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2 ,大小:131.48KB ,
资源ID:1060734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60734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医学影像技术学.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医学影像技术学.docx

1、医学影像技术学医学影像技术学一 、 医学影像技术学概念:医学影像技术学:是研究借助于某种介质(X线、电磁场、超声波)与人体相互作用,把人体内部组织器官结构、密度以影像方式表现出来,供诊断医师根据影像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从而对人体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的一门科学。二、 内容:1.普通X线成像技术(X线摄影学)和数字X线成像技术.2.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3.CT成像技术.4.MRI(磁共振)成像技术.5.超声成像技术.6.核医学成像技术.第一篇 普通X线成像技术一. 普通X线成像技术概念它是一门研究如何利用特殊的X线介质与人体相互作用,获取一幅富含人体内部组织结构信息的优质X线影像,为诊断医

2、师提供清晰可辨的影像信息,从而对人体内部组织器官健康状况作出正确判断的一门学问。二.学习普通X线成像技术的重要性 1. 获取优质X 线影像是准确诊断的前提。 2. 诊断医师可指导、评价技术人员工作。 3. 新世纪数字影像时代来临,诊断医师、技术、工程人员工作有交叉、融合趋势,应建立技术、诊断、工程三融合观点。 三.发展与展望:(三个阶段)1.传统X线诊断阶段(1895年1976年) (1)成像设备:小容量单功能机 大容量多功能机;中频机高频机发展。透视:老式荧光屏、暗室操作。小容量中频机无增感屏阶段:成像时间长,输出不稳定,图像质量差,机器寿命短,不利于防护,限制了X线检查范围。多功能高频机、

3、增感屏、造影剂应用,使成像时间缩短,造影剂增加了人体天然对比度,扩大了X线检查范围。(2)影像加工技术:手工操作,环境差、功效低、冲洗条件不恒定,难以保证图像质量。(3)影像资料保存:X光照片为主。体积大、占用空间多、保存时间有限(510年),查阅不便。2. 现代医学影像学建立阶段(80年代90年代中期) (1 )、成像设备: 计算机科学和微电子技术向医学领域广泛渗透,新技术不断涌现(23 年)。 A : 影像增强器:暗室透视变明室操作,X 线剂量减小,图像质量明显提高。 B :CT 、MRI 、DSA 、ECT 等,极大地拓展了影像诊断、治疗应用范围。(天然对比度小的实质器官)诊断从解剖形态

4、变化向功能代谢变化转变;出现了诊断和治疗相结合的介入治疗;成像板及平板探测器的研发,为数字影像时代的来临奠定了坚实基础。 (2)、影像加工技术:自动洗片机取代手工冲洗。条件恒定、速度快、工效高、环境舒适、图像质量显著提高。CT、MRI等配备多幅相机或激光相机与自动洗片机相连,实现了明室操作。(3)、影像资料保存:磁盘、光盘存储,体积小、容量大、可永久保存,便于随时拷贝和检索。3. 21世纪未来医学影像数字化阶段(21世纪展望) 21 世纪初叶:医院信息一体化格局:病人信息系统(PIS )+ 医院信息系统(HIS )+ 放射科信息系统(RIS )+ 图像存储传输系统(PACS ) 形成;传统模拟

5、影像被数字影像全面取代,无胶片化和网络信息资源共享,综合信息使诊断更加客观准确。环境舒适,工作更加得心应手。 第一章 X线成像基本理论 第一节:优质X线影像条件、影像 评价方法、相关概念 (X 线产生及特性自学)一.优质X线照片影像条件:1、尽量少的斑点。 2、无划痕或系统伪影。3、密度适当、对比度良好、锐利度(清晰度)鲜明。4、正确的几何投影。5、体位标准。 6、标记整齐无误。二.影像质量评价方法:(一)、主观评价法:通过视觉观察对影像质量作出评判。(三种)1.Bureger评价法:又称对比度清晰度曲线法。金属网测定法及解像力法亦属此法。特点:视觉感受影像细节评价像质。优点;简单易行。缺点:

