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 ,大小:77.88KB ,
资源ID:1059378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59378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基于信息生态链的信息污染及主体防范策略.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基于信息生态链的信息污染及主体防范策略.docx

1、基于信息生态链的信息污染及主体防范策略基于信息生态链的信息污染及主体防范策略李键菲2012-12-24 17:06:27来源:情报资料工作2010年03期【英文标题】Information Pollution and Prevention Strategy Based on Infornmtion Ecological Chain (college of Management, Shanxi University, Taiyuan, 030006)【作者简介】李键菲,女,1983年生,山西大学管理学院研究生。山西大学管理学院太原030006【内容提要】 文章在阐述信息生态链的概念、结构及其主体

2、关系的基础上,引出了信息污染的特征和危害,最后结合信息污染产生原因从信息生态链的主体角度提出了信息污染的防范策略。Based on the concept, the structure and the main body relationship of information ecological chain, the article introduces characteristics and hazards of the information pollution. At last, considering the causes of information pollution, the

3、author puts forward prevention strategy of information pollu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main body aspect of information ecological chain. 【关 键 词】信息污染/信息生态链/防范策略information pollution/information ecological chain/prevention strategy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在为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信息污染就是在这种信息爆炸和先进技术背景条件下产

4、生的,而且信息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给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有效预防和控制信息污染,是维护信息产业的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1 信息生态链概念的提出与主体关系分析1.1 信息生态链的概念与结构信息生态链概念的提出是以信息生态学作为理论基础的。1997年Davenport最先提出信息生态的概念,并说明了信息生态的特征与构成1。1998年李美娣首次提出了信息链的概念,并强调了信息链的重要性2。2007年韩刚等在信息链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信息生态链的概念。信息生态链被定义为“存在于特定的信息生态中的、由多种要素组成的信息共享系统。信息生态链中包含了信息、信息人和信息环境这些构成信息生态的基本要素

5、,是信息生态的集中体现”3。后来娄策群又提出“信息生态链是指在信息生态系统中,不同种类信息人之间信息流转的链式依存关系”4。而且他还构想出信息生态链基本结构,见图1。图1 信息生态链基本结构从信息生态链的结构中可以看出:信息生态链中的信息流转是双向的,既可以从上游向下游流转,也可以从下游向上游流转。这说明信息在信息生态链中可以被信息主体接收也可以反馈。信息生态链实质上就是信息流转链。1.2 信息生态链主体及其关系分析1.2.1 信息生态链主体分析韩刚在信息生态链:一个理论框架中认为信息生态链有信息供应者、信息传递着者、信息消费者和信息分解者四类信息主体,信息供应者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信息传递者

6、对信息进行存储传播,信息消费者对信息进行搜索使用,信息分解者对信息进行释放、删除。但是娄策群认为在信息生态链中主要有信息生产者、信息传递着和信息消费者三类信息人。在本文中笔者个人也粗略的将信息消费者和分解者归为一类,所以本文也是针对这三类信息人讨论的。他们三者之间互相合作、相互依存,在不同条件下他们的角色也可能发生转换。例如信息消费者可能在汲取信息后变为下一轮信息生态链中的信息生产者。1.2.2 信息生态链中的主体依存关系信息在信息生态链中流转,这种流转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信息人在信息生态链中相互作用、协同演进、共生共进的动态过程。信息生态链中信息人之间的依存关系包括平等关系、合作关系、竞争关系、

7、互惠关系、互动关系、共生关系,见图2。图2 信息生态链主体依存关系模型首先,对于信息生态链中的三类信息人来说,他们的地位是平等的。信息生产者、信息传递着和信息消费者之间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或者说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他们在信息生态链中享有的权利平等。但是对于每一类信息人中包含的个体和组织而言,单个信息人成员之间既要相互合作又会相互竞争。在合作与竞争的过程中,信息生产者、信息传递者和信息消费者同时也在通过对信息进行接收与反馈的互动达到互惠互利的效果。但对于整个信息生态链来说,不管是竞争还是合作最终的目的还是要使信息生态链三类主体达到共生,使信息生态环境达到平衡持续的发展。所以笔者认为:在这个生态信息

8、依存关系图中反映了信息生态链的主体应该在乎等的基础上,以合作与竞争为手段,通过互动互利,达到共生的最终目的。2 信息污染概述2.1 信息污染国内外研究背景对信息污染的研究是随着信息生态学的发展开始。生态学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著名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首次提出媒介生态的概念,但是对信息污染的研究在80年代才开始。1982年Denning在电子垃圾中提到电子垃圾问题最先将电子垃圾和信息过滤联系起来5。1989年德国学者拉斐尔卡普罗在哥本哈根举行的“信息与质量”研讨会上发表的论文信息生态学进展中,对信息生态进行了初步研究,文章讨论了信息污染、信息平衡、信息富有社会与信息贫乏社会之间的“数字

