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鉴赏选择题古诗词鉴赏 (第一轮)七年级上册(一)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 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登临的地点 (碣石山)和目的(观沧海 )。“观沧海”为全诗的诗眼,“观”字 统领全篇。B “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通过描写海水和 山岛相互映衬的景象,显示了大海的辽 阔和宏伟气象。C “日月之行”到“若出其里”写诗人通过眼前 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雄伟景象,来抒发 自己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政治抱 负。D 最后两句是合乐时加的,是乐曲的终止句,一般来说,跟
2、诗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2 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这首诗通过写大海之景象,展现了作者 复杂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他气吞山河、 囊括宇宙的气概。B 这首诗描写沧海景象, 有动有静,如“秋 风萧瑟, 洪波涌起”写的是动景, “水何澹 澹,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C 这首诗寓情于景,即景抒情,而且境界 开阔,是历代传诵的佳作。D 这首诗以写实的手法,准切地抓住最富 有表现力的事物形象,略貌取神,摹绘 出大海的万千气象和吞吐星辰、笼涵宇 宙的气魄。(二)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1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3、首联描写“客路”行舟”,与尾联“乡书”归雁” 遥相呼应。B 颔联采用衬托的手法,描绘了洪水浩瀚、 轻风和顺的传神景象。C 尾联诗人感叹家书无处通达,借大雁北飞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D 诗人触景而生情,诗中借波澜壮阔的景色表达壮志未酬的情怀。2对颈联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在描写景物和时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 序交替的自然理趣。B 把“日春”作为新事物的象征,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C “生”与“人”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 象,富有情趣。D 两句诗对仗工整,明人胡应麟称它“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三)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
4、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1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首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天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B 颔联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C 颈联写骑马游春的人们, 包括诗人自己。 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春景。D 尾联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阴里,更是美不胜收。2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用 准确而极富表现力的词句,恰到好处地 描绘了西湖春日美景,抒发了诗人喜悦 的心情。B .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它们富 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诗人 善于选取典型
5、景物,在莺歌燕舞的动态 中展示春的活力。C 诗人很讲究炼字,在颈联中巧用“乱”迷”“没”等字,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姹紫嫣红、 草长莺飞的西湖暮春的盛景。D 全诗在结构上很有特色, 以“孤山寺”起, 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回到 点,章法变化,条理井然。(四)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1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枯藤老树昏鸦”渲染了一种暗淡凄凉的 气氛,暮鸦归巢,使游子动了思乡之情。B. “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诗人记忆中故乡 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而今身在异乡, 越发感到孤独。C “古道西风瘦马” 一句的一个“古”字,把游 子
6、个人的凄苦推及古今,足以引起读者 丰富的联想和共鸣。D “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 感受,在前几句“景”的渲染下,诗人的 思乡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2.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作品以“秋”染“思又以“思”映“秋紧紧扣住“思”字,含蓄深挚地表情达意。B “小桥”是静景,“流水”是动景作者以动衬 静,以桥下潺潺的流水声来反衬环境的 寂静。C “夕阳”句点出了时间,并照应了上文的 “昏”字。D .“断肠”句借景抒情,道出了天涯游子之 悲。八年级上册(五) 望 岳杜甫岱宗夹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 .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
7、登绝顶、俯视一切的 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A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厂。B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C. 荡胸生曾云,决毗人归鸟。D.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 高远“气势磅礴。B 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 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C .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 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 的情怀“可谓形神兼备。D .诗歌语言精练传神,如“钟”害”充分体 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 求。( 六) 春 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8、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 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首联意为: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 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B .颔联意为: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 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 不住心中惊悸。C 颈联意为:战争已经持续了三个月,家 书珍贵能抵得上万两黄金。D 尾联意为: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 简直要插不上头簪了。2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深”字含 意丰富“表面写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 情景“实际写出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 社会状况。B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和“烽火连三 月“家书抵万金”都是对偶句。C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9、”运用比喻的写 法“以花鸟可娱之物衬托诗人内心的忧 伤痛苦。D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运用对比手 法“表达诗人忧国思家情思。(七 )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存者 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 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1对这首诗开头四句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1句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B .第2句交代丁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
10、难降临。C3、4 句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 旋。D3、4 句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2对诗中所流露出的感情分析最恰当的一项 是( )A .诗人对老妇一家的同情。B .诗人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关注。C 诗人对老妇一家的痛苦感到悲哀。D .诗人对官吏暴虐的愤怒。(八) 归园田居 (其三 )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萆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1. 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开头两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 苗却稀稀疏疏的。B .三、四句写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 大早就下了地, 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C .五、六句可说是