6、因人而异,不全面。2. ROC曲线:以通讯工程学中的信号检出理论为基础,以受信者操作特性曲线的解析和数理统计为手段的评价方法。 特点:既可对某一检查方法效果作出评价,亦可对几种检查方法作出比较。还可对医师诊断的准确性作出评判。 3. 模糊数学评价法:用模糊集合代替经典集合的新型数学方法评价影像质量。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 (二)客观评价法:用构成影像中的一些物理属性的特性量来进行测定的评价方法。1. MTF(调制传递函数):评价影像锐利度(清晰度)。是评价像质的主要方法。2.威纳频谱:评价影像粒状度。(三)、综合评价法:把主观和客观两种评价法有机结合,根据诊断要求及受检者的必须剂量要求综合评价影

7、像质量的方法。80年代WHO倡导的QA(放射诊断质量保证)和QC(质量控制)要求叙述为:以诊断要求为依据,用物理参量作客观评价手段,以成像技术条件作保证。三者有机结合,且注意尽量减少病人受检剂量的综合评价像质的方法。(四)、实际工作中评价图像质量的等级标准(根据优质X线影像的六个条件) 甲级:符合全部六个条件。 乙级:其中一项不符合,但无碍诊断。 丙级:其中两项或两项以上不符合。但仍可作出诊断。 丁级:无论几项不符合,图像信息无法满足诊断要求,需重新获取图像。俗称废止图像。三.相关概念: (一)、照片斑点 1. 概念:带增感屏的胶片经均匀X 线照射,暗室加工后照片上发现其密度并不均匀,有不规则

8、斑点出现。又称照片颗粒性或粒状度。 2. 对图像质量的影响:观阅图像有“ 粗糙” 的视觉感受,严重时湮没微小信息,造成诊断困难。它是影响图像质量的初始因素。斑点越严重,图像质量越差。 3. 构成:由量子斑点、胶片斑点、屏斑点三部分构成。量子斑点通过增感屏放大更加突出, 所占比重最大。 (1)量子斑点: 是X线量子“统计涨落”的照片记录。 X线量子的产生以及穿透人体到达屏-片系统的空间分布具有随机性和不均匀性,遵循统计学几率定律的“统计涨落”法则。人体对X线衰减亦遵循该法则。A:X线量子的统计涨落:假定X量子无限多,可认为到达像面上单位面积内的量子数处处相等。实际工作中用mAs表示的X线量子数总

9、是有限的,因而像面上单位面积内的量子数则因位置不同而不同,这种量子密度的变动称X线量子的统计涨落。B:结论:单位面积内的平均量子数(mAs)越大,量子斑点越少,图像质量越好。反之,量子斑点增多,图像质量变差。C:形成X线影像必要的、最低限度的X线量子数:照片为:105个/mm2 透视为40个/mm2D:克服或减少量子斑点的措施:a)所用mAs不宜过小。 )使用增感屏的增感因素不宜过大。)管电压()不宜过高。()胶片斑点:由胶片乳剂层中卤化银颗粒大小、活性、涂布是否均匀引起。克服措施:改进胶片生产工艺,选择使用感光特性良好的胶片。()屏斑点:由增感屏结构(荧光物质纯度、发光率、量子吸收率、颗粒大

10、小、涂布是否均匀等)引起。克服措施:改进增感屏生产工艺。选择与机器容量匹配的增感屏。(二)、密度()概念:指光照片的黑化程度。又称黑化度。是形成线照片影像的先决条件。是胶片是否接受线照射的证据。未经线照射的线胶片:暗室加工后除本底灰雾密度外,几乎透明,无形成影像的基本密度。不含任何信息。曝光不足的线照片:暗室加工后呈白雾色,无法显示病变细节和内部结构。曝光过度的线照片:暗室加工后呈灰黑色,无法观察软组织及微细病变。2. 适合诊断的密度值范围:人眼对密度分辨的限度,最低为.最高为.。因而.-.就是适合诊断的密度值范围。3. 良好线照片密度值范围:.-.。此范围人眼有最佳反差(对比度)感觉。(三)