9、鸿沟”等问题,最先提到信息污染。1999年旅维申克在信息烟尘在信息爆炸中求生存一文中介绍了人类社会从信息匮乏到信息过载的历史转变过程。谈到信息技术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一长串的危害:日益普遍的生活压力和精神压抑、危害人类的文化分裂、社会资讯越来越密集、数据库技术遭到滥用。最后提出从信息烟尘中解脱出来的一些方法。除了在政府行为方面提出一些建议,也指出个人可以采取的一些措施。例如关掉电视、摘掉寻呼机和移动电话、限制电子邮件、抵制广告、抵制升级狂热等。国内对信息污染的研究较晚,1996年,陈曙发表信息生态研究论文,提出了信息生态学的概念,并对信息生态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从信息超载、信息垄断

10、、信息侵犯、信息污染和信息综合症五方面剖析了信息生态失调的基本形态7,首次提到信息污染。在过去的二十多年国内对信息污染的研究有从信息系污染概念、成因、危害、防范等角度进行探讨。本文主要是从信息生态链的主体角度进行信息污染防范研究。2.2 信息污染的概念特征与表现形式信息污染是信息技术在其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它可以被控制但不可能消灭,所以与信息污染作斗争是人类为高效利用信息资源的永恒主题。对信息污染一般比较通用的定义是:媒介信息中混入了有害性、欺骗性、误导性信息元素,或者媒介信息中含有的有毒、有害的信息元素超过传播标准或道德底线,对传播生态、信息资源以及人类身心健康造成破坏、损害或其他不良影响

11、。如果想要更深层次的理解信息污染,可以将信息污染的特征概括为:(1)它是一种异化现象,它是人们在享受信息技术带来利益的同时附带的负面效应。(2)信息污染是有害的,信息污染会对有利、有用信息传播、接受、处理和使用产生干扰,影响信息传播的速度与效率。(3)信息污染会使信息交易成本增高,增加人们对信息筛选、判断、甄别的难度,破坏信息生态系统的平衡。(4)信息人决策能力对信息污染有决定性作用,信息人对信息污染的有效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和控制信息污染。(5)信息污染有其不可消除性,它的存在有许多客观因素,它的蔓延也有许多技术因素。依据信息污染的不同表现形式,信息污染被归纳为信息失真、信息过载、信息重

12、复、信息过时、信息干扰、信息缺损、信息无序、信息病毒、信息误导、信息渗透、信息堵塞、信息错位等。2.3 信息污染的危害谈到信息污染的危害,笔者认为它的危害程度远远比自然界的空气污染、水源污染、噪声污染等大得多,它不仅对人的生理健康有危害,对人的心理健康也有危害,信息污染的危害不会以人的主观意愿转移而消失,主要表现为两类综合症,一类是社会综合症,表现为信息环境失调、信息组织无序化加剧、对管理者造成决策失误、破坏了信息管理体系、造成信息技术失效、信息质量较难控制。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污染还会导致网络犯罪增加、破坏知识产权、国家保密信息泄露,更有甚者会加大民族间文化冲突,西方发达国家会对发展中国家实施“

13、信息殖民化”;另一类是个人综合症,表现为信息饥饿、信息孤独症、信息恐惧症等8。信息污染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健康,扰乱了社会正常的政治经济文化秩序,破坏了信息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乃至危及国家政权。因此,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以控制,尽量减少信息污染,净化信息环境。3 从信息生态链主体角度应对信息污染3.1 从信息生态链主体分析信息污染的成因信息污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仅从信息生态链三大主体角度进行初步分析。(1)由信息生产者造成的信息污染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主观原因表现在:在经济高速增长,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条件下,许多人借着创新的幌子草率的生产出许多未经科学验证的信息,还有许多对信息

14、接收者起误导作用的信息,造成许多假冒伪劣和冗余信息公布于众。有的信息生者为了谋求个人利益,故意制造大量虚假但是能带来经济利益的伪信息或淫秽信息等,造成许多垃圾信息泛滥成灾。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有的黑客故意编写有害程序散布网络,造成信息病毒在网络中大量衍生,对营造和谐信息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客观原因表现在信息生产者在生产信息时对原始信息材料真伪识别有误,自身的识别能力、认知水平和文化程度都可能无意造成新生产信息失真。(2)由信息传递者造成的信息污染的原因有人为因素也有技术因素。人为因素表现在:有的信息传递者缺乏信息素养或职业道德,对要传递的信息不加甄别过滤,不负责任的将伪劣信息传递给信息消费者。信

15、息服务产业管理不规范加上信息法制不健全,可能导致信息传递者在传递信息时出现传递重复冗余过时的信息,使信息消费者在接收信息后造成信息过滤工作量的增加,影响消费者工作效率。技术因素表现在由于信息技术落后或者信息传播设备落伍,可能导致信息在传递过程中滞后、堵塞、错位、失真。如果信息传播技术跟不上病毒更新技术也会造成信息被泄露或篡改。(3)由信息消费者造成的信息污染主要是因为信息消费者的识别判断错误造成的。因为信息消费者在吸收信息之后可能变成新的信息生产者,然后将生产的新信息传递出去。信息消费者对接收的信息判断力往往依靠自身的知识积累、文化水平、职业素养、处世经验、主观倾向等因素,如果消费者接收的信息

