用清水钻进,埋设直径为53的专用水位监测PVC管,PVC管外使用特殊土工布进行无缝包扎,下管后用中砂密实,孔顶附近再填充泥土,以防止地表水的渗入。埋设完成后,立即用清水洗孔,以保证水位管与管外水土体系的畅通。测孔构造如图3-6、3-7所示。图3-6 测孔构造图(单位:mm)图3-7水位监测孔埋设实图4)测试方

30、法在每个孔位都埋设了测压管,采用简易电测法测量渗透水位,如图3-8所示。用地下水位计(CS型尺式水位计,精度1mm。)量测地下潜水水位。图3-8 简易电测法3.2.4 周边道路沉降沉降监测1)监测目的周边道路沉降监测是地下工程监测中最主要的监测项目之一。地下工程开挖后,地层中的应力扰动区延伸至地表及周边道路,周围土体力学形态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于地表隆陷,且地表隆陷可以反映基坑或隧道降水、开挖和结构施工过程中周围土体变形的全过程。2)监测仪器采用电子水准仪,铟钢尺等。3)监测点位埋设道路、地表沉降监测测点应埋设平整,防止由于高低不平影响人员及车辆通行,同时,测点埋设稳固,做好清晰标记,方便保存。目前一般使用最多的是道钉,直接埋设于道路表面,尽量布置道路路边,埋设示意图如图3-9所示。图3-9路、地表测点埋设形式图(mm)4)监测方法周边道路沉降观测所用水准仪为电子水准仪、所用钢尺为铟钢尺, 周边道路沉降观测的方法及要求如下:表3-1 测站视线长、视距差、视线高要求标尺类型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前后视距累计差视线高度仪器型号视距视线长度20m 以上视线长度20m以下铟钢尺DINI0350m2m3.0m0.5m0.3m3.2.5支撑轴力监测1)监测目的支撑内力监测的目的在于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