11、对比度(,光学对比度)1.概念:指同一线照片上,相邻影像之间的密度差。也称黑白反差。是转化为可见影像的照片记录。是辨别物体影像存在的基础。没有对比度(密度差),将无法形成供诊断的画面。2.自然对比度、人工对比度:(1) 自然对比度:因人体组织结构及肢体厚薄本身存在明显差异,对线吸收、衰减程度不同,产生明显的线对比度,照片记录后形成明显的光学对比度,这种对比度称自然对比度。 (2)人工对比度:某些器官(脑、肝、肾、心血管)因自身结构差异小,不能产生明显的线对比度,照片记录后的自然对比度也小,需采用人为的方法提高其对比度,这种对比度称人工对比度。提高人工对比度常用方法::注入阳性或阴性造影剂。(造

12、影检查):高摄影。:软线摄影。(四)、锐利度1. 概念:指相邻组织器官影像边缘的清晰程度。又称清晰度。(相反称模糊度) 2. 影响锐利度的因素:凡导致影像模糊度增加的因素就是影响锐利度的因素。 (1) 线管焦点尺寸大小。 (2) 焦 肢距()及肢 片距() (3) 被检体有无运动,机械设备有无不良振动。 (4) 增感屏的选择与装配是否正确。 (5) 暗室处理是否恰当。 第二节:线照片影像的形成 一、线对比度() (一)概念:线照射人体时,由于被检体厚度、内部组织结构密度不同,对线衰减程度不同,导致透过线的强度也不相同,这种不同强度的透射线称线对比度。(是形成的基础,是的照片记录) 一种组织包含

13、在另一种组织中是最常见的成像形式。1.上下两部分不产生对比2.中间有密度差部分3 .Kx = e d ( u2u1 )4.如:肌肉中的骨,肺内病灶,颅骨等5 .周围组织的ux对对比度有影响周围组织的ux对对比度的影响1,起滤过板的作用,使线质变硬,u变小。2,产生散射线使线质损失 如:被肌肉包裹的肋骨与薄肌肉包裹的手等,其系数小,故后者图像对比度好于前者。结论:产生X线对比度的原因是吸收系数u和肢体厚度d。其中吸收系数u是最主要的原因 (二)、影响X线对比度的因素:根据公式Kx = I2 / I1 =e -u2x2 (-u1x1 )1某组织的平均原子序数Z:构成差异越大,Kx越大。如骨与软组织

14、。2某组织密度p:密度差异越大,吸收系数差异越大,Kx越大。如正常肺组织与钙化灶。3X线波长:Kv越高,波长越小,Kx越小。4肢体厚度d。5散射线效应:不直接影响Kx,间接影响Kx转换的K。 (三)X线对比度的观察方法 X线看不见,摸不着,无法直接观察。必须通过某种媒介转化才能观察。常用方法有:1、透视法:(老式荧光屏、影像增强器)2、摄影法:直接摄影法(有、无增感屏)间接摄影法。X线对比度的观察法二.光学对比度表达式:通常将光学对比度定义为照片上相邻两处的密度差: 光密度D取入射光与投射光强度比值的对数值.光学对比度 K=D1-D2光学密度=阻光率的 对数值(入射光强度 /透过光强度) 结论

15、:X光照片的光学对比度是由被检体产生的X线对比度转化而来,特性曲线斜率为的胶片对Kx有放大作用。三.影响光学对比度的因素:1、胶片值的影响(图2-6)结论:值高的胶片所获影像光学对比度K越大;相反值越小,K也越小。2、线质(Kv)的影响:(图2-7)结论:用同一值胶片采用不同线质(Kv)的X线摄影,高Kv时,各组织X线的吸收差异不大,所获影像对比度(K)低。而低Kv摄影时,各组织对X线吸收差异大,所获影像对比度(K)高。即调整Kv可改变X光照片影像对比度。3、线量的影响(图2-10)X线量是指X光子的数量,一般用管电流(mA)与曝光时间(s)的乘积来表示。又称管电流量(mAs).结论:通常情况

16、下mAs不直接影响对比度,但在一定范围内mAs增加,照片密度也增加,可使照片上低密度部分影像对比度明显好转,一般不单独采用它来获取高对比度照片。4。灰雾度对照片对比度的影响。(1)灰雾度:指X光照片上正常组织影像密度之外的异常密度影,又称背景密度。(2)对K的影响:灰雾密度可大幅降低照片对比度,工作中应当尽量避免。(3)常见灰雾来源及预防措施:A、射线产生的灰雾:焦点外X线,方向紊乱,不携带人体信息遮线筒或缩光器;高Kv条件下的散射线(主要来源),滤线栅或空气间隙效应;射线源污染,远离射线源或屏蔽。B、来自X光胶片的灰雾:本底灰雾:未经曝光暗室加工后出现的密度。胶片过期造成;(先入先出原则)乳