16、本身就是失真的,而自身的判断又错误,这样势必造成新生产的信息也会失真,如此下去信息污染的范围会更广。3.2 从信息生态链主体角度探讨信息污染防范策略3.2.1 从信息生产者角度控制信息污染信息生产者是信息生态链的起点,是产生新信息污染的主要源头,许多类型的信息污染都来自信息源。所以,对信息生产者的管理可以说是控制信息污染的根本。具体的管理策略有:(1)要提升信息生产者的信息素养和职业修养。做到有计划的生产,优质量的生产,确保信息不会失真、重复、冗余。(2)要利用法制手段管理信息生产者。法制手段主要是针对故意制造虚假信息满足个人利益的那些信息生产者,政府要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出台来规范信息环境,对有

17、意制造虚假有害信息的个人和组织一定要给予强有力的法律制裁。(3)要从伦理道德角度约束信息生产者,如果说法制管理的手段是要达到强制约束的目的,伦理道德手段是为了达到自我约束的目的。人的道德意识强烈,道德行为也会谨慎。信息生产者道德意识里应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如果信息病毒的生产者有强烈的道德意识约束自己,明白自己有能力编写病毒程序但绝不应该传播病毒程序。自我的约束比法制管理更有效更彻底。所以,对信息生产者伦理道德教育很重要,它是超越法制管理的一种手段。3.2.2 从信息传递者角度控制信息污染信息传递者是信息生态链的中间环节也是维系信息生态链存续的关键,它在信息生态链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一方面

18、要接收来自信息生产者的信息,另一方面还要将接收的信息传递给信息消费者,所以对信息传播者的管理是控制信息污染的关键。信息干扰、信息失真、信息堵塞、信息缺损等都是在信息传播中产生的。所以对信息传播者的管理显得很重要。具体策略有:(1)加强信息产业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信息传递着的业务素质和责任心,将质量低劣、内容重复、虚假有害等污染信息拒之于信息生态链外,并反馈信息生产者提示其不再将此类信息传递于其他信息人。(2)要加强信息传递者的信息技术水平,一方面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尽量缩短信息从生产到利用的周期,保证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另一方面要使用防火墙技术对网络上的淫秽信息和意识形态里

19、越境信息进行屏蔽或拦截,保证信息传递的有益性。还应该利用反病毒技术在病毒检测、病毒消除、病毒预防等方面保护信息传播,确保信息的安全性,这样就预防了信息缺失、错位、堵塞、失真和感染病毒。(3)信息传递者还要对接收的信息进行严格审查。可以使用过滤技术。一方面过滤不良信息主要目的在于维护网络信息的健康,净化网络环境,可称为不良信息过滤;二是过滤掉无用、不相关信息,目的在于获取与用户需求密切相关的信息,称之为获取相关信息过滤9。这样对信息进行去粗取精,确保传递信息的精确性,还可以使用数字签名以及在网络服务器上使用鉴别信息生产者身份的标志,确保信息的高效性。3.2.3 从信息消费者角度控制信息污染信息消

20、费者是信息生态链终点,是信息流转的归宿,信息消费者在吸收信息后,可能以信息生产者的身份再次将原始信息或者内化信息传人信息生态链,然后成为另一条信息生态链的起点。所以对信息消费者的管理也是控制信息污染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最重要的是提高信息消费者自身的信息识别能力。具体的策略:(1)对于信息消费者本身而言要增强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只有对需求信息的相关知识有一定了解,才具备判断能力。(2)借助技术手段来帮助信息消费者识别信息。最好在将来的信息领域中大范围的推广一种专家智能答疑系统,信息用户对有疑问的信息通过在线咨询专家来核实正误。另外也可以使用智能化的、基于Agent的“环境信息评价识别系统”来评价

21、信息消费者接收的信息。这种系统可以对接收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确定信息的有效性、失真度,对信息消费者提供相应的参考意见。但是最重要的依然是信息消费者自身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才能有较强的信息识别能力,才能具有较强的信息控污、滤污能力,这样才能将信息污染控制在最小范围、最低限度。【参考文献】 1Davenport T H. Information ecology: Mastering the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environment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2李美娣.信息生态系统的剖析J.情报杂志,1998(4

22、):3-5.3韩刚,覃正.信息生态链:一个理论框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7(1):18-20.4娄策群,周承聪.信息生态链:概念、本质和类型J.图书情报工作,2007(9):29-32.5Peter J Denning. ACM presidents letter: Electronic JunkJ. Communication of the ACM, 1982,25(3):163-165.6美旅维申克著,黄铭坚等,译.信息烟尘在信息爆炸中求生存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7陈曙.信息生态的失调与平衡J.情报资料工作,1996(2):11-14.8汪苏明,陈业奎.信息污染理论研究述评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4):80-83.9黄晓斌.网络信息过滤原理与应用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