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24.94KB ,
资源ID:1059450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59450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教育学七八章.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教育学七八章.docx

1、教育学七八章第七章 教师和学生第一节 教师(教育者) 一、教师的概念(一)教师:广义的教师是泛指传授知识、经验的人 。 狭义的教师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人,并在教育(学校)中担任教育、教学工作的人 。(二)教师的作用a、教师劳动对于教育对象的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保障。“教师是辛勤的园丁”b、教师劳动对于整个社会的价值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传递和发展人类的知识、智慧。)c、教师劳动对于自身发展的价值有利于提高自身和后代的素质。“教学相长”,“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不亦乐乎!”“教师能永葆心理的青春”!(四)教师的权利a、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

2、革和实验;b、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c、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d、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的带薪休假;e、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f、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五)教师的义务a、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b、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c、对学生进行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

3、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d、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向全面发展;e、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f、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二、教师工作的特点1、创造性:教师劳动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人是有思想有个性的,而且常处在变化发展之中。一个教师对别人的教育经验不能照搬照抄,必须进行创造性的运用。对自己的经验也要不断审视和创新。2、复杂性:教师劳动既要消耗体力,更是复杂的脑力劳动。教师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学生不仅接受学校的影响,还同时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尤其是青少年学生

4、可塑性极大,易于变化。所以,要培养他们成才成人是件复杂的工作。 3、艰苦性:当教师辛苦,尤其是中小学教师,这是人所共知的。他的劳动量是不能简单地用上课的时间多少来衡量的,他们的大量劳动不是在课上,而是在课下。课下教师不仅要备课和学习,还有大量的作业要批改,特别是在目前我国的中小学里,班级规模一般都较大,这无形中增大了教师的工作量。4、长期性:人掌握一门知识、方法,形成一种品德,不是通过一两次教育活动就能完成的,它必须经过反复练习、巩固,通过长时间的消化和积累才能完成,这决定了教师教育活动的反复性、长期性。教师不仅在校内对学生进行直接教育活动,就是学生离开了学校,有的也仍然受教师影响。教师教育学

5、生应着眼于未来,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要使之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为其获得一生的幸福奠定基础。5、示范性:教育活动的过程就是教师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和感化学生的过程,学生主要是通过模仿来进行学习。对学生来说,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具有示范性。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更是由于学生的“向师性”心理特点决定的。学生,尤其是少年儿童,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往往以教师为揩模,甚至模仿老师的一举一动。教师应充分认识教师劳动的这一特点,始终牢记“为人师表”四个大字。三、教师的职业素质(论述、简答)(一)职业道德:1、爱国守法2、爱岗敬业3、关爱学生4、教书育人5、为人师表6、终生学习(二)专业素质1、教育理念对教育本质、目的、

6、价值和生活等的理想和信念。如“全面发展”、“以学生为本”等。2、专业知识3、专业能力设计教学的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育机智、教育研究能力、反思能力4、专业发展意识自我发展的方向、如何发展等。(三)身心素质健康的体质应付繁重的工作。健康的心理身教重于言传,教师的性格、态度、意志等,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第二节 学生(学习者)(一)学生的本质特点学生是特指学校中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与发展为己任的人。学生可以是青少年,也可以是中老年。这里主要是针对青少年学生而言。学生的其本质特点如下: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2、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具体表现为5个方面:独立性、选择性、调控性、创造性、自我意识性

7、。3、学生是以学习和发展为主要任务的人(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三)学生的权利与义务1、学生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42条规定受教育者享有下列权利: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依法提起诉讼;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如受教育权、姓名权、隐私权等。学生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43条规定受教育

8、者应履行下列义务: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第三节 师生关系一、师生关系即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所起的作用以及相互之间的认知和态度二、良好师生关系的意义 是施加教育影响的感情基础,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能消除各种人际隔阂和矛盾,形成人际凝聚力。 有助于师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身心健康发展。三、良好师生关系的类型 (一)爱生尊师 (二)教育民主人格平等 (三)教学相长提问:你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怎样的?1尊师爱生,

9、相互配合2.民主平等,和谐亲密3. 共享共创,教学相长四,如何良好的师生关系 A热爱尊重学生 B讲求民主平等的作用。 C善于进行“心理移位” D保持适当距离课上无师生距离半点,课下有友谊深情一片第九章 课程一、课程的概述1. 课程: 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进程等的总和,它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之中。广义的概念:课程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经验。2、课程的类型(一)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学科课程(主要指间接经验课程) 是一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定的课程。主张课程要分科设置,分别从相应科学领域中选取知识,根据教育教学需要分科编排课程,进行教学。 、

10、活动课程(直接经验课程) 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与学科课程相对,打破了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立足于儿童的经验并为改造儿童的经验儿设计的课程。 (二)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显性课程,又称正式课程( 显性课程是有意识有计划的。 )、隐性课程,也称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 教育环境被称为“非正式课程”(也叫“隐性课程”、“潜在课程”)。学校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如学校建筑、设备)、文化环境(如教室布置、校园文化、各种仪式活动)和人际环境(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集体舆论、校风、校纪等),它们对学生的知识、情感、意志、行为、习惯等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三) 分科课程vs综

11、合课程 分科课程:分科课程是指从不同门类的学科中选取知识,按照知识的逻辑体系,以分科教学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课程。 综合课程:把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之中。(四)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国家课程 它是国家根据课程标准统一制定的课程,体现了国家对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共同的质量标准,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有绝对数量的比重。目前,在教育部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中,国家课程(包括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比例占有8890,即使综合实践活动实现了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有机融合,国家课程的比例也占到80一84,由此可见,国家课程仍然在我国课程体系中占主导地位。地方课程 它是由地方根据