17、剂灰雾:乳剂配方及涂布工艺不良,胶片保管不善。C、暗室加工产生的灰雾:显影灰雾:显影液温度过高或定影液混入显影液。氧化灰雾:手工冲洗时空气中暴露过久。漏光灰雾,暗室漏光或“安全灯”下暴露时间长。压力及摩擦灰雾;指甲痕、折痕。静电灰雾:闪电状或树枝状,干燥环境产生。第三节:影像模糊分析 一.模糊度概念:指影像边缘不清晰程度。(与清晰度相对应)。二.导致影像模糊的原因:1.几何学模糊:焦点尺寸引起的半影模糊,几何投照原理引起的放大和失真。2.运动模糊:被检体的运动、机械装置的振动。3.屏/片组合产生的模糊:增感屏和胶片自身结构所致;屏-片接触不良。 (一)几何学模糊:焦点尺寸所致的半影和几何投影原

18、理所致的影像变形失真称几何学模糊。1X线管焦点(1)焦点的基本概念: A实际焦点:指阳极靶面接受电子束撞击的实际面积。(矩形)B有效焦点:(图3-1;3-2)由于阳极靶面的倾斜,实际焦点在X线管窗口下方不同方位上的投影大小不同。把像面不同方位上观察到的焦点称有效焦点。C有效焦点的尺寸:指球管靶面在窗口下垂直方向上水平投影的大小。尺寸=a.b.sinaD有效焦点的标称值 :用无量纲的数字(如1.0;0.3等)表示有效焦点的大小。(指有效焦点或实际焦点宽的尺寸,产品说明书常采用此值) 有效焦点及其随方位的变化近阴极端射线量 大;近阳极端射 线量小,称阳极 效应。(跟端效应)(2)球管焦点成像性能的

19、主要参数:焦点尺寸、焦点一维调制传递函数(MTF)、焦点极限分辨率(R)、焦点散焦值(B) 。 A焦点尺寸: 半影:1)概念 :指具有一定尺寸大小的球管焦点(并非点光源)进行 X线摄影时,被检体除形成适度放大率的本影影像外,由于几何投影原理,其周边还形成一定尺寸的模糊阴影,这种模糊阴影称半影。是影像产生模糊的主要原因。半影2)计算公式:用F表示焦点尺寸(标称值);a代表焦肢距;b代表肢-片距; H代表半影尺寸,则 H=F*a/b 3)减小半影的方法::(根据半影公式)(a)缩小焦点尺寸(F):(在球管热容量允许前提下,尽量选用小焦点)(b)缩小肢-片距(b):(使被检体或病灶尽量贴近胶片)(c

20、)适当增大焦-肢距(a) :(受球管热容量限制及防护要求,并不常规采用此法)(d)选择适宜的管电流:(有效焦点随管电流增大而变大,且沿宽的方向线量成双峰分布都可使影像模糊,实际工作中并非处处选择大的管电流。小焦点管电流限制在150mA 以下)4)半影对照片质量的影响:半影是导致影像模糊的主要原因,使影像清晰度降低,严重者可出现影像消失。 B焦点一维调制传递函数(MTF):是描述焦点作为面光源使肢体成像时,肢体影像再现率的函数关系。最大值为1,最小值为0。意义:焦点MTF值越大,成像性能越好。 C焦点的极限分辨率(R):分辨率:是指识别和辨认影像细节的能力。极限分辨率(R):是指在规定条件下用星