11、神来之笔,写出归隐后 劳动的艰辛, 内心的沉重, 具有点染之功。D .结尾两句是整首诗的总结,诗人认为衣 服弄湿了并不可惜,只希望不要在污浊 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之“愿”。2. 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这首诗歌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优美的 修饰,却描绘出了一幅平静恬淡却不失 美丽动人的农家生活图。B .诗中所描绘的田园风光以其清淡朴素, 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眼 前,就像一个世外桃源, 让人悠然神往。C .这首诗构思精妙,前三句由早上写到傍 晚,描绘了一整天的生活除草,而 最后一句便是整首诗的总结。D .劳动归来的诗人独自一人,只有一轮明 月在宁静的夜空中与之相伴,烘托出诗 人
12、心情的郁闷和归隐的苦恼。( 九)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1. 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单车”写独自奉命出使,一个“单”字可见 作者心情的孤寂。B. “征蓬”本指随风远飞的蓬草,这里是诗人 借以自喻。C .“归雁”一词点明了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秋天,表现心情之迫切。D .“燕然”为用典不是实指燕然山,而是代指前线,暗示前方取得了胜利。2. 对诗歌表达的情感描述最恰当的一项是()A .杀敌报国无门的感慨。B .对朝廷不关心戍边士卒的抱怨。C .羁旅中思乡怀亲的愁绪。D .失意落寞的苍凉心境。(十)渡荆门
13、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1. 对内容、写法理解不符合诗意的一项是()A .诗的一开头,就以明快的手法点明了此行将要前往的目的地,以及乘坐的交通 工具。B .全诗以远游起笔, 中间写途中所见景色, 最后以惜别作结, 过渡自然, 结构严谨。 写景用语着字,也独具匠心。C .诗中所写景物,既有远景又有近景,远景广阔而雄伟,近景明朗而秀丽,可见 诗人很善于摄取自然景物到诗境中来。D .这首诗从题材上说是一首五言律诗,从 体裁上说是思乡诗。诗中不是写诗人离 开故乡的不舍,而是以故乡水为抒情主 体,描写其万里相送的情谊,使游子
14、对 故乡之思倍增。2. 下面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代丁送别的时 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B .颔联写景,其中一 “随” 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C .颈联描绘了 “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 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D .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十一 ) 登岳阳楼 (其一)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1 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首联写景,
15、前一句从大处着笔,后一句 从细处描绘。D 颔联抒情,前一句忆历史往事,后一句 感时世之悲。C 颈联呐喊,前一句诉悲痛之广,后一句 诉悲痛之长。D 尾联自语,前一句写秋色浓重,后一句 写身世之悲。2 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近及远,从“帘旌”到 “夕阳,”描绘了一幅雄浑而热烈的夕阳落 山图。B .颔联“徙倚”二字,把诗人那满腔愁绪表 现得淋漓尽致。面对满眼的湖光山色, 诗人却无心欣赏,独自徘徊,是因为有 满怀的愁绪,有满腹的心事啊。C 颈联“万里”与“三年”对举说明了诗人逃 难的路途之遥和时间之长,恰当地表现 了诗人背井离乡、漂泊不定的生涯。D 尾联那衰老的枯木、那苍凉
16、的湖面,何 尝不像自己呢?沦落天涯的无尽凄凉, 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 一切尽在不言中。(十二) 木兰诗 (节选 )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 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 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呜溅溅。旦辞 黄河去, 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 燕山胡骑呜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 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1 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东市长鞭”具体描写木兰战前的紧 张和忙绿。B “旦辞啾啾”具体写出紧张的战争氛 围及木兰的思亲之情。C .“朔气铁衣”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出十 年军旅生活悲壮、严酷的气氛,烘托出 木兰勇敢、坚
17、强的性格。D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描写木兰的矫 健雄姿和战争的激烈悲壮。2 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万里”句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 万里迢迢, 奔往战场, 飞越一道道关口, 一座座高山的雄姿。B “朔气”句写朔风凛冽,刁斗声声;月光映 雪,木兰未眠。它通过环境、景物、氛 围的描写,渲染出木兰思家的复杂心情 和严守岗位的战士气质。C 尽管边地生活是艰苦的,周围寂静得只 听见忽断忽续的刁斗声,木兰和伙伴们 却仍然穿着甲胄,随时准备为保卫祖国 而战。此情此景,写得有声 (北风声、刁 斗声 )、有色 (月色、雪色和铁的反光 ), 多么耐人寻味 !D “将军”句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
18、激烈悲 壮。将军十年征战,个个阵亡;壮士十 年厮杀,人人凯旋。英勇善战的木兰, 则是壮土中的一员,因而凯旋。八年级下册(十三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1 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首联中“凄凉地”弃置身”,暗含长期谪居 的痛苦和已久的愤激。B 颔联写诗人回到了久别的家乡,虽人事全非,心里却有欣慰之情。C 颈联“千帆”和“万木”是比喻自己遭贬谪后 那些得宠的新贵。D 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2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19、)A 首联写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 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B 颔联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 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 惆怅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C 颈联以“沉舟”病树”作为反衬,描绘出千 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 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无 奈、惆怅与叹息。D 尾联写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 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 表现出诗人坚忍不拔的意志。(十四 ) 赤 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1 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第一、二句以古战场的遗物想到周瑜在 赤壁一战的胜利。B .后两句是假设的
20、一种情况,第三句前省 略了一个“如果”。C. 后两句写周瑜在特定的自然条件下偶然取胜,其中末句暗示周瑜取胜后的得意。D 全诗隐含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抑郁心情。 2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诗人感慨历史上的英雄成名的机遇,可 自己却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却不 得施展。B .诗句中暗含诗人的一种信念:只要有机 遇,相信自己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 逼人的英气。C 诗人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 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 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D .“东风”就是指自然界的风,也就是帮助周瑜打赢曹操的那次东风。(十五 ) 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
21、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下面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首联写诗人通过科举考试后,宋朝大地 到处燃起了抗元的星火。D .颔联比喻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C 颈联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 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抒 发了陷入绝境的沉痛心情。D .尾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2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从全诗的构思看,前六句从自身到国家, 又从国事到自身,把悲愤艰危的气氛渲 染到了极致。B “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对,仗工整, 自然天成,真是妙手偶得的佳句