12、国家教育方针、课程管理政策和课程计划,在关注学生共同发展的同时,结合本地的优势和传统,充分利用本地的课程资源,直接反映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自主开发并实施和管理的课程。地方课程开发以合理利用和开发地方丰富的课程资源为基础,强调因地制宜,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校本课程 它既包括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与再创造,也包括学校自行设计的新课程。 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 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

13、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教育学属分科、学科、显性、国家课程)二、影响课程的主要因素(一)社会因素 主要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对课程的设置、内容等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二)学生因素 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需要影响着课程的内容选择与组织编排。三、课程理论流派 课程论是根据对学科系统、个性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定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一)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 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主张学校课程应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

14、为目标。 赫尔巴特 认为编制课程应以人类“客观的文化遗产”科学为基础,以发展人的“多方面的兴趣”为轴心,设置相应的学科。认为人的兴趣主要有六个方面,由此开设六类课程。经验兴趣(自然、物理、化学、地理),思辨兴趣(数学、逻辑学、文法学),审美兴趣(文学、绘画、音乐),同情兴趣(语言课程),社会兴趣(公民、历史、政治、法律),宗教兴趣(神学课程)(二)人文主义课程论 人文主义课程论主张课程应有益于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实现,强调不能以成人的标准判断儿童,应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和心理发展要求确定课程。 1、卢梭、爱弥尔,“发现儿童”是卢梭在教育思想史上的最大贡献。 (1)课程教学思想核

15、心在于创造性发展儿童内部的“自然力”,即要适应受教育者身心成熟的阶段,又要适应受教育者的个性差异和两性差异。 (2)重视“直接经验”,认为“世界以外无书籍,事实以外无教材”。 (3)把儿童的发展放在首位。 2、杜威,经验主义课程论的代表人物。 (1)杜威认为课程最大的流弊是与儿童生活不相沟通。 (2)教学过程应成为解决问题、思维训练的过程。 (3)以活动为中心组织课程,在活动中展开课程。 (4)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三)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强调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张根据社会的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课程活动,重视道德教育和社会权威的作用。 1、在中国古代,以道德教化为实现治国平

16、天下的主要手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以四书、五经为千年不变的教材。 2、西方,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的思想早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就有反映。柏拉图把理想国的人分成三种等级,即受理性支配的哲学家,受意志支配的的武士,受情绪驱动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为了让这三种人在社会中各司其职,就要对他们分别施以不同的教育。这为形成后来支配欧洲的“七艺”(逻辑、语法、修辞、数学、几何、天文、音乐 )产生了重要影响。 3、近代,洛克提出著名的“白板说”,在教育漫话专门论述绅士教育问题,绅士应当既有贵族气魄、又有资产阶级的创业精神、还要健壮身体,学习的课程不必注重古典,要扩大实用知识。四、课程目标、形式、

17、实施(一)课程目标课程目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特点:整体性、阶段性、持续性、层次性设计步骤:目标分解任务分析起点确定目标表达(二)课程形式: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1、课程计划的定义和基本内容(1)定义:是指国家根据教育方针、目的指定和颁布的关于学校计划、培养目标、教学工作具体安排的指导性文件。(2)课程计划的内容(P155) 前言 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科目设置:根据总的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培养目标和修业年限,确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和活动课等。 考核办法 课程管理2、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各门课程的目标、教学内容范围、实施原则、结果标准的指导性文

18、件。一般分5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3、教材(一)教材的概述1. 教材是根据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编制的、直接用于教和学的书籍和工具。2. 教材一般由目录、课文、作业、注释和附录部分组成。3.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是阅读课外读物、进一步扩大知识领域的基础。 教材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检查评定学生的知识等提供了基本材料。 (三)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教材是载体;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师生关系。第三节 新课程改革课程改

19、革vs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原因?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什么?教师应该怎么做?一、新课改的原因及必要性1、社会发展的需要:(1)知识经济、信息化、全球化的影响(2)顺应国际课程改革大趋势的客观必然(3)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2、课程自身因素知识本位、学科本位 现有课程存在的弊端:1、全国实行统一的教材与地区差异大,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不适应。2、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以升学为目的,教学内容偏多、偏难、偏深,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3、课程内容比较划一。4、有些教材脱离学生的生活环境与实践经验。5、有些教学内容陈旧,时代性不强。二、基础教育新课改的目标总目标:以邓小平教育理论特别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

20、未来“的论述和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教育课程体系。(p167)六项具体目标:目标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目标二:课程结构的改变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学科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目标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

21、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目标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目标五: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课程评价方式改变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功能。目标六:实现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目标之六

22、:课程管理改变过于集中实施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观念上-国家、地方、学校、师生共建课程管理上-课程形态的选择(综合或分科) -从课时固定制课时比例制 - 教材的多样化与选择性时空上-16-20%的课时由地方和学校自主安排(五)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1、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终身教育观新的教学目的观新的学习观新型师生观2、教师角色的转变传授者 促进者课程的执行者 课程的建设者封闭型教育者 开放型教育者 3、掌握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互动式教学探究性学习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互动时采用提问方式时要注意以下技巧:1) 提问是要注意问题的质和量2) 尽量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回答3) 提问之后,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4) 在学生回答时,教师仔细听,并且注视学生5) 让学生说完,不要打断学生的回答6) 在学生回答后,尽量不作消极的批评7) 尽量先由其他学生互相答问和批评8) 适时中断偏离主题的回答以引回主题,并且提供暗示,使学生把握正确的思考方向和问题焦点9) 鼓励想发言却又不敢举手的学生发问或回答问题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