21、形测试卡测试,于星形卡像面上出现不能成像的第一个模糊带所对应的空间频率值。R=1/2d(2d为焦点线扩散函数的半值宽度)。焦点小,线量成单峰分布,R值就大;焦点大,线量成多峰分布,R值就小。意义:R值大,成像性能好;反之,成像性能则差。 D焦点的散焦值(B):是描述球管焦点的极限分辨率R随负荷条件变化而变化的量。B1。 意义:只有当B接近1时,其成像性能受负荷条件影响最小。(主要与制作工艺及靶物质纯度有关)(3)中心X线束(a)概念:指圆锥形X线束中心部位的X线。(b)意义:1)中心X线束代表着摄影方向。2)通常情况下要求“三心一线”,且与胶片垂直,减少影像变形失真。(三心一线:是指球管焦点中

22、心、被检肢体中心、胶片中心都位于中心X线束上) 3)特殊情况下,为避免组织器官相互重叠,需使中心X线束倾斜与胶片成一定角度进行摄影。(c)模拟X线束的可见光照射野:X线看不见,摸不着,中心X线束也一样。实际工作中常用准直仪发出的可见光来模拟X线束,十字中心代表中心X线束的入射点,并可调节照射野大小。 2影像的失真:(图3-29;3-30)(1)概念:当斜射线(中心X线倾斜或中心X线入射点偏移)摄影时。由于被检体两侧的纵向放大率不同,致影像歪斜变形,甚至相邻影像相互重叠,这种现象称影像的失真。(2)减少影像失真的措施:1)焦点位于被检体正上方,尽量利用中心X线束垂直摄影。2)缩短肢-片距b,被检

23、体或病灶尽量贴近胶片。3)增大焦-片距a+b。(即摄影距离)。减小肢体两侧纵向放大率差异。4)被检体尽量与胶片平行。(3)减少影像相互重叠的方法 :人体结构复杂,投影相互重叠,三维立体物投影成二维平面影像,仅单一方向摄影,不能正确显示其形态和部位。(图3-31)减少影像相互重叠的方法有:1)改变中心X线入射方向,进行多方向摄影。(病人体位固定,改变中心X线入射方向;固定中心X线入射方向,变动病人体位。)2)中心X线倾斜(打角度)或改变中心X线入射点利用斜射线摄影。斜射线可致影像失真,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为减少重叠带来的诊断困难,需要利用斜射线进行摄影。如头颅许多体位的设计。3)切线位摄影:为使

24、某些边缘凸出、凹陷或人体表面病灶显示清楚,可将中心X线束从这些部位的基底面平行通过,避免病灶本身和其它部位的重叠。这种摄影技术称切线位摄影。主要用于儿童颅骨凹陷性骨折;头颅及其它部位表面包块等检查。(二)、运动产生的模糊(图3-48)1、概念:曝光过程中,球管、被检体、胶片三者无论哪一个发生运动,都可产生影像模糊。这种模糊称运动模糊。(其中,球管、胶片容易固定,而被检体的运动有时无法控制,如小儿、意识障者、外伤剧痛者、哮喘急性发作者、内脏器官的搏动和蠕动等。运动模糊主要指肢体运动产生的模糊。)2、运动模糊度表达式:与半影模糊相似,运动模糊度Hm是肢体运动幅度m的几何放大投影Hm=m*(1+b/

25、a)3、避免或减少肢体运动模糊的措施:(1)充分固定被检体:自然、舒适、持久的体位;吩咐患者保持不动;用沙袋、棉垫、固定带或特制固定装置进行固定。(2)稳定机械装置:机器安装规范,连接牢固,使用中随时检查刹车装置。(3)“抢镜头”。选择运动幅度小的机会曝光。主要针对不自主运动。(4)尽量缩短曝光时间:采用高mA短时间组合或配备高速增感屏。(5)缩短肢-片距b,适当增加焦-肢距a。4、运动模糊的应用:运动模糊具有两面性。一方面,运动可致影像模糊;另一方面,运动模糊还可化腐朽为神奇,适当加以利用,扩大X线检查范围。(1)X线断层摄影:(包括平面和曲面断层摄影)其基本原理就是对运动模糊的应用。(2)