22、。C .颔联以拟人的方式具体表现当时的局 势,从国事说到自身。D .最后两句则笔锋一转,情绪由悲愤转为激昂,由压抑转为高亢。(十六)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 欢饮达旦, 大醉,作此篇, 兼 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 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 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 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 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嫦娟。 1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上阙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 “乘风归去” 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使他转向对人间 的喜爱。B. 下阙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
23、伤离别转为 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 圆是一种自然常理C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表面看来, 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 不能团聚的惆怅。D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 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 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2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 达了词人思念亲人的伤感之情。B .全词把“天”和“月”都人格化了上阙问天, 下阙问月,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的美丽世 界。C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两句, 字 数相同、句式齐整、词性对应、结构一 样,两句中的重音位置和停顿间歇完全 一样。 读起来显得抑扬顿挫
24、、 铿锵悦耳。D .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 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 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十七)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 意踌躇。 伤心泰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 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 1下列理解有误的项是( )A .“如聚”山峰走集于潼关之状;“如怒”河 流奔涌之状。 潼关外临渭河, 内有嵩山, 首句极言潼关地势险要,已寓兵家必争B .“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 横生的样子。 “西都”即长安,曾经是好几 个朝代的都城,可作者眼前只剩下一片 凄凉。C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表面上看起来只是 回顾
25、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 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 纸上。D 作者通过怀古表现对民间疾苦的关怀与 同情。 立意精辟, 主题深刻, 气势雄浑, 感情深沉。2 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 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 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 活。B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先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突出山势 的峻拔,水势的凶猛.然后用“山河表里” 一语收住,暗示了潼关的险峻,历来是 兵家必争之地,由此自然引出下一层的 感慨内容。C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 阙万间都做了土”, 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
26、 所见所想。 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 而没有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 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D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此四句一语 道破了封建社会朝代兴亡的本质。从历 史的变革中,以兴亡的对比里,作者把 人民的悲惨命运提示出来,既是历史的 概括,也是现实的反映,深化了全曲的 思想内容。(十八 ) 饮 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乌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1 .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诗歌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 说明了 “心远 地自偏”的道理。B 诗歌的前四句从哲理的高度表达了诗人 的人生态度
27、,后六句写诗人从对自然的 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C 诗中反映了诗人超脱尘世,隐居山野的 隐士生活,突出了其“境”与“心”皆“静” 特点。D “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指的是幽美淡远 的“景”和悠然自得之“情。” 2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本诗首句交代诗人隐居之地乃是众人聚 居之地。B “心远地自偏”写出诗人不染世俗之事的 原因。C “欲辨已忘言”表明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D 本诗语言清新自然,情、境,理浑然融 合。(十九)行路难 (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大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28、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1 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这首诗反映出诗人当时既苦闷、迷惘、 愤慨, 又积极、 乐观、 执著的复杂心理。 B 诗的开头两句,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 写出了诗人愉悦的心情。C 涛中借用吕尚和伊尹的典故以自比, 希望被明主发现,在政治上大干一番事 业,体现了坚定乐观的信念。D诗的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坚信远大的抱 负必能实现的豪迈气概。2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这两 句诗运用了夸张的笔法。B “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 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 变化。C 诗中“欲
29、渡黄河”将登太行”都是虚写。D 诗中“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二十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 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 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 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罴。的 布衾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 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 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这首诗写了
30、诗人的个人遭遇,以小见大, 推己及人,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 情怀。B 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素有“诗史”之 称,但这首诗却一反常态,只写了个人 遭遇,目的是表达自己的不得志。C 诗中有“自经丧乱少睡眠”,这里的“丧乱” 是指历史上的“安史之乱”。D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 亦足 !”这两句诗表现了杜甫舍己为人的 精神和至死不悔的决心。2 .下列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议 论)B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 来倚杖自叹息。 (叙事 )C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描 写)D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 颜!(抒情)(二十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萆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 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 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 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 凝。中军置酒饮归客, 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 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 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 空留马行处。1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暗示 归途艰险, 以万里愁云引出送别的气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