26、自体体层摄影:人体某些部位(如胸椎、上部颈椎)因其它结构的重叠,常规摄影往往不能清楚显示。此时,需采用大焦点、小mA、长时间、短距离(a+b)嘱病人不停止呼吸或反复张合下颌骨等技术,使不需要观察的组织因运动及半影模糊度增加不能清晰成像,而需要观察的组织清晰成像。这种摄影技术称自体体层摄影。(三)、感光系统产生的模糊(图3-52)1、感光系统产生模糊的原因:(1)X光子激发荧光粒子产生荧光,到达胶片时点光源变面光源,点感光变面感光,像素颗粒变粗致影像模糊,这是屏-片组合产生模糊的主要原因。尤其在增感屏装配不当,屏-片接触不良时更严重。(2)光晕和光渗引发的模糊:光晕:指增感屏发出的荧光通过各界面

27、时产生反射而引发的模糊。光渗:指增感屏荧光发生散射所致的影像失真。(3)胶片本身产生的模糊:原理与增感屏引发的模糊相似。但AgX颗粒小,且胶片本身很薄,由它产生的模糊可忽略不计。面光源2、感光系统产生模糊的表现:照片颗粒性(粒状度)增粗,即照片斑点增多、增大。观片时有砂粒状感觉。3、减轻感光系统模糊的措施:(1)无特殊需要,尽量避免高速屏与高感度胶片的匹配。尤其在高Kv条件下。(2)无特殊需要,尽量避免大角度倾斜摄影,防止交迭效应和斜射线效应。(图3-54)第四节:散射线 一、散射线的来源及危害1、来源:(1)人体散射:X线照射人体,发生康-吴效应产生散射线。(2)人体外散射:X线照射周围建筑

28、物、空气、摄影台(架)、暗盒等产生散射线。(3)焦点外X线形成散射线。2、危害(1)影像对比度受损,像质变差。散射线方向紊乱,不携带人体信息,使胶片普遍感光形成背景密度(灰雾度),影像对比度降低。(2)对病员及工作人员健康危害,不利于防护。二、散射线与肢体厚度的关系:(图3-34) 随被检体厚度增加,散射线含有率随之增加。开始阶段增加迅速,当厚度达15cm时,散射线含有率达80%,接近饱和状态。这是工作中是否加用滤线器的依据。三、散射线与照射野的关系:1、照射野概念:是指从X线管窗口发出的X线束入射被检体曝光面积的大小。2、散射线与照射野的关系:人体是一个巨大的散射体,照射野越大,散射线越多。

29、相反,散射线越少。这种现象在被检体较厚、采用高Kv摄影时更加明显。实际工作中应严格控制照射野,既有利于防护,又可减少散射线,提高照片质量。3、实际工作中对照射野的控制要求:将照射野控制在能容纳被检体部位的最小范围,一般都比所用胶片尺寸略小,使胶片四周约2mm不接受X线照射。这一点实际工作中最易忽略。4、照射野的控制方法(1)遮线筒法:(图3-37)重金属材料(铅或铁)制作。老式机器配备,现已淘汰。(2)多层缩光器法:(图3-36)亦采用重金属材料制作,用可见光模拟X线束照射野,可遮去焦点外X线。手动或电动马达控制照射野大小,应用方便。现代机器都采用这种装置。四、散射线的抑制:1、概念:指尽量减

30、少散射线的产生。2、方法:(1)球管窗口安装铝质或铜质滤板,吸收焦点外X线,滤掉软X线。(2)利用遮线筒或多层缩光器控制照射野,减少散射线的产生。五、散射线的排除:指尽量排除已产生的散射线。常用方法有两种:格瑞得尔法.滤线栅法.(一)、Groedle法:1、概念:又称格瑞得尔空气间隙效应。指利用X线强度的减弱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规律,适当增加肢-片距b,减少到达胶片散射线强度的方法。2、原理:(图3-38)(1)散射线和原发射线一样,强度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当b增大时,到达胶片的散射线强度减弱。(2)当b增加时,部分与原发射线成角的散射线不能到达胶片。3、缺点:b增大,几何学模糊度也要增加,实际工作中很少采用。 (二)、应用滤线栅法:滤线栅是直接吸收散射线的最有效设备,实际工作中最常采用(Bucky-Blende技术,1912年。)1、滤线栅的结构:(图3-39)用薄的铅条(0.05-0.1mm)夹持在铝或胶木板之间构成。 2、种类(1)据构造特点分:(a)聚焦式:平行聚焦式:(图3-40)铅条按特定斜率排列。延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